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州资讯 » 泉州与福州建城历史时间哪个早
扩展阅读
上海飞慢切斯特多久 2025-07-10 15:37:52
华玺厦门哪里的 2025-07-10 15:34:33

泉州与福州建城历史时间哪个早

发布时间: 2023-03-15 22:37:50

⑴ 历史上福州好还是泉州好

应该是泉州好,泉州在宋元时期盛极一时,是中国最大的港口。但后来随着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慢慢就衰落下去了。不过泉州的地理位置决定它不能成为一省之省会。

⑵ 泉州建城有多少年了我国最古老的城市是哪个啊

泉亮历虚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泉州禹贡时属扬州城,周时为七闽地。烂衡春秋战国时为越地。秦汉时期,中原战乱频繁,晋人大批南迁,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文化,使泉州得到进一步发展,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由武荣州始改名为泉州。
(福建在线网:http://www.onfj.com/fjpic)
太原市是敬燃一个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史称晋阳,简称并,是山西省省会,始建于公元前479年的春秋时期……
(迎泽之窗网:http://www.yingze.gov.cn)
我国“最”古老的城市现在还无从考证,但相信过不了多久就会有明确的答案了,如果在网上查找的话,有很多城市都说是我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所以……

⑶ 历史上是先有泉州还是先有晋江

晋江久点,也比较大。 晋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周秦以后,中原汉族逐渐南迁,适西晋永嘉时期,中原百姓避战乱南迁,据江而居,故名为晋江。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始建县治。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析出晋江东北地置惠安县。新中国成立以来,又先后析出鲤城、丰泽、洛江三区及石狮市。 泉州历史也很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晋江由此得名。他们带来先进的生产技老敏术和文化知识,使晋江两岸得到迅速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革,行政区划建制几度变迁。唐久视元年(700年)置武荣州,州治设今市区。唐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名泉州。此后,先后设有郡、州、侍空枝路亏燃、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行政督察区、专区、地区,1986年1月撤晋江地区设泉州地级市。

⑷ 泉州的历史

泉州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举世瞩目。

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40处。

泉州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泉州历史文化悠久,构成其人口的主体为古老的中原河洛人,河洛语之一闽南语为泉州行敏拿的主体语言。

西晋年间(280年左右)中原发生五胡乱华,河洛人衣冠南渡,定居于泉州晋江、洛阳江两岸,今泉州自此兴起。

迄今泉州每个家族的姓氏均对应一个或多个郡望堂号,代表了泉州人的古代中原来历。

唐、宋、元朝,泉州逐步发展成为世

魅力泉州(15张)界大港,在《马可·波罗游记》里,马克·波罗认为只有亚历山大港可以和它相提并论,甚至比亚历山大港更加宏伟。

当地人们普遍信仰宗教,各种宗教的雕像、寺院、教堂林立。

古代泉州河洛人民信仰道教,至唐朝时期佛教则更为鼎盛。

宋、元时期的泉州,对外贸易发达,因此也有 *** 和波斯商人信仰的天主教、景教、 *** 教、摩尼教等,故泉州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

五代太守留从效为发展泉州奠定伟大功绩;明代时期,泉州着名的古代思想家李贽为延续和创新汉文明矢志不渝;明后时期民族英雄郑成功为保全汉文明和抵御外侮南征北战。

泉档搭州还是多名杰出海外华人的祖籍地,非常着名的有:菲律宾国父荷西·黎萨,印尼前总统瓦希德。

泉州迄今保留着大量的历史文明,主要的代表有汉族原生态曲艺“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布袋戏等。

建制沿革

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古闽越人就已开始。

西周秦汉时期属闽越地泉州丰泽街

,三国吴永拿睁安三年(260年),会稽南部都尉改为建安郡,析建安郡侯官县地置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但因人口稀少,不久撤销,直到200多年后的南朝梁才再次设县。

西晋末年,中原战乱,有中原人入泉,多沿江而居,由于思念晋朝故土,晋江由此得名。

他们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使晋江两岸得到开发。

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下辖南安、莆田(兰水)、龙溪三县。

但隋朝和唐朝前期由于今泉州一带人口稀少,今泉州一带的行政建制多次被裁撤。

武荣州建立不久复废入泉州(今福州)。

.唐久视元年(700年)第三次置武荣州,泉州一带的建制才稳定下来,州治设今市区。

唐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名泉州。

安溪、惠安、永春、德化一带直到五代时才设县,泉州沿海一带在唐朝中期后才形成陆地。

此后,先后设有郡、州、路、府、道。

中华民国成立后设道和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专区、地区,1986年1月撤晋江地区设泉州地级市。

史前 泉州开拓甚早。

在晋江流域的各县,都有大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距今三、四千年前,居住在此地的闽越族“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使用石制工具,已经掌握了种植水稻、纺织、陶器制作等技术。

先秦 夏、商两代,今泉州地理区划属扬州。

西周时,为七闽地。

出现关于泉州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属闽越地。

居住在这里的闽越人擅长造舟航海,“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水行而山处,”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

周赧王九年(前306年)前后,越亡,其族人部分流播闽中,或为王,或为君,并服于楚,泉地属之。

秦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立闽中郡,泉地归之,为闽越族酋长无诸所领。

汉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无诸因助汉灭秦、楚之功,被封闽越王,领闽中故地,都东冶。

泉地属闽越国。

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因闽越国不断举兵侵百越,汉兴师问罪,废除闽越王封号,并先后封两王(越繇王与东越王)以共领前闽越国地。

