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州资讯 » 南通和福州哪个综合实力强
扩展阅读
宁波杭州属于什么地形 2025-09-19 22:25:33
天津咸水街哪里最好 2025-09-19 21:49:00
深圳龙岗兄弟厂怎么样 2025-09-19 21:35:30

南通和福州哪个综合实力强

发布时间: 2023-05-02 14:28:39

⑴ 二线城市排名

二线城市排名

第一层次:合肥、沈阳、济南、厦门

这四个城市领排名二线前四,可以说是毫无争议的,但从整个百强城市榜单来看,还是有一定争议的。合肥、济南在持续的强省会之下,这几年可以说是实力暴涨,两市的GDP均高于位列一线的西安、大连,正在逐渐逼近无锡、郑州,如果说西安强横的综合实力摆在那里无法超越的话,那么超越大连就是绰绰有余了。

合肥、济南的基础设施指数、民生福利指数或许不如大连,但科研教育指数、综合经济指数却是远超大连的,当然客观来说合肥、济南的确距离一线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反而是后面的厦门更有资格去换下大连来,厦门的综合经济指数或许略低于大连,但其他三个方面可以说都是完胜大连的,而且厦门的发展趋势稳健向上,而大连相对来说长期缓慢前行。

第二层次:东莞、佛山、福州、哈尔滨、石家庄、南昌

东莞、佛山作为普通地级市中的佼佼者,城市实力雄厚,特别是东莞的发展尤为不错,作为一个区划简单的直筒子市,东莞虽然面积很小,但是实力很强,“世界工厂”的美誉至今仍不过时,而且东莞目前的经济也在稳步向高科技、高创新方面发展,在高端制造业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加上地处广州、深圳之间的巨大地理优势,都让东莞在发展方面如虎添翼,2021年东莞也如愿跻身GDP万亿俱乐部,发展势头非常不错,就是珠三角的无锡。

福州、哈尔滨、石家庄、南昌四个省会城市中,福州GDP超过万亿经济实力最强,但科研教育实力明显不如哈尔滨,甚至或许也不如南昌,城市综合实力的话与哈尔滨不相上下,但发展趋势持续向上,而哈尔滨作为一个老牌城市,在目前经济转型的阶段发展势头较为低迷,但雄厚的底蕴还是不容忽视的,石家庄能够领先南昌的或许也就在于经济层面的优势了。

第三层次:太原、常州、南通、昆明、南宁、徐州、泉州、烟台、长春、温州、珠海、唐山

太原、昆明、南宁、长春是我国现阶段发展比较一般的几个省会城市,即使在二线城市中也未能排名前十,基本符合目前的发展状态,其中太原、长春两市的底蕴和实力明显又要强一些,长春或许不如昆明,但从各方面来看还是要强于南宁的。南宁作为广西首府,虽然也进行了一些强省会措施,但是目前来看效果并不明显,南宁的发展明显还是偏慢,甚至不如近几年的贵阳,当然单论2021年表现的话,南宁还是比贵阳好了不少。

南通、泉州作为两个万亿GDP城市位列二线城市中游,堪称是万亿GDP城市中垫底的所在了。南通虽然经济实力雄厚,但其经济发展质量即使在江苏省内也是争议很大,被说成是一个养老型城市,经济全靠建筑公司,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也可以看出南通的发展的确是略显畸形的。泉州的问题就比较简单明显了,泉州城市部分的发展并不出色,精华部分更多地在下面的县域部分,比如晋江市、南安市、石狮市。

第四层次:襄阳、宜昌、绍兴、贵阳、嘉兴、湖州、乌鲁木齐、兰州、金华、洛阳、芜湖、九江

襄阳、宜昌、洛阳这是中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中经济实力最强的三个城市,当然2021年冒出了一个榆林,只不过榆林虽然经济实力强但其他方面都比较一般,与这三个城市相比还是明显有差距的。

襄阳、洛阳作为全国着名的古城、古都,近些年经济发展也非常给力,城市综合实力并不输于贵阳、南宁等省会,相比之下宜昌则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新兴城市,从表面上来看与襄阳、洛阳还是有一些距离的,其唯一的优势就在于年轻、活力强、发展趋势好。

贵阳、乌鲁木齐、兰州是二线城市中排名后列的三个省会城市,也是全国范围内发展最不理想的几个省会城市之三,与绍兴、嘉兴、湖州、金华四个浙江的地级市排名不相上下,基本也没有什么大问题,至少在经济层面还不如四个地级市。但作为西部省份的省会,其优势还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贵阳近些年的发展非常高速,在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方面甚至处于全国前列。

兰州作为曾经的西北第二大城市,如今已经在很多方面被乌鲁木齐超越,这是不争的事实,未来大概率会被乌鲁木齐越甩越远,城市综合实力不断下滑,存在感日低。

⑵ 你觉得哪个二线城市发展的最快为什么

如 果以10年为一个期限,那么到去年为止,国内二线城市中发展得最快的依次为 贵阳、合肥 和 重庆 。贵阳在过去的10年间,GDP总量相比增长了将近3倍,年平均增速更是上到13.6%;其次为合肥,相比10年前经济总量增长了2.7倍,年平均增速为12.3%;重庆则增长了2倍,平均增速为12.2%。总体来看同比增长得快的城市多数都体量较小,在前10中,仅有重庆和长沙两个万亿级城市入围。
贵阳
贵阳发展得快,部分原因在于基数较小,实际经济质量并不算高。一个不足500万人,坐拥全省最好资源、产业的省会城市,人均GDP不足8万元,实难讲发展得有多好。虽然早就规划了几大千亿集产业群: 电子信息 、 汽车 产业集群、铝及帆仔铝加工产业、医药食品产业、磷煤化工产业 ,时至今日规模仍然偏小。在去年的重点行业增加值比重中:仅磷煤、铝加工、特色食品和烟草等传统产业就占了57%(385个亿),可见传统产业兆做仍然发挥主导作用。

另外贵阳的短板也不少,除了毫无区位优势外,另外在科教文卫、交通枢纽上都处于劣势。北边又被300公里开外的重庆虹吸。在这种面临不少发展难点的情形下,得益于占比将近6成的商业和服务业,用10年时间将GDP做大3倍,还是能够称得上发展得最快的。
合肥
如果以10年为一个期限来看待国内城市发展的话,个人认为发展得最好且快的还是合肥和重庆。 特别是合肥,经济质量极高,吸引能力极强。在过去的10年间,常住人口由510万增长到如今的809万,增加将近300万人口,仅次于深圳、广州和成都。而当年465万人的南昌如今仍然只有556万。从发展速度来看,以800多万人的基数还能将人均GDP做到10万元,总量更是增长了2.7倍。在经济结构中,工业和商业占比合适,46.2:50.3,说明工业和服务业齐头并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最后来看,国内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现已日趋放缓,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在逐步减小,但同时城市间面临的竞争在加剧。下个10年在整体经济放缓的情形下,各城市将更难轻易打破目前的这种国内城市间的位次和格局。

