当前位置:首页 » 福州资讯 » 福州基隆有多少人口
扩展阅读
上海飞往南通多少钱 2025-05-24 18:10:33
深圳梅香学校生源怎么样 2025-05-24 17:56:01

福州基隆有多少人口

发布时间: 2022-08-02 10:41:00

㈠ 基隆为什么被称为雨港

如果有人去基隆,他在脑子里第一件想到的事,一定是带雨衣。基隆的雨,也像不测的风云一样,即使是烈日当空,谁能担保半小时或者几分钟以后,不下倾盆的大雨呢?
三十七年十月二十六日的上午十点,我乘的中兴轮进了基隆港,统舱里的旅客们忙得一塌糊涂,我却把头从圆窗洞口伸出去,安闲地在欣赏基隆的雨景。

远在半年以前,友人给我来信,告诉我台湾多雨,千万不要忘记带雨衣、雨鞋。也不知是什么缘故,我从小就爱雨;尤其在夏天,看到一阵骤雨过后,把故乡的石板路洗涤得干干净净,一条七彩美丽的虹横在西边天上,不知勾引出我多少幻想:我幻想着自己成了仙,踏上那条美丽的虹,飘飘地进了仙宫。

也许就因为这个缘故吧,一直到如今,我还在爱雨。

当岸上的人都被雨淋得抬不起头来,谁都在诅咒着天公无情的时候,我却暗暗在高兴,居然半小时之内,我看到台湾的气候,有各种不同的变化:原来是蔚蓝的天,远处,海水和天一样地碧绿,突然一阵大雨降下,海面被蒙蒙的轻雾笼罩着,海潮发出怒吼,站在岸上那些没有带伞穿雨衣的人们,马上成了落汤鸡。正当在船里的人替岸上的人感觉万分着急的时候,雨又像被用刀切断似的突然停住了。几分钟之后,整个海面都被雾封锁,使你的眼睛应接不暇。这种千变万化的自然美景,如果不细细体会,是很难领略到的。

其实,基隆的雨景,还有比这更美的呢!

那聚集在电线上的雨点,恰像五线谱上的全音符,它们一串串地排列着,又像珠子在那里游行,有时慢慢地向右边移动,接着又转到左边来;也有左右两边的水珠同时都向中间聚集,然后汇成一颗大水珠降落在马路上。雨越大,自然水珠也越多,降落得也越快;假如你站在基隆公园狮头山的顶上看雨景,那更是美到了极点!

一阵倾盆大雨降下来,恰像飞机从天上撒下大大小小的雪亮的珠子在海里,那些珠子在碧绿的海水里沸腾、翻滚、翻滚沸腾。它们在跳跃,它们在怒吼,它们在歌唱。这时候,也许你正躲在一株大树下面避雨,雨点打在树叶上的声音,山洪爆发的声音,小溪涧里流水的声音,这又是另一种天然的音乐,在合奏着雄壮幽雅的交响曲。

正在这时,雨忽然停住了,海里翻滚着汹涌的浪涛,树上滚下亮晶晶的水珠,碧草摇摆着柔软的躯干,栖息在枝叶下的小鸟振一振两翼,啪的一声又向远方飞去了。这时一轮强烈的日光,冲出了云层,像大地示威似的照得漫山遍野通红。在海上又是另一番景色,海涛在日光的反照之下,现出五色灿烂的花纹,恰像孩子们玩的万花筒,起着各种不同的变化;假如是晚上,基隆的雨景更美更壮丽,更令人感到惊奇!那一艘艘昂然地泊在海里的军舰,它们像神话中的龙船。那些透明的电灯,照耀得海上如同白昼,倒映在水里的光影,不住地摇晃着,恰像海龙玉宫殿里的神灯;再把视线转移到街市吧,那灯光辉煌的地方,并没有什么稀奇,倒是那两排特别整齐有三个地球灯连在一起的路灯,实在太美,太神秘,它们是指引迷途者走向光明之路的象征。每次到基隆,晚上回来的时候,我特别欣赏这两排路灯,这是基隆市上特有的景物,也是给与旅客印象最深的地方。

来到台湾快六年了,在基隆一共住过三晚,每次的印象都不相同。第一次住在友人的雨楼上,因为屋顶破了还没有修理,所以当豪雨像瀑布似的从天而降的时候,楼下饭厅里便成了水池,由窗户口飘进来的小雨点,特别富有诗意。我仿佛在听衡山的黑龙潭瀑布,声音雄壮而洪大,我悄悄地爬起来一看,只见水龙随着楼梯曲折蜿蜒而下,这是很少有人看见过的奇景。为了听雨声,我忘记了疲劳,兴奋得一夜没有睡好。

第二次,住在水上招待所,等孩子们睡熟了之后,我跑到船顶上去了望,这时已经是十二点多了,街上静寂得像海上一般,只剩下那些庞大的建筑物,呆呆地站在那里,马路也显得特别宽而洁净,令人发生一种寂寞空虚之感。回头再看海景:远远地,灯塔的光是那么柔和地照耀着海面,一到静寂的午夜,海涛的声音更显得壮丽,雄伟了。那屹立的军舰,真像海市蜃楼,使人感觉到一种形容不出的神秘之美。

