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福建省会福州,为什么“很不福建”
福州市平潭岛仙人井。 摄影/李艺爽
外省人对福建的认知 ,大约是从两件事开始的:一是《春晚》小品中演绎的福建普通话, 将“福建人”说成“胡建人” ;二是 广东人吃福建人 的那个梗。
然而,对于福建的省会 福州 ,多数人没有清晰的认知:同省的 厦门 是以文艺、浪漫着称的网红;靠近内地的 武夷山 以“大红袍”享誉全国。
福州市平潭县澳前客运码头,一半是黄沙,一半是碧海。摄影/李艺爽
距北京1888公里的“福州” ,就像一位熟悉的陌生人: 鱼丸、佛跳墙 是福州风物, 林则徐、严复、林徽因、冰心 是福州名士。
这些,也只是 11968平方公里“大福州” 的冰山一角。
人们常用“兵家必争之地”形容一个地方的重要。然而,贵为福建省会, 福州却有一个反向绰号:兵家不争之地。
兵家不争可从两方面理解: 一是从战略上说,自然条件恶劣,本身无太多利用价值;二是说某地虽然值得一争,但占领后缺乏资源腹地,也难以守住。
福州属于第二种。
福州云上鼓岭。摄影/邱军
她处于中国大陆正东南,北接江南所在的 长江流域 ,南连岭南所在的 珠江流域 ,不能说不重要。但是, 特殊的地形让福州以及她所在的福建,变成了一个奇妙的存在。
中国地势三大阶梯中,福建被划入 东部“最矮”的第三级阶梯 ,这就给人造成了巨大的误会: 那里应该很平吧?
鼓岭。摄影/邱军
看一眼中国地形图,我们才会发现真相: 天哪,福建竟然有这么多山? 从浙江东南部到广东东北部,形成了一道明显的凸起, 地理上称为“浙闽丘陵”, 而山体最密集、起伏最崎岖、地形最破碎的区域大体就是 福建省的范围 。
“有福之州”在哪里?制图/伍攀
熟悉中国地理面貌的 金庸先生将《笑傲江湖》开篇放在福州 , 青城派的四川汉子来到福州,都被崎岖的山路累坏了 ,可见“闽道”之难,甚至不亚于 “难于上青天”的蜀道 。
跨越福州多个公园的“福道”。图/视觉中国
在福建这个 “山地王国” ,福州算是一个被上天偏爱的地方。
福建最大的河流 闽江 ,从武夷山脉东麓发源,然后一路贯穿福建,穿山越岭500多公里后来到了一片开阔的平地, 自然地理上称为“福州盆地”。 这里几乎四面环山,只有东侧留有一道窄窄的大门,作为闽江入海的通道。
福州城区,位于 “聚宝盆”中。制图/伍攀
这个弥足珍贵的盆地,孕育了福州的城市文明, 福州主城以及长乐、闽侯城区,都位于其中 。福建 历史 上的 闽越地方政权建都的冶城 ,就在今福州城区。福州盆地固然有开发价值,但要抵达这里,需要付出翻山越岭的代价—— 争它,成本太高。
福州城外,青山如屏。图/视觉中国
中原王朝对福建,也不是绝对“不争”, 等到其他地方稳定下来后,汉武帝迅速派卫青主持工作,深入闽越境内,废国设郡,实现了直接对福建地区的管辖。
西汉 解放闽越的战争中,考虑到福建山多路险,并没有从中原发兵,而是 从江浙所在的会稽郡就地征用当地战士 ,结果兵不血刃,很快兵临福州盆地。闽越人也十分配合地发生内斗,部下杀掉 闽越王余善 ,大开城门迎接朝廷军。
福州西南部的五虎山。摄影/陈成才
类似的剧情不断重复上演。 隋朝平定福建, 到福州城下,又双叒叕是以“内斗”、和平解放的剧情结束战争,部下 王国庆杀一把手高智慧,归顺隋朝 。
不争,也就有了另一层含义: 兵临城下,不用争斗,就可以得到。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福建之地,虽有天险,但山多地少,没有粮仓支撑、也没有充足的兵员。
“天府之国”用以形容某地富饶、繁华 。其中,最着名的是 成都平原 。根据历代文献记载, 福州也曾赢得过这个称号 。而且,这个“天府之国”不是福州人的自封,而是来自外地来客的描述。
端午节在福州市长乐区三溪村的龙舟夜渡。图/视觉中国
明万历年间曾在福建当公务员的 浙江宁波人屠本畯在他的《闽中海错疏》 中说道:
“闽故神仙奥区,天府之国也,
并海而东,与浙通波
遵海而南,与广接壤。”
那么问题来了:福州及周边地区到处都是山, 狭小盆地的生产力远不如中原、关中和巴蜀 ,此“天府之国”到底如何炼成?
