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福州有多少人口
福州人口数量数据统计,福州常住人口变化趋势多少
发布时间:2021-01-07 00:16:09
很多人关注福州的人口数量问题,现在很多有多少人口了?福州的常住人口是多少?以及近几年的福州常住人口变化趋势。本文就将为你介绍关于福州人口的知识。
blob.png
一、福州城市简介
福州,别称榕城,简称福、榕,隶属于福建省,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是福建省省会,福建省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福州建城于公元前202年,历史上曾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都市、东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
福州是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以及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三片区之一;福州也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福州马尾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曾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滨江滨海生态园林城市” 、“国家环保模范城”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全国文明城市” 等称号。
二、福州常住人口数量统计
以下福州常住人口数量并不代表目前最新的福州常住人口数量,请知晓!
766万人(2017年常住人口)
三、福州人口数量相关知识介绍
日前,国家卫生计 生委公布《“十三五”全国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预期至2020年,全国总人口 在14.2亿人左右,年均自然增长率在 6‰左右,出生 人口性别比下降到112 以下。
根据福建省统计局及福州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 示,预计到2020年,福建省人口均衡稳定增长,全省 总人口总量控制在4100万人以内(不含新增流动人口 ),年平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20‰左右。至2020年, 福州市域总人口为890万人,福州市域城镇人口为668 万人,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预计达410万人。
2020年 全国人口预期增长4500万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的“十三五”规划显 示,预期性至2020年,全国总人口在14.2亿人左右, “十三五”时期,较2015年末全国总人口约13.75亿 ,总人口数量预期增长4500万左右。人口年均自然增 长率从“十二五”时期的5‰上升到6‰左右。
此外,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我国新出 生人口1867万,比2015年增长11%,总量上增加191万 。2016年的新出生人口中,有45%的贡献率是来自二 孩家庭。记者注意到,《规划》将“实施好全面两孩 政策”列入主要任务,同时也提出推动落实产假、哺 乳假等制度,妥善解决延长生育假、配偶陪产假等奖 励假的待遇保障等措施。
此外,规划中显示,到2020年,中国的总和生 育率预期将从2015年的1.6左右提高到1.8左右。“十 二五”时期,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从117.94下降到 113.51。《规划》提出,到2020年,中国的出生人口 性别比将进一步下降到112以下。
《规划》中强调,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全 面落实,家庭发展支持体系较为完善,新型人口文化 广泛传播,鼓励按政策生育的制度体系和社会环境基 本形成。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人享有计划 生育优质服务基本实现。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 核体系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多元共治新 格局基本建立,计划生育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2020年 福州市域总人口为890万人
去年1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福建省 “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中显示,“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居民 人均期望寿命77.04岁,比2010年提高1.28岁;全省 孕产妇死亡率14.63/10万、婴儿死亡率4.64‰、5岁 以下儿童死亡率5.74‰,分别比2010年下降26.26%、 38.62%和40.70%。“十三五”期间,到2020年,居民 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6/10万 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7‰以下;人均期望寿命 78.29岁,继续保持在全国中上水平。
记者注意到,根据福建省2015年1%人口抽样调 查主要数据公报,2015年11月,全省常住人口为3834 万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2395万人,占62.5%; 居住在乡村的人口1439万人,占37.5%。专项规划中 ,预计到2020年,人口均衡稳定增长,全省总人口总 量控制在4100万人以内(不含新增流动人口),年平 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20‰左右。
