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州资讯 » 福州评话艺术家有多少人
扩展阅读
广州保利天瑞园在哪个区 2025-07-12 20:57:03

福州评话艺术家有多少人

发布时间: 2022-11-29 02:06:28

① 王秋怡哪里人

福州市人。

王秋怡,当代福州评话表演佼佼者,闽侯曲艺团团长,着名评话“三杰”陈春生流派的优秀传人。她在继承“陈派”“泪嗓”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新唱法,被专家命名为“牵丝嗓”。

人物评价:

一个城市的光荣,在某种程度上来自这个城市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的文化日趋现代化,但是曾经滋养过福州辉煌历史的传统文化,却以我们无法想象的速度流失着。这样的流失,形成了人们痛心之余的关注。

福州评话有“人文活化石”之称,采摭福州里巷故实,演绎乡土故事,地方风味特别浓郁,可谓“锣钹声中刀光剑影,话说古今泻云蒸雾”。

王秋怡说,化石埋在地里,你不挖,也跑不了。但是作为“人文活化石”的福州评话,其载体是评话艺人,现在福州评话艺人的平均年龄越来越大,年过不惑的她已算是年轻的了。现在,学评话的人越来越少,面临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的境地。

② 福州伬艺的历史渊源

福州伬艺又名伬唱,属于以唱为主的福建省五大汉族地方曲种之一,是福州民间卖唱艺人搜集散曲、小令、山歌、小调,传唱戏文唱段和民间故事,以应酬堂会,或装扮陆地行舟、钱剑、高跷、台阁、马上、肩头驮、莲花落等百戏杂耍,以参加社火活动积久形成的演唱形式。
福州伬艺是福建省五大曲种之一, 流行于福建省的福州市及闽侯、长乐、连江、福清等福州民系地区,并传播到台湾省及港澳地区,在缅甸、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的福州籍华侨聚居区也有演唱。自1943年从业艺人成立“福州市艺乐唱联谊会”始,定名为福州伬艺 。
伬艺源于唐宋的百戏。清初,福州有“洞中春”、“景国风”等伬社。嘉庆、道光年间专唱江湖调的“江湖伬”和唱逗腔的“儒林伬”,有“小蓬莱”、“紫云山馆”、“白雪春”、“五凤吟”等伬社。咸丰、同治年间,出现“十欢(番)伬”和“老虎伬”等。着名十欢伬有“鹤鸣皋”伬社等。“老虎伬”是由一些职业道士把道曲与民间小调融合,编成劝世文,在举行“上座”、“召请”等法事时演唱,由打金革乐人兼唱,亦称“清音十欢伬”。有程道士组织的“步广寒”等伬社。光绪中期,“洋歌伬”盛行。“洋歌伬”曲调活泼,风格粗犷,语言通俗生动,演唱民间小故事。有“达云霄”、“贺云天”、“寒月宫”、“雅乐天”、“同乐轩”等班社,他们以小唱盘答参加社火游行,扮演“陆地行舟”、“地下坪”、“台阁”、“马上”、“肩头驮”等,或以《和尚讨亲》、《迎白佽》、《墦间祭》等小故事酬应堂会、坐唱。不久,出现“平讲伬社”,这种伬社同时演唱逗腔、江湖、洋歌、小调四大声腔的曲目,以后在一个曲目中共用四大声腔。所谓“平讲”意即采用本地土话。平讲伬社在伬唱中逐渐成为主流。 民国时期,特别是30年代,平讲伬着名伬社有“游月宫”(女班)、“步蟾宫”、“胜三乐”、“筱龙凤”、“小小龙凤”、“林依银”、“郑桢记”等。它们形式多样,各显神通。应堂会的“全堂伬”,原是16人组成,这时也出现8人组成。原来“半堂伬”为8人,此时也有4人的,甚至出现“筱龙凤”、郑桢记”等双档形式,“林依银”等单档形式,更有些伬社兼演“挂衣伬”,即穿戴比较讲究的演出服。男的长衫、高帽,女的滚边旗袍或滚边对襟女衫裤。有些伬班兼演小戏,广拓谋生门路。这一时期着名艺人有郑世基、牟金凤夫妻组成的“筱龙凤”伬班,双档自拉自唱,唱腔优美,形式活泼。以及林依银的单档自拉自唱;郑桢记父女双档,第一个在伬艺中引进扬琴。 