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州资讯 » 福州平安大院在哪里
扩展阅读
深圳盛元半导体有多少人 2025-07-14 22:31:21
深圳租赁围挡哪里有 2025-07-14 22:26:12

福州平安大院在哪里

发布时间: 2025-07-14 19:59:12

❶ 福州有哪些好玩的地方,求推荐

福州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历来文化昌盛,人文荟萃。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山清水秀、风光绮丽,名山、名寺、名园、名居繁多,独具滨江滨海和山水园林旅游城市风貌。目前,福州拥有平潭海坛、鼓山、青云山、十八重溪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尤其是鼓山,人说“到了福州没上鼓山等于没来福州”。可见其景色独特秀美之处。

福州旅游观赏景点

1
南后街
南后街,据历史记载自宋代起就是一条繁华市街,它西起杨桥路十字路口,南至吉庇路,全长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中轴。它的东侧有七巷,西侧有三坊,由北向南三坊的顺序依次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的顺序依次为杨桥巷、郎宫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和吉庇巷。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昔日的杨桥巷已拓展成繁华的杨桥路,吉庇巷、光禄坊也改变了原有的模样,现在的三坊七巷保留下来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了。

2
福州西湖公园
位于福州西北部,年代悠久,是福州着名的风景区。
太康三年(282年),郡守建筑子城时凿东湖、西湖,将东西北诸山的溪流聚此二处,用于灌溉周围农田。唐贞元十一年(795年),观察使辟南湖。五代时,闽王扩建城池,将西湖与南湖相接,并有河道与闽江相通。其子称帝,又在西湖湖滨筑水晶宫,为歌舞游宴之所。还在自己的住处,修建一条复道,从内城跨越出城外水晶宫,于是西湖成了他的御花园。宋淳熙四年(1177年),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又在湖上建立澄澜阁,此后西湖逐渐成了游览胜地,并品题出西湖八景。

3
钟鼓楼
钟楼上的巨钟,重两吨,是清康熙三十五年由金、银、铜,铁、锡五金铸成,上镌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6372字。撞钟僧每撞一下钟,要念108遍佛。奇怪的是该寺不打五更钟。相传此为龙潭,寺僧向龙借地建寺, 言称五更即还。建成后,第一次打五更钟,就风雨大作,殿角崩塌,只好用御赐经镇住。自此不打五更钟。

4
金山寺
金山寺位于福州西郊洪塘乡附近的乌龙江心的一块小石阜上,因于这块阜很像江南镇江的金山,故名“小金山”。如今,这里仍可寻见古时的金山寺八景:“洪塘古渡”、“石仓秋烟”、“妙高钟声”、“半颂纯陆洲渔火”、“云程石塔”、“巴山风帆”、“环峰夜月”、“旗麓斜阳”。如果在金山寺凭栏远眺,可见碧波荡漾,风帆浮动。福州最长的公路大桥——洪塘大桥就从金山寺不远处跨江而过。

5
平潭
平潭县,简称“岚”,俗称海坛,亦称海山,福建省福州市辖县,位于福建省东部海域,由以海坛岛为主的126个岛屿组成,是福建省第一大岛,我国第五大岛,素有“千礁岛县”之称,是着名渔业基地。福建东部,有一个形似神兽麒麟的岛屿“舞动”在台湾海峡,那就是平潭县主要岛屿。因此,平潭岛也叫麒麟岛。平潭县位于福建省东部海域,福州市东南部海,东临台湾海峡,距台湾新竹港仅68海里,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县份,西临海坛海峡与福野顷清市隔裤罩海相望,南近南日岛与莆田市秀屿区隔海相望,北望白犬列岛与长乐市隔海相望,由海坛岛等126个岛屿和近千个岩礁组成,主岛海坛岛为全国第五大岛,是福建省第一大岛。
境内地势低平,中部略高,地形以海积平原为主,南北有孤丘,海岸曲折蜿蜒。有天然淡水湖三十六脚湖,是福建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

6
福州森林公园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是福建省首家国家级森林公园,是全国十大森林公园之一。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原名福州树木园,创建于1960年2月,1993年改为“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园内最高处的笔架山海拔643米。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以搜集、展览福建树种为主,引进南方的木棉树,北方的钻天杨,热带的南洋杉,亚热带的樟树,温带的油松、银杏、水杉等全国各地及36个国家2500多种国内外珍贵树种。园内有多种受国家一类保护的珍稀植物,如曾轰动世界的一枝叶片可换回5吨钢材的“活化石”--水杉,誉满全球的“中国鸽子树”——珙桐,数量很少的“林中巨人”——望天树。还有1960年才发现的“茶族皇后”——金茶花和世界最古的活化石、人称古森林遗迹的桫椤以及世界着名的巨树之一,人称“万木之王”的秃杉。

