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白云水库在哪个位置
白云水库有三个,分别为:福州市永泰县白云乡水库,个旧市白云水库,德安县白云水库。
福州市永泰县白云乡水库
德安县白云水库坐落在德安县丰林镇黄桶村熊家西北部,属二型水库。该水库始建于1965年冬,目前主要建筑物有:大坝、溢洪道、放水涵管。水库总库容为2.7万 m3,其中兴利库容2万 m3,调洪库容0.7万 m3,死库容0.3万 m3。大坝为粘土心墙土坝,高21.09 m,坝顶轴线长74 m,坝顶平均宽6.0 m。
Ⅱ 闽湖的简介
闽湖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坂面乡闽湖村,是街面水电站形隐备成的人工湖。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闽湖水面面积达36.7平方公里,库面最大宽度为2.5公里,为全省之冠。烟波浩淼、一碧万顷的尤溪闽湖就宛若一块巨大的宝石嵌在八闽的中心。 闽湖水利风景区是以闽湖为核心,依托尤溪深厚的文化底蕴,串连各旅游景观节点,集水利工程景观、水文地质景观、历史文物古迹景观、山水休闲度假景观、水上观光娱乐景观等为特色的综合旅游风景区。游客们在这山环水绕,风光旖旎的景区里可以尽情愉悦于山水的雅致。“龟象石”、闽心园、钓鱼台、渔业养殖基地,都是人们闲暇休闲的好去处,而新增的水上项目游艇、飞伞,更让游客们大呼过瘾。现在,闽湖已成为福建水上生态游的新亮点,每逢节假日、黄金周,来自省内外的游人络绎不绝。 枢纽建筑物由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左岸岸边溢洪道、右岸引水系统、地下厂房及坝顶开关站等组成。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126m,大坝上游面坡度为1:1.4,下游面综合坡度为1:1.35。泄洪建筑物采用岸边溢洪道,布置在左岸,引水系信轿统布置在右岸,包括进水口、引水隧洞。竖井式进水口布置在离坝轴线约50m的右岸冲沟内,引水洞线采用折线布置,斜井方案,1#洞线全长449.49m,2#洞线全长
街面水库面积达36.7平方公里,库面最大宽度2.5公里。库岸山峦跌宕起伏,库湾岛滑携肆屿错落有致,可开发成水上休闲娱乐和岛山揽胜探奇为主的库区景观。该项目交通便利,走省道 206西厦线直通厦门仅3个小时,走福银高速公路到福州只需2个半小时。
Ⅲ 古田溪水电站的梯级水电站
古田溪梯级水电站从1951年3月一级电站主体工程引水隧洞破土动工,到1973年12月三级电站最后一台机组并网发电,工程历时22年,总装机容量25.9万千瓦、总造价18324万元(比概算低2028万元),平均每千瓦造价707.49元。这4座水电站,基本上是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制造和安装设备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水电建设的一个典型缩影。4个梯级电站共有12台机组,装机容量25.9万千瓦,多年年均总发电量10.27亿度,总值6675万元。其一、二级电站属古田境内,三、四级电站在闽清县境内。 一级电站隧洞引水式电站。位于距新城5公里处的半坑亭。1951年3月动工,一期工程于1956年竣工,建临时木框填石坝,长176.5米,高6米,拦断全部低水河床,以径流作简易发电,地下厂房长83米,宽12.5米,高29.5米,可容6台机组,首期装机2台1.2万千瓦。1956年3月1日投产发电供福州市。二期工程1957年1月动工,1960年8月竣工。在龟山建有长412米,高71米的混凝土宽缝重力坝,形成古田水库。二期装机增至6台机组,装机容量6.2万千瓦。1960年8月发电供福州、南平和三明等地。该级电站地下建筑还有引水隧洞,长1758米,内径4.4米;调压井深80米,直径11.9米。
