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福州各个路段,大桥名字的由来
先学习福州地理解放大桥:纪念福州解放;闽江大桥:最早建在闽江上;金山大桥:与金山连接;鼓山大桥:与鼓山连接;前横大桥:与前横路连接;尤溪洲、鳌峰洲、橘园洲、三县洲、洪山桥、淮安、青州大桥等与地名有关;
B. 福州螺洲大桥介绍
福州螺洲大桥是全国跨径最大的三塔自锚式悬索桥,螺洲大桥位于南台岛与闽侯青口组团间,横跨乌龙江江面。 螺洲大桥被乌龙江北、中、南汊水域分成4个部分,所以整个工程北起南台大道螺洲立交修建终点处(北接线工程),包了括北汊桥梁、龙祥岛立交、中南汊桥梁及南接线省道203线立交等几部分,跨水域长度累计达3.5公里。
概况
据专家介绍,乌龙江河道具有南浅北深的特点,因而北汊桥梁是整个项目的主体工程。北汊桥梁的主桥部分将采用三塔自锚式悬索桥型,主塔高53.5米。
螺洲大桥主桥跨径496米,是全国跨径最大的三塔自锚式悬索桥;主桥桥面宽43米,是福州迄今为止最宽的大桥,桥面路线全长4.95公里。
优越性
螺洲大桥将成为福州南向进出城路程最短、最便捷的通道。向北通过螺洲互通,可实现与三环路二期、环岛路的对接,并可延伸连接南台大道和六一路;向南将与省道203线连接,并与福银高速路、青口市政道路及324国道连接。
届时,从福州主城区可直通青口汽车城,乌龙江大桥的交通量将得到合理分流。
因螺洲大桥主桥所在的乌龙江北汊,承担着闽江货运船舶的通航任务,为确保安全,主桥钢箱梁施工采用了国内顶尖技术--步履式平移顶推法,即用千斤顶将钢箱梁逐节从南岸推至北岸,然后焊接成整体主桥。只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比传统顶推法节约了半年多的时间。
全线预计2012年国庆建成。
螺洲大桥全长4.95公里,规划近期设6车道,远期设8车道,大桥主桥跨径496米,是全国跨径最大的三塔自锚式悬索桥。螺洲大桥由北往南分别为北接线工程、北汊主桥、龙祥岛立交、中汊桥、南汊桥及南接线省道203线立交等。
宽阔的乌龙江上,一座雄伟的悬索桥飞架南北。远远望去,银灰色的钢索显出优美的弧线,与庞大的桥身隐约勾滑迅勒出了福州“三山”的形状。
福州市城建部门透露,螺洲大桥、螺洲大桥南接线、南台立交南连接线力争下月初建成通车,春节期间,可从南三环—螺洲大桥—福银高速南连接线,直通福清相思岭隧道方向,将成为进出福州南大门最短、最便捷的通道。
螺洲大桥在203省道以南连接五虎山隧道部分,依旧在紧张有序地施工。除了大型吊车在运输材料外,工人们在修补桥梁的伸缩缝,多台钻机正开足马力进行施工。
顺着螺洲大桥的辅桥下去,记者发现两侧还建有盘旋立体式的人行通道,外观极具现代美感。驱车继续向前,记者抵达龙祥岛。据悉,螺洲大桥工程北起在建的南台大道螺洲立交,经在建的环岛路,跨越乌信渗此龙江南、北汊及龙祥岛。
螺洲互通进出城匝道、螺洲大桥及南连接线通车后,从南三环到闽侯青口方向将“截弯取直”,比走现有的沈海高速公路福州连接线缩短了5公里以上。届时,市民驱车从福州南向喊局出城去闽南方向,可选择走南二环、福湾路、三环路螺洲互通、螺洲大桥和螺洲大桥南接线,不必再绕道仓山秀宅、长乐黄石互通,比现有的南向进出城方式节省半个小时左右。
通车
福州螺洲大桥于2013年2月7日正式通车。
因大桥通车,延续百年的摆渡也将完成它的使命。这条福州市目前最宽的大桥,全长4.95公里,桥面宽43米,有6条机动车道、2条非机动车道和2条人行道。道路于7日零时通车。
影响
螺洲大桥完工后,共有7座大桥横跨乌龙江水域,从上游往下依次有:洪塘大桥、橘园洲大桥、浦上大桥、福州湾边大桥、螺洲大桥、乌龙江大桥、乌龙江特大桥。
作为福州城市快速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螺洲大桥及接线项目将是福州南向进出城的主通道,合理分流乌龙江大桥的交通量,对推动福州城市向青口、滨海新城方向发展有重要作用。
更多关于建筑行业独家信息,敬请实时关注建筑网微信号。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C. 福州解放大桥什么时候建的