闽江入海口,飞鸟在江海之间起起落落,与周边的海岸碧涛一起,演绎着波澜壮阔的“山海之歌”。摄影/冯木波
上天把群山送给福州的时候,并没有完全关闭通道,首先是河流成为最早的通道—— 福建山多,水也很多,最大的水系闽江在山间造就了一条交通动脉 ,可以从入海口直通武夷山脚下,上游分成 富屯溪、沙溪、建溪 三条源头,其中的建溪水道可通往 浙江、福建、江西交界处 ,然后转到陆路驿道,就可跟中原完成沟通。
闽江及其支流组成的水网贯穿福州城区。图/视觉中国
闽江,就像一位勇敢的英雄,在几乎没有路的山地王国,切割出了交通水网。 沿着闽江水路进入福建, 入海口附近的福州盆地,是最大的一处驿站 ,无疑将是众人入闽后的第一选择。交通和地缘,让福州盆地成为中原移民、文化、风物在福建的最重要落脚点。
福州尤溪洲大桥,是福州二环路的重要交通枢纽。摄影/邱军
有了道路,还得有人的推动。 历代中原王朝都重视对福建的开发和沟通。闽道虽难,并没有阻碍人们创业建设的脚步和决心。在历代人民的努力建设下,多山的福建逆势而上,成为 文化昌盛的“海滨邹鲁”、变成了物阜民丰的“天府之国”。
坐落于怡山的福州西禅寺,“荔树四朝传宋代,钟声千古响唐音”。摄影/李艺爽
自公元前202年的冶城 (又称东冶) 始,福州的建城 历史 拉开序幕。此后,这座城先后拥有 冶、候官、闽县、丰州、泉州、闽州 等名称。唐开元十三年,也就是 公元725年 ,因西北有福山, 闽州都督府改名福州都督府,“福州”登上 历史 舞台 。
白塔,因“闽王”王审知为其父母荐福而修建。摄影/李艺爽
“不争之地”是相对而言,并不意味着这里没有价值。 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人口增长、文明传播, 坐拥高山险阻的福建,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华丽蜕变。
北宋建立后,福建境内不仅常常迎来外地名士,而且培育出的众多出众的本土人才。 两宋时期,福州一共出了文状元10名,武状元11名,进士2247名。
跨越闽江的福州洪山大桥,是我国跨度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桁架式T型钢构桥。摄影/邱军
内地驿路和水网,让福州成为一处农耕时代的“天府”,而 海陆航线的开辟则让福州变成了一处江海联运的枢纽 。 宋元时期 ,明州 (宁波) 、泉州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大港,而福州也是重要的航运中心,而且拥有泉州所没有的通往内地的闽江水路。宋代开始,福州就有发达的造船业, 明代郑和下西洋宝船即是着名的“福州制造”,民间俗称福船。
福州罗星塔是闽江地标,登临塔顶,港口码头尽在眼底。摄影/邱军
海船也让大批福州人走出盆地的围城,奔向更广阔的海外。时至今日,海外还分布着 300多万福州籍海外侨胞。
“背山靠海”的闽人,在明清时期遭遇闭关锁国的制约。直到近代国门被迫打开, 福州又与广州、上海、宁波、厦门一起,成为“通商五口”之一。 当时欧洲人笔下,福州是仅次于的广州的商端口:
“福州城中有建筑物覆盖的区域,
面积是宁波的两倍
上海的三倍、厦门的五倍。”
自1845年起, 17个国家先后在福州设领事馆,英、美、法、德等国纷纷在码头一带设立洋行。 至今,仓山区南台岛,从烟台山到码头一带,保存有各国异域风格的建筑群, 堪称福州的“万国建筑博物馆”。
位于福州仓南的烟台山石厝教堂。摄影/李艺爽
