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孔村镇的概况
沿革镇机关设在孔村,以驻地命名孔村镇。据传春秋时孔子曾在村西山上教书堂讲学,后人为其修庙纪念。该山定名为孔子山。村庄位于孔子山下,故名孔子村,简称孔村 。日伪时期,属日伪三区,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游击区。1948年解放,成立联防片。1950年建立孔村乡政府,下设4个小乡,23个自然村。1956年撤区并乡,合并为孔村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本镇归孝直人民公社管辖。1962年由孝直公社分出,名为孔村人民公社。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设立孔村区,辖孔村镇、陈屯乡、李沟乡、前大峪乡,共46个行政村。1985年9月,撤区并镇,设立孔村镇,辖原孔村镇、陈屯乡共25个行政村。2006年李沟乡并入孔村镇,现全镇面积126平方公里,耕地3947公顷,辖46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14297户,40622人,人口出生率10.67‰,人口自然增长率3.03‰,全镇姓氏有张、王、李、赵、廉、孔、邱、刘、孙等58个姓氏,其中王姓最多。全国炭素工业第一镇,全国反季节鸡腿菇第一镇。
⑵ 谁有孔子的生平简介
孔子的生平 孔子简介 孔子姓孔,名丘,号仲尼;他的父亲名叫叔梁纥,母亲姓颜名徵在。两人年纪相差很多。据说,叔梁纥娶颜徵在时,已是64岁的老人了。而孔子三岁时,父亲就死了。 为什么孔子名丘号仲尼呢?据说,他母亲徵在为了想生儿子,曾在丘尼山上祷告上苍,后来生下孔子,她就给儿子取名为丘,号叫仲尼。另一个说法是:孔子头顶很大,中间凹下,形状像小山丘,所以取名为丘。 孔子家境贫穷,长大之后,在鲁国当差,管理仓库,后来做到“司空”。他身长九尺(古代的“尺”比现在的“尺”短许多),人们都管他叫“长人”,以为他和别人不一样。 鲁哀公十四年(西元前 481年)春天,在大野打猎,叔武氏的车夫打死了一只野兽,他以为这是不吉利的预兆;孔子一看,说道:“这是麒麟。”鲁君才把它取回去。等到孔子看到麒麟之后,他知道到自己离死期不远了,于是叹了一口气,说道:“我的路走完了。”然后,对弟子们言道:“没有人知道我呀!”子贡问孔子:“为什么老师说‘没有人知道我’呢?”孔子答道:“我不埋怨上天,也不怪罪别人; 我在面学习,上面通达天命。知道我的是老天爷吗?” 有一天,孔子自言自语的说道:“罢了,罢了!一个君子就怕死了以后,后世的人们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我的为政之道没能行得通,我怎么才能够让后世知道我呢?”于是他根据历史的记载,着了春秋这本书,从上古鲁隐公开始,直到哀公十四年,一共包括十二代君主。主要依据鲁国的历代大事,对周朝表示亲善;文字写的很简短,可是事情讲得却很广博。以前,吴国、楚国的君主自称为“王”,可是春秋却贬称为“子”;当年践土之会,实际上是诸侯召会周朝天子,春秋为了避讳这件事,不说践土之会是诸侯们召周朝天子,而说“天王狩于河阳”。这样的例子,春秋写的很多;孔子站在他拥护周朝的立场,对于该批评或者责备的,他绝不放松;他这种做法可以使得后来想当国王的人有所警惕。所以历史家们说:“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意思是;春秋这本书主持正义,如果这种精神被人接纳,那么,天下造反的大臣和盗贼们都会害怕的。 过了一年,孔子的大弟子子路死了,孔子悲伤过度,也病倒了。子贡去看老师,孔子正扶着拐杖在门口散心,看见子贡来了,就说:“赐啊!你为什么来的这麼晚呀?”说着,孔子就长叹一声,然后轻轻的唱道:“泰山坏了!梁柱断了,哲人(聪明智慧的人)完了!”唱完,眼泪流了下来,然后对子贡说道:“天下不走正道,紊乱太久太久了。没有人相信我的话。夏朝的人葬在东边,周人葬在西面,殷人葬在两柱的中间。昨天晚上我梦见我坐在两柱之间被人祭奠,我该是殷人吧!”七天之后,孔子死了,享寿七十三岁;那年正是鲁哀公十六年(西元前479年)。孔子葬在鲁城以北泗水北边,弟子们都穿孝三年,三年之后,大家纷纷握手告别,只有子贡留在墓地,又守了三年孝,然后才离开。 弟子们和鲁人有一百多家都在孔子墓附近住下,他们管这一代叫孔里。鲁人每年都按时祭祀孔墓,世世相传,从不间断。读书人和学者们也到孔墓去讲学或举行会谈。