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州资讯 » 福州飞虎龙舟是哪个村
扩展阅读
广州做牙冠多少钱 2025-07-15 03:03:45

福州飞虎龙舟是哪个村

发布时间: 2023-03-05 04:22:38

A. 福州王庄新村的旧王庄新村印象

王庄新村是福州四大老社区之一,应该算得上福州最早几批的拆迁安置房,早先是以大排档为主的一个大居民生活区,随着王庄人口密集度不断增加,天然形成了福州第一夜市,夜市的繁华又带动了王庄四周的发展。没有人知道这儿到底住了多少人。 晚上,地摊从长乐路头排到长乐路尾,大排档从晚上七点开到凌晨,永远人声鼎沸。因为生活的缘故,王庄永远洋溢着一种热火朝天的繁荣气息。
伴随福州城市的发展,王庄新村原来的居民慢慢地选择新的社区,王庄的房子或留给老人居住,或转手出让他人,或出租给附近商家、刚毕业的学生、外来打工人员等等。因为生存的缘故,王庄不可避免地给人以脏乱的感觉。王庄是福州城市化进程的一个过渡,在老福州的记忆中,这里夹杂了各种不同的文化与商业氛围,虽繁华,却缺少一些贵族之气。随着福州城市的扩容与升级,王庄新村、洋下新村、上海新村等老社区的老迈之态尽显无遗,这些老社区的建筑多以钢混为主,经历了二三十年的风风雨雨,危险系数较高,特别在5·12汶川地震之后,这些老社区的改造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棘手问题。 从王庄新村桂园小区的角落望去,随处可见混杂在一起的广告牌和电线 王庄新村被周围陆续拔地而起的高楼包围,略带几分沧桑。
王庄新村的诞生是从1981年算起。按照福州民间的虚岁算法,到今年,王庄新村已经30岁,人的而立之年,房子的暮年。
两架待售的自行车摆在路旁破旧的宣传栏下,一名小摊贩在卖水果倒回30年前,王庄新村还是一片农田。当时恰逢要建设五一广场,原本住在那一带的水部等几个村,必须集体搬迁。于是就有了王庄新村,作为他们新的村,1981年开始建设。 那一年,26岁的福州市民邹增惠搬进了这里。他结婚没多久,家中祖屋墙上的大红喜字还没撕掉,他带着妻子、家人,跟同村的其他人一起来到这个新的村,搬进了二区一个四层单元房里。
在邹增惠的想象中,所谓新村不过是一个陌生又新鲜的住所,尽管祖屋时常漏水,只是一栋木质结构的房子,但那里留有他太多的回忆,他很不舍。跟他有着相同想法的,还有不少老人,住了一辈子说搬就搬,难以割舍。
这种难舍,很快就被新鲜感取代。王庄新村带给他们的,是一个与之前生活大不同的村:每栋都是五层高,外墙刷着红漆,新村里大小绿地21处,还有公园,边上晋安河静静流淌,放到现在可称为沿江豪宅。
入住一年后,邹增惠的第一个女儿出生了。每天早上7点半,他花10分钟骑着自行车去鳌峰洲附近上班。妻子则到新村四区附近一个早市买菜,那里有成排的小摊贩,肉、海鲜、水果,什么都有,价格也便宜。
再过几年,女儿可以上学了,学校就在小区里。每天放学,女儿和同学一起到小区旁的公园绿地里玩,虽然没有摩天轮,石桌、石凳也能增添无限童趣。
而整片新村,入住的人也越来越多。到1989年底,王庄新村共建住宅292幢,入住总人口已经达到35937人。
邹增惠说,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夜市的出现让王庄夜生活更丰富了。一开始只有几个小摊,摆着牙刷、毛巾等日用品。到后来发展成一条街,晚上车水马龙,逛街购物的人穿梭其中,生意之好唯有学生街能抗衡。
到2000年,大排档的加入,更加热闹。逛完夜市,就在街头任意一家坐下,两瓶啤酒,几碟小菜,看外面人潮涌动,品自己人生得意。
一个王庄,已能满足居民从购物到消遣的所有需求。这里从一个村,发展成了一个繁华的小城市。
时间带来了热闹繁华,也带来了岁月沧桑。转眼间,女儿已经出嫁,邹增惠也55岁,年过半百了。小区里漂亮的红墙,陆续褪色。楼下花圃的台阶,开始松动。
新村里电线盘根错节,从楼下望去好似一条蛇盘旋头顶,随时会咬人。而那尊上世纪90年代初,为纪念女排七连冠而摆在新村里的“拼搏”雕塑也满是污迹。
一些王庄人带着家人搬了出去。另一些则又带着家人搬了进来。王庄新村被周围陆续拔地而起的高楼包围,略带几分沧桑。
