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福建历史上始见"泉州"地名是什么时候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大幅度地裁减郡、县。 降建安、南安二郡为县,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福建历史上始见“泉州”地名。
参见《泉州沿革》——
泉 州 沿 革
(史前、前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史前
古人类——80万-50万年前
2002年,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袁宝印等在晋江深沪考古发现,80万-50万年前,泉州沿海就有古人类聚居生息,人类活动范围已从内陆、从河谷地带、山洞逐渐拓展到海边,且活动比较频繁。
海峡人——2万—3万年前
自1999年以来,石狮市博物馆在石狮市祥芝镇采集到1500多件从台湾海峡打捞出水的古生物化知码石,数量之多,占全国首位。其中有一块“海峡人”左肱骨化石,年代为距今2万—3万年。2005年3月15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尤玉柱教授、福建省考古队范雪春教授等5位专家正式启动“石狮发现台湾海峡古人类与古生物化石专题研究”项目,再次发现一块“海峡人”右胫骨化石。该胫骨残长93.5毫米,近端宽51毫米,近端前后厚42.5毫米,表面呈黑褐色,顶面破损,关节面隆起,骨体的1/4端面呈三面体,胫骨嵴明显,年代与1999年发现的“海峡人”左肱骨化石接近。此外,专家还发现了古人类利用动物骨骼制造工具的证据以及在动物骨骼上进行人工打砸、刻画的现象,为研究“海峡人”的活动提供了直接、生动的例证。
此次鉴定发现,石狮采集到的台湾海峡动物化石的种类为27种,物种覆盖寒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动物。其中发现一件猛犸象臼齿化石,台湾学者也曾在澎湖海沟发现猛犸象臼齿化石,经比较基本属于同一种类,证明了大陆物种迁徙台湾的事实。专家认为,石狮发现的“海峡人”和多达27个种类的台湾海峡动物化石,以科学依据证明史前台湾海峡与祖国大陆连为一体的事实。
人类开发——1万多年前
泉州市考古工作者刘志成从1998年开始,在丰泽区东海镇石壁村洛阳江西岸、南安丰州庙下村、石狮石湖塔南面山坡上等沿海地区考古发现,1万多年前链埋泉州进入人类开发史。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丛书·泉州》载,泉州开拓较早,新石器时期,泉州先民(闽越族)已使用石器工具,掌握了种植水稻、纺织、陶器制作等技术。
1956年,厦门大学林惠祥教授带领考古实习队,在永春五里街附近小山上,采集到石器82件,按形状可分为15类。其中陶器35件,最珍贵的是印纹陶大瓮1件,质硬中等,色灰紫无釉,表面印小方格纹,口小腹大,有手捏和旋抬状。陶器内壁,印有粟粒和穗稿纹。其稻粒、稻稿和现在的相象。还有陶纺轮8件,陶网坠17件等。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晋江流域的闽越族先民,已知种植水稻,也会织布,过着半渔猎半农耕的生活。(参见《泉州史迹·五里街遗址》)
(参见《泉州民系》)
前秦
夏、商两代,今泉搭唤哪州地理区划属扬州。
西周,今泉州为七闽地。《周礼·夏官职方氏》云:“周掌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职方氏是掌管天下地图、主四方职贡的官。七闽包括福建全境和浙江旧时温州、台州两府。
1995年3月3日《泉州晚报》报道:“日前,南安丰州董埔村农民开采石窟的道路时,挖掘到古代青铜农具铜锛3件、铜斧1件……出土的3件铜锛呈大、中、小序列,大者长18公分,刃宽7.2公分;小者长8.6公分,刃宽5.2公分。3件铜锛均为凹形銎瓦体弧刃式,背部拱起,略呈圆条形,饰有箍纹及双圆纹。出土的铜斧为长方銎直体弧刃式,长11.4公分,刃宽4.4公分,銎部饰箍纹。……这批青铜农具造型规整,工艺精美,其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参见《泉州史迹·董埔遗址》)
1974年,南安市水头镇大盈发现一批青铜器及玉器,上限溯至西周,下限延至春秋时期,相当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403年。这批青铜器及玉器,以兵器和佩饰为主,造型纹饰和中原出土的略同,可见已受到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参见《泉州史迹·大盈遗址》)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今福建全省包括泉州均属越国地其土着居民统称百越族。百越族土着擅长造舟航海,“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水行而山处,”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
战国时期,越族入泉。《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前后,越与楚作战,越王战败被杀,国亡于楚。今泉州属楚地。“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大约就在这个时期,越王族航海入闽,并与闽族土着发生融合,形成百越中的独立一支——闽越族。越族入闽后,泉州与中原尚没有建立有效的行政关系。