孔墓占地一顷,孔子当年居住的地方,后人把它改修成庙宇,里面陈列着孔子的衣冠、琴、书和车(这就是后来的孔庙)。崇拜或敬仰孔子的人都到那里祭祀,世世代代,直到今天。 孔子之为人 孔子对乡亲邻里们非常和善,对宗庙(祖先祠堂)和朝廷非常尊敬谨慎,和大官谈话的时候,态度非常端正,和小官讲话的时候,态度非常温和。吃饭的时候,孔子也有讲究:鱼肉不新鲜,或者肉切的不对,他不吃;如果座位没有摆正,他不会坐下;如果一个家中有丧事的人坐在他的旁边,那么孔子总是吃不饱的。如果有一天,听见有人哭,孔子就不会唱歌或弹琴。看见一个瞎子或者带孝的人,哪怕是个小孩子,孔子的脸色也会改变的。孔子说过:“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个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就是说一个人总有优点,我可以学习)。” 孔子最忧虑的有四样事:一是品德不修养,二是学问不讲求,三是仁义不模仿,四是坏事不悔改。换句话说,一个人必须培养自己的品德,必须学习知识,必须和仁人义士站在一边,而且必须改过自新。 有四样事,孔子绝对不讲,就是;怪(怪事)、力(暴力)、乱(叛乱)、神(鬼神);因为这四样对教化(教育感化)的工作毫无帮助。 周游列国 孔子是鲁国(今山东济南一带)人,他曾离开家乡到邻邦齐国,因为没有找到工作,又到宋国,被人赶出来,后来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最后,没法子,只好又回鲁国。 鲁昭公二十年(西元前 522年),孔子三十岁。那年齐景公和晏婴来鲁国访问,景公问孔子:“当年秦国地方又小,又偏僻,可是秦穆公居然称霸,请问是什么缘故?”孔子回答说:“秦国虽然很小,可是志气很大;地方虽然偏僻,可是所作所为都很正常。尤其是秦穆公能用百里奚,任命他为大夫,和他交谈三天之后,就让百里奚处理朝政,帮他办理国家大事;他能这样用人,怎么能不称王称霸呢?”景公听完,非常高兴。 孔子35岁那年,鲁国发生内战,孔子就跑到齐国去。在齐国,他和齐国的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音,非常感兴趣,于是就从齐太师学习韶音,因为他太入迷了,所以在三个月中他吃饭的时候,连肉的滋味都不知道了。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行事为人的道理,孔子回答了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当君主的像君主,为臣子的像臣子,做父亲的就应当像父亲,做儿子的就应当像做儿子。也就是说:做什么像什么,认清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这样才是做事为人之道。)景公听了拍掌大笑,说道:“太对,太好了!说真的,要是君王不像君王,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虽然仓库中有的是粮食,我怕我得不到手中来餵我自己呀!”(意思是:做人不守本分,国家社会秩序就乱了;这样一来,管理仓库的人也不遵守自己的身份地位办事,国君也就得不到粮食来养活自己了。) 一天,景公又向孔子求教,孔子说:“行政的秘诀就是节约。”景公听了大喜,想把尼溪的田地封给孔子,晏婴劝景公不要这样做,景公只好打消原意。后来,齐国大夫要杀害孔子,孔子才逃回鲁国。 孔子四十二岁那年(西元前 510年),鲁昭公死了,鲁定公即位。同一年,吴国讨伐越国,攻下会稽(越国的国都)。吴国曾派人去拜见孔子,来人和孔子谈话之后,对孔子非常佩服,他以为孔子是一位圣人。后来,鲁定公任命孔子作中都的长官,一年之后,西方的诸侯都学孔子的做法。于是,孔子从中都宰升为司空,再由司空生为大司寇。定公十年(公元前 500年),鲁国和齐国建立友善关系,齐景公约鲁定公在夹谷相会。孔子当时代理宰相事务,他向定公建议说:“我听人说,文的事情必须有武的设备,武的事情也必须有文的设备;这次大王去会见齐景公,应该有官员随从,并且应该带着左右两名司马。”定公接受了孔子的建议,派了左右司马保护同行。在会上,齐景公三番二次打算威胁定公,可是都被孔子识破,景公不但没有成功,反而被孔子的智慧吓到;景公回国后,埋怨大臣们,为什么不用君子之道辅佐他,反而用野蛮无礼的手段教他,使他得罪了鲁定公。为了向定公表示歉意,景公把以前侵占鲁国的田地都归还给鲁国,于是两国才言归于好。 孔子五十六岁那年,定公命令孔子以大司马的官衔代理宰相职务,孔子接受了这项任命,脸上现出欢喜的笑容;他的弟子看见,都不相信,就问孔子:“老师曾对我们说过:‘君子知道大祸临头,却一点也不害怕;知道喜事临门,也不表示欢喜。’