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州资讯 » 福州市的活化石是福州的哪个
扩展阅读
z24深圳哪个站 2025-07-01 12:49:42
天津市当城做什么车 2025-07-01 12:48:52
深圳造价培训哪里好 2025-07-01 12:48:50

福州市的活化石是福州的哪个

发布时间: 2023-04-11 07:38:51

‘壹’ 福州景物资料

列出下列能够代表福州景色优美的地方:
1.鼓山景区以古刹涌泉寺为中心,东有回龙阁、灵源洞等20多景;西有洞壑数十景,其中以十八景尤着;南有罗汉台、香炉峰等50多景;北有大顶峰、白云洞等45景。这些景点主要由花岗岩经长期剥蚀、风化、崩塌、堆积而成,千姿百态,构成蟠桃林、刘海钓蟾、玉笋峰、八仙岩和喝水岩等自然景观。此外,还有历代摩崖石刻多处。
2.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古建筑遗存之一,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
3.江滨公园是福州市政府投巨资兴建的一处大型滨江园林景观,依闽江而建,分为南北两园,全长约10.5公里,是中国国内最长的都市江滨公园。
4.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又名“福州植物园”)是福建省首家国家级森林公园,是全国十大森林公园之一,也是福州地区六个中国4A景区之一。
5.江心公园始建于1982年,四面环江,园内绿树成荫,植被茂密,植有榕树、木棉、芒果、荔枝、龙暇等以南方亚热带植物为主植物近百种,其独特地理优势、优美的环境、宜人的气候,曾为福州市天然避暑胜地和福州人心中颇为浪漫的“爱情之岛”。

‘贰’ 福州三坊七巷介绍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两旁从北到蔽陵谈南依次排列的宏碰十条坊汪友巷的简称。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计159座,其中包括全国重点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叁’ 三坊七巷简介

三坊七巷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福州老城区经历了建国后的拆迁建设后仅存下来的一部分。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

三坊七巷自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走向辉煌。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有270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

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福州中心城区(老城区)的三坊七巷拥有38公顷的完整保护范围。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古建筑遗存之一,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

2009年6月10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获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

(3)福州市的活化石是福州的哪个扩展阅读:

主要景点:

1、沈葆桢故居

沈葆桢故居位于福州宫巷26号,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数次易主。清同治年间,沈葆桢购置这座大房屋,加以修葺居住。

现为沈家后裔的住宅,是清代福州典型官宦人家大院。建筑基本保存完整,1996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林觉民故居

林觉民的故居,也是谢冰心的故居。故居握改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杨桥东路17号,坐西朝东,三进,四周有风火墙。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一长廊,廊两旁种有翠竹。

第三进大运伍厅两旁各有前后厢房。天井两旁为自成院落的南、北院。林觉民与妻子陈意映住在西南隅一厅一房。厅与房前有小天井,小天井南端的卧房窗外有花台(昔时种植腊梅)。

小厅有门东通“紫藤书屋”。在林觉民就义后,父亲林孝颖为逃避清兵的追杀带领全家躲到福州远郊,谢家便买了此居,民国建立前后,着名作家冰心(谢陈伊函莹)曾居此。

近代才女林徽因(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夫婿梁思成)作为林觉民的侄女也曾在此居住。现辟为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

3、杨桥巷

杨桥巷位于福州市,在福州该地扩成马路之前,叫杨桥巷,是七巷中最北端的一条小巷,因巷子通杨桥而俗名杨桥巷,而真正的大名雅称叫“登俊坊”。

在杨桥巷与南后街交叉处有林觉民故居,现为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冰心小时候曾在该地住过,她在《我的故乡》一文中旁皮或,对故居有生动的描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三坊七巷