强者恒强。

如果以第一 财经 发布的商业魅力排行榜为依据的话,我国二线城市有以下30个,这30个二线城市当中,过去10年发展最快的城市是贵阳。贵阳是贵州省会,这些年来贵阳经济发展迅速,其2009年GDP只有972亿元,而到了2018年已经达到3799亿元,年均增长13.6%。

除了贵阳,安徽省会合肥经济发展也非常快,在安徽推行的“强省会”战略下,合肥经济强势崛起,2009年合肥GDP只有2102亿元,到了2018年已经达到7823亿元,年均增长12.3%,并不逊色于贵阳。贵阳经济规模较小,更容易实现经济高速增长。

其实“新一线城市”这个概念只是近年来才提出来的,在此之前,全国公认的一线城市只有北上广深,像重庆、天津、武汉、成都、杭州、南京等新一线城市,在过去也算是二线城市。如今在这15个新一族轿衡线城市当中,过去十年发展最快的是重庆,其2009年GDP只有6530亿元,到了2018年已经达到20352亿元,年均增长12.2%,虽然不及贵阳、合肥发展快,但鉴于重庆经济体量远大于合肥、贵阳,因此GDP差距是越来越大的。但重庆近年来经济发展放缓,经济增速目前保持在6%~7%之间,已经很难再像过去十年发展那么快了。

天时,国家开始实施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两大利好政策叠加,实在是百年难遇的发展良机。武汉是国务院批准的超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与上海重庆一样是长江经济带的三大战略支点,更关键的是,中部崛起战略开始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标志着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之后,中部地区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帷幕,武汉厚积薄发,后发先至,从此将一飞冲天。

地利,武汉处于京津-广深,沪宁杭-蓉渝 两大战略通道的交叉点,四小时经济圈覆盖全国90%的人口和经济区,南北两大交通线联络全国所有的前十大城市,可谓天元区位。

政通,武汉2017年和18年分别招商引资超过25000亿和18000亿,2018年新开工的百亿级项目达24个,涵盖芯片,光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大数据,生物医疗,新能源等六大战略新兴产业,开通地铁里程超过300公里,快速路里程全国第二,建成区面积全国第五,150米以上高楼世界第五。

人和,在武汉的院士长江学者等六类高端人才数量全国第四,新增的院士千人学者四青人才数量全国第三,每年武汉留下大学毕业生一二十万人,武汉高等学历人口数量达到约三百万人,每四个人里就有一个大学生。每年卖房超过二十万套,新房销量连续八年全国前三,连续四年全国第一。每年说武汉留不住人才?脑子有包!

占尽天时地利,兼有政通人和,武汉终将厚积薄发一飞冲天

二线城市发展最快的是佛山和泉州。
这两个城市在十年前还都是三线城市,如今都成为了万亿级的大都市。无论收入水平还是民富程度都堪称飞速。

虽然从增速来说,贵阳和昆明才是最快的。但这两个城市的GDP基数小、国企多,而且占据省会优势,即便如此在经济领域的实际发展水平也没能跑赢佛山和泉州。那么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两个准万亿级的普通地级市的表现才更加出彩,而且都是依托民营经济发展起来的。

原因其实也简单,福建和广东是近代史上生意做得最好商帮,而且普遍都是白手起家。泉州复刻了温州模式,以作坊化、小厂化、低端化为路线走起了服饰和小商品为主线,这很吻合新世纪初的民众消费点;佛山则是由当初的村镇创业模式扩张为城市化行业,佛山早期立足于商场的主流产品是灯具,而且随着时代发展而扩展到整个嫁妆领域。从早期的草根创业模式,一路披荆斩棘形成如今的产业链集群。走出了比当年东莞更具规模化的市场。

目前就拿第一 财经 的那个排名来说,中国位于二线的城市足足有30多个!下面我们来看看那个二线城市发展最好,有望晋升新一线!
二线城市
二线城市,多为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和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中心城市!二线城市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商业活跃度较强,对大公司、大品牌和优秀人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也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

目前二线城市较强的有,宁波、昆明、福州、无锡等这些城市不是经济强市,就是经济实力快要突破万亿的城市!
二线城市未来发展排名
从这些二线城市中,小白菜第一比较看好福州、南通这两座城市今年必定GDP会突破万亿,成为万亿俱乐部成员!

第二认为苏南三杰的无锡和常州,无锡和常州本来就是经济强市,加上人均GDP在全国也能排进前20。而无锡前几年一直都是新一线城市呢!

第三看好宁波和徐州,宁波不必多说。做为副省级城市,发展潜力巨大。若不是老大杭州名气太大压着宁波一头,不然宁波的发展只会更快!徐州淮海经济中心城市,战略要地!徐州目前缺的就是国家政策,若国家加大对徐州的政治地位!徐州经济必然会飞速发展!

在一线城市中,是新一线,其实说实话就是二线城市。无论从各个行业来看,都是如此,尤其是高 科技 行业。也是这样的。郑州的发展速度还是不错的,目前应超过1万亿了。2019年,经济发展会就加速。

二线城市发展最快是贵阳市,从城建来看,中国最高的双子塔居然在贵阳,亚洲最大的建成楼盘(花果园楼盘,方圆十平方公里)在贵阳,贵阳的高楼指数在全国排在前十一位,而且处于上升通道,进前八没问题,贵阳市的绿化建设在全国处于前八位,有环城森林带(全国唯一),一千个公园,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贵阳的发展潜力巨大,高铁已成米字型,贵阳的水质、气候、 旅游 业都是支撑持续强劲发展的动力!

