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福州主要的桥的资料
桥是工程的实体,也是文化与科学的物质体现。它融生活实用性、观赏艺术性、人文纪念性为一体。桥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它渊源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福州地区自古以来水网稠密,河道纵横,沟壑如织,悬崖壁立,桥梁记载,不绝于书。清朝以前,福州地区有古桥797座。由于历史变迁,到1994年底仅存398座,其中名古桥39座。①仪态万千的福州古代桥梁,显示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巨大的文化创造力,也体现出闽中文化独特的地域特征。
一、闽中桥梁,可甲天下
我国现存最古的桥梁是河北的赵州桥。它约于隋朝大业初年(605年后)建成。②福州地区的桥梁建筑在唐代也已崭露头角,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当是闽侯县鸿尾乡龙泉桥,它建于唐景云元年(710年),石拱桥,桥长3.3米,为整块巨石凿成。还有建于唐大历六年(771年)的福州“连坂桥”,它位于南郊城门镇连坂村前,甘泉山北麓。石构平梁建筑,单孔,全长15米,面宽1.41米。两岸边的桥台呈长方形,均用条石叠砌在木桩上,木桩直径约40厘米。两桥台之间架两条大石梁,石梁上阴刻:“当境连满与妻林十六娘为所生父母造桥一所,愿家国平安,同沾利禄。上元辛亥八月三日造”。上元辛亥即唐大历六年。③位于闽江口下游闽安镇邢港出口处的“迥龙桥”,又名“飞盖桥”、“沈公桥”,也始建于唐代,宋郑性之重修;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和1922年曾修缮过。系石构多跨伸臂平梁建筑,南北走向,全长65.65米,宽4.46米。5墩6孔,桥墩呈船形,每两墩之间均铺3根巨大石梁。桥面两边设石栏杆,栏柱截面为方形,柱子雕饰狮子、莲花、圆球等。桥南有玄帝亭,亭为木构4角,边竖2通石碑,一为郑性之书刻“飞盖桥”,一为康熙年间士民题刻“沈公桥”。桥北有圣王庙,庙为土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庙前有跨街亭,亭把庙、桥连成一体。亭内有3通石碑,记载“迥龙桥”的历史沿革。④
福州古桥造型多样,仪态万千,主要有浮桥、石磴桥、石构平桥、石拱桥、木构桥、亭桥(屋桥)等。小桥玲珑,大桥壮观,深涧之桥,险峻恢宏。如位于仓山区盖山镇阳岐村的“午桥”,俗称“五门桥”,宋元佑四年(1089年)造,南北走向,石构平梁建筑,4墩5孔,桥墩为船形,桥墩上部采用悬臂墩办法,层层重叠,出挑5层,桥墩之间架以巨大石梁,全长34米,面宽3.25米。桥面两旁设栏杆,栏柱有“黄州八娘”等楷书题刻。民国《福建通志》记载:阳岐午桥“每石俱有刻字,笔势似蔡君谟”,今字已磨损。⑤又如“多亭桥”亦名“店板桥”,位于晋安区日溪与罗源县霍口乡交界处,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建于飞水溪上,相传为清朝雷姓书生朝思所建,是福州市保存较完好的大型单孔瓦廊木撑式风雨桥,桥亭屋脊上装饰有别致的双龙戏珠。再如“护国桥”,位于罗源县起步镇护国村。建于宋元丰二年(1079年),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毁于水灾,次年乡人募捐重建。据建桥石碑记载“清光绪九年(1883年)九月桥折,十月经监生郑元朗独立修造。民国5年(1916年)董大宇、郑梦珍重修。桥、塔、庙、路均告成功”。该桥为石梁平板桥,4墩5孔。
建于闽侯县白沙镇联坑村南山涧上的“远济桥”,又名“石陌桥”,为古时福州通往京都必经之路。桥为东西走向,全长23米,宽5米。廊屋单檐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高4.5米。两旁有木栏杆,桥梁构架采用斜撑式,头尾分落在两岸岩石上。桥身离涧底水面约20米,悬空而立,若似琼楼玉宇,蔚然壮观。桥亭上悬挂一全块酸丝板木匾,长193厘米,宽63厘米,匾上镌刻“远济桥”三个隶书大字,并阴刻方寸行书跋文,其中曰:“任天下事者,苟皆以建桥之心为心,则天下何远而不济哉,然则远济又岂独为建桥言哉”的命名含义。该匾为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进士、邑人陈景韶所撰书,书法笔墨酣畅,丰姿潇洒。
在福州地区造型多样的古桥中也有不少古为今用,被改造成现代桥梁,兼具文物桥和交通桥作用。如位于福清市新厝镇桥尾村的“桥尾桥”,又名“上洋桥”、“兴化江口桥”,是福清市与莆田市的分界桥,建于宋元佑五年(1090年)。现在在石桥原墩上改建为公路桥,长97米,宽4.8米,9墩10孔。又如位于连江县蓼沿乡朱公村的“朱公桥”,始建于宋嘉佑三年(1058年),系知县朱定所建,故名“朱公桥”。桥北有小塔,为清干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1977年原桥拆除,在原桥址上改建成双孔石拱桥,原“朱公桥”古迹留下的仅有桥栏柱上石狮两头。古石桥改造为现代桥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福州地区古代桥工技艺的高超。