老师今天面带喜色,是什么缘故呢?”孔子知道弟子们在质问他,于是微微一笑,对他们解释,说道:“我的确说过这两句话,可是我没说过,我之所以面带喜色,是因为我被任命代理宰相职务,这会让我的弟子们感到光荣啊!” 孔子代理宰相三个月,把鲁国治理的井井有条,真是“男女有别”、“路不拾遗”(男人女人走在路上,毫不混杂;路上有人丢了东西,也没有人捡起来当作自己的)。齐国的人知道了,都害怕起来。他们以为孔子把鲁国治理强了,鲁国一定会称霸,要是这样的话,齐国是近邻,一定会被鲁国侵占或吞并。其国都一个大夫叫黎鉏的就向齐景公建议,不如早点想个法子阻止鲁国称霸。“什么法子最好呢?”黎鉏说:“有办法。”他挑选了八十名美女,都穿着华丽的衣服,奏着康乐(康是舞曲的名字),坐在三十四辆华美的车上,每辆车都用四匹马拉着,直奔鲁国国都的南门。鲁国的季桓子知道了,就穿上便服偷偷的去观察这些歌女,他看了三次之后,非常满意,于是劝鲁君也去观赏这批美女的演奏;鲁定公围着这群歌女看了一整天,把朝中的政事都忘记了。 孔子的弟子子路知道了,叹了一口气,对孔子说道:“老师可以离去了。”孔子有些犹豫不决,对子路说:“鲁君就要去郊外祭祀,如果他把祭肉分给大夫们,我可以考虑不离开他。”果然不出所料,季桓子接受了齐国赠送的女乐,三天不理朝中政务,鲁君去郊外祭祀,也没有把祭肉分给大夫们;孔子看到这种情形,知道大势已去,于是,离开鲁国,云游各国而去。 孔子离开鲁国,先到卫国;卫灵公问孔子:“你在鲁国的俸禄有多少?”孔子回答:“每年六万石粮食。”于是卫国也给他六万石。(六万石也许太多,也许是六万斗,合当时的两千石;周朝的斗升斤两都小。)孔子在卫国住了十个月,有人说他的坏话,孔子怕卫君加罪于他,就离开卫国。 孔子想去陈国,路上经过匡城。弟子颜渊用手杖指着城墙上的破洞对孔子说道:“当年,我就是从这城墙的缺口进来的。”孔子长得像阳虎,阳虎曾欺负匡人,匡人以为阳虎又来了,就把孔子围住,整整围了五天之久;子路击剑作歌,孔子也随着唱,歌声非常悲哀;匡人听了也很感动,才知道孔子不是阳虎,大家纷纷散去,孔子才脱险。 孔子经过蒲城,住了一个月,又回到卫国。卫灵公有一位夫人叫南子,知道孔子来了,就打发人去见孔子,对他说:“四方的君子想和我家国君交朋友,必定先来见我,我喜欢见你。”孔子先推辞不去,可是在考虑一下,不得已,只好去见南子。南子在纱帐后面坐着,孔子进门,向北面鞠躬行礼,南子也在帐后答礼,身上带的玉佩叮叮当当的响个不停。子路知道了,不太高兴;孔子对子路解释说:“我不愿意做的事情,连老天爷也讨厌!” 孔子在卫国住了一个多月,有一回,为灵公和夫人南子同车而行,有宦官陪着,却让孔子坐在后面一辆车上,招摇过市;孔子很不高兴的对弟子们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位好德又又好色的人!”于是离开卫国,到曹国去。那一年(西元前 495年),鲁定公死了。 孔子经过曹国,没有停留,直到宋国。有一天,在一棵大树底下,孔子交弟子们演习各种礼节,宋国的司马桓魋想杀孔子,他就派人先把那棵大树拔去;孔子只好走掉。弟子们有点害怕,劝老师快些离开,孔子很镇定的说:“老天爷赐给我品德,桓魋能对我怎么样呢?” 孔子到陈国去,和弟子们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城的东门下;有人看见他,就告诉了他的弟子子贡说:“我看见东门底下站着一个人,脖子像皋陶(当年帮大禹治水的人),肩膀长得像子产(郑国大夫),可是从腰到脚,还比禹矮三寸,样子可怜巴巴的就像一条没有家的狗一样。”子贡找到了孔子,就把那个人对他讲的话一五一十的告诉孔子;孔子听了,微微一笑,说道:“我的长相是小事,可是说我向一条无家可归的狗,太对啦!一点也不错。” 孔子又到陈国,住在一个朋友家里。一年之后,吴王夫差攻打陈国,得了三座城;又战败越王句践,得到越国国都会稽。孔子在陈国住了三年,不幸,陈国常常被人攻打,晋国和楚国为了争强,而攻打陈国,吴国也不断的侵犯陈国;孔子看情势不对,就对弟子说:“咱们回家吧!”于是,带着弟子们离开陈国。 孔子路过蒲,蒲人把他扣留,幸亏弟子公良儒勇力过人,保护孔子脱离危险;孔子又回到了卫国。这时,卫灵公年纪老了,不太管政务,他不再用孔子帮忙。孔子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的说道:“如果有人用我,一年之内,我就可以实行我的政教,三年就可以完成。”但他仍不得重用,只好离开卫国。他想去赵国,走到黄河边,听到赵国的两个贤人被赵简子杀死;心想,自己到了赵国,也不会被赵简子聘用,没法子,只好再回到卫国。 