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福州的历史简介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秦置闽中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闽越王无诸都此,称东冶,武帝后为冶县,属会稽郡。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属建安郡。晋太康三年(282)分建安郡立晋安郡,为郡治,属扬州,元康元年(291)属江州。
南朝宋初领侯官、原丰、晋安、罗江、温麻5县,泰始四年(465)改晋平郡,齐建元二年(480)复称晋安郡,梁天监(502-519)中分设南安郡,普通六年(525)属东扬州,陈永定元年(557)属闽州,为州治。
隋开皇九年(589)改为泉州,大业三年(607)州废,改为建安郡,领闽、建安、南安、龙溪4县,闽县为治所。
唐武德元年(618)改郡为建州,六年(623)复称泉州,八年(625)又改名丰州,置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又称泉州,属岭南道,景云二年(711)改为闽州,唐开元十三年(725)始称福州,治福州,天宝元年(742)属江南东道,乾元元年 (758)复称福州,领闽、侯官、长乐、福唐、连江、长溪、古田、尤溪8县。唐末,地为闽王氏所有。
五代梁开平三年(909)王审知为闽王。闽长兴四年(933)闽王王延钧称帝,改福州为长乐府,领14县,闽天德二年(944)号为东都,析出顺昌,三年(945)闽亡,属南唐,五代汉乾佑元年(948),地为吴越所有,称福州威武军,分出尤溪、德化2县,五代周广顺元年(951)改彰武军。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复称福州威武军,属两浙西南路,六年(981)由闽县分立怀安县,雍熙二年(985)属福建路,为治所。景炎元年(1276)端宗即位于此,改福安府。
元称福州路,领闽、侯官、怀安、古田、闽清、长乐、连江、罗源、永福9县及福清、福宁2州,属福建行中书省。
明洪武元年(1368)改福州路为福州府,属福建 布政使司,领闽、侯官
㈡ 福州府的介绍
福州府 (闽东语罗马拼音: hok ciu hoo) 为明清时期福建布政司下设的一个府,其辖区大致为今天的福州市的五区二县级市六县再加上宁德地区的古田、屏南二县。
㈢ 福建省长乐区张港镇有多少人口
长乐区(古属福州府长乐县)是福建省福州市辖区,名取自《诗经》“长安久乐之义;位于闽江口南岸,处于长江口与珠江口海岸线的正中,与台湾岛隔海相望;地貌属低山丘陵小区,低山丘陵略成“工”字型,分布于中部和南部。东部为开阔的滨海平原,西部为营前-玉田平原;截至2017年底,总人口73.66万人
㈣ 请教福建省福州市闽候县的历史沿革
闽侯 汉建安元年(196年)置侯官县,属会稽郡南部都尉。晋太康三年(282年)侯官析置原丰、温麻县,三县同属晋安郡。南朝梁天监中年间(502~519年)侯官、原丰合并为东侯官。隋开皇九年(589年)复名原丰。十二年(592年)改名闽县,属建安郡。唐武德六年(623年)闽县析置侯官、长溪、新宁(长乐)、温麻(连江)县。贞观五年(631年)侯官又并入闽县。武周长安二年(702年)复置侯官县。永泰二年(766年)划侯官西部地置永泰县。贞元元年(785年)划北部地置梅溪场(后为闽清县)。元和三年(808年)侯官并入福唐县,元和五年(810年)复置侯官县,闽县和侯官县同属福州。五代晋天福六年(941年)改闽县为长乐县,翌年又恢复原名,时属长乐府。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闽县析置怀安县,侯官、闽县、怀安三县同属福州。元属福州路。明万历八年(1580年)怀安县并入侯官县,自此闽县、侯官两县并立,同属福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府废,翌年两县合并,各取首字定名为闽侯县。1913年闽县、侯官县并为闽侯县,属东路道(闽海道)。民国31年(1942年),析县治部分区域设福州市政筹备处,从此县市分治。1944年改名林森县。 1949年8月16日解放,1950年复名闽侯县,属闽侯专区。1956年3月直属省辖,8月改属福州市(或说,1958年属福州市)。1959年复属闽侯专区。1971年划属莆田地区(闽侯专区改称莆田地区)。1973年归福州市。 县治先后设于福州西涧、义序、尚干、螺洲,1970年县人民政府驻地由螺洲镇迁至甘蔗镇。 