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福州王庄新村的沿革
清康熙元年(1662年),靖南王耿继茂在其封地内(水部门边至南台路通桥一带)围建耿王府。耿继茂病殁,其子耿精忠又以今南公园为中心,扩建别墅和园林。此后,福州老百姓遂称该地区为耿王庄,简称王庄。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王庄乡民罗舍泉“题交钱一百八十三千七百文”修建王庄乡间道路,其事迹记入《王庄铺路碑》,至今保存在王庄小学校内。清末,王庄地区境域约以今南公园为中心,东起象园村(当年耿王养象的场所),西至箭道仔(耿王习武射箭处),南达路通桥附近的鹤存巷(耿王养鹤的场所),北近今福马路。
民国5年(1916年)1月29日,福州第一条可供通行汽车的马路——福新路正式通车,该马路北起水部门,经王庄地区,至南台台江汛。民国16年,辖内雁塔村划地22.8公顷,兴建王庄飞机场。民国22年11月至民国23年1月(“福建事变”期间),王庄飞机场屡遭国民党当局飞机轰炸。民国27年,再遭日本飞机轰炸,自此,成为一片废墟。民国37年4月,福建省农事试验场自永安迁至福州,利用王庄机场废址,改建成福建省农事试验总场,由福建省农业改进处处长宋增榘兼任场长。民国38年8月,改称福建省农业机械试验场。民国时期,该地区长期是由大片农田、几十口池塘、成百间农舍组成的经济文化落后的村落。
50年代初,王庄地区属水部居民委员会领辖。1955年,水部居民委员会改为水部街道办事处,王庄地区随即成立王庄居民委员会,由水部街道领辖。1958年,辖内西侧城区主干道“六一路”建成通车,成为王庄地区通向市区南北地段的交通要道。
“文化大革命”中,王庄村被改称“红四村”。
70年代,原王庄飞机场一带相继办起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警备区农场、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省军区独立营农场、砌池大队农场、象园大队农场4个农场。1979年,“红四村”恢复王庄村名称。
80年代,王庄地区发生翻天覆地变化。1982年福州房地产开发总公司首先在该地区进行新村开发。至1989年末,相继建成居民新村、单位职工宿舍200多座,新村初具规模。
1990年,街道工业开始起步,辖内先后创办永兴服装厂、腾飞工艺品厂、机械配件厂、建筑涂料厂4家街道工业,就业职工数达162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60.6万元。1992~1995年,街道工业迅速发展,规模逐步壮大,相继开发铝合金窗帘、油漆铁罐、针织服装、纸品纸盒等产品。街道商业发展态势良好。至1995年末,拥有街道工业企业5家,职工237人,完成工业总产值889万元;建成街道商业企业网点300余家,年营业额500万元,实现利润总额26万元。新村荣获“全国文明住宅小区”称号。
⑵ 福州地名~仓山区胪雷
胪雷村,胪雷二字,有些许陌生。
若说陈景润,你不陌生。
若说陈绍宽,你不陌生。
他们来自福州城门镇胪雷村,
一座曾有七百年历史的古村。
可曾想过?
十年,弹指一挥间,
老屋、小河、石桥、村道、古榕,
在造城运动中,
在尘土飞扬中,
皆成瓦砾废墟。
当广厦拔地而起,胪雷村难寻踪迹。
城镇化快速推进,村成了行政定义。
遥想陈氏先祖,在唐末入闽避难,
于南宋末年间,为躲避蒙古铁骑,
福州东门易俗里出发,跋山涉水,
横渡闽江,翻越胪峰,
为子孙繁衍生息,苦寻风水宝地。
那日,陈氏先祖陈令图站在胪峰之巅,
往南眺望,山峰南麓,沃野千里,
有河往南蜿蜒曲折,入乌龙江。
陈氏先祖终寻得风水宝地。
此处依山傍水,三面环山,南面临水。
地形可藏风聚气,蕴意此地可纳福纳财,物华天宝。
河流南下入乌龙,蕴意子孙可鹏程万里,福禄双拥。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
陈氏开始在此繁衍生息,
因村在胪峰山脉内,简称胪内,
福州话“雷”通“内”,亦称胪雷村。
在七百年的时光,
从陈氏先祖开始,耕读传家,聚族而居。
族人陆续光耀门楣,
明清两代,秀才、举人、进士达46人;
民国至今,胪雷村在历史上熠熠生辉。
一个小小的胪雷村。
一朝二部长,
二世两将军,
三代双院士。
陈可忠,求学生涯
就读于清华大学、深造于耶鲁大学。
一生辗转多所民国国立大学,奔走学术与教育间。
一生致力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归来时,以教育兴国为使命,推动中国科学发展。
抗战时,主持国立编译馆,翻译西方科学文献。
建国后,在台湾协助梅贻琦建设台湾清华大学。
离开大陆后,老先生再未归来,
与胪雷村总是隔着一湾海峡,
或者总是隔着一片汪洋。
在大陆,却有他的故事。
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
他的陈氏定理,
哥德巴赫猜想研究领域上披荆斩棘,
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那块写着“陈氏定理”匾额还挂在陈氏祠堂里,
那是一种荣耀,
这种荣耀也是种传奇,激励一代又一代学子。
陈绍宽,曾任中华民国海军总司令。
清末至民国,一生致力于海军发展。
抗日时期,四方奔走,积极抗战。
江阴海战,陈将军海战最后一役,
民国海军在此一役,全军覆没。
对抗日军虎狼舰队,以弱敌强,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败犹荣。
那一战,史称江阴海战。
从八一三淞沪抗战开始,
陈绍宽率海军,
沉民船商船封江,主动出击日舰队,
致力于后方布防。
与日军苦战周旋三月,
12月3号,江阴沦陷,
民国海军全军覆没。
这场仗,敌我双方实力悬殊。
陈将军毅然而然,挺身而出。
这场仗,虽败犹荣,
因为这场仗,
中国海军与日本海军周旋三月,
这三个月,
为民国政府撤退提供宝贵时间,
为淞沪前线70万陆军做挡箭牌。
为宜昌的大撤退提供宝贵时间。
致敬海战中牺牲的中国军人,
12月3号江阴沦陷,12月13号南京沦陷。
在此哀悼南京大屠杀的难民。
谨记国耻。
那年1945,日本无条件投降,
民国政府委派陈绍宽代表中国海军出席日本的受降仪式。
解放前,国共内战,
陈绍宽深思熟虑后,抵制内战,
后辞官,离开南京南下福州,
隐居胪雷乡,粗茶淡饭。
直至新中国,担任福建副省长。
当今日漫步于胪雷村,
再难见村中的古榕下闲时群聊的老人,
再难看见在利济河中嬉戏打闹的小孩,
陈氏祠堂的戏台上多了一层灰,
很久没有闽剧的戏班在此唱戏。
陈绍宽故居门口再也看不到村中赶集。
如今的胪雷,放眼望去,尽是高楼,
似乎满眼尽是繁华。
以前的胪雷村,
一砖一瓦皆有故事,
沿着蜿蜒巷道步行,
村中的杂乱无序的电线,在电线杆间缠绕,
却是指引回家的路。
村道旁的水泥红砖的房,偶尔看到灶台烟,
门口的老人静坐着。
胪峰守着胪雷已数百年,小河流淌也百年,
一代又一代的守候。
胪峰陈氏祠堂的拗九节,百名厨师齐上阵,
一年又一年千叟宴。
后来,城镇化运动如火如荼,
火车南站选址在胪雷村,
从那时候起,村内塔吊如林,
望之所及,砖瓦房皆成瓦砾废墟,
渣土车穿梭于其中,
尘土飞扬,古榕孤立于工地之上。
后来,以火车南站为中心,
打造南站商圈,
胪雷村的地开始城市化,商业化。
当胪雷路横贯在火车南站西广场前,南北走向。
胪雷村不复存在,
南站西广场还保存着陈绍宽故居,
庵前一路的东侧保留着陈氏祠堂。
陈绍宽故居与陈氏祠堂隔着一条胪雷路,遥相呼应。
有一规则,村与城达成一种默契,
城镇化进程中,
城中村的祠堂必然保存。
祠堂在那,你尚有根可寻,知道自己曾来自哪里。
祠堂是一座村的精神支柱,是一座村的魂。
城市化,多少城中村消逝在我们视野,
它无形地撕裂人与人之间亲密的纽带。
有时想,村民之间的情感其实很简单,
在猪肉铺前为一块排骨砍价,
在水果铺了摊上自然的吆喝,
在农村便利店买烟酒的赊账。
身披睡衣脚踏拖鞋那是标配……
在城市化,也许再难看到,
当祠堂留下,尚有念可想,
精神的纽带还未被撕裂,
哪天累了,哪天想胪雷村了,
还可以到那祠堂走走。
看看祠堂建筑上飞檐翘角,
看看祠堂二十四孝图浮雕,
看看祠堂中那荣耀的匾额。
哪怕祠堂门口,苔痕上阶绿,
哪怕祠堂门前,照壁墙破裂,
哪怕祠堂后面,霓虹灯闪烁,
哪怕祠堂前面,眼前尽是繁华。
你都会想起,
这里曾是一座村,
这里曾是故乡。
对于老一辈,
也许从未想过,
离家乡那么近,
却有无尽乡愁。
遗憾的是,
下一代的孩子,
不懂近在咫尺的乡愁,
不懂城镇化带来的伤感。
也许那时,
孩子们都长大,
住着胪雷新城,
走在胪雷路上,
上着胪雷小学。
总有一天,
走在胪雷村的牌坊下,
或者在胪雷亭休憩时,
不经意间的一问,
“为何叫胪雷,这里曾是村?”