‘肆’ 福州都有哪些景点推荐

1、温泉古都“泡”在福州
作为温泉古都的福州,有“中国温泉之都”的称号。福州的温泉资咐雀源非常丰富,温泉分布很广。在寒冷的冬日,不妨泡在福州乐享温泉的暖心与惬意。
露天温泉
福州黄楮林温泉景区素有“中国温泉第一溪”之称,是以温泉旅游为主题,从事温泉养身、原始森林登山旅游、酒店会务接待、疗休养等休闲服务。景区位于福州市闽清县雄江镇,316国道旁,离福州市区约88KM。由原是森林登山区、露天休闲温泉。景区属于低陵地貌,地形差异大,沟谷纵横,周围群山环绕,峰峦叠嶂,平均海拔300米。
市内澡堂“泡汤”
福州人有在澡堂“泡汤”习惯,不必长途跋涉到周边的温泉景区,去福州的七家老澡堂就可以美美的享受整个人泡在暖汤里,舒服得每个毛孔都欢快地张开的那份惬意。
2、感受三坊七巷(门票)的深厚历史文化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景区
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衡绝早保护单位,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宏启石”。这七巷三坊,是福州城内的高级住宅区,又有许多旧书坊设在那里,专门买卖古书、碑帖、字画和古玩等。平日非常的清静,可是到了元宵和中秋两个佳节,这南后街就热闹异常了,因为元宵的灯市和中秋的塔市,都集中在这里。”三坊七巷的城坊制可称为中国城坊建筑史的活化石。

‘伍’ 三坊七巷为什么被誉为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坐落于福州市中心城区(鼓楼区饥态渣),在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中轴线以西,西、南至安泰河,东至八一七路,北临杨桥路。由三个坊、七条巷、一条中轴街肆组成,一条中轴街肆为南后街,“三坊”“七巷”分列东西两侧,“三坊”即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据了解,烂悄“三坊七巷”起于晋,基本格局形成于成于唐、五代,到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中叶发展到了鼎盛。 “三坊七巷”总占地约45公顷,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现存古建筑200多座,坊坊相连、巷巷相通,粉墙黛瓦、布局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闭春馆”、“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三坊七巷” 地灵人杰,福州许多名垂青史的名人,也都出自“三坊七巷”或与之密切相关。自晚清至民国初年,从这里走出或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对中国近现代化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就包括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旭、林觉民、左宗棠等等,冰心、邓拓、郁达夫等文化名人就更多了。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曾精辟地概括称“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古建筑缺乏维修保护,破坏、老化严重,房屋质量持续下降,也存在着消防等严重的安全隐患。近年来,福建和福州有关部门投入巨资,统筹开展三坊七巷保护修复与开发利用工作。

目前,三坊七巷大范围的古建筑修缮工作已陆续完工,配套功能日臻完善;其所蕴含的民俗活动、民间曲艺、民间工艺、风味饮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也得以延续,正逐步成为福州市带动文旅产业壮大发展的重要力量。

‘陆’ 三坊七巷的文化特征

“三坊七巷”文化
“三坊七巷”文化源于福州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坐落于福州市中心城区(鼓楼区),是从南后街两旁从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总称。“三坊”即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即杨桥巷、唤含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基本格局形成于唐代后叶,到明清时桥扮期特别是清代中叶发展到了鼎盛,总占地约45公顷,现存古建筑200多座,坊坊相连、巷巷相通,粉墙黛瓦、布局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福州许多名垂青史的名人,也都出自“三坊七巷”或与之密切和消笑相关,其间蕴涵的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集中展示了福州闽都文化博大精深、沉潜冲和的底蕴。

‘柒’ 福州华林寺——长江以南木构建筑“活化石”

“寺倚屏山信杖藜”,明代文学家曹学佺此诗句中的“寺”便是华林寺。在华林路葱茏的绿树掩映下,华林寺肃穆而立。相比蜚声海内外的鼓山涌泉寺、香火繁盛的西禅寺等,华林寺似乎显得有些“低调”,但其大殿却与同一个时代的山西平顺大云寺大殿、平遥镇国寺大殿等同属中国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其经后代屡次修葺,仍保持北宋初期的法式特征,以时代而论,在全国可称第七,在江南则为第一。华林寺滑唤哗历经千余年风云变幻,现仅存大殿,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发现档案

华林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吴越国王钱氏割据时,福州郡守为祈求国境安宁而建,初名“越山吉祥禅院”。明正统九年(1444年),获赐额匾“华林寺”。宋代名臣李纲、张浚等曾寓游于此。

