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州资讯 » 福州田姓有多少人
扩展阅读
天津到杭州要多少公里 2025-07-27 09:33:04
天津渔乡哪个好 2025-07-27 09:14:50
深圳社保转长沙要多久 2025-07-27 09:14:42

福州田姓有多少人

发布时间: 2022-11-17 21:04:18

㈠ 田姓的来源和历史是什么

田氏出自妫氏,跟陈,胡两姓出自一脉。陈国(位于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灭亡后,陈胡公后裔陈完逃到齐国,后以田为氏。得姓始祖为陈国公族陈完(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人)。

宋朝时期,田姓大约有5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4%,排在第二十七位。田姓的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田姓总人口的1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河北、山东。

明朝时期,田姓大约有3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5%,为明朝第六十七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山东、河北。

当代田姓的人口已近520万,为全国第四十六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1%。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山东、贵州四省,大约占田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四川、湖南、陕西、山西、湖北,这五省又集中了29%的田姓人口。

(1)福州田姓有多少人扩展阅读: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他追封前代圣王后人——舜的后裔妫满为陈侯,史称胡公满。传到胡公满十世孙妫完时,陈国宜公杀太子御寇,妫完与御寇私交相厚,妫完恐祸及己,便逃于齐国。

妫完为人谦逊有礼,一向很有贤名,齐桓公很赏识他,就任命其为公正(管理工匠的官),并封他于田地。其后子孙就以采地为氏,称为田姓。他们尊田完为田姓的得姓始祖。

㈡ 田,在百家姓中排多少位,共有多少人,,

根据2011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田姓约占全国人口的0.37%,在百家姓中排名53,约485万7千人,分布于全国各省,但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四川、重庆、湖南等11个省,约占田姓人口的77%

㈢ 田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是什么

田姓出自妫姓,为妫满之后,据《史记田完世家》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齐桓公封妫完于田地,其后子孙以地为氏,称田姓。

田姓名人是田单,临淄今属山东淄博人,战国名将,乐毅伐齐,齐国岌岌可危,只存二城,田单用火牛阵大败乐毅而复国。

田姓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田姓大约有5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4%,排在第二十七位。田姓的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田姓总人口的1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河北、山东,这三省田姓大约占全国田姓总人口的39%。

明朝时期,田姓大约有3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5%,为明朝第六十七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田姓人口增长是负值。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山东、河北,这三省田姓大约占田姓总人口的40%。

当代田姓的人口已近520万,为全国第四十六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1%,从明朝至今600年中田姓人口由32万增到520万,增长了16倍多,田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田姓人口呈v形的态势。

㈣ 在我们中国有多少姓田人口

现在田姓的人口已近520万,为全国第四十六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1%。从明朝至今600年中田姓人口由32万增到520万,增长了16倍多,田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田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山东、贵州四省,大约占田姓总人口35%,其次分布于四川、湖南、陕西、山西、湖北,这五省又集中了29%的田姓人口。河北为当代田姓第一大省,居住了田姓总人口的11%。全国形成了以河北、贵州为中心的中原冀豫鲁、川黔湘两个田姓高聚集区域。在600年期间,田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西部回迁的流动十分强劲,大于由北向南的迁移。

㈤ 田姓有多少人口_田姓取名及起源分布

田姓有多少人口

田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四十六位姓氏,在川黔、冀豫鲁地区特别有影响。当今田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41%, 总人口大约在近520万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田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田姓中也融入了南北民族的血液,互有基因的流动。田姓中融人外族血缘的事件主要发生在西汉以后,最重要有:西汉时武陵地区的南蛮大族田氏,不断由湖南向河北、河南迁移,当时南朝和北朝竞相招田氏大族出任太守、刺史,以对抗邻敌,南蛮田氏很快汉化为中原和华南地区的汉族;并州田氏,源出匈奴族,后逐渐成为山西地区着名大族;北宋西夏国党项也有田姓,是西北陕甘宁地区田氏的先驱;北宋金国女真族阿不哈氏族集体改为汉姓田;清朝时辽宁满洲人有田姓,以及满洲八旗罕楚哈氏、田佳氏等氏族集体改姓田,这些族人后来多数成为东北地区的田姓汉族。

