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建有哪些着名的寺庙年代特色
法海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罗山。
法海寺创建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初名“兴福院”,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始改今名。一千多年来,该寺历经沧桑,代有兴废。宋政和七年(1117)曾改作道观,称“神霄宫”。此后不久,又恢复为佛寺。明代,寺院一度被豪强占为私人别墅。至万历年间,才复旧观。此后又久为俗家所侵占。直至1928年,圆瑛法师主持雪峰崇圣寺时,才将法海寺收回加以重修,作为雪峰下院。1948年,忠心和尚曾创办“法海中学”,招收贫寒失学青少年,为社会培育了一批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福州市佛教协会均设在寺内。“文革”中,除殿堂建筑外,佛像等一切陈设悉遭破坏,房屋被工厂、机关等占用。1976年后落实宗教政策,寺院交还佛教界,并重加整修。
法海寺的主要建筑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阁、弘化楼、客房等。
涌泉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东郊鼓山。
据清代黄任《鼓山志》记载,涌泉寺“其先为潭”。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填潭建寺。当建寺时,寺前一壑泉水如涌,故名涌泉寺。宋咸平二年(999),真宗赐额“鼓山白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成祖赐名“涌泉寺”。永乐六年(1408)及嘉靖二十一年(1542)两次毁于火,寺内建筑所剩无几。万历四十七年(1619)至天启七年(1627)间重建。清顺治、康熙年间又经修缮扩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敕赐御书“涌泉寺”匾额。
涌泉寺现存殿宇大多系清代建筑,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千佛陶塔、藏经楼、印经楼、香积厨等。
西禅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西门外的怡山。
西禅寺建于隋以前,原名清禅寺。后唐长兴年间(930—933)改名长庆寺,后以福州四城各有一大寺(东禅、南禅、北禅、西禅),将长庆寺称为西禅寺。宋代两次重修。元至正九年(1349)再修。明正统二年(1437)、崇祯十年(1637)又两次重修。清代几度重修。光绪二年(1876)至十七年(1891),按唐宋时格局重建,并在法堂后新建一藏经阁。1928年又重建明远阁一座,辟寄园和放生池。1941年9月,西禅寺部分殿堂被日本侵略军炸毁。后修复。1956年又进行重修。“文革”中遭受破坏,后由爱国侨僧、居士和华侨等捐款修复。1983年,西禅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西禅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铁塔天灯”、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禅堂、方丈室、念佛堂、明远阁、钟楼、鼓楼、玉佛楼、报恩塔等。
林阳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北峰区。
林阳寺古称林洋院,又名瑞峰林洋寺、瑞峰院。该寺创建于后唐长兴二年(931)。明初寺废。万历四十年(1612)重建,后又废。现存寺院为清光绪年间重建。寺宇建筑大体仿效鼓山涌泉寺格局。1930年,圆瑛法师曾担任住持。
林阳寺主要建筑有钟鼓楼、天王殿、大雄殿、法堂、伽蓝殿、地藏殿、大悲殿、祖师殿、报恩堂、古月塔院、客堂、禅堂、斋堂及僧寮等。
1983年,林阳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地藏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东门外金鸡山下。
地藏寺建于武帝大通元年(527),名法林寺,是福建省最早的尼寺。唐乾宁元年(894)重修。五代时期称金鸡山报恩寺,寺内建有地藏殿。宋、元、明各代皆有修葺。后因遭火灾,寺毁。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在报恩寺地藏殿遗址建新寺,取名地藏寺。清末以来虽多次扩建,但基本上保持原貌。抗战前夕,重新整修,成为福建女众丛林,净土道场。