抗日战争后期至解放前夕,大量闽剧艺人和社会失业游民,上街卖唱糊口,伬艺从业人员激增至300人以上,总体水平下降,行内竞争激烈,谋生艰难。加上国民党军警和地方恶势力的欺压榨取,连着名演员也不免常被“召书”索取“红包”,拦途要税,拷打拘禁。1943年,艺人为协调内部关系,保护自身权益,组建“福州伬艺乐唱联谊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伬艺联谊会组织全行业一度改演闽剧;但不久,名艺人陈润春、郑世基、牟金凤、黄连官等又先后退出,恢复伬艺曲种。他们尝试改革旧的艺术形式和行艺方式,陈润春引用评话说表,把散曲、套曲及传统折子小曲目串成完整故事,改变坐着闷唱的习惯,增大虚拟指意性的表情动作,增强节目的故事性与动感,发挥伬艺自拉自唱,讲究唱工的优势,进入书场和高台演出,为听众所接受,被誉为“润润伬唱”,渐在行内推广,修整定型,参加1956年市曲艺会演。
福州伬艺,源于唐宋。从明代末年始可见其脉络。唱腔分为逗腔、江湖、洋歌、罗罗和小调五类。明万历年间的曹学全始创逗腔,蓄家班,演唱至清初演变为专唱逗腔的儒林促社,明末,市井间又有躲避战乱入闽的弋阳腔艺人组成的江湖促社,道光后,兴起演唱以福州民歌、民谣为基调,吸收弋阳腔、昆腔、梆子腔和苏、扬小调发展为洋歌和小调两种声腔的洋歌促社。
清代出现了不少以表演艺为主的民间班社,称为“社”,着名的有达云霄、驾云天、雅乐天、同乐轩等。太平天国时期,浙江、安徽、江西的流民大量逃亡福建,随来的艺人聚集在福州的经院巷和较场沿一带,以江淮小调、莲花落及弋阳腔沿街卖唱,对当地的艺产生较大影响。抗日战争后,艺表演渐趋衰落 。
民国时期,促班相互吸收渗透,兼唱逗腔、江湖、洋歌,小调,以清唱散曲。长牌、盘答(对唱)为主,称为平讲班或三下响。
解放后,伬艺面临着适应新时代的考验。伬艺协会曾经决定改演闽剧,伬艺面临消亡。当时一批伬艺名角坚持伬艺演出,陈润春等与作者合作,吸收评话说表,将传统的散曲用说表串连成能演二三小时的全本曲目。二度创作上,强化伬艺作为说唱艺术的叙述性特点,以口语化的说表,明白如话的唱腔,凸现曲艺的叙事特点。表演上,揉合,坐唱”与“走唱”,加大表演幅度。服务方式上,开拓新路,改变过去的社火踩街走唱和应酬堂会为茶馆书场的坐唱和高台应聘演出双轨制。历经演出实践,这种演出形式逐渐为观众所喜爱,发展成为福州伬艺。
进入21世纪以来,福州伬艺的发展处于濒危状态,书场已经全部消失,高台演出也从20世纪30年代的每年四千余场锐减到每年不到三百场。人才青黄不接,曲本散失严重,演员已不足15人,流派艺术严重失传,招生传习困难重重,急需加以有效扶持和大力保护 。

③ 2022年人民艺术家多少位

2022年人民艺术家22位,是我们不得不提及的。中国当代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独特的艺术精神收获了全世界人们的赞誉和尊重。

④ 哪里有的下载苏州评话

3月21日 17:08 福州评话

福州评话,是福州主要的地方曲艺品种,是福建省五大地方曲艺中专业艺人最多、演出频率最高的一个曲种,也是南北评话(评书)群芳中一枝奇花,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誉。起源于以福州方言讲述并有诗歌体唱调的说书艺术。流行于福建省福州、闽侯、永泰、长乐、连江、福清、闽清等十几个县市,台湾省和东南亚华侨集居地区也有演出。福州评话起源于明末清初,相传是柳敬亭的大弟子居辅臣到福州双门楼授徒传艺而流传下来的。现存有清雍正、干隆年间的评话刻本《七星白纸马》等数部,可见当时评话已很盛行。

当今,我国评话是个大家族,从北方评书到闽南评话其艺术模式基本一致,都是散文体说表到底,演员手执一把折扇和一块醒木,专说大书——历史演义和武侠公案,通过书场茶馆和串乡走里来行艺。唯独福州评话,坚持了韵散结合体、说说唱唱,除了说表,还有吟诵;除了扇、木,还加上一爿铙钹;除了说大书,还囊括了“烟粉、灵怪、传奇以及士马金革、发迹变泰”等小书题材。