解放大桥,旧称万寿桥, 是闽江最早的跨江大石桥。据明代王应山《闽都记》载:“万寿桥,横跨台江,旧为浮桥,屡修屡坏。宋元佑间,郡守王祖道置田一十一顷七十二亩备修桥费。元时田入头陀万岁寺。大德七年(1303年),头陀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桥,酾水为二十九道,上翼以石栏,长一百七十丈有奇,南北构亭二。至治二年(1322年)落成。学士马祖常为记,刻‘万寿桥’三字于右”。⑧“万寿桥”前身是浮桥,始建于宋元佑八年(1093年),时为知州的王祖道征集工匠以楞严洲为中心,南北各造浮桥1座。北桥江面宽154米,用船20只,南桥江面宽约785米,用船100只,以粗大藤缆紧固于江中所植的18根石柱上;船上铺盖木板,作为桥面,高与沙洲平,宽3.4米,两旁设有栏杆。两座桥总长为1000米。为方便江中行船,在江心的浮桥口还留有两个高门。整个建桥工程于宋绍圣元年(1094年)完成。宋崇宁二年(1103年),楞严洲与仓前山之间又出现一个沙洲,即中洲,江面被割为3条水道,因之浮桥也相应改建为北、中、南3座。北桥(今小桥桥位)用船16只,中桥(万寿桥位)用船73只,南桥(江南桥位)用桥13只,共用船102只。⑨陆游《渡浮桥至南台》诗云:“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⑩由于江阔水急,浮桥无力抵御风浪的袭击,时多损坏,两岸交通经常为之中断,元代时改建为石桥,即“万寿桥”。“万寿桥”于元大德七年始建,元至治二年落成,是元代福建最大的建设工程,它与后建的江南桥合称为大桥。全长570多米,29孔立28个舟状石墩,承托石梁。桥上铺石板,砌以石栏。桥栏石柱雕有形状各异的石狮。桥南北各建有风雨亭。“万寿桥”在桥梁技术上的一个创新,就是对桥梁基础采用“睡木沉基”法,即:用木笼填石为基。先在桥墩处下木笼,然后,在笼内密填石块为基。“万寿桥”建成后,历代都曾对大桥进行修葺。1930年为适应汽车行驰,由日本大和工业合资会社承包改建成水泥路面。1971年对“万寿桥”进行全面增高拓宽,改称“解放大桥”。1995年至1996年拆除重建为现代化大桥。
解放大桥,原名万寿桥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区,跨越闽江,连接台江仓山两区,于1996年重建。福州解放大桥总长426.92米,桥宽12米,由万寿桥、中液搏洲岛和江南桥三部分组成。
福州解放大桥,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跨越闽江,连接台江、仓山两区。由万寿桥、中洲岛和江南桥三部分组成,属于罕见的桥联桥、桥上桥的独特风格。
福州解放大桥是为闽江福州段最古老的一座石桥,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元佑八年(1093年),当时的福州太守王祖道在万寿寺旁,用120只木船,架设南北2座浮桥<ref>以江中楞岩洲为中点,南桥用船100只,共长2500尺;北桥用船20只,共长500尺。</ref>,每船皆用粗大藤缆分别紧固于江中所立的18根石柱上。船上铺厚木板,宽一丈一尺,两边设扶栏,并在南、北、中建3个亭子,供行人憩息。建桥工程历时一年,于绍圣六年(1094年)10月完工,命名万寿桥。陆游过此桥,留下《渡浮桥望南台》-诗:"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船横系大江心"。
1103年(北宋崇宁二年),王祖道再任福州太守。感到浮桥常被风浪冲垮,于是发起募捐,将浮桥改为石墩桥。<ref>只用石条叠砌,立于水中,左右无护栏,俗称"跳墩桥"。</ref>于1141年(南宋绍兴十一年)建成。