长辈会带着晚辈去一趟胪峰陈氏宗祠,
参观一趟陈绍宽故居,
长辈告诉晚辈,
这里的曾是胪雷村,
这里的陈氏先祖们曾经荣耀过。
⑶ 请教福建省福州市闽候县的历史沿革
闽侯 汉建安元年(196年)置侯官县,属会稽郡南部都尉。晋太康三年(282年)侯官析置原丰、温麻县,三县同属晋安郡。南朝梁天监中年间(502~519年)侯官、原丰合并为东侯官。隋开皇九年(589年)复名原丰。十二年(592年)改名闽县,属建安郡。唐武德六年(623年)闽县析置侯官、长溪、新宁(长乐)、温麻(连江)县。贞观五年(631年)侯官又并入闽县。武周长安二年(702年)复置侯官县。永泰二年(766年)划侯官西部地置永泰县。贞元元年(785年)划北部地置梅溪场(后为闽清县)。元和三年(808年)侯官并入福唐县,元和五年(810年)复置侯官县,闽县和侯官县同属福州。五代晋天福六年(941年)改闽县为长乐县,翌年又恢复原名,时属长乐府。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闽县析置怀安县,侯官、闽县、怀安三县同属福州。元属福州路。明万历八年(1580年)怀安县并入侯官县,自此闽县、侯官两县并立,同属福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府废,翌年两县合并,各取首字定名为闽侯县。1913年闽县、侯官县并为闽侯县,属东路道(闽海道)。民国31年(1942年),析县治部分区域设福州市政筹备处,从此县市分治。1944年改名林森县。 1949年8月16日解放,1950年复名闽侯县,属闽侯专区。1956年3月直属省辖,8月改属福州市(或说,1958年属福州市)。1959年复属闽侯专区。1971年划属莆田地区(闽侯专区改称莆田地区)。1973年归福州市。 县治先后设于福州西涧、义序、尚干、螺洲,1970年县人民政府驻地由螺洲镇迁至甘蔗镇。 闽侯原闽县部分宋时分为12都,元、明两代分为凤池西、凤池东、晋安东、晋安西、高盖南、高盖北、崇善东、崇善西、开化东、开化西、赞贤、安仁12都,清代仍沿其旧;侯官县部分宋、元、明、清均为桂枝、东孝悌、西孝悌、胜业、修仁、永安、东太平、西太平、石门、五芝10乡;怀安县部分宋时分为感应、崇业、灵山、八座、承平、移风、积德、侯官、同乐东、同乐西10乡,元代仍沿其旧。民国24年并为鼓山、南港、凤山、大湖4区。民国34年区署撤销,辖27个乡(镇)。 1949年划为开闽、马江、闽亭、扈屿、尚干、南港、南屿、侯官8镇和松鼓、双岳、平远、西豹、净屏、金山、凤冈、小南、穆源、桐口、九凤、关源、甘蔗、白沙、洋箬、大湖、双大、双湖、义序、螺洲、四维、城门、永胪、嘉登、凤港、江滨、竹岐、东汶、大北、小北、江南、江北33乡。1955年4月,义序、吴山、盘屿、阳岐4乡划归福州市。1956年划为城门、马尾、南屿、白沙、尚干、雪峰、石牌7个区。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划为18个人民公社。1960年,马尾公社划归福州市。1961年亭江、琅岐、北峰、建新4个公社划归福州市。1970年城门公社划归福州市。1983年划为14个人民公社1个镇。 1984年实行政社分开,各公社分别改为乡(镇),共设4个镇11个乡,后又增设小箬乡,并陆续将5个乡改镇。 2000年,闽江乡划出公婆、胜利、建星、闽亭、建亭5村归马尾区。闽侯县辖甘蔗、白沙、荆溪、上街、南屿、南通、祥谦、尚干、青口9个镇,廷坪、洋里、小箬、大湖、鸿尾、竹岐、闽江7个乡,设7个居委会、311个村委会。面积2136平方千米,人口61.95万人。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580048人,其中:甘蔗镇 47798人、白沙镇 32106人、南屿镇 50045人、尚干镇 17909人、祥谦镇 52834人、青口镇 68873人、南通镇 42319人、上街镇 62393人、荆溪镇 47494人、竹岐乡 27600人、鸿尾乡 31696人、洋里乡 25943人、大湖乡 29102人、廷坪乡 28661人、闽江乡 3893人、小箬乡 8560人、江洋农场虚拟乡 2822人。 2003年,闽侯县辖9个镇、7个乡:甘蔗镇、白沙镇、南屿镇、尚干镇、祥谦镇、青口镇、南通镇、上街镇、荆溪镇、竹岐乡、鸿尾乡、洋里乡、大湖乡、廷坪乡、闽江乡、小箬乡。 2004年,全县辖9镇7乡,323个村(居),总人口61.5万。 2005年2月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闽政文[2005]36号)批复同意:闽侯县撤销闽江乡,现有闽江乡并入祥谦镇。合并后的祥谦镇辖泮洋、兰圃、枕峰、凤港、 前、双龙、洋下、岐尾、澜澄、山后、辅翼、卜洲、三溪口、门口、萧家道、禄家、中院、江中、峡南、新建20个村委会,镇人民政府驻地不变。 2005年9月27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撤销闽侯县甘蔗镇建制设立甘蔗街道办事处的批复》(闽政文[2005]456号):同意撤销闽侯县甘蔗镇建制,设立甘蔗街道办事处,原甘蔗镇的行政区域为甘蔗街道办事处的行政区域,甘蔗街道办事处驻原甘蔗镇政府所在地五福村。 2005年,闽侯县辖1个街道、8个镇、6个乡:甘蔗街道、白沙镇、南屿镇、尚干镇、祥谦镇、青口镇、南通镇、上街镇、荆溪镇、竹岐乡、鸿尾乡、洋里乡、大湖乡、廷坪乡、小箬乡。
⑷ 福州有哪几个镇,分别叫什么
一共有8个镇。螺洲镇、宦溪镇、琅岐镇、南岭镇、飞竹镇、省璜镇、大洋镇、敖东镇
⑸ 福州的历史简介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秦置闽中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闽越王无诸都此,称东冶,武帝后为冶县,属会稽郡。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属建安郡。晋太康三年(282)分建安郡立晋安郡,为郡治,属扬州,元康元年(291)属江州。
南朝宋初领侯官、原丰、晋安、罗江、温麻5县,泰始四年(465)改晋平郡,齐建元二年(480)复称晋安郡,梁天监(502-519)中分设南安郡,普通六年(525)属东扬州,陈永定元年(557)属闽州,为州治。
隋开皇九年(589)改为泉州,大业三年(607)州废,改为建安郡,领闽、建安、南安、龙溪4县,闽县为治所。
唐武德元年(618)改郡为建州,六年(623)复称泉州,八年(625)又改名丰州,置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又称泉州,属岭南道,景云二年(711)改为闽州,唐开元十三年(725)始称福州,治福州,天宝元年(742)属江南东道,乾元元年 (758)复称福州,领闽、侯官、长乐、福唐、连江、长溪、古田、尤溪8县。唐末,地为闽王氏所有。
五代梁开平三年(909)王审知为闽王。闽长兴四年(933)闽王王延钧称帝,改福州为长乐府,领14县,闽天德二年(944)号为东都,析出顺昌,三年(945)闽亡,属南唐,五代汉乾佑元年(948),地为吴越所有,称福州威武军,分出尤溪、德化2县,五代周广顺元年(951)改彰武军。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复称福州威武军,属两浙西南路,六年(981)由闽县分立怀安县,雍熙二年(985)属福建路,为治所。景炎元年(1276)端宗即位于此,改福安府。
元称福州路,领闽、侯官、怀安、古田、闽清、长乐、连江、罗源、永福9县及福清、福宁2州,属福建行中书省。
明洪武元年(1368)改福州路为福州府,属福建 布政使司,领闽、侯官
⑹ 福州是个什么样的城市
福州,是福建省下辖地级市,福建省省会,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滨江滨海生态园林城市。位于欧亚大陆东南边缘,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中东部的闽江口,与台湾省隔海相望。位于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1′,西邻南平、三明,北接宁德市,南接莆田市,东濒东海,居于亚太经济圈中国东南的黄金海岸。
截至2021年5月,福州下辖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长乐6个区,闽侯、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平潭6个县,以及县级市福清。总面积11968平方千米。全市辖43个街道、99个镇、45个乡(含连江县马祖乡)、2个民族乡;490个社区居委会、2383个村民委员会。
历史沿革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福州设市。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8月17日后进入福州城。
1980年3月30日,国务院批准福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1983年08月,原莆田地区辖属的永泰、福清、平潭、长乐、永泰、闽清实际给福州管辖。