福州评话采摭当地里巷新闻故实,敷演积累一批乡土故事,地方风采特别浓郁。评话演员除了在书场茶馆和串乡走里行艺,还设置“评话馆”(现今为各曲艺团设置业务接洽处以取代)接受“高台”聘约,方圆百里的城乡群众,遇民俗节日和红白喜庆,随时可以到曲艺团的业务接洽处订约演员和演出的时间、地点、到时演员风雨不移送书上门。

福州评话的渊源,还与八闽文化发展的特殊轨迹密切相关。福州古属闽越族文化,经受中原地区几次汉族大移民,特别是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率领的大规模、有组织、并形成政治统治地位的大移民,汉族文化才终于融合闽越族文化而发展形成了八闽文化。说话艺术也恰于此时传入,王审知就亲自组织以唱经和百戏迎神晏国师入主鼓山涌泉寺。到了宋代,里人的诗名中出现“儿女相携看市优,纵谈楚汉割鸿沟”、“陌头侠少行歌吟,方演东晋说西都”(南宋刘后庄诗)的盛况。(见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明代乡贤林瀚尚书和叶向高首辅都曾动手编纂过话本演义。

福州评话是以说为主、兼有唱调的说书艺术。唱腔有序头、吟唱、诉牌三种。序头是演述正书之前的短篇书赞,类似古代说书的“入话”。吟唱是基本唱腔,可以用于表唱,也可表现人物的内心独白和人物之间的对话,曲调有[高山流水]、〔浪淘沙〕、〔连珠〕、〔滴滴金〕、〔泪句〕等。诉牌的音乐性较强,用于人物表白身世和倾诉冤情,唱时以筷子敲铜铙钹来间奏。另外,有时也结合故事情节采用民谣曲调,如[贺年歌]、〔真乌仔〕、[三十六叫]、〔五字叠]等,编唱鸟名、花名、果子名,颇能引人入胜。

演出方式有高台演出、书场演出两种。高台演出是农村农闲时节和城市人家喜庆时应邀演出,演期较短。书场演出多长篇大书,注重于情节紧凑热闹,富于悬念,以吸引听众。书场演出一般重说不重唱,公案书则只说不唱。语言是评话主要的表演艺术手段,讲求通俗、形象,常运用民间俗谚等口头语言,并以声音造型来使听众辨别各种人物。表情是评话的辅助手段,动作幅度不大,首重眼神,次及手势、姿态,以体现各种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外表特征,重神似,而不求形似。

福州评话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使它伴随福州人好几百年,常葆其青春活力。它以福州市区为中心,流行于闽海十邑,足迹遍及闽东和闽北、闽南的一些县、市,亦散布于港、澳、台湾,更跟随旅外乡亲而到达东南亚国家,福州评话是福建省五大地方曲艺中专业艺人最多、演出频率最高的一个曲种。80年代,在专业队伍、创作、表演、教学、理论研究和对外交流诸方面,都有突破性的成就,节目及论文屡夺全国大奖,其演员还先后被邀请访问美国、新加坡和香港地区。

福州评话的书目繁多,已经收集记录的就有300余本。题材分为长解书、短解书、半长短、公案书、家庭书等5种。长解书都是历史说部,有《三国》、《隋唐》、《精忠岳传》等。短解书是武侠小说,有《七侠五义》、《彭公案》、《施公案》等,目前已很少有人讲述。半长短书有《水浒》等。公案书专讲清官为民请命、平冤决狱的故事,多是福州评话独有的富于地方色彩的书目,如《王公十八判》、《珍珠被》、《长泰十八命》等。其中《贻顺哥烛蒂》、《龙凤金耳扒》和《桐油煮粉干》,经过整理,有所提高。家庭书多反映家庭伦理、悲欢离合的故事,如《甘国宝》、《双玉蝉》、《玉蝙蝠》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和改编了《九命沉冤》、《流水欢歌》、《小城春秋》、《保卫延安》等书

