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州资讯 » 福州两桥在哪里
扩展阅读
福州哪里可以偷内衣 2025-07-09 10:29:30

福州两桥在哪里

发布时间: 2025-05-22 02:50:22

① 双抛桥位置在哪里


双抛桥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因本桥位于大航桥河与元帅庙河的交汇处,桥下河水一头通元帅庙河,一头通白马河,两河在此汇流,白马河涨,潮水汇合于此,故名合潮桥。又因本桥呈曲尺形跨越两条河流,故俗称双套桥,久而谐音为双抛桥;因桥附近有榕树隔河生长,树枝相连,有文人据此衍义为邱何殉情的悲剧故事。
双抛桥位于杨桥路雅道巷北口,为单孔石拱桥,桥长9米,宽2.9米,跨度4.8米,桥拱由十九条方体石柱砌成。桥栏石柱上刻“古名合潮桥”“光绪丙午建”,桥上建有风雨廊,两开间悬山顶。
据桥石拦板题刻,桥始建于唐天宝十二年(西元753年),还刻有“合潮流水河步”六字。
据文物部门的说法,现存桥梁为清光绪二年(西元1876年)修建。
光绪三十二年(西元1906年)重修。
在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六月出版的《福州市全图》中,双抛桥仍标注为呈直角的两桥。该年开始对东街口一带大规模改建马路,改杨桥巷为杨桥路并向西延伸,双抛桥北半部成为杨桥路的一部分被改造。
1949年后,人民政府封堵了晋安河、白马河的出口,使得城区内河不再与闽江潮水相通,加上桥东的大航桥河、元帅庙河都被填埋或覆盖,桥西的大航桥河残段水质迅速恶化发臭。
1980年代末到90年代之间,福州市政决定拓建杨桥路,初定为截弯取直方案,双抛桥将被拆毁。后在各方努力下,重新修订建设方案,古桥得以保留,但工程造价增加了三百多万元。
约1992年,香港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集团公司对三坊七巷地区进--地产开发,李氏聘香港伍振民事务所进行规划设计,对双抛桥以下的大航桥河进行覆盖,并在其上设置极浅的水池以为象征,作为小区的景观使用。约2002年建成,原位于岸边的三株古榕之一被修剪。

② 福州中洲岛是不是外国租界

福州中洲岛是福建省会福州市的母亲河——闽江上的一个岛屿,位于福州市台江区和仓山区交界处。【因每年春夏之交水患时屡屡被淹】,福州市政府2003年将其开发成步行购物岛,全岛的建筑为欧式风格,【因定位失败,该岛现在沦落为地摊岛】。远看像一艘巨大豪华客轮停泊在闽江中。中洲岛被誉为“南台明珠”,是福州十大景观之一,该岛面积七万多平方米,在福州市政府和仓山区的大力支持下,【开发商中洲岛实业发展公司斥资2亿人民币,打造了一个充满欧陆建筑风格的“童话城”,中洲岛开发后,既解决了岛上居民年年受洪水困扰的大难题,又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旅游、饮食、购物的好去处。】