地藏寺现有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楼、客堂、五观堂、念佛堂、库房、方丈室、寮房等。
1983年,地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崇福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象峰山麓。
崇福寺原为“祝圣道场”,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后毁。明末清初重兴。后复废。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修并扩建,至此乃具丛林规模。该寺为曹洞宗法脉。新中国成立后,福州市佛教协会于1957年在寺内创办佛教安养院,并改为女众道场。1981年,福建省佛学院女众班设在寺内,首创当代中国尼众学府。1983年,崇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据文献记载,日本长崎县建有圣寿山崇福寺,俗称福州寺,为象峰崇福寺的分寺。改革开放后,日本佛教友人曾多次来此寻根认祖。
崇福寺主要建筑为钟鼓楼、天王殿、大殿、法堂、念佛堂、五观堂、观音阁、库房、香积厨、方丈室、校舍、僧舍等。
崇圣寺
位于福建省闽侯县雪峰。
崇圣寺简称雪峰寺,创建于唐咸通十一年(870),初称应天雪峰禅院。乾宁元年(894)移寺陈洋(即今址)。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改名雪峰崇圣寺,当时即有“南方丛林第一”之美称。明代,该寺列为中国禅院五山十刹之一。清末,雪峰寺与怡山长庆寺、鼓山涌泉寺、瑞峰林阳寺、象峰崇福寺并列为福州五大丛林。1928年圆瑛法师任住持。此外,该寺胜进法师于1938年到马来西亚弘法,在怡保建“东莲小筑”,作为雪峰下院,并时时拨款回寺修建。抗战期间,寺遭炮轰,天王殿也被台风吹毁。1980年后,陆续进行重建。
崇圣寺为佛教禅宗云门、法眼二宗派的发源地,在佛教史上颇有影响。
崇圣寺主要建筑有内外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禅堂、法堂、祖师纪念堂、枯木庵等。
1983年,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万福寺
位于福建省福清县黄檗山。
万福寺创建于唐贞元五年(789)。自唐以后,历代兴废不一,史乘乏载,难以稽考。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重修。嘉靖三十四年(1555)遇倭寇之乱,又遭焚毁。万历二十九年(1601)复兴。万历四十二年(1614)赐“万福禅寺”额。崇祯十年(1637),隐元禅师归任主持,万福寺成为明末清初福建一大名刹。1928年,寺被山洪冲毁。近年来,福建省佛教协会成立了修建委员会,有计划地对万福寺进行修复。
清顺治九年(1652),日本长崎华僧所建的兴福寺住持逸然及唐三寺诸护法,数度联名邀隐元东渡弘法。隐元遂于顺治十一年(1654)五月率领徒众三十人离黄蘖南行,七月五日安抵日本长崎。到日后,又得到后水尾天皇及德川幕府德川家纲将军的优遇,在京都宇治赐地建寺。新寺建成后,隐元不忘故山,仍命名为黄檗山万福寺,并创立一新宗派,与日本原有的临济、曹洞鼎立,称为黄檗宗。后来日本黄檗宗僧侣就称福建的祖寺为“古黄檗”,称京都的新寺为“新黄檗”。日本黄檗山的建筑规模、丛林制度和宗教仪式等,完全仿照福清黄檗山的形式,今犹保存三百年前隐元时代的规模。其最初十几代的住持,多由中国渡日的僧侣担任。清中叶后,中日黄檗山僧侣的往来濒于停滞。1979年,日本黄檗宗各寺以宗议会议长吉井鸠峰为团长,组成“古黄檗拜塔友好访华团”,来到福清黄檗山万福寺拜塔礼祖,恢复了中断已久的中日两国黄檗山佛教的友好联系。其后,“日中友好临黄(临济与黄檗)协会”又多次组团来访。1983年,他们在黄檗山建立了一座“日本黄檗山万福寺开山隐元禅师东渡振锡之地”碑,以为纪念。
1983年,万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广化寺
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凤凰山。凤凰山一名南山,故广化寺又称南山寺。
广化寺创建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取名“金仙禅院”。唐景云二年(711),睿宗赐额“灵岩”,并命书法家柳公权题写,改为“灵岩寺”。唐大中元年(847)重建。宋太平兴国元年(976)改名为“广化寺”。其后代有兴废。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进行了全面修建,并将小南山和法海寺并入该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曾拨款重修。1980年海外信众捐资重加修建。