1983年9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莆田地区改为莆田市,永泰县和福清市(1990年福清县升格为福清市)、平潭县的电力和水利供给仍然继续由莆田地区(莆田市)建设、维护、负责到2008年, 永泰县和福清市、平潭县的电力和水利在2008年正式从莆田划给福州代管。
2015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福州新区,福州新区位于福州市滨海地区,初期规划范围包括马尾区、仓山区、长乐市、福清市部分区域,规划面积800平方公里。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福州
⑺ 福州历史文化
1.介绍福州历史和文化
从“知识考古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语词、话语的形成与使用,都源于一定的环境、阶层,被赋予一定指向。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福州的一句俗语话:七溜八溜,不如福州。 原来,郑和下西洋时,到过一个叫溜山国的岛国,即现在的马尔代夫。
据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巩珍所着《西洋番国志》记载,它一共有三千多个小岛屿散布在印度洋上。“水皆缓散无力,舟至彼处而沉,故行船谨避,不敢近此经过。
古传弱水三千,即此处也。” 踏遍天下惊涛骇浪的郑和,对溜山国海面“缓散无力”的海水之说,半信半疑,便派长乐人忠武尉黄参带领一支由极富行船走海经验的福州与长乐水手组成的小分队去探险。
果然,船舶被死水粘吸沉没。幸亏黄参他们水性极好,大多被溜山国的人救上了岸。
现代科学已经弄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在靠近溜山国的海域,海水之所以出现缓散无力现象,是因为该区域的海水密度在表层与深层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密度小的海水会集聚在密度大的海水上面,上轻下重,使海水成层分布。这上下层之间,自然形成了一个屏障,叫作密度跃层。
密度跃层是海水的温度或盐度由很小到很大的一个飞跃变化的过渡水层,有的甚至厚达几米。这种稳定的密度跃层可以作为界面,把海水分成密度较小和较大两层。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某种外力作用在这种界面上,界面就会因振动而产生波动。这叫内波,也就是所谓的死水。
由于这种波浪处于海面以下,人的肉眼完全看不见。因此,有经验的行船走海人给内波起了一个“看不见的波浪”的别称。
在海上航行,一旦上层水的厚度等于船舶的吃水深度时,密度跃层就可能出现死水现象。这时,如果船舶的航速比较低,原来用以克服海水阻力而推进船舶的能量完全消耗在产生和维持界面的内波上了。
所以,船舶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好像被粘在海水里了。因此在整个帆船时代,死水现象令行船走海人为之变貌失色。
后来,在溜山国人充当向导的情况下,郑和的船队才安然无恙地越过了弱水海域,造访了溜山国。郑和率领舟师向 *** 海进军时,原先初闯弱水海域的长乐与福州籍的水手因溺水生病,被留在了溜山岛国。
要等郑和从非洲返航时,再来收编他们。 黄参带领着福州籍与长乐籍的水手们养病溜山国,在当地居民的照料下大多都恢复了健康。
闲得无聊的他们,便四处溜达。这时候,他们才知道,溜山国虽有三千多个岛屿,但一共只有八个岛屿上有人居住。
这个八个岛屿分别取名:沙溜、人不知溜、起来溜、麻里奇溜、加半年溜、安都里溜、加加溜和官坞溜。而且这个溜与那个溜之间,惟一的交通工具便是一种非常简陋的用椰子皮为索穿成的小船。
这八个最后一个字都带“溜”的岛屿,人口稀少,合起来,人口也仅有二千余人。以黄参为首的长乐人和福州人,没有多长时间,就把溜山国的八个带“溜”字的岛屿反复走了许多遍。
加上当地没有粮食稻米可餐,一年到头惟鱼虾食之。生活上,极不习惯。
直到郑和率领船队从非洲返航,才把他们带回祖国。以至于他们回到福州后,深有感触地说:七溜八溜,不如福州。
由于,这是游子的切身感受,至今,这句俗语话还时不时地挂在经常出差与归国探亲的福州人的口头上。后来又被人改成了 七溜八溜,不离福州 当然,今天会讲这句方言俗语的游子,并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
象这类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极为生动的方言俗语,还有不少存活于民间。而且,每一句类似的俗语话中,大多隐藏着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生动的故事。
如果有心人能下点功夫去挖掘,再加上肯补罅拾遗,予以整理,那一定会在语言学上成就一番事业。令人遗憾的是,我们语言学家的这种神经还没有往这一含金量颇丰的矿藏伸出敏锐的触角。
本人不是语言学家,所以只能试举以上几例,聊作抛砖之举,但愿能引出一些美玉来,以作为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纪念。
2.福州哪些旅游景点能体现其历史文化古城的特点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唐开元十三年设福州都督府始称福州.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别名.名居有林翰尚书故居、郑振铎故居、陈绍宽故居、林觉民故居等.目前,福州市文物古迹属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林则徐墓、华林寺大殿等2处.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鼓山摩崖石刻,瑞岩弥勒造像、林则 徐祠堂、枯木庵树腹碑、三峰寺塔、龙江桥等45处,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39处.。
3.福州有哪些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 福建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属于古越族的一支,被称为“东越”。
战国时期,越国为楚兵所败;越国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后裔与福建的闽族人融合,成为“闽越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福建设闽中郡,第一次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出现在中国版图上。
唐朝中期设福、建、泉、漳、汀5州。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为加强边防;设“福建经略使”。
始有“福建”一词。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据闽成立闽国基本上奠定了后来的省界。
福建又有“八闽” 之称,南宋时福建设l府5州2军,府、州、军为同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称“八闽”。宋后基本延袭旧制。
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增设台湾府,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单独设省。清末福建共有9府2州,58县6厅。
辛亥革命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除府、州制,设省、道、县三级制,几经调整,至解放时止,全省设2市、7个行政督察区,共有67县。1949年福建解放后,全省设2市、8专区,共有67县。
1951年,增设泉州、漳州2市,委托专署领导。此后20多年间,行政区划又曾数次调整。
开革开放以来,福建根据自己的特点,调整了行政区划,地区改为地级市,形成市带县体制。至2o00年底,全省设9个省辖市,共有14个县级市、25个市辖区、46个县(含金门县)。
福建历史源远流长,科学文化曾盛极一时。5000年前,先民们就在此生息繁衍,创造了可与仰韶又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昙石山文化。
三国时因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发达,福建成为孙吴的一个水军基地和对外通商口岸。南宋和元代,泉州成为世界上最大商港之一,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通商关系,形成了着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多次在福建驻泊,招募水手,修造船舶,从福建扬帆出海。清同治五年间,在马尾创办福州船政局和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和造船工业的摇篮。