元封元年(前110年),东越王因叛被杀,汉改封越繇王为东成侯,并命军吏徙闽越民于江、淮间。

始元二年(前85年),因遁逃山谷未迁的闽越民逐渐繁衍,设立冶县,在今福州,隶属会稽郡。

泉地属冶县。

后又改属会稽南部都尉的侯官县,在今福州。

泉州旅游(15张)三国 吴永安三年(260年),会稽南部都尉改为建安郡,析建安郡侯官县地置建安郡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

为本地设县置治之始。

辖今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及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莆田市、厦门市、,以及漳州市部分地区。

今德化县属侯官县。

两晋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

改东安县为晋安县,管辖现在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县治在今丰州镇,属晋安郡,治在今福州。

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

西晋·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战乱,衣冠士族南渡入闽,部分沿古南安江两岸聚居,后改南安江为晋江。

南北朝 梁·天监间(502~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下领三县:晋安、龙溪、兰水;郡治设于晋安(今南安市丰州镇)。

泉地属南安郡晋安县。

南安郡初隶江州,普通六年(525年)改隶东扬州。

陈·永定元年(557年):在晋安郡置闽州(今福州),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

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仍隶东扬州。

陈·光大二年(568年):于晋安郡置丰州(治所设在闽县,今福州市区),南安郡属之。

分南安地另置莆田县,属丰州之南安郡(今泉州)所辖。

隋 开皇九年(589年): 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大幅度地裁减郡、县。

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南安郡撤销,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归其管辖。

于是,福建历史上首次出现“泉州”之名。

大业二年(606年),复改泉州为闽州,南安县改属闽州。

大业三年(607年):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安郡,今泉州市地除德化因侯官县废归属闽县外,均属南安县。

唐 太宗继位后,对州、县大加并省,并依据山河形势、地理区域分全国为十道。

福建属岭南道,下辖丰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瓯)。

武德五年(622年),于南安故郡地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并分南安地复置莆田县,属丰州。

丰州下领南安、莆田、龙溪三县。

贞观元年(627年),丰州撤消,南安、莆田、龙溪三县并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

不久,武荣州废,三县仍属泉州。

699年,划莆田县西部设清源县(今莆田市仙游县)。

久视元年(700年),又于今泉州市鲤城区置武荣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四县。

在北隅依云榭筑衙,并建六曹都堂署及参军厅,衙前辟南大街为市。

不久开始在治地建城,是为唐城。

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

泉州建制自此始。

莆田、清源二县属泉州所辖。

开元六年(718年),泉州刺史冯仁智以州治无县,请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

至此,泉州领有五县。

开元间(713~741年),泉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晋江五县,37054户,约24.95万人。

天宝元年(742年),唐廷下诏改州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属岭南道,领南安、莆田、仙游(因郡、县同名,清源县改名为仙游县)、晋江四县,时为中州。

天宝间(742~755年),清源郡有23806户,160295人。

乾元元年(758年),清源郡复为泉州。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福州都督府升节度使,泉州等六州属之。

大历六年(771年),罢节度使,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泉州仍属之。

贞元八年(792年),泉州刺史席相重修北楼。

翌年欧阳詹作《北楼记》。

贞元十九年(803年)、长庆二年(822年)、咸通五年(864年),先后析南安县地立大同场(今同安县)、桃林场(今永春县)、小溪场(今安溪县)。

贞元二十年(804年)七月,因福建观察使柳冕所奏,在泉州设万安监。

浯洲岛(今金门)设牧马区属之。

有陈渊率十二姓氏前往牧马,耕稼渔盐开始兴起,人口日益蕃衍。

贞元间(785~804年),析永泰县之归义乡置归德场(今德化)。

元和年间(806~820年),泉州有35571户,238400人,由中州升为上州。

大和年间(827~835年),泉州刺史赵棨增开泉州仁风门、素景东西两门,合四门,北城墙建有立候楼;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洛阳桥

又辟东街、西街通东西两门。

大中十一年(857年),设嘉禾里(今厦门),属泉州。

光启二年,王潮为泉州刺史,任内兴筑泉州子城,周三里又百六十步,辟东行春门、西肃清门、南崇阳门、北泉山门。

五代 梁·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建立闽国,封为闽王。

王审知死后,其长子王延翰继位,自称“大闽国”,都治在今福州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审知次子王延钧杀兄篡位称帝,国号大闽,泉州归之。

升归德场为德化县,升桃林场为桃源县(今永春),大同场升为同安县,属泉州。

后晋天福三年(938年),桃源县改称永春县。

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场为同安县,至此,泉州计领六县。

后晋天福八年(943年),富沙王延政称帝于建州,国号大殷。

开运元年(944年)年底,泉州改隶大殷。

开运二年(945年)正月,大殷改国号闽,泉州隶之;八月,闽主降南唐;九月,泉州归属南唐。

南唐封留从效为晋江王。

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下辖今泉州、莆田),兼领南州(即漳州)。

同年,德化划归清源军,增领原属尤溪的常平、进城二乡。

留氏卒后,继由清源军统军使莆田人陈洪进割据。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升小溪场为清溪县(今安溪)。

北宋 宋代的地方政权建置。

基本上承袭唐朝与五代之州、县制。

宋时的军、州、府实为同级行政机构,州、县以上的路,相当唐朝的道。

北宋时,福建称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

南渡后升建州为建宁府。

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共计八个同级行政机构,故号称为“八闽”,共辖42县。

乾德二年(964年),清源军改名平海军,名义上归两浙西南路。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宋复灭吴越,平海军改为泉州。