二、傍山临水,奇巧险竣
为了适应福州地区山水沟壑多如网织的特殊地理环境,古代桥工遁道自然,精心巧思,所建人工之桥融于自然环境之中,为自然山水又添美色。如“合浦桥”又称“下浦桥”,位于闽侯县南屿镇合浦村,始建于宋代,桥长20米,宽2.5米,南北走向,石砌4墩5孔,石板桥梁,全桥植有3株古榕,枝壮叶茂。尤其中桥墩上长着盘根错节的古榕一株,树龄300多年,树根粗壮,蜿蜒20多米,活似地龙,贯通全桥,与桥面石板和石墩紧紧合抱,融为一体,坚固异常,世为罕见。另两株古榕经历数百年风霜,苍翠葱郁,枝干纵横交错,似结连理。桥旁松、竹、梅“三友”一丛,岁岁枯荣,于今依然茂盛。树下建一座小庙宇,中祀闾山狮公仙师。庙亦有数百年历史,传说明代尚书黄镐当年晋京考试,路经此桥,受神明点化而高中进士。观此桥,人在树下,树在桥上,桥在水中,人、桥、树、水浑然一体,如入天人合一之境界。
位于闽侯县南通镇苏坂村的“榕荫桥”,始建于宋隆兴二年(1164年),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里人邮传部尚书陈璧重建,全长27米,宽3.5米,石构梁桥,船形墩,酾水三道,桥两端数株千年古榕,枝叶繁茂,参天蔽日,桥两旁有石块栏杆,桥栏板上镌刻陈璧书“榕荫桥”。书法苍劲圆润,古朴简远。精美的建桥工艺与清沏的碧水、参天的古榕、绿色的田园,天然融合,掩映生姿,秀色迷人。
在两岸悬崖峭壁建桥,是福州桥梁一大特色。位于罗源县鉴江石笏里的“坦桥”,又名“险桥”。明嘉靖丙午年(1546年)建造,清干隆三十三年(1768年)知县马淮倡修,为单跨石板桥,两端以悬崖峭壁为基,砌有桥档,桥面跨峡谷6米,用2条各宽1米、厚0.5米、长8米的巨大花岗岩条石架成。现仅存1条,桥高13米,无桥栏。又如“鼓响桥”,位于闽侯县荆溪镇关中村鼓响自然村。据桥头附近的三峰寺石碑所刻“时大元延佑七年”(1320年)考证,该桥与三峰寺应是同时建造。现桥为清干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建,为石构单孔石拱桥,长约21米,宽3.2米,高20余米,跨度9米,桥顶面厚0.35米,桥从两岸悬崖峭壁向中间砌半圆形石拱,从溪而望,高崖峭壁,溪流直泻而下,与高高的拱桥相交融,气势磅薄,雄伟壮观。溪流经桥而下,两岸悬崖峭壁,溪潭深邃,溪水形成高30余米的落差,急流把石潭冲击成直径各1米多的3个石洞,急流冲泻洞中,发出“轰咚咚”的鼓响声,桥上行人闻此鼓声,心中陡增激情,故石拱桥亦名“鼓响桥”,被称为福州地区最为壮观的古代石拱桥。
在福州地区的各种古桥中,屋桥(也称亭桥、风雨桥)别具一格,即在桥上建有桥屋、桥廊。正如清代周亮工《闽小纪》所载:“桥上架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闽地多雨,欲便于憩足者,两檐下类覆以木板,深辄数尺,俯栏有致,游目无余,似畏人见好山色故障之者。”⑥如“三溪亭桥”,位于闽侯县大湖乡六锦村,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为单跨石墩木梁廊屋古桥,全长32米,宽3.8米,桥亭高4.5米,横跨雪溪东、西两岸半山悬崖峭壁间,似飞虹悬空,奇峻非常。建桥者在两岸距涧10米高处劈削悬岩为桥台,斜支圆木呈“八”字形,向跨孔中间伸出,以顶托大梁。桥面横铺木板,上建廊屋4柱3间,纵深12间,让行人休憩或避风躲雨。又如“西塘桥”,位于永泰县东洋乡西塘村。始建年代待考,清干隆十九年(1784年)重建,石拱单孔跨径20.3米,全长29米,宽4.2米,高11米。桥上加盖木亭,两边双排木柱40根,坐倚栏杆,两端石砌石阶连接古道。再如“合拢桥”,位于闽清县省璜乡省璜村,始建于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重建。桥长53米,宽3.2米,砌石为墩,架木为桥。桥面铺设红色地砖,两旁用46根立柱分里外两行,构成11个亭架。亭顶有5个亭翼,盖以青瓦。两旁红漆扶栏和木板坐椅,造型古朴,典雅大方。行人歇息于廊桥,掩映在青山碧水之中。“合拢桥”是福州地区现有亭桥中最长的一座。
三、内涵深厚,形式巨丽
福州古桥作为人文景观,体现出中国古桥所具有的深厚的中国传统美学理念和福州地域文化艺术意境,也展示出中国古桥建筑上的高超技艺和具有福州地域特征的古桥建筑风格。可以说,古桥既是一座通行的物质载体,又是一件耐人观赏的艺术品,古桥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福州地区古代桥工善于总结运用先进的桥梁技术,并把它和传统艺术巧妙融合在一起。如桥的附属建筑和石雕工艺,形式丰富,艺术精湛,桥上往往用石雕、碑记、亭、塔、扶拦等艺术品来装饰,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所以,清代周亮工在《闽小纪》中说:闽中桥梁“最为巨丽”⑦。福州“万寿桥”,是闽江最早的跨江大石桥,据明代王应山《闽都记》载:“万寿桥,横跨台江,旧为浮桥,屡修屡坏。