福建历史上人才荟萃,涌现出一批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如天文学家苏颂,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思想家、文学家李贽,音韵学家陈第,学者、书法家黄道周、蔡襄,文人严羽、杨亿、柳永,史学家郑樵、袁枢,民族英雄郑成功、林则徐,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林纾,铁路建设专家詹天佑等。他们以自己的胆识和献身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历史上福建人民为反压迫、反侵略进行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中国 *** 领导下,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福建人民贡献出万千优秀儿女,作出了卓越贡献。
福建是全国重点老区省份之一,老区分布遍及的62个县(市);其中有46个老区县(市)、518个老区乡(镇)、7772个老区行政村、2919个革命老区基点村。
4.介绍福州历史和文化
从“知识考古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语词、话语的形成与使用,都源于一定的环境、阶层,被赋予一定指向。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福州的一句俗语话:七溜八溜,不如福州。
原来,郑和下西洋时,到过一个叫溜山国的岛国,即现在的马尔代夫。据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巩珍所着《西洋番国志》记载,它一共有三千多个小岛屿散布在印度洋上。“水皆缓散无力,舟至彼处而沉,故行船谨避,不敢近此经过。古传弱水三千,即此处也。”
踏遍天下惊涛骇浪的郑和,对溜山国海面“缓散无力”的海水之说,半信半疑,便派长乐人忠武尉黄参带领一支由极富行船走海经验的福州与长乐水手组成的小分队去探险。果然,船舶被死水粘吸沉没。幸亏黄参他们水性极好,大多被溜山国的人救上了岸。
现代科学已经弄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在靠近溜山国的海域,海水之所以出现缓散无力现象,是因为该区域的海水密度在表层与深层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密度小的海水会集聚在密度大的海水上面,上轻下重,使海水成层分布。这上下层之间,自然形成了一个屏障,叫作密度跃层。密度跃层是海水的温度或盐度由很小到很大的一个飞跃变化的过渡水层,有的甚至厚达几米。这种稳定的密度跃层可以作为界面,把海水分成密度较小和较大两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某种外力作用在这种界面上,界面就会因振动而产生波动。这叫内波,也就是所谓的死水。由于这种波浪处于海面以下,人的肉眼完全看不见。因此,有经验的行船走海人给内波起了一个“看不见的波浪”的别称。在海上航行,一旦上层水的厚度等于船舶的吃水深度时,密度跃层就可能出现死水现象。这时,如果船舶的航速比较低,原来用以克服海水阻力而推进船舶的能量完全消耗在产生和维持界面的内波上了。所以,船舶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好像被粘在海水里了。因此在整个帆船时代,死水现象令行船走海人为之变貌失色。
后来,在溜山国人充当向导的情况下,郑和的船队才安然无恙地越过了弱水海域,造访了溜山国。郑和率领舟师向 *** 海进军时,原先初闯弱水海域的长乐与福州籍的水手因溺水生病,被留在了溜山岛国。要等郑和从非洲返航时,再来收编他们。
黄参带领着福州籍与长乐籍的水手们养病溜山国,在当地居民的照料下大多都恢复了健康。闲得无聊的他们,便四处溜达。这时候,他们才知道,溜山国虽有三千多个岛屿,但一共只有八个岛屿上有人居住。这个八个岛屿分别取名:沙溜、人不知溜、起来溜、麻里奇溜、加半年溜、安都里溜、加加溜和官坞溜。而且这个溜与那个溜之间,惟一的交通工具便是一种非常简陋的用椰子皮为索穿成的小船。这八个最后一个字都带“溜”的岛屿,人口稀少,合起来,人口也仅有二千余人。以黄参为首的长乐人和福州人,没有多长时间,就把溜山国的八个带“溜”字的岛屿反复走了许多遍。加上当地没有粮食稻米可餐,一年到头惟鱼虾食之。生活上,极不习惯。直到郑和率领船队从非洲返航,才把他们带回祖国。以至于他们回到福州后,深有感触地说:七溜八溜,不如福州。
由于,这是游子的切身感受,至今,这句俗语话还时不时地挂在经常出差与归国探亲的福州人的口头上。后来又被人改成了 七溜八溜,不离福州
当然,今天会讲这句方言俗语的游子,并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象这类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极为生动的方言俗语,还有不少存活于民间。而且,每一句类似的俗语话中,大多隐藏着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生动的故事。如果有心人能下点功夫去挖掘,再加上肯补罅拾遗,予以整理,那一定会在语言学上成就一番事业。令人遗憾的是,我们语言学家的这种神经还没有往这一含金量颇丰的矿藏伸出敏锐的触角。
本人不是语言学家,所以只能试举以上几例,聊作抛砖之举,但愿能引出一些美玉来,以作为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纪念。
5.福州的历史简介
福州,有福之州,因城内有屏山、乌石山、于山三山鼎立,别称“三山”;又由于自宋代以来,人们在城内外广植榕树,绿荫满城,又称“榕城”;此外又有“合沙”“东越”“左海”等别号。
“福州小吃”是福州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和影响与福州菜一样引人注目。太平燕、太极芋泥、鱼丸、等享有盛誉,台湾同胞有句口头禅:“鱼丸,燕丸,扁肉燕,男女老少吃不厌。”
1997年福州市饮食(集团)公司美食园制作的“扁肉燕”和“太极芋泥”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华名小吃”。老辈福州人有句话叫“七遛八遛莫离福州”。
意谓福州饮食的风味独好,乡人不忍离去。 1.鱼丸 2.太平燕 3.锅边糊 4.芋泥5.光饼 6.线面 7.粿 8.春卷 9.肉丸 10.烰油ا11.蛎饼市标——“三山一水”雕塑:市树——榕树:福州植榕,古已成风。
市果——福桔:福州盆地盛产柑桔,尤以桔子为最市花——茉莉花:福州特产,产量和质量都居全国之首。民间工艺品——“福州三宝”、“榕城三绝”:传统工艺品脱胎漆器、牛角梳、纸伞被称为“福州三宝”。
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寿山石雕与脱胎漆器、软木画被誉为“榕城三绝”。传统艺术——闽剧、评话、十番:闽剧又称“福州戏”。
饮食文化——以福州菜肴为代表的闽菜福州拥有平潭海坛、鼓山、青云山、十八重溪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市着名的历史古迹有150多处。
其中,林则徐墓、福州华林寺、乌塔、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马尾船政遗址、福清弥勒岩、昙石山文化遗址、罗源陈太尉宫等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福州碑林”的鼓山摩崖石刻、江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华林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赐琅琊王德政碑”、被称为书法艺术瑰宝的李阳冰乌山摩崖石刻、记载明代郑和航海史料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被誉为中国金石史上奇迹的雪峰寺“树腹碑”等也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
6.福州历史文化的内涵
福州,福建省省会,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省水、陆、空交通枢纽。
三山傲首挺立,闽江穿流城区,白塔、乌塔,两塔对峙,构成榕城独特的“三山两塔一条江”的城市格局,天造神设、山水灵秀、气势非凡,素有“东南都会””福地宝城”之美誉。 福州,现辖五区二市六县(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五个区,福清、长乐两市,闽候、罗源、连江、平潭、闽清、永泰六个县)全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人口580万,其中市区面积1043平方公里,人口143万。