如今,55岁的邹增惠坐在新村公园里感叹,老了。 2010年11月10日,农历十月初五,是王庄人信奉的朱将军大寿的日子。这一天,寿宴照常举行,就在搬迁废墟边上的百神阁前。
这一天,是王庄人的节日。他们中有人凌晨5点起床,去市场采办食料。有人从早上7点开始做帮厨,一直忙到晚上8点。还有人早早赶到庙边,帮着端菜布桌。王庄新村二区的公园因此热闹不凡。
吃过晚饭,还有精彩的闽剧可以欣赏。戏台就搭在百神阁外的空地上,足有10米长。锣鼓一响,看戏的人挤满台前。老人们有经验,一大早就从家里端把椅子,放着占位子,舒舒服服看戏。小孩只能爬上树,往下瞧,还有人专程从连江赶来看戏。 王庄人很阔气,请的戏班子必定是最好的。福州市闽剧一团是常来的明星戏班子,《贻顺哥》、《陈世美不认妻》……这些本子,王庄人都很熟悉,还能哼出几句。演员们咿咿呀呀用福州话唱着,底下老人闻之落泪。小孩则对小贩穿梭其中叫卖的零食更感兴趣,乘着爷爷、奶奶落泪感动时刻,一央求,很容易拿到几元零钱买吃的。台上戏剧,台下人生。陈世美终于狠下心不认妻,王庄人吃罢今年的晚饭,各自散了。宴席散了,王庄人的新村生活也要暂时散了。在之前的8月份,机器轰鸣,一栋栋楼倒下。只有原本不属于这的工人,从楼顶、窗台跨入任何一个曾经封闭的空间里。
一间房间里贴着个大红喜字,字的一角被撕裂。房间的角落里摆着一对洋娃娃,吊在窗台上的红灯笼异常喜庆。屋外工人烧垃圾的气味充斥着房间,屋内还残留一对新人在此共结连理的喜气。
另一个房间,墙上刷着卡通图案,杂乱的地板上摆着一圈彩色铅笔,红橙黄绿,煞是好看,曾经有个小女孩住在这里,用铅笔画过20年后的一个梦,已在王庄新村长大的自己,幸福地依偎在有些老迈的父母身旁。
王庄新村的时间,终于停留在2010年8月的某一天。如同候鸟南迁一般,王庄人携家带口集体离开。
离开,还会再回来。就像我们身边的这座城市,一座座“城中村”的历史一一终结,而另一座座“城中城”的历史就此一一掀开。 王庄新村蛤埕龙舟会的会长,就是街坊口中的“老郑”。他的全名叫郑景兴,今年63岁,住在王庄新村二区11幢。这两天,他一直在为新的龙舟房的事奔波。
“现在这一带要进行动迁,龙舟会也得重新选址。”老郑说,龙舟会目前有5条龙舟,其中最早的一条在上世纪70年代建造。因为旧的龙舟房面积有限,之前它们被分别放在龙舟会、晋安河边。
奔波了几日,龙舟们的“新家”总算有眉目:在则徐中学边上,面积大约有200平方米,要比现在大上2倍左右。
老郑舒了口气,他戏称,再过两年龙舟可以不用“分居”了。
让老郑奔波的龙舟,是王庄人眼中的宝。早在搬进王庄新村前,蛤埕村的龙舟就闻名全市。1982年,蛤埕人拖家带口,另外扛着5条龙舟来到王庄,在二区18幢楼旁,建起了一个新的龙舟房。
1982年的端午节,第一次在王庄新村过节,他们在新村旁边的晋安河上举办了龙舟竞赛。
忙碌的除了老郑,还有很多邻里街坊。女人们组成后勤队,今年48岁的王英就是其中一位。搬进来那年,她刚结婚,成了蛤埕村的一员。丈夫一早就帮忙采购去了,她则挽起袖子,帮着请来的大厨烧水、煮点心。
一声锣响,一条快龙出江,鼓点越密,龙舟划得越快,站在岸边的女人、小孩会追着龙舟一路小跑直到光明桥桥头。
看着龙舟飞驰,老郑很开心,心想一定要把蛤埕龙舟的威名传下去。
第二年夏天,在老郑的组织下,新村里一群10岁左右的男孩被集中起来组成少年队。每天早上8点,哨声一响,集中开始跑步,然后下水训练。老郑这个总教练,一当就当了近10年。
在他的记忆里,1999年是最难以忘记的。那一年,国际龙舟邀请赛在光明港举行,美国、俄罗斯等国都派了队伍参加,蛤埕龙舟队也是其中一支参赛队伍。经过比赛,他们获得了600米和800米两项冠军。
那一年,也是整个龙舟队的鼎盛时期,光是龙舟就发展到8条之多。当时集资盖的龙舟房已经放不下那么多龙舟,有些只好在放在晋安河边。今年8月份王庄新村动迁,他搬到附近的莲园跟女儿同住,一起划龙舟的人也陆续搬走。搬走后,他一直有个心愿:两年后大家还能回到这里,一起抬着龙舟下晋安河。
如今新的龙舟房基本选定位置,将来它还会叫蛤埕龙舟会。王庄人也陆续得知将来的新家将在哪栋楼,他们的家叫作新王庄。老郑的心愿,再等几年就能实现。