洋人看中的地方,晚清洋务派也看在眼里。 1866年设于马尾的福州船政局,成为集培养近代海军人才和发展民族军事工业的基地。 继而,福州诞生了是 中国近代第一座海军学堂、第一个新式造船厂、第一个正规的飞机制造厂、第一支成军的海军舰队、第一艘千吨级舰船、第一台实用蒸汽机、第一条海底电缆、第一台探照灯……
俯瞰福州马尾的青州货运码头,此地很早就是着名的港口。图/视觉中国
洋务运动与对外开端口,让福州成为了那个时候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之一。然而, 1884年中法战争的马尾海战 ,让福建水师全军覆没的同时,也让福州城市近代化的成果遭遇灭顶之灾。此时,福建的另一商端口 厦门 ,充分发挥 海岸曲折、深水良港、邻近海外 等优势,在现代化的路上突飞猛进,至今仍是福建第一大海港。
“中国厦门、福建福州” ,表面上这是两座城的较劲, 背后其实是两种文化的和而不同 。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塑造福建时,也衍生了 独属于她的方言“闽语”,即俗称福建话。
不过,福建省内部的地貌和水系极其破碎,山脉与河流垂直交叉,将地面分割成一个个“方格”。它们将 闽语区 分成又分成多个方言区块—— 闽东、闽中、闽南、闽北、邵将、莆仙。
青灰屋顶的老房子,像棋盘般排布。图/视觉中国
大家同样姓“闽”,所操口音却千差万别。 如果你拉住一个福州人让他唱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跟他说 “公虾米” (说什么) , 应该会收到无数个白眼。同理,如果你在厦门人面前讲 “丫霸虎纠人” (福州人牛X) ,也不会得到什么好脸色。
在福州人看来: 一座城市的内涵和底蕴,是需要细细品味的,千年古城才不需要像小年轻厦门这样招摇! 福州人的底气之一是: 厦门有的洋气,福州有;福州有的古典底蕴,厦门没有!
福建出土的汉代瓦当,其上铭文为“万岁”。摄影/动脉影
整个 福州平原或福州盆地,面积为489.1平方公里 ,是省内仅次于漳州平原的第二大平原, 全景似一菱形,福州市区坐落在中央 ,四面山体犹如四扇屏风—— 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 。平原内部,又有缓起伏的 吴山、仓前山、黄山、高盖山 ,仿佛绿色星星。这正是福州民谚所称:
“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
屏风般的青山,还需要闽江这条玉带来缠绕。 从崇山峻岭中流出的闽江斜穿平原中部,于南台岛首尾先分再合,闽江在南台岛的北支仍称闽江或北港,南支称乌龙江或南港, 大樟溪、尚干溪、营前溪、新店溪 等支流注入闽江,在平原上形成密集水网。
乌龙江大桥,天堑变通途。摄影/邱军
作为闽地首府,福州是中原文化进入福建后的传播中心,儒雅、古典成为“海滨邹鲁”的文化基因。祖籍徽州、生于福建尤溪的 朱熹,曾十余次造访福州并开设理学书院。 鼓山之巅的 题刻“天风海涛” 便出自朱熹的诗。
古城墙虽然没有了,但千余年的古典,依然沉淀于福州大地:
南后街作为中轴,贯穿三坊七巷。制图/F50BB
始建于晋、成于唐宋、盛于 明清三坊七巷,是中国主城区格局保存最为完整的古街巷 。
宋代华林寺大殿 ,是中国南方保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
华林寺大殿,始建于公元964年。绘图/李乾朗,标注/quan
闽清的宏琳厝 ,则是全国最大最完整的单体古民居。
闽东大院,大屋套小屋。绘图/李乾朗,标注/quan
