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福州民间闽剧团出场费是多少
2000左右。10-15人的剧团,
㈡ 福州闽剧院一团的介绍
福州闽剧院一团,1958年8月,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下放福州市,改称福州闽剧院一团,团部设在福州市鼓楼区篦梳巷。演出剧目有《六离门》、《贻顺哥烛蒂》、《卧薪尝胆》、《梅玉配》及现代戏《海上渔歌》、《乘风破浪》等。
㈢ 福州有哪些闽剧团
福州闽剧院有福州闽剧院一团、福州三和闽剧团 、大众闽剧团、江艺昌闽剧团、福清国辉闽剧团、福清侨乡闽剧团和长乐区大众闽剧团等。
1、福州闽剧院一团,团部设在福州市鼓楼区篦梳巷。演出剧目有《六离门》、《贻顺哥烛蒂》、《卧薪尝胆》、《梅玉配》及现代戏《海上渔歌》、《乘风破浪》等。
2、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大众闽剧团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2020年11月,荣获“第八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基层文艺院团先进集体”称号。
闽剧简介:
闽剧,又称福州戏,福建地方戏曲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闽剧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等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它是由明末儒林戏与清初的平讲戏、江湖戏,在清末(光绪至宣统年间)融合而成的多声腔剧种,俗称“前三合响”,雅称“榕腔”或“闽腔”。
闽剧风格高雅、潇洒,道白清晰,唱腔优美,婉转流畅,演员在表演中重视运用手、眼、身、法、步的基本程式,力求展现优美的身段,通过外形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闽剧
㈣ 福州市闽剧保护规定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剧的保护与传承,弘扬闽都优秀传统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闽剧的保护、传承、发展与传播。第三条本规定所称的保护传承内容,包括下列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闽剧文化表现形式以及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一)闽剧的福州方言声腔、优秀传统剧目、传统表演艺术、音乐、舞台美术、剧本、曲谱等;
(二)与闽剧密切相关的乐器、舞台等制作技艺;
(三)与闽剧密切相关的文献资料、历史档案、影音资料、器具实物、场所设施;
(四)闽剧特有的传统习俗;
(五)与闽剧密切相关的其他需要保护传承对象。第四条闽剧保护传承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坚持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原则。第五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闽剧保护传承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内闽剧保护传承工作。第六条市、县(市、区)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闽剧的保护、传承工作。
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共同做好闽剧保护、传承相关工作。第七条闽剧保护传承所需资金实行财政拨款和社会筹集相结合的办法。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与闽剧保护传承工作相适应的经费保障机制,在年度财政预算中落实闽剧保护传承经费。第八条市、县(市、区)文化主管部门应当采取下列措施,扶持闽剧艺术创作:
(一)组织开展闽剧经典传统剧目抢救,复排演出经典传统剧目;
(二)通过公开征集、买断移植等方式扶持新编原创和整理改编优秀闽剧剧本;
(三)扶持优秀剧目创排,支持闽剧演出团体和个人参加重大艺术赛事、展演,对获得荣誉的按照规定给予奖励;
(四)定期举办闽剧剧目调演、会演,对优秀剧目按照规定给予奖励或者资助;
(五)定期选送编剧、导演、音乐、舞台美术、表演等闽剧艺术专业人员参加专业深造、进修或者培训;
(六)扶持闽剧艺术创作的其他措施。第九条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应当做好闽剧编剧、导演、音乐、舞台美术、表演等专业人才专项招考的指导和服务保障工作,在闽剧艺术专业技术中高级职数比例设置上实施激励政策,提高闽剧从业人员待遇水平。第十条市、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采取下列措施,培养闽剧后继人才:
(一)支持有条件的学校通过编写闽剧艺术和福州方言校本教材、开办闽剧兴趣班、建立闽剧传承示范学校、邀请闽剧代表性传承人、闽剧名家进校园等方式,开展校园闽剧艺术教育;
(二)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加大闽剧相关专业招生力度,按照规定给予助学金、奖学金或者减免学费等资金保障;
(三)支持闽剧演出团体与艺术院校合作,通过建立闽剧艺术院校学生学习实践基地、人才培养基地、闽剧教学传承基地等方式,培养专业人才;
(四)支持闽剧艺术院校师生参与精品创作、舞台实践,参加各级专业赛事等活动;
(五)支持闽剧后继人才培养的其他措施。第十一条鼓励和支持闽剧代表性传承人、闽剧名家设立闽剧传习所、工作室等,开展带徒授艺、参与闽剧艺术教学、演出等活动。第十二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闽剧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组织闽剧演出团体深入基层开展惠民演出服务和相关公益性活动。第十三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通过项目补贴、组织展演和比赛等方式,支持民营闽剧演出团体加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等题材的闽剧艺术创作、演出,拓展乡村演出市场。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民营闽剧演出团体从业人员纳入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范围,依法保障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第十四条市、县(市、区)文化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市场巡查责任制度和演出信息发布平台,加强对闽剧演出市场的监管,规范闽剧演出市场经营秩序。
闽剧相关行业协会应当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反映行业诉求,引导、督促会员依法从事经营活动。
㈤ 闽剧的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原福州闽剧院)
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原福州闽剧院),初建于1958年,2006年剧院申报的福州闽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国务院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保护单位。其创作的作品在国家级赛事中屡获大奖,分别荣获全国首届“文华大奖”、 “文华新剧目奖”、 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出奖” 、中宣部 “五个一工程奖” 、中国戏剧节“曹禺优秀剧目奖” 、全国戏剧文化奖原创剧目大奖。 “闽剧梅兰芳” :郑奕奏
