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州资讯 » 福州长乐姓严在哪个镇
扩展阅读
2021年杭州低保每月多少 2025-07-09 05:02:25
张家港到杭州顺丰多久 2025-07-09 04:46:25

福州长乐姓严在哪个镇

发布时间: 2023-03-20 20:45:57

A. 有谁知道.姓严的是怎么由来!

严姓的起源有几种说法,最广为流传的是出自庄姓的说法。《史记》云:“楚之先,出自颛顼高阳氏。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因其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重黎死,其弟吴回继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季连。季连,芈姓,楚乃其后也。周文王时,季连苗裔鬻熊事文王,成王时,封鬻熊之后熊铎于荆蛮之地,建楚。” 楚第六位国君庄王后代以谥为姓,始有庄。 东汉庄光避明帝讳,改为严姓。 此外,其他几种说法有: 战国时代时,秦国昭襄王任严君疾为相,封他于蜀郡严道县(今四川荥经县),号严君,故以邑为氏。 据《姓考》记载,古代有严国,国人以国名为氏。 据《晋书》记载,五胡十六国时后燕有丁零人以严为氏。 少数民族中满、彝滑带、土、锡伯、朝鲜等族皆有严姓。避讳改姓。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所载,严氏本为庄氏。战国时楚王侣,谥号为“庄王”,其支庶子孙逐有庄氏。东汉时,汉明帝为刘庄,为讳避皇帝的名讳,令庄氏改姓“严”氏( “庄”,“严”两字同义 )。西汉时的庄光后改为严光。魏晋之际,有复姓本姓“庄”者,故有庄,严二氏之分。距福州不远的阳岐,小村庄内居住的大部分是严姓人家。说起严姓,就不得不首先提到庄姓。庄与严二字,组成的庄严一词,表示着一种肃静的意思。奇妙的是,用这两个字来表示的中国姓氏,也有十分密切信侍芦的关系。福州阳岐严培庸说:“我们阳岐的严家,是在唐朝天佑年间,那个时候,跟闽王福州的皇帝闽王王审知,他从河南光州固始县来的。所以福州有十多个姓,都是闽王王审知带来的。那我的祖先、始祖严怀英,怀是胸怀的怀,英是英雄的英,严怀英是我的始祖,他就是跟着闽王王审知来这里的。他人很正直,很勇敢,会打仗、有功,后来官拜朝议大夫。” 严姓的发源地,主要在湖北的江陵和甘肃的天水。自从唐朝天佑年间,“严”姓人家就开始在福州居住下来。 福州阳岐严培庸女士说:“有一天我的祖先就跟隔壁乡的一个姓赵的,叫赵颜杰,他俩个是好朋友,到这里周围来看,看了以后,我的祖先怀英公就看到阳岐,阳岐以前很小,没有这么大,只有一百多户人家,他看了以后,他就说,这个地方是一个山灵水秀的地方,他形容谈首山多灵石,很灵活的石头,水无浊流,没有脏的水,是一个山灵水秀的地方,而且今后的子孙是会出人才的。” 历史上严姓有许多名人。严光,字子陵,汉谏议大夫,东汉余姚人,严光本姓“庄”,后改姓“严”,与东汉光武帝刘秀是同学。严子陵一生清廉好学,博学多才。他先拒绝王莽新朝,后又不肯接受朋友刘秀所请,洁身自好。被后人所推崇。宋朝范仲淹曾对他有“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赞誉。 现在浙江富阳。桐庐两县内。 仍保留了许多当年严子陵的踪迹。有“严子陵钓鱼台”等。当年,郁达夫游富春江时有诗曰:“家在严陵滩上住,秦时风物晋山川,碧桃三月花如锦,来往春江有钓船”。严怀英这一支系的“严”姓人家在阳岐一住就是上千年,现在这里的住户只有一小部分是严姓人家了。小村依然保持着百年前的风貌。山灵水秀的阳岐,到了近代,果然出了一位名人,他就是着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严复。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戴学稷说:甲午战争失败以后,对他刺激非常大,所以他当时就高声疾呼,就是要救亡图存,要改革,否则的话,中国就要亡国。他译着了《天演论》,来唤醒全国民众,特别对知识分子来说,当时影响是非常大的。台湾的严姓,来自大陆的福建和广东。在清代康熙年间,早有严姓人士迁台。至雍正年间和干隆年间,又有严姓人氏入居台北、苗栗、南投等地定居。福建日报主任记者祝文善说:那次,采访辜振甫先生的时候,辜振甫的太太,严倬云女士还深情的问起他家乡的情况,特别是他的祖父严复的家乡、故居的修复情况,还有一些她亲戚的情况,她说了一些名字,说这些老先生还有没有都在,而且还希望说两岸能够经常联系。追源溯本,庄严两姓,都是春秋时代五霸君主之一楚庄王的后裔,血缘上是一脉相承,同出一源,实为一家。那海峡两岸的严姓人家就更是一家人了。地望分布:甘肃天水郡,陕西冯翔郡,陕西华阴郡。

