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可以介绍一下福州吗
福建省会。“因州北有福山”,故名。又因九百多年前就遍植榕树,“绿荫满城,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的美称。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043平方公里;总人口480多万,其中城区人口116万。现辖鼓楼、台江、仓山、马尾、晋安五个区和福清、闽侯、罗源、连江、长乐、平潭、闽清、永泰等二市六县。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畲、满、苗、回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绿树长青,属暖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9.6℃,最冷一月平均气温为10.5℃,最热七月平均气温28.6℃,年均降水量1342.5毫米。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市区内有闻名全国的温泉。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唐开元十三年设福州都督府始称福州。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别名。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张伯玉,亲自在衙门前种植榕树2棵,并号召百姓普遍种植后满城绿荫蔽日,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之美称。宋末北方动乱,端宗皇帝在福州即位,改名福安府,明末唐王朱聿键,也在福州登基,改名天兴府,又称福京,使福州先后两度成为临时京都。明清两代福建省为福州府府治。从民国年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福州均为福建省省会,其中1933年福建事变时期,曾一度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政府的“国都”。 福州风光秀丽、名胜众多,早在1600多年前,西晋尚书郎郭璞在《迁城记》中就有“左旗右鼓,全国二绝”记载,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名山有鼓山、旗山、青芝山、石竹山、白岩山、方广岩、雪峰山、瑞岩山、五虎山、碧岩、姬岩、莲花山等。名寺有涌泉寺、西禅寺、林阳寺、崇福寺、地藏寺、法海寺、万福寺、云居寺等。名墓有王审知墓、李纲墓、林则徐墓、严复墓、陈宝琛墓等。名园有西湖、南公园、烟台山等。名塔有白塔、乌塔、罗星塔、瑞云塔、三峰塔、金山塔、千佛陶塔等。名桥有万寿桥、迥龙桥、龙江桥。名居有林翰尚书故居、郑振铎故居、陈绍宽故居、林觉民故居等。目前,福州市文物古迹属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林则徐墓、华林寺大殿等2处。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鼓山摩崖石刻、瑞岩弥勒造像、林则徐祠堂、枯木庵树腹碑、三峰寺塔、龙江桥等45处,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39处。 福州为全国三大温泉区之一,是世界上久负盛誉的温泉名城,它不仅以温泉集中市区中心为世界各大中城市所罕见,且泉脉广、水量大、温度高、质量好而驰名遐迩。目前福州各大酒家、饭店、宾馆都设有温泉沐浴,中外游客来到福州都以进行“温泉浴”为快。 福州市是全国工艺美术的重点产区,数百年来福州工艺品的精美绝伦倾倒中外游人。主要品种有寿山石雕、脱胎漆器、金银首饰、文房四宝、烟花鞭炮、竹木家具、软木画、象牙雕、玉雕、木刻、瓷器、纸伞、花灯、角梳等。如福州寿山石中的“田黄”尤为珍贵,如干隆帝的御印,就是福州艺人生产的,如今仍收藏在故宫,价值连城。号称中国传统工艺“三宝”之一的福州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的瓷器齐名,从1898年至1937年39年间十六次在巴黎、柏林、东京、巴拿马等地的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牌。福州软木画是我省独创的工艺品,在国内外艺坛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福州市区是全国着名的侨乡。福州籍海外华侨约85万人。福州与台湾一水相连,平潭距离台湾最近处仅73海里,连江距马祖最近处仅8000公尺,福州至基隆149海里,朝发夕至。目前全市有台属15万人,台湾岛讲福州方言的居民有60多万人,他们都想回故乡旅游观光、探亲访友和投资办厂,为福州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客源。
Ⅱ 福州府的历任知府
福州府知府为正四品,干隆十八年改为从四品。 姓名 籍贯 出身 就职时间 杨士英 洪武间 董彦哲 藁城 洪武间 李庸 真武 洪武间 廖崇德 洪武间 刘鉴 东昌 洪武间 朱季用 仙居 洪武间 唐循中 永乐间 宋珉 江阴 永乐间 王荣 杭州 永乐间 唐珣 华亭 成化间 陆珩 归安 成化间 陈勉 临州 弘治间 张逊 无锡 弘治间 蒋濙 上饶 弘治间 尹灏 安福 正德间 王子言 淳安 正德间 余祐 鄱阳 正德间 叶溥 正德间 欧阳铎 泰和 正德间 汪文盛 崇阳 嘉靖间 朱豹 上海 嘉靖间 汪坚 旌德 嘉靖间 胡有恒 山阴 嘉靖间 沈大楠 昆山 嘉靖间 陈大纶 舒城 嘉靖间 邬绅 丹阳 嘉靖间 钟允谦 崔州 嘉靖间 吴应奎 钱塘 嘉靖间 翁伍伦 萧山 嘉靖间 祁清 山阴 嘉靖间 吴嵩 嘉兴 嘉靖间 伍典 祁阳 嘉靖间 胡帛 垫江 嘉靖间 边维垣 彭县 隆庆间 陈楠 上虞 万历间 李应蔺 东莞 万历间 张辉 公安 宣德间 王泰 宣德间 张徽 正统间 吴信 南海 正统间 雷硠 连州 景泰间 毕亨 单县 天顺间 吴渊 武进 成化间 周钝 山阴 成化间 郑时 舒城 成化间 潘颐龙 钱塘 万历间 宋尧武 华亭 万历间 顾显仁 武进 万历间 萧敏道 南昌 万历间 江铎 仁和 万历间 王士琦 临海 万历间 何继高 山阴 万历间 车大任 邵阳 万历间 彭应捷 光山 万历间 黄似华 内江 万历间 孙大壮 黄冈 万历间 喻政 南昌 万历间 张泰祯 山阴 万历间 劳永嘉 崇德 万历间 潘师道 兴国 天启间 陆文衡 吴县 天启间 白贻忠 武进 崇祯间 吴炳 宜兴 崇祯间 王永吉 无锡 崇祯间 蔡茂春 崇祯间 熊士逵 新昌 崇祯间 吴起龙 丹徒 崇祯间 周维新 济源 崇祯间 杨邦翰 