第三次,是住在瑛嫂的房里听海啸。自从民国十七年,我由上海到北平去,第一次看见海以后,我便对海发生了爱情。我爱海,因为海的度量大,涵养深,能包罗万象,能藏垢纳污。它的生命力很强,滚滚的浪涛,曾启示我不少向前奋斗的勇气。我第一次到海边,就留连忘返。我看见过海的雄姿和静态,但没有听过海啸的声音。海啸是可爱也是可怕的,有时它像鬼神在呼啸,有时又像嫠妇在哀号;有时像夜之神吹着轻快的哨子,奔向黎明;有时又像真理向强权发出控诉反抗的怒吼,它能使善良的人听了鼓舞前进,使罪恶之人听了胆战心惊。

我爱基隆的雨景,更爱午夜的海啸;豪雨会洗涤大地的污迹,海啸会唤醒那些醉生梦死的人们。台湾省重要海港城市和渔业基地。在台湾省本岛东北部,纵贯铁路和南北高速公路的起点。全市辖7个区、7个附属岛屿。总面积132.76平方公里,人口35.02万人。基隆古称鸡笼。清代古志里又称鸡笼社、鸡笼港、鸡笼城等。清光绪九年(1883年)改设基隆厅时才把鸡笼改今名。其含意为“基地昌盛”。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基隆,1642年被荷兰殖民者所取代,1667年被郑经(郑成功之子)的部队赶走。日本入侵时期(1895—1945年)设基隆郡基隆街,后来街升格为市。基隆三面环山,北临港湾,入口处有和平岛和桶盘屿横扼门户,成天然防波堤。气候湿润温和,雨量多,雨期长,素有“雨都”、“雨港”之称。基隆有市街始于1723年。1851年开始与外国通商。1860年清政府正式辟为商港。1889年建成第一座码头。日本侵占台湾后,分四期建港,至1935年形成现代化商港。1945年增建了仙洞的货柜码头和特种货物码头以及八斗子渔港。现在基隆港是仅次于高雄港的台湾第二大港,是台湾到上海、香港、马尼拉、长崎等重要港口的航运中心,每年进出港船各约5000多艘,货物吞吐量约850万吨。基隆是台湾重要渔业基地,拖网渔业和标枪渔业均很发达,每年产量约占台湾鱼产量的1/5。市内有台湾最大的鱼市场。港口东北产名贵珊瑚。基隆还是国民党的海军基地。基隆重工业主要有采煤和造船。此外还有电力、化肥、水产加工等。附近有台湾最重要的产煤区和北部最大的火力发电中心。主要名胜古迹有观海亭、慈航寺、灵泉寺、清代炮台遗址等。

㈡ 基隆属于花莲吗

基隆不属于花莲。

基隆市位于台湾岛东北部,挨着新北市,离台湾省会台北很近。基隆市面积不大,只有133平方公里,人口有37万,是一个中小城市。基隆市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地形丘陵多平地少,因此基隆市的居民区大多建在丘陵地带,城市建设与我国的普通县城差不多。

基隆市简介:

基隆市,隶属于台湾省。基隆市地处台湾岛东北角,毗邻新北市,临近台北市,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曾是中国台湾省万商云集的重要港口。

基隆还有一个另外一个名字叫鸡笼。因为最早居住在这里的是凯达格兰族,格兰的谐音与闽南语里的“鸡笼”很相似,而且这一带多山,形似鸡笼,所以得名鸡笼。直到1875年才把鸡笼改为基隆,寓意着“基地昌隆”。

基隆还被称为“雨港”,这是因为基隆的气候多雨阴湿,每年12月进入冬季,基隆市就笼罩在阴湿多雨的气候当中,多为绵绵细雨,因此人们才把基隆叫做“雨港”。在冬春交际之时,基隆市还会经常出现大雾天气,基隆港都被迫停运,当地人把这种天气称为“雾锁雨港”。

㈢ 台北,基隆,高雄,这些城市到分布在什么地方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台北市位于台湾岛北部,台北盆地的中央,四周与台北县挨着。全市面积272平方公里,人口为244万。是全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为台湾第一大城市。

公元1875年(清光绪元年),钦差大臣沈葆桢在此建立了台北府,统管台湾行政,从此有“台北”之名。1885年,清朝政府在台湾建省,首任巡抚刘铭传将台北定为省会。1949年后,这里仍然是最高行政机构所在地。

台北市是台湾的工商业中心,全岛规模最大的公司、企业、银行、商店都把他们的总部设在这里。以台北市为中心,包括台北县、桃园县和基隆市,形成了台湾最大的工业生产区和商业区。

台北市是台湾北部的游览中心,除阳明山、北投风景区外,还有省内最大、建成最早占地8.9万平方米的台北公园和规模最大的木栅运物园。此外,由私人经营的荣星花园规模也相当可观。剑潭、北安、福寿、双溪等公园,也都是游览的好地方。台北市名胜古迹颇多,其中台北城门、龙山寺、保安宫、孔庙、指南宫、圆山文化遗址等处,均为风景优美,适宜游览的好地方。

台北市位于台北盆地中央,以淡水河、新店溪、景美溪与台北县为界。若由空中鸟瞰台北市,棋盘式的道路系统、交错耸立的参天高楼、星点状的公园绿带,以及终日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确是让人辨识这座城市的绝佳指标。

循着淡水河、基隆河迤逦蜿蜒,北边囊括大屯山系、七星山系而形成的阳明山公园,不但是自然保育的生态教室,更是大台北的后花园,四季各有不同风情韵致;座落在台北市中心的二二八和平公园、植物园、大安森林公园,则堪为典型的城市绿洲,加上周遭人文、艺术活动频繁,是都市人纾解身心的好去处。南区的木栅山区,登山健行之外,还可享受茶香四溢的品茗闲情。