历史溯源

中国古建筑的活化石

讲述人:福州市博物馆华林寺保护管理所所长陈恺旻

“华林”一词出自弥勒佛于华林园中龙华树下成道,开三番法会,度尽上中下三根之众生一说,此名沿用至今。

清代嘉庆二十三年至道光九年有一次大规模修缮,除大殿、天王殿、山门,还增建了准提楼、文昌阁、火神庙、金佛殿、大士阁等。林则徐当年为重修华林寺撰写了碑记。

说到华林寺,其建筑特点必须重点介绍,因为华林寺在中国古建筑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华林寺大殿平面近方形,面阔三间,进深四间,进深八架椽,单檐九脊顶。共用檐柱14根、内柱4根,通面阔15.84米,通进深14.7米,台明面积为495.6平方米,单檐歇山筒板布瓦顶。大殿为抬梁式构架,内柱高过檐柱2.62米,这是为了容纳内槽佛像的高度。

华林寺大殿虽仅是一座三开间的佛教建筑,但中间的当心间宽度却达6.5米,超过了七开间的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苏州玄妙观三清殿。宋元时期,南方殿堂加大心间尺度,其目的是增加和扩大礼佛的空间。宋以后,南方殿堂当心间尺度普遍增大,其尺度甚至超过唐宋北方大型殿堂的心间尺度。华林寺便是这个特征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华林寺大殿四檐及内柱头上均施斗拱,用材硕大。三开间殿堂用“材”与九开间用“材”等量齐观,比宋代《营造法式》中规定的一等材还要大,早期建筑特征十分显着,这也是同时代信行罕见的断面比例。大殿足材高度0.45米,为全国最大。大殿有18根木柱,柱子以上全由斗拱支撑,不用一根铁钉,体现出构件古朴硕大、做法特殊、结构严谨简洁的特点,在空间设计、造型、工艺上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在建筑物的柱子与屋顶之间形成过渡,这样就能够支撑上部大尺度挑出的屋檐,在功能和审美上达到协调统一。在我国历史上一般只有较大规模的宗教或宫殿建筑物才有斗拱的设置,普通民居则不得使用。华林寺大殿在梁架中大量使用斗拱,斗拱总高为檐高的3/4,体量大,多用驼峰而少用蜀柱。斗拱和梁架浑然一体,架构简练严谨却又气势古朴雄浑。

华林寺大殿框架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使大殿经受了千年风雨的考验,迄今保存完好。华林寺大殿的大柱全为梭形柱,柱子上下卷杀,即柱子形状略呈梭子形,上下直径小,中间直径大,在梭柱上面装饰有肥硕的月梁,呈圆形断面,与北方近似方形的断面完全不同。这种木柱风格流行于南北朝时期,隋唐以后已不多见——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风格,使华林寺在唐宋时代的木构建筑中独树一帜。

北方汉至南北朝时期喜欢用这种梭形柱,隋代以后渐少。五代起梭形柱的实际应用主要在南方,福建宋构建筑用梭形柱很普遍。同时中国古代建筑柱子的形制也是从粗到细变化的,以华林寺平柱高4.57米、柱底直径0.6米计算,柱径与柱高比为1∶7.61,显得粗壮古朴,大殿早期建筑特征显着链斗。梭形柱成为沿袭古制而形成的一个重要地方特征,在于梭形柱的柱头上方装有巨大的乳斗,乳斗底部做成皿板形。华林寺大殿就是这一系列特征的活化石,使得建筑的视觉效果更加古朴、典雅。

华林寺大殿在构造和艺术处理上具有显着的福建地方特征,如粗壮梭形柱的上下卷杀做法、圆形断面的月梁、云形驼峰、硕大枦斗、层层叠斗、插拱皿斗、昂面的双枭双混曲线、柱头枋、罗汉枋和撩檐枋上镌刻团窠等等,构成了福建地方建筑形制独特、拙壮直率、古风犹存的特点。

大殿中间的平梁也值得一提,其梁上不用叉手而是用并列3只方斗支起的翼形驼峰承托脊檩,这是很独特的做法,如行云流水,曲线奔放。规格不等的云状驼峰,在国内已知的实例中,是非常罕见的。

保护传承

由省级文保单位升格为国家级

上世纪50年代,我省文物工作者在全省第一次文物普查中“发现”了华林寺大殿,当时其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福州市重建文管会后,将华林寺大殿的保护工作列为首要任务,于1981年接管大殿。1982年,福州华林寺大殿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时华林寺大殿历经千年沧桑,梁架歪闪,枋栿拔榫,装修、雕塑尽数损毁。省、市政府十分重视华林寺大殿的保护修复工作,通力合作。