根据国民经略出的数据,2009年到2019年,郑州市的GDP在主要城市里面,增速最快,达到了251%。

郑州的发展,真的是赶上了好的时机。

一方面,米字型高铁的地理位置,奠定了商业飞速发展的基础。举个例子,我们之前公司的办公室在东站商务区,你会发现,去各大城市出差的速度提升很多,这种地理位置会极大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郑州三产占比近年来持续增长。

另外,被准许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以及最近中央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规划,都把郑州推到了最好的发展机遇之中。全国第一个空港货运中心,中欧班列的开通,龙湖副CBD金融岛的建设,以及最近阿里,华为,海康威视等投资项目,这些成果在未来几年会更加闪耀。

说真的,刚毕业的时候对郑州的理解,那就是“屌丝之城”。郑州人很会自嘲,也说明真的很有自知之明。但是变化真的是潜移默化,不知什么时候开始,郑州已经脱离了之前的那种状态,地铁几年之内必成网,城市效率改善,高架桥数量,立交桥数量非常多,之前那种堵车的状态,现在已经很少见了。从西四环上陇海高架到东四环,不堵车的情况下,20分钟就到。

另外绿化公园等工程,去年今年已经布局了很多项目,不远的未来,郑州绿城的称号会再次回归。

本人已经定居在这里,希望未来几年,在新领导的带领下,郑州会更加美好,更上一层楼。

自从总部位于成都的,第一 财经 周刊弄出个什么”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后,中国的城市就被分为5等,其中一线城市4座,新一线城市15座,二线城市限定为30座,很明显,二线城市是我国城市的主要后备发展力量,自然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线城市的名单,每年都在不停的变化,有些是从三线城市上升到二线城市的,有些则是从新一线城市掉落到二线的,为了更客观地说明问题,我们选取2016-2020年二线城市的名单数据,来说明下二线城市谁进步最大。

还是用数据说话最直观,也不容易引起太多的争议。上表中,红色字体的是二线城市中排名上升的城市,绿色是排名下降的城市,黑色是排名没变化的城市。我们只关注红色排名上升的城市。

1.南通进步最大,5年上升了8个名次;

2.嘉兴和昆明,上升了6个名次,进步也非常耀眼;

3.泉州和惠州,上升了4个名次,也很不错;

4.温州、石家庄、金华、徐州4市,上升了3个名次;

5.长春和贵阳,各上升1个名次,有进步;

还有一部分城市,是从三线城市新晋升上来的,这部分城市包括:中山、保定、兰州、台州、绍兴、廊坊,当然这部分城市的进步也是非常可观的,未来可能还有更大的上升空间,也是属于比较有前途的二线城市。

以上这些二线城市之所以发展得最快,有以下几个特征:

1.省会城市,像昆明、长春、贵阳、兰州、石家庄,可以得到全省的政策和资源支持

2.沿海地区,南通、嘉兴、泉州、惠州、温州、中山等,便利的沿海交通条件,外贸发达。

3.交通枢纽城市,如徐州、长春、石家庄、兰州、贵阳等,区位优势明显,能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商务流。

为什么能涨得这么快,这样大家才知道以后应该去什么样的城市买房。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以2015年为起点计算,全国二手房涨幅排行榜前十的城市中有8个是二线城市,很明显在这一轮楼市周期中二线城市房价涨幅要远远领先于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房价涨幅。那为什么二线城市房价涨幅能在这一轮楼市周期中领涨全国呢?

选择一个城市就业、安家,要综合的考虑,比如当地物价、房价、气候、交通等,这些一定要考虑,总之,怎么选择,要多权衡各方面的因素!

广东第三大城市当之无愧是:佛山

佛山依旧是价格洼地

根据最新网签数据,佛山禅城、南海西部及顺德北部等临广片区,与广州六大核心片区均价相比,仅为广州1/3,依旧是价格洼地。

粤港澳9城佛山潜力最大

2017粤港澳大湾区楼市发展高峰会上,知名人士表示:佛山处于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区域位置,经济总量也位于湾区城市的前列,这让佛山在大湾区中有竞争,更有潜力,大湾区城市人流、资金流、信息流融合,融合流动的能量很大,对佛山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

交通:

广州和佛山,实质上就是一个城市,建城区完全连在一块,佛山市中心到广州市中心只有15公里,比通州去北京东二环还近。两个市GDP加起来3万多亿,建城区全国最大。广佛市绝对是中国第一大城市广佛10条地铁互通

在连通广佛方面,广州十二号线将在云溪公园站与规划佛山八号线换乘,意味着已纳入佛山2030年轨道线网的佛山八号线将有望深入广州白云区,进一步加深广佛两地的资源交流。

目前,广佛线已经开通,根据广州地铁第三期建设规划调整及佛山地铁第三轮线网规划,广佛双方计划新增7条线,加上在建的广州七号线西延段、佛山二号线,两市将共有10条地铁线路互联互通。

其中,广州二十八号线规划从佛山西站出发串联广州荔湾、海珠、天河、黄埔、增城五区,贯穿到达整个佛山

气候:

由于地处低纬,海洋和陆地天气系统均对佛山有明显影响,冬夏季风的交替是佛山季风气候突出的特征:冬春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冬天温和、夏天不热,常年平均温度23度居住环境很好。

佛山广东省地图中位于岭南中间位置。气候和广东各地基本一样。佛山是中国自古以来四大名镇,前人选的位置很好,这里的自然灾害比较少,当然是指台风和暴雨。至于饮食,有食在广州味在顺德之说。而作为厨师之乡顺德是佛山的一个区,全国人都知道禅城而作为佛山黄飞鸿纪念馆等

2、80年代改革开放初,佛山和广东一样。都有一点排外。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现在外来人口现在已经比本地人多了。传统的本地人不会讲普通话在听普通话方面是没有问题了。身边的朋友没有歧视讲普通话的。因为学校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都是以普通话为主。佛山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中央,而本地人并不是很讲虚荣,也可以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

在佛山,发展最迅猛的是千灯湖金融高新区。

佛山藏着一匹大黑马

截至2018年底,金融高新区核心区共引进项目523个,总投资规模超1010亿元,资产管理规模超7500亿元,吸引金融白领人才近6万。这些数据,每一年都在跨越式增长。

你是否好奇,佛山下一个总部经济爆发机遇在何处?这个答案你一定没想到——佛山-新城

可佛山其实很有潜力成为中国第三大城市,看看佛山高楼榜就知道佛山有多少高楼,如果把这些高楼大厦集中起来绝对会震撼中国,震撼世界,佛山地铁全面开通,佛山将一跃成为一线城市根据最新披露的信息显示,广佛江珠城际线路起点自广州芳村引出,将接入南海、佛山新城、乐从、龙江,经江门、中山、珠海等地,最终接入珠海机场,线路全长约158.0公里。

优化、新增轨道6、7、10、14号线,编织打造“佛山站、佛山新城站、南海站、张槎站”枢纽,支撑佛山中心城区“一老三新”强中心发展。

⑶ 江苏南通和福州哪个地方消费更多一点 花销更大 消费水平更高

南通消费水平其实不算低 不过个人感觉 福州那边应该更高一点

⑷ 江苏条件最好的地级市

Ⅰ 你认为江苏江北的8个地级市未来几年哪个会是最好的!

