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州资讯 » 立春福州玩什么
扩展阅读
杭州中兴银行有多少 2025-08-04 00:07:04

立春福州玩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4-12 07:45:16

❶ 福州有什么好玩的

好玩的地方有:
鼓山涌泉寺,40元,年票50元(如果1年能再来次,推荐买),鼓山
十八景公园10元,年票20元,鼓山
西禅寺20元,年票30元,福大旧校区边上
西湖公园,离东街口不到五站(公交车),免费,省博物院,左海公园,西湖边上,免费
江滨公园
乌山,于山,屏山
金鸡山公园
马尾区,罗星塔5元,海战纪念馆25元等。
“全游网”是一个很好的旅游网站,楼主想知道的,上面都有。
网址
www.3608.com

❷ 明天要到福州去玩,大概去四天左右,这个季节福州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啊天气如何

福州的名刹古寺很多,比如西禅寺,还有鼓楼的有个寺院也很出名,也可以去鼓山上面也有个寺院,上面凉快,很多人都喜欢爬鼓山,每天都有很多人。也可以去马尾的罗星塔,哪里也不错,也有寺庙,而且那边也是个经典。森林公园也很清凉,树木多,里面也有个寺庙,叫静心寺,那是老寺院了。还有可以去三坊七巷去看下,也可以去榕城古街去看看。很多地方很出名

❸ 福州的习俗有那些

祭灶王

祭灶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扫尘土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剪窗花

窗花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贴春联
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婚嫁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时间差别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别。
在中国民间,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而南京地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区,这是因为在明代朱棣篡夺皇位后,实行了暴政。当时的百姓在永乐元年正月十五举行灯会,心里纷纷怀念朱允炆时代的宽政,场面赛过过年。因此在南京地区,元宵成了小年。西南云贵川地区和部分北方回民地区把正月初一作为大年夜,除夕就成了小年夜。

❹ 福州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来福州玩,三坊七巷肯定要去的……可以再 双抛桥 站下
这边进去,一路逛,到另一头出来,出来就是安泰
乌塔 白塔(这两塔远观就好,近了也没多大意义)
衣锦坊水榭戏台(你可以搜搜图片没什么兴趣的话、、也可以不去)
还有很多名人故居都在附近,一个下午走还是蛮方便的、、
三坊七巷里有很多小吃,就算出了街外面就是福州最繁华的东街口、、晚饭完全不用担心……晚上可以去江滨公园、、不过现在天变凉了,可没夏天那么舒服,衣服要多穿。景色还是有的……
可以先从东街口坐车去金牛山公园,金牛山那边的江滨是片沙滩(这个也可以不去,应该直接去江滨公园更方便)……
再往下走就是北江滨(很久没去了、、忘了远不远,公交肯定是有的,你可以先问问路人)
到江滨公园后一路下去都有沿江公园,缤纷园、望龙台……
其实一路景色大同小异,怎么说……散步散出种情调?
第二天,可以去森林公园、这个早上去空气好、、这个近今年不断改造、、修得很漂亮、、如果坐102的话注意到新店加油站的时候会分路,一边去新动物园,一边去森林,可以问司机
里面有鸟语林(门票) 还有烧烤(要租台和卖炭,食物的话那边有卖,当然你想自己带行) 里面也有些游乐设施,还有很多树园(什么樱花、紫薇、梅花)不过这个季节……不知道有啥花= =
森林公园这个游玩时间因人而异的……出来可以到镇海楼 去看看
我是没去过、、那地方是高官脚下的地皮,要爬一点坡(不高)
你可以先在网上找找怎么走……因为这个咱也不知道
其实鼓山18景是真可以推荐的、、还有上面的涌泉寺(门票0(你也可以不爬山,应为有缆车和盘山公路,山脚下有那种面包车)
没去涌泉寺的话、、还有西禅寺,这个不爬山、里面那座什么塔还不错,不过要门票……塔的话其实马尾罗星塔,它最出名,但是太远……
实在不喜欢的话、、就西湖(省博物馆在这里)左海了,这两个连一起的
景色就是湖…(一般人都会推荐去这里= =)
这些你都可以先上网看看,筛选
如果天热的时候来,福州新开了鲸奇水上乐园,听说很好玩、、明年咯……
还有福州温泉不错,但是这个我只知道金汤会所和市区外的= =
福州周边的山水很好看的,像永泰青云山,天门山什么的,不过你们时间来不及