历史上田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田姓主要的活动地区在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北方地区。秦汉两晋时,田姓已经播迁到西北地区、四川、两湖地区。唐宋时期,江南各地都有田氏的足迹。清初田姓进入台湾。
宋朝时期,田姓大约有5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4%,排在第二十七位。田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田姓总人口的1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河北、山东,这三省田姓大约占全国田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河南、陕西、四川、广西、广东,这五省的田姓又集中了42%。全国形成了南方湘川粤桂、北部冀鲁、西北秦陇三大块田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田姓大约有3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5%,为明朝第六十七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田姓人口增长是负值。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体在北方的人群,田姓是北方地区的姓氏,自然遭到严重的冲击。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山东、河北,这三省田姓大约占田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贵州、河南、甘肃、湖南、四川、浙江,这六省的田姓又集中了36%。山西为田姓第一大省,占田姓总人口的15%。宋元明期间600余年,田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西北、东部地区迁移。全国田姓入口的重心由南向北漂移,这是与其他姓氏的主要区别,晋、冀、鲁是田姓的密集地区。

田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田姓的郡望主要有北平、雁门等。田姓的堂号除与郡望同名外,还有贫骄堂号。贫骄堂号典出战国时魏文侯的老师田子方。一次田子方在路上遇到太子,太子急忙下车拜见,田子方不还礼。太子问:是富贵的人可以骄傲呢?还是贫贱的人可以骄傲呢?田子方回答:只有贫贱的人才能骄傲!因为诸侯骄傲,就要失去他的国!大夫骄傲,就要失去他的家!而贫贱的人如果自己的行为不合当官的心,说话当官的也不听,他就到别的去了,像丢掉破鞋子一样。所以富贵的人怎么能和贫贱的人一样呢!

楹联 重要的田姓楹联有以下五副:
孟尝好士;穰苴知兵。
封安平君;号车丞相。
挽歌蒿里;荫茂荆庭。
辛妾尝尺牍;田母曾梦伏波。
遥睽五百英雄岛;犹是三千食客家。

家训格言 北宋司马光的《家范》中十分强调母亲是家教的主力,他提醒慈母败子的历史教训,为母如只知一味地溺爱子女,而不加教育,将会使子女陷入不肖,成为无恶不作之人,甚至可能犯法,招来杀身之祸。此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在他的《家范》中辑录了齐相田稷母不受子献金的故事:田稷任齐宣王之相三年后回乡,下属送他金百镒,田稷把黄金带回家献给了母亲。当田母知道黄金的来历后,立刻不快地说:做人应当注意自身修养,做到品行高洁。为人要诚实不欺,不做不义之事,不取不义之财。如果你要孝敬长辈,应该尽心诚实地办事,否则就是不孝!不孝之子,不是我儿!不义之财,不是我应该拿的!你如真要表现你的孝顺,就把这些金子拿走!田稷听了母亲一席话,十分惭愧,遂将金子全部退还了下属,并主动请了罪。齐宣王之道了事情的经过,十分赞赏田母的品行,褒奖了田母。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田姓历代名人203名,占总名人数的0.4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五十一位;田姓的着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22%,排在并列第九十一位;田姓的着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5%,排在第七十六位;田姓的着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25%,排在并列第八十位。
历史上主要的田氏名人有:战国齐国将军田忌,哲学家田骈,魏国大夫田子方,燕国侠士田光,齐相田婴,孟尝君田文;西汉丞相田千秋、田蚡,今文易学开创者田何;唐朝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田悦;明朝文学家田汝成;清朝大臣田文镜,康熙进士、户部侍郎田雯;民国远东和中国的第一位枢机主教田耕莘,河北梆子演员田际云;当代戏剧作家兼诗人田汉,地质学家田奇镌。

田姓血型:
田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3%,A型占28.7%,B型占29.2%,AB型占9.1%。

㈥ 田姓有哪些源出

田姓是一个非常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主要起源于官位、姚姓与妫姓、地名、芈姓、姬姓等。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田姓的源出介绍,希望你喜欢。

田姓起源
1.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田仆,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田仆,是西周初期设置的官位,与田地农耕无关,而是专职负责管理君王所行之道路的官吏。

2.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田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田正,亦称田畯、稷、田官,是西周初期由辅政召公所设置的官位。

3.源于姚姓与妫姓,舜帝姚姓名后裔后代,此为 汉族田姓的大源流。

4.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鲁国之邑许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5.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虢国之邑桑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6.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田公它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典籍《荀子·非十二子》中杨倞注引《世本》记载:“楚平王孙有田公它成。”

7.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8.源于姬姓,姬姓源于姚姓。出自明朝初期大臣黄湜之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9.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并州匈奴,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许多史书记载:“并州田氏源出匈奴。”其实,并州田氏原本还是汉族。