至此,泉、漳二州正式顺归宋王朝,福建全境才真正纳入宋朝版图。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划莆田县百丈镇(今莆田大洋、新县、庄边、白沙乡)和仙游县游洋镇(今仙游游洋、石苍、钟山、象溪乡)及福州之永福(今永泰县)、福清边境的一些边地,另置兴化县,县治设在古邑(今仙游游洋)。

同年,建太平军,后又改为兴化军,直属两浙西南路,辖莆田、仙游和兴化三县,军治亦设于兴化县治所在地。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划德化县九座山区(今仙游县凤山、西苑乡)归仙游县辖。

长泰县析归漳州。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析晋江县东北部16里置惠安县。

至此,泉州领七县:南安、晋江、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

割所属莆田县、仙游县别为兴化军。

(清·干隆《泉州府志·卷3》)。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闽地从两浙西南路分出,独设福建路。

雍熙二年(985年):泉州改隶福建路。

熙宁初(1068~1070年):四县同巡检寨设置于永宁里石湖村,专管晋江、南安、惠安、同安陆路地方事务,额管125人。

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泉州升为望郡。

宣和三年(1121年),清溪县改称安溪县。

至此,泉州辖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县。

据史书记载:宋代澎湖已正式划归泉州,隶属晋江县管辖。

南宋 建炎元年(1127年)七月,福建(泉州)提举市舶司并归转运使。

建炎二年(1128年)五月,复置福建(泉州)提举市舶司。

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南外宗正司由镇江迁置泉州。

建炎四年(1130年),晋江县安海东西两市商人因争夺码头发生械斗,榷税官难以控制。

朝廷差官临监,始置石井镇。

朱松(朱熹之父)为首任镇官。

绍兴二年(1132年),福建提举茶盐官兼领福建市舶司。

十月,移司泉州。

乾道七年(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在澎湖建造房屋200间,派水军长期驻守,并编管台湾户籍。

乾道八年(1172年),毗舍耶人再犯晋江沿海,始置水澳寨(官称永宁寨),驻扎水军60名,以为防御。

嘉定年间,真德秀知泉州整修,增驻水军50名,并于永宁石湖新造军房50所,额定兵员325人。

淳熙十三年(1186年),泉州城南置宝林寨,城东置法石寨,分兵守卫。

绍熙二年(1191年)三月,宋廷命福建提点刑狱陈公亮、漳州知州朱熹一同措置漳、泉、汀三州经界。

因遭权贵豪强反对,无法实行。

嘉定十一年(1218年),在晋江县围头澳置宝盖寨,由宝林移120名士兵来此守卫,节制建平、清石诸屯,加强海防。

淳祐间(1241—1252年),泉州户口增至255758户、1329940人,为历史上第一次人口高峰,由上州升为望州。

景炎二年(1277年):改兴化军为兴安州。

年底,兴安州即为元军所陷。

元朝 至元十四年(1277年) 元廷在泉州设立行宣慰司,兼领行征南元帅府事。

至元十四年(1277年) ,元廷在泉州设置市舶提举司。

至元十五年(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图。

元朝统一中国后,施行行省制度。

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作为地方政权机构,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升泉州为泉州路总管府,领南安、晋江、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惠安七县及南、北二录事司(以领在城之民);翌年,南北二录事司合而为一。

泉州属福建行省,省治设福州。

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廷令各路府、州、县设儒学教授、学正、教谕。

泉州路总管府儒学设教授、学正、学录各1员,训导6员;县学设教谕1员、训导2员。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二月,再设泉州行省。

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泉州行省并入江淮行省。

至元二十九年复设福建行省。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泉州路始设阴阳学,依儒学、医学之例,路设教授、学正各1人,县设训术1人,教授天文、历算、周易、数学。

至元二十七年前后,开始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隶属泉州路同安县。

当时澎湖列岛有居民1600余人,贸易至者岁常数十艘,有“泉州外府”之称。

大德元年(1297年),为图琉求(今台湾),改福建行省为福建平海行中书省,遂徙治泉州,辖诸老君岩

州。

大德三年二月罢,置福建宣慰司都元帅府,移治福州。

大德二年(1298年),改泉州路总管府为泉宁府。

大德三年(1299年),复为泉州路,隶属江浙行省。

皇庆二年(1313年),兴化县治由游洋迁至汀溪(今莆田新县)。

民间称前者为旧县(今仙游古邑),后者为新县。

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泉州设都转运盐分司,直属户部,专掌场灶榷办盐货及批验盐商引目等事。

至治年间(1321~1323年),福建境内设八个路,均归江浙行中书省管辖。

兴化路下领莆田、仙游、兴化三县。

至正十六年(1356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为福建设省的开始。

至正十七年(1357年), 亦思巴奚战争 至正十六年(1356年),复立福建行中书省,泉州路隶之。

至正十八年(1358年),设立泉州分省。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 十二月,吴王朱元璋命左御使大夫汤和、中书平章廖永忠率领舟师2万人从明州(今浙江宁波)航海攻克福州。

汤和遣元降官原福建行省参政袁仁招谕兴化、漳、泉诸路。

明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明”。

二月,泉州路降于明。

泉州置卫指挥使司,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隶福建都指挥使司。

这是明朝在泉州设置的第一批海防军卫所。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 福建全省八路先后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