7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占地40公顷,现有古民居268幢。
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许多民居的门窗漏花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丰富的图案雕饰,精巧的石刻桂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随处可见,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END
交通

1
福州交通
福州作为福建省省会城市,交通比较方便,飞机、火车、汽车都很畅通。福州港是福建省内最大的港口,航线发达。
福建省内的公路最为发达,时间短、相对安全、舒适,因此,巴士或自驾是在福建省内游玩的最佳选择。
飞机
福州长乐国际机场距市区47公里,是全国十大空港之一,是我国净空条件最好的大型国际机场之一,它拥有世界最先进的导航设备,至今已开辟国内外航线近50条;机场距市区约47公里,有机场巴士到市区,车程大约1小时。
火车
福州的铁路交通也很方便,火车可通全国各地。火车站位于市区华林路的最北端,公交5、17、20、26、51、821、905、917、949、951路以及亚细亚专线、西二环专线、农大专线均能到达。
客车
福州的公路交通方便快捷,主要的长途汽车站有三个,即火车站附近客运北站,五一路上的客运南站,洪山桥附近的客运西站。
轮船
福州港是福建省沿海两大商港之一,是福建省最大的海、河港和水陆运输枢纽,也是我国外贸口岸、对外开放港口之一,可达我国沿海及长江主要港口,另外拥有许多国际线路,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港口通航。

2
福州当地交通
公交
福州市公交车以空调大巴为主,小公共汽车为辅。空调大巴实行无人售票制,需要自备零钱,市内无论远近,票价为1元/人.
主要的公交枢纽站包括:
1、火车站公交总站(火车站广场西侧)
2、公交仁德站(广达路仁德路口)
3、金山公交总站(金祥路金洲路口)
4、白湖亭公交总站(则徐大道南二环路口)
5、鼓山下院公交总站(鼓山进山口东侧)
6、公交鹤林站(三八路)

END
福州美食

1
佛跳墙
特点:传统闽菜佳肴。为zhengchunfa研创,据传当年几位秀才来到juchunyuan要求上一道好菜,hengchunfa便把早年学做的一坛菜送上,坛盖揭开满堂荤香,秀才们无不拍手称奇,吟诗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此菜因此得名。它集山珍海味之大全,用鱼翅、海参、鸡、蹄筋、干贝、香茹、鲍鱼、笋尖、鸽蛋等20多种原料和配料煨制而成。

2
锅边糊
特点:锅边糊这道小吃在福州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由于配料多样,质地软嫩,美味可口,经济实惠,深受人们的欢迎。将大米用清水浸泡2-3小时,加清水磨成米浆,加精盐待用。香菇、紫菜水发后,香菇切成细条,葱切葱珠,蒜切段。将葱白、蒜头下锅稍煸,再将猪肉糜、水发香菇、紫菜、虾皮一起下锅,加清水烧到七成熟起时,在锅边抹花生油,用碗舀米浆沿锅边均匀浇一周,盖上锅盖,见锅边米浆圈起时,用锅铲将米卷铲入锅中,再掺入适量清水,依上法分3-4次浇完。当浇完最后一次米浆前,调入鱼露,煮熟后投入味精、葱珠、蒜段即可起锅。

3
翡翠珍珠鲍
福州传统名菜。以鲍鱼、干贝为主料,精工制作而成,形如翡翠,故名。鲍鱼为八珍之冠,干贝是八珍之一,此菜营养丰富、造形美观、味道鲜寐,为宴席上品。

4
鸡汤氽海蚌
福州传统名菜。采用漳港所产的海蚌切成薄片,在开水锅中氽至六成熟后,用绍兴酒等调料腌渍,吃时淋以烧沸的鸡汤,现淋现吃。此菜鸡汤清澈见底,蚌肉如水中芙蓉,脆嫩鲜美
5
鱼丸
福州鱼丸是以鱼肉做外皮的带馅丸子,是富有福州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之一。正宗的福州鱼丸,选料精细,制作考究,皮薄均匀,色泽洁白晶亮,食之滑润清脆,汤汁荤香不腻。