10.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1.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2.源于白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田姓迁徙分布
田氏是一个非常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八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六百四十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左右。

公元前三九一年,田完之八世孙田和把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史称田和代齐。可见田姓是春秋战国时的齐国首都山东临淄为发祥地,从这一时期活跃于政坛的田姓人来分析,田姓在先秦时期已分布于今山西、河南、北京、湖北等地。传到田和重孙时,齐国为秦所灭,齐王田建被迁于共(今河南辉县),其他田姓开始向西、北之地逃难。不久秦末起义军四起,田姓家族闻风而动,有八人裂地称王,煊赫一时,但不久均纷纷垮台。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之言,强迁关东豪族于关中的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诸田亦在强迁之列,后发展成为京兆一带望族,后来,田姓各族又迁徙至北平(今河北满城北)。从汉代开始,今川、鄂、湘、黔交界一带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中已有不少田姓人。 三国 两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田姓避乱南迁,可以说田姓已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亦有迁山西太原、宁夏固原、天津等地。唐代宗时,有田承嗣被封为雁门郡王而落籍当地。宋代以前,田姓主要在中国的北部和中部播迁。河南田姓的开基始祖是宋代的田瑜,颍川汝阴田姓开基祖为虢州团练使田令芳。此际,田姓开始有迁今福建、广东者,田希圣为闽、粤始祖,原居浙江杭州,四传至田衍,移居福建宁化,田衍孙田滋茅,于宋末徙居福建长汀,滋茅子松岗迁广东海阳(今潮州市潮安区),后徙大埔,为大埔开基始祖。传至田文长时,兄弟五人俱移广东程乡(今梅州市梅县区),文长次子法聪、三子法盛移居广东惠来。明清之际,田姓已播及大江南北广大区域,从清代中叶开始,闽粤田姓陆续有人迁至台 湾,进而移居海外者。如今,田姓在全国分布广泛,以河南、四川、山东、河北、江苏等省为多,上述五省田姓约占全国汉族田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
田姓姓氏 文化
堂号

紫荆堂:紫荆是田氏的堂号,田姓人常以“紫荆之后人”骄傲和引以为豪。田氏的宗祠、院落、门头也常冠以“紫荆”之名,如“紫

“紫荆之后”印章 田同建篆刻

“紫荆之后”印章 田同建篆刻

荆传芳”、“紫荆之后”、“紫荆世第”等。如果您看到一家门头上挂着“紫荆传芳”、“紫荆之后”、“紫荆世第”“紫荆家风”这样的匾额,那么就知道这一家一定是田姓。田氏的后人常以“紫荆之事” 教育 后世子孙要团结和睦相处、或用来比喻兄弟骨肉相连之情。 对联 ”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的上联讲述的就是田真、田庆、田广三兄弟和紫荆树的 故事 。

紫荆堂号的来源与最早的 典故 记载是(梁)吴均所撰写的《续齐谐记》: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然。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合财宝,遂为孝门。真仕至太中大夫。 【 陆机诗云:"三荆欢同株。"】

贫骄堂:战国时候田子方做魏文侯的老师,一次子方在路上遇到太子,太子急忙下车拜见子方,子方不还礼。太子 问道 :"是富贵的人可以骄傲?还是贫贱的人可以骄傲呢?"子方答道:"只有贫贱的才能骄傲!诸侯骄傲,就要失去他的国;大夫骄傲就要失去他的家;贫贱的人如果自己的行为不合当官的心,说话当官的也不听,就到别的国家去,像丢掉破鞋子一样。富贵的人怎么能和他们一样呢?"