届时,老王庄人会再回到这,新王庄人也会加入,他们会和老郑一起抬龙舟,下晋安河。
届时,锣鼓依旧喧天,龙舟还会并进。 经意间,已在王庄新村生活了三十年。林键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帅气青年,那么多的点滴记忆却难以忘却,记录那逝去不复返的美好时光。 时光是如此的残酷,带走了我的三十年。
曾经的王庄将在推土机的轰隆声中渐渐消失,除了镌刻在脑中的记忆碎片,我想用光影记录下片段。
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王庄新村,据说是当时福州第一个新村。
30年过去,新村的楼房已经显得破旧,因为都是砖缝结构,个别旧房已破败成危房。
此次拆迁,涉及一半多的楼房,王庄新村乐东、桂园、杏园、菊园、梅园等小区暂未列入拆迁范围,不过也是迟早的事。
三角梅掩映下的小区一角,破旧的小区中难得有这么一处美景。温馨的美景,午后的休闲生活。浓荫遮蔽,桂园小区的绿化不错。
王庄新村南湖公园的三角梅常年盛开,这里是老人和小孩休憩的不错去处。
梅园小区流动人口多,由于没有专门的公共信息发布栏,墙上、门板上经常可见租房信息。 绿树成荫,已经人去楼空的旧王庄,但新王庄会更美好。如此亲切的线面,恍惚中,回到了乡下。
杏园小区旁便利的糕点摊,饿了就买一个吃掉,味道挺好的。
慵懒的猫咪躲藏在杂货箱里晒太阳,见了顾客都懒得动身。
政府关注民生群众健身器材,百姓们强身健体好去处。
桂园小区一角,绿化还是非常好的,空气清新。
很多王庄居民搬到外面去生活了,大部分都是出租户,老房子,老人家居多,晴空下的百姓生活。
王庄新村居民几乎每家每户的阳台上都种些花花草草。王庄新村大部分都是砖缝结构的,老房子了,无法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所以这次拆迁,老百姓绝大部分都搬走了,虽然不舍住了二十多年的老房子,但新王庄一定会非常的美丽,老百姓都期待住进新家的那一天。
着名的王庄大排档,工作累了就休息下,喧嚣到下半夜。
在拆迁工地的路边,露出一尊名为“拼搏”的少女雕像,它究竟有何来历?有市民来电“解密”,最终得知这尊雕像是在1986年的夏天,为纪念中国女排五连冠而建的。
“这少女在打排球,右手是一个扣球动作。”那时我家就在“王庄新村。”回忆,雕像应该是在1986“年、自己还在上初中的时候建造的。”
说起雕像的建造背景,1982年到1986年,中国女排实现‘五连冠’,全国上下都掀起了学习女排勇于拼搏的热潮。”这座雕像就是在这种氛围之下,由街道办牵头建造的。当时中国女排有两位福建籍选手,侯玉珠和郑美珠,女排“双珠”可谓家喻户晓,这尊雕像就是以她们为原型塑造的。
二十多年前矗立在公园中心的雕像,如今却被遗弃在工地边,“心里有些不好受!”建议,雕像应该保护起来,“ 可以安放在闽江公园南园,到时我们也可以向下一代介绍那个时代和雕像背后的故事。”
姓名:林键 性别:男 身份:律师
常常会想起当年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几个同学合租在王庄的生活情形,一起在大排档喝啤酒,聊工作,谈理想。我们几个人的工作稳定、发展之后,各自都成家立业,现在想起,很怀念当时住在王庄的日子。
期待新王庄的中心生活”
姓名:罗文英 性别:女 身份:教师
我在王庄长大,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这里交通便捷,我上班极为便利,我现在搬到金山来住,每天上班要早起一个小时,还是期待新王庄早日完工,我能恢复中心的生活。
人气还是王庄旺”
姓名:丁阳阳 性别:男 身份:夜市商贩
我曾经在王庄夜市摆了两年的摊位,赚了近6万元。由于王庄旧城改造启动,我不得不换了新地点,这段时间下来,我觉得福州其他夜市无论是规模还是人气都比不上昔日的王庄夜市。
期待新王庄是一艘商业航母”
姓名:林忠良 性别:男
身份:永升城市花园业主
我住在王庄边上的永升城市花园,曾经的王庄很热闹,就是档次太低了,现在世欧地产来开发新的王庄,我希望能配套比较齐全的商业,在市中心做一艘豪华的商业航母,更加方便我们的生活。