武生宗师:陈春轩(南方盖叫天) 闽剧三小:刘小琴、李小白、董小狐
闽剧三宝:林务夏,林赶山、唐秀山
闽剧皇后:胡奇明
闽剧博士:傅亿侬
其他已故名家:林芝芳、林赶山、林务夏、郭西珠、李铭玉、
闽剧梅花奖得主:陈乃春(第10届)、陈洪翔(第22届)、周虹(第23届)、陈琼(第25届)
其他闽剧大家:林瑛、林培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建斌、林梦萍、杨东、陈景桦
㈥ 关于闽剧的问题和答案 偏一点
闽剧概述
闽剧又称福州戏,是现存惟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明代末年,弋阳腔传入闽中,与当地的方言小调逐渐融合,形成江湖调,随后出现了演唱江湖调的江湖班及以江湖调和歌为主要唱腔的平讲班。清末,平讲班和演唱昆腔、徽戏等外来声腔的唠唠班及福州演唱儒林戏的儒林班合流,最终形成闽剧。辛亥革命后,闽剧进入兴盛时期,涌现出众多班社及有"闽剧梅兰芳"之称的郑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马狄藩等"四大名旦。
历史沿革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在外从政多年,历任南京户部郎中、四川参政、广西参政、江西布政使、浙江按察使等要职的曹学佺,因拒绝皇室宗藩动用国库私建藩邸而遭削职遣返故里。他在闲居福州西郊洪塘乡时,组织府中僮婢办起了曹氏家班,邀请儒士文人观赏娱乐,后人称之为"儒林班",是闽剧最早的前身。
曹学佺精通音律,擅长度曲,创研出适合福州方言音韵演唱的新腔。当时文人评论这种新腔是:"曲向花间度"、"翠管时调凤"、"新编乐府莺喉啭",可见腔调之优美。后来闽剧艺人称之为"逗腔"。
清兵入关后,曹学佺上吊殉国。曹府昔日夜夜笙歌、艺伎聚唱、名人云集的场面再也看不到了,儒林班从此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
与此同时,江西的弋阳腔也在福建民间广为流传,因戏班长年累月走乡闯寨流动演出,所以被称为"江湖戏",唱白均用"土官话",音乐曲调统称为"江湖调"。它"不叶宫调",善于"错用乡语",拥有大量以历史故事和家庭婚姻为题材的剧目,常演的传统保留剧目俗称"江湖三十六本头",又称"七双八赠二十一杂",主要有《双钉判》、《双封侯》、《双救架》、《双状元》、《赠宝塔》、《赠宝钗》、《赠白扇》、《金印会》、《种葵花》、《料柯山》、《卧龙岗》、《三官堂》、《鸳鸯帕》等。尤其是江湖戏的高台表演艺术与技巧以及前台干唱、后台帮腔、锣鼓伴奏,以及高亢激越的喧闹场面,特别适合广大城镇山乡农民和手工业者的观赏习惯,因而在民间逐渐扎下了根。江湖戏与深受士大夫青睐的儒林戏,成了雅俗的鲜明对比。
由于江湖戏唱白均操土官话,在福州方言地区流传时受到一定限制,因而得不到发展,于是一种纯用福州方言演唱的"平讲戏",便应运而生。
平讲戏的兴起,促使了儒林戏的复苏。原儒林戏的发祥地洪塘乡耆老,因追念昔日本乡石仓园儒林班演唱之盛况,便利用做普度酬神演戏的机会,与乡间爱好戏剧者在石仓园旧址附近的真人庙,选拔农家子弟,继承曹氏传统,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办起了第一个以乡为名的"洪塘儒林班",沉寂了二百余年的儒林戏又重整锣鼓。戏班起初专门为普度演出,首演节目《水漫金山》,戏台搭在位于闽江畔的金山寺,使剧情内容与演出环境天然结合,产生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结果一炮打响,于是四邻乡村纷纷前来邀请,使早期曹氏的府第家班自此从深宅大院走向了民间,这是儒林戏的大突破。"洪塘儒林戏" 时期演出的剧目有《状元拜塔》、《女运骸》、《长亭别》、《柳荫记》、《玉堂春》等,均成为后来闽剧的保留剧目。
儒林戏有一个优势,就是有一大批文人的关注。所以当儒林戏又复苏的时候,退居名人郭柏荫等人便根据《唐人说荟》中的《霍小玉传》,编成儒林戏《紫玉钗》。从此,作为一个独立声腔剧种的儒林戏,便进入了发展和成熟期。到了同治年间(1862-1874),在福州郊区先后出现了"陈厝儒林班"、"汤边儒林班"、"珠湖儒林班"、"潘墩儒林班"、"义序儒林班"等十余家均以所在乡名作为班名的业余性质的儒林班。