福州评话艺人人才辈出,福州评话三杰为陈春生、黄天天、黄仲梅,三杰传人为吴乐天、叶神童、苏宝福,他们各秉师传,又都有所发展创造,艺术路数各异,神童说、唱、牌钹并皆佳妙,而以滑稽见长:苏宝福则以武书文说,刻画细腻,幽默见长:吴乐天一贯自编自演,致力表现现代生活,循音吟句别自一格。他们艺术上异采竞秀,自50年代以迄80年代管领曲坛风骚。60年代迄今,福州曲坛又有林木林、陈如燕、刘民辉、王秋怡、陈贻潮、石启勇、方民忠、刘春燕等名登青年演员龙虎榜,他们各自拥有一批书迷,成为后起之秀。

福州市曲艺团 地址:黄巷59号 电话:87536249

揪错 ┆

⑤ 福州评话的艺术特色

福州评话的唱调分为序头、吟唱和诉牌三类。序头用以演述正书之前的短篇书赞,类似古代说书的入话;吟唱是基本唱腔,可用于表唱,也可表现人物的内心独白和人物之间的对话,曲调包括【高山流水】、【浪淘沙】、【连珠】、【滴滴金】、【泪句】等;诉牌的音乐性较强,在人物表白身世和倾诉冤情时使用,唱时以筷子敲铜铙钹来间奏。另外,也还有一些结合故事情节采用的民谣曲调,如【贺年歌】、【真乌仔】、【三十六叫】、【五字叠】等。
福州评话的节目繁多,按题材通常分为长解书、短解书、半长短书、公案书和家庭书5种。长解书都是历史故事,有《三国》、《隋唐》、《精忠岳传》等;短解书是武侠故事,有《七侠五义》、《彭公案》、《施公案》等;半长短书有《水浒》等;公案书专讲清官为民请命和平冤决狱的故事,为福州评话独有且富于地方色彩,《王公十八判》、《珍珠被》、《长泰十八命》等为其中代表性的作品;家庭书多反映家庭伦理与悲欢离合的故事,如《甘国宝》、《双玉蝉》、《玉蝙蝠》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州评话编演了《九命沉冤》、《流水欢歌》、《小城春秋》、《保卫延安》等新节目,形成一定影响。
醒木,以硬木做成,用以押座,渲染气势,并起区分段落的作用。折扇,习惯用棕木扇骨的黑扇 ,与南北评话用的白扇不同。四季皆用,起扩大手势、帮助表情的作用,兼作道具,比拟刀枪棍棒、书、信札、托盘等。铙钹,形同佛教法器中的铙,而暗合商代青铜铙的三个特点:单个;以杆击其边沿;执而鸣之。在福州评话中有特殊打法,如逗钹、敲钹。
除唱腔之外,福州评话的具体表现形态为:(一)古老的锒铛入狱:福州评话演员表演时,除和其他评书评话类曲种一样使用醒本。折扇外,和其他评书评话类曲种不同的是,还用一种饶铰,其形制与戏曲和民间乐队所用的不同。福州评话饶钹水泡形交起较小,时片较宽较薄,音质清脆,余音悠扬。(二)古老的话本体裁:福州评话话本的体裁也是古老的。它先唱【序头】用以压座。【正话中】有说表道白,有吟诵词。篇尾有【结台吟】。 (三)古老的话本题材:福州评话传承讲史、小说家数,大、小书兼容,而且历代艺人采撷里巷新闻故事,顷刻间提破捏合,积累流传了一系列乡土书目,这也是传承唐宋说话人之遗风,使曲种更加贴近生活,地方风采浓郁。

⑥ 福州评话的介绍

福州评话是以福建省福州方音讲述并有徒歌体唱调穿插吟唱独特的汉族说书形式,流行于福建省的福州、闽侯、永泰、长乐、连江、福清、闽清等十几个县市及台湾省和东南亚的福州籍华侨集居地。1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⑦ 评话的福州评话