现在是南通 徐州 扬州 盐城 淮安 泰州 连云港 宿迁 未来可能是沿海城市 沿江城市 南通 盐城 连云港 扬州 泰州 徐州 淮安 宿迁

Ⅱ 江苏省现在那个城市最发达

这个还真不大好说,一般来讲说发达不发达通常会有两种意思一是经济实力二是综合实力
从经济总量讲是苏州,从综合实力上来看是南京
我个人认为各有所长吧,苏州经济实力,全省第一,在全省的经济辐射带动力,要超过南京,南京虽然经济也很强,但是要明显低于苏州,而且由于南京的地域原因,经济辐射有部分已经在安微,在本省的经济辐射能力肯定会有所减弱
但是从政治,文化,城市规模上来讲南京肯定要高于苏州,政治上来说苏州只是个较大地级市,而南京是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文化上:一南京的文化底蕴要略高于苏州。二南京是全省实力高校聚集地如南大,东大。而苏州最好的高校只是苏大,实力与南京的着名高校有不小的差距;从城市上规模上来讲南京要明显高于苏州
所以说我个人还真不大好回答你,只能说说我的个人看法,给你一个参考吧

Ⅲ 求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实力排名

经济上是 苏州 无锡 南京 常州 南通抄 徐州 镇江 扬州 连云港袭(后面就不提了,苏北的好像不怎么好)
综合的是南京 苏州 无锡 常州 徐州 南通 镇江 扬州 连云港~~~
南京经济没有苏州好,但是毕竟是省会,很多条件是苏州无法比拟的。选我吧,纯手打~~~

Ⅳ 江苏省内的各地级市综合实力排名如何

江苏城来市综合实力排名 1南京 2无锡 3苏州源 4常州 5徐州 6扬州 7镇江 8南通 9泰州 10连云港 11盐城 12淮安 13宿迁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市规模,城市人口,基础设施,城市环境,人文历史,文化底韵,现代化程度,经济发展程度,区位辐射,教育实力,科技发展等11个公认指标进行的排名:
<br>南京(全国第6),
<br>无锡(全国第15),
<br>苏州(全国第20),
<br>常州(全国第27),
<br>徐州(全国第46),
<br>扬州(全国第47),
<br>镇江(全国第49),
<br>南通(全国第53),
<br>连云港(全国第72),
<br>泰州(全国第75),
<br>盐城(全国第83),
<br>宿迁和淮安江苏城市排名就不说了

Ⅳ 江苏的十三个地级市有哪些

1、苏A南京

南京是江苏的省会,中国的四大古都之一,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的美誉,明清时期中国一半以上的状元均出自南京江南贡院。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2、苏B无锡

无锡,被称为“太湖明珠”,有布码头、钱码头、窑码头、丝都、米市之称。无锡是中国民族工袜液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是苏南模式的发祥地。

3、苏C徐州

徐州,有“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美誉。原始社会末期,帝尧时彭祖建大彭扮陵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徐州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 ,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徐州有超过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是着名的帝王之乡,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 。

4、苏D常州

常州,是一座有3200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曾有过延陵、毗陵、晋陵、南兰陵、武进等名称。

5、苏E苏州

苏州自古被称为人间天堂,一直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这里不仅经济发达,环境更是优美。

6、苏F南通

南通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7、苏G连云港

这里是《镜花缘》、《西游记》的文化起源地,是一座山、海、港、城相依相拥的城市。

8、苏H淮安

淮安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故乡,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

9、苏J盐城

这里是丹顶鹤的家园、麋鹿的故乡,有江苏省最长的海岸线、最大的沿海滩涂、最广的海域面积。

10、苏K扬州

扬州,是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被誉为扬一益二、月亮城。

11、苏L镇江

镇江厅好戚是着名的江南鱼米之乡,市内有三山、茅山两个5A级风景区。

12、苏M泰州

泰州为苏中门户,自古有“水陆要津,咽喉据郡”之称。马可·波罗游历泰州,称赞“这城不很大,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

13、苏N宿迁

宿迁自古便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即黄河、长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之称 。干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于此,赞叹宿迁为“第一江山春好处”。

Ⅵ 江苏有几个地级市

Ⅶ 江苏的城市排名

第一,苏州。苏州排第一是毋庸置疑的,江苏最拽的的城市,GDP吓死人!无论是GDP还是综合实力或是知名度和美誉度都高居第一,就象济南不好与青岛相比、福州无法与厦门相比一样的。有昆山、吴江、张家港、常熟、太仓这几个有钱的儿子,经济体量省内其它城市根本无法与其相比。自诩上海后花园,把上海苏州以外的地方一律看作贫困地区。国内最具脂粉气的城市,吴侬语与上海话相近,难听懂可又好听。外资企业在国内仅次于上海深圳,产品连中文标志都不加。苏州在江苏的实力是属于巨无霸型的,在可预见的将来,排名第二的城市没有超过苏州的可能。天堂苏州的江南水乡印象更是深入人心。苏州是繁华,富裕,精致,优雅的代称。
第二,无锡。无锡的特点就是均衡,论外资经济不如苏州,论市区规模不如南京,论知名度不如扬州。但是无锡在这些方面都做的不错,一个近代以前还是县的无锡能成为工商发源地,这说明无锡还是有些底气的。无锡目前的国有经济,外资经济,民营经济基本是三分天下。GDP超过南京居江苏省第二。同时打太湖牌的成功极大的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是无锡在历史底蕴方面与苏州差距太大,只能排第二。

