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福州是的特色经济是什么
福州以渔牧业带动经济。
渔牧业是福州的第一产业,2020年末,福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34.92亿元,比上年增长3.8%。粮食种植面积126.44万亩,比上年增加1.44万亩,其中稻谷面积58.48万亩,比上年减少1.47万亩;油料种植面积31.67万亩,增加0.8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09.81万亩,比上年增加8.18万亩。
福州的经济综述:
2020年,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92.30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6.47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830.99亿元,增长7.8%。
第三产业增加值5034.84亿元,增长8.3%。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一产业为5.6%,第二产业为40.8%,第三产业为53.6%。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0879元,比上年增长6.9%。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福州
B. 政府什么时候得出夜色经济的
随着大众消费结构的调整和消费水平的升级,夜色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逐渐扩大,根据商务部相关报告显示,有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从全球范围来看,在卫星拍摄的地球各地夜景中,许多国际性大都市都是灯火璀璨,夜间灯光的亮度也成为一些经济学家评价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
针对夜色经济纷纷出台相应的措施,成为夜色经济繁荣的催化剂
C. 夜游福州哪里有好玩的
福州夜晚有多精彩!多好玩!!
福州夜游文旅项目相当丰富,主要包括——夜温泉、夜游船、夜乐园、夜演出、夜公园、夜商圈等几大类。
夜温泉
福州源脉温泉、贵安温泉、溪山温泉等各大温泉景区都推出了夜泡温泉的服务,营业时间持续到夜间24点,源脉温泉今夏举行“温泉茉莉文化节”,每晚还推出有氧健身操推广、古筝弹奏等互动节目。
夜游船
福州的夜游船项目主要是闽江游船和晋安河游船,闽江夜游船7月以来进入旅游旺季,除了每晚7点30分、8点15分、8点30分三个定期船班外,还会根据客流量适时增开;晋安河游船全天运营,根据航程线路不同,票价30元至80元,暑期还推出游船上的“古韵演奏会”。
夜乐园
今年暑期,各大主题公园、游乐场纷纷加大了对夜场内容的运营。贵安欢乐世界、水世界营业时间延长到晚上10点,贵安水世界举办大象泼水节,罗源湾海洋世界主打清凉元素推出“冰雪世界”和夜宿海洋馆。
夜演出
特色文艺演出也是文化夜游的一个热门内容,福州三坊七巷中瑞剧坊推出的历史文化7D情景剧《三坊七巷》,每天14点、16点、19点上演,受到旅游团队和市民青睐。
夜公园
福州西湖公园、晋安生态公园、牛岗山公园、鼓山鼓岭都是观赏榕城美丽夜色的好地方,近日刚刚亮灯的梅峰山地公园“福道”,成为夜游新亮点,市民游客可以漫步福道享受山间习习的微风,欣赏山、水、湖一体的福州夜景。
夜商圈
随着福州夜色经济的升温,东百商圈+三坊七巷+达明路美食街、东二环泰和商圈+晋安生态公园、台江商圈+中亭街+闽江夜游船等城市地标、中心商业街区也成为暑期夜游的热门选项,颇有人气。
D. 福建现代社会经济概况
福建现代社会经济概况 摘要:福建省,简称闽。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东西宽约540千米,南北长约550千米,面积12.38万平方千米。 全省有17个粮食生产基地县。水田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81%,闽北、闽西北水田多为浸冬田型,宜种双季稻与单季晚稻;闽东南大面积水田多为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的稻-稻-麦水旱轮作制。福建是中国发展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基地之一。 80年代以后,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合理利用侨资和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先后建立厦门经济特区、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地区和台商投资区。经济迅速起飞。乡镇企业稳步发展,农村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 工业以轻型为主、门类齐全,形成以福州、厦门、泉州、三明、莆田、南平、邵武、永安、龙岩、漳州等为中心的工业区,以轻工、电子、食品、水产加工为骨干的沿海工业和以原材料、纺织、森工、化工为骨干的内地铁路沿线工业配置的格局。 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了全国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福建排行第六,位居上海(7650.76)、浙江(7458.89)、北京(6490.24)、广东(5745.41)、江苏(5553.8)之后。 福建经济呈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 自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不断探索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鼓励国有、集体、私营、外资一齐上,并从重点战略上调整了国有经济的布局,使福建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近年来,利用外资已成为福建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重要牵动力量。每年实际利用外资相当于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0%左右,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当年全省工业产值 60%左右,出口占全省出口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达59%,涉外税收占全省税收的25%,安排就业人数约为全省就业人数的1/4。外商投资促进了福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电子行业2/3就是通过利用外资改造发展起来的,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密集型产品也是通过利用外资逐步成长起来的。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36.1%下降到2000年的16.3%;第二产业比重由42.5%上升到43.6%;第三产业比重由21.4%上升到40.1%。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化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2000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达1110亿元。全社会科技投入的新格局已逐步形成,非政府投入资金比重超过3/4。 闽江等“五江一溪”洪水预警报系统建成,中尺度灾害天气预警系统二期工程基本建成。顺利完成一批国家和省储备粮库。“九五”期间新增铁路369公里,新增公路2482公里。“两纵三横”的公路交通主骨架已基本改造建成,厦漳、福厦高速公路已开通,福州至福鼎、漳州至诏安、漳州至龙岩、北京至福州高速公路福建段等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至2000年底,福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45公里。