有“中国曲艺活化石”之称的福州评话可以上溯到宋代,是以福州方音讲述并有徒歌体唱调的独特说书形式,流行于福建省的福州、闽侯、永泰、长乐、连江、福清、闽清等十几个县市及台湾省和东南亚的福州籍华侨集居地,素有“中国曲艺活化石”之称,2006年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国时,平潭评话艺人不多,进岛说唱多是福州、福清等地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文化馆组织评话艺人,走乡串村,巡回说唱。1950年秋,县召开第一次业余文艺工作者代表会,评话艺人被邀请参加。1953年9月,第一区评话艺人为配合土改反霸,将评话艺术溶进幻灯放映进行宣传,很受群众欢迎。
“文化大革命”期间,评话艺术受到冷遇,因无书可说,多数评话员改从他业。1979年5月,县文化局召开评话、讲书、伬唱艺人座谈会,交流创作、演出经验。6月,成立平潭县评话伬唱协会,会员36人,其中评话艺人12人。1980年10月,俞昌仁创作的历史题材评话本《血溅钟楼》,参加莆田地区举行的评话会演,获得剧本创作奖,王秀明获演出奖。1983年11月,县文化局邀请省着名评话艺术家吴乐天、林木林、叶神童等到平潭演出,县评话伬唱协会组织评话员观摩学习。
90年代,评话艺术难以在艺术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经常从事说唱演出的评话员仅剩2~4人。1995年,全年演出不足10场,听众不足几千人。
位于福州老城区汀州社区南禅弄的“玉叶书场”,如今成为福州最后的说书场,每天都吸引了许多上至90多岁,最年轻的也60多岁白发苍苍的老听众。随着社会变迁发展,福州评话书场受到极大的市场冲击;福州讲评话的从500多人,到如今只剩下30多人,且年纪都在50岁以上。

⑧ 福州评话有哪些

福州评话的唱调有序头、吟唱和诉牌3类。

序头用以演述正书之前的短篇书赞,类似古代说书的“人话”;吟唱是基本唱腔,可用于表唱,也可表现人物的内心独白和人物之间的对话;诉牌的音乐性较强,在人物表白身世和倾诉冤情时使用,吟唱时以筷子敲击铜铙钹伴奏。唱词多为七字句,也有八字、九字句。

资料:

福州评话是以福州方音讲述并有徒歌体唱调穿插吟唱的独特说书形式,约形成于明末清初,相传是柳敬亭的大弟子居辅臣到福州双门楼授徒传艺而流传下来的。

福州评话的表演多以一人为主,分有高台演出、书场演出两种。讲究说、吟、做、花,以说为主、兼有吟诵。代表剧目有《三国》《隋唐》《精忠岳传》等。流行于福建省的十几个县市及台湾省和东南亚的福州籍华侨集居地。