卫灵公听说孔子又来了,就向孔子请教兵法战略;孔子回答说道:“祭祀之类的事情,我懂得一点;可是兵法战术,我是一窍不通。”有一天,他又邀孔子谈话,正巧,空中一排大雁飞过,卫灵公抬起头来看那排大雁,对孔子的讲话置之不理;孔子失望极了,就离开卫国,再到陈国去了。那一年(西元前493年),卫灵公死了;孙子辄继位,他就是卫出公。 同年秋天,鲁国的季桓子病重,他知道自己就快死了,把儿子康子叫到身边,嘱咐他:“鲁国可以成为强国,可以我得罪了孔子;我死以后,你一定会辅佐鲁君,你要是辅佐鲁君,一定把孔子召回来,帮你的忙。”果然,没有几天,季桓子死了,儿子康子继续父亲的工作,他想请孔子回来协助他治理鲁国的政务,可是一个叫公之鱼的提醒他说道:“当年用孔子,没有自始而终,诸侯都笑我们不能用人;现在再用他,要是还不能用到他死为止,我们还会被别人耻笑的。”“那么,我们用什么人才好呢?”康子问,公之鱼回答说道:“可以召用孔子的弟子冉求。”果然,季康子派人去召冉求,冉求向老师告辞,还没走以前,孔子对其他的弟子说:“鲁国召冉求回国,不是小用他,而会大大的用他。” 冉求走后第二年,孔子从陈国走到蔡国,住了一年,又从蔡国走到叶国,没多久,又离开叶国回到蔡国。在路上,遇见长沮、桀溺两个人在那儿耕田,孔子以为两人是隐居的贤德之士,就打发子路去问路,长沮问子路:“那个坐在车上的事什么人?”子路答道:“是孔丘。”“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答道:“正是。”“他应该认识路的。”桀溺问子路:“那你是谁呢?”“我叫仲田。”子路回答。“你是孔丘的弟子吗?”“是。” 桀溺说道:“周游列国的人到处都是,可是谁能改变这混乱的局面呢?”于是不再理子路,低下头去,继续耕田。子路回到孔子身边,把这些话都告诉孔子。孔子叹了一口气,慢慢说道:“我怎么可以和鸟兽同在一起啊!如果天下太平,我就犯不着改变它了。” 又有一天,子路碰到一个背着草筐的老人,就问他:“你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人没有回答,反问子路:“一个人手脚不劳动,五谷杂粮也分不出来,谁是你老师啊?”说完话,老人把手杖扔在地上,开始耕种起来。子路回来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老人一定是位隐士。”在同子路回去找这位老人的时候,老人早就不见了。 孔子在蔡国住了三年,正赶上吴国攻打陈国,楚国派兵去救陈国,军队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正留在陈国和蔡国之间,楚国就派人去聘请孔子,孔子想去楚国还礼。陈、蔡两国的大夫们知道了,就具在一起商量对策;他们都同意孔子是个贤人,他的一言一行都刺中诸侯的要害;他虽然留在陈、蔡两国之间,可是两国大夫们所作所为都不合孔子的心意。现在,楚国来聘请孔子,若是孔子真的受楚国重用,那么陈、蔡两国主持朝政的大夫们就受威胁了。他们想到这里,就派人把孔子包围在旷野之内。过了几天,孔子带的乾粮都吃完了,跟随他的人大多病倒了,连站都站不起来。可是,孔子却毫不在意的照样给弟子们讲解经书。大弟子子路愁眉苦脸的问老师:“难道说,君子也有穷困潦倒的时候吗?”孔子慢条斯理的回答说:“君子应该是穷人,可是小人们要是穷了的话,那他们就会无恶不作了。” 孔子看到弟子们都闷闷不乐,就先把子路叫过来,问他:“诗经上有一句话‘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意思是:既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可是都跑到旷野之中)我的道理是错误的吗?为什么我落到这般田地呢?”子路答道:“人们不信我们,难道他们以为我们还不够仁爱吗?人们不让我们通行,难道他们以为我们还不够聪明吗?”孔子说道:“真的是这样的吗?如果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都希望别人信他,这样说起来,我们还能有伯夷、叔齐(周代的贤者,他们不愿为武王效命,宁愿恶死在首阳山上)这样的人吗?如果一个聪明的人,让他的事都行得通的话,那么我们还有王子比干(他为纣王剖心而死)这样的人吗?” 子路走出去,子贡走进来,孔子又把他方才问子路的话说了一遍,子贡答道:“老师的道理非常伟大,因此,天下容不下老师。”孔子就对子贡说道:“一个能干的农夫会种田,可是他不一定会收获;一个能干的工匠纵然手很巧,可是他不顺从所有人的心意;一个君子能修养他的品德,顺理成章,有条有理,但是不一定能让天下所有的人都接受。