秦
《史记·南越尉陀列传》:“闽越千人。”先秦时整个闽越人口稀少,泉州亦然。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王朝派大将王翦统大军“南平百越”。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立闽中郡,今泉地归之,为闽越族酋长无诸所领。《汉书·两越列传》:“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姓驺氏。秦并天下,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中原汉人开始进入泉州。
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26年),越叛,秦始皇派屠睢率50万大军进平岭南。秦王朝为巩固南越地盘,还派军徙吏随带家眷奴婢迁往岭南。秦徙中原汉人于百越,其中的一支在福建地区“与越杂处”。
汉
秦汉时期,我国东南沿海广大地区生活的是百越民族,泉州境内居住着百越之一的闽越族。
闽越族善于驾舟和水上船行,历史上以舟楫文化发达闻名。《汉书·严助传》曰:“(闽)越方外之地,断发文身之民也,以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
闽越人生活居住以船为家,这种房屋可称之为船屋。《太平寰宇记·泉州风俗》有载:“泉郎,即此州之夷户,亦日游艇子……散居山海,至今种类尚繁,其居止常在船上,兼结庐海畔,随时随徙,船式头尾尖高,当中平阔,冲破逆浪,都无畏惧,名曰了乌船。”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后七世至闽君摇,佐诸侯平秦,汉高帝复以摇为越王,以奉越后,东越,闽君皆其后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摇被封闽越王,领闽中故地,都东冶(今福州)。今泉地属闽越国。
高祖和惠帝时(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88年),岭南地区已从中原输入铁器和牛、马等。吕后时(公元前187年—公元前180年)下令:“毋予蛮夷、外粤(越)金铁田器、马、牛、羊;即予,予牡,毋予牝”(《汉书·南粤传》)。说明外粤当然包括泉州,已从中原引进铁制农具和大牲畜。
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统治闽越的东越王余善反汉,汉武帝派朱买臣兵出四路入闽,灭了闽越,杀余善,改封越繇王为东成侯,并采用秦代迁徙六国豪强的策略,把闽越官僚贵族及大批闽越人迁移于江淮间。《汉书·严朱列传》云:“东越余善反汉,杀二千户,被迁四万人。”
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设立冶县,隶属会稽郡。今泉地属冶县。
会稽郡管辖范围太广,后分设东、南二部都尉。东汉时,泉地属会稽南部都尉的侯官县。
东汉·建安元年(196年),东吴孙策攻占会稽南部都尉。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东吴孙权第四次进军福建,吴军号称20万,一部分吴军留下占领开发。
三国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会稽南部都尉改为建安郡,析侯官县地置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为本地设县置治之始。 辖今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 ,以及漳州市部分地区和厦门市、莆田市。今德化县仍属侯官县。
两晋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地置建安、晋安两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管辖现在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县治在今丰州镇,属晋安郡;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时晋安县有户3800,人丁2—3万人。
西晋·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战乱,衣冠士族南渡入闽,部分沿古南安江两岸聚居,后改南安江为晋江。时晋安县人丁比太康间增加一倍。
【1953年,厦门大学考古系在南安县丰州镇附近石砻发现晋人食余的贝丘遗址,贝丘中尚有他们留下的瓷片,是晋人南迁的生活遗迹。(1953年厦大考古系报告,厦门大学学报.1954年第3期)】
东晋:晋安郡各县的人口平均约3000人(参见清·干隆《晋江县志·卷一·舆地志·沿革》)。
【1973年,泉州市场文管会发掘两个东晋士族大墓,发现“部曲将印”,说明当时士族拥有佃客和部曲。】
南北朝
宋·泰始四年(468年):改晋安郡为晋平郡。
梁·天监间(502~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郡治设晋安县(今南安市丰州镇),管辖现在莆田、泉州、漳州、厦门四市地。今泉州地属南安郡晋安县。当时,晋安已有大船与南海国家通航。
陈·永定元年(557年):在晋安郡置闽州(今福州),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
南北朝 陈·光大二年(568年):于晋安郡置丰州(治所在今福州市区),南安郡属之。分南安地另置莆田县,属丰州(治所在今福州市区)之南安郡所辖。