B. 长乐有多少个镇乡

长乐现辖14个镇、2 个乡、2 个街道,共有231个村、14个社区居委会、6个居委会。全市辖:吴航街道、航城街道、漳港街道、营前街道、首占镇、玉田镇、松下镇、江田镇、古槐镇、文武砂镇、鹤上镇、湖南镇、金峰镇、文岭镇、梅花镇、潭头镇、罗联乡、猴屿乡。

C. 源于福州本地的姓氏

福州最早的原住民是没有姓氏的,福州历史上很早就有居民,但在西周时期,只有贵族有姓,庶民无姓,福州地处蛮荒之地,闽族只有图腾,没有姓氏.
《福州姓氏志》

(一)

闽侯县昙石山遗址出土文物表明,距今5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先民繁衍生息在福州这块沃土上,然而有关原住地民的姓氏记载,则付之阙如。从大的方面来说,由于福州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是原住先民在同中原南迁人士的融合、交汇中发展起来的,因此,福州姓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显然与南迁福建的中原人士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在浙江地区的越族逐渐强盛,建立越国。越人欧冶子到福州,设冶灶造兵器,因此欧姓为福州有史可证的最早姓氏。后越国为楚所灭,部分越人在越王族率领下来到福州,同闽族融合而成闽越族,其首领驺无诸建立闽越国。西汉时期,闽越王郢收留吴王刘濞之子刘子驹。后余善反汉,吴阳受命到福州劝降,佐汉军平叛。吴阳原为闽越国人,可见正史记载闽越国有驺、吴、刘三姓。另外,据传说闽越国时尚有何氏兄弟九人居福州于山,张良之子曾隐居福州旗山,说明秦汉之际,中原人民南下,中原姓氏逐渐传入福州。

汉末三国时期,北方战乱,人民入闽定居福州的不在少数。汉建安元年(196年),孙策进攻会稽太守王朗,王朗败走,乘船至侯官,与侯官长商升会合。孙策遣贺齐讨伐,商升乞降,其部将张雅、詹强不降,杀商升以拒贺齐。后贺齐打败张雅、詹强,入据侯官。从这些记载上看,汉朝末年,中原姓氏已陆续进入福州。三国时期,孙权将大批战俘、罪犯迁往福州、长乐等地造船,吴军多次到达福州,并乘船往台湾,但史书未留定居福州的姓氏。

晋永嘉年间(307~312年),中州板荡,中原民众大量入闽,属于衣冠士族的有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其他尚有杨、钟、翁、温、卓等姓。他们主要聚居于建溪、富屯溪、闽江下游及晋江两岸交通方便、土地肥沃之处。福州就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地区。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朝廷先后派陈政率兵3600名、45姓和其兄弟陈敏、陈敷率兵3000余人、58姓军校入闽执行军事。后陈政兄弟及其部属大多在漳州一带定居;而其中的陈、丁、方、黄、吴、张、柳、汤、欧、沈、马、卢、江、宋、何、韩、柯、郭、高、郑等姓,分迁于福州地区。后来,随唐牧马监陈渊入闽,尚有蒋、许、翁、李、张、黄、王、宫、刘、洪、林、、萧等姓。唐末五代时期,中原战乱,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随王绪统军入闽,俗称“十八姓从王”,这18姓指的只是军校,据新编《固始县志》,当年随王审知入闽的约5000人,有王、陈、李、张、吴、蔡、杨、郑、谢、郭、曾、周、廖、庄、苏、何、高、詹、林、沈、施、卢、孙、傅、马、董、萨、韩、驺、蒋、黄、包、袁、赖、邹等34姓。再参照史志谱牒记载,唐代入闽的姓氏数多达71姓。宋末景炎元年(1276年),宋帝赵昰携随从入闽,定居闽中的约50个姓,其中赵、简、游、范、杜、纪、姜、田、女、邵、童、饶、华、凌、俞、钱等姓,是此前未曾入闽的。元明清三代,入闽的主要是少数民族姓氏,如回族的丁、蒲,蒙古族的萨,满族的粘、溥等。清末,福州有姓氏150多个,民国期间增至200多个。

(二)

从福州的姓氏发展过程看,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姓氏的外来性。福州历史上很早就有居民,但在西周时期,只有贵族有姓,庶民无姓,福州地处蛮荒之地,闽族只有图腾,没有姓氏。中原士人南下福州,同闽族人融合,带来中原的姓氏文化。今福州话仍把女子称为“诸娘人”,称男子为“唐部人”,可看出原住民的无姓状态。他们同中原人士融合后,采用中原人的姓氏。

第二,福州姓氏大多来自河南固始县。汉武帝灭闽国后,涉其民于江、淮间。后有不少人回到福建。这样,福州同地处河南、安徽交界的河南固始县存在一条古代交通要道,即由福州出闽北到江西,经由九江一带过长江进入安徽,由安徽寿州到河南光州固始县。唐代,陈政、陈元光入闽、唐末王审知兄弟入闽,带领大量固始县居民进入福建,留居福州。这些男子被称作“唐部人”,为福州姓氏的主要渊源。