南海 崇祯间 熊经 临川 崇祯间 陆维翰 崇祯间 熊华国 湖广 崇祯间 冯钦明 浙江 进士 任年缺 彭六翮 全俶 任年缺 张利宾 北直 任年缺 李雨沾 泰安 进士 任年缺 吴六一 宣城 进士 任年缺 李仲颗 上饶 贡生 任年缺 王之仪 广宁 康熙六年 陈于朝 辽东 康熙间 蒋璷 遵化 荫生 任年缺 张怀德 辽东 进士 任年缺 谭琳 洪县 举人 任年缺 王原直 真定 荫生 任年缺 石之玫 甘泉 进士 康熙三十一年 王纪 正黄旗汉军 康熙三十三年 迟维城 正白旗汉军 康熙三十五年 顾焯 长洲 进士 康熙三十九年 周元勲 金州 荫生 康熙四十三年 石曰琮 长山 康熙四十七年 王鹏 普安 举人 康熙四十九年 姚让 黄陂 贡生 康熙五十一年 李舜卿 宛平 监生 康熙五十五年 韩奕 镶蓝旗汉军 监生 康熙五十七年 杨宴 正红旗汉军 荫生 康熙六十年 胡承谋 泾县 进士 雍正二年 杨宏绪 新繁 进士 雍正五年 苏本洁 常熟 举人 雍正七年 高元昆 江都 进士 雍正九年 张良弼 长安 贡生 雍正十年 鄂善 镶蓝旗满洲 监生 雍正十一年 王德纯 镶白旗汉军 进士 干隆元年 张镠 正白旗汉军 举人 干隆三年 姜顺龙 大名 举人 干隆五年 朱桓 临桂 进士 嘉庆十三年 邹贻诗 汉阳 监生 嘉庆十九年 徐以辀 新城 进士 嘉庆二十一年 雷维霈 南丰 进士 嘉庆二十一年 方传穟 桐城 嘉庆二十五年 何煊 萧山 进士 道光五年 林兴泗 孝感 监生 干隆六年 陆福宜 泰兴 监生 干隆八年 徐惟垣 平湖 贡生 干隆九年 王淳 正红军汉军 荫生 干隆十二年 徐景熹 钱塘 进士 干隆十五年 党罗四明 正蓝旗 干隆二十年 暴煜 屯留 举人 干隆二十二年 谢锡佐 通州 举人 干隆二十三年 蒋允焄 贵筑 进士 干隆二十三年 李拔 犍为 进士 干隆二十五年 张学举 如皋 干隆二十八年 李浚源 山阴 举人 干隆三十一年 锡尔达 正白旗满洲 荫生 干隆三十一年 蒋允焄 贵筑 进士 干隆三十二年(再任) 宋丰绥 长洲 监生 干隆三十四年 张珽 正白旗满洲 举人 干隆三十四年 方体泰 正白旗满洲 监生 干隆三十五年 徐元 仁和 贡生 干隆四十年 景昌 镶红旗满洲 干隆四十三年 苏泰 江阴 贡生 干隆四十四年 永福 正黄旗满洲 干隆四十七年 思明 镶蓝旗满洲 干隆四十九年 李振文 榆次 进士 干隆五十年 成宁 镶黄旗满洲 干隆五十三年 德泰 正白旗满洲 干隆五十六年 邓廷辑 毕节 举人 干隆五十七年 袁秉直 华亭 干隆六十年 陈观 新城 进士 嘉庆元年 岳山 正蓝旗满洲 监生 嘉庆三年 彦布 镶白旗满洲 荫生 嘉庆九年 多托礼 镶红旗满洲 嘉庆十一年 王耀辰 乌程 进士 道光六年 桂芬 正白旗蒙古 贡生 道光十年 戴嘉谷 大廋 荫生 道光十二年 沈汝瀚 南昌 监生 道光二十四年 赵镛 南丰 进士 道光二十五年 史渭纶 溧阳 监生 道光二十八年
Ⅲ 福建状元村有哪些进士
唐代福建进士科名表
姓名 籍贯 及第年份
林藻 莆田 贞元七年(791年)
林简言 福唐 大和四年(830年)
林鶠 晋江 开成三年(838年)
林滋 闽县 会昌三年(843年)
林勖 闽县 大中五年(851年)
林慎思 长乐 咸通十年(869年)
林征 长乐 乾符二年(875年)
林嵩 长溪 乾符二年(875年)
林衮 闽县 大顺元年(890年)
元代福建进士科名表
姓名 籍贯 及第年份
林冈孙 兴化路莆田 延祐五年(1318年)
林兴祖 福州路罗源 至治元年(1321年)
林以顺 兴化路莆田 至治元年(1321年)
林仲节 福州路宁德 泰定元年(1324年)
林隽 福州路福清 至正二年(1342年)
林韶 福州路福清 至正十四年(1354年)
林文寿 福州路闽县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林海 福州路闽县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明代福建乡试解元
年份 解元姓名 籍贯
洪武四年(1371年) 林谷显 长乐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林赐 长乐
永乐九年(1411年) 林志 闽县
宣德元年(1426年) 林时望 莆田
宣德七年(1432年) 林同 莆田
正统三年(1438年) 林侨 长乐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 林□ 同安
弘治五年(1492年) 林文迪 宁德
弘治十一年(1498年) 林士元 侯官
正德二年(1507年) 林文俊 莆田
嘉靖四年(1525年) 林东海 莆田
隆庆四年(1570年) 林奇石 同安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 林欲楫
明代福建状元名表
姓名 籍贯 及第年份
林环 兴化府莆田 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
林震 漳州府长泰 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
明代福建榜眼名表
林志 福州府闽县 永乐十年(1412年)
明代福建探花名表
林文 兴化府莆田 宣德五年(1430年)
林士章 漳州府漳浦 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林釬 漳州府龙溪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
清代福建乡试解元名表
年份 解元姓名 籍贯
康熙十一年(1672年) 林鉎 龙溪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 林昂 侯官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 林廷选 同安
嘉庆九年(1804年) 林凤翘 长乐
道光元年(1821年) 林文斗 安溪
光五年(1825年) 林扬祖 莆田
道光十四年(1834年) 林廷祺 侯官
光绪十九年(1893年) 林旭 侯官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林传甲 侯官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林志烜 闽县
干隆元年(1736年)诏试博学宏词科 福建三鼎甲人名表
科名 姓名 籍贯 及第年代
状元 林鸿年 福州府侯官 宣宗道光十六年(1836年)
榜眼 林枝春 福州府闽县 高宗干隆元年(1736年)
==============以上为福建方志委员会撰
宋代福建龙溪进士科名表
姓名 籍贯 及第年份
林曼 龙溪 庆元二年壬午
林脩 龙溪 庆元六年丙戌
林磐 漳州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
林訏 龙溪 元佑六年辛未
林彦质 北宋徽宗崇宁五年
林观国 龙溪 绍兴十二年壬戌