一级电站一期工程竣工后,101工程处移师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参加两广等地区大型水电站建设,闽江水电工程局接手一级电站二期工程以高慎及下游各梯级电站的施工。1957年8月,一级电站二期工程的龟濑大坝、地下厂房以及附属配套工程(高头岭土坝、进水口建筑、调压井、油开关及馈线布设等)全面开工,大坝施工导流采用木笼围堰分期引流。二期工程建设期间,适逢全国搞“大跃进”,为了追求日新月异的高速度,大坝浇筑采用两岸同时施戚薯敬工,不断刷新工程记录,曾创下月浇注混凝土8.73万立方米及日浇注7284立方米的当时全国最高记录。为了减小两岸破碎性地质对大坝的影响,将坝轴线靠右岸向上游折7°,左岸向下游折14°。大坝提前于1959年6月8日封孔蓄水。10月,3号机组投产。1960年8月,4号、5号、6号机组相继并网发电,一级电站所有工程全部竣工,6台机组(均为哈尔滨制造)总容量6.2万千瓦,实际造价7534万元,比概算低804万元。 二级电站为隧洞引水式电站。坝址在龙亭,发电厂设闽清县后洋。1958年动工,1969年大坝竣工,坝为溢流式钢筋混凝土平板坝,长208.5米,最大坝高43.5米。引水隧洞长5249米,内径6.4米,引水式地面厂房长51米,宽19.6米,高36.9米,装机2台13万千瓦,多年年均发电量3.47亿度。系梯级电站中装机容量最大的电站。
二级电站于1958年9月开始建设。由于二级电站坝区与厂区相距14公里,闽江水电手裤工程局将指挥部设闽清后洋大队。工程分坝区和厂区两处同时施工,引水隧洞仍以人工开挖为主,辅以必要的轻型机械,大坝施工导流采用分散导流方式。施工期间,由于遇上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工程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工期被拖延。1962年5月,二级电站大坝建成蓄水,其它工程却被迫停工。1965年复工时,二级电站工地还接待200多名越南(北越)青年学习开挖隧洞和水电工程技术。1966年以后,受“文革”干扰,第一台机组延至1969年3月投产发电,二级电站工程直到1973年才全部竣工。二级电站工程实际造价6220万元,比概算低650万元。 三级电站为坝后式电站。位于闽清县高洋。1958年9月动工,1965~1973年先后装机2台,容量3.3万千瓦,多年年均发电量1.14亿度。
于1958年5月动工,第一台1.6万千瓦机组于1961年12月3日安装完毕。由于工程设计和设备安装出现问题,该发电机组到1965年8月才通过验收,9月并网发电;第二台1.7万千瓦机组于1973年12月投入使用。三级电站实际造价2160万元,比概算低170万元。 四级电站为坝后式电站。位于闽清宝湖。1965年动工,1971~1972年先后装机2台,容量3.4万千瓦,多年年均发电量为1.24亿度。
四级电站于1958年开工,1960年因国家经济困难被迫停建,直到1965年才复工。1971年5月,第一台机组建成发电;1972年12月,第2台机组投产。四级电站实际造价2410万元,比概算低404万元。
Ⅳ 天生桥(Ⅱ级) 水电站引水隧洞岩爆情况简介
6.2.1.1 概况
天生桥(Ⅱ级)水电站,为一低坝引水式发电站。引水洞共三条,每条长9.51km,洞径9.9~10.8m,洞距40~50m,埋深400~800m,全洞均布于尼拉大背斜轴南侧,岩层产状平缓,沿洞穿越地层均属三叠系,自隧洞进口至垭岔沟约8km洞段,为坚硬完整的灰岩、灰质白云岩、白云岩,自垭岔沟至厂房出口区段,长约1.5km,主为砂页岩夹灰岩层。沿洞线较大断裂,均发育于灰岩地段,但与洞轴线的交角均较大,沿断裂线的洼地、漏斗、落水洞呈串珠状分布,有管道水系与暗河系统,其高程自坡谷源头处1100m至河谷壁500~600m。地下水的梯度高程在隧洞线高程以上,但在断裂附近,距洞轴高程较近。因此,存有岩爆与管道式涌水与泥石流问题,隧洞碳酸盐岩段岩石力学性与地应力情况为表6.4、表6.5、表6.6。