❺ 立春后,福州千年古寺进入最美梅花季,赏梅攻略你知道哪些

立春之后是最好的赏梅花的季节,那么我个人知道的赏梅攻略就是一定要在春季的时候去看,而且要在梅花期正盛开的时候去看,才能看到梅花最美的一面。

❻ 福州有哪些地方好玩

1、福州鼓山风景区。鼓山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福建省十佳风景区之一,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名闻遐迩。景点主要由花岗岩经长期剥蚀、风化、崩塌、堆积而成,千姿百态,构成蟠桃林、刘海钓蟾、玉笋峰、八仙岩和喝水岩等自然景观。此外,还有历代摩崖石刻多处。

2、三坊七巷。三坊七巷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福州老城区经历了建国后的拆迁建设后仅存下来的一部分。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让福州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3、福州云顶。中国云顶景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与莆田市涵江区交界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青云山之巅。距福州仅90公里,占地36平方公里,是易达旅游集团耗资10亿,按照5A级标准建设的集观光休闲、度假养生、求知探险、科普教育为一体综合型的旅游目的地。

4、鼓山。鼓山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东部、闽江北岸,距离市中心区约8公里,是福州最着名的风景区之一。鼓山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5月,福建省鼓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5、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是全国十大森林公园之一。它位于福州北郊新店镇赤桥村。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规模很大,整个公园共分六大区域(游览区):竹类观赏园、树木观赏区、人文景观区、以自然景观为主的龙潭风景区、福建森林博物馆和鸟语林。

❼ 立春吃什么传统食物

春卷皮在家就能做,学个小妙招,手不沾面,又薄又透亮。春卷皮这做法真简单,不用和面,省时又省力。

❽ 福州过春节有什么习俗(简要语言)

1、人们会在院落、居室、灶房、仓房、畜棚也会贴满不同体裁形式的年红。年红寄托着家人美好期盼,亦可将宅院装饰一新,烘托出节日气氛。

2、岁末廿四到除夕,祭灶迎春祭祖守岁;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四,拜年访友讨压岁钱;正月十五到正月十八,观灯迎神闹元宵;正月廿九这天送拗九粥,春节结束。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门拜年之前,必须先祭天,竹篾饭是必备的祭品。

3、在农村,农户房多门多,房门两侧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的意思。

(8)立春福州玩什么扩展阅读:

春节演变

1、上古时代以天象的空间变化来标示一年四季时间变化,当北斗斗柄指向寅(正东偏北)时为立春节点。

2、汉朝初期沿用秦历(颛顼历)。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并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

3、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夏历正月初一仍称“春节”。

❾ 福州人们春节干什么

广州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以种花为业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如今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更成为广州的一大民俗。每年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景,各大公园都在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扎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花市,售花赏花,人潮涌动,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迎春花市。 广州新年派发"利是" 广州新春风俗,在人际交往中,必备"利是"。当然,所谓"利是",即为红包,亲朋相见,大人要给小孩"利是"。广州市民中,市民阶层十分讲究,要给双封,而内包多少纸币则不拘,但没有"利是"即为无礼,所以春节期间到广州人家里做客,要多带几个红包为好,免得麻烦。甚至商场门口,也会在金桔树上挂满"利是",任人摘取,以求吉利。
亨崇说,早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君之前,福州人便开始为新年而忙碌。按福州人传统,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后便不杀生,所以正月要食用的肉类就得在这之前准备。家中妇女把杀好的鸡和猪吊在天花板上,等晾干后炖熟,放在瓮内用酒及多种配料腌制。

侯亨崇说,这样一瓮食品,不仅是团圆饭桌上的佳肴,往往还可以一直吃到正月底。

到了除夕,吃团圆饭前,福州人都要先祭祖,在众多祭品中侯亨崇对马蹄和年糕的印象最深刻。马蹄长在田地里,生命力很强,以马蹄祭祖,有希望祖先保佑有关人家后继有人的含义。

福州人的年糕跟本地市场常见的年糕不同,它的大小犹如一个托盘,口味也不一样,所以每年福州会馆都会替会员订制年糕,好让乡亲能品尝到别具福州风味的年糕。

祭祖时年糕得切片油煎,然后盛在盘里摆上供桌。福州人很重视年糕,除了祭祖,年糕也是团圆饭桌上的一道饭后甜品,即使不吃,饭桌上也少不了它。此外,红糟鸡、福州鱼丸和肉燕也是福州人团圆饭桌上的美味食品。