从建筑样式上来看, 闽东标志性的马鞍型风火墙,是江南马头墙在福建的变种 ,“粉墙黛瓦”的搭配体现的是儒雅和内敛,就连城市地标 乌塔与白塔,也是江南水墨的色调 ,与闽南张扬的红砖大厝形成了鲜明反差。
三坊七巷,粉墙黛瓦。图/视觉中国
福州这种内敛,并不等于保守,而更像是“藏拙”。
在时势造英雄的 历史 关头,从儒雅的坊巷和大厝中走出的福州儿女,从不拒绝“西风东渐”:主张“开眼看世界”、主持虎门销烟的 林则徐 ,主持福州船政局、创办南洋海军的 沈葆桢 ,晚清大臣、末代帝师 陈宝琛 ,革命志士 林觉民、林尹民 兄弟,近代着名海军将领 萨镇冰 ,翻译先驱 严复、林纾 ,才女作家 林徽因、冰心 都是福州人。
宅院内外,曲径通幽。摄影/李艺爽
能文能武之外,福州人也不乏商业基因。 从古至今,福州人的足迹遍布五大洲。
当代福州依然多出商海明星,如 曹德旺、黄其森、张轩松兄弟 、 郭鹤年、林文镜 等。世界五百强之一的 兴业银行 总部位于福州;福清人曹德旺创立的 福耀玻璃 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 汽车 玻璃供应商;闽侯人 张轩松兄弟 创始于福州的 永辉超市 ,如今已覆盖全国26个省份。
三坊七巷之黄巷,黄是福州传统大姓。 摄影/李艺爽
每一个外出的福州人,低调地生活在异国他乡,但心中永远都有缕缕抹不去的乡愁,正如福州民谚所言:
“七溜八溜,不离福州。”
当他们回到故里,一定会迫不及待地去 “汤池店”享受 温泉之都的惬意,去 裴仙宫、罗星塔、香积寺、朱紫坊、森林公园 看每一株参天的 古榕 ;去 西湖公园的柳堤、上下杭的古码头 、贯穿各大公园的 “福道” 徜徉;到 五四路 俯瞰CBD夜景,去 “福州798”芍园一号 感受创意火花。
千年古榕。 图/视觉中国
逛累了,还是故乡的美味最能安抚疲惫:喝一碗 锅边糊 、咬一口 肉燕 、要一碗 虾油捞化 ,或者干脆就在小摊上叫一枚 光饼 ,夹上本地 红糟肉 ,边吃边回味。
一碗鱼丸肉燕,是780万福州人的共同乡愁。摄影/李艺爽
面对厦门的强势, 福州人就像这座城市的榕树那样选择了“不争”,默默“落地生根”,悄然“独木成林” 。
从盆地中走出,则是一个天地更广阔、风景更壮丽大福州,她就是 一尊是由山、河、城、海、岛构成的立体雕塑。
蓝天之下,碧海与青山与平潭岛的古村落紧紧相拥,仿佛是童话世界。 摄影/李艺爽
从西到东,过了山海交织的闽江口,便是福州的另一种气象: 江口两翼,是曲折如锯齿的海岸;碧海深处,则是散布如珍珠的海岛。 最醒目的无疑是 福建省第一大岛、中国第五大岛的海坛岛 ,它与其他125个岛屿、648个岩礁组成 “平潭群岛” 。
“海蚀地貌博物馆”海坛岛上的天然“石牡丹” 。摄影/冯木波
任何雕塑家和画家来到平潭,都会被大自然的智慧所折服。 群岛由亿万年地质年代洗礼过的花岗岩构成, 在潮起潮落的海水侵蚀和海洋动力作用下,变成了 罕见的“海蚀地貌博物馆” 。
平潭岛的风帆石,即“半洋石帆”。 摄影/冯木波
这里有中国最大的花岗岩海蚀柱 ,两块巨石屹立于洋面,犹如凝固的风帆,被称为 “半洋石帆” ;这里有栩栩如生的人形巨石,头枕沙滩,足伸大海,被叫做 “海坛天神” 。
平潭的特产是 石头和台风。
如此环境孕育出因地制宜的独特的民居—— 石厝 。它们以岛上特产的 花岗岩、火山岩 为主体材料, 屋顶、墙壁色彩斑斓,像一座座彩色城堡 。跟小清新的厦门相比,这种朴实而美丽的房子, 少了岁月静好的安逸,多了几分与风沙、海风缠斗的顽强。
平潭的特色民居石厝,就像彩色的城堡。 摄影/李艺爽
2020年12月,平潭人民盼望已久的、连接福州主城和平潭县的 福平铁路开通运行 。至此,一个生机勃勃的 “大福州”终于连为一体 。
未来的福州,一定会将“丫霸”进行到底!