林翰 龙溪 绍兴十八年戊辰
林麟 龙溪 绍兴二十一年辛未
林德彦 龙溪 绍兴二十四年甲戌
林文蔚 龙溪 绍兴三十年庚辰
林宗臣 龙溪 乾道三年丙戌
林孔昭 龙溪 淳熙五年戊戌
林士蒙 龙溪 淳熙五年戊戌
林士熙(蒙弟) 龙溪 绍熙元年庚戌
林复亨 漳州 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
林士颐 漳州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
林孟肃 龙溪 庆元二年丙辰
林嵘 龙溪 嘉定四年辛未
林幼安(宗臣子)龙溪 嘉定十六年癸未
------------------
林载周 龙溪 皇祐五年癸巳
林元 龙溪 元祐三年戊辰
林几 龙溪 政和二年壬辰
林 马辛 龙溪 绍兴八年戊午
林行中 龙溪 绍兴十二年壬戌
林樟(璋) 龙溪 绍兴二十四年甲戌
林 木圣 龙溪 绍兴二十四年甲戌
林黄中 龙溪 绍兴三十年庚辰
林梦翼 龙溪 隆兴元年癸未
林云 龙溪 淳熙二年乙未
林谕 龙溪 淳熙八年辛丑
林雷 龙溪 淳熙十四年丁未
林师德 龙溪 绍熙元年庚戌
林 木巳 龙溪 开禧元年乙丑
林 林 龙溪 嘉定元年戊辰
土
林蒙亨 龙溪 嘉定七年甲戌
林能千 龙溪 嘉定十年丁丑
林揆 龙溪 嘉定十六年癸未
林庆忌 龙溪 绍定二年巳丑
元代进士表(龙溪)
林弼 至正七年丁亥
明代进士表(龙溪)
林(瑶) 洪武二十七年甲戌
林兆 正统元年丙辰
林雍 景泰五年甲戌
林同 天顺四年庚辰
林魁 弘治十五年壬戌
林应奎 嘉靖五年丙戌
林釬 万历四十四年丙辰
林曾 万历四十七年巳未
林名香 崇祯四年辛未
林梦官 崇祯七年甲戌
林时望 解元 宣德元年丙午
清代进士表(龙溪)
林双鲤 干隆元年丙辰 --龙溪县志记载
补充:
漳州府进士
林琼宗 南宋度宗咸淳四年
林乾 南宋度宗咸淳四年
林保 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
林匡 明英宗正统三年
林泰 明代宗景泰元年
林济 明宪宗成化元年
林表 明宪宗成化五年
林魁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
林浩 明武宗正德二年
林梅 明世宗嘉靖八年
林功懋 明世宗嘉靖十一年
林圭 明英宗天顺四年
林文焕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
林策 明世宗嘉靖十七年
林应奎 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
林一新 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
林敬 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
林绍 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
===============
宋明清福州市郊区籍历代进士表
林执善城门城门宋开禧元年(1205年)
林桶盖山吴山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
林存琅岐龙台宋端平二年(1235年)
林硕亭江长安明永乐九年(1411年)
林文秩建新洪塘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
林文秸建新洪塘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
林元美城门林浦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
林孔兹盖山吴山明景泰二年(1451年)
林璟盖山吴山明景泰二年(1451年)
林玭建新洪塘明天顺八年(1464年)
林瀚城门林浦明成化二年(1466年)
林于亭江长安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
林瑭建新洪塘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
林庭城门林浦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
林文缵建新洪塘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
林炫城门林浦明正德九年(1514年)
林坣建新洪塘明嘉靖五年(1526年)
林璧建新洪塘明嘉靖八年(1529年)
林庭机城门林浦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
林庭坣城门林浦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
林燫城门林浦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
林烃城门林浦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林文熊城门城门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
林云铭城门林浦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
林闻誉城门林浦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
林枝春城门林浦清干隆二年(1737年)
林瑞春螺洲洲尾清嘉庆六年(1801年)
林铨城门林浦清嘉庆六年(1801年)
林家和琅岐吴庄清嘉庆十年(1805年)
林筠螺洲店前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
林元赓城门林浦清光绪二年(1876年)
林清照城门林浦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林振先亭江长安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Ⅳ 古代进士省份排名
第十名
浙江宁波
就放大观看理工科
从唐至清,宁波历代进士共计1893人。历史上出现过“一王、三相、七十二进士”的西月湖畔(今海曙)之史氏,并传为佳话。进士名人中,有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王守仁,着名藏书家范钦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九名
安徽徽州
就放大观看理工科
徽州六县历代共有进士共2081人,有“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美誉。进士名人中,有着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凌唐佐等。