肩挑岛内文化龙头地位的台北市,也拥有为数可观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庙宇、古迹等。外双溪的故宫博物院是岛内外首屈一指的艺术宝库,对街而立的顺益台湾原住民博物馆,展现原住民文化样貌;圆山周边的台北市立美术馆、儿童育乐中心、大龙峒保安宫、台北孔庙、行天宫,刻划着浓厚的人文活动轨迹。大稻埕和艋甲是汇聚台北移民血汗的历史街区,其中迪化街、霞海城隍庙、龙山寺、华西街,是想要了解老台北不可不到之处。

寸土寸金的台北都会,西门町、东区、天母、士林、公馆等商圈林立,家具街、书店街、电脑街、婚纱街、花市、玉市……等各种专卖街、市集,也是大都会细致分工下的产物。而街头巷尾一家家咖啡厅、泡沫红茶店、KTV、卡拉OK、PUB,华灯初上后,闪烁的霓虹妆点出不夜城的景象,让台北的夜晚展现另种风情。

航空 从高雄小港、台中、嘉义、台南、屏东、花莲、台东、马公、金门、马祖等地的机场,均有班机直飞台北松山机场。

铁路 纵贯线经过台北市,市中心的台北车站、东区的松山站是两大驿站,各级列车均停靠,班次密集,相当方便。

公路主要联外客运为台汽客运、统联客运,联络台湾西部与宜兰各主要城镇;另有三重、台北、淡水、新店、指南、福和等各家客运,密切往来邻近的基隆、台北县。台北车站周边是市内交通的中心,忠孝西路、公园路、馆前路、重庆南路上各线公车密集,而南区的公馆、北区的士林、东区的忠孝东路四段、西区的中华路一段,都是重要的公车转运圈。来台北市旅游,最好购买一本公车手册以便随时查阅。捷运为台北市最快速便捷的大众交通工具,木栅线贯穿台北市东、南区,淡水线前往北区,中和、新店线经南区,板南线横贯东西;搭配班次密集的联营公车、客运,十分便捷。

台北故宫博物院

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罗浮宫并列世界四大博物馆。博物馆外观仿北京故宫博物院,采用中国宫庭式设计,气势宏徫,美轮美奂。博物院收藏品共70万余件,其中以陶瓷、书画、青铜器、玉器、漆器、雕刻、织绣、满蒙档案文献最为丰富。

总统府

建于1919年,其建筑是当时流行的文艺复兴维多利亚风格,造型对称五层楼建筑物中央,立起一座象征权威的高塔。是总统接见外宾、办公的地方。

国父纪念馆

建于1972年,是一座仿宫殿式设计,巍峨宏徫,内有一座可容纳3000名观众的多功能大会堂,可举办音乐、舞蹈、戏剧等活动。另外还有藏书30万余册的孙逸仙博士图书馆及中山公园。

龙山寺

古称艋舺的万华是台北市开发最早的地方,清中期与台南、鹿港并称为 “一府、二鹿、三艋舺”。而龙山寺创建于艋舺开拓之初,主祀观世音菩萨,是台北市香火最旺的寺庙之一。

阳明山公园

位于台北盆地的东北方,公园主要以大屯和七星火山群为中心,因此各种特殊火山地形景观及地质构造便成为一大特色。因崁脚断层造就很多温泉如:马糟温泉、北投温泉、行义路温泉等。每逢春季,园内各山植物开花遍野,蔚为奇观,吸引不少客人特意去欣赏游览。

士林官邸

士林官邸占地5.2顷,原属日据时代总督府园艺支所用地,国民政府迁台后乃选是作为总统官邸,至1996年台北市政府收回官邸用地,开放给市民参观。官邸内公馆为蒋中正及其夫人居住、办公、宴客地方,他俩在此共住了26年。官邸旁遍植各式园艺,是一个休憩赏玩之处。

忠烈祠

在圆山饭店东侧,占地约1600坪,气派雄伟的庙堂,奉祀为国牺牲的烈士,由于景色清幽,整点并有换卫兵仪式,常吸引观光客来观看。

中正纪念堂

座落基地东边,背临杭州南路,坐东向西,遥望大陆。三层台阶高十四.五公尺,主体强高二十四公尺,斗拱至宝顶尖高三十一.五公尺,合共七十公尺。大门高十六公尺,重七十五吨,为青铜铸建。正堂分上下两层,上层平面为四十公尺见方,四角各突出七.五公尺,后方居中立蒋中正坐姿铜像, 以供瞻仰。

西门町

是指由成都路、中华路、汉口街、昆明街卯涵盖的商业娱乐区,为台北市另类次流行文化的代表。

华西街夜市

位于龙山寺西边的华西街夜市,是观光客来台必到之处。夜市囊括各式风味小吃,从山产至海味,一应俱全。

士林夜市

为台北最有名的老夜市,主要消费对象以学生为主,除各式风味小吃外,还有很多最流行之服饰、精品等各式店铺。时髦追新族到此,绝不空手而回。

台南位于台湾省西南滨海平原南端,是台湾重要农业及蔗糖产区,台湾第四大城市。台南是台湾最早形成的城市,明天启四年( 1624 年)起被荷兰侵略者占据,先后在西岸建“热兰遮”和“普罗文查”两城堡,明末( 1662 年)郑成功大军入台驱荷,并以台南为开发台湾基地,以赤嵌(即“普罗文查”)为承天府治,称“东都”,清康熙二十二年( 1683 年)统一台湾后,改设台湾府,后改台湾道,皆以此为全台政治中心,建省后,省会移设台北府(今台北市),此地改称台南府,为台湾南部中心城市。