国家文物局拨付经费,指定专业的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负责大殿复原工程设计、经费预算和施工指导。负责这项工作的是我国着名古建筑专家李竹君。1986年12月,大殿正式落架动工。1988年8月大殿竣工,后添建山门回廊,1989年国庆期间,大殿试行开放。

华林寺大殿开放后,分别于1995年和2000年进行了两次屋面翻漏工程。2015年再次立项修缮,涉及大殿屋面翻修、大殿木构架维修、附属建筑物修缮等,在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当时为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福州市文物管理局的领导下,福州市博物馆于2019年完成了华林寺大殿修缮工程,并于当年重新开放。

专家点评

福州市博物馆馆长张振玉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华林寺大殿是福州现存古建筑中的瑰宝,其一砖一瓦、一斗一拱都饱含着能工巧匠的心思,讲述着福州古建筑的传奇故事。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古建筑是这凝固的音乐中最为古老的乐章,华林寺大殿则是这古老乐章中的经典之作。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华林寺大殿建筑工艺的特色在五代十国、宋木构建筑中独具一格,很多手法是没有记载的孤例,彰显了福州古建筑特有的元素,是迄今千年古建筑中的瑰宝之作、灵魂之艺。

华林寺大殿,作为长江以南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被誉为“江南古建筑瑰宝”,是长江以南木构建筑的“活化石”,堪称五代十国、宋建筑的“实物图书馆”,也是溯福州古建筑历史之源、觅福州古建筑历史之脉的实物见证,其建筑工艺、样式还影响到日本建筑中的“大佛样”,是中日建筑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

‘捌’ 福州有什么节日民俗顺便告诉我庆祝的程序及特点

福州民俗

传统艺术——闽剧、评话、十番:
闽剧又称“福州戏”。明代,昆山腔、弋阳腔等传入福州,福州方言戏曲逐渐兴起。清光绪初到辛亥革命前后,称“闽班”。1924年,郑振铎先生出版传统剧目《紫玉钗》等,正式以“闽剧”取代了“闽班”的称号。评话是福州地区主要曲艺品种,讲究唱、说、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誉。十番原名“协欢”,意为声协和而成欢,是福州主要地方乐曲之一,由民间龙灯舞演变发展而来,曲调悠扬动听。
福州民间习俗可分为节俗、婚丧寿事俗、乡俗、食俗、穿戴俗五大类别,主要有闹花灯、踩高跷、舞龙灯、舞狮子、赛龙舟、登高等民俗活动。
千百年来流行于民间的风尚、习俗,基本反映出福州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传统习惯、道德规范和精神风貌,是闽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鲜明标志。从历史沿革的脉络看,福州风俗继承古越文化的遗风,大量接受古代中原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宗教特别是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到了近现代吸收融汇海外文化习俗。
在福州传统时令节俗中,迎春、迎年等生动体现了古越遗风的履痕;而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以及婚丧寿庆传统风俗中的合婚、定聘等和信仰民风中的关公诞、迎城隍、魁星诞、土地诞、鲁班诞等则明显来自中原文化的影响,是古代中原文化的活化石。
福州民间对海上女神林默娘(即马祖,俗呼马祖)和对陆上女神陈靖姑(即临水太后陈夫人,俗呼临水奶)的崇拜和信仰,说明道教对福州民俗影响之深,尤其是数百年来在民间被尊为妇女、儿童保护神的临水奶,几乎深入到民间的家家户户。
信仰民风中的观音诞、地藏王诞等等则充分展示了佛教的渗透。佛、道两教在福州民俗中间付受到信徒们的崇奉,往往一案同供佛、道两神位。相对而言,伊斯兰教对福州的习俗影响较小。
近代以来,在福州的生活习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响。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则生动地反映了福州人又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习尚的传统。
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做后人传”(福州俗语),我们一方面继承了先人的民俗文化遗产,一方面 又为下一代人创造新的民俗文化。加上当今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 各种文化空前活跃,新旧民俗交替也不断产生。我们福州也不例外。比如:太平蛋越吃越小。因鸭蛋与 “压乱” 谐音,故福州人 称它为 “太平蛋” 。遇喜宴、生日、饯行、过九(虚龄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胃口越来越小,面对宴席中的 庞然大物 太平蛋,感到 爱莫能吞 。为此,厨师们绞尽脑汁,最终以鹌鹑蛋、鸽蛋代之,这样既细雅, 又有原意,逐渐成为一种新俗。况且鹌鹑与安全谐音,颇有意义,很快被群众接受。
泊来节入侵传统节。近年来,母亲节、情人节、圣诞节 等进口节 大有成为都市新潮之势。福州传统有个“拗九节”,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在正月廿九煮 “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县仍保持此俗,但城区的“ 拗九节” 却渐渐被“ 母亲节”所代替,一到这个节,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楼里也 可以看到为父母亲而设的宴席。此外,情人节、圣诞节也在入侵之中。最近福州大饭店拟在今年“七月七夕” 搞中国传统情人节活动,不知是否能逮住情人们的心。
“长一位”要转正 。在传统的宴会上,最长辈者要坐“长一位”。以旧民居厅中(前厅)摆八仙(桌)宴为例,靠左边的为一桌,一桌左边靠里的为一桌一位,即“长一位”,只有年最长、辈份最大者才有资格坐。但现在“长一位” 转正了。不论什么样的居所,也不论八仙桌还是圆桌,凡居中一桌面对门口的当中一位为最大位 。坐最大位者,一为主人,二为职务最高者,三为贵宾中的“头人” ;按年龄、辈份坐“最大位” 的,只有家宴和乡俗活动才有。从左边一桌一位转到当中的“ 中” 一位 ,让年轻人容易理解,当然就要一转到底了。
回扣取代酒包。福州传统宴会有“ 挟酒包” 的习俗,即设宴者除让宾客吃得又饱又醉(福州俗)外,还让你带一大包酒包回去,让父母或妻儿共享,这在食品匮乏的年代是很有意义的。 但在 有钱日日节(福州俗语)的今天,酒包成了赴宴的累赘,带回去也没人吃,只好倒掉。为此人们想出许多改革的办法,先以铝桶、保温瓶等代替酒包,弄得常赴宴者家里此类酒包成灾。但酒包之俗又不可废,无奈之下,只好以现金回扣代之。现在赴婚庆喜宴,你送了大红包,东家回你小红包,内有10元、30 元不等,客人免了旧酒包的拖累,又有了可装入口袋的“ 酒包”,何乐而不为? 凡此种种,许多新民俗正在代替旧民俗,出现了新旧民俗互相交替、同时存在的局面,其中不乏带有革新意义的内容。