福州是座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受封为闽越王)在此筑城建都,称为“冶城”。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称“福州”。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扩建夹城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石山、屏山围在城中,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别名。
因王审知受封闽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中的“闽国”,定都于福州,从此,福州便有了“闽都”之称。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张伯玉,发动市民广植榕树后“绿荫满城,暑不张盖”,又得“榕城”之美称。
福州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着历代英才。
他们中有五代开闽的王审知,南宋爱国名相李纲,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启蒙思想家严复,文学家林纾,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海军元老萨镇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谦等等,仅宋、明、清3个朝代,福州籍进士达3632人,其中状元7人,位居全国各州府的前列,近现代名人灿若繁星,举不胜举。福州又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从清朝到民国先后13任海军总长、次长、总司令为福州人囊括。
1991年,国家对近现代中国杰出专家学者所作的统计中,福州籍53人,中科院福州籍的学部委员、院士47人,均列全国各城市的前茅。 福州名胜古迹众多,旖旎多姿的自然景观与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互相融合、交相辉映。
至今许多文物名胜古迹仍完好无损。据普查统计,已发现古遗址、古建筑、古墓群等各类文物点4497处。
其中有新石器时代遗址81处;商周遗址67处;宋至清代木构古建筑2040处。唐至清代的古塔、经幢64座,古桥354座。
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保护单位54处。着名的文物有:建于1000年前的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华林寺,立于1000年前的,被誉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赐琅峫王德政碑”,距今1200多年,被称为书法艺术“世宝”的唐篆书法名家李阳冰亲书的乌石山摩崖石刻,闽候县昙石村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遗址等。
福州临江吻海,闽江横贯城区,年均径流量600多亿立方米,海洋面积近1.2万平方公里,水产鱼类620多种,是全国三大海水养殖基地之一。海岸线长达1137公里,有可建万吨以上泊位的天然良港10多处。
福州与台湾岛一水相连,东澳港至台湾新竹仅70海里。马尾港距香港488海里,距上海433海里,是沟通中国与亚太地区的海上枢纽。
历代到海外谋生创业者众多,如今已有250多万侨胞分布在世界各地。归侨、侨眷和港澳眷属近百万人,在台湾地区有60多万福州乡亲。
福州气候宜人,绿树长青,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全年无霜期326天,年平均日照1700-1980小时,相对湿度77%。
年平均气温为19.6℃,最时是1月份平均气温为10.5℃,最热时是7月份平均气温为26.8℃,年平均降水量1342.5毫米。农作物一年三熟,四季瓜果飘香,四时蔬菜纷呈。
福州山地占80%,森林资源十分丰富。 福州是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也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旅游城市。
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山水特色凸显,左旗(旗山)、右鼓(鼓山)、北莲(莲花峰)南虎(五虎山)拱卫,盆地面积1440平方公里。闽江横陈,吉祥山、烟台山、高盖山、五虎山逐案抬升,乌石山、于山分列左右。
白塔、乌塔各置东西,晋安河、白马河如蛟龙出水,以屏山为珠,呈“双龙戏珠”之势。福州的第一胜景鼓山,国家级重点佛教寺院西禅寺早已蜚声海内外。
市区的西湖公园、左海公园、森林公园、温泉公园、鳄鱼公园各具特色,景色千姿百态。郊县平潭海坛度假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还有省级风景名胜福清石竹山、连江青芝山、永泰青云山、闽候十八重溪等等。这些名山秀水风景如画,与悠久的历史,多彩的文化相映生辉,吸引着无数中外旅游观光者。
福州民间工艺久负盛名,传统的工艺品脱胎漆器、角梳、纸伞被称为“福州三宝”。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寿山石雕和200多年历史的脱胎漆器名扬中外,与软木画被称为“榕城三绝”。
还有历史悠久的闽剧和评话,古典十番、福州尺唱等传统艺术。而以福州菜肴为代表的闽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名菜“佛跳墙”名扬海内外。
鱼丸、太平燕、鼎边糊、线面等是独具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福州还是全国三大温泉区之一,温泉分布在方圆约9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区,这在国内外大中城市中也是罕见的。
福州为何称“都”呢?原来,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时期,王审知随兄王潮从王绪起兵南下入闽,于公元893年攻下福州城,后于梁。
7.福州历史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进而了解福州历史的开端,福州有人类活动和文化发展的历史,从昙石山文化、黄土仑文化、闽族文化、闽越文化以及其后发展起来、融合而成的汉族移民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
其次是福州城市建设的历史,从闽越王无诸建城到历朝历代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 再次是福州建置沿革、衙署发展以及政治变迁的历史。
最重要的是福州(乃至福建)文化、教育发展的历史。福州作为八闽首府,其文化教育发展的条件得天独厚,其成就与效果也是首届一指。
两晋以后至唐代,福州教育发端并树起重要的里程碑(“闽人知学”,由李椅、常衮倡教兴学开始);王审知治闽,奠定文教大发展的基础;宋代文教迅速发达,明清继续鼎盛。福州由蛮荒之地一跃而成为“海滨邹鲁”、“文儒之乡”。
府学、县学、四门学、书院相继持续发展;由传统儒学,到闽学,再到近代文化及引进“西学”,延续发展,长盛不衰。 最值得称道的还有福州人才发展的历史。
宋代以后进士人数居全国前列,闽学及理学家众多。福州文人学士及仕宦官员的活跃表现,近代诸多“开风气之先”、“放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相继涌现,表明重教育、兴学堂收到显着效果;到海外求学与发展,引进西学并启蒙国人,表明福州人与时俱进,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
福州宗教与民间信仰发展的历史也值得人们重视。佛教最早在福州发展,外教在“五口”通商后由西方传入,民间信仰盛行(陈靖姑、陈文龙、城隍、五帝、张圣君、裴仙爷、白马王、榕树神等),留下许多遗迹、历史记载与诗文描述;有许多已经融入福州的民俗风情之中。
8.福州地区的“三坊七巷”是历史文化的瑰宝,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