1303年(元朝大德七年),万寿寺僧王法助得到元成宗铁木耳的嘉许,募集了数百万贯资金,奉旨把万寿桥改建局扮成简支石梁石板桥<ref>先在要打石墩的周围打好木墩,然后在木墩里面推石头,再在石头的基础上砌桥墩,桥下有36孔水道。每孔之间叠架两根1米见方,长9米,重逾40吨的大石梁,上面再用厚20厘米--30厘米的石板横铺。桥上的石栏杆上雕刻着许多各种形态的石狮,桥头和桥尾还建有亭子,供人休息。</ref>。大桥前后建造共花了19年时间,到1322年(元至治二年)才竣工,桥长391米,宽4.5米,共87孔。后人为了纪念万寿寺和尚王法助的功绩,便把这条大桥命名为万寿桥。<ref>这也是元代福建最浩大的建筑工程。</ref>万寿桥建成后,又在南面建成木石混合结构9孔的“江南桥”,亦称“仓前桥”,长135米。清干隆闹腊祥年间,江南桥被水冲毁,也改建为全石桥。
1930年,为了适应开通汽车的需要,将万寿和江南两桥改为公路桥,在原有桥墩上用混凝土加高2米,路面和桥栏均采用钢筋混凝土。工程由日商"大和工业合资会社"承建。
1949年以后,为了纪念解放军冲过此桥,追击南逃国民党军队,将此桥改名为“解放大桥”。1970年,解放大桥采取桥上架桥的形式,加高4米、加宽桥面2米。
1994年,因闽江洪水的冲击,解放大桥桥墩崩离原位,停止使用;1995年开始重建;1996年9月29日竣工。新桥为现代双曲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联拱桥,总长565米,宽12米,设置四组桔红色钢管弧形空中吊桥,分承桥身的负荷。中洲岛以南部分长100米,中洲岛旱桥141米,中洲岛以北长324米。
D. 福州鼓山大桥介绍
福州鼓山大桥,是福州市第一座独塔自锚式悬索桥,包括肩桥,全桥长达4812米,主桥全长亩举1520米,总投资14.263亿。
简介
鼓山大桥及接线工程南起南二环路与则徐大道交叉口,并往东北方向延伸,分别与规划建设的林浦路、南江滨路立体交叉,而后通过鼓山大桥跨越闽江和江滨大道,再继续跨光明港,终点止于鳌港路,接机场高速公路二期国货互通立交。
鼓山大桥距上游鳌峰大桥约2500米,距下游魁岐大桥约3000米。该桥于2010年5月17日,正式建成通车。
桥梁详况
鼓山大桥(包括肩桥)全长4812米,主桥长1520米,总投资14.263亿。大桥主跨跨径235米。全线按城市快速路标准设计,道路宽70米,桥面总宽42米。该桥是福州市首座独塔自锚式悬索桥结构的大桥,桥塔建筑造型构思为传统的门式塔,主塔高142米,比已建成的三县洲大桥主塔还高18米,其中桥面以上塔高约为110米。全国之最
最长桥梁顶推
跨度75米,属全国最大告长(即把主梁悬臂从一个桥墩用顶推工艺架设到另外一个桥墩上)
单米最重悬臂梁
被顶推的主梁每米重达18.9吨
最重被顶推梁
被顶推梁重达1417.5吨
最重钢箱梁单
受力于桥自身的自锚式索桥钢箱梁单密重量也是全国最重的,单片钢箱梁最重达220余吨。
另外,“闽江第一吊”即为吊装重型钢箱梁而采用的固定吊架,也是业主大桥局自行设计,目前已经申请国家专利。为一个深达102米的桩基嵌岩孔,采用自行研制的FTY3000型钻机,解决了大直径大扭矩嵌岩钻孔的难题。
更多关于建筑行业独家信息,敬请实时关注建筑网微信号。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迅仿碧
E. 福州解放大桥介绍
福州解放大桥,原名万寿桥,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区,跨越闽江,连接台江仓山两区,于1996年重建。福州解放大桥总长426.92米,桥宽12米,由万寿桥、中洲岛和江南桥三部分组成。属于罕见的桥联桥、桥上桥的独特风格,见证了中国的历史。
简介
福州解放大桥,原名万寿桥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区,跨越闽江,连接台江仓山两区,于1996年重建。福州解放大桥总长426.92米,桥宽12米,由万寿桥、中洲岛和江南桥三部分组成。属于罕见的桥联桥、桥上桥的独特风格。解放大桥,是闽江最早的跨江大石桥。据明代王应山《闽都记》载:“万寿桥,横跨台江,旧为浮桥,屡修屡坏。宋元佑间,郡守王祖道置田一十一顷七十二亩备修桥费。元时田入头陀万岁寺。大德七年(1303年),头陀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桥,酾水为二十九道,上翼以石栏,长一百七十丈有奇,南北构亭二。至治二年(1322年)落成。学士马祖常为记,刻‘万寿桥’三字于右”。