改泉州路为泉州府,隶福建行中书省;罢录事司。

泉州府仍领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七县。

清 清承明制,全国分为十五省,实行省、府(州、厅)、县三级制。

泉州府为闽八府之一。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永春升为直隶州,德化归其所辖。

泉州府辖晋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县。

清设兴泉永道,辖泉州府、兴化府之莆田县、仙游县、永春直隶州和厦门。

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府,复县设道。

泉州初归厦门道,后属南路道。

民国3年(1914年):废除清制,置兴泉永道(治所泉州),原清朝兴泉永道之泉州府、永春直隶州、兴化府所辖各县隶之。

思明府改名厦门道,厦门成立思明县,金门隶属思明县,派分治员驻金门。

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泉州划为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晋江、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惠安、金门(待统一)八县。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闽变后成立兴泉省,辖莆田泉州,设省 *** 于泉州,不久即废,后改为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但辖县不变,直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 泉州于1949年9月1日解放(尚有金门县待统一),并于9月9日设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辖县依旧,辖晋江、惠安、莆田、仙游、同安、安溪、永春、金门(待统一),政区依旧。

同年12月,德化县归之。

1950 年3月改称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德化归永安专区;9月改为晋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政区依旧;10月德化复归所辖。

1951年1月划晋江县城关和近郊设泉州市。

1955年3月改为晋江专区专员公署。

1956年5月撤销闽侯、永安专区,划福清、平潭、永泰和大田县到晋江专区。

1958年析同安县归厦门市。

1959年8月析福清、平潭、永春归福州所管。

1963年4月析大田县归三明专区。

1968年9月撤销晋江专区专员公署,成立福建省晋江专区革命委员会。

1970年6月析莆田、仙游归莆田专区,同时划同安县归晋江专区。

1971年6月改称晋江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3年6月析同安县归厦门市,1983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莆田地区,将莆田、仙游2县划回归晋江地区,9月划莆田仙游从晋江地区出成立莆田市。

1985年5月撤销晋江地区,原泉州市升为地级市,实行市辖县体制,辖鲤城区、惠安、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及金门县(待统一)。

1987年12月,析晋江县石狮、永宁、蚶江三镇和祥芝乡为石狮市(县级市)。

1992年和1993年,晋江、南安相继撤县设市。

1996年,经省 *** 批准,成立肖厝经济开发管理委员会,为泉州市 *** 派出机构,析原惠安县所辖的涂岭、后龙、南埔、山腰和埭港5个镇及国营山腰盐场归其所辖,1997年6月,从鲤城区析出丰泽区、洛江区。

2000年肖厝管委会改为泉港区。

2010年从惠安县析出所辖四个乡镇成立泉州市台商投资区至此,泉州市辖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和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泉港、清蒙、台商投资区共计四区三市五县和两个管委会。