横南铁路、漳泉肖铁路建成通车,福建第三条铁路出省通道--龙岩坎市至广东梅县的铁路全线贯通,厦门海沧大桥建成通车;厦门嵩屿火电厂、福州华能火电厂、水口水电站等大型电厂先后投产,电力已不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以福州、厦门、泉州三个港口枢纽的海上运输网络初步形成,厦门、福州跻身全国吞吐量超千万吨和集装箱吞吐量前十名大港行列。福州、厦门、武夷山、泉州机场已开辟国内、国际航线一百余条。邮电通讯发展迅速,2000年全省城乡电话装机容量突破600万门。 福建省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各类开发区共有65个,其从地域分布看,开发区主要集中在沿海的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及莆田。 (1)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福建省最早出现的一类开发区。目前全省已有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三个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它们可以比照经济特区享受某些优惠政策。其中的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福建省以台商投资密集型为特色的,成立最早、取得成效最大的一个开发区。 (2)保税区。在全国现有的15个保税区中,福建省有福州保税区和厦门象屿保税区,二者均于1992年成立。自保税区开关运作以来,国际贸易、出口加工、仓储展示等保税区的三大功能得到了一定拓展。区内生产资料交易活跃,已成为福建省及东南沿海“三资企业”免税物资的一个重要集散地。同时,各类外商投资企业,一些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及兄弟省市的独资合资企业也纷纷到保税区落户。 (3)台商投资区。福建省目前共有马尾台商投资区、海沧台商投资区、集美台商投资区、杏林台商投资区等4个经国家批准的台商投资区。投资区发展势头良好,到1999年上半年为止,4个台商投资区共批台资项目569个,合同利用台资五十亿美元,接近全省合同利用台资总额的一半。 (4)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福建省有福州高科技园区、厦门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泉州、莆田、南平、永安等4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5)农业综合开发区。目前福建省有福州(闽侯)农业科技园区、宁德宝洋农业综合开发区、泉州马甲农业综合实验区、建阳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园等几个省级农业开发区。1997年,国家还批准在福州、漳州设立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 (6)旅游度假区。福建省有武夷山、湄洲岛两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及石狮黄金海岸旅游经济开发区、东山旅游经济开发区、武夷山旅游经济开发区、泰宁金湖旅游经济开发区、永安桃源洞—石林旅游经济开发区等5个省级开发区。这些开发区为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找到了经济突破口。 (7)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开发区。成片土地开发区是福建省利用外资的一大特色,主要集中在沿海的泉州、漳州等地。外商成片土地开发区不断发展,成为当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龙头,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各类开发区成为福建省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区内已动工投产项目两千余个,1998年实现工业产值623多亿元,出口33.4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外资企业的16%、51%和全省出口总数的25.6%。 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258.37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2.40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904.21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1701.76亿元,增长9.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375元,比上年增长7.0%。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持平。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6.3%、43.7 %和40.0%调整为15.3 %、44.7%和40.0%。所有制结构继续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上升到45.6%,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全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25526元,比上年增长7.5%。 市场物价略有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3%,其中,消费品价格下降2.3%,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7%。分类看,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6%、烟酒及用品上涨0.5%,食品、衣着、交通和通讯等价格有所下降。工业品价格稳中趋降,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9%,能源、原材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3.3%。 劳动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省从业人员1676.3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11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419.00万人,增加2.93万人。年末全省私营企业从业人员76.8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86万人;个体从业人员94.89万人,减少0.97万人。在全部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771.00万人,下降0.7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410.00万人,增长0.7%;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96.30万人,增长4.1%。2001年1月起,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不进再就业中心。年末全省国有企业再就业中心还有下岗职工0.3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72万人。全年通过各种途径使5.56万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为65.0%。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结构仍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投资软环境仍需改善;企业适应市场能力还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农民收入增长较慢,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就业压力加大,社会保障体系仍需完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