郡望

北平郡:战国时期燕国始置。秦国灭燕国后沿用,辖地在河北东北部和辽宁西部,治所在蓟县,如今北京当时属广阳郡,与右北平之间隔着渔阳郡。西汉时期北平属广阳国,东汉复为广阳郡,均与右北平隔着渔阳郡。《史记·李列传》有“广居右北平”。三国时期北平属燕国,右北平北部为东鲜卑(后为宇文部)所侵,其地日狭,渔阳不变。西晋时期,燕国并渔阳郡。右北平郡改称北平郡,辖地不变。东晋十六国时三郡辖地多有变化,燕国时称燕国时称燕郡,渔阳时设时撤,北平较稳定。晋、魏时期,北平郡迁新昌(今河北卢龙)属平州(州治在辽西郡),今地当时为燕郡,为幽州州治所在。渔阳属幽州。隋朝时期,撤辽西郡,北平郡治不变。渔阳郡治还至现蓟县。今地属涿郡,辖地广大,自天津向西北延伸出长城与突厥相接,郡治时称蓟县。唐朝时期北平郡改为平州,唐开元二~天宝二年(公元714~743年)为安东都护府,渔阳分为蓟州和檀州,北平为幽州治所,辖大约今天京、津两市,置范阳节度使,至此“北平”第一次消失。梁国时,北京称幽州,置卢龙节度使。后唐依旧。晋朝时期割与契丹。辽国时期,实行五京制,有上京、东京、西京、南京、中京,其地为南京析津府,属平州。金国时期,亦实行五京制,有上京、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其中“北京”在今内蒙古赤峰南、宁城西,称北京大定府。今北京为中都大兴府。“北京”第一次出现。北平未出现,原地为平州。元朝时期,今北京为大都路,辖大约京津两市。北平未出现,原地为永平路。北京未出现。明朝初期,北京称北平,北平至此重新出现。明成祖迁都前改北平为北京,实行两京制,迁都后亦称京师。“北京”出现,“北平”再度消失。清朝入关,袭用明朝称法。清帝逊位,袁世凯窃权,拒绝南下,国民政府被迫迁往北京,北京名称不变,北平未出现。北洋政府倒台后,国民政府驻南京,北京改称北平。1949年己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复改北平为北京,定都于此。“北平”至此消失。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 初二 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 初三 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平凉郡:周郝王四十三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秦昭王灭义渠戎,置陇西、北地、上郡,平凉入秦国的版图,属北地郡。汉武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境),平凉全境改属安定郡;东汉并泾阳入朝那,平凉属凉州刺史部安定郡的朝那、乌氏二县。三国时期曹魏于郡上设州,此地属雍州安定郡,恢复了泾阳县。西晋又废泾阳县,新置都卢县,平凉市境东部属朝那县,西部属都卢县。十六国南北朝是最乱的时期,平凉全境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夏、北魏、西魏、北周所领有,建制变化很大。前秦永兴二年(戊午,公元358年)苻坚欲进攻前凉,置平凉郡(初治高平镇,后治鹑阴),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之名始见于史册。以后,前秦苻坚曾以平凉为根本,向后秦反攻:夏赫连定曾即皇帝位于平凉。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壬辰,公元572年)于西北部治平凉县,属长城郡。是平凉市建制的开始,距现在一千四百一十年。隋朝时期,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4年)废郡置州,平凉市属原州,隋朝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又废州置郡,改属平凉郡。唐朝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复置原州,治平高,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再改平凉郡,旋复为原州,平凉市属原州,唐朝贞元七年(辛未,公元791年)泾原节度使刘昌筑平凉城扼弹筝峡口,奠定今平凉市城址,距现在一千一百九十一年,唐宪宗元和四年(己丑,公元809年)移行渭州于平凉,平凉市废。广明初复陷吐蕃,中和四年收复为渭州治。唐朝末期,李茂贞据凤翔称岐王,渭州属于岐,历后梁。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丙戌,公元926年)灭岐,渭州属后唐。后唐清泰二年(乙未,公元935年)以原平凉市的安国、耀武二镇复置平凉市,属泾州;后晋天福五年(庚子,公元940年)改属渭州。宋朝时期,仍为渭州治所,属泾原路,为泾原路经略安抚使驻地,与西夏接壤,是当时的 军事 重镇;至宋大观二年,共领泾州、原州、渭州、西安州、会州、德顺军、镇戎军、怀德军等五州三军,遂代泾州、原州成为这一地区的 政治 军事中心。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置平凉军,设节度使。金国开六盘道,在金国大定二十七年(丁未,公元1187年)始置平凉府,辖五县,属凤翔路。平凉市为府治所。元朝时期仍以平凉为府,辖三县,属巩昌总帅府,并潘原县入平凉市,平凉市仍为府治所。自此,平凉市的辖境再未有大的变动。明朝时期的平凉府辖三州七县,属陕西布政使司关内道;平凉市仍为府治所。清朝初期沿明朝建制,属陕西布政使司。清朝康熙八年(己酉,公元1669年)改属甘肃布政使司,平凉仍为府,府上设道:初为平庆泾固化道,同治末改为平庆泾固化盐法兵备道,平凉县为道、府治所。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府,仍设道。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平庆泾固化道为陇东道,设观察使;后改为泾原道,设道尹。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改设泾原区行政长,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为甘肃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平凉县为道、署驻地。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28日平凉解放,成立了平凉市人民政府。1950年庚寅由县城内划出城关和郊区另设平凉市。1958年戊戌12月撤销平凉、华亭两县并入平凉市。1961年辛丑11月恢复华亭县。1964年甲辰1月撤销平凉市,恢复平凉县。2002年壬午9月,平凉撤地建市。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地区。