宋元佑间,郡守王祖道置田一十一顷七十二亩备修桥费。元时田入头陀万岁寺。大德七年(1303年),头陀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桥,酾水为二十九道,上翼以石栏,长一百七十丈有奇,南北构亭二。至治二年(1322年)落成。学士马祖常为记,刻‘万寿桥’三字于右”。⑧“万寿桥”前身是浮桥,始建于宋元佑八年(1093年),时为知州的王祖道征集工匠以楞严洲为中心,南北各造浮桥1座。北桥江面宽154米,用船20只,南桥江面宽约785米,用船100只,以粗大藤缆紧固于江中所植的18根石柱上;船上铺盖木板,作为桥面,高与沙洲平,宽3.4米,两旁设有栏杆。两座桥总长为1000米。为方便江中行船,在江心的浮桥口还留有两个高门。整个建桥工程于宋绍圣元年(1094年)完成。宋崇宁二年(1103年),楞严洲与仓前山之间又出现一个沙洲,即中洲,江面被割为3条水道,因之浮桥也相应改建为北、中、南3座。北桥(今小桥桥位)用船16只,中桥(万寿桥位)用船73只,南桥(江南桥位)用桥13只,共用船102只。⑨陆游《渡浮桥至南台》诗云:“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⑩由于江阔水急,浮桥无力抵御风浪的袭击,时多损坏,两岸交通经常为之中断,元代时改建为石桥,即“万寿桥”。{11}“万寿桥”于元大德七年始建,元至治二年落成,是元代福建最大的建设工程,它与后建的江南桥合称为大桥。全长570多米,29孔立28个舟状石墩,承托石梁。桥上铺石板,砌以石栏。桥栏石柱雕有形状各异的石狮。桥南北各建有风雨亭。“万寿桥”在桥梁技术上的一个创新,就是对桥梁基础采用“睡木沉基”法,即:用木笼填石为基。先在桥墩处下木笼,然后,在笼内密填石块为基。“万寿桥”建成后,历代都曾对大桥进行修葺。1930年为适应汽车行驰,由日本大和工业合资会社承包改建成水泥路面。1971年对“万寿桥”进行全面增高拓宽,改称“解放大桥”。{12}1995年至1996年拆除重建为现代化大桥。
始建于唐,重建于宋的台江区新港街道河口尾的“路通桥”,桥为西南至东北走向,花岗岩石砌建,2墩3孔石拱桥,形如玉带。全长30.7米,宽3.6米,两端为台阶踏步。两侧护栏的望柱、寻杖、阑版均按宋《营造法式》规制建造,是福州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拱桥。{13}民谣云:“南台沙合,河口路通。先出状元,后出相公”。{14}
位于闽侯县上街镇榕桥村的“十四门桥”,又称“榕桥”,是闽侯现存最长的宋桥。宋元丰二年(1079年)始建,东西走向,石构,平梁式,全长102米,有13个舟形石墩,两墩相距4~6米不等,各用两条石板平架成桥面,面宽1.8米,拱跨溪源溪之上。桥多次损坏,历经重修。桥面石板上刻有造桥、修桥者的姓名及年代。其中,第一孔北向桥面石板条上,铭刻“元丰二年十一月庚申造,至八年十一月廿三日壬辰毕,石匠张保”。{15}“十四门桥”是建筑技术别具一格的石墩石板桥,古代桥工根据淤泥沙质松软的地质特点,采取了“睡木沉基”法建筑工艺,用数层纵横交错编排而成的木筏,固定在建桥墩位置的水面上作为桥基,然后在水面上垒石砌墩,随之木筏沉到水底,基础与石墩受力均衡牢固。“十四门桥”融于山水树荫之间,一幅水乡美丽画卷。明代郑元韶写有“十四门桥”诗:“西望旗山数里遥,寻常春涨阻耕樵。而今游客过多少,忆渡溪源十四桥”。{16}
处于台江区八一七南路小桥头的“沙合桥”,因“万寿桥”俗称“大桥”与之相对应,“沙合桥”俗称“小桥”,建于元代,明成化六年(1407年)由知府周纯重建。跨径7.2米,拱圈厚度仅0.2米,比现代桥梁设计理论的计算值还要小得多,拱顶离路面极近。已历600多年,现在每天经过桥上的车辆超过千辆,有的还是载重汽车,石桥仍然完好如故。“沙合桥”被现代桥梁专家视为奇迹的“薄拱桥”。{17}
在福清市海口镇龙江入口处的“龙江桥”,又称“海口桥”,宋政和三年(1113年),太平寺僧守思等倡建,宣和六年(1124年)竣工。初名“螺江桥”,后改名“永平桥”,绍兴三十年(1160年),又改名“龙江桥”。桥用花岗岩砌建。先以巨石填基,再砌桥墩。墩作舟形,两端出尖,以分水势。墩间架巨石为梁,上铺石桥。全长476米,宽4.2~5.2米,桥面两侧设扶拦。桥墩原有41座,现存39座,间距11米左右。桥南端建两座镇桥佛塔,各7层6面,实心,高6米,浮雕有佛像、侏儒、莲花、狮子等纹饰。明万历、清顺治、康熙、干隆及民国时期屡有修葺,并在桥头竖碑记事。{18}“龙江桥”是福清最长的一座古代石梁桥,至今仍保持完整的结构,也是福建省四大古桥之一,加上小桥总长700多米,横跨龙江下游,气势雄传壮观。
耸立于闽侯大湖乡六锦村的“三溪桥”,其廊屋系单檐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不仅结构科学,布局严谨,技艺精湛,而且桥廊24对梁柱,每对均撰书有楹联。有赞风物景致的,如:“鳌梁高架仿疑虹见空中,鸟路斜临却讶龙邻井上”。“潮朝朝朝朝朝朝朝朝升,目见见见见见见见见见退”。有借景咏史的,如:“此地疑文王避雨处,前溪忆子路问津时”。“慧眼逢人,斯能效圯桥进履;迮心下士,曾知道渭水推车。”有颂人文奇观的,如:“再行数武算庄村,处处家家极乎快极乎快;一望三山遮草木,高高下下如此奇如此奇”等,更增添了桥的诗情画意。