6
肉燕
扁肉燕又称“太平燕”,是福州的一道着名地方风味小吃,也是福州风俗中的喜庆名菜。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
精细复杂的工序手工打制而成的肉燕,薄如白纸,其色似玉,口感软嫩,韧而有劲。肉燕皮是用精肉配上淀粉等辅料精制而成,形似纸状,洁白光滑细润,散发出肉香,非常爽口。

7
荔枝肉
荔枝肉是福州传统名菜,已有二三百年历史。因色、形、味皆似荔枝而得名!将猪瘦肉剞上十字花刀,切成斜形块,因剞的深度、宽度均匀恰当,炸后卷缩成荔枝形,装盘时把鲜荔枝作为装饰围边,送上餐桌,会让人分不清是荔枝还是荔枝肉在诱你垂涎三尺。

END
购物

中亭街
中亭街号称“东亚第一室内步行街”,以其中西合璧的独特风采吸引着来自天南海北的人群,中式的琼楼玉宇掺进典雅的欧陆建筑元素,让人仿佛置身于美轮美奂的艺术殿堂。

茶亭街
想买一些小手工艺品,茶亭街是个好去处。
茶亭街南自洋头口立交桥,北至南门兜,全长6000多米,一律“骑楼”建筑。
所谓“骑楼”,即闽南一带独有建筑风格,一层内置,二、三层如马首前探,门前通道。过去,茶亭街素有“吹吹打打茶亭街”之称,顾名思义,这里是手工业一条街。各式作坊与店面不下数百家。
而今的茶亭街,间间店面,户户为商。手工制品的范畴除了纸伞、剪刀、称盘之类,更推及相框、纸制工艺品、鲜花、制衣诸行当,林林总总,让人目不暇接。

END
注意事项

夏日来福州旅游一定要注意防晒,可随身携带伞具、帽子、太阳眼镜、穿着长袖衬衫等,尽量避免让皮肤直接接触阳光。
新火车站已经建好了,外观挺漂亮的,但建议大伙出了火车站后不要打的,火车站旁有个公交总站,那里的公交可以达到福州市区几乎所有的景点,宾馆和商业中心,而且火车站的的士司机都很凶,有些司机还不载短途客。

最佳旅游时节:秋冬最佳。届时这里阳光明媚,树木常青,一派南国风光,还有诱人的温泉,尤其适合北方的游客。

❷ 三坊七巷资料

福建省 福州市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 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这些坊巷中最为着名的要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算"三坊七巷"街区。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有古民居268幢。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

“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八一七路)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街”指南后街)。

三坊七巷全貌“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 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

许多民居的门窗漏花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丰富的图案雕饰,精巧的石刻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随处可见,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

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形,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

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

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翅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宅院有一进或多进,每进都有大厅、后厅、正房、后房、左右披榭、前后天井。

天井是福州传统民居的又一特色。

它由厅、榭的敞廊围绕构成矩形空间,为宅内交通枢纽,并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气流畅,排水便利。

室内的门、窗也与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

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

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

三坊七巷图“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

在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我国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获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

2009年7月19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后街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衣锦坊

衣锦坊衣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旧名通潮巷。

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

”宋时称“禄锦”,明朝更为“衣锦”,其实都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现在衣锦还乡,荣耀乡里,所以坊名也改过去称“通潮”,则是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

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的衣锦坊水榭戏台最具特色。

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为阁楼。

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现存的水榭戏台。

文儒坊

三坊中的第二坊为文儒坊。

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

据《榕城考古略》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

郑穆任国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从三品的官附。

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也居住在这里。

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裘故居也在坊内。

陈承裘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

清代的着名诗人、《石遗室诗话》作者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内有光华阁是为入室弟子课业的地主。

陈寓隔壁是现代着名法学家柯凌汉教授的住宅,这条坊就因历代文儒辈出而闻名。

光禄坊

光禄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

光禄坊 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

历史上,光禄坊内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在今光禄坊公园内)。

当时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了“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