现在呢?你不尽力修养你的品德,而让别人接受,赐啊!你的志向不是越来越远了吗?” 子贡出去,颜回进来,孔子再用同样的话问颜回,颜回答道:“老师,您的道理太伟大,所以天下容不得。虽然如此,老师把它推广实行出来,天下容不下也没有多大关系。正是因为天下容不得,才能证明您是君子。弟子我没有修养我的品德,我感到很惭愧。然而,您的道德文章全都修养好了,而却不能受诸侯的重用,这是他们这些诸侯的羞耻。所以,容不下正可以认清你是位君子。”孔子一听,哈哈大笑,对颜回说道:“颜家真难得有你这个好儿子!要是你有钱的话,我愿意为你管钱。”孔子派子贡到楚国去,楚昭王领了大兵去迎接孔子,孔子才脱了险。 楚昭王打算把书社(古时二十五家是一“里”,每一“里”有“社”,“书社”就是把社里的人登记在簿子上)的地区七百里封赠给孔子,楚国会尹(官名)子西不同意,对昭王说道:“诸侯派遣的使臣有像子贡的吗?”“没有。” “各国的宰相有像颜回的吗?” “没有。” “各国诸侯的大将有像子路的吗?” “没有。” “那么,各国的官吏中有像宰予(孔子的另一个弟子)的吗?” “没有。” 于是子西接着说道:“楚国祖先是周朝分封的,当初叫做‘子男’,土地不过五十里。现在,孔丘讲述三皇五帝的制度,称赞周公、召公的事业,如果大王用他,楚国怎么能够世世代代拥有几千里方圆的土地?当初文王在丰,武王在镐,拥有土地不过百里,可是居然称王天下。如果孔丘得到这块封地,有贤明的弟子辅佐,恐怕这不是楚国之福阿!”昭王听了这一番话,方才做罢,没有把土地分封给孔子。当年秋天,楚昭王就死在城父。 楚国的一个狂人叫接舆,有一次,他碰见孔子,他就唱起歌来:“凤啊!凤啊!你的德行为什么这样衰退啊!过去的说你也没用了,可是未来的还可以让你停止啊!没希望了,一切都完了!现在搞政治的人都很危险呀!”孔子听见,正想下车和他谈话,可是接舆很快的走远了,孔子没能和他交谈。于是,孔子离开楚国,又回到卫国去,那一年,孔子六十三岁了,正是鲁哀公六年(西元前489年)。 卫国的君主希望能够聘请孔子帮他处理政务,子路就问老师:“卫君打算请您帮他办事,请问:您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孔子回答道:“我要把名义弄正确。”子路说道:“这是真的吗?您说的恐怕离是时太远了,您怎么能够把名义弄正确呢?”孔子说道:“唉!由啊!你未免太糊涂了。要是名义弄不清楚,那么说话就说不通;话说不通,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礼仪和音乐)就没法发达;礼乐不发达,刑罚就会乱用;刑罚乱用,百姓就不知道怎么做才行。一个君子办事必得有个名堂,说出话来就 能办得到。君子对他们说的话不能够随随便便。” 鲁哀公问孔子治国的方针,孔子回答说:“一个国王要想把国家治好,他必须选择朝中的大臣。” 季康子问孔子怎样才能把国家治好,孔子答道:“选用正直的人,把邪枉废掉;这样,人们就信服你了。”季康子很怕有人抢或偷他的东西,孔子就告诉他:“如果你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你送给别人,别人也不会偷你的。”可惜的是,鲁国不能任用孔子,孔子也就不再想做官了。 孔子之贡献 孔子的时代,周朝已经很衰弱了,礼(礼记)乐(乐经)诗(诗经)书(书经)慢慢的都废弃不用了;于是孔子就尽力把三代的礼仪恢复,并且为书经作序文,从上古唐、虞时期一直写到秦穆公时代,把历代发生的事编成次序。 古时候,诗经有三千篇,到了孔子,他把重复的删去,而把可以用在礼义上的都采取出来,从最古的契和后稷,中间经过殷、周极盛时代,直到幽王、厉王时期所缺少的,他都重新整理过。因此,他说:“关雎是国风的起头,鹿鸣是小雅的开始,文王是大雅的头一篇,清庙是颂的开端。诗经共有 305篇,每一篇,孔子都用琴伴奏唱出来,为的是让这些合乎韶武雅颂(都是正当音乐的名字)的标准;从此以后,“礼”和“乐”都得到正确的整理称述,这样“王道”才可以完备,而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也就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术”六项科目,就是孔子教导弟子们学习的六门技艺)才能完成。 孔子到了晚年很喜欢易经(五经之一,五经就是诗经、书经、礼记、易经、和春秋),并且为易经写了十篇解释的文章(十翼),他曾对弟子们说:“如果我在多活几年,那么,我对易经就懂得更多了。” 孔子之教学 孔子教弟子诗书礼乐,弟子有三千人,能够通达六艺(六种学科:礼乐射御书数)的只有七十二人。