闽侯原闽县部分宋时分为12都,元、明两代分为凤池西、凤池东、晋安东、晋安西、高盖南、高盖北、崇善东、崇善西、开化东、开化西、赞贤、安仁12都,清代仍沿其旧;侯官县部分宋、元、明、清均为桂枝、东孝悌、西孝悌、胜业、修仁、永安、东太平、西太平、石门、五芝10乡;怀安县部分宋时分为感应、崇业、灵山、八座、承平、移风、积德、侯官、同乐东、同乐西10乡,元代仍沿其旧。民国24年并为鼓山、南港、凤山、大湖4区。民国34年区署撤销,辖27个乡(镇)。 1949年划为开闽、马江、闽亭、扈屿、尚干、南港、南屿、侯官8镇和松鼓、双岳、平远、西豹、净屏、金山、凤冈、小南、穆源、桐口、九凤、关源、甘蔗、白沙、洋箬、大湖、双大、双湖、义序、螺洲、四维、城门、永胪、嘉登、凤港、江滨、竹岐、东汶、大北、小北、江南、江北33乡。1955年4月,义序、吴山、盘屿、阳岐4乡划归福州市。1956年划为城门、马尾、南屿、白沙、尚干、雪峰、石牌7个区。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划为18个人民公社。1960年,马尾公社划归福州市。1961年亭江、琅岐、北峰、建新4个公社划归福州市。1970年城门公社划归福州市。1983年划为14个人民公社1个镇。 1984年实行政社分开,各公社分别改为乡(镇),共设4个镇11个乡,后又增设小箬乡,并陆续将5个乡改镇。 2000年,闽江乡划出公婆、胜利、建星、闽亭、建亭5村归马尾区。闽侯县辖甘蔗、白沙、荆溪、上街、南屿、南通、祥谦、尚干、青口9个镇,廷坪、洋里、小箬、大湖、鸿尾、竹岐、闽江7个乡,设7个居委会、311个村委会。面积2136平方千米,人口61.95万人。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580048人,其中:甘蔗镇 47798人、白沙镇 32106人、南屿镇 50045人、尚干镇 17909人、祥谦镇 52834人、青口镇 68873人、南通镇 42319人、上街镇 62393人、荆溪镇 47494人、竹岐乡 27600人、鸿尾乡 31696人、洋里乡 25943人、大湖乡 29102人、廷坪乡 28661人、闽江乡 3893人、小箬乡 8560人、江洋农场虚拟乡 2822人。 2003年,闽侯县辖9个镇、7个乡:甘蔗镇、白沙镇、南屿镇、尚干镇、祥谦镇、青口镇、南通镇、上街镇、荆溪镇、竹岐乡、鸿尾乡、洋里乡、大湖乡、廷坪乡、闽江乡、小箬乡。 2004年,全县辖9镇7乡,323个村(居),总人口61.5万。 2005年2月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闽政文[2005]36号)批复同意:闽侯县撤销闽江乡,现有闽江乡并入祥谦镇。合并后的祥谦镇辖泮洋、兰圃、枕峰、凤港、 前、双龙、洋下、岐尾、澜澄、山后、辅翼、卜洲、三溪口、门口、萧家道、禄家、中院、江中、峡南、新建20个村委会,镇人民政府驻地不变。 2005年9月27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撤销闽侯县甘蔗镇建制设立甘蔗街道办事处的批复》(闽政文[2005]456号):同意撤销闽侯县甘蔗镇建制,设立甘蔗街道办事处,原甘蔗镇的行政区域为甘蔗街道办事处的行政区域,甘蔗街道办事处驻原甘蔗镇政府所在地五福村。 2005年,闽侯县辖1个街道、8个镇、6个乡:甘蔗街道、白沙镇、南屿镇、尚干镇、祥谦镇、青口镇、南通镇、上街镇、荆溪镇、竹岐乡、鸿尾乡、洋里乡、大湖乡、廷坪乡、小箬乡。
㈤ 福州(平潭)什么时候开始有人居住古时候的平潭岛又叫什么
平潭县简称岚,俗称海坛,亦称海山。邮编:350400;区号:0591;代码:350128。
平潭县素有“千礁岛县”之称,是着名渔业基地。位于省境东部海上,由以海坛岛为主的126个岛屿组成。陆地面积371.9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06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9.2万(2009年),县政府驻潭城镇,通行闽东方言福州话。其主岛海坛岛陆地面积267.13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一大岛,我国第五大岛,地扼台湾海峡要冲,距台湾仅68海里,平潭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岛县,其形成属于陆连岛性质,地形以花岗岩丘陵为主。中南部有三十六脚湖,为福建省最大天然淡水湖。