隋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大幅度地裁减郡、县。 降建安、南安二郡为县,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福建历史上始见“泉州”地名。南安 郡撤消,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复置莆田县,属泉州,辖今泉州(除德化归属闽县外)、厦门、漳州、莆田等县 市。
【除今福州曾名泉州外,更早天津市武清区也曾名泉州。史载:“武清,古为泉州。汉·泉州、雍奴二县之地。”这里说的“古为泉州”,是指汉朝以前近海边疆的羁糜散州。直到公元前106年(即西汉·元封五年),汉武帝刘彻把全国分为十三州。泉州始立为县,这是天津地区见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建置县。泉州立县时,武清地域分属泉州和雍奴两县。泉州和雍奴二县均因水得名。武清县内古有“泉州渠”,故称泉州。而“雍奴”也是指水泽。《水经注》云:“雍奴,薮泽之名。四面有水曰雍,澄而不流曰奴。雍奴薮甚大,东极于海。”显然,当时的武清是个“水乡泽国”。那时泉州的县城在今杨村街南黄庄街的城上村。雍奴县城先在“三角◇”,即今王庆坨镇东9公里处。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8年)省泉州入雍奴,此后,武清全境皆属雍奴县了。县治后来又迁至今泗村店镇的旧县村。】
隋·大业二年(606年):复改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为闽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安郡(闽中全境之晋安、建安、南安三郡合并为建安郡),全闽九县裁并为闽县、建安、南安、龙溪四县。南安县管辖现在莆田、泉州、厦门三市地及长泰县。
B. 福州和泉州那个历史悠久哪个影响力大那个人口多
建城历史福州要久点,自唐代福建成型大发展开始历代福建人口最多的州府在福州和泉州之间转换,古代人口是一个地区开发以及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准,影响力的话看下面吧,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跟第二批的历史文化差别。
因为泉州历史文化达到的高度跟价值高于福州。在文武官商方面,以及推动历史进程方面泉州都是代表。
唐朝韩愈说的福州闽越有长才,他说的闽越长才的代表就是泉州人欧阳詹,在他给欧阳詹写的哀辞里就有。
商业贡献方面,宋元泉州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代表了整个中华的辉煌。明朝泉州的私商跟清朝的郊商是福建海商的代表。
科举文化方面,北宋福州人陈襄言:天下士儒,惟言泉、福、建、兴化诸郡为盛,其间中高第、历显官、福吾天子之民者为不少。宋元时期福州人承认的泉州科举文化的地位在福州之前,特别是进士成材率,以质取胜,而不是量。明清在资本主义萌芽的的明嘉靖至清干隆为止这段时间泉州科举文化也是超过福州的,各种人才集中涌现,将福建文化推向高峰。
所以唐宋交接的留从效,宋元交接的蒲受庚,明清交接的郑氏集团,历代福建朝代交替的主动权都掌握在泉州手里,福州历史的鼎盛在晚清,也是因清初泉州人将台湾纳入致使省城福州地位大幅提升成为闽浙总督驻地,成为闽浙台战略中心,地位甚至超过江南的浙江,才得以在干隆后期国家衰败,福建各地大幅衰落之际于晚清集全省之资源,一枝独秀,达到历史鼎盛。
谁对历史的贡献大,推动大,谁的历史文化就是代表,因泉州大批历史辉煌的遗存证据需要重点保护,所以泉州肯定是首批,福州肯定是二批。
C. 泉州建城有多少年了我国最古老的城市是哪个啊
泉亮历虚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泉州禹贡时属扬州城,周时为七闽地。烂衡春秋战国时为越地。秦汉时期,中原战乱频繁,晋人大批南迁,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文化,使泉州得到进一步发展,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由武荣州始改名为泉州。
(福建在线网:http://www.onfj.com/fjpic)
太原市是敬燃一个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史称晋阳,简称并,是山西省省会,始建于公元前479年的春秋时期……
(迎泽之窗网:http://www.yingze.gov.cn)
我国“最”古老的城市现在还无从考证,但相信过不了多久就会有明确的答案了,如果在网上查找的话,有很多城市都说是我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所以……
D. 历史上是先有泉州还是先有晋江
晋江久点,也比较大。 晋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周秦以后,中原汉族逐渐南迁,适西晋永嘉时期,中原百姓避战乱南迁,据江而居,故名为晋江。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始建县治。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析出晋江东北地置惠安县。新中国成立以来,又先后析出鲤城、丰泽、洛江三区及石狮市。 泉州历史也很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晋江由此得名。他们带来先进的生产技老敏术和文化知识,使晋江两岸得到迅速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革,行政区划建制几度变迁。唐久视元年(700年)置武荣州,州治设今市区。唐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名泉州。此后,先后设有郡、州、侍空枝路亏燃、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行政督察区、专区、地区,1986年1月撤晋江地区设泉州地级市。