- END -
文 | 大羽
图片编辑丨陶子
地图编辑丨伍攀
封图摄影丨冯木波
Ⅱ 携手与共,托起福建粮仓
昨日,由福建、山东、江西、吉林、安徽、河南、黑龙江、湖南、江苏、湖北、内蒙古、宁夏等12个省(区)共同主办的第十八届粮食产销协作福建洽谈会,在福州开幕。
作为粮食主销区,福建致力于搭建粮食产销协作平台,持续巩固和拓宽引粮入闽渠道,推动粮食产销合作纵深发展,促进产销区粮食企业深入开展粮食全产业链合作。
福建农林大学展台,专家介绍菌草鲜灵芝。记者 林熙 摄
新科技赋能,护航粮食安全
直面需求,直击痛点,新科技持续赋能粮食安全。行走在粮洽会,科技气息扑面而来。
本土企业福建思特电子有限公司为现代粮仓配备了“千里眼”“顺风耳”。公司市场部经理高云艺现场演示可视化智能控制平台,该系统集成了粮温仓温仓湿检测、虫害检测、智能通风、气调储粮、仓房控温等功能,“只要动动鼠标,就能远程实时掌握粮情变化,还能及时预警,智能调节仓内温湿度等参数”。
以往,粮食收购中不乏以次充好和大米掺假乱象。省外贸集团所属的福建省乡总农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国内科研机构研发智能鉴别设备,引入高分辨率光谱探测技术,能够准确判断物质属性和浓度,有效提高甄别效率。
“经过多年的发展,粮洽会已从单一的粮食贸易洽谈,发展为集粮食贸易洽谈、精品粮油展销、先进粮机展示、粮食科技对接、前沿粮讯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展会。”孙建平说,本届粮洽会共征集到可直接应用或技术成熟的粮食科技成果61项,粮食企业科技需求25项,涉及粮食智能监管信息系统、粮食全产业链智慧解决方案、粮食质量检测、粮食流通电商平台、粮食机械和粮油信息化等领域。
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近日,象屿集团传来好消息——历经近三年研发,全球首个环境友好型缬氨酸产品问世。
在生猪养殖业中,日粮中的氮只有30%至55%可被吸收利用,剩下的随粪便排出。在日粮中添加的缬氨酸,有助于动物吸收更好、排便更少。这一技术创新能够使产品综合利用率提升15%至20%。这也就意味着,消耗等量的玉米,能够多生产出15%至20%的产品。
“把深加工建在粮堆里,不断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在粮洽会上,厦门象屿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代臻介绍说,目前,象屿农产品板块——象屿农产已形成了集种肥服务、农业种植、粮食收储、物流运输、原粮供应、粮食加工及农业金融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格局。
粮食产业如何高质量发展?新近发布的《福建省“十四五”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发展专项规划》提出,要以建设粮食产业强省为目标,做强福建特色主食加工,挖掘粮食产业经济新增长点,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发展。
粮洽会现场,省内外新农人纷纷带来关于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构想。
29岁的清流县新农人巫善生分享了自己的“种粮经”。2014年,他的父母承包了200多亩农田种水稻,起早贪黑却挣不到什么钱。县里举办的一场农业技术培训会,给巫善生带来了启发。
“农业专家驾驶高速插秧机,没一会儿就完成了一大片插秧作业。”巫善生意识到了粮食生产机械化的重要性。于是,他报考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购置全套农机,很快就成了行家里手。他成立了农机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全程托管服务。
Ⅲ 尤溪县属于福建省哪个市
尤溪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宋代着名的大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就诞生在这里,这就是亨有"闽中明珠"美誉的尤溪县。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时器时代尤溪县就有人类劳动生息。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建县,以境内的尤溪为县名,别名沈溪。建国后属南平专区管辖,1970年改辖三明地区(市)。
位于福建省中部,闽江西南侧,戴云山脉西坡,属亚热带季风性温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8.9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600-1800毫米,全年无霜期312天以上。东邻闽清县和永泰县,南接德化县,西连大田县和沙县,北与南平市交界,是三明市的东大门。境内交通便利,县城距福州162公里、三明116公里、南平89公里、尤溪口火车站47公里;建设中的"京福高速公路"贯穿尤溪县,并在尤溪县境内设立2个互通口。尤溪口和西滨的码头可供500吨级船舶直达福州马尾港。