(1)①纸火锅烧不着的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纸张的着火点.故填:温度没有达到纸张的着火点.②酒精的主要成分为酒精,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2H5OH+3O2 点燃 . 2CO2+3H2O.故填:C2H5OH+3O2 点燃 . 2CO2+3H2O.(2)“闻香”是品茶的一道环节,从微观角度分析,闻到茶香的原因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填:分子是不断运动的.(3)①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中除了可吸入颗粒物外,还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不包括二氧化碳.故填:B.②A.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PM2.5,该选项说法正确; B.PM2.5是造成灰霾天气的“元兇”之一,该选项说法正确;C.PM2.5的颗粒比分子大很多,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填:C.。
9.你了解福州的历史吗
福州地区早在距今5000〜7000年前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就有氏族部落长期定居,当时的土着居民就是“闽人”。
距今约4000年前,即公元前21世纪末至公元前16世纪初的夏朝时期,这里的闽族居民已和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有了联系。至周代,这里与中原的关系更加密切。
它不仅隶属于周朝,而且也进入了奴隶社会。战国中期,越王勾践六世孙无疆为楚威王击败杀死,越国开始瓦解,王族南奔,部分越人入闽,与闽族融合成为闽越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向福建进军。公元前 220年,秦始皇废闽越王无诸为君长,在福建地区设闽中郡。
秦 末,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无诸率闽越族人先是反秦,继而佐刘 邦攻项羽。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汉复封无诸为闽越王, “王闽中故地,都东冶”,福州成为闽越国的都城。
无诸依冶山 建城,人称“冶城”。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福州为晋安 郡的郡城,第一任郡守严高改建郡城,时称“子城”。
南朝、隋 唐时,福州曾作为丰州、泉州、闽州、建州的州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改设福州都督府,从此,福州就。
⑻ 以前福州五区八县 现在2016年福州几区几县都包括哪个区 哪个县 福清市该不该算在里面 懂得回答我
截至2016年,福州市划分为5个区、8个县(包括两个县级市),分别是: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晋安区、马尾区、闽侯县、连江县、罗源县、闽清县、永泰县、平潭县、福清市、长乐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市人民政府驻鼓楼区乌山路96号。
截至2017年(截至2019年9月未变动),福州市辖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长乐6个区,闽侯、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平潭6个县及福清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市人民政府驻鼓楼区乌山路96号。
2017年,全市辖43个街道、99个镇、45个乡(含连江县马祖乡)、2个民族乡;有496个社区居委会、2383个村民委员会。年内,长乐完成撤市设区。福州原有鼓楼、台江、仓山、马尾、晋安五区,长乐撤市设区后,扩展为六区。
(8)民国时期福州有多少个村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福州建置沿革
福州,别称榕城,简称福、榕,隶属于福建省,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是福建省省会,福建省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福州建城于公元前202年,历史上曾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都市、东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8月26日福州市人民政府成立,辖鼓楼、大根、小桥、台江、仓山5区。12月,林森县(1950年4月恢复原闽侯县县名)的10个乡划入福州市,增设鼓山、洪山两区。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福州市领辖范围不断扩大。
从1983年起,实行市带县体制,福州市辖鼓楼、台江、仓山、马尾、郊区5区和闽侯、连江、长乐、福清、永泰、闽清、罗源、平潭8县。1990年12月,福清改为县级市。1994年2月,长乐改为县级市。1996年1月,郊区更名为晋安区。
2009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八届六次全会作出决定,设立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2009年9月,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平潭县与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实行“政区合一”(行政区+实验区)混合型管理模式。
2012年2月,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更名为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升格为正厅级机构。2017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县级长乐市,设立福州市长乐区,以原长乐市的行政区域为长乐区的行政区域。福州现辖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长乐6区,闽侯、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平潭6个县及福清市。
⑼ 福州地名~林浦互通
一座桥,以鼓山为名。
桥北是国货互通,桥南是林浦互通。
国货互通,因国货路得名。
毕竟,民国时期,实业救国的历史在福州人心中终究难以挥去。
在旧时代,一根火柴梗,一块洗衣皂,一身中山装,都诉说着与西方资本博弈的残酷史。
林浦互通,因千年古村落林浦而得名。
五代十国,林氏族人自北方入闽,
在闽江下游沿水而居。
以姓而名村,
小河汇入大河的地方名“浦”,
故村名林浦,
林氏族人,在此繁衍生息,共饮闽江水。
从宋开始,注定这个古村落的不平凡。
当历史定格在南宋末年,
蒙古铁骑蹂躏中原,破临安,南宋政权灭。
南宋流亡政府应运而生,
福州在历史上扮演起流亡政府的陪都。
那年,公元1275,落魄南宋逃亡皇帝赵昰,在文武大臣陪伴下在林浦村登岸,
那塔,邵岐石塔,伫立在邵岐码头的石塔,见证着落难君臣将帅的匆匆足迹。
那山,平山福地,林浦村平山建皇帝行宫,记载着文臣武将收复旧地的绝望。
那年的林浦,
来了文天祥,
来了陆秀夫,
来了陈宜中,
来了张世杰,
他们,一身正气,从北而来,为宋而战。
遗憾的是,
那时的蒙古铁骑,犹如历史的洪流,
而南宋的流亡政府,却是一根稻草,
最勇的将,最能的臣,
却是稻草上的蚂蚁,抵挡不住历史的洪流。
后来……福州被攻破
再后来,在广东的崖山海战,陆秀夫抱帝投海,
为宋朝的历史结束画上一个不可磨灭句号。
南宋灭,林浦村却躲过了屠村的命运。
皇帝的行宫改名为泰山宫。
而泰山宫却有祠,如今依旧在,
里面供奉着南宋文臣武将的塑像。
南宋的君臣魂在林浦,
国可灭,华夏民族魂不可灭。
曾想,
小小的林浦,却有大历史。
南宋朱熹在此讲学,在林浦的濂江书院讲学,
文风兴盛,冥冥之中给这个村落注入不凡。
为何不凡,因为林浦的传奇还在继续。
北京城,有一城门,叫正阳门,也叫大前门,
却与林浦结下不解之缘。
那年,
甲午中日战争还未开始,慈禧的大寿还在筹办,
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重修颐和园,
林浦村的乡绅林寿熙承包采这一座皇家园林的木材,
因此重修颐和园的木材基本都是来自福建。
林寿熙成了富甲四方的人,
如今的林寿熙宅依旧诉说那一段清末的传奇,
传奇的一生,也许他的死也注定着一丝神秘,
在林寿熙在重修正阳门后,时隔数年,
一封来自北京家书,林浦村的传奇就此陨落。
他的离世,至今依旧是个谜。
成了政治,败也政治。
林浦,这个地名注定承载太多的故事,
今有林浦互通,林浦地铁口,林浦小学,
一个地名,藏着千年故事,
站在林浦的邵岐码头,
看着一江之隔的海峡会展中心,
远望着着横江之上的鼓山大桥,
再眺望那彼岸的鼓山鼓岭之颠,
林浦村,依旧在,只是成了城中村。
叫一声“林浦”,总有人在那一瞬间,追寻它的过去。
⑽ 急需:福州地名的资料!!!!!!!