四、闽都沧桑,桥以载史
桥,它经历了人间沧桑,成为历史的见证;它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它有补天济世之材,有利物济人之德。古语说:“天下有道津梁道”。{19}
位于鼓楼区杨桥巷口的“双抛桥”,原名“合潮桥”,又称“会潮桥”,因桥下河水一头通元帅庙河,一头通白马河,两河在此汇流而得名。该桥始建于唐代天宝十二年(754年),石构单孔拱桥,有桥亭,桥边环植三株古榕树,树荫蔽天,是百姓乘凉的好去处。据民间传说,明末时桥边有刘、陈两家,刘家公子欲强娶陈家女为妾,陈女不从,与新婚夫夜逃,不幸被抓,双双被绑抛入河里溺死。有民谣云:“双抛河里不分离,夫妻结成连理枝。豪强刘家欠血债,世代合潮声凄凄”。从此,“合潮桥”改名为“双抛桥”。
建于唐代的鼓楼区八一七北路中段的“安泰桥”,为当时罗城南关的利涉门外护城河上的一座桥。“宋宣和中,郡守陆藻建亭其上,旧有《重修津渠记》,掌书记陶岳撰,在利涉门。《闽都记》:亭废,碑亦不存。《榕城景物考》:唐天复初(903年),为罗城南关,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阴榕叶中出。曾子固《出利涉门诗》:‘红纱笼竹过斜桥,复观翚飞入斗杓。人在画船犹未睡,满船明月一溪潮’”。{20}表现当时安泰桥日夜沉浸在歌舞升平之中,一派繁华景象,不禁使人将安泰桥下的安泰河比作金陵的秦淮河。
立于仓山区城门镇林浦村的“林桥”,单门石板桥,桥以巨石为梁,上铺石板,两旁设石柱石栏,柱顶雕有石狮等,建于宋咸平年间(999~1003年)。另有断桥,建于宋绍兴三年(1133年),原结构不详,残存的桥身长22米,宽2.8米,3个桥墩,5条石梁,靠岸1孔保存完好。桥面由4条长石梁构成,中门石梁长9米,临江1门已毁,只有桥墩沉在水中。顶部面积14平方米,盖有一座小庙宇。据《宋史》记载,宋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大元兵至皐亭山”,宋恭宗赵显“遣监察御史杨应奎上传国玺降”,二月“率百官拜表祥曦殿,诏谕郡县使降”。{21}元军占领临安(今杭州)都城,宋恭宗赵显被俘,其两个弟弟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在大臣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护卫下,领着仅余的30多万兵马乘船南下,在闽江口的林浦停泊。当年11岁的赵昰,被大臣们扶着在福州的大都督府(今省府路附近),于5月登基,“以为宋主,改元景炎”,是为宋端宗。{22}11月元军从陆路逼近福州时,宋端宗赵昰和他的大臣们从林浦绍岐码头离开,退往广东。南逃前,文武官员在“林桥”下马候旨,前往帝王行宫晋见。赵家王朝在林浦匆忙而悲怆地降下纬幕。出生于林浦,明朝曾任过吏、兵两部尚书的林瀚在《平山怀古》一诗中曾掬过一把感怀之泪:“王气销沉天地老,胡尘溟漠古今愁。伤心最是濂江水,还绕行宫山下流”。{23}林浦,历史上曾称为濂浦。闽江流出福州市区,到了濂江地段,江面一下子宽阔起来,在古帝王行宫右侧为濂江书院,因朱熹及其弟子黄干等在此讲学而声震四方。
始建于明代的台江区三保的“彬德桥”,清光绪丙申年(1896年)重修,桥长33.1米,宽2.7米,2墩3孔,为平梁与拱形相结合的石构桥。1997年当地民众集资盖了桥亭,在桥的东端北侧重建有“十八将军”小神龛,神龛内供奉镇守该桥的“琉球国十八将军”塑像,表明福州该河港早年就与琉球等国有着密切的海上来往关系。
台江区南公村的“河口万寿桥”,俗称“小万寿桥”,以别于闽江上的“万寿桥”。清康熙七年(1668年)由鼓山成源和尚和里人柯应采募银二千余两建造,桥为东西走向,石构,2墩3孔梁架式。全长35米,宽3米,桥面由12块条石铺就,两侧有石栏杆,桥头望柱上端各盘踞一石狮。桥头两侧各植一株榕树。桥东有万寿堂,桥西有万寿庵,庵外墙嵌有清道霈和尚立的《万寿庵》碑。{24}庵前原立有康熙九年(1670年)鼓山方丈写的《河口万寿桥记》碑,今已移至于山碑廊,该碑为清初“三藩”的重要史料。“小万寿桥”所在地河口港,历史上曾经是琉球等诸蕃国贡船集中泊地,桥附近有许多相应的古建筑,如“河口天后宫”和着名的“柔远驿”(俗称琉球馆)等,是福州海外交通史的重要遗迹,从中可以看出数百年前河口万寿桥附近河面千帆竞发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繁华场面。
位于台江区义洲街道白马河上的“白马桥”,清代福州木帮商会集资建筑。石构平梁桥,3墩4孔,跨度不等,现留下3孔,全长71米,宽3.1米,东西引桥各12米。该桥见证了福州是中国三大木材集散地之一的历史。
在一千多年的岁月中,福州古桥见证历史,承载传说,展示出丰富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一座“沙合桥”竟与出将入相关联,《挥尘前录》曾记载,当初闽人流传一个民谣:“南台沙合出宰相”。据《榕城考古略》云:“章得象相时,沙涌可涉。政和六年,沙复涌,已而,余深复大拜;方务得帅福唐,南台沙忽再涌,已而朱汉章,叶子昂相继登庸”。{25}一座“十四门桥”楹联则饱含人生哲理,“榕荫坐可论古今,桥上行须让往来”,借景抒情,以物喻理,论古今,谈做人,富有哲理性。行人、河流、石桥、榕树、古镇、山川融为一体,相映成趣,一派水乡田园风光。