第三,南京,南京有省会的优势,经济实力却只在江苏排第三,足够令南京人自卑的,但拥有其它市所没有的优势,如省级机关在南京。高校众多,科技教育实力强,但有这么多优势南京却远不如苏州,甚至落后于无锡。所以南京的地位相当尴尬,在省内被苏州、无锡看不起。被益为国内最没号召力的省会。经济每况愈下,靠吃老本度日。在长三角被杭州取代。面积一半在苏南,一半在苏北,以语言难听出名,民风土俗,被称为最大的农村。最近在吵着撂挑子闹直辖。但面积规模大,有一批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可一个省会靠几个大企业就能支撑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远远不够的。南京最近几年发展步伐较快。还有南京的文化底蕴是我欣赏的,虽然知名度与苏州不相上下,但美誉度不如苏州,姑且南京排第三。
第四。常州。常州历史上的地位比无锡高,历史也比无锡辉煌,但是常州的历史缺乏一些着名诗词,典故的衬托,所以城市知名度不算高,比起苏州,徐州来差距不小。常州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工业城市,在80年代地位尤其突出,是乡镇企业的发祥地之一。但在90年代后逐渐被苏州,无锡拉开了差距。但是近几年发展迅速,大有天追赶之势。在城市建设方面尤其出色,虽然GDP差距没有缩小,但是人均收入方面与苏州,无锡相差并不大。基本属于一个等级。
第五。徐州。徐州按道理应该在江苏排第二或第三。徐州的地理位置重要,处于四省交界处,是重要的交通枢纽。重工业基础还是有的,在80年代,徐州的分量应该是很重的。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造成了徐州发展比起苏南差很多,经济差距也逐渐拉大,虽然徐州瘦死骆驼比马大,但要恢复昔日的地位,尚需时日。但徐州的未来相信不是现在的排位。
第六,镇江。镇江在苏南无疑要排最后一位。经济总量不如南通,徐州,盐城,扬州。但镇江是我偏爱的城市,生态环境好,城市干净,整洁,有山有水,有历史底蕴,故排第六。
第七。扬州。扬州在全国的知名度可以与苏州相提并论。“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千古名句令起名声远扬,扬州自古就是繁华之地,现在的扬州虽然经济实力一般,但在城市规划,宜居方面做的最好。是个适合生活的城市。我也甚是喜欢扬州。
第八,南通,南通的经济实力本来在江苏排第四,总量超过常州。但是南通没有辉煌的历史,知名度也不高,属于近代才逐渐被人所知的城市,市区的规划既没有沿海城市的干净整洁,也没有扬州这些古城的底蕴。虽然经济总量不错。但是南通有接近800万人口,是靠人多累计起来的,故排名不高。
第九,盐城,盐城属于苏北欠发达地区,在老淮阴和宿迁分开后,盐城就成为江苏面积最大的城市,管理的县也最多,南部的东台大丰发展还可以,比北部的响水等县要强很多。虽然盐城的整体经济仍然不发达,但是盐城有几个大企业相当不错,如悦达,中大,森达等。同时盐城还有麋鹿,丹顶鹤等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应该不错。
第十,连云港,连云港的城市实力远不能和城市地位和知名度成正比,虽然是早期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虽然是亚欧大陆桥的桥头堡,拥有江苏最好的港口,但一直发展不起来,主要是工业基础太过薄弱,县域就就太过弱小。连云港最近被省内重视,提出重点开发连云港的计划,希望连云港能抓住这个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哈哈。连云港的花果山开发也不到位,没有起到提高城市知名度的作用,看来城市品牌的经营方面,连云港也要努力。
十一。淮安。淮安和淮阴的称呼轮流叫了好几遍,老淮阴曾经是江苏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宿迁分离后,老淮安的发展步伐实际上是不如宿迁的,但老淮安毕竟是地级市,整体还是比宿迁强。在地理上看,淮安是苏北的交通枢纽之一,未来的发展大有前途。
十二。泰州。把泰州放在12位,确实有点不公平,泰州的实力应该远在连云港和淮安之上,但泰州毕竟是新建的地级市,未来的路还很长,慢慢来,不急。
十三,宿迁。客观的讲,宿迁的面貌在过去十年改变是最大的城市之一,又曾经有仇和这位有作为的书记的领导,无奈基础太过薄弱,不管怎么排,宿迁只也能排最后一位了。

Ⅷ 江苏省内最好的城市

苏州吧,城市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最重要的是美女多。如果你要上好点的大学,还是南京比较多。

Ⅸ 江苏比较好的市是那几个

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
江南是风水宝地
每个地方都满有特色的

⑸ 你觉得哪个二线城市发展的最快为什么

如 果以10年为一个期限,那么到去年为止,国内二线城市中发展得最快的依次为 贵阳、合肥 和 重庆 。贵阳在过去的10年间,GDP总量相比增长了将近3倍,年平均增速更是上到13.6%;其次为合肥,相比10年前经济总量增长了2.7倍,年平均增速为12.3%;重庆则增长了2倍,平均增速为12.2%。总体来看同比增长得快的城市多数都体量较小,在前10中,仅有重庆和长沙两个万亿级城市入围。

贵阳

贵阳发展得快,部分原因在于基数较小,实际经济质量并不算高。一个不足500万人,坐拥全省最好资源、产业的省会城市,人均GDP不足8万元,实难讲发展得有多好。虽然早就规划了几大千亿集产业群: 电子信息 、 汽车 产业集群、铝及铝加工产业、医药食品产业、磷煤化工产业 ,时至今日规模仍然偏小。在去年的重点行业增加值比重中:仅磷煤、铝加工、特色食品和烟草等传统产配州业就占了57%(385个亿),可见传统产业仍然发挥主导作用。

另外贵阳的短板也不少,除了毫无区位优势外,另外在科教文卫、交通枢纽上都处于劣势。北边又被300公里开外的重庆虹吸。在这种面临不少发展难点的情形下,得益于占比将近6成的商业和服务业,用10年时间将GDP做大3倍,还是能够称得上发展得最快的。

合肥

如果以10年为一个期限来看待国内城市发展的话,个人认为发展得最好且快的还是合肥和重庆。 特别是合肥,经济质量极高,吸引能力极强。在过去的10年间,常住人口由510万增长到如今的809万,增加将近300万人口,仅次于深圳、广州和成都。而当年465万人的南昌如今仍然只有556万。从发展速度来看,以800多万人的基数还能将人均GDP做到10万元,总量更是增长了2.7倍。在经济结构中,工业和商业占比合适,46.2:50.3,说明工业和服务业齐头并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最后来看,国内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现已日趋放缓,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在逐步减小,但同时城市间面临的竞争在加剧。下个10年在整体经济放缓的情形下,各城市将更难轻易打破目前袭卖吵的这种国内城市间的位次和格局。

强者恒强。

如果以第一 财经 发布的商业魅力排行榜为依据的话,我国二线城市有以下30个,这30个二线城市当中,过去10年发展最快的城市是贵阳。贵阳是贵州省会,这些年来贵阳经济发展迅速,其2009年GDP只有972亿元,而到了2018年已经达到3799亿元,年均增长13.6%。

除了贵阳,安徽省会合肥经济发展也非常快,在安徽推行的“强省会”战略下,合肥经济强势崛起,2009年合肥GDP只有2102亿元,到了2018年已经达到7823亿元,年均增长12.3%,并不逊色于贵阳。贵阳经济规模较小,更容易实现经济高速增长。

其实“新一线城市”这个概念只是近年来才提出来的,在此拍侍之前,全国公认的一线城市只有北上广深,像重庆、天津、武汉、成都、杭州、南京等新一线城市,在过去也算是二线城市。如今在这15个新一线城市当中,过去十年发展最快的是重庆,其2009年GDP只有6530亿元,到了2018年已经达到20352亿元,年均增长12.2%,虽然不及贵阳、合肥发展快,但鉴于重庆经济体量远大于合肥、贵阳,因此GDP差距是越来越大的。但重庆近年来经济发展放缓,经济增速目前保持在6% 7%之间,已经很难再像过去十年发展那么快了。