徽州呈坎景区
第八名
福建莆田
就放大观看理工科
莆田为“文献名邦”,历代共有进士2308名。曾有“一户六进士”之美誉,宋代王安石也有“兴化多进士”之赞语。进士名人有:历史学家、大学问家、文学黄璞,爱国忠君的林道楠,敢于抨击朝政弊端、一生为官30多载、落职九次的刘克庄等。
莆田九龙谷
第七名
福建泉州
就放大观看理工科
泉州素有“海滨邹鲁”之誉,文化积淀深厚,计有进士2316名。宋代泉州知州王十朋曾以对联“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来表达对泉州人文的赞叹。进士名人中,有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曾公亮,12岁写出万余言《范蠡传》的蔡复一,协助康熙帝平三藩、收复台湾的李光地等。
泉州开元寺
第六名
江西抚州
就放大观看理工科
抚州(含原建昌府地区)进士共2450人。这里“名儒巨公,彬彬辈出,不可胜数”,“临川才子”是“临川文化”的得意之笔。进士名人中,最知名的当属同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和曾巩等。
抚州大觉山
第五名
江苏常州
就放大观看理工科
常州号称“千载读书地”,历代进士总人数为2920。常州自古人杰地灵,人文荟萃,有着浓厚的读书学习氛围,历史上以“科名之盛”着称。进士名人有:“东林八君子”中敢于上疏直谏的钱一本,清代诗人、史学家赵翼等。
常州天目湖
第四名
浙江杭州
就放大观看理工科
杭州地区历代有登科进士3036人。宋代由于南宋定都临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致使杭州进士数量众多。进士名人有:有唐朝诗人贺知章,因《梦溪笔谈》而闻名的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明代政治家、诗人于谦,爱国诗人龚自珍等。
杭州西湖
第三名
福建福州
就放大观看理工科
福建福州共有进士3200多名,出现过“一榜三鼎甲”、“三科三状元”的科举罕事。进士名人中,有大败倭寇、驱赶荷兰入侵者叶向高,坚决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等。
福州云顶景区
第二名
江苏苏州
就放大观看理工科
江苏苏州共有进士3600多名。苏州进士名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钱谦益,清代着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顾炎武等。
苏州拙政园
第一名
江西吉安
就放大观看理工科
“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堆花香”,这也许还只是保守说法。从各种官方史籍的记载中可推算,吉安自开创科举制度以来,共有进士将近4000名。吉安曾有“一门九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之美誉,于众多“进士之乡”中摘得桂冠,实至名归。进士名人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诗文创作大家杨万里以及明朝第一才子解缙等。
Ⅳ 蔡潮官职考
福建东山岛铜陵镇上有一条古街,长不足千米,居民不足千户,却被民间称为“进士街”。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到明末百年间,竟然出了十几位进士。明清三年考一次进士,每次考录150人到300人不等,考上进士的难度相当于如今考中各省文理科状元。当时每120万人考中一位进士,这条小街中进士的比例竟然高乎全国近千倍,让人瞠目结舌。
这条街就是铜山古城内的顶街。铜山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城一百多年后,人口和经济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可惜教育不兴,文运不开,没人考中进士。后来能完全逆转,关键在于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蔡潮。
嘉靖五年(1526),福建官员浙江临海人蔡潮巡海铜山,他深谙风水学,认为铜山是块宝地,但“东木不锐”,便在东门屿上建文峰塔;认为铜山文运不兴,便兴建南溟书院和东璧书院(后改崇文书院)。从此,铜山天开文运,文教事业蒸蒸日上。二十多年后,便开启了东山人百年间接连考中进士的辉煌历史。
可见,蔡潮对东山的发展功高至伟。东山关帝庙右侧原来有所“名宦祠”,纪念的首位是建城者周德兴,次位便是蔡潮。对这样的人物,东山的各类书籍文章,无论严谨的史料,还是民间的文章,对蔡潮官职的描述,几乎都是巡海道。
然而,铜陵九仙山上有一蔡潮所题的摩崖石刻“宦海恩波”,落款却是“福建右参政临海蔡潮书”。一边是巡海道,一边是右参政,二者的官职有何区别,到底哪一个才是蔡潮的官职,还是二者都是他当任过?
右参政和巡海道皆属于地方官职。明初在全国十三行省设立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巡检司,俗称都、布、按三司,首长分别为都指挥使——正二品;布政使——从二品;提刑按察使——正三品。都指挥使负责军事、防卫,下辖卫所;布政史负责民政、财税;按察使负责刑罚、监察。三司在地方三权分立,互不统属,同时又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机构。
布政使分设左右二使,职责是通一省民情、考究官吏、掌握田土户口、征收贡赋等。下属设有左右参政,为从三品,职掌分守各道以及派遣、屯田、驿传、水利、抚民等民事。分守道是设立在布政使司与府州之间的一个中间联系机构,是布政使司的派出机构。所以,参政又常常称为分守。
提刑按察使为从三品,其属官为副使,为正四品;下设签事,为正五品。另外,还设分巡道,明代前后共设有69道。巡海道一职跟黄道周当任过的展书官一样,在明代并非正式官职。黄道周在天启五年当过展书官,其实明代并无展书官一职,黄道周当时真正的官职是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巡海道在明代也非正式的官职,对应的官职应是提刑按察使司巡视海道副使,简称海道副使,正四品。巡海道在明代虽非正式官职,但由于名称简单、顺口、形象,经常被当成官职来称谓,甚至一些史书也不例外。巡海道作为专职道员名是在清初,清康熙六年(1667)全国从一百多个守道精简剩40个,福建巡海道仍然保留,直至清末才被废止。
可见,右参政和巡海副使(巡海道)分别隶属于布政司和按察司,因为要遵循分权和回避原则,蔡潮一个人几乎不可能同时兼任二职。那么,哪一个才是蔡潮的真正官职?