⑸ 泉州自唐建制,至今已有几年

泉州自唐建制,至今约有1400年。
泉州历史悠久,周秦时代就已开发,公元260年(三国时期)始置东安县治,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为“东方第一大港”,被马可波罗誉为“光明之城”,是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拥有着名的“泉州十八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寻址泉州。
历史沿革:
泉州泉州是闽南文化源头,周秦开始经济开发,于260年(三国时期)始置东安县治,至今有1750多年的历史。
先秦:
夏、商两代,泉州地属扬州。
西周时,为七闽地。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属闽越地。
秦汉: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立闽中郡,泉地归之,闽越族酋长无诸所领。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无诸因助汉灭秦、楚之功,被封闽越王,领闽中故地,泉地属闽越国。
始元二年(前85年),因遁逃山谷未迁的闽越民繁衍,设冶县,在今福州,隶属会稽郡。泉地属之。
三国:
吴永安三年(260年),会稽南部都尉改为建安郡,析建安郡侯官县地置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丰州,为本地设县置治之始。 辖今泉州(今德化县属侯官县)、莆田、厦门及漳州部分地区。
两晋: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管辖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县治在今丰州镇。
西晋·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战乱,衣冠士族南渡入闽,沿古南安江两岸聚居,改南安江为晋江。缓渗
南北朝:
梁·天监间(502年~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下领三县:晋安、龙溪、兰水;郡治设于晋安(今南安丰州)。泉地属南安郡晋安县。
陈·永定元年(557年),在晋安郡置闽州(今福州),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仍隶东扬州。
陈·光大二年(568年),于晋安郡置丰州(今福州),南安郡属之。分南安地另置莆田县,属丰州之南安郡(今泉州)所辖。
隋:
开皇九年(589年), 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 改丰州为泉州(今福州),南安郡撤销,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归其管辖。福建历史上首次出现“泉州”之名。
大业二年(606年),复改泉州为闽州,南安县改属闽州。
大业三年(607年),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安郡,今泉州(德化县废归属闽县外)属南安县。
唐:
太宗继位后,对州、县大加并省,并依据山河形势、地理区域分全国为十道。福建属岭南道,下辖丰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瓯)。
武德五年(622年),于南安故郡地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丰州;分南安地复置莆田县,属丰州。 丰州下领南安、莆田、龙溪三县。
贞观元年(627年),丰州撤消,南安、莆田、龙溪三县并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丰州。不久,武荣州废,三县仍属泉州。699年,划莆田县西部设清源县(今仙游县)。
久视元年(700年),又于今泉州鲤城置武荣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四县。 衙前辟南大街扰余脊为市,并开毁判始在治地建城,是为唐城。
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泉州建制自此开始。 莆田、清源二县属泉州所辖。
开元六年(718年),泉州刺史冯仁智以州治无县,请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至此,泉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晋江五县。
天宝元年(742年),唐廷下诏改州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属岭南道,领南安、莆田、仙游(因郡、县同名,清源县改名为仙游县)、晋江四县,清源郡有23806户,160295人,为中州。
乾元元年(758年),清源郡复为泉州。
贞元十九年(803年)、长庆二年(822年)、咸通五年(864年),先后析南安县地立大同场(今同安县)、小溪场(今安溪县)。
贞元间(785年~804年),析永泰县之归义乡置归德场(今德化)。
元和年间(806年~820年),泉州有35571户,238400人,由中州升为上州。
大中十一年(857年),设嘉禾里(今厦门)属泉州。
五代:
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场为同安县,至此,泉州计领六县。
开运二年(945年)正月,大殷改国号闽,泉州隶之;九月,泉州归属南唐。南唐封留从效为晋江王。
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下辖今泉州、莆田),兼领南州(即漳州)。同年德化划归清源军,增领原属尤溪的常平、进城二乡。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升小溪场为清溪县(今安溪)。
北宋:
北宋时,福建称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南渡后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共计八个同级行政机构,故号称为“八闽”,共辖42县。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复灭吴越,至此,泉、漳二州正式顺归宋王朝,福建全境才真正纳入宋朝版图。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析晋江县东北部16里置惠安县。至此,泉州领七县:南安、晋江、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 割所属莆田县、仙游县别为兴化军。(清·干隆《泉州府志·卷3》)。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闽地从两浙西南路分出,独设福建路。
雍熙二年(985年):泉州改隶福建路。
宣和三年(1121年),清溪县改称安溪县。至此,泉州辖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县。 宋代澎湖已正式划归泉州,隶属晋江县管辖。
南宋:
建炎元年(1127年)七月,福建(泉州)提举市舶司并归转运使。
建炎二年(1128年)五月,复置福建(泉州)提举市舶司。
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南外宗正司由镇江迁置泉州。
绍兴二年(1132年),福建提举茶盐官兼领福建市舶司。十月,移司泉州。
乾道七年(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在澎湖建造房屋200间,派水军长期驻守,并编管台湾户籍。
乾道八年(1172年),毗舍耶人再犯晋江沿海,始置水澳寨(官称永宁寨),驻扎水军60名,以为防御。嘉定年间,真德秀知泉州整修,增驻水军50名,并于永宁石湖新造军房50所,额定兵员325人。
淳熙十三年(1186年),泉州城南置宝林寨,城东置法石寨,分兵守卫。
嘉定十一年(1218年),在晋江县围头澳置宝盖寨,由宝林移120名士兵来此守卫,节制建平、清石诸屯,加强海防。
淳祐间(1241年~1252年),泉州户口增至255758户、1,329940人,为历史上第一次人口高峰,由上州升为望州。
元朝:
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廷在泉州设立行宣慰司,兼领行征南元帅府事。
至元十四年(1277年) ,元廷在泉州设置市舶提举司。
至元十五年(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图。升泉州为泉州路总管府,领南安、晋江、同安、安溪、德化、永春、惠安七县,泉州属福建行省,省治设福州。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二月,再设泉州行省。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泉州行省并入江淮行省。至元二十九年复设福建行省。
至元二十七年前后,开始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隶属泉州路同安县。当时澎湖列岛有居民1600余人,贸易至者岁常数十艘,有“泉州外府”之称。
大德元年(1297年),为图琉求(今台湾),改福建行省为福建平海行中书省,遂徙治泉州,辖诸州。大德三年二月罢,置福建宣慰司都元帅府,移治福州。
延祐七年(1320年),泉州设都转运盐分司,直属户部,专掌场灶榷办盐货及批验盐商引目等事。
至正十六年(1356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为福建设省的开始。
明:
洪武元年(1368年),泉州置卫指挥使司,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隶福建都指挥使司。这是明朝在泉州设置的第一批海防军卫所。
洪武二年(1369年), 福建全省八路先后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改泉州路为泉州府,隶福建行中书省;泉州府仍领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七县。
洪武三年(1370年) ,明廷在泉州设立福建市舶司,管理对琉球(今台湾)的贸易。
洪武七年(1374年) 正月,罢福建(泉州)市舶司,严海禁以防倭寇。泉州官方海外通商贸易基本停止。
洪武九年(1376年),废除行中书省机构,各省分别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司和都指挥使司等“三司”,以掌行政、司法、军政大权,并直属中央。布政使司下领府、州、县。改福建行中书省为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隶之。
洪武十七年(1384年), 明廷实行防倭封海,废澎湖巡检司。
洪武二十年(1387年), 明廷命江夏侯周德兴到福建沿海福、兴、漳、泉四府经略海防。改永宁寨为永宁卫,于浯洲置金门守御千户所,另筑峰上、田浦、官澳、陈坑、烈屿、祥芝等处巡检司,屯兵驻守,以备倭寇。祥芝巡检司并造司城,周一百五十丈,高二丈,寓铺六,有南北二门。始筑厦门城。至洪武三十一年,在泉州沿海先后增设:永宁卫,福全、崇武、中左、金门、高浦5个守御千户所,巡检司45个,筑卫所司城16座,以加强海防。
清:
清承明制,泉州府为闽八府之一。雍正十二年(1734年),永春升为直隶州,德化归其所辖。泉州府辖晋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县。清设兴泉永道,辖泉州府、兴化府之莆田县、仙游县、永春直隶州和厦门。
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府,复县设道。泉州初归厦门道,后属南路道。
民国三年(1914年),废除清制,置兴泉永道(治所泉州),原清朝兴泉永道之泉州府、永春直隶州、兴化府所辖各县隶之。思明府改名厦门道,厦门成立思明县,金门隶属思明县,派分治员驻金门。
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泉州划为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晋江、南安、安溪、莆田、仙游、惠安、金门八县。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闽变后成立兴泉省,辖莆田泉州,设省政府于泉州,不久即废,后改为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但辖县不变,直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
泉州于1949年9月解放(金门除外),并于9月9日设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辖晋江、惠安、莆田、仙游、同安、安溪、金门(待统一)。同年12月,德化县归之。
1950年3月,改称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德化划归永安专区;9月改为晋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政区依旧,10月德化复归。
1951年1月,划晋江县城关和近郊设泉州市。
1955年3月,改为晋江专区专员公署。
1956年5月,划福清、平潭、永泰和大田到晋江专区。
1958年,析同安县划归厦门市。
1959年8月,析福清、平潭、永泰归福州。
1963年4月,析大田归三明。
1968年9月,撤销晋江专区专员公署,成立晋江专区革命委员会。
1970年6月,析莆田、仙游归莆田专区,同时划同安县归晋江专区。
1971年6月,改称晋江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3年6月,析同安县归厦门市。
1983年4月,撤销莆田地区,将莆田、仙游2县划回晋江地区,9月划莆田、仙游从晋江地区出成立莆田市。
1985年5月,撤销晋江地区,原泉州市升 地级市,实行市辖县体制。