台南工商业较发达,但工厂多属中小型,有橡胶、化学、机械、电器、金属制品、纺织、食品等工业。市郊及其近邻地区农业发达,沿海渔场养殖尤盛,并有晒盐业。

台南有纵贯铁路及台湾第 1 号公路过境,南北高速公路则通过市区东界。西海岸旧有安平港,原为本岛南部与大陆联系的主要港口,后因滩涂西伸,港道淤塞,海轮不能靠岸,逐渐衰废,近年已筑安平新港,主要为渔业基地,有运河与市西区相通。

台南有成功大学、台南神学院、台湾糖业研究所等学术机构。曾长期为闽、粤移民入台首要口岸,人文荟萃,古迹最多,有“五步一神”、“三步一庙”之喻,以赤嵌楼、安平古堡、郑成功祠、旧炮台、文庙、鹿耳门旧迹等最为着名,清代所砌筑的城楼、城垣仍有迹可寻。

台中位于台湾省西中部,台中盆地中央,乌溪(大肚溪)下游北侧,是台湾五大城市之一,台湾中西部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旧名大墩,原为平埔岸里社地,清光绪十三年( 1887 年)设台湾县,为台湾府治,定为省会,开始筑城,后省会改设台北府(今台北市),改名台中县, 1920 年设市。

台中工商业日渐发达,以制糖、食品、机械修配、化学工业等为主。郊区气候适宜,地势平缓,兼有灌溉之利,农业发达,以产稻米、甘薯、花生、玉米、大豆、柑橘等为主,为台湾西部着名农业区。

台中有纵贯铁路“山线”通过境内南部,在彰化县境与“海线”相合,台湾第 3 号公路自台北南下,南北高速公路通过西郊,有交流道通市区和西海岸的台中港,其中台中港是台中出海门户。

台中有岛内“文化城”之称,主要有中兴大学、东海大学、逢甲大学、中山医学院、中国医药学院等,为台湾公私立高等院校重要分布区之一,仅次于台北。市区环境优美,街道整洁,主要名胜古迹有中山公园、宝觉寺、孔庙、南天宫等。

1.高雄市位于台湾南部,西、南面濒临台湾海峡,是台湾第二大都市,也是台湾最大的国际港口。高雄港内水不扬波,巨轮进出频繁,是世界十大港口之一,有“港都”之名;高雄市内工厂林立,爱河横穿市区,海陆交通都非常发达,又被称为台湾的“南大门”。楠梓、左营、鼓山、三民、苓雅、新兴、前金、盐埕、前镇、旗津、小港等11个行政区。

高雄开发很早,与台南、北港、嘉义、麻豆等地并称为台湾历史最悠久的地方。这里最早是平埔族原住民(马卡道族)的居住地,因盛产竹子得名 “takau”(平埔族语,意为竹林),汉语音译为“打狗”,“打狗”便是高雄最早的名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台湾归入清廷版图,将此地设属福建省台湾府凤山县,开垦范围扩及前镇、大港埔、五块厝、篱仔内及苓雅等地区。至清同治初年打狗开辟为通商口岸,哨船头及旗后成为商港,高雄逐渐形成重要的城市,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台湾最大的国际港口。

高雄风光以“高雄八景”为最,包括:旗山夕照、埕埔晓鹭、猿峰夜雨、戍楼秋月、江港归帆、鼓湾涛声、苓湖晴风和江村渔歌。有“台湾西湖”美誉的西子湾风景区,拥多处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为南台湾最富盛名的观光地区,主要景点散布在环湖公路旁,全区风光旖旎,适宜欣赏湖光水色、泛舟垂钓。位于左营的莲池潭四周也有孔庙、龙虎塔、春秋阁等多处观光景点。在寿山公园可徒步观光美丽海景,还能观赏可爱的弥猴,亦是一处绝佳的休闲地点。此外,台湾最大的佛寺 ——佛光山、旗后灯塔、旗后炮台、前清打狗英国领事馆、雄镇北门等,都是历史久远的文物古迹,很值得一游。

高雄市地处嘉南平原与屏东平原之间,面临台湾海峡南口,这里全年长夏无冬,一派热带风光,是一座美丽的海港城市。

高雄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紧临台湾海峡,受海洋季风的调节而气候温和,晴日即暖,阴雨转凉,年平均温度为24℃。一年当中气温最低的1、2月份日平均温度在18℃;气温最高的7月份,日平均温度为28℃。全年降水量约为1600毫米,其中5到9月,受西南季风温湿空气影响,降水量较为集中,约占全年降水日数的1/3。夏秋季常因台风而出现暴雨,但风雨过后,艳阳高照,构成了高雄气候的一大特点。

高雄市行政区
全市共划分为11区:
楠梓区 | 左营区 | 鼓山区 | 三民区 | 苓雅区 | 新兴区 | 前金区 | 盐埕区 | 前镇区 | 旗津区 | 小港区