E. 宋朝福州和泉州,哪个更繁荣,更发达
宋代福州和泉州都十分繁华,但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泉州发展相好一些。
①五代十国时期,福州多遇战火,而割据泉州的诸侯留从效竭力维持闽南的稳定,后来陈洪进和平献土,使得泉、漳二地免受战火,发展相对稳定,人口增多。
②北宋时期,泉州经济逐渐发展,先后超过宁波和广州,并在南宋时期跃升为世界第一大港口城市(泉州与亚历山大港齐名)。泉州在元代有一段时间(1297年~1299年)取代福州作为福建平海中书省的省治。
③朝廷在泉州设立市舶司,专管海外贸易,有利于泉州的进一步发展,作为泉州府城的晋江县鲤城镇盛极一时,有“涨海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天下人“的美誉。
④福州在宋朝逐渐恢复元气,历代福州府尹励精图治,使得福州快速恢复并发展,但整体上还是比不上泉州。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福州出了许多状元,这一点远胜泉州。
⑤但是到了元朝末年,泉州府城毁于战火,而福州继续发展并超过泉州。泉州宋元四百年繁华毁于战火,并在明清五百多年中长期处于贫穷落后。
⑥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泉州的晋江、石狮、惠安、南安取得长足发展,泉州才在2000年的时候GDP恢复福建省第一,并保持至今。
F. 泉州自唐建制,至今已有几年
泉州自唐建制,至今约有1400年。
泉州历史悠久,周秦时代就已开发,公元260年(三国时期)始置东安县治,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为“东方第一大港”,被马可波罗誉为“光明之城”,是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拥有着名的“泉州十八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寻址泉州。
历史沿革:
泉州泉州是闽南文化源头,周秦开始经济开发,于260年(三国时期)始置东安县治,至今有1750多年的历史。
先秦:
夏、商两代,泉州地属扬州。
西周时,为七闽地。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属闽越地。
秦汉: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立闽中郡,泉地归之,闽越族酋长无诸所领。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无诸因助汉灭秦、楚之功,被封闽越王,领闽中故地,泉地属闽越国。
始元二年(前85年),因遁逃山谷未迁的闽越民繁衍,设冶县,在今福州,隶属会稽郡。泉地属之。
三国:
吴永安三年(260年),会稽南部都尉改为建安郡,析建安郡侯官县地置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丰州,为本地设县置治之始。 辖今泉州(今德化县属侯官县)、莆田、厦门及漳州部分地区。
两晋: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管辖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县治在今丰州镇。
西晋·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战乱,衣冠士族南渡入闽,沿古南安江两岸聚居,改南安江为晋江。缓渗
南北朝:
梁·天监间(502年~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下领三县:晋安、龙溪、兰水;郡治设于晋安(今南安丰州)。泉地属南安郡晋安县。
陈·永定元年(557年),在晋安郡置闽州(今福州),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仍隶东扬州。
陈·光大二年(568年),于晋安郡置丰州(今福州),南安郡属之。分南安地另置莆田县,属丰州之南安郡(今泉州)所辖。
隋:
开皇九年(589年), 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 改丰州为泉州(今福州),南安郡撤销,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归其管辖。福建历史上首次出现“泉州”之名。
大业二年(606年),复改泉州为闽州,南安县改属闽州。
大业三年(607年),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安郡,今泉州(德化县废归属闽县外)属南安县。
唐:
太宗继位后,对州、县大加并省,并依据山河形势、地理区域分全国为十道。福建属岭南道,下辖丰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瓯)。