广化寺建筑规模宏伟,总面积三万二千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照壁、牌坊、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上是藏经楼)、祖堂(上是卧佛殿)、罗汉堂、戒堂、方丈室、斋堂、客堂、念佛堂、看山楼、溪声阁等。
广化寺有史以来,道风素着,国内外缁素莫不称誉。寺内现设有福建省佛学院。
1983年,广化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慈寿寺
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江口镇囊山村,俗称囊山寺。
慈寿寺创建于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光启二年(886)扩建,赐额“慈寿禅寺”。宋代进行了全面扩修。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毁于火灾。后重修。元末又毁于战火。明代重建。嘉靖年间(1522—1566)遭到三次破坏。清代一直衰败。清末民初,陆续重建。新中国成立后,多次进行修建。1981年后,进行了全面修复。
寺内主要建筑为山门、钟鼓楼、伽蓝殿、祖师殿、大雄宝殿、禅堂、藏经阁、功德堂、斋堂、客室等。
1983年,慈寿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开元寺
一名紫云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西街。
据传开元寺建于唐代,初建大悲阁及正殿,名“白莲道场”,后易名莲花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玄宗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纪年,始名开元寺。历五代两宋,开元寺发展支院一百余所。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将支院合成大寺,赐额“大开元万寿弹寺”。元末被焚毁。明洪武、永乐年间次第重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几次拨款修葺。
开元寺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拜亭、石经幢、镇国塔、仁寿塔、大雄宝殿、藏经阁、五观堂、功德堂、“弘一法师纪念馆”(原为尊胜院)等。
开元寺历代高僧辈出,蜚誉梵林。如唐代匡护、袒膊、合言、文展、法起、道英,五代真觉、朝悟、清豁,宋代了悟、守静,元代大圭等。民国以来有转道、圆瑛、转物、转逢等。高僧弘一法师曾住锡弘法,寺内建有“弘一法师纪念馆”。
1983年,开元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龙山寺
位于福建省晋江安海镇北的龙山之麓。
龙山寺始建于隋皇泰年间(618—619),初名普现殿,又名天竺寺。明天启三年(1623)重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又修建部分殿堂。清同治十二年(1873)至光绪五年又重建。千百年来,几经兴废,屡次修葺,现存殿宇,大抵是清代建筑。
龙山寺主要建筑有放生池外山门、华表、照墙、钟鼓楼、金刚殿、天坛、圆通宝殿、大雄宝殿等。
唐宋以来,“海上丝路”的兴旺。龙山寺的香火也随着商贾的足迹远涉重洋,传布海外,故寺宇分支繁多。其着名的有:新加坡黎士高斯律龙山寺、菲律宾龙山寺等。在台湾省,据传就有龙山寺四百多座。
1983年,龙山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南普陀寺
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东南五老峰下。
据记载南普陀寺建于唐代,五代时再建,初名泗洲院。宋治平年间(1064—1067)重建,改名为普照寺。元至正年间(1341—1367)寺废。明洪武年间(1368—1398)重修、扩建。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年间重建。因寺地处浙江定海普陀山之南,故改称南普陀寺。道光十三年(1833)重修。光绪二十一年(1895)又次第兴建恢复七堂。1924年改为十方丛林。其后,相继重建、增建了许多殿堂。1924年在寺内创办了闽南佛学院,1 937年停办。1934年,弘一和瑞今法师又于该寺创办了佛教养正院。
南普陀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亭式大悲殿、藏经阁、禅堂、钟鼓楼、禅堂、客堂、库房、普通塔、海会楼、普照楼、方丈楼、教学楼、师生宿舍等。还设有闽南佛学院和养正院。此外,在后山还新建了转逢、会泉两法师纪念塔。1983年,南普陀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华藏寺