“万寿桥”前身是浮桥,始建于宋元祐八年(1093年),时为知州的王祖道征集工匠以楞严洲为中心,南北各造浮桥1座。北桥江面宽154米,用船20只,南桥江面宽约785米,用船100只,以粗大藤缆紧固于江中所植的18根石柱上;船上铺盖木板,作为桥面,高与沙洲平,宽3.4米,两旁设有栏杆。两座桥总长为1000米。为方便江中行船,在江心的浮桥口还留有两个高门。整个建桥工程于宋绍圣元年(1094年)完成。
宋崇宁二年(1103年),楞严洲与仓前山之间又出现一个沙洲,即中洲,江面被割为3条水道,因之浮桥也相应改建为北、中、南3座。北桥(今小桥桥位)用船16只,中桥(万寿桥位)用船73只,南桥(江南桥位)用桥13只,共用船102只。陆游《渡浮桥至南台》诗云:“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由于江阔水急,浮桥无力抵御风浪的袭击,时多损坏,两岸交通经常为之中断,元代时改建为石桥,即“万寿桥”。
“万寿桥”于元大德七年始建,元至治二年落成,是元代福建最大的建设工程,它与后建的江南桥合称为大桥。全长570多米,29孔立28个舟状石墩,承托石梁。桥上铺石板,砌以石栏。桥栏石柱雕有形状各异的石狮。桥南北各建有风雨亭源雀。“万寿桥”在桥梁技术上的一个创新,就是对桥梁基础采用“睡木沉基”法,即:用木笼填石为基。先在桥墩处下木笼,然后,在笼内密填石块为基。“万寿桥”建成后,历代都曾对大桥进行修葺。
1930年为适应汽车行驰,由日本大和工业合资会社承包改建成水泥路面。1971年对“万寿桥”进行全面增高拓宽,改称“解放大桥”。1995年至1996年拆除重建为现代化大桥。
历史作用
解放大桥作为福州的一个标志和重要的交通枢纽,新中国成立前便对百姓生活和城区的发展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是连接南北交通的孔道,连接着闽南地区,它改变了人们只能摆渡过江的出行方式,方便了闽南地区百姓同福州百姓的来往,加强了福州同其他地区的联系。同时,由于福州城区的发展是自北向南推进的,因此解放大桥作为连接南北交通的唯一桥梁,其重要作用一直延续到现在。
曾参与解放大桥设计的福州市规划设计院的刘总工介绍说,福州市加强了对这座充满历史积淀的桥梁的维护和翻修。“1994年,因闽江洪水的冲击,解放大桥桥墩崩离原位,停止使用,1995年开始重建,1996年9月竣工。”改建后的解放大桥使用钢筋混凝土浇砌桥墩和桥面,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在桥的两侧设置了四组钢管弧形的空中吊桥,分承了桥身的负荷。新桥新气象,橘红色的吊桥横跨于闽江之上,似长虹卧波,为福州又添一道亮丽的风景。解放大桥上车水马龙,昔日一片荒地的中洲岛也已成为福州的特色商贸城之一。随着福州市政建设的发展,横跨闽江的桥梁也已由仅此一座增加到如今的6座。
“在榕城人怀旧的情结中,解放大桥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存在是无可替代的,它铭刻了古今福州的历史记忆,见证了福州每一个历史性的发展脚步。”福州民俗专家方柄桂表示。而60年来,解放大桥既为福州市民的现代生活提供着帮助,也在泱泱闽水之上诉说着福州人局睁的历史记忆。
更多关于建筑行业独家信息,敬请实时关注建筑网微信号。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桐裂岁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F. 福州解放大桥的历史
解放大桥
福州万寿桥,现叫解放大桥,长580米,横跨白龙江,连接台江区和仓山区,为闽江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桥,它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如果从它的前身浮桥算起,就有八百八十多年了。