武德五年(622年),于南安故郡地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丰州;分南安地复置莆田县,属丰州。 丰州下领南安、莆田、龙溪三县。
贞观元年(627年),丰州撤消,南安、莆田、龙溪三县并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丰州。不久,武荣州废,三县仍属泉州。699年,划莆田县西部设清源县(今仙游县)。
久视元年(700年),又于今泉州鲤城置武荣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四县。 衙前辟南大街扰余脊为市,并开毁判始在治地建城,是为唐城。
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泉州建制自此开始。 莆田、清源二县属泉州所辖。
开元六年(718年),泉州刺史冯仁智以州治无县,请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至此,泉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晋江五县。
天宝元年(742年),唐廷下诏改州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属岭南道,领南安、莆田、仙游(因郡、县同名,清源县改名为仙游县)、晋江四县,清源郡有23806户,160295人,为中州。
乾元元年(758年),清源郡复为泉州。
贞元十九年(803年)、长庆二年(822年)、咸通五年(864年),先后析南安县地立大同场(今同安县)、小溪场(今安溪县)。
贞元间(785年~804年),析永泰县之归义乡置归德场(今德化)。
元和年间(806年~820年),泉州有35571户,238400人,由中州升为上州。
大中十一年(857年),设嘉禾里(今厦门)属泉州。
五代:
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场为同安县,至此,泉州计领六县。
开运二年(945年)正月,大殷改国号闽,泉州隶之;九月,泉州归属南唐。南唐封留从效为晋江王。
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下辖今泉州、莆田),兼领南州(即漳州)。同年德化划归清源军,增领原属尤溪的常平、进城二乡。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升小溪场为清溪县(今安溪)。
北宋:
北宋时,福建称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南渡后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共计八个同级行政机构,故号称为“八闽”,共辖42县。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复灭吴越,至此,泉、漳二州正式顺归宋王朝,福建全境才真正纳入宋朝版图。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析晋江县东北部16里置惠安县。至此,泉州领七县:南安、晋江、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 割所属莆田县、仙游县别为兴化军。(清·干隆《泉州府志·卷3》)。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闽地从两浙西南路分出,独设福建路。
雍熙二年(985年):泉州改隶福建路。
宣和三年(1121年),清溪县改称安溪县。至此,泉州辖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县。 宋代澎湖已正式划归泉州,隶属晋江县管辖。
南宋:
建炎元年(1127年)七月,福建(泉州)提举市舶司并归转运使。
建炎二年(1128年)五月,复置福建(泉州)提举市舶司。
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南外宗正司由镇江迁置泉州。
绍兴二年(1132年),福建提举茶盐官兼领福建市舶司。十月,移司泉州。
乾道七年(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在澎湖建造房屋200间,派水军长期驻守,并编管台湾户籍。
乾道八年(1172年),毗舍耶人再犯晋江沿海,始置水澳寨(官称永宁寨),驻扎水军60名,以为防御。嘉定年间,真德秀知泉州整修,增驻水军50名,并于永宁石湖新造军房50所,额定兵员325人。
淳熙十三年(1186年),泉州城南置宝林寨,城东置法石寨,分兵守卫。
嘉定十一年(1218年),在晋江县围头澳置宝盖寨,由宝林移120名士兵来此守卫,节制建平、清石诸屯,加强海防。
淳祐间(1241年~1252年),泉州户口增至255758户、1,329940人,为历史上第一次人口高峰,由上州升为望州。
元朝:
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廷在泉州设立行宣慰司,兼领行征南元帅府事。
至元十四年(1277年) ,元廷在泉州设置市舶提举司。
至元十五年(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图。升泉州为泉州路总管府,领南安、晋江、同安、安溪、德化、永春、惠安七县,泉州属福建行省,省治设福州。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二月,再设泉州行省。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泉州行省并入江淮行省。至元二十九年复设福建行省。