此外,据福州市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 据公报,截至2015年11月,福州市常住人口(含平潭 综合实验区,下同)为749万人。其中,居住在城镇 的人口为506万人,占67.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 234万人,占32.4%。
根据《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至2020年,福州市域总人口为890万人,福州市域城 镇人口为668万人,至2020年,福州中心城区城市人 口规模410万人。
把福州发展成为“开放文明、和谐幸福、滨江 滨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全市城镇化水平,将由 2010年的61.95%,提高至2020年的75%。
Ⅱ 福州市人口2021总人数是多少
2021年福州市人口总人数是842万人。
根据2021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结果显示,福州市常住人口达到842万人,比2020年增加10万人。福州市2021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3%,比2020年提高0.5个百分点,排名仅次于厦门,位居全省第二。
福州市人口现状
福州汉族人口居多,汉族人口占全市人口总数的98.69%。全市有43个少数民族,约8.87万人,占1.32%,其中畲族人口4.7万人,约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2.86%。超过千人的少数民族有畲族、回族、满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9个民族。城区少数民族人口9000多人,主要有畲族、满族、回族。
Ⅲ 福州人生活富裕吗,人均收入
看看福州的 豪车数量,强大的人口吸引力,和华丽的农村自建房 水平。就知道福州的 富裕程度了。 福州民富程度 全国前10 妥妥的。福州民营企业数量众多,个体户经商的,民营经济占gdp比重是 全国省会城市最高的。很多非工资型的收入,都无法准确统计到 人均收入里面,福州是典型的藏富于民的城市,也许高楼不是最多的,但是房价 确是连续多年全国前7名,这需要民富的支撑。福州是一个 低调内敛不张扬 的城市。
Ⅳ 2008年福州总人口数和农村人口数
你比比往年的GDP吧
2007福建城市 GDP(亿) 增长率
泉州 2367 16.1
福州 1997 14.8
厦门 1478 15.7
漳州 802 15.5
莆田 668 15.1
龙岩 587 15.3
三明 531 16.4
宁德 409 17.8
南平 368 14.6
2006年福建省各市区人均GDP:
人口(万) (元)
厦门 225 51661
泉州 762 24953
福州 666 24879
三明 264 17106
龙岩 274 16374
漳州 470 15255
莆田 281 15039
南平 288 无资料
宁德 305 12647
Ⅳ 中国各区域人口数量统计表
据1982年7月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为103189万人(包括台湾省1827万人、金门马祖岛5.8万人、香港、澳门地区同胞538万人)。这就是说在约占全世界陆地面积6.4%的国土上,分布着占世界20.6%的人口,我国的人口问题为世界所瞩目。
我国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4.4人(1987年),但实际在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人口密度有很大差异。人口数量的地区分布是国家人口特征的基本方面,研究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和各区域人口分布状况、揭示人口分布的规律性,对于制订区域人口政策、进行国土开发与环境治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历史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与制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使我国各地的人口分布差异显着。概括我国人口分布的规律性,具有以下几点突出特征。
1、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人口逐渐稀少。我国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在东南部地区,西半部人口稀疏分散。如果自黑龙江省边境的黑河市至云南省边境的瑞丽县城划一条直线,此线以东的面积约占全国的43%,人口却为全国的94.3%,而该线西部面积约占全国的57%,人口只有全国的5.7%(表4-1)。
形成这个特点的原因是:东南部地区和沿海地带地形以平原(包括我国三大平原)和丘陵为主、除局部较高的山峰外,海拔高度多在500米以内,平原一般小于200米,地势低平,土地丰腴。濒临太平洋、有绵延18000公里的海岸线,受海洋影响较深,季风气候显着,气候温和,降水丰沛。这些优越的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聚集。自公元4世纪东晋以来,除原有的中原地区外,我国东南地区也逐步得到开发,人口增长较快。特别是近代,由于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随着殖民经济和生产力布局的畸形发展,造成东南部一些地区人口的高度密集。在新中国建立后,为了使我国人口分布和生产力布局趋向合理,为了促进全国和内地经济的发展,加强国防,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国家通过调整内地和沿海区域的投资比例,组织由沿海向内地的人口迁移,制定不同地区相适合的人口政策等措施,沿海和内地及边远地区人口分布的极不平衡状况在逐步变化。
2、平原地区人口稠密,随地势增高人口渐少。我国人口分布除在水平方向上极不均衡外,在垂直方向上也呈现出平原区人口密集,由平原向周围的丘陵、高原和山地,随地势增高存在人口递减的规律。若对照一幅地形图来阅读《中国人口分布图》和《中国人口密度图》的话,会十分清晰而鲜明地看到图上展示的这一特点。