福州古桥文化是福州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展示出中华民族的聪明和智慧,又体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福州与泉州、漳州等地,建造了大量石桥梁,达到了建桥热潮的高峰,形成了明王世懋在《闽部疏》中所说:“闽中桥梁甲天下”的黄金时代。
❷ 中国有多少个洲,广州,、,福州,苏州,泉州,,,请问还有那几个州
省级1个:贵州省
地级41个:河北省 沧州市。
山西省 忻州市。
辽宁省 锦州市。
江苏省 徐州市、常州市、苏州市、扬州市、泰州市。
浙江省 杭州市、温州市、湖州市、衢州市、台州市。
安徽省 宿州市、毫州市、池州市。
福建省 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
江西省 赣州市、抚州市。山东省 德州市、滨州市。
河南省 郑州市。
湖北省 荆州市、鄂州市、随州市。
湖南省 郴州市、永州市。
广东省 广州市、惠州市、梅州市、潮州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 柳州市、梧州市、钦州市、贺州市。
四川省 泸州市、达州市。甘肃省 兰州市。
县级共62个:北京市 通州区。
河北省 石家庄市的晋州市、保定市的涿州市和定州市、廊坊市的霸州市、衡水市的冀州市和深州市。
山西省 晋城市的泽州县、临汾市的霍州市。
辽宁省 大连市的金州区,营口市的盖州市,阜新市的海州区,铁岭市的银州区。黑龙江 大庆市的肇州县。
江苏省 徐州市的邳州市、南通市的通州市、连云港市的海州区、淮安市的楚州区、镇江市的润州区。
浙江省 宁波市的鄞州区、绍兴市的嵊州市。
安徽省 黄山市的徽州区、阜阳市的颍州区、宣城市的宣州区。
江西省 吉安市的吉州区、宜春市的袁州区、上饶市的信州区。
山东省 青岛市的胶州市、枣庄市的滕州市、烟台市的莱州市、潍坊市的青州市、济宁市的兖州市。
河南省 平顶山市的汝州市、安阳市的林州市、焦作市的孟州市、许昌市的禹州市、南阳市的邓州市。
湖北省 荆州市的荆州区、黄冈市的黄州区。
湖南省 怀化市的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广东省 湛江市的雷州市、茂名市的高州市和化州市、肇庆市的端州区、清远市的连州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市的全州县、河池市的宜州市、来宾市的象州县、崇左市的江州区和龙州县。
海南省 儋州市(省直辖县级市)。
重庆市 万州区。
四川省 成都市的彭州市和崇州市、巴中市的巴州区。
陕西省 铜川市的耀州区、商洛市的商州区。
甘肃省 天水市的秦州区、武威市的凉州区、张掖市的甘州区、酒泉市的肃州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固原市的原州区。
❸ 中国有多少个省份
中国省份:1北京(京)、2上海(沪、申)、3天津(津)、4重庆(渝)、5香港(港)、6澳门(澳)、7台湾(台)、8新疆(新—乌鲁木齐)、9西藏(藏—拉萨)、10内蒙古(蒙—呼和浩特)、11宁夏(宁—银川)、12广西(桂—南宁)、13广东(粤—广州)、14海南(琼—海口)、15浙江(浙—杭州)、16江苏(苏—南京)、17江西(赣—南昌)、18山东(鲁—济南)、19山西(晋—太原)、20四川(川、蜀—成都)、21黑龙江(黑—哈尔滨)、22吉林(吉—吉林)、23辽宁(辽—长春)、24安徽(皖—合肥)、25甘肃(甘、陇—兰州)、26陕西(陕、秦—西安)、27湖北(鄂—武汉)、28湖南(湘—长沙)、29云南(云、滇—昆明)、30河南(豫—郑州)、31河北(冀—石家庄)、32青海(青—西宁)、33贵州(贵、黔—贵阳)34福建(闽—福州)
❹ 我国着名大桥中桥名的来历
万物皆有名,有的还要有专名,就像人有名字一样。既然是名,就要起得好。我国近代桥梁,受了西方影响,题名时,总是从地理观点出发的。只要能指出它的所在地,使人一望而知,就行了。铁路公路上,更是用里程标记作名字,如同某某路上的“345,678公里桥”,那才真是确切不移的。然而我国古时桥名,不是这样。它总要有些文学气息,使人见了,不由地发生情感,念念不忘。或是纪事抒情,引起深思遐想;或有诗情画意,为之心旷神怡。这样,通过慎重题名,一座桥的历史、作用或影响,就立刻表现出来,因而容易流传。桥的“身价”,也因此而抬高。一座桥出了名,它的名字还会跟着多起来,除了正名,还有俗名、别名等等,就像人名,除了学名,还有别号、小字等等。有的是在民间自然而然地逐渐形成的,有的却是文人学士,要借此而为自己题名的。总之,桥成就要题名,成为风气,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特色。
桥的题名,字不在多,如同人名一样,一般都是两个字,有时只有一个字。就只这一两个字,而能显示出桥的特征,正是我国文字的妙用。这是由于我国历史上的典故多和文学里的成语丰富的缘故。文史里的财富,大为桥名增光。然而桥多了,关于它的典故和成语也反过来为文史服务。比如,《史记》里“信如尾生”一辞来自桥的典故,《阿房宫赋》里,“长桥卧波”一辞来自桥的成语。桥的名字题得好,它对文史就可有贡献了。桥名的重要,有如此者。