除了九仙山的摩崖石刻,诏安梅岭也有一石刻“望洋台”,落款是“福建布政司右参政临海蔡潮题”。另外,《福州府志》(干隆本卷之四十六)对蔡潮在福建官职的记载也是右参政,并无海道副使(巡海道)一说。即使是东山邻县《诏安县志》对蔡潮的官职记载也只是右参政而已。
明万历年间,时任漳南道的俞士章写的《铜山朱文公祠记》称呼蔡潮为“大参”,即参政的别称、尊称,并无巡海道一说。俞士章作此文离蔡潮建文公祠仅数十年,极具说服力。
蔡潮是浙江临海人(今浙江临海市),临海对蔡潮的生平介绍大致如下:“蔡潮(1467-1549),字巨源,号霞山,临海县城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迁兵科给事中。正德六年(1511),任湖广按察佥事,提督学政。十年,任贵州右参议。嘉靖元年(1522),移任福建右参政。筹措督运军粮,协力抗倭有功,政绩显着。六年,升河南右布政史。任满告老还乡,二十八年夏卒。
以上是蔡潮为官履历,与东山、漳州的有关文献有较大偏差,那如何甄别对错?《明实录》相当于明朝的档案,是最为权威的第一手史料。经核查,以上记载与《明实录武宗实录》《明实录世宗实录》并无出入,东山的有关文献记载则错得离谱。
可见,蔡潮在福建的任职自始自终仅是右参政,根本没有当任过海道副使(巡海道)。既然如此,东山有关的文献为何会如此记载?东山之外,也有个别记载将蔡潮在福建官职当成巡海道,应是参考了东山文献的说法。
最早把蔡潮官职说成巡海道的是在清初。康熙十四年(1675),陈锦识在《铜山人物志》中写道:“于分守蔡公潮处……蔡公巡海按铜谒文祠”。可见,其记载并没有出错,因为参政也叫分守,这里的“巡海”是动词,并非指官职。
康熙四十九年(1700),漳浦知县陈汝咸在《重建南溟书院》一文却写道:“……创自明嘉靖巡海道蔡公潮……”此时,巡海道已成正式官职,很可能是陈汝咸没多留心,仅仅因为陈文“蔡公巡海”一词,想当然以为蔡潮在福建的官职为巡海道。
之后干隆年间,陈振藻写《铜山志》犯同样错误,在该书中对蔡潮时任的官职全说成巡海道。右参政的官职比巡海道高,退一步说,假如蔡潮真当过巡海道,那陈振藻等人则错得更为离谱,因为绝无表述官职就低不就高之理。
《铜山志》是东山文史最重要、最权威的史书,其错误引导,让后世以讹传讹,未考证便加以引用,包括《铜山所志》旧序的作者郑丽生也写成:“巡海道蔡公潮至……”
一传十,十传百,东山人慢慢地就形成了蔡潮在福建的官职就是巡海道这一刻板印象,以至于连“宦海恩波”摩崖石刻明明写着“右参政”也不加理会。这样才能解释,只有东山有关的文献才有“巡海道”这一说法,而其他文献并未犯此错误。
明中后期东山之所以能够文运昌兴,蔡潮是里程碑式的关键人物。数百年来,我们东山人却把他在福建的官职都弄错了,确实惭愧。希望此篇小文能修正这个错误,也希望东山后来人写及蔡潮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参考文献
《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研究》,真水康树着,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铜山志》注译,林定泗主编
《明史·职官志》,张廷玉主编
《清史稿·职官志》,赵尔𢁉主编
《福州府志》干隆版
《临海县志》
《东山岛石刻集》,邱永顺主编
《明实录》
《黄道周传》,八哥着
非正式论文,️就不一一注明出处了,欢迎批评指正
Ⅵ 求赞美福州的古诗词
福州山川秀丽,万千景象,赢得多少诗人骚客歌吟,自唐宋以来,着名诗人杜荀鹤、陆游、辛弃疾、张元干,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着名学者朱熹、蔡襄、杨时、赵汝愚等纵情放歌,留下跨越千年,咏颂福州的名篇佳作。当我们欣赏之余,凭吊觅迹,揽胜抒怀,领略福州文化历史,引发思古之幽情,眷恋乡土之情思。
从年代来看,唐代诗人陈翊《登郡城楼》一首是较早描写福州诗:
井邑白云间,岩城远带山。 沙墟阴欲暮,郊色淡闲。 孤径回榕岸,层峦破积关。 寥寥分远望,暂得一开颜。
西晋太康三年,首任郡守严高见无诸的旧冶城规模狭小,请地理专家勘测设计,在越王山的南麓建子城作为郡城,面积比冶城大几倍。对于子城的优美景色,从诗中“沙墟阴欲暮”、和“孤径回榕岸”二句,可见子城之南,不但有大片沙墟之地,而且绿榕茂盛,初具“榕城”美称。
晚唐诗人杜荀鹤(846-904年)《闽中秋思》是咏福州较早的一首绝句:雨匀菊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清。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诗人旅途所见的闽中秋色,以“紫菊“ 和“红蕉”为地方特色,和北山南海的地理氛围,展现一幅南国图画,不过,闽中多山,交通不便,诗人便有“ 只堪图画不堪行” 的感叹。
晚唐诗人徐夤(894-898年)目睹闽都的山川、寺院、桥浦、泉树、舟钓等景观,以别致的回文诗,描绘当年福州城迷人风光:轻帆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睛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翁承瓒(859-932年)莆田人,以右拾遗户部外郎完成册封闽王王审知使命后,在台江码头新丰市堤,出席闽王饯别宴会后赋诗一首,《甲子岁,衔命到家,至榕城册封,次日闽王降旌旗于新丰市堤饯别》:登庸楼上方停乐,新市堤边又举杯。正是离情伤远别,忽闻台旨许重来。此身替与交新好,今日还将简册回。争得长房犹在世,缩教地近钓龙台。 在这首诗中将台江自然景观入诗,所谓“ 台江码头新丰市堤” ,在现在台江的新街,此诗证明唐末大庙山新街一带江水和沙渚交错,船只纵横,成为近水端口头,商市也在堤边渐兴。同时也说明福州别称榕城始自唐末,并非-般人所述起于宋张伯玉编户植树之后。这具有史料价值。