从全国范围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个阶梯。位于我国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高原上山脉并列,冰峰叠起,具有“世界屋脊”之称。在青藏高原的北面和东面,巨大的山脉与浩翰的高原、盆地相间分布,构成了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较大的高原有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四川盆地。自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至云贵高原东缘一线以东的地区是第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海拔高度大多在500米以下。我国人口分布随地势升高而减少也具有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
然而,我国地形的种类多样,有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各类地形交错分布,十分复杂,致使我国各区域人口分布在上述宏观特征和规律的基础上,存在着明显的局部差异。我国位于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和丘陵区合计占领土总面积的22%,却集中了全国近4/5的人口,平原和丘陵是我国人口的主要分布区(表4-2)。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分布在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这同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趋势是一致的。但是在1000米—2000米高程带人口所占的比重则偏高,这主要因为位于这一高程带的黄土高原的塬和墚、峁之间的川地、云贵高原上的诸多大小盆地(坝子)和内蒙古高原的河套平原与银川平原等,是农业发达区域,人口较稠密。而500—1000米高程带的人口又显然偏低了一些,原因在于它有大约1/3的面积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如新疆和内蒙古的干旱半荒漠与荒漠地带,为人口极度稀疏或无人区。2000米以上主要是高原和高山地带,我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这个高程带。如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同胞,经过了长期生活和劳动,适应了高原和山地的环境,成为世界驰名的高原民族。目前,西藏最高的居民点达到了海拔4880米的高度,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这个高程带的人口密度更小。
地形和海拔高度之所以对人口分布产生显着影响,是因为海拔增高气温和气压也随之降低,它直接制约着人的生理机能和生命活动。随高度增加而产生的寒冷、大风、热量少、生长期短、以及平地少、坡地多、土层瘠薄、交通不便等,不仅使农业生产深受影响,对其它经济活动也不利。因此,山地和高原的人口都不如平原地区稠密,而海拔高度和地形起伏愈大,坡度愈陡,这种不利因素也愈显着。
3、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乡村。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今我国的工业生产水平不高,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人口比重小,农业在全国人民的经济活动中仍然占据优势,这是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特征,也是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这种情况对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面貌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7.9%,人口总数为80386万人,其中96%的人口从事农业。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乡村聚落(或称自然村)约有450多万个,平均每个聚落有180人,按我国的国土面积计算,平均每2.13平方公里上有一个乡村,平均间隔0.68公里。但实际上我国各地农村聚落的大小及疏密,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是很大的,其分布的规律是同自然地理条件,生产结构与方式、历史传统等因素相关的。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如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上,农村聚落规模大,有许多千人以上的大村,如:河北省的容城县平均每个村落人口达1200多人,大约每百平方公里有30-80个村落,而在南方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大部分地区,村落小,平均人口规模多在120—200人左右,村落数量多、密度大,每百平方公里有100个村落以上,如太湖流域达400-700个,江苏省武进县达470个,上海嘉定县则多达700个以上。在低山与丘陵地区,农村聚落的规模普遍较附近平原区域小,如川东与川中低山丘陵、江南丘陵、浙闽丘陵等地,大量聚落仅为20户以下的小村。村落分散乃是由于农用地狭小与零散所致。在我国西部广大干旱区域,农村聚落不仅规模较小,密度也稀,大面积牧业区内多为只是几户人家的聚落。只是在河西走廊、新疆绿洲等灌溉农业区及拉萨河谷,出现有数十户以至上百户规模的村落。
总之,在我国东部地区地势低平,经济发达,农村人口密集;而在西部地区广布山地、少田缺水,农村人口稀疏。但乡村人口呈面状散布则是全国普遍的共同特点。
二、人口密集区
我国人口地理分布的不均衡,还具有局部差异极为悬殊的特点。有些地区人口高度密集,也有大面积区域人口却极度稀少。从全国范围来看,最引人注目的人口稠密区有:
1、长江下游和杭州湾沿岸
包括江西省安庆市以下的沿江平原、巢湖平原、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和杭州湾两岸。区内人口约7000多万,总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城市集结成群,拥有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20个城市和85个县。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778人,是我国人口高密度的地区。区内沿沪宁、沪杭、杭甬铁路和长江口两岸人口最为集中。这一肥美平原具有发展生产的良好条件,开发历史悠久,目前工农业生产很发达,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黄淮海平原和山东半岛