。。不是租界,每年春夏之交水患时屡屡被淹,开发后才解决受洪水困扰的大难题。

《福州口日本专用租界条约》里说:自天主教堂码头东界起,至尾墩村东方止,前部面沿闽江,后部模田地一带地方,为日本专管租界。

③ 福州解放大桥什么时候建的

解放大桥,旧称万寿桥, 是闽江最早的跨江大石桥。据明代王应山《闽都记》载:“万寿桥,横跨台江,旧为浮桥,屡修屡坏。宋元佑间,郡守王祖道置田一十一顷七十二亩备修桥费。元时田入头陀万岁寺。大德七年(1303年),头陀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桥,酾水为二十九道,上翼以石栏,长一百七十丈有奇,南北构亭二。至治二年(1322年)落成。学士马祖常为记,刻‘万寿桥’三字于右”。⑧“万寿桥”前身是浮桥,始建于宋元佑八年(1093年),时为知州的王祖道征集工匠以楞严洲为中心,南北各造浮桥1座。北桥江面宽154米,用船20只,南桥江面宽约785米,用船100只,以粗大藤缆紧固于江中所植的18根石柱上;船上铺盖木板,作为桥面,高与沙洲平,宽3.4米,两旁设有栏杆。两座桥总长为1000米。为方便江中行船,在江心的浮桥口还留有两个高门。整个建桥工程于宋绍圣元年(1094年)完成。宋崇宁二年(1103年),楞严洲与仓前山之间又出现一个沙洲,即中洲,江面被割为3条水道,因之浮桥也相应改建为北、中、南3座。北桥(今小桥桥位)用船16只,中桥(万寿桥位)用船73只,南桥(江南桥位)用桥13只,共用船102只。⑨陆游《渡浮桥至南台》诗云:“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⑩由于江阔水急,浮桥无力抵御风浪的袭击,时多损坏,两岸交通经常为之中断,元代时改建为石桥,即“万寿桥”。“万寿桥”于元大德七年始建,元至治二年落成,是元代福建最大的建设工程,它与后建的江南桥合称为大桥。全长570多米,29孔立28个舟状石墩,承托石梁。桥上铺石板,砌以石栏。桥栏石柱雕有形状各异的石狮。桥南北各建有风雨亭。“万寿桥”在桥梁技术上的一个创新,就是对桥梁基础采用“睡木沉基”法,即:用木笼填石为基。先在桥墩处下木笼,然后,在笼内密填石块为基。“万寿桥”建成后,历代都曾对大桥进行修葺。1930年为适应汽车行驰,由日本大和工业合资会社承包改建成水泥路面。1971年对“万寿桥”进行全面增高拓宽,改称“解放大桥”。1995年至1996年拆除重建为现代化大桥。
解放大桥,原名万寿桥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区,跨越闽江,连接台江仓山两区,于1996年重建。福州解放大桥总长426.92米,桥宽12米,由万寿桥、中液搏洲岛和江南桥三部分组成。
福州解放大桥,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跨越闽江,连接台江、仓山两区。由万寿桥、中洲岛和江南桥三部分组成,属于罕见的桥联桥、桥上桥的独特风格。
福州解放大桥是为闽江福州段最古老的一座石桥,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元佑八年(1093年),当时的福州太守王祖道在万寿寺旁,用120只木船,架设南北2座浮桥<ref>以江中楞岩洲为中点,南桥用船100只,共长2500尺;北桥用船20只,共长500尺。</ref>,每船皆用粗大藤缆分别紧固于江中所立的18根石柱上。船上铺厚木板,宽一丈一尺,两边设扶栏,并在南、北、中建3个亭子,供行人憩息。建桥工程历时一年,于绍圣六年(1094年)10月完工,命名万寿桥。陆游过此桥,留下《渡浮桥望南台》-诗:"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船横系大江心"。
1103年(北宋崇宁二年),王祖道再任福州太守。感到浮桥常被风浪冲垮,于是发起募捐,将浮桥改为石墩桥。<ref>只用石条叠砌,立于水中,左右无护栏,俗称"跳墩桥"。</ref>于1141年(南宋绍兴十一年)建成。
1303年(元朝大德七年),万寿寺僧王法助得到元成宗铁木耳的嘉许,募集了数百万贯资金,奉旨把万寿桥改建局扮成简支石梁石板桥<ref>先在要打石墩的周围打好木墩,然后在木墩里面推石头,再在石头的基础上砌桥墩,桥下有36孔水道。每孔之间叠架两根1米见方,长9米,重逾40吨的大石梁,上面再用厚20厘米--30厘米的石板横铺。桥上的石栏杆上雕刻着许多各种形态的石狮,桥头和桥尾还建有亭子,供人休息。</ref>。大桥前后建造共花了19年时间,到1322年(元至治二年)才竣工,桥长391米,宽4.5米,共87孔。后人为了纪念万寿寺和尚王法助的功绩,便把这条大桥命名为万寿桥。<ref>这也是元代福建最浩大的建筑工程。</ref>万寿桥建成后,又在南面建成木石混合结构9孔的“江南桥”,亦称“仓前桥”,长135米。清干隆闹腊祥年间,江南桥被水冲毁,也改建为全石桥。
1930年,为了适应开通汽车的需要,将万寿和江南两桥改为公路桥,在原有桥墩上用混凝土加高2米,路面和桥栏均采用钢筋混凝土。工程由日商"大和工业合资会社"承建。
1949年以后,为了纪念解放军冲过此桥,追击南逃国民党军队,将此桥改名为“解放大桥”。1970年,解放大桥采取桥上架桥的形式,加高4米、加宽桥面2米。
1994年,因闽江洪水的冲击,解放大桥桥墩崩离原位,停止使用;1995年开始重建;1996年9月29日竣工。新桥为现代双曲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联拱桥,总长565米,宽12米,设置四组桔红色钢管弧形空中吊桥,分承桥身的负荷。中洲岛以南部分长100米,中洲岛旱桥141米,中洲岛以北长324米。

④ 福州解放大桥的历史

解放大桥
福州万寿桥,现叫解放大桥,长580米,横跨白龙江,连接台江区和仓山区,为闽江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桥,它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如果从它的前身浮桥算起,就有八百八十多年了。

宋代闽江的江水涛涛,十分开阔,自仓前山一直到现在的"小桥头",把江面分成三段,"日暮归路偏路远,途穷唤渡过江边",南北交通被汹涌的江涛所阻,人们渴望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那时的人们除了运用舟楫载渡之外,别无选择。浮桥是宋朝福州人王祖道(?-1108年)倡建的,王祖道是宋代元祜崇宁年间,曾两度担任福州太守。王祖道用120只木船,架设浮桥,船上铺厚木板,宽一丈一尺,两边设扶栏,并在南、北、中建3个亭子,供行人憩息。台江水急,每船皆用粗大藤缆分别紧固于江中所植的石柱上。绍圣六年(1094年)10月完工,亲自撰文记之。并把余钱三千九百万缗,分别城郊3县僧寺,"俾岁取息,以待缺敞修建"。王祖道在福州任职10年,建了台江浮桥,终于第一次跨越闽江,实现人们步行大江南北的千载宿愿,百姓称便,功不可没。当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福州在其