为了感谢僧人,他吟了一首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

”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而来的。

光禄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

明末有万历间举人、画家林有台,提学孙昌裔,以及学政许豸,其子许友、许宾,孙许遇,曾孙许鼎、许均,玄孙许良臣、许荩臣,都是诗人、书画家。

清康熙年间有林侗、林佶兄弟。

林侗是考古学家,着有《来斋选古》、《来斋金石考》等。

林佶精诗文,着有《朴学斋诗文集》,又善书法,他手写的刻本《渔洋山人精华录》、《尧峰文抄》、《古夫于亭杂录》、《午亭文编》非常有名,被称为“林佶四刻”,在中国印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还有诗人、着名藏砚家黄任,琉球国册封使齐鲲、同榜兄弟两进士——刘齐衢和刘齐衔、博物学家郭柏苍、近代小说翻译家林纾、着名作家郁达夫等等。

还出过不少才女,如黄任之女黄淑宨和黄淑畹,齐鲲之女齐祥棣,郭柏苍之女郭拾珠姐妹,她们或精书画,或工诗文。

光禄坊名胜以光禄吟台最为有名,擅池、台、亭、石、花、木之胜,以及宋至清摩崖题刻多处,1961年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光禄吟台西荔枝树下,原有石刻“鹤磴”,是纪念林则徐晚年放鹤处。

还有清代大木构造、宽敞明亮的刘家大院(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末古朴木构房的黄任故居,高墙窄道的早题巷,明代石板铺设的老佛亭桥,都保存了明清建筑的特色。

因原来光禄坊旁的房屋都比较老旧,目前该地正在进行整体大修工作,预计2010年国庆节前全部完工。

杨桥巷

杨桥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巷。

杨桥巷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杨桥而改名。

民国时因城市建设需要,已被扩建为马路,所以后来便更名为“杨桥路”。

在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姓大宅,是林觉民烈士生前的住处,这一烈士故居,后来卖给作家冰心的祖父谢銮恩。

冰心小时候在这里居住过,《我的故乡》中,亦对故居有生动的描述。

巷道扩大为道路后,林觉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可参见词条“福州冰心故居”),有相当部份被保存下来。

杨桥巷(南)有座“双抛桥”,规模不大但传奇多。

一是此桥所处内河沟道,是东西两水“合潮”的地方,“万里潮来一呼吸”的内河奇观,在此感受得最为真切。

二是双抛桥边两岸相向而长的一对榕树,在空中竟枝叶连理,相拥成阴,于是就有个青年男女殉爱的凄美故事,传之久远,以至后人已说不清先有爱后有树、先有树后有桥,还是相反。

近闻有海外作家将之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绝唱相提并论,更添了几分悲情。

不过,由于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设的缘故,双抛桥已经由“桥”慢慢变成了一座街边的“亭”,成为路人歇脚品茶的场所。

郎官巷

郎官巷,在杨桥巷南,南后街的东侧,巷的东头通福州市内闹区八一七北路东街口。

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端口。

据清《榕城考古略》载: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

宋代诗人陈烈原籍长乐,迁居福州时也住在郎官巷。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内。

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着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东能八一七北路闹市区,西能南后街。

据《榕城考古略》载:“旧名修文,宋知县陈肃改名兴文,后改文兴。

今呼塔巷,以闽国时建育王塔院于此也。

”此大塔位于巷北,并有塔院看管,被视为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

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还在,以后未见记载。

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片的小塔,作为古迹纪念。

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门之上。

塔巷旧有旌孝坊,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传有一首赞誉他诗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

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洒幽人。

”至今仍传为美谈。

黄巷

黄巷在塔巷之南。

隔着南后街,与衣锦坊东西相联。

据志载,晋永嘉年间(307-312的)中原黄姓人家避乱入闽,落户在此,故称黄巷。

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书郎黄璞退隐归居这里。

黄巢军入福州,因闻黄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过黄巷"灭烛而过",勿扰其家,从此黄巷名声大振。

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人文荟萃,成为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的集居地。

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楹联大师梁章钜、进士陈寿棋、赵新等,都曾居巷内。

曾一度改名新美坊,后称新美里。

巷内有一“唐黄璞居”石碥,50年代初期还有人见过。

黄巷中有一庭院名曰“小黄楼”,属于文物保护单位。

安民巷

安民巷位于黄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文儒坊相对,安民巷旧名“锡类坊”,它改名“安民”,与黄巢入闽有关。

据《福州地方志》载:“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

” 旧有锡类坊,以宋刘藻以孝闻,后太宰余深居此改曰:“元台育德”。

历史上巷内人家多为社会贤达。

元行省都事贾讷居之。

巷西侧民居旧宅仍保留匀称格局和古朴风韵。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驻闽办事处设在其间。