福州地名浩繁而有趣,一九八0年普查资料,福州地名计有4260多条。《七闽现代骨董录》载.过去福州民间把地名串编起来的,“进京路引”,这里不妨摘录一段:“青圃蓝圃慢慢行,乌龙过江三角埕,黄山城门乡下路,后琯直达白湖亭,下渡红墙十锦庙,梅坞过岭仓前桥,中洲大桥设税馆,中亭街鱼货两边排,小桥左边排水果,安民崎顶挂退衣,横街几家酒米店,惠泽境内剔棕毛,文山横山吉祥山,吉祥山下铸铜锣,茶亭粉店多热闹,福德桥边祖庙前,洗马六柱九仙铺,斗中街一派制头梳,月爿池几家铜钴店,闯进南关一座城……从南到北一直念到省外。通过这段,“路引”,我们对解放前福州地名和市貌可略见一斑。
有人利用福州地名串成对联,谱写诗词和对子,如:“竹横前后屿,柳倒大小桥”。上联嵌竹屿、横屿、前屿、后屿等四个屿名,下联列柳桥、倒桥、大桥、小桥等桥名。又如,“路有东、北大,街分上、下杭。藤结上中下,门辟东西南”。分别点出东大路、北太路、上杭街、下杭街、上藤路、中藤路、下藤路.东门街、西门街和南门街。这类联对既饶风趣,又便于记忆。
pppp有的单个地名也可配成有趣的对子,如:蛇山对猴屿,碗弄对桶
街,凤凰池对麒麟弄,野猫弄对春牛亭,白鸽树对鲤鱼庙等等。
至于用数字命名的地名,也是遍及各处,如一真庵、二桥亭、三叉街、四宝园、五柱厅、六印路、七间里、八角井、九狮庙、十锦祠。
pppp福州地名和店名多冠以“三”,“三”字在福州话中和“生”同音,是吉利的字眼。如,福州戏班有“三赛乐”,澡堂有“三合泉”,布店有“三多”,点心店有“三成炳”、“三成协”,地名有:三坊七巷、三叉街、三保街、三角井、三门里、三合弄、三条档、三角池、三牧坊、三座排、三民里、三县洲、三穿井、三兴弄、三通桥、三和巷、三官堂、三角坂、三捷透、三边洲、三一弄、三座厝、三官巷、三眼井、三角埕、三门桥等。
ppp更有意思的是,民间还常利用地方特点编成歇后语来说明生活中某些现象,例如:“乌尾里推刀——推到底”,(指责推辞责任的人)“下渡尾迎神——好看在后”,“黄巷逐猪——两头跑”,“鼓楼前拾柴屑——自幼结识肝胆兄弟”,“圣君殿水—一双头潮”等等。这些都已成为福州人民的口头语。
福州,福建省省会,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省水、陆、空交通枢纽。三山傲首挺立,闽江穿流城区,白塔、乌塔,两塔对峙,构成榕城独特的“三山两塔一条江”的城市格局,天造神设、山水灵秀、气势非凡,素有“东南都会””福地宝城”之美誉。 福州,现辖五区二市六县(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五个区,福清、长乐两市,闽候、罗源、连江、平潭、闽清、永泰六个县)全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人口580万,其中市区面积1043平方公里,人口143万。
福州是座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受封为闽越王)在此筑城建都,称为“冶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称“福州”。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扩建夹城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石山、屏山围在城中,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别名。因王审知受封闽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中的“闽国”,定都于福州,从此,福州便有了“闽都”之称。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张伯玉,发动市民广植榕树后“绿荫满城,暑不张盖”,又得“榕城”之美称。
福州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着历代英才。他们中有五代开闽的王审知,南宋爱国名相李纲,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启蒙思想家严复,文学家林纾,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海军元老萨镇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谦等等,仅宋、明、清3个朝代,福州籍进士达3632人,其中状元7人,位居全国各州府的前列,近现代名人灿若繁星,举不胜举。福州又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从清朝到民国先后13任海军总长、次长、总司令为福州人囊括。1991年,国家对近现代中国杰出专家学者所作的统计中,福州籍53人,中科院福州籍的学部委员、院士47人,均列全国各城市的前茅。
福州名胜古迹众多,旖旎多姿的自然景观与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互相融合、交相辉映。至今许多文物名胜古迹仍完好无损。据普查统计,已发现古遗址、古建筑、古墓群等各类文物点4497处。其中有新石器时代遗址81处;商周遗址67处;宋至清代木构古建筑2040处。唐至清代的古塔、经幢64座,古桥354座。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保护单位54处。着名的文物有:建于1000年前的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华林寺,立于1000年前的,被誉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赐琅峫王德政碑”,距今1200多年,被称为书法艺术“世宝”的唐篆书法名家李阳冰亲书的乌石山摩崖石刻,闽候县昙石村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遗址等。
福州临江吻海,闽江横贯城区,年均径流量600多亿立方米,海洋面积近1.2万平方公里,水产鱼类620多种,是全国三大海水养殖基地之一。海岸线长达1137公里,有可建万吨以上泊位的天然良港10多处。福州与台湾岛一水相连,东澳港至台湾新竹仅70海里。马尾港距香港488海里,距上海433海里,是沟通中国与亚太地区的海上枢纽。历代到海外谋生创业者众多,如今已有250多万侨胞分布在世界各地。归侨、侨眷和港澳眷属近百万人,在台湾地区有60多万福州乡亲。
福州气候宜人,绿树长青,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全年无霜期326天,年平均日照1700-1980小时,相对湿度77%。年平均气温为19.6℃,最时是1月份平均气温为10.5℃,最热时是7月份平均气温为26.8℃,年平均降水量1342.5毫米。农作物一年三熟,四季瓜果飘香,四时蔬菜纷呈。福州山地占80%,森林资源十分丰富。
福州是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也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旅游城市。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山水特色凸显,左旗(旗山)、右鼓(鼓山)、北莲(莲花峰)南虎(五虎山)拱卫,盆地面积1440平方公里。闽江横陈,吉祥山、烟台山、高盖山、五虎山逐案抬升,乌石山、于山分列左右。白塔、乌塔各置东西,晋安河、白马河如蛟龙出水,以屏山为珠,呈“双龙戏珠”之势。福州的第一胜景鼓山,国家级重点佛教寺院西禅寺早已蜚声海内外。市区的西湖公园、左海公园、森林公园、温泉公园、鳄鱼公园各具特色,景色千姿百态。郊县平潭海坛度假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还有省级风景名胜福清石竹山、连江青芝山、永泰青云山、闽候十八重溪等等。这些名山秀水风景如画,与悠久的历史,多彩的文化相映生辉,吸引着无数中外旅游观光者。
福州民间工艺久负盛名,传统的工艺品脱胎漆器、角梳、纸伞被称为“福州三宝”。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寿山石雕和200多年历史的脱胎漆器名扬中外,与软木画被称为“榕城三绝”。还有历史悠久的闽剧和评话,古典十番、福州尺唱等传统艺术。而以福州菜肴为代表的闽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名菜“佛跳墙”名扬海内外。鱼丸、太平燕、鼎边糊、线面等是独具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福州还是全国三大温泉区之一,温泉分布在方圆约9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区,这在国内外大中城市中也是罕见的。
福州为何称“都”呢?原来,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时期,王审知随兄王潮从王绪起兵南下入闽,于公元893年攻下福州城,后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受封为闽王,建立闽国。因首都定于福州,从此福州便有“闽都”之称。
此外,福州在我国历史上还曾两次被作为临时首都。一次是宋代末年,即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攻陷了当时南宋政权的国都临安(今杭州),恭帝赵显及太后均被元兵俘虏,其兄赵昰于五月一日在福州登基,称端宗皇帝。当时的福州成为临时首都,改年号为“景炎”。但是,还不到半年时间,元兵又从浙江向福州进军,十月攻破邵武城,经南平而下,于十一月逼近福州。当时闽府尹王刚中开城门投降,端宗皇帝从海路逃往广东。
第二次福州被临时定都的是在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五月。明朝的南都(今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朱聿键从杭州入闽,被奉监国,于是在福州称帝,改纪元为“隆武”,这就是南明王朝的“隆武皇帝”。同时改福建为“福京”,把福州的布政使官署作为皇帝行宫,并封一批文武官员要职,犹如京城规范。其中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受封为“平虏侯”,郑成功赐为国姓(朱)。但不久,郑芝龙叛变降清,形势逆转。仙霞岭重关百里无一兵把守,隆武皇帝见势不妙,决定离开临时首都福州,经南平转闽西。第二年,清兵攻入闽北建宁县,并直驱南平,朱聿键皇帝仓卒逃往长汀,这年八月(1646年)他与爱妃曾氏皆被俘而死。
福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历代以来它有十二个别称:分别是“闽中”、“晋安”、“凤城”、“三山”、“长乐”、“榕城”、“天兴府”、“福安”、“闽海”、“闽州”、“泉州”、“左海”等。
“闽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个郡。七年后又增设四个郡,其中福建叫“闽中”,治所在福州,所以古人广义上称福建为“闽中”,而狭义上则称福州为“闽中”。唐朝着名现实主义诗人杜荀鹤(846-904年)池州石埭人(今安徽太平),他旅居福州时留有一首描写福州秋天的诗,题目就叫《闽中秋思》:“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说明当时福州称“闽中”,秋色如画,但一千多年前交通不便,故诗的最后称“不堪行”。
“晋安”:魏晋南北朝时,晋人纷纷避战乱从中原入闽,始称“八姓入闽”,不少望族定居于福州今东门晋安河两岸,故此时福州别称“晋安”。
“凤城”:晋代地理学生郭璞为福州勘察新城,扩大范围。他在《迁城记》中说,福州“其城形状,如鸾如凤”。于是福州被人视为“凤城”,如今福州许多地名还都带“凤”,如西门的“凤凰池”,工业路一带的“大凤山”、“小凤山”,东街有“凤凰坊”,东门有“凤邱山”,宋代朱熹在福州书有“凤邱鹤林”,清代三牧坊有“凤池书院”等。如今在闽江二桥南端耸立着一座“凤鸣三山”的雕塑,象征福州的南大门。
“三山”:唐末五代,福州城范围进一步扩大,把屏山、乌山、于山圈入城内,故此后福州便有“三山”之别称。如今海外福州籍华侨聚集地行会组织仍称“三山会馆”。
“长乐”:公元933年,“开闽始祖”王审知死后,他的儿子王延钧在福州称帝,国号“闽”,改福州为“长乐”,所以这一历史时期的“长乐”不是指今天的“长乐市”,而是指福州。
“榕城”:宋代治平年间,福州太守张伯玉发动居民“编户植榕”,于是“绿荫满城,暑不张盖”。从此福州开始有“榕城”的别称。