华藏寺又名支提寺,位于福建省宁德县支提山西面。
该寺始建于北宋开宝四年(971),赐额华严重寺。雍熙二年(985)敕为雍熙寺。元至元二十年(1283)毁,次年修复。明永乐五年(1407)赐额华藏寺。明万历元年(1573)敕令中兴,赐额华藏万寿禅寺。近代重修。
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阁等。大寺以外在山中还有那罗岩、甘露寺诸岩洞小寺二十多处。
1983年,华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南山寺
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部丹霞山。
南山寺始建于唐开元初年(713—714),初名延寿寺。明天启年间(1621—1627)改称南山寺。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年间重修。近年来又进行了全面维修。
南山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石佛阁、法乘和尚舍利塔等。1983年,南山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2. 福建福州、泉州的旅游景点有那些
很多很多很多啊啊啊。
福建的有:
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武夷山风景区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古田会议旧址(1929年)、
2、泉州清静寺(宋)、
3、福州华林寺(宋)、
4、泉州开元寺(宋至清)、
5、南安市郑成功墓(清)、
6、泰宁县尚书第建筑群(尚书第)(明)、
7、福州林则徐墓(1826年)、
8、长汀县革命旧址(1929年)、
9、厦门陈嘉庚墓(1953年)、
10、莆田木兰陂(北宋)、
11、惠安县崇武城墙(明)、
12、泉州洛阳桥(宋)、
13、泉州天后宫(清)、
14、莆田释迦文佛塔(南宋)、
15、泉州清源山石造像(老君岩造像)(宋)、
16、南安市九日山摩崖石刻(宋)、
17、德化县屈斗宫德化遗址(宋)、
18、泉州伊斯兰教圣墓(明)、
19、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汉)、
20、莆田元妙观三清殿(宋)、
21、厦门、龙海青、白礁慈济宫(宋)、
22、东山县关帝庙(明)、
23、漳州石牌坊(明)、
24、福建土楼(华安县二宜楼)(清)、
25、福清市瑞岩弥粗悄勒造像(元)、
26、晋江市草庵石刻(元)、
27、福州马江海战炮台、烈士墓、昭忠祠(清)、
28、厦门胡里山炮台(清)、
29、晋江市安平桥(南宋)第五批(2001、6、25国务院批准,共16个,另3个为合并)、
30、福州祟妙保圣坚牢塔(乌塔、五代)、
31、罗源县中房乡陈太尉宫(清)、
32、福州马尾福建船政建筑群(清)、
33、福州鼓山摩崖石刻(宋至清)、
34、福建闽侯甘蔗昙石山遗址(新石器)、
35、仙游枫亭天中万寿塔(宋)、
36、泉州府文庙(宋)、
37、南安蔡资深故居(清)、
38、漳州步文区江东桥(宋)、
39、漳浦赵家堡(明)--诒安城(湖西堡)(清)、
40、漳州文庙(明)、
41、永安安贞堡(清)、
42、建阳水吉黑瓷窑址(宋)、
43、顺昌宝山寺大殿(元)、
44、三明三元区万寿岩遗址(旧石器)、
45、连城四堡书坊建筑(明清)
泉州的有:
1.清源山 清源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灵山、九日山三大景区组成,总面积62平方公里,距泉州市区仅2公里,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座名山和旅游观光胜地。
2.老君岩 老君岩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造像,位于清源山风景名胜区主景区内,雕于宋代,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为55平方米。整座石像神态浩然,和蔼可亲,炳焕生光,充橘或满魅力,堪称宋代石雕艺术瑰宝。
3.开元寺
开元寺位于泉州市区西街,是福建省唯一获得全国汉族佛教重点寺院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寺。
4.东西塔 东西塔是我国现在最高的一对石塔,位于泉州市区西街开元寺中两侧,东为“镇国塔”,高48.27米;西为“仁寿塔”,高45.06米。
5.清净寺