今此老宅列为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宫巷

宫巷宫巷在安民巷之南,东西两端分别一八一七北路和南后街相接。

据清《榕场面考古略》载:“旧名仙居,以中有紫极宫得名。

后崔、李二姓贵显,更名聚英达,明得改英达。

宫巷里的豪门住宅结构精巧,单是室内的木雕石刻构件就今人叹为观止。

如漏花窗户采用缕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过木格骨骼的各种精心编排构成了丰富的图案装饰。

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饰以重点雕刻。

各种精巧生动的石刻在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上随处可见。

可以说是福州古建筑艺术集大成者。

吉庇巷

吉庇巷,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俗称“吉避巷”。

宋郑性之中状元衣锦还乡时,巷中居民因 *** 过他而赶紧回避,遂称“急避巷”。

明代以谐音改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

福州着名的“安泰楼”酒楼也就位于吉庇巷口。

南后街

福州三坊七巷不仅仅是三条“坊”和七条“巷”,还有一条闻名遐迩的南后街。

三坊七巷之南后街福州南后街西起杨桥路口,南至吉庇路达澳门桥,全长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中轴。

它的东侧有七巷,西侧有三坊,是从福州三坊七巷兴起至民国期间主要的商业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贾云集。

这里柴米油盐、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业)一应俱全。

还有专为文化人服务的刻书坊、旧书摊、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两节的灯市。

“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

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怀。

”清末举人王国瑞这道诗中将南后街比为北京正阳门外琉璃厂,体现南后街以前的文化风貌。

明、清时期的南后街依旧是“粉墙黛瓦石板路”、两旁铺面林立的热闹街市。

至民国时,将路面拓宽,改成柏油马路。

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轴, 翻修后的南后街将充满古色古香韵味,路面的宽度将达到12米,包括中间宽7米的步行街和两侧各2~2.5米的路侧带。

起于杨桥路、止于吉庇路的南后街全长只有634米,定位上,它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休闲文化商业街。

历史上的南后街曾聚集了花灯、裱褙、书坊等许多福州传统工艺行业。

有关人士说,根据相关规划,南后街的定位是传统文化商业街,初步打算根据老字号的经营现状选择一部分予以恢复,如“米家船”裱褙店、“聚成堂”书坊、花灯等百年老字号,市民喜爱的传统灯市也初步打算每年定期举办。

此外,有关部门还有意邀请寿山石刻、脱胎漆器、软木画等福州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在南后街设置工艺美术大师展示店,以增加传统商业氛围。

现在,在南后街的经营商业业态规划上,出现了酒吧咖啡、顶尖奢侈品等“新面孔”。

这些新面孔的出现,将给传统的南后街注入现代化的因素。

南后街沿街保护性修复工程于2009年1月全面完成,目前已经开街,再现其“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的历史风貌。

[编辑本段]建筑特色

习惯上讲,我们都先说三坊后讲七巷,其实,从建筑位置来分析应该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

唐代的先民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建起了一组排列工整的"新村"。

然后,再隔一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

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变迁,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

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

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

特别要指出的是,为了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一般在廊轩的处理上着力,承檐的檩木,或再加一根协助承檐的檩木,都特意采用粗大的而长的优质硬木材,并用减柱造的办法,使的厅堂前无任何障碍,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都极少见到。

例如宫巷林聪彝故居之轿厅以及祠庙的戏台,均是如此处理。

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结构上与众不同之外,在围墙、雕饰、门面上都很有特色。

马鞍墙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

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

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

江南建筑中,绝大多数是成90度角的直线构成的阶梯形的山墙,福州仅个别建筑有,包括福建的闽北、闽南、闽东也有存在,惟独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马鞍墙是曲线形的马鞍墙。

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翘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雕饰