表6.4 碳酸盐岩段岩石的力学性质
表6.5 Ⅱ号主洞实测地应力值
测点位置为Ⅱ号主洞6+805m处,测点埋深405m。
表中方向角似有误,括号为根据另一资料所提实测成果修正的值,修正后与构造、地形背景条件较协调。
表6.6 Ⅱ号支洞实测地应力值
测点埋深230m,位置为2支0+792.2m
Ⅱ号支洞布于垭岔沟以西,尼拉大背斜轴NWW转为NE向的背斜SE翼,实测成果反映了所在位置的构造与地形特性。
6.2.1.2 岩爆发生情况与特点
(1)一般岩爆现象:第一次岩爆发生在Ⅱ号施工支洞300m处,埋深亦近300m,是掘进机开挖,洞壁光滑完整,据声波测试资料分析,开挖振动对围岩的影响很小,无明显松动界限,周边围岩基本处于原始应力状态,没有出现局部应力集中现象。经几处岩爆后,获得初步认识为,岩爆发生在岩石完整均一致密坚硬的岩层地段,岩石呈碎粒结构,或有溶洞、断层,有地下水活动处,无岩爆。
在初期1348m长的Ⅱ号施工支洞和1007m长的Ⅰ号主洞,总计2355m长,用掘进机开挖的洞段,发生了30多次岩爆,多数岩爆发生在开挖的当天或1~2天后,个别喷锚后有延发情况。位置在挖进方向顶拱左下侧,距掌子面3~10m处,岩爆爆裂声为10~30db,爆破坠落面积约为(0.5×0.5)~(2×2)m2,大面积岩爆面积为3×5、4×7、5×8m2,爆深0.2~0.8m,爆落岩块多为数至10cm多的棱形块体。当第一次岩爆发生后,勘设与施工共同组成的“岩爆攻关小组”,研究的应对措施,首先对开挖刚暴露出来的洞壁喷洒冷水,认为可降低应力,惜未研究采用后的真正效果及可能形成的副作用。随着洞室向深部挖进,岩爆加剧,崩落块体加大,大的岩块可达1~2m3,在1号主洞(6+980)~(6+580)段,沿前进方向,岩爆间距由50~100m,发展为连续贯穿,形成一条长400m,宽5~10m的岩爆崩落凹槽。
在Ⅰ、Ⅱ号隧洞开挖后的灰岩洞段统计,岩爆段长度约占30%左右。一般岩爆表现为:掘进机开挖洞段在距掌子面1~2m后南侧顶拱围岩破裂、松脱、塌落、北侧底拱围岩胀凸、开裂、松脱、翻倒破坏,破裂时虽无弹射,但常可听到“噼啪”破裂声响。占爆法开挖洞段,在爆破后距掌子面1~5m附近突然瞬间破坏,顶拱松脱岩体塌落,底拱劈裂明显,破坏时也常伴随撕裂声响,无明显弹射。
一般岩爆部位如图6.4所示,爆坑宽度一般小于6m,深0.1~1.0m,总爆裂体积在10m3之内,岩爆爆坑部位较稳定,在隧洞纵向呈零星状、片状,连续槽状分布。
(2)岩爆松弛塌落型现象:此岩爆部位,初始产生岩爆的烈度与破裂现象,与其他洞段发生岩爆情况基本一致,由于存有压扭断裂带与其影响所形成的弱化岩带,以及存有低强度的薄弱夹层,在洞室开挖后易造成应力集中,岩爆破坏完整拱形断面,扩大坍落段松弛范围,不断造成坍落破坏,最终形成暂稳自然拱,在其发展过程中,爆裂与掉块险象丛生,最终爆发时,规模大而响声强,被称为特大岩爆现象。
如Ⅰ号隧洞(7+870)~(7+928)段,岩性为方解石胶结的红色角砾岩,方解石团块含量30%~70%,其单轴抗压强度30~40MPa,并有影响带宽2~5m的压扭断层,与洞线呈45°相交。此洞段埋深仅100m,是自下游向上游采用占爆法推进,爆破数小时后产生此段的第一次岩爆,爆坑宽3~4m,深0.3~1.5m,爆坑连片展布,经历42d,开挖至7+860时,在(7+928)~(7+870)段顶拱,产生第二次崩落岩爆,爆坑增宽至5~7m,深度增至3~4m,形成拱顶一连续的深大崩落槽,两次爆落总体积达400m3。爆落岩块有片形、棱形、最多为楔形,亦有长条形,最长可达2.5m。表现为重力垮坍,无弹射。
图6.4 洞室横断面岩爆部位示意图