孔子不但教弟子读书和学习技术,并且注重他们的品格修养,他用四个字来教育弟子:文(斯文,不许粗鲁)、行(品行)、信(让人信赖、言而有信)。孔子警告弟子们,思想行为方面必须注意四点:(一)不许任意任性;(二)不许坚持己见,人家赞成也好,不赞成也没有关系;(三)不许固执,凡是可以做也行,不做也行;(四)不许以自我为中心,要遵从真道,不要自我表现。 孔子还嘱咐弟子们有三件事必须小心谨慎:(一)不要和别人比;(二)不要和别人打架;(三)不要轻举妄动。 孔子很少谈到“利”(就是谋利、赚钱)、“命”(天命)和“仁”(仁爱)这三个题目,主要的原因就是:很少人能够做到,因此,孔子也就不常提了。 时人对孔子的看法 子贡曾经说过;“我们老师的文章,我们常常听到,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听到过老师讲‘天道’、‘性命’(就是‘天’、‘命’)这一类的事情。” 颜渊也曾很感慨的说过;“我仰面看他,越看越高,高得简直看不见。我钻研他的学问,越钻越坚硬,简直钻不透。我才看见他在前面,忽然间他又出现在我的后面。老师有条有理的劝导我们学习上进; 用文章教育我,用礼节管束我,我想不学也办不到。他尽量帮助我发挥我的才能,我彷佛可以站起来了,可是还赶不上他的伟大。” 住在达巷里的街坊邻人们都称赞孔子,异口同声的说道;“孔子真伟大啊!他的学问这样渊博,只是没有成名而已。” 孔子听说这件事,便自言自语;“我懂得什么呀?是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驾车吧!”他的弟子子牢说道;“老师曾说过:‘我因为不在朝廷做官,所以我才能得到很多的技艺。’”
⑶ 孔子是农村人还是城市人
当然是城市人,在孔子那个时候,穷人就别想读书,连肚子都吃不饱,读书那是奢望。就连孔子都曾经3个月没吃过肉。
⑷ 孔子电影观后,谈谈孔子有怎样的思想魅力
孔子既是中国历史上众所周知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又是鲜为人知的政治家。电影《孔子》就选取了孔子成就最小且最为失败的政治生涯,展示了孔子51岁(即公元前501年)出任中都宰到73岁去世跌宕起伏的后半生。其中主要的情节有:夹谷之会、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陈蔡被围、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基本上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里所叙述的孔子生平主线一致,同时又融合了孔子的学说主张,不时地穿插了《论语》中的孔子经典语录,着力表现了孔子文韬武略的政治家风范、颠沛流离的“丧家狗”形象以及为师为父的仁者情怀,艺术地再现了孔子形象的魅力,让观众近距离地感受到了真实而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孔子。
一、孔子形象魅力之一——文韬武略的政治家风范
春秋后期,礼崩乐坏,诸侯征伐、民不聊生,社会极为动荡不安。在这样的乱世,孔子却一直坚守着自己恢复周礼、拯世救民的政治理想。他反对暴政,渴望“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的社会理想;他强调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试图通过“正名”来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的君臣、人伦关系;他主张举贤,要求“举直错诸枉,可使枉者直”(《论语·为政》);他主张“有文事必有武备,有武事必有文备”(《孔子家语·相鲁》),反对攻占杀伐……孔子的这些为政理念在影片中得到充分体现。
影片一开始,写孔子任中都宰一年,实施礼治,取得了不错的政绩,回朝廷述职。因为鲁定公的赏识和支持,孔子晋升为大司寇,这为他在全国推行礼治、实施自己的执政理念提供了舞台。彼时,鲁国的朝政由“三桓”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把持,这也是孔子施政时要面临的重重阻力。而私下里,他因阻止季桓子的家奴漆思弓免受陪葬之死,已经与之结怨。之后,他随鲁定公赴鲁齐两国的“夹谷之会”,与齐景公和大夫黎