‘玖’ 福州有哪些地方好玩

福州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福州满城遍植榕树,故又有“榕城”之称。福州别名“三山”,城内于山、乌山、屏山三山鼎立,白塔、乌塔两塔以峙,闽江横贯城区,构成“三山两塔一条江”的独特城市格局。青石铺路的古旧巷陌,氤氲水汽的温泉热汤,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保存完整的厝村古居,还有风味绝佳的当地小吃,飘香全国的茉莉花茶......
1、温泉古都“泡”在福州
作为温泉古都的福州,有“中国温泉之都”的称号。福州的温泉资源非常丰富,温泉分布很广。在寒冷的冬日,不搏消唯妨泡在福州乐享温泉的暖心与惬意。
露天温泉
福州黄楮林温泉景区素有“中国温泉第一溪”之称,是以温泉旅游为主题,从事温泉养身、原始森林登山旅游、酒店会务接待、疗休养等休闲服务。景区位于福州市闽清县雄江镇,316国道旁,离福州市区约88KM。由原是森林登山区、露天休闲温泉。景区属于低陵地貌,地形差异大,沟谷纵横,周围群山环绕,峰峦叠嶂,平均海拔300米。
市内澡堂“泡汤”
福州人有在澡堂“泡汤”习惯,不必长途跋涉到周边的温泉景区,去福州的七家老澡堂就可以美美的享受整个人泡在暖汤里,舒服得每个毛孔都欢快地张开的那份惬意。
2、感受三坊七巷的深厚历史文化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景区
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这七巷三坊,是福州城内的高级住宅区,又有许多旧书坊设在那里,桥锋专门买卖古书、碑帖、字画和古玩等。平日非常的清静,可是到了基培元宵和中秋两个佳节,这南后街就热闹异常了,因为元宵的灯市和中秋的塔市,都集中在这里。”三坊七巷的城坊制可称为中国城坊建筑史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