光绪元年(1875),儒林班开始从乡村向城镇发展,于是出现了专业性质的戏班。由卢诗孙筹划组织的"醉春园"班,率先打出改革旗号,采取津贴办法,公开向社会招生,延师习教"逗腔"戏文。一时四方城乡凡有谢神还愿,禳灾祈福,时令节日,都来聘订该班去演出。这时的儒林戏演员也从原来的七人(俗称"七子班")发展到了二十人,演出剧目除过去的《紫玉钗》、《拜塔》等外,还增加了《卖画》、《递柬》、《桃花村》等。
卢诗孙病逝后,"醉春园"儒林班便告停演。该班原编剧兼导演高喜福决定重整锣鼓,另起炉灶。他一方面把原来已散伙的部分艺人招回,另一方面亲自物色主要演员,如花旦胜玉环、小生崔传龄、小丑吴友亮等,并配以副角多人组成新班, 取名"驾云天"。该班在福州鼓楼城隍庙首演,由胜玉环主演开台戏《打铁锏》,获得成功。"驾云天"声誉雀起,订戏者源源不断,引起了同行的钦羡,于是在福州又出现了"达云霄"、"赛月宫"、"庆仙园"三个儒林班。随后不到三年时间,又先后成立了"凤麟奇"、"谱云霄"、"仿桃源"、"庆云天"、"乐琼天"、"仿霓裳"、"正天然"等班,与先前的四个班合称为"十三家儒林班",使儒林戏在历史上达到鼎盛时期。
这时期的儒林戏从福州传到长乐、福清、永泰、古田、闽清等县,而福州城里除了"十三家儒林班"外,又增加了"步云霄"、"海燕亭"、"歌舞台"、"大春台"、"新天然"等班。儒林戏在福州方言地区,已跃居剧苑芳首之位,使其"逗腔"成为后来闽剧的主体音乐。
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1908-1911),儒林戏与江湖戏、平讲戏结合融汇,俗称"三合响",开始形成了今日闽剧的雏型。
二十世纪20年代,闽剧进入了多声腔剧种的成熟期,以郑奕奏为代表的"郑派艺术",是闽剧艺术的第一个高峰。郑奕奏在短短的几年间,先后成功地塑造了《新茶花》里的新茶花,《孤儿血》里的张桃珠,《百蝶香柴扇》里的林英姐,《黛玉葬花》里的林黛玉,《紫玉钗》里的霍小玉,《孟姜女》里的孟姜女,《秦香莲》里的秦香莲,《杜十娘》里的杜十娘,《钗头凤》里的唐婉,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万花莲船》、《邱丽玉》、《秋兰送饭》、《蔡松坡》、《救国救民》、《浪子魂》、《箱尸案》等上百个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遭遇的女性悲剧形象。他演唱的闽剧"逗腔"韵味悠长,缠绵悱恻,20-30年代就被百代、联声等几家全国有名的唱片社灌制成唱片,流传海内外,被誉为"闽剧泰斗"、"福建梅兰芳"。
二十世纪50-60年代,闽剧进入历史上第二个高峰期,创作、改编出一批优秀剧目,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1952年由省文联组织的闽剧代表队,首次赴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出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钗头凤》,荣获演出二等奖,李铭玉、郭西珠分别获演员一、二等奖。1954年9月闽剧代表队赴上海参加华东区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出《炼印》、《荔枝换绛桃》、《渔船花烛》等剧目,其中《炼印》荣获创作一等奖和优秀演出奖,林赶山、林务夏、李铭玉、郭西珠荣获演员一等奖,还有一大批中青年演员获得二、三等奖。
80年代以后,闽剧新创作的剧目不断涌现,出现了诸如《洪武鞭侯》、《魂断燕山》、《曲判记》、《林则徐充军》、《天鹅宴》、《丹青魂》等一批题材新、主题高、立意深、结构巧、剧情妙的佳作。其中《天鹅宴》、《丹青魂》荣获全国剧本创作最高奖-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奖"。
1993年5月23日至6月3日,第三届中国戏剧节暨全国第十届梅花奖颁奖活动在福州举行,闽剧《拜石记》、《御前侍医》两台大戏,令人刮目相看。福州闽剧院一团的陈乃春获"梅花奖"(演员)。7月份,又在"闽剧之乡"长乐县,举行了有史以来的首次"闽剧艺术节",来自闽东、闽北、闽中等地区的十七个市县的闽剧团,汇集长乐,演出时间长达一个多月,这也是闽剧的一个空前盛事。