现在来介绍一些桥名,借以窥知我国桥梁文学的丰富,它也许是世界无双的。先谈单名。较着名的有:“蓝桥”,在陕西蓝田县蓝溪上,“传其地有仙窟,即唐裴航遇云英处”;“枫桥”在苏州,唐张继有《枫桥夜泊》诗;“断桥”在杭州西湖,唐张祜诗:“断桥荒藓合”,明朝莫仲有《断桥残雪》词等。但单名之桥往往系泛指,而又可能是专名,其中有的以材料为名,如“石桥”,梁简文帝即有《石桥》诗:“写虹便欲饮,图星逼似真”;“铁桥”,明朝吴兆元有《渡铁桥》诗:“宝筏群生渡,金绳八道开”;“竹桥”,杜甫有《观造竹桥》诗等。有的指明桥的所在,如“山桥”,梁简文帝诗:“卧石藤为缆,山桥树作梁”;“江桥 ”,唐杜甫诗:“山县早休市,江桥春聚船”;“野桥”,唐刘长卿诗:“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等。有的指明桥的形状,如“方桥”,唐韩愈诗:“君欲问方桥,方桥如此作”;“斜桥”,宋朝欧阳修诗:“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桥画舸通”;“画桥”,宋朝范与求诗:“画桥依约垂杨外,映带残阳一抹红”;“朱桥 ”,唐朝郑谷诗:“朱桥直抵金门路,粉堞高连玉垒云”;“天桥”,山西太原保德州及云南大理都有,大理的“下断上连,石梁跨之,两岩激水溅珠,宛如梅绽,人呼为不谢梅”等。有的与桥畔景物有关,如“花桥”,福建宁德县、湖北长阳县及广西桂林都有,桂林的有“花桥烟雨”之称;“柳桥”,在杭州西湖,宋周邦彦词:“水涨鱼天拍柳桥”等。有的比较特殊,如“草桥”,在北京右安门外;“席桥”,在山东东平县,“相传宋真宗东封泰山,车驾经行,以席铺藉”;“瓜桥 ”,浙江富阳县,“世传孙钟设瓜于此桥”;“鸭桥”在陕西陕城。“金桥”在山西上党,唐潘炎有《金桥赋》。更有事涉怪诞的,如“暗桥”,在安徽建平县,“ 旧传伍员奔吴,避于山中,追者至此,云气护之,员及桥而天暗”;“鬼桥”,《初学记》“上方有鬼桥”;“赤桥”,在山西太原晋水北渠上,“宋太宗凿卧龙山,血出成河,因更今名”等。
桥名用两个字是最普遍而又标准化的,单名的桥已经不少,双名的更是多得多。试思每桥皆有名,在我们古老的大国,该有多少桥名啊!然而在这成千上万的单名和双名中,重复的究竟不多,如果把这所有的桥名都搜集起来,编成一部《中国桥名录》,该是够洋洋大观的了。
现在再来举一些双名的例,说明桥名的丰富多彩。根据反映内容,一部“桥名录”可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表扬”。首先是表扬桥的功用的,如“安济桥”,即“赵州桥”,在河北赵县南河上,一名“大石桥”,制造奇特,“隋匠李春之迹也”;“万安桥”,即“洛阳桥”,在福建泉州,为渡海用,“去舟而徒,易危以安,民莫不利。”“灭渡桥”,在江苏吴县,桥成“南北往来者踊跃称庆,名灭渡,志平横暴也。”“安平桥”,在福建晋江,建成于宋绍兴二十二年,全长2070米,俗名“五里桥”,旧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传说。其次是表扬造桥人物的,如“绩麻桥”,在湖北孝感县,“世传居民女绩麻所建”;“夫妇桥”,即四川灌县竹索桥,清何先德造,未完,其妻续成之;“葛镜桥”,在贵州平越,明万历间葛镜建,“屡为水决,三建乃成,靡金巨万,悉罄家资”。
第二章是“纪事”,记载有关桥的流传下来的故事。如“万里桥”,在四川成都南门外,“昔孔明于此饯费聘吴,曰万里之行,始于此矣”。唐陆肱有《万里桥赋》,宋吕大防有《万里桥》诗,杜甫诗:“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唐张籍诗:“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宋苏轼诗:“我欲归寻万里桥,水花风叶暮萧萧”,宋陆游诗:“雕鞍送客双流驿,银烛看花万里桥”。“马桥”,即“升仙桥”,在四川成都北,西汉司马相如不甘贫贱,立志做官,“尝题柱云,大丈夫不乘马车,不复过此桥”,唐岑参有《升仙桥》诗:“及乘马车,却从桥上归”,宋京镗有《马桥记》云:“兹建桥以马名,自是长卿之遗踪亦不泯矣。”“ 兰亭桥”,在浙江绍兴,“晋王右军修禊处,桥下细石浅濑(lài赖),水声昼夜不绝”。“洗耳桥”,在河南汝州,相传尧要将天下让给许由,许由自命清高,认为听了这话污了自己的耳朵,此桥所在“即许由洗耳处”。“虎渡桥”,在福建漳州,亦名江东桥,“江南桥梁,虎渡第一,昔欲修桥,有虎负子渡江,息于中流……乃因垒址为桥”。“宵市桥”,在江苏扬州,即“小市桥”,“相传隋炀帝时于此开夜市”。
第三章是“抒情”,通过桥名,来表达思想感情。如“销魂桥”,即“灞桥”,在陕西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因“取江淹别赋句,又呼为销魂桥”。唐王之涣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明葛一龙词:“桥上飞花桥下水,断肠人是过桥人。”“思乡桥”,在河北丰润,“宋徽宗北辕过桥,驻马四顾,泫然曰,吾过此向大漠,安得似此水还乡矣……人乃谓思乡桥也”。“至喜桥”,在四川广安,“昔欧阳修自吴入蜀,喜路险至此始平”。“情尽桥”,在四川简阳,唐雍陶《题情尽桥》诗有序云:“阳安送客至情尽桥,问其故,左右曰送迎之地止此。”“忘恩桥”,在陕西西安,“中官初入选,进东华门,门内有桥曰皇恩桥……俗呼曰忘恩桥,以中官既富贵,必仇所生,盖耻之也”。