至元二十七年前后,开始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隶属泉州路同安县。当时澎湖列岛有居民1600余人,贸易至者岁常数十艘,有“泉州外府”之称。
大德元年(1297年),为图琉求(今台湾),改福建行省为福建平海行中书省,遂徙治泉州,辖诸州。大德三年二月罢,置福建宣慰司都元帅府,移治福州。
延祐七年(1320年),泉州设都转运盐分司,直属户部,专掌场灶榷办盐货及批验盐商引目等事。
至正十六年(1356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为福建设省的开始。
明:
洪武元年(1368年),泉州置卫指挥使司,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隶福建都指挥使司。这是明朝在泉州设置的第一批海防军卫所。
洪武二年(1369年), 福建全省八路先后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改泉州路为泉州府,隶福建行中书省;泉州府仍领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七县。
洪武三年(1370年) ,明廷在泉州设立福建市舶司,管理对琉球(今台湾)的贸易。
洪武七年(1374年) 正月,罢福建(泉州)市舶司,严海禁以防倭寇。泉州官方海外通商贸易基本停止。
洪武九年(1376年),废除行中书省机构,各省分别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司和都指挥使司等“三司”,以掌行政、司法、军政大权,并直属中央。布政使司下领府、州、县。改福建行中书省为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隶之。
洪武十七年(1384年), 明廷实行防倭封海,废澎湖巡检司。
洪武二十年(1387年), 明廷命江夏侯周德兴到福建沿海福、兴、漳、泉四府经略海防。改永宁寨为永宁卫,于浯洲置金门守御千户所,另筑峰上、田浦、官澳、陈坑、烈屿、祥芝等处巡检司,屯兵驻守,以备倭寇。祥芝巡检司并造司城,周一百五十丈,高二丈,寓铺六,有南北二门。始筑厦门城。至洪武三十一年,在泉州沿海先后增设:永宁卫,福全、崇武、中左、金门、高浦5个守御千户所,巡检司45个,筑卫所司城16座,以加强海防。
清:
清承明制,泉州府为闽八府之一。雍正十二年(1734年),永春升为直隶州,德化归其所辖。泉州府辖晋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县。清设兴泉永道,辖泉州府、兴化府之莆田县、仙游县、永春直隶州和厦门。
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府,复县设道。泉州初归厦门道,后属南路道。
民国三年(1914年),废除清制,置兴泉永道(治所泉州),原清朝兴泉永道之泉州府、永春直隶州、兴化府所辖各县隶之。思明府改名厦门道,厦门成立思明县,金门隶属思明县,派分治员驻金门。
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泉州划为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晋江、南安、安溪、莆田、仙游、惠安、金门八县。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闽变后成立兴泉省,辖莆田泉州,设省政府于泉州,不久即废,后改为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但辖县不变,直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
泉州于1949年9月解放(金门除外),并于9月9日设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辖晋江、惠安、莆田、仙游、同安、安溪、金门(待统一)。同年12月,德化县归之。
1950年3月,改称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德化划归永安专区;9月改为晋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政区依旧,10月德化复归。
1951年1月,划晋江县城关和近郊设泉州市。
1955年3月,改为晋江专区专员公署。
1956年5月,划福清、平潭、永泰和大田到晋江专区。
1958年,析同安县划归厦门市。
1959年8月,析福清、平潭、永泰归福州。
1963年4月,析大田归三明。
1968年9月,撤销晋江专区专员公署,成立晋江专区革命委员会。
1970年6月,析莆田、仙游归莆田专区,同时划同安县归晋江专区。
1971年6月,改称晋江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3年6月,析同安县归厦门市。
1983年4月,撤销莆田地区,将莆田、仙游2县划回晋江地区,9月划莆田、仙游从晋江地区出成立莆田市。
1985年5月,撤销晋江地区,原泉州市升 地级市,实行市辖县体制。
G. 福州历史上建城的具体年份是什么时候
考古发掘证明,距今5000~7000年前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福州地区就有氏族部落长期定居。
“闽人”就是当时的土着居民。
距今约4000年前,即公元前21世纪末至公元前16世纪初的夏朝时期,这里的闽族居民已和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有了联系。