又如Ⅱ号隧洞(3+186)~(3+200)段,埋深600m,岩性为块状灰岩。单轴抗压强度40~60MPa,洞顶以上4~5m以外为数米厚的薄至中厚层泥质条带状灰岩,中夹多层炭质夹层。泥质条带状灰岩,抗压强度稍低,其层面的抗拉强度特别弱,岩层产状以10°~15°向SW(右侧)倾斜,易造成洞顶围岩松弛带,该段有一压扭性小断层,与洞轴呈35°交角向SE向延伸,其影响宽1~3m,垂直断层,形成应力松弛释放与集中的应力调整条带区,在Ⅱ号隧洞挖至受断层影响,应力产生调整的集中区时,即产生岩爆,岩爆首先产生在NW侧顶拱,随断层向SE向延伸,岩爆部位亦向顶拱继而向SE侧拱转移。此段岩爆持续时间长达27d,初期在NW侧顶拱连片出现,爆坑宽1~3m,深度小于1m,立即进行喷混凝土处理。当洞室推进到3+200时,(3+186)~(3+195)段,顶拱围岩响声不断,伴有小岩片塌落,故又进行喷锚处理,锚杆长为3m,处理后仍有数立方米岩爆断续发生,后在SE侧拱顶产生了20m3左右的岩爆,使岩爆宽度增达8m左右,但深度仍在2m以内,次日下午,顶拱发生两次,间隔仅2min的大垮坍,垮时响声达200~300db,爆坑深度增至5m,两次垮坍共约200m3,4d后才基本稳定下来,围岩内的破裂声消失。
(3)有效治理措施:为保证施工安全,对已发生岩爆的洞段,采取应变控制法进行治理,计有
a.喷浆法。适用于弱岩爆和中等岩爆,喷浆厚度一般为5~10cm。
b.喷锚法。在岩爆发生后,残留岩片较多,可能危及安全时,先锚固再进行喷浆,锚杆长一般3~4m,间距1~2m。
c.挂网喷锚法。当岩爆后残留岩片较普遍时,为防掉块,须加挂钢丝网进行喷锚。
d.岩爆加严重垮坍,采用钢拱架支护或混凝土衬砌支护。
为防止岩爆,采用应力控制法是正确思路。发生岩爆区,岩石具硬脆特性,抗压强度较高,足可承载其相应的天然压应力值,故洞室开挖后,应迅速将二维应力状态恢复至三维应力状态,避免出现张应力或张剪性应力,从本工程岩爆崩落物形体特征,说明主要是这两种力的作用,但未引起注意。从岩爆垮坍型现象的地质条件背景说明,采用煤矿减少冲击压的方法不适宜。
Ⅳ 闽江的水利概况
闽江流域(省境内)水能理论蕴藏量为631.69万千瓦,占全省理论蕴藏量的60.3%。理论蕴藏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支流62条。装机容量500千瓦以上可开发的水电站址566处,可能开发的装机容量462.71万千瓦,年发电量205.82亿度,占全省可开发资源的65.7%。已建成的古田溪梯级开发4个电站,总装机容量25.9万千瓦,沙溪口电站装机容量30万千瓦,华东最大的水口电站,总装机容量140万千瓦。
古田溪水电站,位于中国福建省,由古田、龙亭、高洋、宝湖等4座水电站梯级组成,其一、二级电站属古田境内,三、四级电站在闽清县境内。古田溪系闽江支流,全长90 km,流域面积1799 km²,河道天然落差约360 m。全梯级4座水电站共利用水头316.2 m,为天然落差的87.8%。梯级装机12台,原总装机容量25.9万千瓦。经对机组的增容改造,总装机容量已达27.6万千瓦,设计多年平均发电量7.41亿千瓦时,在福建电网中担负着调峰、调频、调压和事故备用任务,除发电外,还有造林、养殖和通航效益。古田溪水电厂素有“北有丰满,南有古田”之称的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座地下水力发电厂(但不是我国第一座地下水力发电厂,1939年-1945年建成于贵州省桐梓县的天门河水力发电厂是我国第一座地下水力发电厂)。古田溪梯级水电站从1951年3月一级电站主体工程引水隧洞破土动工,到1973年12月最后一台机组并网发电,工程历时22年。