B. 福州哪里可以看划龙舟

福州可以看划龙舟的地点:

  1. 中华龙舟大赛福州站,亮点:国内顶级龙舟赛事、福州浦下龙舟队,地点:福州仓山区濂泉路浦下河举行(海峡国际会展中心附近)。

  2. 福州西湖龙舟赛,亮点:福州市区、龙舟竞渡与西湖美景,地点:福州西湖公园。

  3. 长乐三溪夜航赛,亮点:夜赛龙舟,地点:福州长乐市江田镇三溪村。

  4. 长乐古槐镇龙舟赛,地点:屿头湖、洋下港(一般时间从13点—16点左右)。

  5. 长乐吴航街道龙舟赛,地点:从里仁桥出发-到达五竹桥,共有27艘龙舟参与竞渡。

赛龙舟来源传说: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了楚国京都,屈原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在湖南汨罗市,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祠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

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

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

C. 端午节福州市赛龙舟哪个村赢了福州市哪个村赛龙舟最强

5月30日端午节,2017中华龙舟大赛(福建·福州站)于福州市仓山区浦下河圆满落幕,本次中华龙舟大赛福州站共吸引到36支来自全国范围内的高水平职业、青少年龙舟队,及18支福州本地的传统龙舟队参赛,顺德乐从罗浮宫龙舟队、武进太湖湾队分揽职业组男、女总成绩冠军;东北电力大学男队、聊城大学女队分获到青少年男女组总成绩冠军。
东道主世纪金源浦下队夺得职业男子总成绩亚军。仓山江边队夺得传统龙舟组500米直道赛冠军。