谢泌(950-1012年),宋太平兴国年间进士,于景德元年任福州知州,他《福州即景》是一首福州风物诗, 一别无诸岁月长,遥闻此景画难能。湖田播种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常年六月东山里,地涌寒泉敕齿冰。这首诗反映出自五代王审知大力提倡佛教后直至宋代年间,福州佛塔之多、寺院规模之大冠于南方各省。“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是当时福州城内的一大奇观。据载,王审知先后舍钱90万贯,大盖寺院,福州诸县在五代时大大小小共拥有700多座寺庙,诗中说“千簇寺”,并没有夸张,“七塔”也是事实。这七塔除了现在的白塔(定光塔)、乌塔(坚牢塔)外,还有寿山塔、神光塔、定慧塔、崇庆塔、育王塔。福州蔡奇巷,旧名尊儒坊,因出神童蔡伯唏,四岁能诗,举神童,赐进士出身,官历司农卿,居此而得名。宋真宗赵恒皇帝赐诗《赐蔡伯唏》赞扬伯唏,鼓励他努力上进。七闽山水多灵秀, 四岁奇童出盛时。家世应传清白训, 婴儿自有老成姿。才当学步来朝谒 方渐能言便赋诗。更励孜孜图进益, 青云万里有前期。在这首诗中不但赞扬蔡伯唏,更赞美了蔡的家乡。首句“七闽山水多灵秀”,高度概括了福建山清水秀,人杰杰地灵,此句出自皇帝之手,更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吕祖谦(1137-1187年),宋隆兴进士,他与朱熹、张拭合称“东南三贤”,他的《登郡城》虽名为登郡城,实写宋时福州学风之盛: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胞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头巷尾读书声。 郡城指福州,因晋为郡冶。“青衿”读书人衣饰,指莘莘学子。福州被誉为“ 海滨邹鲁”,唐开元年间就设有 “丽正书院” ,五代设 “招贤院” 、 四门学 ,诗教益昌,文化水平可与京都长安媲美,宋代文化更发达,当时福州府举进士者达2247人,书院、试院应运而生,淳熙年间,应试举土多达2万人,因此 “路逄十客九青衿 巷南巷北读书声 ”就不足为奇了。
福州温泉,相传晋太康年间就己发现。宋有“内汤” 地名。福州知州程师孟(1015-1092年)有《福州温泉》一诗: 曾看华清旧浴池,徘徊却想开元事。此泉何日落天涯,不见莲花见荔枝。诗中把福州温泉与陕西华清池媲比,联想历史教训,告诫当权者亲贤臣,远小人。
宋徽宗龙阁学士陈轩《冶城》更是把闽古都描绘得如人间仙境,一幅天然水墨图画:城里三山古越都,楼台相望跨蓬壶。有时细雨微烟罩,便是天然水墨图。
元代诗人雅琥,登南台大庙山钧龙台《题咏登钧龙台》是一首怀古之作:自古瓯闽国富雄,南琛不与职方通。江流禹划纵横外,山人秦封苍莽中。逐鹿兵还神器定,屠龙人去钧台空。海门日落潮头急,何处繁华是故宫。诗中概述了福州历史沿革,从“禹划”到“秦封”,直至汉代册封闽越王,而今人去台空 ,究竟“何处繁华是故宫”呢?提出发人思索严峻的课题。
赵文昌,山东长清人。出任福建闽海道廉访使,诗人虽是北方人,但《福州》一诗,对福州地区的气候农作了解得十分透彻。城绕青山市绕河,市声南北际山河。云来云去三晡雨,霜后霜前两熟禾。东郭农人极丰年,西皋老子亦婆婆。肩舆到处皆名利,时与高人醉踏歌。“三晡雨”指的是福州地区,夏天午后多下雷阵雨,俗叫“哺梨雨”,而且要连下三晡才停止。“两熟禾” 说的是福州多种双季稻,即早稻、晚稻二季。
明代王恭,为闽中十才子之一,他《冶城歌》追忆福州建城历史:七闽山水多奇胜,秦汉封疆古来盛。无诸建国何英雄,赤土分茅于此中。无诸为越王勾践的后裔,越国解体后,无诸移居闽地,在福州北郊新店修筑小土城,自立为闽越王。秦统一后,降为君长。楚汉分争天下,无诸出兵辅佐汉王打败项羽有功,复立他为闽越王,在福州筑城建都,号“冶城”,这是福州建城的开始,无诸堪称建国英雄。
谢肇制(1556-1616年),长乐人。明万历人,官工部待中,他《八声甘州.登闽城楼怀古》一词,从“望钓龙台”,到“忆无诸开土”,感慨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江山依旧,让人们追溯无诸开疆建城的史事。全词充满沧桑之叹:倚危栏万里卷西风,一片雁南飞。望钓龙台上,江空金锁,露冷苔矶。目断帆樯无数,来往送斜晖。年世须更换,斗转星移。却忆无诸开土,更黄龙白马,况香城宫阙,绮阁与朱扉。只留得,江山依旧,听闲人,把酒醉题诗。任茫茫,今来古往,何必沾衣。
龙昌期,宋大中祥符年间人,官至中丞。他应邀入福州讲学,写有《三山即事》一诗:苍烟巷陌青榕老,白露园林紫蔗甜。百货随潮船入市,千家沽酒户垂帘。诗中勾画出当时福州的古榕、巷陌、园林风貌,以及物产丰富、商贸发达、社会安康的景象。特别是 “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沾酒户垂帘”,反映当时福州已成为繁荣的港口城市。福州很早以来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集散地之一。宋朝福州已有开往海外的航线,海外贸易发达。福州港进出海舶很多,宋代蔡襄《荔枝谱》说:“舟行新罗、日本、琉球、大食之属” 。可见海外通商之广。到了明代对外贸易进入鼎盛时期。明代初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对促进福州和海外的交往,繁荣福州地区的工商业起了很大的作用。明成化十年,市舶司从泉州移置福州,福州港便代替泉州港,被朝廷指定为对外贸易港,并成为中国政府与琉球(日本)往来惟一港口。明代嘉靖八年进士、布政司参议林恕的《平远台》一诗也反映出当年福州港口万国通航的繁荣景象:原是蓬莱顶上峰,六鳖移向粤城东。天连螺渚风涛壮,月照龙江岛屿空。万国舟航通禹贡,九仙楼阁倚空同。凭栏纵目孤鸿外,遥见扶桑海日红。诗人站在于山平远台,凭栏远眺台江白龙江,海面“万国舟航通禹贡” 、 遥见扶桑(日本)海日红景象,感慨万千。清康熙年间,福州人,内阁学士谢道承的《南台竹枝词》也多少反映当时福州对南洋(诗中暹罗今泰国)贸易发达、商业繁荣的面貌:暹罗一去梦魂遥,远浦轻帆不可招。试向罗星塔前望,双江春涨又平桥。福州内河纵横交错是福州一大景观。清代张绅在《杂忆福州》中写道:“城中到处小河沟,垂柳人家夹岸幽,每爱水边凉意满,日斜来上酒家楼”。 他在《福州竹枝词》有: 月在梧桐风洒然,门前即有打鱼船。大河水长小河满,潮落趁潮沙岸边。福州内河由绪山溪水汇成的,又与大江海潮相通,潮涨潮落,河岸垂柳、日斜酒楼、打鱼船只往来,使榕城盎然生趣。
沈铁刘(1898-1993)《榕城竹枝》(四首) 这是一组反映40年代福州城社会面影和自然景观的诗作,采用竹技调形式,抒咏出市井风俗画和乡土生活图,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中亭列炬耀如绳,桥北桥南最不胜。犹是春江花月夜,十年梦断后街灯。 城边春树郁重关,城里千家绕屋山。 呼酒客来宫巷外,买杉人向水流湾。 草木仓山百战酣,龙潭高雾掩双骖。 柳花飞过杨桥路,四月江城似水南。 才过西郊橄榄风,枇杷欲老荔枝红。 小楼夜雨烹牛脍,花巷青帘卖肉绒。诗中描写了台江中亭街耀眼的街灯;闽江万寿桥的南北两岸美景; 城内南后街花灯;水流湾木材制作家具的集市;仑山古烟台,龙潭角,以及福州特产橄榄、荔枝、肉松和牛肉烹成风味小吃。 值得注意是,在丰富的福州诗吟中有不少描写城外台江和郊区的诗篇。出现城内三山所没有的沙洲、彩舟、秋云、流水的景致。如明代王恭《台江访古》: 无诸古城外,潮满合沙洲。 宾从留骢马,壶觞度彩舟。 山回川月夜,猿哭海云秋。 寂寞屠龙事,台江空自流。 曾巩(1019-1083年),江西南丰县人, 宋熙宁十年任知福州,春日出南台游览,从水塘、堤坝、到一番桃李、青青草色,触景生情,思归故里。