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平潭古称“海坛”,南垄村 “壳丘头文化遗址”是福建省最早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7000多年前祖先们就在海坛岛栖息繁衍。秦汉时属闽中郡、会稽郡、侯官都尉,晋时属晋安郡原丰县,隋时属闽县,唐时属长乐县、万安县,五代以后属福清县(州),清嘉庆三年(1798年)二月改设平潭厅,属福州府。民国三年(1912年)10月14日,废厅置县,属福州府。1949年9月16日,平潭全境解放。9月23日,平潭县人民政府成立,先后隶属闽侯专区、晋江专区、莆田专区。1983年4月划归福州市至今。
㈥ 福州的邮政编码是多少
350001。福州市鼓楼区(古属福州府闽县、侯官县)位于福州市市区西北部,中国首批37个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福州全市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及现代金融服务业中心,也是福州市初等、中等教育资源最雄厚的区。鼓楼区号称八闽首善之区,是福建省省政府和福州市市政府所在地。
(6)福州府人口有多少扩展阅读
福州市鼓楼区(古属福州府闽县、侯官县)位于福州市市区西北部,中国首批37个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福州全市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及现代金融服务业中心,也是福州市初等、中等教育资源最雄厚的区。鼓楼区号称八闽首善之区,是福建省省政府和福州市市政府所在地。
福州市鼓楼区北以外福铁路、东以晋安河与晋安区为界;南面以琼河、东西河、斗池路、上浦路为界,与台江区镶邻;西面以闽江为界,与仓山区隔江镶望;西北与闽侯县相邻。总面积35.7平方千米。总人口56万人(2004年)。
㈦ 福州的历史有多少年
福州,福建省省会,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省水、陆、空交通枢纽。三山傲首挺立,闽江穿流城区,白塔、乌塔,两塔对峙,构成榕城独特的“三山两塔一条江”的城市格局,天造神设、山水灵秀、气势非凡,素有“东南都会””福地宝城”之美誉。 福州,现辖五区二市六县(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五个区,福清、长乐两市,闽候、罗源、连江、平潭、闽清、永泰六个县)全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人口580万,其中市区面积1043平方公里,人口143万。 福州是座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受封为闽越王)在此筑城建都,称为“冶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称“福州”。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扩建夹城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石山、屏山围在城中,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别名。因王审知受封闽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中的“闽国”,定都于福州,从此,福州便有了“闽都”之称。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张伯玉,发动市民广植榕树后“绿荫满城,暑不张盖”,又得“榕城”之美称。 福州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着历代英才。他们中有五代开闽的王审知,南宋爱国名相李纲,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启蒙思想家严复,文学家林纾,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海军元老萨镇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谦等等,
㈧ 福州着名的旅游景区有哪些
福州着名的旅游景区有哪些?