㈣ 请问台湾省有多少个县市,人口分别是多少

台湾省共有9个市,13个县,台湾省人口约2350万。

具体如下:

1、台北市,下辖行政区12个,面积271.799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70万。

2、新北市,下辖行政区29个,面积2052.566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96万。

3、桃园市,下辖行政区13个,面积1220.954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06万。

4、台中市,下辖行政区29个,面积2214.896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72万。

5、台南市,下辖行政区37个,面积2191.653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88万。

6、高雄市,下辖行政区38个,面积2946.267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78万。

7、基隆市,下辖行政区7个,面积132.758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7万。

8、新竹市,下辖行政区3个,面积104.152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3万。

9、嘉义市,下辖行政区2个,面积60.025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7万。

10、新竹县,下辖1市3镇9乡,面积1427.536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4万。

11、苗栗县,下辖1市6镇11乡,面积1820.314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7万。

12、彰化县,下辖1市7镇18乡,面积1074.396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29万。

13、南投县,下辖1市4镇8乡,面积4106.436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1万。

14、云林县,下辖1市5镇14乡,面积1290.832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71万。

15、嘉义县,下辖2市2镇14乡,面积1820.314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3万。

16、屏东县,下辖1市3镇29乡,面积2775.600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5万。

17、宜兰县,下辖1市3镇8乡,面积2143.625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6万。

18、花莲县,下辖1市2镇10乡,面积4628.571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3万。

19、台东县,下辖1市2镇13乡,面积3515.252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2万。

20、澎湖县,下辖1市5乡,面积126.864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0万。

21、金门县,下辖3镇3乡,面积151.656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3万。

22、连江县,下辖4乡,面积28.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万。

(4)福州基隆有多少人口扩展阅读:

台湾(Taiwan),简称“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台北,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海域,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

台湾省由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和周围属岛以及澎湖列岛两大岛群,共80余个岛屿所组成,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 台湾省人口约2350万,超过70%集中在台湾岛西部的5大都会区,其中以台北市为中心的台北都会区最大。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省主要的少数民族高山族在17世纪汉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大量的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人民移垦台湾,最终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社会。南宋澎湖属福建路;元、明在澎湖设巡检司;明末被荷兰和西班牙侵占;。

1662年郑成功收复;清代1684年置台湾府,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建省;1895年清政府以《马关条约》割让与日本。

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重新恢复了台湾省的行政管理机构;1949年国民党当局退据台湾 ,1954年美国同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约》,造成台湾同祖国大陆分离的状况。

台湾自1960年代起推行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 名列亚洲四小龙之一,于1990年代跻身发达经济体之列。台湾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在半导体、IT、通讯、电子精密制造等领域领先全球。

台湾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山族的南岛文化亦有影响, 近现代又融合日本和欧美文化,呈现多元风貌。

㈤ 基隆市是什么地方

基隆市位于台湾岛东北角,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曾是台湾万商云集的重要港口。全市面积133平方公里,人口39. 1万人(2001年底)。为台湾北部重要的国际商港,加上境内岛屿、港湾、山陵兼具,繁华的港都则局促于山海之间,无论功能及型态上皆具香江风情,犹如一个“小香港”。辖下仁爱、安乐、信义、七堵、中山、中正、暖暖等七个区。
基隆市是台湾开发较早的工业城市,也是台湾最早的省辖市之一, 曾以煤矿开发与港口运输而闻名。随着桃园国际机场的建成、中山高速公路的开通,台湾经济重心向台北县、市发展,基隆发展受到相当大的影响,人口增长呈现停滞状态,工商业发展已不如周边一些新兴市镇。其现代工业主要有造船、化工煤炭、水产加工等。
基隆过去曾被称为“鸡笼”,那是因为最早居住在此地的为凯达格兰族,格兰的谐音近似闽南语之“鸡笼”,加上此地有山形似鸡笼,因而得名。后取“基地昌隆”之意,而改名为基隆。
基隆港的修建奠定了基隆市的繁荣,自日据时期起,基隆港四周一直是政治、商业、人文活动之中心。
基隆因过去的战役而留下不少古炮台,如海门天险、白米瓮炮台、大武仑炮台、狮球岭炮台、杠子寮炮台等,目前多已列为古迹。也因开发甚早而形成历史悠久的人文活动,如中元祭放天灯和庙口小吃都极为脍炙人口,成为基隆文化的代表。在自然景观方面,和平岛、八斗子望幽谷等海岸地质景观,情人湖、泰安瀑布、暖东峡谷等山林景观,也很值得游览。此外,基隆沿岸为曲折的岩岸湾澳,大小渔港密集,大武仑、外木山、八斗子、望海巷等各具特色,而随之兴起的观光渔市和海鲜餐厅,也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㈥ 福州。基隆分别在哪里