艺术特色
唱腔
闽剧的音乐唱腔是由洋歌、江湖调、逗腔和小调等四大类组成的:粗犷激越的"江湖调",通俗平畅的"洋歌",典雅婉约的"逗腔",清新活泼的"小调",其中前三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弋阳腔、昆曲和徽调的影响,并保留着高腔的帮腔形式,后台帮腔叫做"掏岭"。又有吸收自"唠唠"的部分唱腔和曲牌。演唱时男女均用本嗓,其特点是高昂激越,朴实粗犷,但也有细腻柔婉的唱腔。
"逗腔" 有15种板调,特点是在曲中转折和结尾处多有"哎"、"依"的虚腔,主要曲牌有[自掏岭]、[宽板]、[急板]等。
小调系本地和外地传入的俗曲俚歌,很丰富,主要有[西湖亭]、[琵琶怨]、[新茶花]等。此外,从徽戏、京剧吸收的如[大补缸]、[七句半]等。
辛亥革命后,不少京剧艺人转入闽班教戏,所以闽剧音乐也吸收了皮黄调。
曲牌
江湖调常用的曲牌主要有〔江湖叠〕、〔柴排调〕、〔阴调〕等,具有声调高昂、字多腔少、一泄而尽的特点。
闽剧的曲牌大部分从弋阳腔、四平腔、徽调和昆曲衍变来的,有不少唱腔仍保留有弋阳腔的特点,即"一唱众和"的帮腔和"夹滚"。
"洋歌调"主要曲牌可分为"大介大牌",如[太师引]、[鳌头金柱]、[风入松]、[香罗带]等;"中介大牌"如[驻云飞]、[出队子]、[浪淘沙]等;"大介盘答"如[金厢]、[双蝴蝶]、[赏花]等。其中人一人独唱的称为"大牌",两人或三人对唱的称为"盘答"。"大介"、"中介"及"小介"的区别在于起介(开头鼓锣)的不同。
乐器
主要伴奏乐器有横箫、唢呐、头管、二胡、椰胡等。打击乐器有青鼓、战鼓,大、小锣,大、小钹,磬等。
闽剧介头(打击乐过门),系综合江湖、平讲、逗腔、唠唠,以及本地民间音乐"十番"的锣鼓介头发展形成。所有介头较有地方色彩,武场吸收京剧锣鼓经较多,但打法上不尽相同。
角色行当
闽剧的角色分行,早期较简单,儒林班、平讲班行当由生、旦、丑三个角色构成"三小戏",后来吸收徽班、京剧的分行,角色渐趋完整, 增加到七个,曰"七子班",再到九个,称"九门数"。随着行当的细致化,又逐渐发展为"十二角色",有小生、老生、武生、青衣、花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贴、末、杂等,相当齐全。
生行分老生、小生;旦行分花旦、彩旦、正旦、青衣、丑旦、泼旦、老旦、武旦,净行分大花、二花,丑行分文丑、武丑、短衣丑等。
80年代以后,闽剧新创作的剧目不断涌现,出现了诸如《洪武鞭侯》、《魂断燕山》、《曲判记》、《林则徐充军》、《天鹅宴》、《丹青魂》等一批题材新、主题高、立意深、结构巧、剧情妙的佳作。其中《天鹅宴》、《丹青魂》荣获全国剧本创作最高奖-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奖"。
1993年5月23日至6月3日,第三届中国戏剧节暨全国第十届梅花奖颁奖活动在福州举行,闽剧《拜石记》、《御前侍医》两台大戏,令人刮目相看。福州闽剧院一团的陈乃春获"梅花奖"(演员)。7月份,又在"闽剧之乡"长乐县,举行了有史以来的首次"闽剧艺术节",来自闽东、闽北、闽中等地区的十七个市县的闽剧团,汇集长乐,演出时间长达一个多月,这也是闽剧的一个空前盛事。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福建省闽剧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㈦ 郑奕奏演唱闽剧在当时有什么影响
在20世纪初的福州,繁华的街道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街边的商店为了招揽顾客光临,纷纷在店内放置着留声机,并且播放着当时最红的艺人郑奕奏演唱的曲目。
卖家与买家在任何时候都是对立的两个人群,但是在此时的福州却有一个人能打破这种定律。这个人就是郑奕奏。
在买家看来,买东西的时候不论买到买不到心目中的东西,只要能听到郑奕奏的戏曲,就不算白进一次商店。在卖家来看,不论卖不卖得出去货物,只要能听到郑奕奏的戏曲,心情就是非常愉快的。
在福州地区,郑奕奏就是人们的全民偶像,不论男女老少,不论士绅贫民,他们每天都会哼唱郑奕奏的所演唱的戏曲。甚至在当时的福州,郑奕奏的每一首戏曲都被人们所熟知,而这个群体是那么的广大,上至古稀老人,下至三四岁顽童。