福州市是福建省会。“因州北有福山”,故名。又因九百多年前就遍植榕树, “绿荫满城,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的美称。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043 平方公里,总人口480多万,其中城区人口116万。现辖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五个区和福清、闽侯、罗源、连江、长乐、平潭、闽清、永泰等二市六县。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畲、满、苗、回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绿树长青,属暖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9.6℃,最冷一月平均气 温为10.5℃,最热七月平均气温28.6℃年均降水量1342.5毫米。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市区内有闻名全国的温泉。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唐开元十三年设福州都督府始称福州。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别名。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张伯玉,亲自在衙门前种植榕树2棵,并号召百姓普遍种植后满城 绿荫蔽日,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之美称。宋末北方动乱,端宗皇帝在福州即位,改名福安府,明末唐王朱聿键,也在福州登基,改名天兴府,又称福京,使福州先后两度成为临时京都。明清两代福建省为福州府府治。从民国年间至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之后,福州均为福建省省会,其中1933年,福建事变时期,曾一度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政府的“国都”。
福州风光秀丽、名胜众多,早在1600 多年前,西晋尚书郎郭璞在《迁城记》 中就有“左旗右鼓,全国二绝”记载,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名山有鼓山、旗山、青芝山、石竹山、白岩山、方广岩、雪峰山、瑞岩山、五虎山、碧岩、姬岩、莲花山 等。名寺有涌泉寺、西禅寺、林阳寺、崇福寺、地藏寺、法海寺、万福寺、云居寺 等。名墓有王审知墓、李纲墓、林则徐墓、严复墓、陈宝琛墓等。名园有西湖、南公园、烟台山等。名塔有白塔、乌塔、罗星塔、瑞云塔、三峰塔、金山塔、千佛陶塔等。名桥有万寿桥、回龙桥、龙江桥。名居有林翰尚书故居、郑振铎故居、陈绍 宽故居、林觉民故居等。目前,福州市文物古迹属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林则徐墓、华林寺大殿等2处。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鼓山摩崖石刻,瑞岩弥勒造像、林则 徐祠堂、枯木庵树腹碑、三峰寺塔、龙江桥等45处,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39处。
鼓山
鼓山耸立于城东10千米许的闽江北岸,方圆1890公顷,是驰名中外的风景名胜区。山中古松参天,怪石嶙峋,洞穴林立。在曲径灵岩、清泉幽壑、雄亭杰阁之间,常有岚烟笼罩,构成风光胜迹160多处。自宋以来,历代名士文人在全山各处镌刻的摩崖题刻计有500多段,"宇内名人铭刻之盛,未有逾此者"。鼓山的风景胜迹以涌泉寺为中心。
青云山风景区
青云山位于永泰、莆田、福清三个县市结合部,距县城10公里,景区海拔1130米。青云山着名的景点有20多处,如状元洞、通天洞、红军洞、正德洞、通天大王洞、一线天、鹰爪岩、云涛观日岩、玉女相思岩、三轿岩、神龟岩等景观。自然景观主要可分为山、岩、崖、谷、水、瀑、泉、洞、潭和动、植物两类。处处体现了山水自然美,险峻的山峰崖壁,奇特的空洞竖穴,幽深的溪谷,秀丽的水景以及各种造型地貌之形态美,翠绿的植被、艳丽的山花、湛识的溪水、斑驳的岩层等之色彩美,飞瀑流泉,鸟翔蝶舞之各种动态美,瀑落深潭之轰鸣,溪流山涧之潺潺以及幽林鸟语和寂夜虫呜之听觉美等种种自然美感都处于和谐统一之中。有"南武夷"之美称。
华林寺
被誉为国宝的华林寺,位于福州屏山南麓。它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附近的罗汉院、越山庵等并入,华林寺规模更大了,后又增建御书阁、环峰亭、绝学楼、胜会亭诸胜。清嘉道年间(1789-1850年),重建大殿、天王殿、山门、廊庑、客堂、僧舍等。