凤翔郡:亦称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五代时期后汉将其辖地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宗族特征

1. 历史 上,田姓可谓是名人荟萃。在二十四史中,田姓单独列传的名人就有一百二十七人;《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收有先秦至明朝的田姓名人二百七十二人;《中国名人大辞典》收录了先秦至清朝的田姓名人一百八十四人。

2.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清咸丰十年田裕益纂《田氏重修族谱》,湖南湘潭田姓一支字行为:“光裕成宗德,诗书启俊贤,文章华上国,科甲世常传。”其中“文章”两字原谱特意加“艹”头及“彡”旁。
田姓家族名人
田忌:战国时期齐国人,因以“下对上、上对中、中对下”的完美战术赛过齐王,因而被人赞不绝口,名亦留青史。

田何:西汉临淄人,西汉着名学者、今文易学的开创者,号杜田生,专治《周易》。

田汝成: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文学家。他博学、工文、尤善叙述,撰写有《炎徼纪闻》、《西湖游览者》、《辽记》、《田叔禾集》。

田九成:明初农民起义军首领,他在陕西勉县,以白莲教组织农民起义。

田汉: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 歌词 作家,文艺批评家,社会活动家,文艺工作领导者。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

田原:硬笔 书法 家。

田震:中国着名歌手(女)。

㈦ 姓田的有多少人口

田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五十八位,全国有将近500万人以田为姓。

㈧ 田姓在中国百家姓的第几位,人口总数是多少

田姓是中国大姓之一,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中排名第三十六,在台湾排名第七十九。人口约六百四十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左右。
田姓源头众多,历史最久远的当属出自妫姓的一支。妫姓是舜姚姓的后裔。武王灭商后,为便于国家的治理而追封上古圣王的后裔,妫姓中的妫满因此被封为陈侯,其所在的陈,大致位于今天河南开封以东,至安徽亳县以北,都城宛丘,就是今天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妫满史称胡公满、陈胡公。其后裔以陈为姓。春秋时,陈历公之子陈完为避祸逃亡齐国,齐桓公封他于田,陈完以地为氏,改称田氏,田完成为田姓始祖。此事在许多史籍中都有记载,入《通志·民族略·以国为氏》、《姓纂》、《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
田姓自得姓后,其发展是十分迅速的。除了田姓人自身的繁衍外,其他各姓和各族人出于各种原因的加入也促进了田姓的发展。如《金史》记载女真族的呵不哈姓改为田姓;宋宁宗朝官拜左丞相留正裔去掉留字上的卯,以田为姓;还有一支田姓是明初大臣黄子澄的后裔;湘西的一支土家族田姓有较为清晰的脉络,清朝江苏无锡人顾彩《容美纪游》中称容美当时的司主叫田舜年。有学者根据资料推算这支田姓诞生于元朝;台湾原住民中也有许多田姓人,其中一支比较特殊,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一位纹面老人叫田贵实,他的父亲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户籍人员进行姓名登记时,告诉户政人员喜欢种田,因此就被登记为田姓,并因为人多、钱多、土地多而被登记为“田三多”。
此外,许多其他的少数民族中也有田姓,如汉朝并州的田姓出自匈奴,宋朝的西夏人中有田姓,明朝时赐元人察察田姓,清朝时,满族姓氏“罕楚哈氏”和“田佳氏”改为田姓,在白族、藏族、高丽、佤族等少数民族中都有田姓。如今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县自称“蒙豆”的苗族中有田姓,居住在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的白马路白马乡白马人中有田姓,着名歌星田震是瑶族人。回族中也有田姓。_
除了其他的姓氏的人加入到田姓中来的情况外,田姓中的人也时常加入到其他的姓氏中,这是田姓发展的又一个方面。据史料记载,田姓人曾融入如下姓氏中:薛姓、孙姓、车姓、陆姓、王姓、母姓、法姓、文姓、纥干氏、陈姓等。
田姓得姓之后,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而迁徙播迁至全国及世界其他国家。

㈨ 中国田氏有多少人口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田姓456万,占0.37%。
人口数量是不断变化的,以上信息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
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552300人;台湾地区人口为23162123人。(来自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㈩ 中国田氏有多少人口

田氏是一个非常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六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六百四十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