包括黄河、淮河、海河下游平原及山东半岛,区内散布着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郑州等40多个城市及380个县,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2.5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00人。区内人口密集,尤其河北省沿京山、京广铁路线两侧;豫东沿洛阳—郑州—许昌—周口等市一线;鲁西黄河和大运河沿岸及山东半岛沿海人口最为集中。这里气候温和,地势低缓,开发历史悠久,素称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历史上较长时期是我国经济与文化荟萃之地。
3、四川盆地
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人口7000多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38人,包括成都,重庆、宜滨、泸州等11个城市和95个县。区内成都平原等地,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并有驰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发挥的效益,很早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成都平原和重庆周围的人口更为集中。四川盆地气侯温暖湿润,2000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农业发达的地区之一。
4、长江中游平原
包括河南省南阳盆地、湖北省江汉平原、湖南省洞庭湖平原和湘江两岸、江西省鄱阳湖平原,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人口8000多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33人。区内拥有武汉、长沙、株洲、南昌等20个城市和120个县。本区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农业区之一,建国后工业又取得了很大发展,成为我国新型的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
此外,还有一些规模略小的人口密集区,如东南沿海地带的珠江、韩江三角洲和福建中部、浙江中部、台湾西部等沿海平原,这一带座落着广州、佛山、深圳、江门、珠海、香港、澳门、福州、厦门、汕头、温州、台北、高雄等众多大中城市。其次,渭河—汾河中下游地区,还有辽宁省中南部等地区,人口密度也很大。
三、无居民和极少居民地区
目前,我国还有大约占全国面积19.32%的185.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由于自然条件太差尚难以改造和利用,不适合人类居住生活,成为没有人口定居的区域。我国大面积无人区主要位于西半部,包括羌塘高原、塔里木盆地中部、阿拉善高原。
1、羌塘高原
青藏北部的藏北高原又称羌塘高原,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超过5000米,冰峰叠起,雪山连绵,气候极其干寒,曾有“干寒核心”和“死亡之地”之称。年平均气温-8℃以下,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12℃,最热月为12℃,年降水量低于150mm,日平均气温≥5℃的生长期不超过2个月。平均每60平方公里有1个定居人口,可以说,这里基本上是一个无人居住地区。
2、塔里木盆地中部
位于青藏高原以北,新疆南部。由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和天山山脉所围成的巨大盆地中间,分布着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同库姆塔格沙漠,嘎顺戈壁沙漠连在一起,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干燥的地区,沙漠中心年降水不足15mm,干燥度达80,①气温平均日较差常为20℃左右。有史以来,除了近百年来中外探险家、考察队曾涉足外,这块大沙漠一直是沓无人迹的世界。
3、内蒙古西部荒漠和戈壁
东起乌鞘岭—贺兰山、西至疏勒河,在东西绵延1000余公里的长城以北,约29万平方公里广阔的区域,是流沙和戈壁的世界。年降水量在50——200mm之间,气候干旱,风沙肆虐,植被稀疏,有史以来,几乎从无人定居。
四、人口密度的差异及分区
人口密度是指一定时期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是说明区域人口数量的重要指标,通常以每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数来表示。它只是一个平均数,一般而言,统计单元愈小和单元内的自然与经济状况差异愈小,它反映的数量指标就越接近实际状况。考察人口密度,应不仅从总土地面积和人口数之比来分析,还应该注意到“人口经济密度”状况,如耕地面积与人口、资源蕴藏量与人口、产量(或产值)与人口、国民收入与人口等等。从实际意义上说,人口经济密度大小更能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的合理程度,以及人口和资源条件及经济发展的联系和制约关系。因为,人口分布及其变化任何时候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具体环境条件,因此,为了主动地在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之间建立更加协调更加合理的关系,就需要研究和评价各地区的人口密度特征,以为上述关系的建立提供一个全面的科学依据。
1、省区人口密度的差异