天时,国家开始实施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两大利好政策叠加,实在是百年难遇的发展良机。武汉是国务院批准的超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与上海重庆一样是长江经济带的三大战略支点,更关键的是,中部崛起战略开始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标志着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之后,中部地区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帷幕,武汉厚积薄发,后发先至,从此将一飞冲天。

地利,武汉处于京津-广深,沪宁杭-蓉渝 两大战略通道的交叉点,四小时经济圈覆盖全国90%的人口和经济区,南北两大交通线联络全国所有的前十大城市,可谓天元区位。

政通,武汉2017年和18年分别招商引资超过25000亿和18000亿,2018年新开工的百亿级项目达24个,涵盖芯片,光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大数据,生物医疗,新能源等六大战略新兴产业,开通地铁里程超过300公里,快速路里程全国第二,建成区面积全国第五,150米以上高楼世界第五。

人和,在武汉的院士长江学者等六类高端人才数量全国第四,新增的院士千人学者四青人才数量全国第三,每年武汉留下大学毕业生一二十万人,武汉高等学历人口数量达到约三百万人,每四个人里就有一个大学生。每年卖房超过二十万套,新房销量连续八年全国前三,连续四年全国第一。每年说武汉留不住人才?脑子有包!

占尽天时地利,兼有政通人和,武汉终将厚积薄发一飞冲天

目前就拿第一 财经 的那个排名来说,中国位于二线的城市足足有30多个!下面我们来看看那个二线城市发展最好,有望晋升新一线!

二线城市

二线城市,多为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和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中心城市!二线城市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商业活跃度较强,对大公司、大品牌和优秀人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也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

目前二线城市较强的有,宁波、昆明、福州、无锡等这些城市不是经济强市,就是经济实力快要突破万亿的城市!

二线城市未来发展排名

从这些二线城市中,小白菜第一比较看好福州、南通这两座城市今年必定GDP会突破万亿,成为万亿俱乐部成员!

第二认为苏南三杰的无锡和常州,无锡和常州本来就是经济强市,加上人均GDP在全国也能排进前20。而无锡前几年一直都是新一线城市呢!

第三看好宁波和徐州,宁波不必多说。做为副省级城市,发展潜力巨大。若不是老大杭州名气太大压着宁波一头,不然宁波的发展只会更快!徐州淮海经济中心城市,战略要地!徐州目前缺的就是国家政策,若国家加大对徐州的政治地位!徐州经济必然会飞速发展!

二线城市发展最快的是佛山和泉州。

这两个城市在十年前还都是三线城市,如今都成为了万亿级的大都市。无论收入水平还是民富程度都堪称飞速。

虽然从增速来说,贵阳和昆明才是最快的。但这两个城市的GDP基数小、国企多,而且占据省会优势,即便如此在经济领域的实际发展水平也没能跑赢佛山和泉州。那么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两个准万亿级的普通地级市的表现才更加出彩,而且都是依托民营经济发展起来的。

原因其实也简单,福建和广东是近代史上生意做得最好商帮,而且普遍都是白手起家。泉州复刻了温州模式,以作坊化、小厂化、低端化为路线走起了服饰和小商品为主线,这很吻合新世纪初的民众消费点;佛山则是由当初的村镇创业模式扩张为城市化行业,佛山早期立足于商场的主流产品是灯具,而且随着时代发展而扩展到整个嫁妆领域。从早期的草根创业模式,一路披荆斩棘形成如今的产业链集群。走出了比当年东莞更具规模化的市场。

最近几年,二线城市中发展较为迅猛的江苏徐州应当最为突出。

很多人了解徐州,是从徐州的 历史 以及交通地位开始,的确,这是徐州最拿得出手的名片了,但是近几年的徐州已经脱胎换骨,发展成绩特别抢眼,主要归结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1、交通。

徐州是中国第二大铁路枢纽,京沪铁路、陇海铁路两大干线在此交汇。被称为“中国铁路之咽喉”,徐州可以通达181个城市,位列中国第四。天然地理位置优势是徐州持续前进发展的基本保障,徐州本身常住人口880.2万人,庞大的人流也为徐州带来了无尽的发展红利。 截止2021年7月1日,徐州已开通3条地铁线,成为江苏省第5个开通地铁的城市 ,未来徐州地铁线网规划11条线路,总规模323.1千米,177座车站,未来的交通优势将持续巩固。

2、产业转型。

2020年,徐州实现GDP7319.77亿元,增长3.4%,江苏省内排名第7。以往许多人对徐州的经济印象还是煤矿、落后重工业等,但是近几年在徐州市府的领导下开始经济转型,在第一产业,徐州是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大力推广发展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银杏、牛蒡、蓝莓等)。 目前徐州拥有两大国家级开发区:徐州高新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不断招商引资、吸引高质量人才。同时创建了徐州综合保税区、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中国(徐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徐州市大学生创业园等一大批先进发展园区,源源不断的先进制造业不断在徐州扎根落地,为徐州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3、城市规划

近期,徐州市政府发布了《徐州“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 建设“2+6”现代化城市核心区 ,打造服务经济核心区,总部经济集聚区,真正意义上的 淮海中心城市 呼吁而出。

淮海国际博览中心, 整体建设规模67.41万 ,规划为全国第四、江苏第一的大型会展中心,建成后将会成为淮海经济区最大的展示中心。

随着徐州城市地位的不断提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徐州房价持续火热,增幅多次领跑全固。要在徐州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万元 2035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25年基础上实现十年翻番。

未来的徐州,必将是淮海地区一颗闪耀的确超级大城市,不可估量!

二线城市发展最快是贵阳市,从城建来看,中国最高的双子塔居然在贵阳,亚洲最大的建成楼盘(花果园楼盘,方圆十平方公里)在贵阳,贵阳的高楼指数在全国排在前十一位,而且处于上升通道,进前八没问题,贵阳市的绿化建设在全国处于前八位,有环城森林带(全国唯一),一千个公园,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贵阳的发展潜力巨大,高铁已成米字型,贵阳的水质、气候、 旅游 业都是支撑持续强劲发展的动力!