《游记》称赞说:"这城的一边,有一条一英里宽的大河,河上有一座美丽的长桥,建筑在木筏上面,横跨河上"。诗人陆游踏上浮桥,写下《渡浮桥望南台》-诗,赞颂:"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船横系大江心"的征服闽江的壮举。

由于江阔流急,风大浪高,浮桥被冲垮。宋崇宁二年(1103年),王祖道再任福州知州时,又发起募集建石桥,绍兴十一年〔1141年〕将浮桥改为石墩桥,这种桥,用石条叠砌,左右无护栏,只用石条列立于水中,有诗说:"危桥临中流,浊浪击寒石。策杖此经过,跳墩谁停立。"所以群众叫它为"跳墩桥",江阔水深,桥长且窄,往来行人不便,又很危险。

元朝大德七年(1303年),万寿寺的陀王王法助立志改建为石桥, 王祖道在建桥同时,还置田十一顷,以其田租收入作为建桥经费, 并由万寿寺头陀负责管理。法助四处募集资金,并派徒弟吴道可上京奏明圣上,得到成宗铁木耳可汗的嘉许,奉旨修桥,投入资金多达数百万贯。元大德七年(13O3年)动工,可惜大桥尚未竣工,89岁的法助却已辞世。其徒吴道可等继续主持建造。 大桥前后建造共花了十九年时间,于元至治二年〔1322雪年〕才告全部竣工,后人为了纪念万寿寺和尚王法助的功绩,便把这条大桥命名为

万寿桥。由元朝监察御史马祖常题写"万寿桥"三字刻于桥上。并撰写《敕赐弘济大 行禅师创造福州南台石桥碑铭》,赞扬法助和尚修桥的功绩。

万寿桥全长391米,宽4.5米,桥下有36孔水道。每孔之间叠架两根1米见方,长9米,重逾40吨的大石梁,上面再用厚20厘米--30厘米的石板横铺。当时桥上有石栏杆,栏杆上雕刻着许多各种形态的石狮,桥头和桥尾还建有亭子,供人休息。但行人上桥都要登几级石阶,所以不能通车。建桥的石料多采自闽江下游的闽安镇,其中有一大梁为"金刚腿"的左腿,因尺寸不符,还遗大桥下。

古代闽江水很深,风浪很大,打桥墩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王法助很有经验,先在要打石墩的周围打好木墩,然后在木墩里面推石头,再在石头的基础上砌桥墩,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了。当代着名桥梁专家罗英在《中国石桥》里说:"简支石桥的构造,采用石板石梁并用的尚未多见,福州万寿桥即采用这种特殊结构。"民间有个传说,说大桥下有一条千年的"白刀精",经常兴风作浪,桥墩一直很难建成,后来李铁拐化身前来收服,协助把桥墩建成,临走时他用铁拐打了一下桥墩,那个被打的就是现在那个斜歪的桥墩,老百姓叫"铁拐墩"。还有一民间传说,册饥缺说有一个道士跟王法助斗法,道士斗输了不甘愿,便把宝剑扔在水里,化成了一条白刀鱼,白浪滔天,这时王法助把随身带的木鱼扔下去,打败了"白刀鱼",但"白刀鱼"垂死挣扎,冲歪了一个桥墩。这些传说都毫无根据,但也说明了当时建立桥墩的困难。

万寿桥建成后,又在原南桥的江面上建成木石混合结构9孔桥梁,称"江南桥",亦称"仓前桥",长135米。清干隆年间,江南桥被水冲毁,旋即州辩也改建为全石桥。民国十九年〔1930年〕为了适应交通需要,开通汽车,两桥改为公路桥,为钢筋混凝土水泥路面,在原有桥墩上用混凝土加高2米,桥栏亦为钢筋混凝土。工程肢梁由日商"大和工业合资会社"承建。原石柱栏杆都移至乌山图书馆。抗战期间大桥曾遭日寇飞机轰炸。

解放后,为了纪念解放大军英勇冲过大桥,追击南逃残敌,便把这座大桥改名为"解放大桥"。1970年解放大桥加高4米、加宽桥面2米,采取桥上加桥的形式,保持原有元代石梁桥和民国钢筋水泥桥面,并跨"中洲",把万寿桥和江南桥连成一体。1995年因水流的冲击,桥墩崩离原位,即行停用,彻底整治。1996年9月29日竣工。改建后的解放大桥用钢筋混凝土浇砌桥墩和桥面,同时用现代科学技术于桥的两侧没置四组钢管弧形空中吊桥,分承桥身的负荷。这些桔红色的弧形吊桥,象一条彩虹,横跨在美丽的闽江上,给福州增添了秀丽的风光。

江河系自然,桥梁成文化。解放大桥,集元代石桥墩、民国时期钢筋混凝土桥梁板、现代双曲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联拱桥,古今结合并用,形成桥联桥、桥上架桥的独特风格,实属罕见。而其历尽沧桑沉淀,更值得我们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