D. 龙舟的福建龙舟

福建背山面海,境内江河纵横,一千多年前民间就盛行龙舟竞渡。竞渡活动在端阳节前后,一般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至初五达到高潮,亦有个别地方把竞渡活动提前或延至中旬之后。龙舟的船、桨、舵均用杉木制作,颇为考究。船首安装木雕龙头,船身漆绘颜色鳞片,以色名舟,有白在、黄龙、红龙、蓝龙、绿龙等,船身长短,划手多寡,因地而异,划法有站、坐两式。
据《福州地方志》载:公元927年闽王王延钧(鏻)曾于端午日,“浮采舫数百于西湖,每船载宫女二三十人,衣短衣,鼓楫争先。而自乘大龙舟以观”。《八闽通志》载:南唐保大十四年(956),汀州刺史提倡郡县村社端午节进行龙舟竞渡,给参赛者发绸缎,优胜者赏银碗”。宋代,从福州郡守程师孟题诗中,可见一斑。诗云:“三山缥缈蔼蓬瀛、一望青天十里平,千骑临流搴翠幄,万人涌道出重城,今差□□横波阔,飞跃鲸鲵斗楫轻。且醉尊前金激滟,笙歌归去月华明”。明代谢肇淛《西湖观竞渡》诗中得见盛况,诗云:“一曲湖如镜,轻舟隐菱荷,况当放艾节,共听采蓬歌,櫂影群龙戏,涛声万成过,楫飞睛散雨,鼓急水惊波,藉草红裙密,呜榔锦袖多,战酣残暑失,酒醒晚风和,胜事追河朔,英魂吊汨罗”。即使在兵荒马乱的日子里,端午竞渡亦未停止,如清顺治三年(1646),“五月竞渡,百姓怕多事不敢作乐,而平国公郑芝龙率兵营官兵于西湖斗龙舟”。
民国初期,每逢端午节,各地民众仍自发进行龙舟竞渡。民国22年(1933)教育部通令全国提倡龙舟竞渡后,有关部门始时有组织竞赛,民国35年(1946)6月4日,省立福州公共体育场在福州南台(从亚细亚码头至第一码头)举行各界龙舟比赛大会,有30余支龙舟队参加角逐。下洋队获第1名,帮洲队居第2名,沿江两岸观众达5万余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全省各地龙舟竞渡甚为活跃,南安县水头、石井一带在举行龙舟竞渡的同时,还结合进行“水上捉鸭”游戏。1952年,松溪县举办龙舟赛会,以庆祝土地改革胜利,有9艘龙舟参加竞赛,县长卫慎之坐舟击鼓指挥,观众云集松河两岸欢呼胜利。同年端阳节,龙溪、平和、南靖、海澄、长泰、华安等县有103艘龙舟在石码镇进行友谊竞赛,这是龙溪专区(今漳州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龙舟盛会。1953年起,这一传统活动,由各级体育部门组织。福州市在闽江举行首届市级龙舟比赛,有352名运动员参赛,两岸观众达5万多人。这一年,受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回厦门亲自监造10艘龙舟,要求集美学校的师生和当地村民开展划舟技术的正规训练,并为龙舟竞渡兴建一座比赛池。1956年他又在学村海边兴建一座长100米、有8至10条划道的龙舟竞赛池。该学村自50年代中期以后,凡端午节均举行龙舟竞渡,四邻城乡群众云集海滨观赏比赛。
“文化大革命”期间,划龙舟被列为“四旧”而中止。70年代末,全省各地龙舟竞渡逐渐恢复。进入80年代,这项传统体育活动又有新的发展。1982年12月,龙海县角美公社为欢迎全国农村体育工作会议在该社召开,特组织20艘龙舟为代表进选取表演赛。1984年,国家体委将龙舟竞赛列入体育正式竞赛项目后,福建城乡龙舟竞赛更为活跃。三明、漳州、上杭、漳平、罗源各县(市)都造新船组织竞赛。全村只有3000余人的福州郊区浦下村即新造龙舟18艘,平均每180人就有一艘。所有新造龙舟,一般能根据全国竞赛用舟的统一标准(长15米,宽1.1米)建造。同年9月,浦下村男子龙舟队代表福建首次参加在广东佛山举行的全国第1届“屈原杯”龙舟赛,获得亚军和精神文明奖。
1985年端阳节,各地参赛的龙舟3000余艘,男女运动员40万名,观众达400余万人次,龙海县石码镇还把龙舟竞渡与城乡商品经济交流会结合起来。是日,他们不仅组织12个乡(镇)的龙舟队参加竞渡,而且利用龙舟盛会,开展城乡物资交流,营业额达到40余万元。同年7月2日,福州浦下男子龙舟队和鼓山女子龙舟队,参加在湖北宜昌举行的全国第2届“屈原杯”龙舟赛,双获第3名。1986年,省龙舟调赛在福州举行,马尾、浦下、江边、远东、江中、祥谦等队参加,祥谦队获第1名。同年7月25日至28日,日本举行“长崎龙舟选手赛大会”,祥谦队作为福建省体育代表团福州市龙舟队应邀参赛,获800米直道竞速表演赛第1名和选手赛决赛第2名。与此同时,新加坡龙舟队来闽访问,在福州西湖与福州龙舟队进行友谊赛,主队获胜。从此,神州体育瑰宝——龙舟,开始走向世界。
1987年3月,福建省龙舟协会成立。此后,龙舟竞渡列入各级体委竞赛规划。6月1日,福州市与美国福州三山联谊会在福州举行首届“三山杯”龙舟赛,有闽侯、永泰、长乐、连江四县和福州仓山、台江、郊区、马尾四区8支龙舟队参加,永泰县和福州郊区女子龙舟队作了表演赛。9月至13日,全国龙舟协会和省龙舟协会等单位在厦门集美举办“嘉庚杯”国际龙舟邀请赛,澳大利亚、日本、澳门和广东顺德、福建、厦门等龙舟队参加比赛。顺德队获第1名,福建队获第2名,厦门队获第3名。是月,全国在四川乐山举行第3届“屈原杯”龙舟赛,福州郊区浦下男队和鼓山女队参加,双获第4名。浦下男队因不服裁判,在发奖会上,故意摔毁划桨和纪念品,受到停止二年参加全国龙舟比赛资格的处理。