第四章是“写景”,美化桥身及四周景物。如“垂虹桥”,在江苏吴江,桥身环如半月,长若垂虹,宋王安石《垂虹桥》诗云:“颇夸九州物,壮丽无此敌。 ”“春波桥”,在浙江绍兴,贺知章诗云:“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故取此名桥。“海棠桥”,在湖北黄州,“ 宋时桥侧海棠丛开,秦观尝醉卧于此,明日题其柱”。“胭脂桥”,在江西饶州,鄱阳王萧俨生活奢华,宅中宫人,洗胭脂水流出,把桥下水都染红了,故名。“月样桥”,在山东青州,“采石凝结如天成”。“绿杨桥”,在湖北蕲水,“因东坡醉卧桥上,有‘解鞍欹枕绿杨桥’之句,遂名”。按苏轼《西江月》词自序云:“ 春夜行蕲水中……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书此语桥柱上”,即是桥也。
第五章是“神异”,把神仙和桥梁联系起来,大多与道教有关。如“圣女桥”,在陕西白水,传说为三神女一夜成之。“白鹤桥”,在江苏句容,“汉永元间茅氏兄弟三人,乘鹤至此,有白鹤桥,大茅君驾白鹤会群仙处”。“集仙桥”,在江西安福,“相传居人夜闻桥上仙乐缭绕,旦往视之,惟见书吕洞宾字于桥柱”。 “乘鱼桥”,在江苏苏州,“昔琴高乘鲤升仙之地”。“照影桥”,在湖北石首,“相传有仙人于此照影”。
以上是单字和双字的桥名录。三字、四字或更多字的桥名,当然也有,但为数极少。三字桥名中着名的有二十四桥,在江苏扬州。唐杜牧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中的“二十四桥”,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云是二十四座桥,并列举其名,但据南宋姜白石的《扬州慢》词:“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则又似一座桥。后来清朝梁章巨在《浪迹丛谈》中更提到在孟毓森所居宅旁之桥上,有“二十四桥”的题名榜,可见“二十四”已成为一座桥的专名。不过这种用数目字当专名的桥,并无他例,有的只是以数为序而已,如杜甫诗“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四字或以上的如“旧浣花桥”、“杨柳河桥”、“德阳王桥”(以上均在成都)、“新学前桥”、“建富木桥”(以上均在南昌)、“新饭店石桥”(四川温江县)等等,有的是地名或人名关系,其余都是把单名或双名的桥加以解释,并非完整的专名。因此,中国桥名,基本上只有单名和双名两种,在《桥名录》中把这两种搜集齐全,所余就无几了。
但是,我国古桥并非个个都有专名。有的本来并无名称,后来有人随便叫它一下,逐渐也就成了名字,如“大桥”“小桥”“新桥”“旧桥”“长桥”“短桥 ”“南桥”“北桥”等等。这些“俗名”,时间一久,就成为“正名”了,如福州的“小桥”,因在“万寿桥”的大桥附近而得名,就此成为专名。有的“桥”,名气非常之大,但实际上并无此桥,如“陈桥”,在河南开封
❺ 福建在建我国第一座公铁两用大桥,长多少呢何时通车
说起福建,大家应该都知道,作为我国的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自然不错。厦门作为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有着一望无垠的大海,夕阳西下在海边漫步,别有一番风趣。鼓浪屿岛上风景优美,是旅游度假的胜地。还有厦门大学,中国最美校园,更受莘莘学子读书的气息。虽然厦门很出名,但它并不是福建的省会,福建的省会是福州。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的建设加快了建设福州至平潭铁路、长乐至平潭高速公路的速度,方便了人们从福州到达平潭,缩短了福州到平潭的时间,带动沿线区域的经济发展。同时这座大桥的建设为日后建设公铁两用大桥提供经验。所以大家是不是很期待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的通车呢?
❻ 福州和厦门都有哪几家外企(韩国的)
韩华油墨(厦门)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1年现有员工50-100人。主要部门:印刷事业部:现主要生产胶转印、植绒转印等热转印产品。油墨...福建厦门市厦门市龙山工业区龙山中路8号
安进化工技术(厦门)有限公司是一家韩资企业,坐落于厦门经济特区杏林工 业区。 本公司是一家集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专业生产PVC充气产品的企业,已有多 年的生产经验,公司技术力量雄厚,能独立设计、开发各类新产品
厦门中桥实际上已成为一家完完全全的韩资企业。...