三坊七巷在建筑装饰方面最有特色的要数对门窗扇的雕饰。

普通居民梁柱多不加修饰,简洁朴实,而在门窗扇雕饰上则煞费苦心。

其窗棂制作之精致,镶嵌的木雕之华美,是其他省份居民难以企及的。

窗饰的类型特别丰富,有卡榫式图案漏花,有纯木雕式窗扇,也有两者相间使用。

可以说是江南艺术的集大成者。

在卡榫式漏花中,工匠通过精心编排,构成不同的装饰效果,有直线型、曲线型、混合型--直线型疏密有致,曲线型富有动感,混合型变化多端,且各有吉祥寓意。

在木雕式窗扇中,有透雕,有浮雕,题材有飞禽走兽,人物花卉,整个窗扇雕饰有对称式有不对称式。

如文儒坊尤恒盛的明代古宅,在二进厢房的门窗隔扇上,透雕了较复杂的瓶花图案,花瓶寓意住居平安。

涤环板上是浅浮雕的花开富贵.这些用卡榫斗拼或木材镂空精雕而成的花窗雕饰,充分显示了福建民间工匠的高超技艺。

建筑门

三坊七巷建筑门的处理也极具特色,约有四种。

一种是在前院墙正中,由石框构成的与墙同一平面的矩形师门,另一种则是两侧马鞍墙延伸作飞起的牌堵,马鞍墙夹着两面坡的屋盖形成较大的楼,像沈葆桢故居、陈承裘故居、林聪彝故居都是这种门楼。

[编辑本段]《三坊七巷宣言》

《三坊七巷宣言》是在2009年7月20日在福州举办的“老城保护与整治———三坊七巷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通过。

宣言就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如下共识和行动倡议: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属于一个城市,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每个城市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

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社会发展的进步。

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应不仅注重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应注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应重视建立民众与文化遗产间的情感联系,应建立、积极、合理、有效的途径,使文化遗产为民众所关注与分享,使文化遗产真正为社会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的动力。

文化遗产对于经济社会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而深刻长远的,是不可复生的精神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

文化遗产的丧失是无法补偿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每个城市都有她应保护的“紫禁城”。

[编辑本段]主题展馆

用于展示三坊七巷文化价值的博物馆拟选地址现已基本确定,将开辟8个博物馆和3个展示区:

1.三坊七巷历史人物博物馆,拟选址刘家大院。

理由是刘家大院是福州乃至全国领先的城市公共事业的先驱,又临近光禄坊,是三坊七巷的“客厅”。

2.福州当代艺术中心,拟选址蓝建枢故居。

理由这里紧贴光禄坊公园,对带动人流,提高知名度,方便参观都极为有利。

3.当代漆艺博物馆,拟选址南后街中心地段的叶氏民居。

理由是这里是福州百年老店与老行当和现代生活嫁接的中转平台。

4.福州民俗展示与演艺中心,拟选址郭柏荫故居。

5.戏剧戏曲演艺中心,拟选址水榭戏台。

6.茶文化世术馆和国宾级接待中心,拟选址林聪彝故居。

7.明清家具民俗博物馆,拟选址二梅书屋。

8.楹联博物馆拟选址梁章钜故居(梁章钜是福州先贤楹联学鼻祖)。

拟开辟的3个展示区为:“一个专项展示区”,即“七巷”中自郎官巷至黄巷之间的展示区,主要展示闽台亲缘关系;“第一综合展示区”为黄巷至吉庇路之间的展示区,主要展示林氏价值的各种文化和船政文化;“第二综合展示区”即“三坊”中各展示点有机结合形成的展示区,主要展示文人墨客的相关文化。

此外,三坊七巷还将借助“一水一节点两街两片区”的结构,构建不同功能区。

其中“一水”即安泰河的滨水休闲风情带。

“一节点”规划是拟将光禄坊的“光禄吟台”作为三坊七巷南节点。

“两街”为南后街传统特色商业带和南街商业更新发展带,“两片区”规划是结合北入口,将郎官巷、塔巷及水榭戏台部分作为旅游集中展示区。

宫巷—安民巷有大量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将作为博物馆建筑集中区;文儒坊南北段两侧作为会馆会所片区,以创意和休闲为主。

[编辑本段]坊巷名人

近代以后的重要历史事件,如虎门销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 、 “一二·九”运动、卢沟桥事变等等,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关节点。

从三坊七巷中走出的人物都在这些事件中扮演了时代推手的角色。

林则徐 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1785—1850)是揭开中国近代史序幕的杰出政治家,又是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英雄。

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对西方文明成果采取积极的了解和吸收并为我所用的态度,故能成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和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之开风气者”。

三坊七巷旁的澳门路有林则徐祠堂。

沈葆桢:中国“船政之父”。

沈葆桢(1820—1879)在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中,被推向前台。

他担任福建船政大臣,负责造船、练兵和人才培养,为组建福建水师、南洋水师而努力,成为早期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引进西方科技的先驱,我国近代教育和近代海军的创始人之一。