⑨ 陈春生的个人履历

陈春生(1890~1980)
他演唱的评话节目,结构严谨,情节动人,人物性格突出,语言生动活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陈春生积极带领学员上山下乡,为广大群众演出。擅长评话书目有《虾米俤》、《瑞云哀史》、《玉螃蟹》、《大闹江南城》等传统书目,以及《一字值千金》、《九命沉冤》、《焦裕禄传》等反映社会主义题材的新作品。
陈春生,侯官洪塘乡美岐村(今闽侯县上街镇美岐村)人,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幼年家贫失学,少时即参加田间耕作,饱尝生活艰辛。15岁到福州洋中亭族兄陈庆官的镜箱店学艺。在这期间,每逢工余夜晚,他常到泛船浦“真天然”闽剧班观看排戏,暗中模仿学习,后来得到该班老艺人六弟指点,学有所长,有时被邀参加演出。19岁拜艺人阿青为师,学习福州评话,当年,便能登台演出,上演第一本书目《毡笠记》便走红福州。后又私淑徐炳铨、赖德森诸名师。但因他一时交不起入会规费,被当时的福州评话公会除名,后经力争,始得在城台评话馆正式悬牌应请 。
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陈春生评话便已蜚声福州书坛,长期的艺术实践,使他逐渐形成“陈派”的艺术风格。他演唱书目,着力塑造人物形象,音容笑貌维妙维肖,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说书语言生动活泼,声情并茂、形神兼备;唱腔字正腔圆、悠扬清亮、洒脱自如。他对传统评话曲调进行改革创新,融入闽剧中的一些曲调和健康的民间小调、民谣、山歌等,如将闽剧曲牌《泪透》、《叠板》和《板小壮》化为评话的《平嗓》、《清嗓》、《泪嗓》和《逗嗓》。他的说、吟、做、花,独树一帜。到20世纪30年代,他与黄天天、黄仲梅并称为福州评话“三杰”。但是,在旧社会里艺人地位低,他无法忍受官府和地方恶势力的凌辱,于1948年愤然退出书坛,回到家乡美岐村耕田种果过日。
新中国成立初期,陈春生仍在家务农,曾担任互助组组长。1951年重返书坛,组建“九人团”(即红橘子剧团前身的曲艺团),时虽年届五十,他仍积极学习革命道理,讲演现代评话。以陈春生评话声誉,本可坐城日进千金,但他却穿草鞋、束背包、带领学徒爬山越岭深入山区,送书上门。创作反映土改斗争的《九命沉冤》,反映合作化运动的《小小牛司令》、《凤窝前后》、《红橘记》等。他还先后担任过闽侯县评话协会主任、红橘子剧团团长、闽侯县戏剧院副院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艺术生活进入新的阶段,除了努力编演新书外,对自己拿手的传统剧目《秦瑞云》、《情天义海》、《彭飞凤》等也加以整理,重新演出。他带头深入农村,并到古田、罗源、福清、长乐、闽清、永泰等县山区和海上渔船演出,扩大福州评话活动范围和影响。1958年,他先后参加福建省第一届和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他讲演的《刘刚闹院》,受到全国曲艺界的好评,《人民日报》记者发表人物专访。他被当时组建的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吸收为首批会员,参加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第一届理事。1960年,他赴京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1961年,他被选为福建省曲协第一届理事会副主席。同时,他是闽侯县第一届至第五届及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后被吸收入省文史馆为馆员,并一直担任省政协委员。
“文化大革命”中,陈春生被加上许多莫须有罪名,备受迫害,当逼他退党时,他毫不动摇地回答说:“任你要加什么罪名,叫我退党万万办不到”。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他已届76岁高龄,虽不能像十几年前一样爬山涉水、上山下乡送书上门,但为满足久别的听众对他的渴望,仍奋力登台,曾在省体育馆、市文化宫灯光球场等地,通过场内、场外扩音喇叭为广大听众演出。
陈春生一生讲述评话30余本,以其精湛的艺术奉献给社会,而且热心授徒,把自己的艺术无保留地传给下一代。民国20年(1931年),收第一个弟子叶依清时,他言传身教,培训半年,教完头本书后,便在自己开演前,让徒弟先行试讲半小时,使之及早脱颖而出,获得“小神童”称号。其后,连续收了赵美美、吴东天(艺名小春生)、陈德桂等人,这些人都成为知名的评话演员。他大量培养青年接班人,先后授徒和培养以郑其森为代表的“前七子”和以林木林为代表的“后七子”等十余人,加上再传弟子,可谓桃李满园。
陈春生复出后不久,便身患胃癌,在临终前的两个月里,先后应王耀华、刘春曙、陈竹曦的要求,留下一组唱腔录音资料,而后抱重病参加中国曲艺家协会福建分会为他举办的“陈春生流派四代同堂专场演出”。每晚他乘着三轮脚踏车,甚至冒雨从台江家中到鼓楼区文化馆礼堂,领衔演出《虾米俤》片断(半小时),一连四个晚上,博得听众喝彩赞扬。在这期间,他又当选为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代表、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和省曲协第二届理事会顾问。
1980年4月24日,他病逝于福州苍霞洲寓所。中国曲艺家协会福建分会为他编辑《陈春生评话选集》,收入他的演出本《一字之差》、《罗汉钱》、《九命沉冤》三本现代书和《虾米俤》、《秦瑞云》两本传统书。1987年,中国曲艺出版社又把后二册收入《福州评话选》向全国发行。

⑩ 福州的历史

福州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当地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02年,福州成为了闽越国首都冶城的所在地,福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由此开始。从晋朝的八姓入闽到晚唐的王潮、王审知兄弟开闽,福州在中原汉人移民潮的长期推动下逐渐繁荣起来,福州民系也逐渐形成。“福州”之名始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五代十国时期,福州成为了闽国的都城。到了宋代,福州进入了一个经济文化的黄金时期,位列宋朝六大城市之一,也是宋朝科举文教的重地、儒学重镇,而福州的别称“榕城”就来源于宋代福州城内遍植榕树的景象。1276年南宋灭亡前夕,福州一度成为南宋行都所在地。明代,福州的海外贸易复苏,福州作为重要海港,迎来了琉球和日本的商人和使者、早期的天主教传教士,也曾经历严重的倭患,1645年又成为了南明隆武政权的首都。清末,福州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时期,随着1844年福州开端口,以及之后洋务运动时期福建船政学堂等机构在此设立,福州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东南沿海文化教育的一大中心,也是基督教传教的重要地点。1933年到1934年福建事变时期,福州又成为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首都。1949年8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福州城,福州继续任福建省省会至今。改革开放以后,福州经济发展迅速,同时福州也成为二十世纪下半叶华人海外移民最大的移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