华林寺大殿是中国南方古木构建筑的代表,其建造方法在全国唐宋木构建筑中独具一格,华林寺大殿是我国南方遗存的、屈指可数的宋代木构建筑之一。它是极其珍贵的古建筑,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有着不可替代的文物价值。
西禅寺
西禅寺名列福州五大禅林之一,为全国重点寺庙,位于西郊冶山之麓,工业路西边南侧,巍峨而壮观。古刹大门坊柱上镌刻一副楹联:"荔树四朝传宋代,钟声千古响唐音。"这是清代周莲撰写的联句,点明"西禅寺"是唐朝的古寺。
古寺距榕城中心约1.5千米,原为王霸仙人修道的场地,到了唐代咸通八年(867年)改建佛寺。海外新加坡双林寺,马来西亚槟城双庆寺,越南南普陀寺、二府庙、观音寺等寺院,都属西禅廨院,至今仍由西禅寺派僧常住管理。
涌泉寺
鼓山涌泉寺为"闽刹之冠",又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寺建在海拔455米的山腰,前为香炉峰,后倚白云峰,有"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奇特建筑格局。相传它的旧址为"华严寺"。
涌泉寺占地约1.7公顷,仍保持着明清的建筑风格。寺依山偎谷,槛廊连缀,25座大小殿堂簇拥着大雄宝殿。涌泉寺曾为中国寺院的一所重要经书出版机构,现在仍保留有明未清初及近代的各种雕板2万块。
林则徐纪念馆
福州的林则徐祠堂额称"林文忠公祠",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高大的牌楼式的大门樯,气势凌空。大门前有一对石狮拱护,栩栩如生。入大门是"仪门厅",中间石铺甬道,两侧分立8尊青石雕刻的石人、石兽,两旁的回廊里,则陈列20多面的仪仗执事牌,"紫禁城骑马"、"湖广总督"、"两广总督"、"江苏巡抚"、"陕西巡抚"等等。有楹联曰:"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鬼魅人心。"令人高山仰止,感佩万端。
"林文忠公祠"是于1982年改为"林则徐纪念馆"。临街的门墙新匾"林则徐纪念馆",又左匾"中兴宗衮",右匾"左海伟人"。
西湖公园
福州西湖公园位于市区西北部,是福州迄今为止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称福建园林明珠,名列全国36个西湖前茅。现占地面积为42.51公顷,其中陆地面积12.21公顷,水面面积30.3公顷。
三坊七巷(平话字:Săng-huŏng-chék-háe̤ng)是福州市鼓楼区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2006年,三坊七巷与朱紫坊一起以“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的名义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坊七巷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项9处,其它各级文物19处,保护历史建筑131处,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同时这里还有闽剧、寿山石雕、脱胎漆器等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
集福州古典园林造园风格,利用自然山水形胜,并以乡土树种配置为主,讲究诗情画意,"小中见大"。景点有仙桥柳色、紫薇厅、开化寺、宛在堂、更衣亭等。
福鼎旅游景点:
太姥山
福清旅游景点:
石竹山
福州旅游景点:
于山 福州西湖
龙岩旅游景点:
永定土楼
湄洲岛旅游景点:
妈祖庙
南平旅游景点:
溪源峡谷 武夷山风景区 大洲岛 茫荡山风景区
大金湖国家地质公园 紫阳书院 猫儿山国家森林公园 三元国家森林公园
和平古镇
宁德旅游景点:
霍童支提山
莆田旅游景点:
湄州岛国家旅游度假区 “宋家香”古荔树 大宗伯第 菜溪岩
九鲤湖 古谯楼 鲤城东门石坊 龙华寺
南少林寺遗址 广化寺 梅妃故里 贤良港天后祖祠
泉州旅游景点:
清源山 清净寺 洛阳桥 开元寺
清源名胜风景区 崇武古城 龙山寺 清水岩
屈斗宫古瓷窑址 紫帽山风景区 永春牛姆林生态旅游区 深沪湾海底古森林保护区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
泰宁旅游景点:
金湖
武夷山旅游景点:
武夷山
厦门旅游景点:
万石岩 南普陀寺 胡里山炮台 鼓浪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