他脚踏实地、不遗余力地将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付诸实践。

曾宗彦(1850—1972):近代“陆军之父”。

曾宗彦居于安民巷。

他甫任江南道监察御史,便于1898年5月,上书光绪皇帝《时艰孔迫,宜用洋操克期练军陆军折》。

他主张:“为今之计,莫若先尽各省已有之饷,练各省洋操之兵,但求其精,不患其少。

”即以新法精练陆军。

并提出必须“整顿军队,各省陆军一律政习洋操,尤以东三省为急”。

光绪皇帝十分重视,立即下谕:“今日时势,练兵为第一大政,练洋操尤为操兵第一要着。

惟须选教习以勤训课,核饷力以筹军实。

”曾宗彦的奏折,引发清廷兵制改革,所以有人称其为“近代陆军之父”。

冰心(1900—1999),人称“世纪老人”,福建长乐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冰心 。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现代着名诗人,翻译家,作家,儿童文学家,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

她非常爱小孩,把小孩看做“最神圣的人”,深受人民的敬仰。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

在南后街与杨桥巷交界处有她的故居,在她的散文名篇《我的故乡》中,留下了对故居情真意切的描述:“我记得在我11岁那年(1911年),从山东 烟台回到福州的时候,那时我们的家是住在‘福州城内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

这个住址,现在我写起来还是非常地熟悉、亲切,因为自从我学会写字起,我的父母亲就时常督促我给祖父写信,信封也要我自己写。

这所房子很大,住着我们大家庭的四房人。

祖父和我们这一房,就住在大厅堂的两边,我们这边前后房,住着我们一家6口,祖父的前、后房只有他一个人,和满屋满架的书。

那里就成了我的乐园……”

林旭(1875—1893):“戊戌六君子”之一。

少年即颖绝秀出,为特达奇才。

他追随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历时百日,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守旧派杀害,年仅24岁,其英名永载史册。

林长民(1876—1925):“五四”运动引发者。

1919年5月2日北京《晨报》与《国民公报》上出现《外交警报告国民》的文章,作者林长民惊呼:“山东亡矣,国将不国,愿四万万众誓死图之。

”言辞恳切而沉痛。

事情缘于1918年的巴黎和会:彼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外交总长陆征祥奉命出使巴黎和会,总统徐世昌特设外交委员会,聘林长民为委员会主任兼事务主任。

日本与英法三国秘密约定,战后由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既得侵略权益;并同曹汝霖约定,由日本出资建设“济顺”、“高徐”两条铁路,借此进一步控制中国。

林长民知后气愤难平,决定向国人披露此等外交黑幕与卖国行径,遂于1919年5月2日发表文章,并由蔡元培校长告知北大学生及北京各高校学生。

一石激起千层浪,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12所学校的3000多名爱国学生群情激昂地举行 *** *** ,“五四”运动就此爆发。

陈矩孙(1913—1987):“一二·九”运动组织者。

1935年12月9日,北平数千名学生举行抗日救国 *** *** ,史书记载,这是“中国 *** 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学生运动”,之后波及全国各地。

北平燕京大学学生陈矩孙时年22岁,参与组织了这次大 *** 。

在 *** 的前一个晚上,是他将参与 *** 的大部分学生匿藏在钓鱼台。

在“一二·九”运动前夕,他以学联干部的身份做了大量思想动员工作,将燕京大学的革命学生有效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二·九”运动的中坚力量。

王冷斋(1891—1960):“七七事变”见证者。

王冷斋,家住福州黄巷。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时,任河北省第三行政区督察专员兼宛平县长。

在日军攻击宛平城前,他转移民众,避免了更大的伤亡。

事变中,王冷斋调动城内警察积极配合驻军,坚决反击敌人,保住了城池。

他还专门举行了一次记者会,向公众说明日军主动攻击卢沟桥的情形。

自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

抗战胜利后,王冷斋作为“七七事变”的重要见证者出席审判日本战犯法庭,被称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王牌证人”。

[编辑本段]传统小吃

同利肉燕老铺三坊七巷特色菜:

牛滑·红糟醉香鸡 ·鸡茸鱼唇 ·荔枝肉 ·太平燕 ·佛跳墙 ·白炒鲜竹蛏 ·鸡汤氽海蚌 ·香露河鳗 ·一品蟹抱蛋 ·春卷 ·葱肉饼 ·光饼· 虾干肉饼·蛎饼 ·七星鱼丸 ·燕皮(燕丝) ·芋泥 ·锅边(糊) ·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