厦门弘大旅行用品有限公司是东南地区成长最快的韩资企业之一,也是国内最大的旅行箱包生产企业之一
不用我一一贴出来了。上网络 关键词: 厦门 韩资企业
或者 福州 韩资企业。
❼ 福州看法眼的感受怎么写
福州是个有些奇怪的城市,虽然历史上出了不少名人雅士,但福州的名气并不足道。在外人看来,这个偏安一隅的城市没有鲜明的个性,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但福州人却坦然处之,日子还是悠闲平和地过着, 2200多年的历史积淀,似乎让福州人有底气从容地看待世事变迁。其实,福州是需要静下心来认认真真阅读的城市,虽没有奢华的外表,但青山绿水、空气清新,绝对是个适合人居的城市。细细品味,才能读懂这座城市,才能感受到一种很温厚的生活在其间慢慢铺陈。 1 让人妒忌的福州女人 都说女人的美丽与她被挑剔的程度往往成正比,此话一点不假,说福州女人“冷”、“精”、“懒”、“没层次”,简直一无是处的,显然都是那些受福州女性冷遇的男人,“酸葡萄”心理作怪,或是嫉妒福州女人治家有方的外地女。福州女人虽受抨击最甚,但现实中恰恰“好男专找福州女”,事实胜于雄辩。福州是个出京官的地方,福州女人虽然从大家闺秀演变为小家碧玉,但他们不肆张扬犹如凌波仙子,暗香徐徐。在家时乖巧孝顺得父母疼爱,嫁入夫家识大体精于持家受公婆老公高看。福州人都说,生男是名气,生女才有福气。见过福州的田黄石吗?那是寿山石中的精品,得细细剥开层层泥沙才能见真颜,福州女的好处只有娶回家才知道。福州女人结婚多年,还能让老公有永不生锈的服务热情,这不正说明福州女人的情感和容貌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妒忌去吧! 2 饮食福州酣畅淋漓 福州人口福不浅,山珍海味常年不断,“闽菜之名,自古就喧传在饕餮家的口上了”。且不说在福州美食中,高档的有闽菜系的满汉全席、鱼翅席、海参席、燕窝席、鱼唇席、佛跳墙等;风味小吃,有鱼丸、扁肉燕、虾酥、蛎饼、光饼、鼎边糊、春卷、炒粉、福州线面等数十余种。也不说厨界“双强”制作的“鸡汤氽海蚌”、“淡糟香螺片”让里根总统频频颌首。咱们单说由于福州人对吃历来兴趣盎然声名远播,大江南北但凡有点名头的食号都惦念着这群食客,总赶着到福州开分店,川菜、湘菜、东北菜、新疆菜等等,各种入流的不入流,只要有特色,福州人都有兴趣品尝。黄歧海鲜、湾边河鲜这些自家门口的特色风味,更是以“鲜”得人心。福州人吃得多,见得广,口味叼,若在这个饕餮们聚集的地界叫嚷“没得吃”,只能怪自己荷包羞涩又不会吃!记住,吃鱼丸、扁肉燕得找正宗福州人开的店,福州小吃名声大,扛不住外地人假冒! 3 福州处处皆美景 福州有山有水,而且适宜的气候、悠久的历史,没几个城市拥有福州这般丰富的旅游资源。好自然景观者,可登鼓山,不仅作吸氧运动,还可以观摩崖石刻看名人字碑,除非你没文化看不懂,只当啥也没有。除福州城内的鼓山、于山、乌山外,乐山者还可以登周边的旗山、兔儿山、三叠井、北峰、鼓岭,福州山丘多,树木覆盖率高,几乎周边的每一座山岭都是不错的游玩景点,让市民中喜欢探险觅幽者乐此不疲。而乐水者,不但可以游西湖、左海,赏闽江两岸滨江观光长廊,还可以到黄歧、浪歧、平潭、长乐赶海观潮。喜欢看古迹的,福州有 2200多年的历史,古建筑、古寺庙、名人故居,各种人文景观都值得品味。福州集中了西禅寺、华林寺、雪峰寺等众多的古寺庙,堪称全国之冠,这些庙宇座座都有不小的来头,新开发的还有昙石山文化遗址。在福州这块风水宝地上,除非你没玩心,又不够玩的段位,只能憋在家里瞎嚷嚷! 4 因水而灵动的城市 福州水多,这是公认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上就明确写着,福州是他所游历过的中国城市中桥最多的美丽水城。福州是我国内河密度最大的城市,城内 42条、总长达99.3公里的内河纵横交错地滋润着这个城市。福州不仅内河众多,而且闽江、乌龙江交汇而过,水质清澈、水量大,如今的闽江两岸更是风景秀丽、景色怡人。福州的海岸线长,有可建万吨以上泊位的天然良港10多处。福州还是国内三大温泉区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福州温泉甲天下”之誉,而且水质纯净,无色无味,享受温泉在福州绝非难事。城不在大,有水则灵。临水而立,历来是城市择址的重要指标,如此多的天然水源,简直“天生丽质难自弃”,福州想不灵动都难! 作者:218.1.100.* 2007-8-5 20:34 回复此发言 2我爱福州 作者: whao1101 2007-6-24 21:55 回复此发言 ------------------------
❽ 福州市包括多少个区 福州市有几个地区
1、福州市辖5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福州市面积12153平方千米,人口608万人(2004年)。福建省共有8个地级市,共包括28个市辖区,13个县级市,44个县(含金门县)。地级市有:福州、莆田、泉州、漳州、龙岩、三明、南平、宁德。县级市有:永安、邵武、漳平、福清、宁德、石狮、武夷山、晋 江、南安、建瓯、长乐、龙海、建阳、福鼎。
2、福建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省级行政区,代号简称“ 闽”,省会城市是福州市。地理位置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方向, 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边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