至周代,这里与中原的关系更加密切。
它不仅向周朝进行朝贡,而且也进入了奴隶社会。
战国中期(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六世孙无疆为楚威王击败杀死,越国开始瓦解,王族南奔,部份越人入闽,与闽族融合成为闽越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向福建进军。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废闽越王无诸为君长,在福脊圆渣建地区设闽中郡。
秦末,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无诸率闽越族人先是反秦,继而佐刘邦攻项羽。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汉复封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福州成为闽越国的都城。
无诸依冶山建城,人称“冶城”。
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今建瓯市)侯官、东安二县设晋安郡,福州为晋安郡的郡城,第一任郡守严高改建郡城,时称“子城”。
南朝、隋唐时,福州曾作为丰州、泉州、闽州的州城。
唐武德六年(623),析建州闽县等地复设泉州(即今福州市)。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改设福州都督府,从此,福州就定了名。
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审知随其兄王潮率兵南下,占领福建全境,创立闽国,定都福州。
王审知安置中原移民,选用贤能,兴文重教,浚湖拓城,减税撤卡,发展海外贸易。
唐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在子城外环建大城,设八城门、九便门、三水门,称“罗城”,全部用印有“钱纹”图案的城砖砌城。
罗城内除官吏居住外,还让百姓按规定地段修建住宅,分段围以高墙,称之为坊,这便是“三坊七巷”的雏型。
开平元年(907年),在大城南北增筑月城,大城夹在其中,人称“夹城”。
因南门外一带地势低洼腔斗,又建城墙以防洪。
是时全城略呈圆形,越王山(屏山)、九仙山(于山)、乌山均被圈入城中,福州因而别称三山。
后来,王审知的儿子王延钧立国号“大闽”,将福州改称为“长乐府”。
北宋开宝七年(974年)福州刺史钱昱在夹城之外增筑外城。
南宋绍兴之后,金兵猖獗,中原涂炭,福州被视为“武陵桃源”,避乱者渐次而来,典章人物,极一时之盛。
南宋末,益王赵昰登基于福州,升福州为福安府,作为行都。
元至樱悄元十五年(1278年),设福建行中书省于泉州,三年后迁返福州。
明代,统治者轻徭薄赋,奖廉肃贪,鼓励垦荒,发展生产,福州经济恢复,纺织业、商业、航海业复苏。
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唐代的夹城与宋代的外城基础上砌石城以防倭,此为府城。
此城沿用至辛亥革命后才陆续被拆除。
明末,清兵入关,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称福州为天兴府,又称“福京”,作为行都。
明清时,福州为福州府府治。
H. 福州的历史简介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秦置闽中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闽越王无诸都此,称东冶,武帝后为冶县,属会稽郡。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属建安郡。晋太康三年(282)分建安郡立晋安郡,为郡治,属扬州,元康元年(291)属江州。
南朝宋初领侯官、原丰、晋安、罗江、温麻5县,泰始四年(465)改晋平郡,齐建元二年(480)复称晋安郡,梁天监(502-519)中分设南安郡,普通六年(525)属东扬州,陈永定元年(557)属闽州,为州治。
隋开皇九年(589)改为泉州,大业三年(607)州废,改为建安郡,领闽、建安、南安、龙溪4县,闽县为治所。
唐武德元年(618)改郡为建州,六年(623)复称泉州,八年(625)又改名丰州,置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又称泉州,属岭南道,景云二年(711)改为闽州,唐开元十三年(725)始称福州,治福州,天宝元年(742)属江南东道,乾元元年 (758)复称福州,领闽、侯官、长乐、福唐、连江、长溪、古田、尤溪8县。唐末,地为闽王氏所有。
五代梁开平三年(909)王审知为闽王。闽长兴四年(933)闽王王延钧称帝,改福州为长乐府,领14县,闽天德二年(944)号为东都,析出顺昌,三年(945)闽亡,属南唐,五代汉乾佑元年(948),地为吴越所有,称福州威武军,分出尤溪、德化2县,五代周广顺元年(951)改彰武军。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复称福州威武军,属两浙西南路,六年(981)由闽县分立怀安县,雍熙二年(985)属福建路,为治所。景炎元年(1276)端宗即位于此,改福安府。
元称福州路,领闽、侯官、怀安、古田、闽清、长乐、连江、罗源、永福9县及福清、福宁2州,属福建行中书省。
明洪武元年(1368)改福州路为福州府,属福建 布政使司,领闽、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