清净寺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庙,位于泉州市区涂门街头中段。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门楼、奉天坛和明善堂。
6.天后宫
天后宫是我国现存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妈祖庙,位于泉州市区天后路,素有“温陵圣庙”之称。
7.圣墓
圣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位于东湖尽头的灵山脚下。
8.承天寺
承天寺又名月台寺,位于南俊路东侧,与开元寺、祟福寺并称为“泉州三大丛林”。
9.仙公山
泉州市北郊洛江仙公山(又名双髻山)距市区35公里,南北朝齐时因祀“何氏九仙”而得名。
10.洛阳桥
洛阳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位于泉州东郊的洛阳江岩伍渣上,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
11.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我国唯一反映古代中外海上交通历史的专门性博物馆。
12.九日山
九日山位于南安市丰州镇,距泉州7公里。九日山高80余米,有东西北三峰环拱,风景秀丽,曾有“三十六胜迹”,被誉为“一似桃源隐,将令过客迷”。
13.凤山寺游览区
凤山寺游览区位于南安市诗山境内的凤山山麓。山上的凤山寺,是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闽南古刹。
14.郑成功纪念馆
郑成功纪念馆位于南安市石井镇,碑林占地10亩。其三进宫殿式富有民族建筑特色。
15.蔡资深古民居
蔡资深古民居建筑群位于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现存汉式古建筑16座,有序地分布在3公顷的长方形地块上。
16.草庵寺
草庵寺是我国唯一仅存的摩尼光佛、摩尼教寺庙,位于晋江市华表山南麓,始建于宋代绍兴年间,初为草筑而得名。
17.安平桥
安平桥是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东石寨
东石寨位于晋江市东石镇,和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南安市石井镇隔江相望,素有“南大门”称誉。
19.永宁城隍庙
永宁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重建。
20.黄金海岸
闽南黄金海岸度假村集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于一体,规划总面积为5500亩,一期工程为2000亩。
21.海洋世界
22.六胜塔
六胜塔,又名万寿塔,因坐落在石狮石湖村海滨的金钗山上,又俗称“石湖塔”。
23.姑嫂塔
姑嫂塔又名“关锁塔”或称“万寿塔”,为南宋绍兴年年间僧介殊所建,是一座闻名闽南和南洋群岛的古石塔。
24.崇武古城
惠安县崇武古城风景区是一处集滨海风光、历史文物、民俗风情、雕刻艺术于一体的特色旅游风景区。
25.清水岩
千年古观清水岩位于安溪县城西北部的蓬莱山上。
26.志闽(安溪)生态旅游区志闽生态旅游区地处安溪与同安交界,距泉州80公里、厦门48公里,是一个集漂流、攀岩、野外生存、野战、蹦极、滑索、狩猎等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温泉康复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温泉、幽谷、怪石、瀑布、深潭、清泉遍布景区。安溪清水岩、中国茶都、茶叶大观园皆距此不远。
27.东关桥东关桥,为古“通仙桥”,垂卧于永春县东平乡湖洋溪上,距今800多年。桥长85米、宽5米,有二台、五孔、六墩,用辉绿岩和特大材料构筑,是一座长廊屋盖粱式桥,较完整地保留着宋代桥梁建筑的特点,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
28.牛姆林生态旅游区
牛姆林,又称牛姆山,因“势若牛姆,孕崽怀定”而得名。它位于永春县下洋镇境内,是闽南地区保留最完好、最具特色的原始森林群体,被誉为“闽南的西双版纳”,是闽南第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泉州市目前唯一的生态旅游区。
29.九仙山
德化县九仙山,山峦延绵,九峰并峙,故名九仙山,是闽南着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九仙山离德化县城30多公里,海拔1658米,和石牛山、戴云山并称闽中三大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