沙溪口水电站,位于福建省南平市上游的西溪上(即沙溪与富屯溪汇合口处之下游约5.5km),距市区14km。该电站距福州市13.5km,距三明市95km。电站建成后供电福建省电网。坝址控制流域面积25562平方公里,占闽江流域总面积的42%。沙溪口水电站水库呈“丫”型,当正常蓄水位88m时,水库面积为17.5平方公里。电站以发电为主,兼有航运、过木效益。总装机容量30万kW,单机容量7.5万kW。电站设300t级船闸,除通航外,兼作放竹木用,年运输能力为329.1万t。电站枢纽由拦河(闸)坝、河床式发电厂房、开关站和通航建筑物等组成。溢流坝位于河床中间偏左岸,最大坝高40m,电站于1980年列入国家基建计划,1983年3月正式筹建,于1987年12月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
水口水电站,位于福建省闽清县境内的闽江干流上,上游距离南平市94km,下游距离闽清县城14km,距福州市84km。电站建成后向华东电网和福建电网供电。水口水电站坝址控制流域面积52438平方公里,占闽江全流域面积的86%。水口水电站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有航运效益的工程。水库正常蓄水位65m,汛期(4~7月)运行限制水位61m。本电站装机容量140万kW,保证出力26万kW,多年平均发电量49.5亿kW·h,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水电站。其发电效益相当于一座100万kW的火电厂和与之配套的年产原煤240万t的大型煤矿。枢纽由大坝、厂房、过坝建筑物和溢洪道组成。主要建筑物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万年一遇洪水校核。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00m,坝顶长783m。于1985年列入国家基本建设项目,开始进行施工前期准备工作。主体工程于1987年3月9日开工。
大目溪水电站,位于闽江下游支流大目溪的闽侯县大湖乡大坑村,距福州市区56公里,总装机容量1.46万千瓦。大目溪一级水电站,集雨面积132平方公里,年均流量4.98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3立方米/秒。坝址以下可利用的天然落差460米。1957年,福州市建设局和省工业厅电业处联合进行勘测。1958年10月,省水利电力厅设计院负责设计。大目溪水力发电分二级开发,第一级大坝建于大湖乡大坑村,为径流开发引水式电站,设计安装4台216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年发电量2600万千瓦时,设备利用2800小时,保证出力560千瓦。1959年,工程动工兴建。大坝和厂房分别于1959年11月、8月建成。1969年9月安装完工投入运行。二级水电站位于白沙镇大目溪村,设计水头220米;安装4台3000千瓦机组。一、二级总装机14640千瓦,实际投资1582万元,平均每千瓦造价1080.6元。二级电站于1983年5月经过验收,认为工程项目符合质量要求,同意移交生产。1985年全厂发电量达6525万千瓦时,设备利用4454小时。至1990年底累计发电9亿千瓦时。
玉山水电站,位于闽江建溪支流小桥溪的建瓯县玉山乡下阳村,总装机容量2.4万千瓦,由建瓯县兴建和管理。1965年,兴建。主体工程有浆砌块石拦河坝1座,坝高5.3米,顶长40米,引水渠道长6.53公里,坝址上游集雨面积188平方公里,为径流开发的水电站。厂房建在小桥坝头村上游1公里处,主厂房面积520平方米,安装2台216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该电站由建瓯县自行组织施工,1969年12月建成发电。