第三,大姓特征明显。福州俗称“陈林半天下,黄(王)郑满街排”。福州姓氏以陈、林、黄、王、郑居多。其中陈林两姓占人口总数三分之一。其原因陈林两姓在历史上长期为福州地区豪强,人口发展很快。而从中原进入福州的多为逃难民众,他们流落他乡,只得依附当地豪强,一些人为生活所迫,改姓以融入当地的宗族社会,这就使大家族越来越庞大,陈林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第四,福州姓氏中还有相对较多的少数民族姓氏。福州全市有43个少数民族,人口7.0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1%。其中,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有畲、回、满、土家、苗、壮、蒙古等7个,其他少数民族人口都在100人以下,有的只有1~2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家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计划生育诸方面对少数民族的重视,少数民族人口上升很快,尤以畲、回、满三族。

畲族人口最多,2000年达4.82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8.46%,畲族在唐代人称为“畲”,宋时称为“輋民”、“畲人”,畲人则自称为“山客”、“山哈”、“山达”等,福州地区畲族姓氏主要有雷、蓝、盘、钟等,其中雷、蓝、盘姓从广东入迁,钟姓则从闽南迁入,现已遍布全市58个乡镇(街道)、186个行政村,现有纯畲族居住自然村366个,畲族人口在万人以上的有罗源县霍口畲族乡和连江县小沧畲族乡。

回族是福州市第二大少数民族,2000年人口9516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14.4%。唐代,阿拉伯人、波斯人开始来中国经商,一些人留居广州、泉州、福州。元代,东西交通发达,中亚细亚各族人络绎而来。他们都信奉伊斯兰教,由于长期与当地居民杂居,经互相融合而形成回族。福州市回族有蒲、田、时、贤、马、兰、常、丁等姓氏。其中的蒲姓主要为迁入的阿拉伯商人,田、时、贤等姓自甘肃陇西一带迁来,马、兰、常从江南迁来。

满族也是福州较大的少数民族,2000年人口2505人。福州满族是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亲王杰书带八旗兵士讨平耿精忠后驻防当地的士兵及其家属。干隆年间又从北京旗营抽调员兵赴榕,兵士连眷属共计4000多人,驻扎于东大路一带,该地后称旗下街。在民国时期,不少满族人改姓,不敢自认是满族,改革开放后又纷纷复姓。

(三)

福州市是福建省姓氏最多的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速度加快,福州姓氏也不断增多。据福州市公安局统计,1998年福州市有姓氏856个,2001年底全市达1605个姓。鼓楼区有693个姓,福清市有643个姓,闽侯县有586个姓,长乐市有542个姓,仓山区有523个姓,晋安区有518个姓,台江区有460个姓,闽清县有447个姓,连江县有423个姓,永泰县有392个姓,马尾区有360个姓,平潭县有318个姓,罗源县有266个姓。各区县(市)姓氏数目都比1949年增加一倍以上。

福州市万人以上的姓有73个(按人口数多少顺序排列):林、陈、黄、郑、王、张、李、吴、刘、杨(10万人以上)。何、江、翁、叶、高、周、余、薛、谢、郭、许、魏、潘、俞、邱、方、施、蔡、朱、赵、徐、游、程、严、唐、曾、萧、庄、卢、孙、董、胡、洪、倪、雷、蓝、蒋、罗、姚、池、何、卓、梁、欧、苏、邹、丁、冯、马、连、任、钟、邓、宋、汪、曹、毛、廖、詹、范、金、侯、石。

5000以上,不满10000人的姓28个;1000人以上,不满5000人的姓57个;500人以上,不满1000人的姓32个;100人以上,不满500人的姓109个;50人以上,不满100人的姓有56个;1人以上,不满50人的姓有1250个(其中1~9人的有1001个)。前100个姓氏人口占总人口的98.53%;其余1505个姓人口只占1.47%。

福州有1001个1人以上、不满10人的姓氏,这些罕见姓氏有:爹、姐、刀、月、春、丹、秋、弓、猿、旧、近、财、三、四、呆、九、八、问、梦、少、神、尸、笑、寺、羞、灯、骨、光、具、友、右、黑、瓦、脱、完、输、肠、猪、买、宝、自、无、风、北、螺、土、墙、斗、戒、零、狼、穷、仙、色、涉等。

福州有11个复姓,分别是欧阳、上官、端木、司徒、诸葛、皇甫、布尔、淳于、慕容、完颜、鲜于。

D. 长乐机场是属于哪个地区

位置:福州市长乐区.漳港镇海边。福州长乐国际机场。是国内首座完全由 地方政府 自筹资金兴建的大型现代化航空机场。97年建成。取代原来的在仓山区的 义序机场,作为福州乃至福建的 的门户枢纽机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