宋代闽江的江水涛涛,十分开阔,自仓前山一直到现在的"小桥头",把江面分成三段,"日暮归路偏路远,途穷唤渡过江边",南北交通被汹涌的江涛所阻,人们渴望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那时的人们除了运用舟楫载渡之外,别无选择。浮桥是宋朝福州人王祖道(?-1108年)倡建的,王祖道是宋代元祜崇宁年间,曾两度担任福州太守。王祖道用120只木船,架设浮桥,船上铺厚木板,宽一丈一尺,两边设扶栏,并在南、北、中建3个亭子,供行人憩息。台江水急,每船皆用粗大藤缆分别紧固于江中所植的石柱上。绍圣六年(1094年)10月完工,亲自撰文记之。并把余钱三千九百万缗,分别城郊3县僧寺,"俾岁取息,以待缺敞修建"。王祖道在福州任职10年,建了台江浮桥,终于第一次跨越闽江,实现人们步行大江南北的千载宿愿,百姓称便,功不可没。当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福州在其
《游记》称赞说:"这城的一边,有一条一英里宽的大河,河上有一座美丽的长桥,建筑在木筏上面,横跨河上"。诗人陆游踏上浮桥,写下《渡浮桥望南台》-诗,赞颂:"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船横系大江心"的征服闽江的壮举。
由于江阔流急,风大浪高,浮桥被冲垮。宋崇宁二年(1103年),王祖道再任福州知州时,又发起募集建石桥,绍兴十一年〔1141年〕将浮桥改为石墩桥,这种桥,用石条叠砌,左右无护栏,只用石条列立于水中,有诗说:"危桥临中流,浊浪击寒石。策杖此经过,跳墩谁停立。"所以群众叫它为"跳墩桥",江阔水深,桥长且窄,往来行人不便,又很危险。
元朝大德七年(1303年),万寿寺的陀王王法助立志改建为石桥, 王祖道在建桥同时,还置田十一顷,以其田租收入作为建桥经费, 并由万寿寺头陀负责管理。法助四处募集资金,并派徒弟吴道可上京奏明圣上,得到成宗铁木耳可汗的嘉许,奉旨修桥,投入资金多达数百万贯。元大德七年(13O3年)动工,可惜大桥尚未竣工,89岁的法助却已辞世。其徒吴道可等继续主持建造。 大桥前后建造共花了十九年时间,于元至治二年〔1322雪年〕才告全部竣工,后人为了纪念万寿寺和尚王法助的功绩,便把这条大桥命名为
万寿桥。由元朝监察御史马祖常题写"万寿桥"三字刻于桥上。并撰写《敕赐弘济大 行禅师创造福州南台石桥碑铭》,赞扬法助和尚修桥的功绩。
万寿桥全长391米,宽4.5米,桥下有36孔水道。每孔之间叠架两根1米见方,长9米,重逾40吨的大石梁,上面再用厚20厘米--30厘米的石板横铺。当时桥上有石栏杆,栏杆上雕刻着许多各种形态的石狮,桥头和桥尾还建有亭子,供人休息。但行人上桥都要登几级石阶,所以不能通车。建桥的石料多采自闽江下游的闽安镇,其中有一大梁为"金刚腿"的左腿,因尺寸不符,还遗大桥下。
古代闽江水很深,风浪很大,打桥墩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王法助很有经验,先在要打石墩的周围打好木墩,然后在木墩里面推石头,再在石头的基础上砌桥墩,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了。当代着名桥梁专家罗英在《中国石桥》里说:"简支石桥的构造,采用石板石梁并用的尚未多见,福州万寿桥即采用这种特殊结构。"民间有个传说,说大桥下有一条千年的"白刀精",经常兴风作浪,桥墩一直很难建成,后来李铁拐化身前来收服,协助把桥墩建成,临走时他用铁拐打了一下桥墩,那个被打的就是现在那个斜歪的桥墩,老百姓叫"铁拐墩"。还有一民间传说,册饥缺说有一个道士跟王法助斗法,道士斗输了不甘愿,便把宝剑扔在水里,化成了一条白刀鱼,白浪滔天,这时王法助把随身带的木鱼扔下去,打败了"白刀鱼",但"白刀鱼"垂死挣扎,冲歪了一个桥墩。这些传说都毫无根据,但也说明了当时建立桥墩的困难。
万寿桥建成后,又在原南桥的江面上建成木石混合结构9孔桥梁,称"江南桥",亦称"仓前桥",长135米。清干隆年间,江南桥被水冲毁,旋即州辩也改建为全石桥。民国十九年〔1930年〕为了适应交通需要,开通汽车,两桥改为公路桥,为钢筋混凝土水泥路面,在原有桥墩上用混凝土加高2米,桥栏亦为钢筋混凝土。工程肢梁由日商"大和工业合资会社"承建。原石柱栏杆都移至乌山图书馆。抗战期间大桥曾遭日寇飞机轰炸。