“福安”:南宋末年,元兵挥戈南下,民族英雄文天祥护送益王赵昰入闽,在福州建立临时“国都”,将福州改为“福安”。 “天兴府”: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1645年),明朝国都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朱聿键从杭州入闽,在福州称帝,改年号为“隆武”,称福建为“福京”,福州为天兴府。
“左海”:清代福州又有“左海”之别称,因为我国古代地名以东西方位而定,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福州位于东海之滨,故称“左海”。清末福州城曾耸立有一座石牌坊,上书“左海流芳”四个大字,以示福州人才辈出。林则徐纪念馆的大门左边上书“左海伟人”,原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人民日报》社长拓是福州人,他常用“左海”笔名发表文章。
“闽州”与“泉州”:唐代初年福州曾叫过“泉州”,但时间很短,到了唐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泉州”为“闽州”,把“泉州”这个名称移给了现在闽南的泉州,直到唐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改“闽州”为“福州”。
“闽海”:辛亥革命后,废除旧府建置,改福州为“闽海道”,于是出现了“闽海”之别称,它包括福州话流行的长乐、福清、闽清、永泰、连江、古田、屏南、罗源、闽侯、平漂等十个县市,故在海外有“闽海十邑”之称。
福州民间长期以来流传“三山现,三山藏,三山看不见”的民谣。其中“三山现”指屏山、于山、乌山。这三山呈三足鼎峙于今八一七路的中轴线上,十分显目,所以称“现”。 而“三山藏”与“三山看不见”则向无定论,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根据清代林枫《榕城考古略》载:罗山、芝山、丁戊山为“三山藏”;灵山、钟山、玉尺山为“看不见”;二说是根据明代何乔远《闽书》载,以罗山、冶山、玉尺山为“三山藏”,以龙山、芝山、钟山为“看不见”。不论哪种说法,其“藏”与“看不见”的三山,均系“三山现”(屏山、于山、乌山)的支脉,有的如岗阜,有的似山坡,随着历代道路的拓宽与民屋建筑的稠密,这些小山或被削平,或被遮挡,以致变成“藏”与“看不见”了。现将它们的遗址介绍如下:
罗山,在今南门协和医院后的一座小山岗。
冶山,在今鼓屏路省卫生厅后的小山。
玉尺山,又名闽山,在今光禄坊省高级法院围墙内。
龙山,又称灵山,在今鼓楼七星井巷内。
福州至今还保存了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坊巷中最为着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区和“朱紫坊”街区了。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胸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塔巷、宫巷、吉庇巷。在这居民区内,坊雹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庞大规模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占地40公顷,人口约1.4万人,现有古民居268幢。
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八一七路)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
“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冶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许多民居的门窗漏花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丰富的图案雕饰,精巧的石刻桂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随处可见,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形,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翅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宅院有一进或多进,每进都有大厅、后厅、正房、后房、左右披榭、前后天井。天井是福州传统民居的又一特色。它由厅、榭的敞廊围绕构成矩形空间,为宅内交通枢纽,并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气流畅,排水便利。室内的门、窗也与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
衣锦坊
衣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旧名通潮巷。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宋时称“禄锦”,明朝更为“衣锦”,其实都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现在衣锦还乡,荣耀乡里,所以坊名也改过去称“通潮”,则是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
文儒坊
三坊中的第二坊为文儒坊。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据《榕城考古略》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郑穆任国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从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也居住在这里。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裘故居也在坊内。陈承裘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清代的着名诗人、《石遗室诗话》作者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内有光华阁是为入室弟子课业的地主。陈寓隔壁是现代着名法学家柯凌汉教授的住宅,这条坊就因历代文儒辈出而闻名。
光禄坊
光禄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宁时,光禄坊内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当时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了“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为了感谢僧人,他吟了一首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而来的。
光禄坊 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
闽山保福寺遗址
杨桥巷
杨桥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巷。杨桥巷古名登俊坊苍,因西能杨桥而改名。在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姓大宅,是林觉民烈士生前的住处,这一烈士故居,后来卖给作家冰心的祖你谢銮恩。冰心小时候新加坡在这里住过,好居《我的故乡》中,亦对故居有生动的描述。巷道扩大为道路后,林觉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有相当部份被保存下来。
郎官巷
郎官巷,在杨桥巷南,南后街的东侧,巷的东头通福州市内闹区八一七北路东街口。 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端口。据清《榕城考古略》载: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宋代诗人陈烈原籍长乐,迁居福州时也住在郎官巷。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内。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着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东能八一七北路闹市区,西能南后街。据《榕城考古略》载:“旧名修文,宋知县陈肃改名兴文,后改文兴。今呼塔巷,以闽国时建育王塔院于此也。”此大塔位于巷北,并有塔院看管,被视为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还在,以后未见记载。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片的小塔,作为古迹纪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门之上。 塔巷旧有旌孝坊,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传有一首赞誉他诗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洒幽人。”至今仍传为美谈。
黄巷
黄巷在塔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衣锦坊东西相联。据志载。晋永嘉年间(307-312的)中原黄姓人家避乱入闽,落户在此,故称黄巷。唐代崇文馆校书郎黄璞退隐归居这里,黄巢兵入福州。“以璞儒者戒无毁,灭炬而过。”宋代崔大夫及第,一度改名新美坊,后称新美里。明代侍郎萨琦亦居此巷。巷内有一“唐黄璞居”石碥,50年代初期还有人见过。
安民巷
安民巷位于黄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文儒坊相对,安民巷旧名“锡类坊”,它改名“安民”,与黄巢入闽有关。据《福州地方志》载:“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
宫巷
宫巷在安民巷之南,东西两端分别一八一七北路和南后街相接。据清《榕场面考古略》载:“旧名仙居,以中有紫极宫得名。后崔、李二姓贵显,更名聚英达,明得改英达。”
中亭街
这是一条富有传奇色彩的商业古街。
这老福州人的心目中,中亭街就像一种商业象征,时刻都在牵动着榕城关注的目光。
“挤得就像中亭街”——福州人至今仍流传的这句口头禅,形象地道出了这条古街的千载繁华和其特有的商贾气息。
当城市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让中亭街的商业地位渐渐为榕城人所淡忘的时候,世纪之交的一项浩大工程,再度让这条古街成为榕城百姓瞩目的焦点。
缘于宋代的中亭街是福州商业史的骄傲。当已经衰败、破旧的中亭街即将揩去千年岁月风尘的时候, 我们不禁要为福州改造中亭街的浩大工程而欢呼。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面对残酷无比的市场竞争,我们不禁又为中亭街能否复兴千载繁华而忧思。我们知道,中亭街的再度辉煌,仅有历史的沉淀和恢宏的建筑是远远不够的。她同样需要准确的商业定位并历经变幻莫测的商场洗礼。 毕竟,中亭街首先是商业街而不是观光街。它的气派和恢宏,并不一定与客流量成正比。
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狼烟四起的榕城商界,再也不是靠某种地利或环境就能创造商业神话的时代。更何况,现在不少福州人还有购精品、名品到鼓楼的消费习惯——位处台江区的福州亚细亚购物广场的沉沦,曾经让福州不少商人发出“台江开不了高档商业城”的感叹。
大手笔的中亭街能否从此扭转“干坤”,一雪台江商界的“不白之冤”?
参考资料:http://www.2xy.cn/7cd_cn.asp?ArticleID=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