⑹ 宋朝福州和泉州,哪个更繁荣,更发达

宋代福州和泉州都十分繁华,但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泉州发展相好一些。
①五代十国时期,福州多遇战火,而割据泉州的诸侯留从效竭力维持闽南的稳定,后来陈洪进和平献土,使得泉、漳二地免受战火,发展相对稳定,人口增多。
②北宋时期,泉州经济逐渐发展,先后超过宁波和广州,并在南宋时期跃升为世界第一大港口城市(泉州与亚历山大港齐名)。泉州在元代有一段时间(1297年~1299年)取代福州作为福建平海中书省的省治。
③朝廷在泉州设立市舶司,专管海外贸易,有利于泉州的进一步发展,作为泉州府城的晋江县鲤城镇盛极一时,有“涨海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天下人“的美誉。
④福州在宋朝逐渐恢复元气,历代福州府尹励精图治,使得福州快速恢复并发展,但整体上还是比不上泉州。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福州出了许多状元,这一点远胜泉州。
⑤但是到了元朝末年,泉州府城毁于战火,而福州继续发展并超过泉州。泉州宋元四百年繁华毁于战火,并在明清五百多年中长期处于贫穷落后。
⑥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泉州的晋江、石狮、惠安、南安取得长足发展,泉州才在2000年的时候GDP恢复福建省第一,并保持至今。

⑺ 泉州的历史沿革

泉州是闽南文化源头,周秦开始经济敬纳旅开发,于260年(三国时期)始置东安县治,至今有1750多年的历史。

先秦

夏、商两代,泉州地属扬州。

西周时,为七闽地。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属闽越地。

秦汉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立闽中郡,泉地归之,闽越族酋长无诸所领。

汉高祖五年(前202),无诸因助汉灭秦、楚之功,被封闽越王,领闽中故地,泉地属闽越国。

始元二年(前85),因遁逃山谷未迁的闽越民繁衍,设冶县,在今福州,隶属会稽郡。

泉地属之。

三国

吴永安三年(260),会稽南部都尉改为建茄森安郡,析建安郡侯官县地置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丰州,为本地设县置治之始。

辖今泉州(今德化县属侯官县)、莆田、厦门及漳州部分地区。

两晋

西晋·太康三年(282),析建安郡置晋安郡。

改东安县为晋安县,管辖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县治在今丰州镇。

西晋·永嘉五年(311),中原战乱,衣冠士族南渡入闽,沿古南安江两岸聚居,改南安江为晋江。

南北朝

梁·天监间(502~519),析晋安郡置南安郡,下领三县:晋安、龙溪、兰水;郡治设于晋安(今南安丰州)。

泉地属南安郡晋安县。

陈·永定元年(557),在晋安郡置闽州(今福州),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

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仍隶东扬州。

陈·光大二年(568),于晋安郡置丰州(今福州),南安郡属之。

分南安地另置莆田县,属丰州之南安郡(今泉州)所辖。

开皇九年(589), 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 改丰州为泉州(今福州),南安郡撤销,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归其管辖。

福建历史上首次出现“泉州”之名。

大业二年(606),复改泉州为闽州,南安县改属闽州。

大业三年(607),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安郡,今泉州(德化县废归属闽县外)属南安县。

太宗继位后,对州、县大加并省,并依据山河形势、地理区域分全国为十道。

福建属岭南道,下辖丰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瓯)。

武德五年(622),于南安故郡地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丰州;分南安地复置莆田县,属丰州。

丰州下领南安、莆田、龙溪三县。

贞观元年(627),丰州撤消,南安、莆田、龙溪三县并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嗣圣元年(684),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丰州。

不久,武荣州废,三县仍属泉州。

699年,划莆田县西部设清源县(今仙游县)。

久视元年(700),又于今泉州鲤城置武荣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四县。

衙前辟南大街为市,并开始在治地建城,是为唐城。

景云二年(711),武荣州改称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

泉州建制自此开始亮凳。

莆田、清源二县属泉州所辖。

开元六年(718),泉州刺史冯仁智以州治无县,请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

至此,泉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晋江五县。

天宝元年(742),唐廷下诏改州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属岭南道,领南安、莆田、仙游(因郡、县同名,清源县改名为仙游县)、晋江四县,清源郡有23806户,160295人,为中州。