解放后,为了纪念解放大军英勇冲过大桥,追击南逃残敌,便把这座大桥改名为"解放大桥"。1970年解放大桥加高4米、加宽桥面2米,采取桥上加桥的形式,保持原有元代石梁桥和民国钢筋水泥桥面,并跨"中洲",把万寿桥和江南桥连成一体。1995年因水流的冲击,桥墩崩离原位,即行停用,彻底整治。1996年9月29日竣工。改建后的解放大桥用钢筋混凝土浇砌桥墩和桥面,同时用现代科学技术于桥的两侧没置四组钢管弧形空中吊桥,分承桥身的负荷。这些桔红色的弧形吊桥,象一条彩虹,横跨在美丽的闽江上,给福州增添了秀丽的风光。
江河系自然,桥梁成文化。解放大桥,集元代石桥墩、民国时期钢筋混凝土桥梁板、现代双曲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联拱桥,古今结合并用,形成桥联桥、桥上架桥的独特风格,实属罕见。而其历尽沧桑沉淀,更值得我们回味。
G. 闽江大桥的历史
六一路闽江大桥(又称闽江二桥)信缓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区,跨越闽江,连接台江仓山两区,从1970年建成至1993年(鳌峰大桥建成)的23年滑扰模间,闽江大桥一直是市区惟一能通行重载的跨闽李猛江桥梁,为福州市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H. 福州为什么出现了一座淮安大桥,有什么原因吗
因为是为了纪念以前福州的一个旧地面—怀安(淮安),在宋代,福州范围内设置闽县、侯官和怀安三个县邑。怀安县城在今怀安乡,居有13300户,热闹一时。
淮安大桥(Huai'an Bridge),原称五河口大桥,是中国江苏省淮安市境内连接淮阴区与清江浦区的桥梁,位于京杭运河之上,为长春—深圳高速公路(原宿淮高速公路段)组成部分。
淮安大桥于2003年5月动工建设,型枣掘2005年12月20日竣工运营。
淮安大桥位于中国江苏省淮安市西郊五河口京杭运河和盐河分岩扮汊处,卜核地处废黄河水系、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结合部,由北向南依次跨越淮沭河、二河、古黄河、盐河和京杭运河;全桥路段属于长春—深圳高速公路(原盐城至徐州、南京至连云港高速公路共线段)组成部分。
价值意义
淮安大桥(五河口斜拉桥)是宿淮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其建设对促进中国混凝土桥梁事业以及江苏作为桥梁大省混凝土桥梁技术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和先导示范作用。(新华社 评)
I. 福州三桥2000年通车了吗
已经通车了。福州“三桥”是福州当地居民根据建桥的顺序给予大桥的俗称。桥梁的正式名称叫“鳌峰大桥”。是福州市的第三座跨江大桥。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作者)
福州鳌峰大桥(福州三桥)建成于1993年,连接晋安苍山两区,是福州进出城重要通道,大桥全长4485米,设有4条机动车道和2条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
延读 :
“福州一桥”,福州第一座大桥——即福州解放大桥,连通台江中亭街和苍山。解放大桥的前身是万寿桥,是闽江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桥,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该桥一直是福州过江的主要通道。1995年~1996年拆除重建为现代化大桥。
“福州二桥”,福州第二座大桥——即福州闽江大桥,1970年建成。至1993年的23年间是当时福州唯一能通行重型车辆的跨江大桥。1994年岷江大全由2条机动车道改扩建为4条,增加2条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