福州: 福州为福建省省会。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7′。东濒东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北、西、南三面分别与宁德市、南平市、三明市、泉州市、莆田市接壤,市人民政府驻地鼓楼区乌山路。现辖五区、六县、两个县级市和一个经济区,即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马尾区、晋安区5个区,闽侯县、连江县、罗源县、闽清县、永泰县、平潭县6个县,福清、长乐2个市和琅岐经济区。全市土地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43平方公里,2004年底建成区面积165.66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为66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43万人,全市户籍人口609.39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70.85万人。全市设34个街道办事处、105个镇,48个乡(含2个民族乡和马祖乡),2795个村(居)委会、社区居委会。 福州历史悠久,夏代属扬州地域,殷商为七闽之地,战国时归越国,秦时为闽中郡,汉高祖封闽越王,唐玄宗是设福州都督府,为福州命名之始。福州宗教文化丰富,有“佛国”之称,重点佛教寺院有6座(涌泉寺、西禅寺、林阳寺、地藏寺、万福寺、雪峰寺),为全国城市之最。 福州背山依江面海,气候宜人,地理环境优越,有榕城、温泉城之雅称,还有“江南胜地”之美誉。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9度左右,最佳的旅游季节为每年的四至十一月。 名山有鼓山、旗山、青云山。名墓有王审知墓、李纲墓、林则徐墓。名园有西湖、南公园、烟台山等。名塔有白塔、乌塔、罗星塔、瑞云塔、三峰塔。名桥有万寿桥、回龙桥、龙江桥。名居有林翰尚书故居、郑振铎故居、陈绍宽故居。 邮政编码: 350000,电话区号:0591,车牌 闽A 基隆: 基隆市位于台湾北部东经121.6度、北纬24.9度,面积为132.7589平方公里,是台湾第七大且最北端的都市。基隆市东、西、南三面环山,只有少部分的平原地区延伸至海因此是一个良港,在冬季时多雨因此又称为‘雨港’,行政区域划分为仁爱区、中正区、信义区、安乐区、中山区、七堵区、暖暖区等7区;基隆市花为紫薇,市树为枫香,市鸟为鹰。 基隆市的历史发展 基隆旧称‘鸡笼’,鸡笼的由来有许多说法,一种说法认为係由‘鸡笼山’(基隆山)得名,一说是在基隆港外的和平岛形状颇似鸡笼,故有鸡笼之名,另外还有一种较可靠的说法是汉人将原本居住于基隆一带的平埔族原住民凯达格兰族(Ketagalan)取头尾的ke和lan两音简化而成。 基隆为鸡笼开发之始自17世纪时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先后佔领时期,在英法联军之役之后鸡笼终于随着台湾开港而开放为贸易港并于1875年改名为基隆;后来台湾巡抚刘铭传沿着港区兴建数座砲臺,其中包括了海门天险(二沙湾砲台) 狮球岭砲台、狮球岭隧道、白米甕砲台,台湾最早的纵贯铁路也以基隆作为起点,进入市区前所开凿的狮球岭隧道更是当时中国的第一条铁路隧道;而基隆港从1961年因应台湾经济的快速成长,到1984年已名列世界第七大货柜港,但随着腹地狭小、大型港口兴起等因素,基隆港渐渐失去竞争力,目前以发展观光产业为主。 基隆市的庙口、渔港、凤梨酥 基隆庙口位于基隆市仁爱区的精华地带,其中仁三路拥有许多着名的小吃像是泡泡冰、鼎边锉、营养三明治、蚵仔煎、虾仁羹、豆签羹、天妇罗等等,爱四路则有甜酒酿元宵、鳗鱼羹、猪脚专家、奶油螃蟹以及生活用品杂货等店家,内容十分丰富。 基隆碧砂渔港是一个观光渔市,集了数十家生鲜海产店,供应各式各样渔产,从远洋、近海、沿岸、养殖应有尽有,也可在渔市场选购的之海产交给店家代为料理;基隆市着名的特产凤梨酥,老店所坚持的传统味道让您回味无穷,还有咖哩酥、绿豆椪、蛋黄酥等美味点心让您拥有更多的选择唷!

㈦ 雨港基隆的资料

基隆市位于台湾岛最北部,是一个港口都市。辖7个区、7个附属岛屿,总面积132.76平方公里。

基隆古名鸡笼,一说因基隆山象鸡笼形状而得名,又一说认为该地以前为高山族凯达喀兰人住地,“鸡笼”是“凯达喀兰”的闽南方言译音。明末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张燮着的《东西洋考》里,就有鸡笼社、鸡笼港、鸡笼城、大鸡笼街等记载。表光绪元年(1875年)设基隆厅时,才把鸡笼改为基隆,其含意是“基地昌隆”。

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鸡笼,1642年被荷兰殖民者所取代,1667年才被郑经(郑成功之子)率部赶走。日本入侵时期(1895年至1945年),设基隆郡基隆街,后来升格为市,1945年台湾光复中国政府接管后,成为省辖市。现辖仁爱、信义、中正、中山、安乐、暖山、七堵等7个区。

市境东、西、南三面环山,但山势不高,多在250公尺以下,北面为港湾,入口处有和平岛和桶盘屿横扼门户,成天然防波堤。气候湿润温和,雨期长,雨量多,人们把基隆市称为“雨都”或“雨港”。温带海洋气候很显着,年平均气温21℃,最高为8月,平均28℃,最低为1月,平均15℃。

基隆有街市始于1723年,1851年开始与外国通商,1860年天津条约签订后,正式辟为商端口。1887年建筑基隆至台北铁路,1891年通车。1889年建成第一座码头,日本侵占台湾后大举筑港,分四期于1935年完成,成为现代化商港,现有39个深水泊位,可停靠3万吨级轮船。1945年光复后,增建了仙洞的货柜码头和特种货物码头,以及八斗子渔港。现在基隆港是仅次于高雄港的第二大港。每年进、出港船各约5000多艘,货物吞吐量约8000万吨。基隆渔港是台湾重要渔业基地,年渔产量约占全台湾渔产量的五分之一。基隆市在日本入侵时被划为要塞区,现为台湾当局的海军基地。