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市除上海、天津和北京三个直辖市外,就是江苏省,山东省和河南省,以上三市与三省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和以平原为主的地区。人口密度最小的省区是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些省区分布在我国西部自然条件较差的边远地区。东部边疆黑龙江和云南两省人口密度低于全国平均值。各省区之间人口密度的差异非常之大。如人口密度最高的上海市,平均为2044人/平方公里,和人口密度最低的西藏自治区平均1.57人/平方公里,相差达1302倍,若除去三个直辖市,以人口密度最高的江苏、山东和河南三省平均密度为494.3人/平方公里,与人口密度最低的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平均密度为5.4人/平方公里比较相差为91.5倍。进一步以县为单元看我国局部地区人口密度最高的是广东省澄海县,每平方公里1752人,最低的是西藏自治区日土县、每平方公里只0.066人,相差达26553倍。据统计,平均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1000人的有17个县,其中广东省4个,上海市4个,浙江省3个,福建和台湾各2个,四川和江苏省各1个。这17个县面积合计为12643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0.13%,却分布着1445万人口,占全国1.44%。另一方面,我国又有34个县,人口密度不足每平方公里1人,其中西藏16个县、青海8个县、新疆5个县、内蒙古3个县、甘肃省2个县。面积达19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20.4%,人口则不到59万,仅为全国总人数的0.058%,人口平均密度同密度最高的前17个县相差有3000多倍。
2、省区人均经济指标与人口密度
(1)人均耕地的省区差异与人口密度。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资料,也是构成区域工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人均耕地的数量影响着整个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耕地总面积约为15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0.4%,按全国人口平均计算,人均耕地约1.36亩,这项数值,各省区的差异很大。人均耕地最少的是北京、上海和天津三个直辖市,还有浙江,福建、湖南和贵州等四省,平均每人不到1亩。人均耕地最多的省区是黑龙江省、新疆和宁夏,这三个省区人均耕地都超过了3亩。各省区人均耕地数量多少,显然受人口密度及耕地数量的综合制约。如表4-3所示,人口密度大而耕地数量少的省区人均耕地少,人口密度小而耕地数量多的省区人均耕地多。
从表中可见人均耕地少于全国平均数的省区,其人口密度则大于全国平均的人口密度,而人均耕地多于全国平均数的,其人口密度小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还可从省区耕地占全国耕地之比重与省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相比较,一般而言,人均耕地少的省区,其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大于其耕地占全国耕地比重的数字,而人均耕地多的省区,其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则小于其耕地占全国耕地的比重。另一方面,从绝对数量看,我国各省区人均耕地数量普遍很低,这就是我国人口总数以及人口密度大,而耕地总面积及耕地占国土面积比重小所致。
(2)人均粮食的省区差异与人口密度。按与人口普查同步的1982年农业生产统计资料,1982年是个丰收年,这一年全国人平均粮食达到685斤。从各省、区具体情况看,人均粮食达800斤以上的有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和吉林等5省。人均粮食最少的除三个直辖市外,为贵州、西藏和甘肃等省区,人均不到500斤。各省、区之间存在的这种差异与其人口密度、自然条件、生产水平以及各地农业生产的部门结构和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承担的任务等因素有直接关系。人均粮食多的省、区,一类是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水平高的,如江苏、浙江、湖南和湖北,这些省虽然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的甚至人均不足1亩地,但生产水平和有利的自然条件起了重要作用;另一类是生产水平和自然条件较好,人口稀少(或较少),人均耕地多,如黑龙江,吉林。而贵州、西藏、青海和甘肃等省区,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但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低,成为全国范围人均粮食少的省区。
一个地区能提供给居民的食品数量,是制约该地区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的基本物质前提。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各地人均粮食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各个地区农业生产水平的影响,只有随着生产水平的发展,使土地的生产潜力不断发掘和提高,才会逐步改善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的状况。
(3)人均工农业产值的省区差异与人口密度。我国各省区人均农业产值是以纯农业人口平均计算的,各省区之间差异较大,但普遍偏低,反映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率水平不高的现状。人均农业产值最高的省区有上海、黑龙江、江苏和吉林都超过400元/人,贵州、甘肃两省最低不足200元/人。从人均工农业产值来看,以上海、天津和北京三个直辖市最高,其它省区依次为辽宁、江苏和黑龙江,这三个省人均超过1000元。人均工农业产值最低的是贵州,还有云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高低之间相差16倍。造成明显差异的主要因素在于各省区间城镇工业发展水平及城乡人口比重的不同。如:除三个直辖市外,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城镇人口比重达到35%,工业产值占比重亦较大。江苏省虽然城镇人口不突出,但中小城市和乡镇企业发达,不仅数量多,劳动生产率也高,使得江苏省工农业产值在全国首屈一指,达到736亿元。贵州、云南和广西三省区工业发展水平低,城镇人口比重小,这是三省区人均工农业产值低的主要原因。