原来属于二线城市中的合肥,东莞,佛山今年最新的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排名中已经晋级新一线城市了,因此这三个原来属于二线城市阵营的城市是最近几年进步最快,发展最快的三个城市吧。

当然发展速度快,未来潜力大,上升空间大的二线城市还有不少。简单分析几座未来上升空间比较大的二线城市。


1、徐州,黄淮海地区绝对的中心城市,徐州的区域中心位置优势明显,在附近的临沂,宿迁,枣庄,济宁,连云港,淮安,亳州等等都难以与其竞争。徐州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行政分割,资源难以向徐州聚集,徐州地理位置是黄淮海地区的中心可以辐射周边江苏山东,安徽北部和河南东部很多城市,不过徐州只要拥有强大的教育资源集群,产业集群,成为黄淮海区域交通中心商贸和科创中心,附近城市的人口将被大量吸引过来,徐州2019年常住人口882.56万,人口聚集能力比很多二线城市都要强大,在人口争夺战中徐州借助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胜过很多二线城市,因此徐州在众多二线城市中我特别看好它的发展。


2、福州,福州很低调,在福建省知名度关注度最高的城市是厦门,但厦门面积过小,人口也没有更多的增长空间,泉州经济规模虽然是福建第一,但福州这几年不声不响经济已经有了长足发展,2019年福州的GDP总量达到9392.3亿,离万亿GDP城市俱乐部只有一步之遥。福州有一大群活力十足,发展潜力大,成长速度快的优秀企业和品牌。比如福耀玻璃,永辉超市,华莱士快餐连锁等。这些企业都拥有很强的竞争实力,而且福州新成长起来的创新企业要多于泉州和厦门。因此福州在海峡西岸经济带将超越厦门和泉州,成为区域龙头城市。


3、贵阳,贵阳前些年借助大数据产业打造国际大数据之城赚足了眼球,曝光度和关注度都很高,贵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迅速提升。最近两年贵阳市意识到大数据一项产业也难以支撑起整座城市的发展,因此把新能源 汽车 等能够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带动一整个庞大产业链发展,带动充分就业的高端制造业作为整个城市产业发展的重点培育领域。这个思路转变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大数据产业建造了很多数据库,但能够解决的就业十分有限。没有制造业带来的大量就业机会,就很难吸引聚集更多的城市人口。没有足够多的城市人口,第三产业很难蓬勃发展。贵阳市发展的最大瓶颈还是城市人口规模过小,不到五百万,在省会城市人口规模算很小的一个,只比西宁,银川,乌鲁木齐,海口,拉萨这些省会城市多一点。与周边长沙,重庆,成都,昆明,南宁几个省会城市比,贵阳人口是最少的一个。因此千方百计增加贵阳城市人口才是贵阳发展的重中之重。


徐州和福州常住人口规模都在800万左右,稍加努力,即可以成为千万人口大城市。而贵阳要成为千万人口大城市难度是比较大的。因此贵阳面临的挑战远比徐州和福州大很多。

在一线城市中,是新一线,其实说实话就是二线城市。无论从各个行业来看,都是如此,尤其是高 科技 行业。也是这样的。郑州的发展速度还是不错的,目前应超过1万亿了。2019年,经济发展会就加速。

根据国民经略出的数据,2009年到2019年,郑州市的GDP在主要城市里面,增速最快,达到了251%。

郑州的发展,真的是赶上了好的时机。

一方面,米字型高铁的地理位置,奠定了商业飞速发展的基础。举个例子,我们之前公司的办公室在东站商务区,你会发现,去各大城市出差的速度提升很多,这种地理位置会极大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郑州三产占比近年来持续增长。

另外,被准许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以及最近中央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规划,都把郑州推到了最好的发展机遇之中。全国第一个空港货运中心,中欧班列的开通,龙湖副CBD金融岛的建设,以及最近阿里,华为,海康威视等投资项目,这些成果在未来几年会更加闪耀。

说真的,刚毕业的时候对郑州的理解,那就是“屌丝之城”。郑州人很会自嘲,也说明真的很有自知之明。但是变化真的是潜移默化,不知什么时候开始,郑州已经脱离了之前的那种状态,地铁几年之内必成网,城市效率改善,高架桥数量,立交桥数量非常多,之前那种堵车的状态,现在已经很少见了。从西四环上陇海高架到东四环,不堵车的情况下,20分钟就到。

另外绿化公园等工程,去年今年已经布局了很多项目,不远的未来,郑州绿城的称号会再次回归。

本人已经定居在这里,希望未来几年,在新领导的带领下,郑州会更加美好,更上一层楼。

⑹ 江苏南通和福建福州哪个好

福州是福建省历虚的中心,也是福建省的第一大城市,泉州可能无法接受,但以综合实力来看,福州和泉州将在今后一期进行肢滑燃比较,福州不是闽南,但是闵文化的中心,历史非常悠久,让拆唐代末,东南沿海一带以福州为据点统一了福建。

⑺ 南通和福州那个繁华


南通算什么?最多是GDP和常州相当而已
市区繁华程度最多和徐州、常州相当
福州毕竟是东南沿海地区一省省会,与台湾经济联系紧密,副省级城市,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不如同省的厦门,但是在繁荣程度上怎么也不会比南通差