安砂水电站(又名九龙湖),位于闽江支流九龙溪中游的永安市安砂镇境内,距永安市45公里。1978年建成投产,装机容量11.5万千瓦,是福建电网的主力厂。1957年,上海勘测设计院对沙溪流域进行规划,1960年提出开发九龙溪的规划。水库大坝1座、采用钢筋混凝土宽缝重力坝,高92米,顶长168米,设4个溢流孔泄洪(施工中改为3孔),安装钢质弧形闸门,溢洪道按千年一遇设计最大泄洪量为6840立方米/秒。大坝基础建2米厚的混凝土防渗墙,最大水平深度达50米。水库集雨面积5184平方公里,总库容6.4亿立方米,调节库容4.4亿立方米,属季调节水库。
池潭水电站,位于福建省泰宁县,是闽江支流金溪干流的龙头电站,也是开发金溪水能资源的第一期工程。工程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航运、养鱼等综合效益。电站装机容量10万千瓦,年发电量5亿度。以一回220千伏和两回110千伏电压出线接入闽北电网。池潭工程由华东勘测设计院设计,福建省闽江水力发电工程局施工。工程于1976年5月进点筹建,1978年主体工程施工,1980年5月第一台机组发电。池潭水电站坝址地处峡谷,建筑物有混凝土重力坝、坝后溢流式厂房、开关站及过木筏道等。坝顶全长253米,最大坝高78米。
芦庵滩水电站,为池潭水电厂扩建工程,电站厂房位于泰宁县池潭水库大坝下游左岸约300m处,工程利用原有的池潭大坝挡水发电。水库坝址以上流域面积4766 平方公里,原枢纽建筑物主要包括混凝土宽缝重力坝、坝后溢流厂房、坝内输水系统、泄水底及开关站等。大坝最大坝高78 m,水库正常蓄水位275.0 m,调节库容6.6亿立方米。芦庵滩水电站新建枢纽建筑物主要包括输水系统、地面厂房及升压开关站等,引水系统由竖井式进水口、引水隧洞和压力钢管等组成,进水口位于坝上游约160 m左岸冲沟下游侧,引水隧洞长507.41m。电站扩建装机容量50MW,年发电量10871万kW·h。
闽江下游修建江海堤防160多千米,保护耕地2.2万公顷,人口105万人。
闽江是福建省第一大江,流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一半,闽江全流域内如遇3天平均降雨250~300毫米,下游就会发生大洪水。民国6年(1917年),曾有有识之士提出筑堤浚河的设想,但未能实施。1951年,人民政府开始着手治理闽江下游水患,在闽江下游北港的帮洲、南港的南通兴建丁坝和护岸工程;乌龙江的峡兜拓宽了行洪断面。1952年7月21日,闽江下游发生大洪水。洪水过后,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抢救水灾的紧急指示”,福州市首先响应,从9月1日起动工兴建保护城区的北港北岸防洪堤、南台岛的建新南北堤和盖山防洪堤,仅用9个月的时间基本建成。闽侯县荆溪、上街、南屿、南通防洪堤亦相继于1953~1954年建成。甘蔗和竹岐防洪堤在1956年4月建成。1965年,盖山防洪堤进行改扩建,分成盖山南、北堤。1969年,由于北港北岸防洪堤堤线外移,改为修建鳌峰洲至魁岐九孔水闸。同时南台岛的城门南、北堤和北港北岸的魁岐防洪堤相继建成。至1970年,福州闽江下游防洪堤工程体系基本完成,共建14条防洪堤,总长107.39公里,其中:土堤103.07公里,石(砼)堤4.32公里,水闸52座93孔,涵洞40座40孔,旱闸133座166孔。据1990年统计,防洪堤工程保护区内,有人口118.18万人,耕地20.17万亩,乡以上工业企业10640个,工农业总产值为83.65亿元,此外,还有仓库、大专院校用房、铁路、机场、党政和部队机关用房等。 闽江上游水力资源丰富,不少河段利于航行,尤其是下游河段,航行之利冠于福建省诸河。闽江干支流通航里程1940千米,占干支流总长2600千米的74.6%。位于闽江河口段的马尾港及新港区,可停泊万吨轮船,是福建省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闽江流域各河段是福建重要的交通运输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闽江干流可通20~30吨机船;沙溪枯水可全线通航3~5吨木帆船。