E. 端午节福建人是怎么过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重阳节、重五节。在福建,人们都认为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与包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两项活动成了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此外还有挂艾叶、菖蒲,饮雄黄酒等。各地区还有一些不同的习俗。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称为“端阳节”
端午节期间,从闽南到闽北,从闽东到闽西,海滨湖汊,大江小河,几乎都能看到竞渡的龙舟,都能听到喧天的锣鼓。龙舟竞渡俗称“扒龙船”,龙舟的样式、参赛人员和比赛方式等,全省各地大同小异。
福州重龙舟竞渡,旧时台江、西湖皆有之,而苏岐特盛,龙舟长3丈多,宽5尺左右,首尾如龙形,两侧绘有五彩的龙身。划舟手28至30人,加上司舵、执旗、锣鼓手、放鞭炮者,合计有34至38人之多。福州沿江及临湖的乡社,都拥有自己的龙舟。端午节前,准备“扒龙船”的乡社便开始集资。人们敲锣打鼓,带着本乡龙舟的旗帜,挨户募捐,俗称“采莲”。乡间大户出钱请“扒龙船”者宴饮的,就可坐“龙船”头,这是一件很风光的事。坐龙船头的人,还负责背本乡龙船神(各乡的龙船都奉有一种神)的香火袋,成为本乡龙船的领头人。“扒龙船”的场面热烈壮观,清代有诗云:“凉船过处水生风,鳌鼓声喧万桨同。若个锦标先夺得,蒲葵扇系手巾红。”诗作者自注:“土音呼斗龙舟为扒凉船。好事者以中扇为标系竹竿,插岸上。众舟鼓木世争先,以得为荣。鼓声、锣声为与人声共阗,水为之沸。”(清·董平章:《秦川焚余草》中《榕城端午竹枝词》)现在,福州的赛龙舟依然红火。虽然象“采莲”及挂香火袋的习俗不多见了,但在人员组成、训练及参赛等事宜,仍然由各乡村农民自发组织。
莆田龙舟船首的造型大有讲究。雕成龙头的,说明龙舟所属的村子出过举人,船头齐平,上画有龙头的,表示这个村没有出过举人;船头齐平、上画着太阳的,表明出过孝子;船头齐平、画着龙头,但龙鼻子却又是雕成的,则表示这村出过贵人。唐代梅妃故乡江东村的龙舟便是如此。莆田龙舟最短的是“九对”,有18名划手,加上司鼓、司锣、掌舵各1人,全船共21人。最长的是’十五对”,即全船划手30人,外加3人,共33人。莆田以木兰溪为界分南北两洋。北洋龙舟,掌舵者是舟上的总指挥,以村中头面人物充任。南洋龙舟,司锣者为舟上的总指挥,也是村里的头面人物。竞赛时,北洋在终点处立一标竿,上系彩球,以得球者胜。南洋则无,仅以先到达终点者胜。民间有《龙船歌》道:“天时好,天时好,早稻收了田插好。田工闲,扒龙船,是输是赢无‘单倒’(方言,意为没关系)。抢龙珠,跳龙门,‘扶背’(方言,即掌舵)须要用心思。你也争,伊也抢,抢起大家试本事。要同心,要协力,第一船浆要齐落,你也扒,我也扒,比赛一了也就过。伊请你,你请伊,大家齐唱龙船歌”。《龙船歌》描绘了莆田龙舟竞渡活动既激烈又和谐的场面。