乾元元年(758),清源郡复为泉州。

贞元十九年(803)、长庆二年(822)、咸通五年(864),先后析南安县地立大同场(今同安县)、小溪场(今安溪县)。

贞元间(785~804),析永泰县之归义乡置归德场(今德化)。

元和年间(806~820),泉州有35571户,238400人,由中州升为上州。

大中十一年(857),设嘉禾里(今厦门)属泉州。

五代

后晋天福四年(939),升大同场为同安县,至此,泉州计领六县。

开运二年(945)正月,大殷改国号闽,泉州隶之;九月,泉州归属南唐。

南唐封留从效为晋江王。

后汉乾祐二年(949),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下辖今泉州、莆田),兼领南州(即漳州)。

同年德化划归清源军,增领原属尤溪的常平、进城二乡。

后周显德二年(955),升小溪场为清溪县(今安溪)。

北宋

北宋时,福建称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

南渡后升建州为建宁府。

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共计八个同级行政机构,故号称为“八闽”,共辖42县。

太平兴国三年(978),宋复灭吴越,至此,泉、漳二州正式顺归宋王朝,福建全境才真正纳入宋朝版图。

太平兴国六年(981):析晋江县东北部16里置惠安县。

至此,泉州领七县:南安、晋江、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

割所属莆田县、仙游县别为兴化军。

(清·干隆《泉州府志·卷3》)。

太平兴国八年(983):闽地从两浙西南路分出,独设福建路。

雍熙二年(985):泉州改隶福建路。

宣和三年(1121),清溪县改称安溪县。

至此,泉州辖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县。

宋代澎湖已正式划归泉州,隶属晋江县管辖。

南宋

建炎元年(1127)七月,福建(泉州)提举市舶司并归转运使。

建炎二年(1128)五月,复置福建(泉州)提举市舶司。

建炎三年(1129)十二月,南外宗正司由镇江迁置泉州。

绍兴二年(1132),福建提举茶盐官兼领福建市舶司。

十月,移司泉州。

乾道七年(1171),泉州知州汪大猷在澎湖建造房屋200间,派水军长期驻守,并编管台湾户籍。

乾道八年(1172),毗舍耶人再犯晋江沿海,始置水澳寨(官称永宁寨),驻扎水军60名,以为防御。

嘉定年间,真德秀知泉州整修,增驻水军50名,并于永宁石湖新造军房50所,额定兵员325人。

淳熙十三年(1186),泉州城南置宝林寨,城东置法石寨,分兵守卫。

嘉定十一年(1218),在晋江县围头澳置宝盖寨,由宝林移120名士兵来此守卫,节制建平、清石诸屯,加强海防。

淳祐间(1241~1252),泉州户口增至255758户、1,329940人,为历史上第一次人口高峰,由上州升为望州。

元朝

至元十四年(1277),元廷在泉州设立行宣慰司,兼领行征南元帅府事。

至元十四年(1277) ,元廷在泉州设置市舶提举司。

至元十五年(1278),福建全境入元版图。

升泉州为泉州路总管府,领南安、晋江、同安、安溪、德化、永春、惠安七县,泉州属福建行省,省治设福州。

至元二十一年(1284)二月,再设泉州行省。

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泉州行省并入江淮行省。

至元二十九年复设福建行省。

至元二十七年前后,开始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隶属泉州路同安县。

当时澎湖列岛有居民1600余人,贸易至者岁常数十艘,有“泉州外府”之称。

大德元年(1297),为图琉求(今台湾),改福建行省为福建平海行中书省,遂徙治泉州,辖诸州。

大德三年二月罢,置福建宣慰司都元帅府,移治福州。

延祐七年(1320),泉州设都转运盐分司,直属户部,专掌场灶榷办盐货及批验盐商引目等事。

至正十六年(1356),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为福建设省的开始。

洪武元年(1368),泉州置卫指挥使司,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隶福建都指挥使司。

这是明朝在泉州设置的第一批海防军卫所。

洪武二年(1369), 福建全省八路先后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

改泉州路为泉州府,隶福建行中书省;泉州府仍领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七县。

洪武三年(1370年) ,明廷在泉州设立福建市舶司,管理对琉球(今台湾)的贸易。

洪武七年(1374年) 正月,罢福建(泉州)市舶司,严海禁以防倭寇。

泉州官方海外通商贸易基本停止。

洪武九年(1376年):废除行中书省机构,各省分别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司和都指挥使司等“三司”,以掌行政、司法、军政大权,并直属中央。

布政使司下领府、州、县。

改福建行中书省为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隶之。

洪武十七年(1384年), 明廷实行防倭封海,废澎湖巡检司。

洪武二十年(1387年), 明廷命江夏侯周德兴到福建沿海福、兴、漳、泉四府经略海防。

改永宁寨为永宁卫,于浯洲置金门守御千户所,另筑峰上、田浦、官澳、陈坑、烈屿、祥芝等处巡检司,屯兵驻守,以备倭寇。

祥芝巡检司并造司城,周一百五十丈,高二丈,寓铺六,有南北二门。

始筑厦门城。

至洪武三十一年,在泉州沿海先后增设:永宁卫,福全、崇武、中左、金门、高浦5个守御千户所,巡检司45个,筑卫所司城16座,以加强海防。

清承明制,泉州府为闽八府之一。

雍正十二年(1734),永春升为直隶州,德化归其所辖。

泉州府辖晋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县。

清设兴泉永道,辖泉州府、兴化府之莆田县、仙游县、永春直隶州和厦门。

民国

民国元年(1912),废州府,复县设道。

泉州初归厦门道,后属南路道。

民国3年(1914),废除清制,置兴泉永道(治所泉州),原清朝兴泉永道之泉州府、永春直隶州、兴化府所辖各县隶之。

思明府改名厦门道,厦门成立思明县,金门隶属思明县,派分治员驻金门。

民国十六年(1927),废道,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泉州划为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晋江、南安、安溪、莆田、仙游、惠安、金门八县。