咏《福州城南》,这是一首较早反映台江诗篇: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水溢横塘雨过时,一番红影朵花飞。 送春无限情惘怅,身在天涯未得归。明代永乐进士陈辉,福州人,《夜泊钓龙台》:烟村带晚景,落日驻征挠。夜色海中月,秋声江上潮。渔灯连水岸,霜月映枫桥。明发频回首,乡山别远遥。诗中溶缩了大庙山钓龙台的烟村,晚景,落日,夜色,秋声,渔灯 ,构成台江美丽景致。明万历进士曹学佺(1573-1646年)(福州人)《台江观竞渡》二首,反映了台江每年端午节龙舟竞赛,男女老幼纷纷观渡的情景山河原属越王台,台下江流去不回。只为白龙先人钓,纷纷鳞甲截江来。人看龙舟舟看人,人行少处少船行。有时泊在柳阴下,萧鼓寂然闻水声。清代光诸举人何振岱(1867-1952年),福州人,他的《夜过万寿桥》:百廛夹道矗蜂房,奔毂声中万影忙。彩蠲初横新贾舶,卧云已换旧舆梁。洪澜不砥凭春涨,弦月孤明惜夜良。吹笛榕阴何许客,此中可有陆龟蒙。这是作者通过万寿桥的印象,反映出台江木屋拥挤(矗蜂房),同时写出桥车马行人的“忙” ,也写江上商船(贾舶)的“集” ;既有春潮泛浪,也有弦月映明,情景动人。而吹笛扬声,惹人思绪。古时台江八景,“白马观潮” 便是其中之一。清干隆进士梁上国的《白马春潮》,是作者《南台十咏和韵》之一,描绘白马桥春潮美景,可以与浙江钱塘江八月海潮的这奇观相比。雷鼓匉訇白马驰,观涛旧有广陵期。那知榕海三春景,赛得钱江八月奇。清代道光举人魏秀仁(1819-1876年)《台江竹枝词六首》歌唱台江风光,下面一首反映了白马河边夜景,极为别致:高烧红烛唱珑玲,白马桥边驻足听。曲罢短筵人不见,满江星火一天星。王允晰《好事近.台江晚渡》也是晚渡台江的即景诗:帆影人桃花,花外青山斜日。报与黄昏潮信,有过江残笛。舟行同在画中看,清景倩谁惜。准备一襟幽思,付夜蟾澄碧。从目睹帆影、青山、斜日、潮信、到听闻残笛,舟行同在画中,看到台江夜景,令人神往。 卢贤生(参考李乡浏主编《福州诗咏》)
Ⅶ 中国四大状元之乡
中国四大状元之乡是福州、苏州、杭州、吉安。
一、福州府,八闽首府,历代进士人数共计4103人,其中状元26人,高居全国首位。福州府曾出现一榜三鼎甲、三科三状元等全国罕见的科举,以一县七里三状元打破中国科举史,前所未有的历史记录,堪称中华学霸第一城。
二、苏州府,苏州隶属江苏省,历代进士总人数为3902人,状元人数54人。苏州是全国出状元最多城市。
三、杭州府,浙江省人才辈出,杭州作为浙江省省会是浙江省人才最集中的城市,历史上杭州进士总人数为3103人,状元总人数为15人。
四、吉安府,吉安隶属于江西省,吉安历史上进士总人数为2936人,状元人数24人。吉安自古就是人文渊源之地,这里的水土孕育了三千进士,自称一系的江右庐陵文化,素有状元之乡、将军市、才子之乡、庐陵风光半姑苏、的美誉。
Ⅷ 中国古代福建籍的状元和进士有多少
中国古代福建籍的状元和进士共有8613名。
其中福州历代文状元19名,唐代文进士34名,宋代进士2247名,明清进士933名。莆田共有2308名,其中宋代1666人,明代兴化533名,清代只有50多名。泉州进士总人数1773名,其中晋江进士1299名。
网传约有4000多名进士,官方史料及地方通志并未考证,地方管辖地变动造成部分数量重合,数据不详。
(8)福州府进士多少钱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科举所取进士较多的地方,自隋至清,江西吉安、江苏苏州、福建福州、浙江杭州、四川眉山等地所出的进士量乃全国之最。
一榜三鼎甲:宋宁宗嘉定元年,该科状元郑性之,榜眼孙德舆,探花黄桂全是福州人。三科三状元:自宋乾道二年至八年,福州属县永福,萧国梁、郑侨、黄定三人连续三届夺魁,以“一县七里三状元”打破科举史记录。
Ⅸ 福州大不大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闽江下游,介于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1′。东濒东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西邻三明市和南平市,北接宁德市区,南连莆田市,陆域总面积12152.5平方公里。 福州西枕鹫峰--戴云山脉,东临大海,地势由西向东渐次下降,地貌类型由中山而低山而高丘陵而台地平原直至于海。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72.68%。闽江自西北向东南横切山脉,造成幽深峡谷,江面狭窄,水流湍急,安仁溪口以下,河谷逐渐开阔,水流平缓东流,至福州盆地形成全区最大的福州平原。另在鳌江和龙江下游以及山区盆地也有较多小平原。 福州平原周围,鼓山、旗山、五虎山和莲花山环围,地貌上也是一个盆地,它和漳州盆地是福建省最大的两个盆地。福州海岸线漫长、曲折,而两者在直线距离仅118公里,海域宽阔,多港湾、多岛,岛屿由于受海浪拍击和侵蚀,形成奇异多姿的地貌,风景优美。 福州地区跨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暖热湿润,宜于树木和农作物生长。但常有旱涝和台风等气象灾害,境内多山地,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也颇明显,从而引起土壤和植被的垂直分布差异。 福州地区陆域资源富匮程度不一,林地面积大,耕地严重不足,水资源丰富,雨量充足,但时空分布不均,沿海岛屿严重缺水,夏秋干旱。非金属资源丰富,金属矿产短缺。海洋资源丰富,港口条件优越,建设"海上福州"潜力无限。 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城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早在新石器时期,福州先民就创造了昙石山文化。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受封“闽越王”,兴建“冶”城,开始了福州最早的城垣建设。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因“州西北有福山”,始称“福州”,一直延用至今。唐末、五代后梁初(公元901~908年),闽王王审知先后扩建“罗城”和南北夹城,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山、屏山圈入城内,故福州亦称“三山”。北宋时期,福州太守张伯玉倡导“编户植榕”,令“榕荫满城,暑不张盖”,使福州又有了“榕城”的美誉。元代,设“福建行中书省”于福州,福州成为省城。明末,唐王朱聿健入闽称帝,福州又称“福京”。清代,福州设为府治。1946年,民国政府正式设立福州市。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设为福建省省会。 