基隆市的重要工业主要有采煤和造船。基隆港口在台湾经济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市区三面环山,平地狭窄,其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主要游览地有观海亭、慈航寺、佛都图书馆和全身乳白、颇为壮观音菩萨像。有灵泉寺,建于1889年,为基隆最古、最大佛寺,有33尊观音石像排立。有社寮岛蕃字洞和千叠敷海蚀奇观,此外,还有海门天险、清代炮台遗址,以及“仙洞听潮”、万人堆、狮球岭炮台,暖暖水源地等旅游胜地。

基隆庙口小吃是指位于奠济宫附近仁三路和爱四路的小吃摊,约成“L”形,总长约4、5百公尺的区域,聚集不下300多个摊位,经过数十年的演变,这里的摊位不仅按顺序编了号,连招牌都整齐划一,各式小吃种类繁多,各家皆以独创口味招揽顾客,口碑远播,致使基隆庙口小吃名闻全省。

奠济宫建于清风吹清同治12年(1873年),乃漳州籍先民为纪念来此开垦的先祖而建,香火鼎盛,但自从小吃摊声名大噪后,已有油烟盖过香火之势;然于大啖美食之余,别忘到奠济宫细细鉴赏这座百年庙宇,一窥先民精致的雕琢艺术。

庙口小吃以仁三路的摊位历史较久,有很多是日据时代就流传下来的,共聚集了70多家小吃摊,皆有固定的摊位 整齐的招牌,自白天就开始营业;着名的小吃有独树一帜的虾仁羹、天妇罗、泡泡冰、豆签羹和三明治等,都让人垂涎不已。

兴起较晚的爱四路则被规划为流动摊位区,但每摊位置固定,较具代表性的摊位有八宝冬粉、奶油螃蟹、原汗猪脚大王、红烧鳗羹,以及全家福的甜酒酿和元宵;后半段摊位则以服饰、鞋子、玩具、日用品为主,而与仁一路交接处,也有几摊老字号的小吃,此路段于下午4点半左右才开始营业。夜市白天时可通行汽、机车,下午5点开始管制,成为行人徒步区,因此游客最好在傍晚前来,最能感受庙口夜市的魅力。

天妇罗
地址:仁三路16号摊位
营业时间:1100~2100

天妇罗是一种日本食物,意指“炸的东西”,其实就是甜不辣,也是基隆庙口最负盛名的小吃之一。庙口卖天妇罗的摊子有好几家,其中以编号16号的摊子最为老牌,且味美料好。每家皆采现做现炸,以鱼浆加上面粉、太白粉,再以糖、盐调味,用机器搅匀后,再用手捏制成形丢进油锅,配上甜酱、小黄瓜,既是一份香酥可口的美食。

豆签焿
地址:仁三路26号摊位
营业时间:0900~2230

豆签焿是基隆小吃的特产,主要原料为“豆签”,是以状似黄豆带有黑斑的米豆,磨成粉后加工制成面条状,但比一般的面条短而薄,便是所谓的豆签,再与鱿鱼羹、虾仁羹一起在汤里煮,其汤汁则是以虾仁、蚵仔等材料一起勾芡烹煮,料多实在,值得一尝。

红烧鳗焿
地址:爱四路9号摊位
营业时间:1600~2400

这家已卖了30年的红烧鳗焿,是庙口最有名的小吃之一,它是用新鲜的鳗鱼去头、骨刺后切成块,沾上调味料去腥再裹上面粉油炸红烧,然后放入大锅中和白菜、香菇一起勾芡烩成,鱼头则煮成当归鳗鱼头,风味鲜美醇口,是喜爱羹汤类食客不可错过的佳肴。

全家福甜酒酿元宵
地址:爱四路24号摊位
营业时间:1700~2400

全家福的甜酒酿元宵完全是手工自制,在基隆非常知名。所谓的“酒酿”,是用白色的小糯米泡酒酿制而成,而全家福的酒酿,在香醇的酒味中还掺杂着淡淡的桂花香,尝起来酸酸甜甜的,再加上各式手工包馅元宵,就是一碗热乎乎的甜酒酿,此外,也可买生元宵回家自煮,惟冬至、元宵时节,可得事先预订,否则一颗难求。

如果有人去基隆,他在脑子里第一件想到的事,一定是带雨衣。基隆的雨,也像不测的风云一样,即使是烈日当空,谁能担保半小时或者几分钟以后,不下倾盆的大雨呢?
三十七年十月二十六日的上午十点,我乘的中兴轮进了基隆港,统舱里的旅客们忙得一塌糊涂,我却把头从圆窗洞口伸出去,安闲地在欣赏基隆的雨景。

远在半年以前,友人给我来信,告诉我台湾多雨,千万不要忘记带雨衣、雨鞋。也不知是什么缘故,我从小就爱雨;尤其在夏天,看到一阵骤雨过后,把故乡的石板路洗涤得干干净净,一条七彩美丽的虹横在西边天上,不知勾引出我多少幻想:我幻想着自己成了仙,踏上那条美丽的虹,飘飘地进了仙宫。

也许就因为这个缘故吧,一直到如今,我还在爱雨。

当岸上的人都被雨淋得抬不起头来,谁都在诅咒着天公无情的时候,我却暗暗在高兴,居然半小时之内,我看到台湾的气候,有各种不同的变化:原来是蔚蓝的天,远处,海水和天一样地碧绿,突然一阵大雨降下,海面被蒙蒙的轻雾笼罩着,海潮发出怒吼,站在岸上那些没有带伞穿雨衣的人们,马上成了落汤鸡。正当在船里的人替岸上的人感觉万分着急的时候,雨又像被用刀切断似的突然停住了。几分钟之后,整个海面都被雾封锁,使你的眼睛应接不暇。这种千变万化的自然美景,如果不细细体会,是很难领略到的。

其实,基隆的雨景,还有比这更美的呢!