1949年通航里程为1992公里,其中通轮里程437公里;1960年发展到2959公里,其中通轮里程687公里。铁路、公路交通的发展,水利水电闸坝碍航,到1979年,通航里程下降至1946.7公里,其中通轮只645.8公里;1985年又回升至1977.7公里,其中通轮里程736.8公里。1950年,闽江流域水运量1500吨,周转量29.57万吨公里;1959年增至1015万吨和38537万吨公里,占全省运输总量26.1%和12.2%,以后又逐年减少。1985年,全流域水运量已达38100万吨。
闽江干流南平至古田水口段长87.5公里,航道枯水水深1.2~1.5米,宽度15~20米,可通航50~60吨级轮船,葫芦山以下可昼夜通航。下游北港为闽江主航道,设置内河二等航标(南港湾边至马尾段亦同),常年可通航300吨级轮、驳船,台江至马尾段可乘潮通航1000吨级沿海货轮。南港淮安至湾边段,设内河三等航标,只能季节通航。
支流沙溪通航里程,从宁化县的禾口起至南平,全长324.4公里,1965年宁化县境内的横锁以上修建了水利闸坝,使40公里河段不能通航,通航里程横锁至南平为276.2公里。
建溪主航道崇安至南平全长197.5公里,河床系岩石、卵石,水面平均比降0.85‰。其中崇安至建瓯129.1公里,枯水航道水深0.3米,航道宽度5~6米,由于修建了多处水利闸坝,将河流斩成几段,分段通航3.5吨木帆船(现基本上不通航)。建瓯城关至南平68.4公里,航道水深0.6米。1985年以后,对该段航道进行分期整治,达到了全年通航20~30吨机动船,季节性通航50吨机动船的要求。
尤溪主流从大田城关至尤溪口160公里,航道宽度8米,通4~8吨木帆船;尤溪城关至尤溪口枯水深0.8米,通3~20吨木帆船和机动船。河段上建有坂面水轮泵坝和坪寨水电闸坝。坂面水轮泵坝建有排筏道勉强可通1~4吨木帆船。坪寨水电闸坝建有船闸,可通2艘150~100吨船队,现通8吨木帆船。
古田溪建成古田、龙亭、高洋、宝湖四级水电站。1990年,库区航道平湖至高头岭、沂洋至高头岭,通航里程38公里,航道枯水期水深2米,宽度15~20米,通航80吨船舶。
福州港,地处福建省海岸线的中点,闽江下游的河口段,北距沙埕港125海里,南距泉州港157海里、厦门港200海里。港域自闽江口向内陆逶迤。口外与白犬、马祖岛相对,口内有川石、粗芦、琅岐三岛为天然屏障。两岸山峦夹峙,地势险要,上可溯闽江沟通闽江水系,下可泛海至省内外各港和世界上许多港口,自古以来便是闽江流域货物的集散地。是中国18个枢纽港之一。
南平港,地处南平市,位于闽江上游,西溪(沙溪和富屯溪汇合后至南平段)和建溪的汇合处,是闽北交通枢纽,铁、公、水运输中转站,是闽西、北物资集散地和通向福州的门户,也是福建省最大的河港。鹰厦铁路通过境内,外福铁路经过港区,公路至建阳119公里,至三明87公里,至福州253公里。
苍霞港,是福州市区的内河港,位于闽江下游北港中部、解放大桥上游的左岸,是闽北地区物资经过闽江下运的终点,外地、沿海物资进福州再水运闽江上游的起点,是福建省主要的集散中转港。上行171.3公里至南平,下行51.4公里至闽江口。
芝城港,地处建瓯县芝城镇,位于闽江支流建溪上游,南浦溪和松溪的汇合口,是闽北物资转运的主要港口之一,邻省江西、浙江交界的部分地县物资,也由此转运福州出口。由于陆运发展,水运基本上只剩下建瓯至南平至福州的单向出口。
闽江吞吐量在1万吨(万人次)以上的其他河港还有:武夷港、水北港、南雅港、西滨港、雍口港、梅仙港、沈城港、坂面港、高头岭港、塘前港、埔上港、双溪港、池潭港、官江港、杉城港、风岗港、溪口港、安砂港、横口港、龙津港、嵩口港、梅溪口港、小箬港、白沙港、湾口港、水口港、莪洋港、黄田港、下双坑港、漳湖坂港、太平港、沅口港、尤溪口港、侯官港、洪山港、湾边港、南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