在福州马尾海军军营之中,三位老将军坐在房间的沙发上,听着留声机中放出来的郑奕奏演唱的《杜十娘》。其中一人向另外两人问道:“郑老板已经离开福州多久了?我记得当初他离开之前说最长6天,就会返回。”
另外一人说道:“度日如年啊,看不到郑老板的演出,我这几天就觉得好像丢了魂一样,干什么都没劲,吃什么都不香。”
第三人说道:“我比你们两人还惨。我太太为了听郑老板的戏,直接把我一个人扔在福州,带着儿子跟着郑老板的戏班子出去玩了。我一回家,连一点人气都感觉不到。每当躺在床上的时候,我恨不得长个翅膀飞到我太太身边,把她换回来,让她在家待着,我一路跟着郑老板听戏去。”
正在这时,外面一个副官急急忙忙地跑了进来:“报告,三位将军,郑奕奏回福州了。今天下午4点开始第一场演出,曲目是《黛玉葬花》还有《杜十娘》”。
三位将军听到下属的报告,立刻从沙发上站了起来,开口说道:“备车,去看戏。”
副官回答道:“是,将军。可是现在才11点,到了戏园子,郑老板也正在吃饭。”
其中一个将军不满地骂道:“费什么话?让你备车就备车,就算在那等着,也比在家心情好。”
副官立刻离开房间,到外面准备汽车,而三位将军则是急不可待地穿上外套,兴冲冲离开房间。
时间终于到了下午4点的时候,郑奕奏出现在了戏台上,他身穿一身旦角服装,手持一个花篮,开口唱道: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
台下的观众听到郑奕奏演唱的《黛玉葬花》,就仿佛是烈日之中饮下了一口冷冽爽口的甘泉,浑身上下的毛孔都舒服的张开了一般。整整一台戏掌声不断,叫好连连。
郑奕奏是闽剧旦角表演艺术家,艺名传康,他幼年家贫,11岁入儒林班“善传奇”学戏,最初从“京鼓吹”艺人陈幼容学唱段,从“平讲班”艺人陈金福学表演。13岁得善传奇班的教戏师傅、京剧和昆曲演员吴善宝的指点。
16岁主演古装戏《紫玉钗》、《黛玉葬花》、《晴雯补裘》、《杜十娘》、《红娘递柬》、《孟姜女》、《凤阳花鼓》等,并在时装戏《孤儿血》、《新茶花》和《蔡松坡》中扮演女主角。在短时间内跃居名旦之首。
郑奕奏19岁倒嗓辍演。此间,一面随庄质夫、郭知朱学诗词古文,一面喊嗓、练身段。24岁重登舞台,声誉日重。
“马尾海军扛奏团”将领醵资,将戏中道具锄头包金。所灌唱片畅销台湾和东南亚各地,影响甚广,被誉为“福建梅兰芳”。
郑奕奏的唱腔细腻柔婉,字正腔圆,一板一眼、一腔一调都十分考究,且富于变化,听来清新动人。他的身段轻盈,表演朴实,艺术上自成一派。
郑奕奏在舞台上的仪态万千,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来的别样的袅娜风流。他所饰演的角色多是大家闺秀,即使在发黄的剧照中,也能看出他仪态端庄,神情从容淡定,自有一种气度,这不仅仅是外在的美所能涵盖的,而是演员揣摩人物内心、再现人物风采的不凡的艺术才华的展现。
郑奕奏不仅舞台形象光彩照人,生活中也是谈吐不俗,貌恂恂如佳子弟,因而戏迷中文人学子尤多,他们组成各种“扛奏团”给他捧场。所谓“扛”便是捧的意思,“奏”即郑奕奏。
郑奕奏独步闽剧舞台一二十年,无人可比,演出的唱段往往是人人学,处处唱,流行于大街小巷,上海有名的唱片公司,竞相灌制郑奕奏的唱片,向海内外发行。
郑奕奏的唱腔也十分独特,他的嗓音并不十分响亮,尤其在倒嗓之后重登舞台,嗓子也不可能恢复如初。因此,他演唱往往“走下韵”,缠绵悱恻,哀怨婉转,配以衬词,一唱三叹,韵味无穷,由此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人称“福建梅兰芳”,有“北梅南郑”之誉。
郑奕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福州流行文化的一个代表。郑奕奏必须不停地演出,日夜两场,加演饶出,有时还有通宵戏,如此旦旦而伐,终于有一天在演《杜十娘》时“倒嗓”了。
在治疗过程中,有两个人对郑奕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庄质夫和翻译师爷郭治珠,即名医师郭云团胞弟。二人轮番为郑教读诗词书史、诸子百家等新旧文学,为他重登舞台做了有益的铺垫。
26岁以后,从善传奇班转到赛天然班演出,以演《百蝶香柴扇》、《安安送米》、《秦香莲》、《朱砂记》等青衣戏最受欢迎。