尤溪县土地总面积3463平方公里,仅次于建瓯市,居全省第二位,现有耕地面积34.3万亩,其中水田33.4万亩;园地面积25.8万亩,其中果园19.5万亩,茶园6.3万亩;未利用土地面积近50万亩,其中宜农荒地7.1万亩。尤溪县水域资源丰富,河流水面4.5万亩,沟渠水面1.4万亩,水口电站、水东电站、拥口电站、街面电站、柳塘水库等,可大力发展库湾养鱼、网箱养鱼,同时可利用库区消落区建成精养鱼塘及鳗鱼养殖基地。尤溪县现辖8个镇(城关镇、梅仙镇、西滨镇、尤溪口镇、洋中镇、新阳镇、管前镇、西城镇),7个乡(联合乡、汤川乡、溪尾乡、中仙乡、台溪乡、坂面乡、八字桥乡),260个村(居)委会,3076个村民小组,人口42.1万人。
"一人二特三山四水"作为尤溪县旅游资源的特色所在。一人即朱熹,朱熹在诞生地尤溪的文化遗存,在深厚的朱子文化积淀中无疑是独一无二、不可或缺的。"南溪书院"建筑群中的开山书院、半亩方塘、观书第、活水亭、溯源处、以及文庙大成殿、韦斋旧治文物、以朱熹手植樟树为中心开辟的"沈郎樟公园"、朱熹文物展览厅大楼等。特别是朱熹家谱的发现,更使尤溪成为海内外宾客敬仰先贤和朱子后裔寻根谒祖的圣地。二特即特色林业、特色农业,三山即后楼枕头山、梅仙的倒排岩山、坂面的蓬莱山,四水即水口水电站库区、雍口水电站库区、水东水电站库区和"十五"将动工兴建的街面大型水电站库区。已经形成覆盖全县的旅游网络。
尤溪县地质复杂,矿产多样。目前已发现钨矿、黄金、锰、褐铁矿、铅锌矿、大理石、石灰岩等28个矿种,已开发利用的18种。位于大断裂附近的梅仙、中仙、台溪、坂面等地是矿产集中分布地区。梅仙铅锌银矿,铅锌远景储量300万吨,银2000吨,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有色金属矿床。
尤溪县农业发达,是全国、全省商品粮基地县之一,享有闽中粮仓;是福建省食用菌主要生产县之一,现成为全国11个食用菌产值超亿元县之一,山、水、田资源丰富。山地鸡、金柑、芦柑、笋干、土纸、板栗、香菇、蘑菇、姬松葺、金针菇、灵芝、木耳、茶树菇、绿笋、茶叶等土特产品久负盛名,驰名省内外。"九五"期间,尤溪县在"特色农业、高优农业、创汇农业、产业农业"等方面做足文章,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立足县情,深挖潜在资源,充分发挥县里的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尤溪山地鸡等特种养殖业、食用菌、名优茶果、烟叶、竹业、水产六大主导产业的形成对全县产业链的延伸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列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列入市级龙头企业4家,尤溪山地鸡、汤川反季节蔬菜、反季节食用菌等7个项目与福建超大集团建立了农业发展战略伙伴关系。
尤溪县是全国48个重点林业县之一,林地面积378万亩,居全省第二位,森林覆盖率75.2%,森林蓄积量1679万㎡。植物种类多达1300多种,其中有秃杉、南方红豆杉等2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9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主要用材林树种有杉木42%、马尾松45.8%、和阔叶木12.2%,毛竹蓄积量4500万根以上,现有培育九大基地:商品用材林基地150万亩、造纸用材林基地40万亩、胶合板材林基地10万亩、松脂采脂林基地10万亩、毛竹丰产林基地10万亩、食用菌林基地5万亩、茶果林基地9万亩、药材林基地1万亩、绿竹林基地100万簇。平均年出材量250万㎡,毛竹近400万根。茂盛的森林繁衍了众多的野生动物,全县野生动物270多种,其中有云豹、弥猴等48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和27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被列入全国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试点县。
尤溪县2000年成功举办了尤溪县特色产品展销会,成交额达4221.29万元。推行品牌工程,"东岩云雾茶"荣获第二届国际茶博览会优质奖和全省名优特博览会金奖,"秀峰"牌蔬菜、笋系列加工产品被列入市"三个一批"创名牌企业、产品,金柑、姬松茸、杏鲍菇等产品申报省级名牌农副产品。汤川普济茶(苦竹茶)、华口水仙茶、音头山仙茶和明山圣王茶是我县四大地方特色名茶。三洪金柑、后禄坪芦柑、九都柚是我县的名特水果。
享有"金柑之乡"、"食用菌之乡"、"尤溪山地鸡之乡"的尤溪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幅员广阔,资源丰富,交通方便,是投资的理想场所,贸易的忠实伙伴。尤溪县42万人民竭诚欢迎您前来参观考察、洽谈贸易、投资兴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