⑻ 中国城市经济实力排名

2016中国城市GDP详细排名:
1.上海26688亿元,同比增长6.7%(人口:2415万)
2.北京24541亿元,同比增长6.7%(人口:2171万)
3.广州(广东1)20004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1667万)
4.深圳(广东2)1930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1077万)
5.天津1780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1547万)
6.重庆17010亿元,同比增长10.7%(人口:3372万)
7.苏州(江苏1)15400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1060万)
8.武汉(湖北1)11756亿元,同比增长7.8%(人口:1061万)
9.成都(四川1)11721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万1573)
10.杭州(浙江1)1170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889万)
区间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作为前沿阵地的广东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前几年发展迅猛的成都进入经济结构调整阶段,经济增速有所放缓;杭州在长三角地区率先完成经济转型升级,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未来几年在全国的排名有望继续前移。
11.南京(江苏2)1045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824万)
12.青岛(山东1)1010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871万)
13.长沙(湖南1)9309亿元,同比增长9.4%(人口:743万)
14.无锡(江苏3)9157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651万)
15.佛山(广东3)8600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735万)
16.宁波(浙江2)8560亿元,李雹掘同比增长7%(人口:783万)
17.大连(辽宁1)8150亿元,同比增长6.5%(人口:669万)
18.郑州(河南1)7920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957万)
19.沈阳(辽宁2)7644亿元,同比增长3%(人口:829万)
20.烟台(山东2)7003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702万)
区间分析:南京、青岛前几年受举办国际盛会利好而发展迅速,但随着盛会结束,经济增速也随之放缓,进入相对平稳期;大连、沈阳受东北地区整体经济形势影响,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21.济南(山东3)680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06万)
22.东莞(广东4)6770亿元,同比增长8.1%(人口:832万)
23.泉州(福建1)661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851万)
24.南通(江苏4)6607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730万)
25.唐山(河北1)6474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780万)
26.西安(陕西1)648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871万哪核)
27.哈尔滨(黑龙江1)627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1001万)
28.合肥(安徽1)620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779万)
29.福州(福建2)6050亿元,同比增长8.3%(人口:734万)
30.长春(吉林1)5860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767万)
区间分析:济南最大发展障碍是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但一直没下定决心根治。号称第二条经十路的刘长山路二期工程一再推诿,如同“血栓于脑、偏瘫在身”,成为阻碍其快速发展的首要因素;泉州、福州受“一带一路”政策带动,短期内还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31.石家庄(河北2)5822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1049万)
32.潍坊(山东4)5746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927万)
33.徐州(江苏5)572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867万)
34.常州(江苏6)5700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470万)
35.温州(浙江3)5110亿元,同比增长8%(919万)
36.绍兴(浙江4)4800亿元,同比增长5%(501万)
37.鄂尔多斯(内蒙古1)4678亿元,同比增长7.3%(人口:201万)
38.济宁(山东5)462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808万)
39.淄博(山东6)4400亿元,同比增长7.6%(人口:464万)
40.大庆(黑龙江2)4350亿元,同比增长1.5%(人口:281万)
区间分析:合肥承接江浙沪产业转移的同时,汇集安徽全省优质资源,提升了经济增速,未来几年仍有望保持;潍坊曾经是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增速放缓;大庆石油资源日益枯竭,发展趋缓,迫切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肆滑
41.盐城(江苏7)438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721万)
42.扬州(江苏8)4375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461万)
43.昆明(云南1)4370亿元,同比增长6.4%(人口:726万)
44.南昌(江西1)436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530万)
45.临沂(山东7)4305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1124万)
46.东营(山东8)4013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209万)
47.包头(内蒙古2)3969亿元,同比增长7.6%(人口:276万)
48.台州(浙江5)3930亿元,同比增长6.8%(人口:603万)
49.泰州(江苏9)3924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508万)
50.嘉兴(浙江6)3836亿元,同比增长6.8%(人口:455万)
区间分析:扬州近年来的经济增速一直位居江苏省前列,良好的区位优势使其在省内的城市地位逐步提升。南昌、临沂作为红色旅游目的地城市,日益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经济增速持续高位运行。
51.洛阳(河南2)3795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662万)
52.厦门(福建3)3737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367万)
53.镇江(江苏10)3706亿元,同比增长9.1%(人口:311万)
54.金华(浙江7)3662亿元,同比增长7.9%(人口:536万)
55.泰安(山东9)3630亿元,同比增长9.3%(人口:556万)
56.南宁(广西1)3629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666万)
57.沧州(河北3)3620亿元,同比增长7.6%(人口:680万)
58.襄阳(湖北2)3600亿元,同比增长8.6%(人口:550万)
59.宜昌(湖北3)3591亿元,同比增长8.8%(人口:405万)
60.邯郸(河北4)3500亿元,同比增长6.5%(人口:917万)
区间分析:厦门近年来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增速有所放缓,但发展质量显着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已跃居副省级城市前列;泰安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级市之一,随着“中外着名旅游目的地”品牌和旅游大项目建设,其经济增速在未来很长时间都有望高位运行。
61.榆林(陕西2)3412亿元,同比增长5%(人口:375万)
62.惠州(广东5)3390亿元,同比增长7.8%(人口:476万)
63.呼和浩特(内蒙古3)3319亿元,同比增长7.1%(人口:300万)
64.威海(山东10)3257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280万)
65.中山(广东6)3213亿元,同比增长7.1%(人口:312万)
66.保定(河北5)3150亿元,同比增长6.7%(人口:1017万)
67.漳州(福建4)3111亿元,同比增长9.3%(人口:496万)
68.贵阳(贵州1)3077亿元,同比增长11%(人口:468万)
69.吉林(吉林2)3001亿元,同比增长6%(人口:441万)
70.德州(山东11)2990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650万)
区间分析:威海作为世界宜居之都和中国首个国家卫生城市,其环保至上的发展思路带给今天的中国以深刻启示,其绝佳的城市环境未来将更好地推动实体经济增长。鞍山是老牌工业强市,在国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带动下,未来几年的经济发展有望提速。
71.鞍山(辽宁3)2988亿元,同比增长3%(人口:364万)
72.太原(山西1)2985亿元,同比增长8.3%(人口:429万)
73.聊城(山东12)2905亿元,同比增长7.4%(人口:591万)
74.乌鲁木齐(新疆1)2824亿元,同比增长10.1%(人口:353万)
75.衡阳(湖南4)282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734万)
76.常德(湖南3)2819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607万)
77.岳阳(湖南2)2735亿元,同比增长7.9%(人口:559万)
78.南阳(河南3)2720亿元,同比增长8.3%(人口:1009万)
79.淮安(江苏11)2717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564万)
80.茂名(广东7)2679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601万)
区间分析:乌鲁木齐受益于“一带一路”政策利好,近年来经济增速不断走高,并且还将长期保持这一势头。贵阳自从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其经济增速就不断提升,这给很多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的城市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81.滨州(山东13)2587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380万)
82.芜湖(安徽2)2571亿元,同比增长9.5%(人口:365万)
83.湛江(广东8)257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16万)
84.菏泽(山东14)2550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843万)
85.江门(广东9)2406亿元,同比增长7.4%(人口:448万)
86.柳州(广西2)2401亿元,同比增长7.2%(人口:375万)。
87.株洲(湖南5)2395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395万)。
88.许昌(河南4)2385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431万)。
89.咸阳(陕西3)2362亿元,同比增长7.6%(人口:527万)
90.枣庄(山东15)2357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394万)
区间分析:芜湖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相对滞后,随着其加快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步伐,未来几年还会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咸阳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但并未像西安那样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发展仍有跨越式提升的潜力。
90.廊坊(河北5)2312亿元,同比增长8.6%(人口:450万)
91宿迁(江苏12)2306亿元,同比增长9.3%(人口:485万)
92.周口(河南5)2299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880万)
93.连云港(江苏13)2297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507万)
94.湖州(浙江8)2238亿元,同比增长7.7%(人口:262万)
96.兰州(甘肃1)2220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401万)
97.郴州(湖南6)217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469万)
98.新乡(河南6)2133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600万)
99.通辽(内蒙古4)2112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313万)
100.遵义(贵州2)2100亿元,同比增长12%(人口:800万)
区间分析:连云港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华东沿海地区垫底水平,因此有很大的可提升空间;遵义随着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总量的提升;兰州作为西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总量连续多年维持在全国100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