福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和国际贸易的重要口岸。早在东汉时期,福州就与东南亚地区有贸易往来。唐宋时期,福州已成为“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繁华国际贸易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明代,福州对外贸易进入鼎盛时期,福州港正式成为国家港口。着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都是在福州太平港(马尾、长乐一带)增加给养后扬帆出海。清代自康熙、雍正之后开禁设关,福州对外贸易又趋繁荣,“使西南洋诸口咸来互市”。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福州成为全国首批14个对外开放沿海港口城市之一,享有国家赋予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科技园区、出口加工区等优惠政策。 福州民风淳朴、文化昌盛,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早在三国两晋时期,严高、虞愿、江淹等名流已在福州传播中原文化。唐开元年间,福州就设立书院庙学。韩愈曾称道:“闽越有长才、秀民通文书,与上国齿”,认为福州文化水准可与京都长安相媲美。宋代,福州教育、文化更为发达,有着“路逢十客九青衿,巷南巷北读书声”的盛况。当时,福州开设的巢经楼是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石鼓书院亦被称为海内四大书院之一。明清以来,福州更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汇集地,“开一代风气之先”的名人灿若繁星。据不完全统计,历代福州籍进士达4100多人,其中文状元16人,武状元7人,位居全国各府州前列。宋乾道二年至八年福州永泰县曾七年蝉联“三状元”,宋嘉定元年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均为榕籍人士,都被誉为中国科举史上的奇迹。目前,福州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有50余人,居全国各大中城市前列。 福州是一座历史名城,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考古发掘证明,距今5000~7000年前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福州地区就有氏族部落长期定居。“闽人”就是当时的土着居民。距今约4000年前,即公元前21世纪末至公元前16世纪初的夏朝时期,这里的闽族居民已和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有了联系。至周代,这里与中原的关系更加密切。它不仅隶属于周朝,而且也进入了奴隶社会。战国中期(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六世孙无疆为楚威王击败杀死,越国开始瓦解,王族南奔,部份越人入闽,与闽族融合成为闽越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向福建进军。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废闽越王无诸为君长,在福建地区设闽中郡。秦末,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无诸率闽越族人先是反秦,继而佐刘邦攻项羽。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汉复封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福州成为闽越国的都城。无诸依冶山建城,人称“冶城”。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福州为晋安郡的郡城,第一任郡守严高改建郡城,时称“子城”。南朝、隋唐时,福州曾作为丰州、泉州、闽州、建州的州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改设福州都督府,从此,福州就定了名。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审知随其兄王潮率兵南下,占领福建全境,创立闽国,定都福州。王审知安置中原移民,选用贤能,兴文重教,浚湖拓城,减税撤卡,发展海外贸易。唐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在子城外环建大城,设八城门、九便门、三水门,称“罗城”,全部用印有“钱纹”图案的城砖砌城。罗城内除官吏居住外,还让百姓按规定地段修建住宅,分段围以高墙,称之为坊,这便是“三坊七巷”的雏型。开平元年(907年),在大城南北增筑月城,大城夹在其中,人称“夹城”。因南门外一带地势低洼,又建城墙以防洪。是时全城略呈圆形,越王山(屏山)、九仙山(于山)、乌山均被圈入城中,福州因而别称三山。后来,王审知的儿子王延钧立国号“大闽”,将福州改称为“长乐府”、“东都”。北宋开宝七年(974年)福州刺史钱昱在夹城之外增筑外城。南宋绍兴之后,金兵猖獗,中原涂炭,福州被视为“武陵桃源”,避乱者渐次而来,典章人物,极一时之盛。南宋末,益王赵登基于福州,升福州为福安府,作为行都。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设福建行中书省于泉州,三年后迁返福州。明代,统治者轻徭薄赋,奖廉肃贪,鼓励垦荒,发展生产,福州经济恢复,纺织业、商业、航海业复苏。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唐代的夹城与宋代的外城基础上砌石城以防倭,此为府城。此城沿用至辛亥革命后才陆续被拆除。明末,清兵入关,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称福州为天兴府,又称“福京”,作为行都。明清时,福州为福州府府治。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城市日益扩大。城内、南台和仓山连成一片,上杭、下杭、中亭、台江成为商贾云集的街市,仓山成为外国领事馆区。在近代史上,福州曾经是我国海军、造船业的发祥地,为我国培养出一代早期着名的海军将领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