那聚集在电线上的雨点,恰像五线谱上的全音符,它们一串串地排列着,又像珠子在那里游行,有时慢慢地向右边移动,接着又转到左边来;也有左右两边的水珠同时都向中间聚集,然后汇成一颗大水珠降落在马路上。雨越大,自然水珠也越多,降落得也越快;假如你站在基隆公园狮头山的顶上看雨景,那更是美到了极点!

一阵倾盆大雨降下来,恰像飞机从天上撒下大大小小的雪亮的珠子在海里,那些珠子在碧绿的海水里沸腾、翻滚、翻滚沸腾。它们在跳跃,它们在怒吼,它们在歌唱。这时候,也许你正躲在一株大树下面避雨,雨点打在树叶上的声音,山洪爆发的声音,小溪涧里流水的声音,这又是另一种天然的音乐,在合奏着雄壮幽雅的交响曲。

正在这时,雨忽然停住了,海里翻滚着汹涌的浪涛,树上滚下亮晶晶的水珠,碧草摇摆着柔软的躯干,栖息在枝叶下的小鸟振一振两翼,啪的一声又向远方飞去了。这时一轮强烈的日光,冲出了云层,像大地示威似的照得漫山遍野通红。在海上又是另一番景色,海涛在日光的反照之下,现出五色灿烂的花纹,恰像孩子们玩的万花筒,起着各种不同的变化;假如是晚上,基隆的雨景更美更壮丽,更令人感到惊奇!那一艘艘昂然地泊在海里的军舰,它们像神话中的龙船。那些透明的电灯,照耀得海上如同白昼,倒映在水里的光影,不住地摇晃着,恰像海龙玉宫殿里的神灯;再把视线转移到街市吧,那灯光辉煌的地方,并没有什么稀奇,倒是那两排特别整齐有三个地球灯连在一起的路灯,实在太美,太神秘,它们是指引迷途者走向光明之路的象征。每次到基隆,晚上回来的时候,我特别欣赏这两排路灯,这是基隆市上特有的景物,也是给与旅客印象最深的地方。

来到台湾快六年了,在基隆一共住过三晚,每次的印象都不相同。第一次住在友人的雨楼上,因为屋顶破了还没有修理,所以当豪雨像瀑布似的从天而降的时候,楼下饭厅里便成了水池,由窗户口飘进来的小雨点,特别富有诗意。我仿佛在听衡山的黑龙潭瀑布,声音雄壮而洪大,我悄悄地爬起来一看,只见水龙随着楼梯曲折蜿蜒而下,这是很少有人看见过的奇景。为了听雨声,我忘记了疲劳,兴奋得一夜没有睡好。

第二次,住在水上招待所,等孩子们睡熟了之后,我跑到船顶上去了望,这时已经是十二点多了,街上静寂得像海上一般,只剩下那些庞大的建筑物,呆呆地站在那里,马路也显得特别宽而洁净,令人发生一种寂寞空虚之感。回头再看海景:远远地,灯塔的光是那么柔和地照耀着海面,一到静寂的午夜,海涛的声音更显得壮丽,雄伟了。那屹立的军舰,真像海市蜃楼,使人感觉到一种形容不出的神秘之美。

第三次,是住在瑛嫂的房里听海啸。自从民国十七年,我由上海到北平去,第一次看见海以后,我便对海发生了爱情。我爱海,因为海的度量大,涵养深,能包罗万象,能藏垢纳污。它的生命力很强,滚滚的浪涛,曾启示我不少向前奋斗的勇气。我第一次到海边,就留连忘返。我看见过海的雄姿和静态,但没有听过海啸的声音。海啸是可爱也是可怕的,有时它像鬼神在呼啸,有时又像嫠妇在哀号;有时像夜之神吹着轻快的哨子,奔向黎明;有时又像真理向强权发出控诉反抗的怒吼,它能使善良的人听了鼓舞前进,使罪恶之人听了胆战心惊。

我爱基隆的雨景,更爱午夜的海啸;豪雨会洗涤大地的污迹,海啸会唤醒那些醉生梦死的人们。
http://..com/question/13857809.html?si=2

㈧ “ 基隆”的意思是什么

基隆市位于台湾岛东北角,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曾是台湾万商云集的重要港口。全市面积133平方公里,人口39. 1万人(2001年底)。为台湾北部重要的国际商港。

基隆古名鸡笼,一说因基隆山象鸡笼形状而得名,又一说认为该地以前为高山族凯达喀兰人住地,“鸡笼”是“凯达喀兰”的闽南方言译音。明末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张燮着的《东西洋考》里,就有鸡笼社、鸡笼港、鸡笼城、大鸡笼街等记载。表光绪元年(1875年)设基隆厅时,才把鸡笼改为基隆,其含意是“基地昌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