在闽剧的黄金时代,除郑奕奏外还涌现出许多名演员,如“四大名旦”的曾元官、薛良官、马秋官,还有傅亿浓、陈芝卿、黄荫雾,丑角唐秀山、林务夏、小生萧梦尘、李铭玉,老生张江水等,他们的熠熠光辉照亮了20世纪30年代的闽剧舞台。
闽剧进入兴盛时期,出现了“三乐一旗两头羊”等班社。涌现了郑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马秋藩等“四大名旦”,陈芝卿,傅亿侬,黄荫雾,林依豹,林芝芳,黄铭卿等也红极一时。
武生陈春轩,吸收京剧武打技艺,创造一套独特的武功,其代表作《八大锤》,1934年曾拍成无声电影。旧赛乐、新赛乐、三赛乐、新国风等班社还赴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演出深受欢迎。
20世纪30年代,曾出版许多闽剧曲本和许多闽剧唱片。如郑奕奏的《黛玉焚稿》、《孟姜女》、《孤儿血》、《卿之苦痛》、《百蝶香柴扇》;傅亿侬的《王昭君、《刘智远》、《玉堂春》;林芝芳的《妙善哀史》、《窦氏女哭五更》,《嘉桂岭》;林依豹的《苏东坡游赤壁》;黄铭卿的《王莲莲拜香》;林亿媛的《劝同胞勿忘国耻》等。
1938年夏夜,闽剧艺人数百人在榕城举行抗日救亡火炬游行,个个手举火把,身穿黑色中山装,脚扎绑带。队伍从省府路出发,经过南门兜走向大桥头。站在第一排的有着名闽剧武生陈春轩、关传庚,剧作家林飞。
他们沿途用闽剧曲牌《孝顺歌》高唱:
为国家,为民族,去,去,去!去当兵
“七·七”事变后,福州舞台上宣传抵御侵略,鼓舞抗日斗志的闽剧演出风起云涌。首先是剧作者拿起笔杆当刀枪,纷纷编写歌颂爱国主义的古代剧和揭露日寇暴行的时装戏。
“福建梅兰芳”郑奕奏与着名导演艺术家晋响亭,受聘到福州公余闽剧社教授女演员林琼,金谷兰演唱《芙蓉恨》和《醉生梦死》等戏。
每逢纪念日、游园会,郑奕奏就在“新生活促进会”礼堂义演,捐献寒衣,还在新舞台为“福州抗敌会”义演。黄荫雾还应邀到协和大学,为师生导演抗日斗争小戏《到民间去》。
新中国成立初,郑奕奏一度在外地教戏。后来50岁的郑奕奏被接回福州,安排在实验闽剧团,有了安身的岗位,教年轻演员演戏,也到海外如印尼等国家传授闽剧艺术。
除了教戏外,他也参加导演工作,《渔船花烛》1954年获华东区戏曲会演导演奖。1963年,郑主演的《百蝶香柴扇》拍成电影。
1956年郑奕奏到北京开会,得以晤见梅兰芳,梅赠以照片并题诗:
南北艺人感同深,留得芳名共到今,
见晚如逢亲手足,应将肝胆照知心。
1954年,发掘整理《炼印》,参加华东地区首届戏曲观摩演出,林舒谦获剧本奖,晋响亭获导演奖,饰杨传林赶山,饰李动林务夏获一等演员奖;饰黄卞唐秀山获二等演员奖。
1955年,《炼印》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成戏剧艺术片.
从1953年至1964年,福州闽剧界创作,整理了《荔枝换江绛桃》、《陈若霖斩皇子》、《双玉蝉》、《贻顺哥烛蒂》、《六离门》、《夫人城》、《闹灯会》及现代戏《九命沉冤》、《海上渔歌》、《红桥》等。
㈧ 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待遇
很好。
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 是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待遇都不会太差,各种福利,工作相对也不是很累。
2019年11月1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获得传统戏剧“闽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㈨ 28岁了可以学闽剧吗想跟团演出当跟班的一个月混个千元左右就行了
当然能学,我都55了还学
闽剧
呢,而且我还是北京人,一点福州话都不会说,但我学闽剧已经很象样了,还能唱几段呢,听众不知道的还以为我是福州人呢,呵呵,你就
好好学吧
,只要有兴趣,一定能学好。
㈩ 今晚福州哪里有闽剧看
福州地区看闽剧的地方太多了。目前全市共有闽剧班子几百家,深入各乡村演出。在市区,您可以到福州闽剧院观看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