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福州镇海楼是什么样的
福州镇海楼位于屏山之巅,为我国九大名楼之一。1371年始建,原是作为各城门楼的样楼,后更名为镇海楼,清人又称越王楼,是福州古城的最高楼,为城正北的标志,并作为海船昏夜入城的标志,“样楼观海”曾是福州西湖外八景之一。
镇海楼为重檐歇山顶的双层城楼,历经600余年沧桑,屡建屡毁。后经重建,楼体由基座层、台基层及二层楼阁组成,总高为31.3米,其中台基高10米;基座层内设地下宫,台基层、楼阁一层作为展厅,二层作为观景主厅。
❷ 镇海楼在福州哪里啊
福州镇海楼在福州鼓楼区屏山顶上。屏山是福州三山之一,因为山峰形状像一座大屏风,所以称屏山。越王时在山麓建故都,所以又名越王山。宋代诗人陈轩诗曰:城里三山古越都,楼台相望跨蓬壶;有时细雨微烟罩,便是天然水墨图, 建福州府城时,王恭先在屏山顶修建一座谯楼,作为各城门楼建造的样本,称为样楼。样楼是重檐歇山顶的双层城楼,高约20米,是当时福州最高的建筑物,成为城正北的标志。样楼楼前广场有七口石缸,排列如北斗七星,称七星缸。 当年登样楼可以望见大海,所以又名镇海楼。登楼可远瞰闽江口乃至东海。过去海船夜航进闽江口,都以此楼为航标。清代谢章铤在《重建镇海楼记》中说:且夫楼以镇海名,意在楼,实在海。嗟呼,海风叫啸,海水飞扬,登斯楼也,其忍负中流砥柱之心哉。 重建的镇海楼已于2009年1月24日正式对外开放。
❸ 镇海楼的镇海楼与屏山
明初,福州时有海患。为了防御倭寇的入侵,也为了城市的发展,明洪武四年(1371年)驸马都尉王恭负责砌筑石城,称为福州府城。府城北面跨屏山,南绕于山、乌山。城墙东、西、南三面依宋代的外城遗址修复。
建福州府城时,王恭先在屏山顶修建一座谯楼,作为各城门楼建造的样本,称为样楼。样楼是重檐歇山顶的双层城楼,高约20米,是当时福州最高的建筑物,成为城正北的标志。样楼楼前广场有七口石缸,排列如北斗七星,称七星缸。当年登样楼可以望见大海,所以又名镇海楼。登楼可远瞰闽江口乃至东海。过去海船夜航进闽江口,都以此楼为航标。清代谢章铤在《重建镇海楼记》中说:“且夫楼以镇海名,意在楼,实在海。嗟呼,海风叫啸,海水飞扬,登斯楼也,其忍负中流砥柱之心哉。”
三山是福州的标志和代称。屏山是福州三山之一,因为山峰形状像一座大屏风,所以称屏山。越王时在山麓建故都,所以又名越王山。宋代诗人陈轩诗曰:“城里三山古越都,楼台相望跨蓬壶;有时细雨微烟罩,便是天然水墨图。”三山之上,又各有标高之志。屏山有镇海楼,乌山有乌塔,于山有白塔,形成三山两塔一座楼。屏山镇海楼北倚北峰,南有五虎山为案,东衬鼓山,西托旗山。左前于山相扶,右前乌山呼应。乌龙、白龙双江如玉带环腰。明代闽中十才子之一的陈亮,写下《冶山怀古》诗:东西屹立两浮屠,百里台江似帝纡。八郡河山闽故国,双门楼阁宋行都。自从风俗归文化,几见封疆入版图。惟有越王城上月,年年流影照西湖。当年的样楼望海与龙舌品泉等被列入福州西湖八景,载入《新修西湖志》。
❹ 寻一幅楹联 题镇海楼
数百年风流竞逐,谁敢目空今古?对千里繁华,不住飞腾,汤汤盛景,是当年所料?
两三盏感触相凭,此曾炮镇东南;冠满城熙攘,一江磅礴,浩浩新潮,独斯处全收。
张之洞题镇海楼,位于越秀山顶,建于明代,高二十八米,共五层,造型雄浑,气势宏伟,“镇海层楼”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楼顶层正面高悬“镇海楼”金匾一块,登楼可鸟瞰广州全貌。解放后辟为广州博物馆。 千万劫:此楼曾五毁五建。 故侯:此楼由明代永嘉侯主持建造
如此江山,对海碧天青,万里烟云归咫尺;
莫辞樽酒,值蕉黄荔紫,一楼风雨话平生。
丁汝昌题镇海楼
五岭南来,珠海最宜明月夜;
层楼晚眺,白云犹是汉时秋。
胡汉民题镇海楼。 五岭:大庾等五岭。 层楼:镇海楼分层,俗称五层楼
急水与天争入海;
乱云随日共沉山。
镇海楼
岁登大有,人乐春台,览胜直穷千里目;
海不扬波,山皆献瑞,筹边时上五层楼。
镇海楼
庐橘夏熟;
桂树冬荣。
❺ 镇海楼的镇海楼简介
福州镇海楼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附马都尉王恭跨山筑城,在山巅建楼意为其他诸城门楼的样楼,为城正北的标志,所以屏山也称样山。楼前右侧有七星罡按北斗七星方位排列,筑此楼以寓北斗之水厌火祥之意,保佑全城平安;楼以镇海名,工在楼意在海。镇海楼六百年间十三次建十三次毁。镇海楼是福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为江南三大镇海楼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名楼。明清以来,镇海楼除了作为历史名楼,还被作为“太平盛世”的象征,所以屡毁屡建不绝于世。
镇海楼重建工程项目于2006年11月18日开工,2008年4月28日竣工,结束了福州镇海楼有记无楼的历史。镇海楼雄居于福州古城中轴线端点的屏山之巅,是市民、游客俯瞰福州城的重要制高点和登高眺望点。从建成后效果看,无论其高度、体量、形式与色彩都是合适的;从楼阁上能看到福州三山及西湖周边景色,它充分契合了福州古城的特色及城市总体格局,其建筑重檐飞角,冲霄凌汉,再现了福州镇海楼的雄姿;并在一定程度上又恢复了三山二塔之间的视廊关系,得到了各方的认同与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