以上阐述了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人口密度特征。实际上很多省区内各县的差异也很大(表4-4)。一般面积愈大、情况和条件愈复杂的省、区,差异愈明显。
(4)人口密度分区。按照人口密度大小与人均耕地、人均粮食和人均工农业产值的多少,将我国大陆29个省区分为6个类型。①高人口密度区a.耕地少高产出类型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辽宁、吉林、山东、广东、湖北、湖南。b.耕地少低产出类型有:安徽、河南、江西、贵州、广西、福建、四川。c.耕地多较高产出类型有:山西、河北、陕西。②低人口密度区:a.耕地多高产出类型有:黑龙江。从目前状况和发展潜力上看,内蒙古和新疆也属于此类型。b.耕地多低产出类型有:宁夏、青海、甘肃、西藏。c.耕地少低产出类型有:云南。
无论是高人口密度还是低人口密度区,完成由低产出型向高产出型的转化,都要从控制人口和发展生产两个方面入手。在高人口密度区一方面要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另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坚决制止以任何理由乱占耕地。发展生产,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低人口密度区也要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自由增长,但鼓励人材流入,加速人口的机械增长。努力实现城镇化,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这样,才能加快向适度人口方向迈进的步伐。
Ⅵ 福州每年有多少流动人口
根据国家统计局 福建调查队的统计,截止2014年,福州 登记在册【有居住证】的流动人口有204万。还有百分之28的 外来人口,没有申请占住证。
Ⅶ 福州市有多少人口
福 州 市
面积12154平方千米,人口589万。市人民政府驻鼓楼区乌山路,邮政编码350001。区号0591。
鼓楼区 面积 37平方千米,人口 44万。区人民政府驻津泰路,邮政编码350001。
台江区 面积 18平方千米,人口 30万。区人民政府驻广达路,邮政编码350004。
仓山区 面积 139平方千米,人口 35万。区人民政府驻麦园路,邮政编码350007。
马尾区 面积 254平方千米,人口 15万。区人民政府驻君竹路,邮政编码350015。
晋安区 面积 567平方千米,人口 24万。区人民政府驻岳峰镇,邮政编码350011。
福清市 面积1932平方千米,人口120万。市人民政府驻融城街道,邮政编码350300。
长乐市 面积 718平方千米,人口 67万。市人民政府驻吴航镇,邮政编码350200。
闽侯县 面积2133平方千米,人口 62万。县人民政府驻甘蔗镇,邮政编码350100。
连江县 面积1191平方千米,人口 62万。县人民政府驻凤城镇,邮政编码350500。
罗源县 面积1081平方千米,人口 25万。县人民政府驻凤山镇,邮政编码350600。
闽清县 面积1469平方千米,人口 30万。县人民政府驻梅城镇,邮政编码350800。
永泰县 面积2244平方千米,人口 36万。县人民政府驻樟城镇,邮政编码350700。
平潭县 面积 371平方千米,人口 39万。县人民政府驻潭城镇,邮政编码350400。
Ⅷ 福州有多少人
现在是670万左右,福州市区的大概有两百多万,余下的八县的人口大约是在四百多万!
Ⅸ 福州的本地人口有多少福州的外来人口又有多少
福州的本地人口有多少:
2015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含平潭综合实验区,下同)为749万人。
我市以去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1%人口抽样调查。这次调查全市最终样本量为7.8万人,占总人口的1.1%。
调查结果显示,平潭综合实验区常住人口为43万人,福州市(不含平潭)常住人口为706万人,占全省的18.4%。其中,福清市常住人口最多,有128.5万人,其次是晋安区84.2万人,仓山区有80.2万人,排在第3位。
常住人口超过40万人的还有鼓楼区(71.9万人)、长乐市(71.4万人)、闽侯县(70.1万人)、连江县(58万人)、台江区47万人。常住人口最少的是罗源县,只有20.9万人。闽清县(23.7万人)、马尾区(25万人)和永泰县(25.1万人)。
从性别构成来看,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78万人,占50.5%;女性人口为371万人,占49.5%。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04.2下降为101.9,男多女少的格局有所缓解。
15-64岁人口占近8成。从年龄构成来看,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18万人,占15.8%;15~64岁人口为559万人,占74.6%;65岁及以上人口为72万人,占9.6%。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3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2.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上升 1.4个百分点。
少数民族有11万人。在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738万人,占98.5%;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万人,占1.5%。
近7口居住在城镇。另外,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506万人,占67.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34万人,占32.4%。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65万人,乡村人口减少37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5.6个百分点。
Ⅹ 福建福州总人口有多少人
依据抽样调查结果推算,去年底全市总人口为666万人。 福州总人口居全省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