民国二十二年(1933),闽变后成立兴泉省,辖莆田泉州,设省 *** 于泉州,不久即废,后改为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但辖县不变,直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

泉州于1949年9月解放(金门除外),并于9月9日设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辖晋江、惠安、莆田、仙游、同安、安溪、金门(待统一)。

同年12月,德化县归之。

1950年3月,改称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德化划归永安专区;9月改为晋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政区依旧,10月德化复归。

1951年1月,划晋江县城关和近郊设泉州市。

1955年3月,改为晋江专区专员公署。

1956年5月,划福清、平潭、永泰和大田到晋江专区。

1958年,析同安县划归厦门市。

1959年8月,析福清、平潭、永泰归福州。

1963年4月,析大田归三明。

1968年9月,撤销晋江专区专员公署,成立晋江专区革命委员会。

1970年6月,析莆田、仙游归莆田专区,同时划同安县归晋江专区。

1971年6月,改称晋江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3年6月,析同安县归厦门市。

1983年4月,撤销莆田地区,将莆田、仙游2县划回晋江地区,9月划莆田、仙游从晋江地区出成立莆田市。

1985年5月,撤销晋江地区,原泉州市升为地级市,实行市辖县体制。

⑻ 福州建城历史多少年

福州建城历史2200多年。
福州市,简称“榕”,别称榕城,是福建省下辖地级市、省会,国务院批复确定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滨江滨海生态园林城市。福州地处中国华东地区、福建东部、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中国东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都市、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开放城市、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以及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组成部分;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最早在秦汉时期名为“冶”,而后因为境内一座福山而更名“福州”。建城于公元前202年,历史上曾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福州马尾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曾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滨江滨海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

⑼ 福州历史上建城的具体年份是什么时候

考古发掘证明,距今5000~7000年前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福州地区就有氏族部落长期定居。

“闽人”就是当时的土着居民。

距今约4000年前,即公元前21世纪末至公元前16世纪初的夏朝时期,这里的闽族居民已和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有了联系。

至周代,这里与中原的关系更加密切。

它不仅向周朝进行朝贡,而且也进入了奴隶社会。

战国中期(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六世孙无疆为楚威王击败杀死,越国开始瓦解,王族南奔,部份越人入闽,与闽族融合成为闽越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向福建进军。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废闽越王无诸为君长,在福脊圆渣建地区设闽中郡。

秦末,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无诸率闽越族人先是反秦,继而佐刘邦攻项羽。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汉复封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福州成为闽越国的都城。

无诸依冶山建城,人称“冶城”。

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今建瓯市)侯官、东安二县设晋安郡,福州为晋安郡的郡城,第一任郡守严高改建郡城,时称“子城”。

南朝、隋唐时,福州曾作为丰州、泉州、闽州的州城。

唐武德六年(623),析建州闽县等地复设泉州(即今福州市)。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改设福州都督府,从此,福州就定了名。

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审知随其兄王潮率兵南下,占领福建全境,创立闽国,定都福州。

王审知安置中原移民,选用贤能,兴文重教,浚湖拓城,减税撤卡,发展海外贸易。

唐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在子城外环建大城,设八城门、九便门、三水门,称“罗城”,全部用印有“钱纹”图案的城砖砌城。

罗城内除官吏居住外,还让百姓按规定地段修建住宅,分段围以高墙,称之为坊,这便是“三坊七巷”的雏型。

开平元年(907年),在大城南北增筑月城,大城夹在其中,人称“夹城”。

因南门外一带地势低洼腔斗,又建城墙以防洪。

是时全城略呈圆形,越王山(屏山)、九仙山(于山)、乌山均被圈入城中,福州因而别称三山。

后来,王审知的儿子王延钧立国号“大闽”,将福州改称为“长乐府”。

北宋开宝七年(974年)福州刺史钱昱在夹城之外增筑外城。

南宋绍兴之后,金兵猖獗,中原涂炭,福州被视为“武陵桃源”,避乱者渐次而来,典章人物,极一时之盛。

南宋末,益王赵昰登基于福州,升福州为福安府,作为行都。

元至樱悄元十五年(1278年),设福建行中书省于泉州,三年后迁返福州。

明代,统治者轻徭薄赋,奖廉肃贪,鼓励垦荒,发展生产,福州经济恢复,纺织业、商业、航海业复苏。

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唐代的夹城与宋代的外城基础上砌石城以防倭,此为府城。

此城沿用至辛亥革命后才陆续被拆除。

明末,清兵入关,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称福州为天兴府,又称“福京”,作为行都。

明清时,福州为福州府府治。

⑽ 福建最老的4个州

泉州、漳州、福州、长汀。
泉州,古称刺桐城,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台湾,西毗漳州、龙岩、三明,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
漳州位于福建省东南部,东临厦门、南与广东交界,东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中国的“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生态城市竞争力位居福建第一,为福建省生态先行示范区、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
福州,别称榕城,简称“榕”,福建省省会,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建城于公元前202年,历史上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
长汀县是闽、粤、赣三省的边陲要冲,是福建的边远山区,是客家首府。长汀是福建新石器文化发祥地之一,全县有200多处新石器遗址。汉代置县,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建汀州,成为福建五大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