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地方专项分数线
地方专项分数线是由各省市自行划定的,广州在2022年的分数线为普通类(历史):502分。普通类(物理):508分。
地方专项计划由各省(区、市)本地所属重点高校承担,招生计划原则上不少于有关高校本科一批招生规模的3%。地方专项计划实施区域、报考条件和录取办法由各省(区、市)因地制宜确定。地方农村专项计划均实行单设录取批次。地方农村专项批次安排在国家专项批次之后、自主招生批次之前进行投档。
地方专项计划是本省结合本地实际,安排一定数量的本地所属一本招生高校招生名额,实施招收本省农村学生的地方一本招生高校专项计划。按专项计划录取的考生可自行决定入学时是否签转户口,在校学习期间可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申请调整专业。
‘贰’ 想考福州大学,想问问福州大学通常要考多少分才能进
福州大学通常要本一线60分以上才能进。
福州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福建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创建于1958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重点大学。
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教学和科研设备先进、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不断推进文化校园、智慧校园和生态校园建设。办学主体位于旗山校区,在福州、厦门以及泉州等地拥有多个校区, 校舍建筑面积170万平方米。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个):化学(自定)。
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6个):土木工程、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29]、材料科学与工程。
以上内容参考:福州大学官网——学校简介
‘叁’ 福建高考生考上福州大学和厦门大学的难度有多大
福建近几年的高考人数基本上保持在20万人左右,今年的总体数量也不会出现巨大的浮动,我们还是按照20万这个基数来分析。
厦门大学去年在福建本省的招生计划一共是1417人,其中文史类314人(艺术类专业74人),理工类1103人(艺术类专业38人)。厦大去年在福建本省的高考录取结果分为7个部分,其中马来西亚分校的情况在此不做介绍。
尽管2021年是福建高考实施“3+1+2”模式的第一年,但是2020年的高考录取数据仍然具有重大参考价值。对于绝大部分考生来说,关注这2所高校普通类的录取情况就可以了。福建考生要考上厦大和福大,文科最低全省位次分别是第719名和2036名,理科最低全省位次分别是第3874名和12336名。别忘了,总共有超过20万名考生,这个难度可想而之。
‘肆’ 地方专项计划多少分可以报
法律分析:1、一般来说,地方专项计划的录取分数会比一本录取低一、二十分,但这也不一定;如果地方专项计划报考的考生太多,录取分数就降不下来。总的来说,地方专项计划录取肯定会比同专业一批录取低十几分到二十分。
2、地方专项计划的投档办法和录取要求,由各省(区、市)综合有关高校招生实际、实施区域农村招生情况等因素确定。
法律依据:《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 第四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生,省级招委会可根据本地投档录取办法决定,在其文化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一定分数投档;达到高校投档条件的,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增加分数投档条件的,只能取其中幅度最大的一项分值,且不得超过20分。
(1)烈士子女;
(2)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战区(原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
(3)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
(4)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含台湾户籍)考生。
‘伍’ 高校专项一般可以降多少分录取
一般可以20分。
一般来说,地方专项计划的录取分数会比一本录取低一、二十分,但这也不一定,如果地方专项计划报考的考生太多,录取分数就降不下来。总的来说,地方专项计划录取肯定会比同专业一批录取低十几分到二十分。
地方专项计划由各省(区、市)本地所属重点高校承担,招生计划原则上不少于有关高校本科一批招生规模的百分之三。地方专项计划实施区域、报考条件和录取办法由各省(区、市)因地制宜确定。
‘陆’ 地方农村专项计划报福州大学可以低切线多少分
这可以报上好学校,是面向贫困农村地区的招生,可以以不理想的分数报考理想的学校,
各省招生志愿名字都不一样,有的叫贫困专项,有的叫单设,填报时与其他的填报一样,学校招什么专业,报什么,报考大学可以50到60分,就像福州大学去年陕西一本线是485,福大一般录取分数线是540左右,而专项专业提档线485,(PS:一般与一本提档线持平)录取线也是485,这是优点,不过也有缺点,户籍无法转,到大学了,专业也是转不了了的,就是这样,关于填报自行酌量。
‘柒’ 地方专项计划需要多少分
法律分析:1、报考地方专项计划肯定都有优惠录取政策的,但各省份规定的优惠录取政策是不一样的。
2、根据规定,参加地方专项计划录取的高校生源不足时,要采取多次公开征集志愿、适当降分录取等措施。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十一条 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衔接融通,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健全终身教育体系,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国家采取措施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国家支持、鼓励和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推广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教育质量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