且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从齐国收回汶上三城,回国后出任代国相。随即,为了打击“三桓”的势力而巩固中央政权,他提出“堕三都”的举措,引发佞臣谋反,在平叛之后,季桓子假传定公旨意,罢黜了孔子。至此,孔子的政治生涯彻底结束。因此,当连鲁定公都无奈地发出“战败了,谁还在乎你有没有仁义”的叹息时,我们看到了孔子在政治上的失败命运。
孔子的为政时间虽短,然其能文善武的政治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无论是外交上获得成功的“夹谷之会”,还是内政上归于失败的“堕三都”。尤其是鲁定公十年的齐鲁“夹谷之会”,更是彰显孔子治国才能的高潮部分。会盟前,孔子谋划为鲁定公配备军队,并用善射赢得大司空五百乘兵马的支持。会盟中,孔子不仅化解了齐臣犁弥等人突然发难,还以奇招镇住了齐国大军。会盟后,齐人为孔子的凛然大义所折服,归还了汶上三城。可以说影片中“夹谷之会”的场景,既体现了孔子文武兼备的外交策略,又展示了孔子义正辞言的胆略和才智,较为真实地再现了孔子文韬武略的政治家风范。
如果说,“夹谷之会”是从正面展示孔子的施政魅力,那么“堕三都”则是从反面坐实了孔子的政治才干。“堕三都”是指孔子建议鲁君毁掉“三桓”私邑费、郈、郕的城墙,防止他们拥城自大、各自为政,以求打破“三桓”割据的局面,达到强公室、抑大夫、贬家臣的最终目的。是时,“三桓”之家臣势大震主,故此议亦得到“三桓”的响应。先是郈邑被拆掉了;在拆除费邑时引发了家臣公山不狃的叛乱,孔子率鲁军平定了叛乱;最后拆除郕时,则没有成功。至此,“堕三都”的计划失败。这一剂猛药,不仅震醒了“三桓”,还惊动了邻国的齐景公,他们一明一暗,合力剥夺了孔子的施政舞台。虽然孔子的政治生涯因之结束,但“堕三都”这一环节更让我们见识了孔子那不可小觑的为政能力。
二、孔子形象魅力之二——颠沛流离的丧家狗形象
所谓“丧家狗”,通常是用来形容人凄凄惶惶、无所归依的狼狈样。这一说很符合孔子当时沧桑落魄的外表,然用“丧家狗”来比喻孔子,亦是对其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虽然历经坎坷,却始终保持傲骨的一种褒扬。《韩诗外传》有云:“汝独不见夫丧家之狗欤……顾望无人。(丘)意欲施之,上无明王,下无贤士方伯,王道衰,政教失,强陵弱,众暴寡,百姓纵心,莫之纲纪。是人固以丘为欲当之者也。”这既是孔子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孔子“丧家狗”形象的最好注解。
公元前497年,54岁的孔子被迫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十四年的颠沛流离生活。期间,他来往于卫、陈、宋、蔡、叶、楚等国,想劝说诸侯,希望得到重用,以便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根本没有哪国国君愿意采纳孔子的建议。影片写孔子冒雨离开鲁国,跌进泥水里仰天长笑的悲凉,可谓开启了孔子辗转漂泊于异国的“丧家狗”之旅,也是孔子为政理想得不到实现的一个缩影。
一路之上,即使是治国理念得不到实施、希望一次次落空,孔子始终怀揣“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与热情,其当仁不让的气势令人叹为观止。影片中写卫灵公起初是很尊重孔子的,不仅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还恳请孔子能够见一下自己的夫人南子。南子见到孔子,丝毫不掩饰自己对孔子的爱慕之情,二人的谈话内容也很广,涉及了《诗经》、礼让治国等问题。之后,南子请求卫灵公重用孔子,但卫灵公最终并没给他什么官职,也没让他参与政事。然因“未见如斯好德如好色之人”,也因为预感到卫国即将大乱,孔子离开了卫国。他在卫国为政的愿望也随之化为泡影。同样,其他国家也没有为孔子提供为政的舞台。
一路之上,即使是身处逆境、困境、危境之中,孔子也不以之为绝境,始终坦然面对,将积极乐观而又不失坚韧的人生态度落脚在具体的人生行为当中。影片中孔子离开卫国后,与弟子居于宋,在讲学之际遭遇宋国大司马桓魋派人砍树破坏,孔子依然镇定处之,神色自若地为弟子讲诵《诗》《礼》。再如“陈蔡被围”的情节,写孔子与弟子于陈蔡交界空村中被困七日,众弟子断粮挨饿,有人不禁对老师产生了怀疑。面对如此艰难的环境,孔子虽然面容憔悴,却用琴声传递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的坚强心境,并经受住了苦难现实的考验。