闽南各地还有各自独特的端午习俗。据介绍,厦门、漳州等地还在竞渡终点停泊“标船”,以鸭子为标。竞赛开始,一艘艘龙舟如箭离弦,飞速破浪前进,岸上观战者人山人海,鼓掌喝彩。当龙舟到达终点时,“标船”把鸭子投入水中。龙舟上的健儿纷纷跳往水中追捉,观众呐喊助威,极为热闹。 漳州市诏安县数百年来走“贡王”的民俗为当地乡亲喜闻乐见。每逢端午节,当地乡人分别从两庙中抬沈世纪、李伯瑶二将的神像出行,环绕北关游街时,由庙宇灯笼前导,刀斧戈戟罗列双行,社众排队随后,齐唱原名龙船鼓歌的“贡王歌”,十分热闹。清代进士黄开泰有一首《端阳走贡王竹枝词》记其盛况:“满城竞唱贡王歌,结队游街鼓伴锣。端午舁神因底事?开漳英烈绩难磨。” 泉州端午节有很多祈福消灾习俗,包括门楣插“五瑞”(即五种植物)、小孩胸佩香袋、泡雄黄酒、炒午时盐等。另外还有一种谐趣的驱邪消灾的习俗叫“采莲”,采莲队伍中有铺兵、锣鼓阵、花童或男扮女装的提花婆,由一位扮相邋遢不堪、手举长杆幡旗的“醉汉”充当前导,最后由四人抬着一具木雕龙头压阵,为沿途的民众入室舞旗拂扫。
着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倡导的集美学村龙舟赛,蜚声海内外。他生前在集美学村亲自设计和修建了宽300米、长800米的龙舟池,并建造了可容16名划手的龙舟10艘,每年举行龙舟赛会。1957年端午节,陈嘉庚曾亲自主持龙舟赛会,邀请同安、海沧、杏林等邻近90多个社乡龙舟队,男女运动员2000多人参加。1987年端午节,首届“嘉庚杯”国际龙舟邀请赛在集美举行,参赛的除福建省队、厦门市队外,还有日本、澳大利亚、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队参加。1988年6月24日,在福清东张水库也举办过国际龙舟邀请赛,是规模空前的一次龙舟国际盛会。
包粽子是端午节的又一大习俗。粽子古称“角黍”,旧时相传是为纪念屈原的,现在已成为节日的时令美食。粽子从五月初一起就开始制作,其方法是:以稻草灰碱水、或豆壳灰碱水、或其他植物碱水浸糯米(现有以食用碱,味道稍逊),待浸透后用俗称“粽叶”的狭长竹叶包成三角锥体状,再以一种细韧的草(福州称蒯草)或小麻绳扎好,10个1串或50个一串,放入锅中煮熟即可。
省内各地粽子品种多样,风味迥殊。按外部造型分,有牛头粽(即三角粽,又称牛角粽,是最普通的一种)、四角粽、尖尾粽,以及用笋壳叶裹成的大粽(将乐一带俗称“棕母”)等。据记载,古时还有九子粽、百索粽、筒粽、秤椎粽(清·干隆《福州府志》卷24《风俗》),现已不见。
按用料分,有咸粽、豆粽、碱粽等。碱粽又称肉粽,其用料除糯米外,还有精肉或虾仁、或牡蛎干、或香菇丁等。讲究的人家还先把浸透的糯米拌上好酱油或卤肉汁,放在锅里炒过,然后再加上猪肉、香菇、栗子等佳品,包成粽子。豆粽则是在糯米中加上豇豆或黄豆、或花生,所以福州地区也称“花生粽”。在长泰,豆粽又称赤米粽,制法特殊,即先把黄豆磨碎,然后同粘性不强的赤米混拌,并注入少许盐水包成粽子。讲究的则拌以葱花、五香、油炒五花肉等,吃起来又香又脆。咸粽又称甜粽,仅以糯米浸碱水,并无其它佐料,最为普及。煮熟后剥开竹叶,颜色浅黄、晶莹透亮,蘸上蜂蜜或白糖,吃起来凉滑爽口。碱粽可久贮不变质。凉成的碱粽干还可以煮成碱粽甜汤,有助于消化,因此人们常以碱粽干消积。这是咸粽与豆粽所不及的。
互相馈送粽子之俗,省内很普遍,俗称馈节、分节或送节。将乐有俗语称:“斗米粽,家家送。”在山村,学生提粽送老师,晚辈提粽送长辈,以示对师长的敬意。凡有新丧的人家,该年端午不包粽子,由亲戚(多数是对门亲家)送粽。在诏安,送此类粽子固定在初一这天,其他地方在端午节之前均可。而在福州一带,上年纪者至今笃信端午不能送粽(送终)。旧时,海澄的一些地方在半夜里把粽子沉入江中,以祭屈原,据说这样蛟龙便无所得。今无此俗。在莆田、福鼎、大田、尤溪、南平、寿宁、霞浦等地,粽子是节日祀祖先必可不少的供品。
福建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闽南文化都是在中国北方已经失传的古代中国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