一路之上,即使被世人误解或嘲弄,孔子始终坚守“士志于道”的人生理想,坚持向自己的学生传道。影片写子路问津,招致了农人的嘲弄,还有人劝他隐居算了。面对这种情形,孔子仅是淡然一笑而过。尤其是当孔子与众弟子失散又重聚时,弟子复述他人眼中的孔子,称“东边有个外乡人,其额像尧帝,其肩像子产,神气像大人物,却狼狈得像丧家之犬”。孔子闻听“丧家之犬”之语,开怀大笑,认可了这一说法。虽然时人认为孔子的道行不通,但孔子依然坚持向学生传授君子的必修课“诗书礼乐”,传播“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以忠孝为本,可以使人道和谐、百业兴旺”等治国理念。
总之,影片以散文式的结构展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困顿窘迫,一路遭遇饥寒交迫、战乱逃难以及爱徒死亡,但他一直坚持传道,慷慨悲歌,既让我们敬畏和叹服,又让我们感受到孔子赋予“丧家狗”这一称号的精神内核。
三、孔子形象魅力之三——为师为父的仁君子情怀
虽然影片重点凸显孔子的政治理想,但也不忘展示了孔子为师为父的仁君子情怀。从片头弟子净手听孔子的谆谆教导,到结尾皓首穷经作《春秋》,始终穿插着孔子和众弟子在一起的生活场景。尤其是周游列国期间,师生之间患难与共的深厚情感,可谓催人泪下。孔子众弟子尤其是漆思弓、颜回、子路、冉求等人的所作所为,既让我们感受到孔子对弟子言传身教的影响和领悟到孔子精神的伟大,又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孔子为师为父的仁君子情怀。
漆思弓是影片中虚构的孔子弟子。此人原本是季平子生前爱奴,因抗拒殉葬仓皇出逃,后遭追捕断臂,被孔子收纳为徒,一直随孔子周游列国,后来又随冉求回鲁国迎战齐军。因为他,孔子在朝堂之上雄辩群臣,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力主废除人殉陋制,使得鲁君最终废除了人殉陋制。
颜回外表文弱却意志坚定。颜回之死是影片中最牵动人心的一幕。为了抢救孔子的着述,他反复潜入水中抓取竹简,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缓不过来了,可是孔子依旧抱着颜回尸体不肯放手,其场面令人震撼。
子路孔武有力,一路伴随孔子左右,为老师保驾护航。后来,为了实现老师的政治理想,子路出仕卫国。子路之死则是影片中最悲壮的一幕。卫国动乱,子路为保护幼小的卫君,浴血奋战,在生命垂危之际,扶冠就义,声言:“我的夫子有教,君子就是死,冠帽也要戴得堂堂正正!”
冉求在陪伴孔子周游列国时,被召回鲁国做官,并在齐鲁大战中率领鲁国军队取得胜利。交战时,冉求展示了非凡的射箭和驾车功力。战后,当季康子问他军旅的本领是学来的还是天生就会的,冉求回答:“学之于孔子”。他不求任何赏赐,只是一再地殷殷恳求能让自己的老师回国。在冉求的努力下,68岁的孔子最终回到了鲁国。
本片的不足之处,就是对“子见南子”事件的处理。“子见南子”是事实,然因史载简单,为后人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然影片将南子想象成孔子的知己,甚至让她死时脑海中依然浮现孔子的影像,实在是一大败笔。尤其是南子所言:“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这样的设置,让爱师如命的颜回、子路、冉有等众弟子情何以堪?孔门号称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难道真的就找不出一个懂得孔子之人么?
总之,电影《孔子》以非常严谨的创作态度展示了孔子推行礼乐仁和的大同世界的艰难历程,褪去了附加在孔子身上的“圣人”光环,将其还原为“人”,表现了孔子终其一生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的高尚人格,塑造了一个人性的、鲜活而傲岸的孔子形象。恰如导演胡玫所言:“我们都听过孔子这个名字,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他的事迹。也许我们也在背‘四书五经’,但不一定真正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之根。电影是一种先进而又行之有效的传播手段,我想通过它,让孔子走出《春秋》和《史记》,走进现代人的视野。这也是我拍摄电影《孔子》的初衷。”确实如此,影片不仅多方位地再现孔子形象的魅力,还让我们看到孔子的仁和思想在今天仍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