福州人还有一个颇有趣的年俗。吃过团圆饭后,父母都要用卫生纸替小孩抹嘴,意思是童言无忌,若小孩说错了什么话,希望神明不会怪罪于他。

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门拜年之前,必须先祭天,竹篾饭是必备的祭品。饭是盛在一个竹篾编的容器中,当中要插一朵纸红花,周围则插上筷子,有向天祈福之意。

根据传统这天福州人还要吃一碗太平面。那是用红糟鸡鸡汤泡的面线,面里还要加两个鸡蛋,现在也有人以鹌鹑蛋取代。顾名思义,太平面是吃平安的。

侯亨崇记得,福州人的元宵节也很热闹。游神是一大节庆,响彻云霄的鼓乐声,簇拥的群众,此起彼落的爆竹声,把喜庆的气氛推向最高潮。

侯亨崇于1959年20岁那年回到新加坡。这几十年来,因为各种因素,福州人过年的传统习俗已无法完整保留下来。

侯亨崇说,比如很多福州家庭都加入了非福州籍成员,为了适应不同籍贯成员的饮食习惯和喜好,这些家庭不得不加入一些非福州食品,使得团圆饭桌上的食品再也不是单纯的福州食品了。

他说:“这是时代改变的结果,年长的福州人不应固执己见,在以和为贵的原则下,我们应顺应时代作出适当的调整。”

老上海过年习俗

春节在中国延续已有数千年。但长期以来,“春节”之称是指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孙中山下令全国改行阳历,随之,新年也应换在阳历元旦了。然而农历新年毕竟已成全民皆庆的传统大节,坚固、深厚的风土习俗和民族文化,是难以改变的。农历新年之庆,仍是年年不息、年年强劲。由于新出现了一个阳历元旦,为示区别,自民国以后,农历新年就移用了节气中的 “春节”之称。

旧时从农历12月23日起就进入“过年”了,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始告终,还形成了一套固定程式。下面让我们来看上海城旧时是如何“过年”的。

农历腊月廿四,即十二月廿四日,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是夜每户或祀灶神于堂,更多的是在贴着灶神像的厨房灶头上,供酒、果,还必供荸荠、茨菰以及好鱼、好肉,有竹枝词这么说:“名利亨通少是非,全叼神佑默相依。今朝酌献无他物,鱼买新鲜肉买肥。”

灶神上天是要向玉帝汇报一年中人间的好坏、人之过失,为避免他言之过分,故“送灶”时人们还供上用饴糖所做的糖元宝等,据说为让他吃了粘上牙齿,说话不清,以至可少说、不说人间坏话。“送灶”时各家要点上香烛,是夜,屋内香烟缭绕,各色供品耀眼,过新年的气氛一下子到来了。

腊月廿五,是诸神下界之日。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清除一年的积灰,清理平时乱堆的杂物等。此举颇为认真,用现在的话来说,称得上是一次积极的、有规有模的群众性卫生运动了。经这一天的工作,每家每户龌龊大去,用品比前井然,里里外外展露出清新之貌,是像一个换年的样子了。

也就从此日起,家家户户开始忙着过年的各方面的紧张张罗。首先是要购买、备足新年所用的各色食品。每户还必磨粉,为包汤圆,有些家庭又抟粉自制年糕。前者是取“团团圆圆”之意,后者吃了可“高高兴兴”、“年年高”。其次是准备新衣、新帽、新鞋。人们一般也许一年中都穿旧物,但在新年中是一定要翻翻“行头”的;再次是开始买春联、买年画、买“门神”,以张贴于门上户首、楼上楼下。这一时期,为供应大众所需,市上售卖这些东西的品种很为丰富。各家也是各取所需,如买春联,店家多选“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一般住家则多选“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干坤福满园”等。

这一时期也是店家在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一方面逢生意红火、销售最旺之季,另一方面,年尾正是各家清理一年来往帐目,向欠户索取积欠之期。于是各家派出专人办理此事,城中便出现了一支颇有规模的“讨帐”队伍:“帐条布袋手中携,行过街东到巷西。踏进重门忙叫应,先生该欠要归齐。”还帐有很爽快的,但更有许多出于各种原因而不能按期还帐者。讨帐者身负重任,穷追不舍,往往是日夜行动,夜间不顾五更之寒。

在不能按期还帐者中,实际有不少属完全无力还帐者。这些人除了欠店家之帐外,很可能还欠着私人之债。年底也是大多数欠债偿还之时,这样,这些人就面对着两个方面的讨钱重压。不过按惯例,讨帐、讨债只讨到除夕为止,新年里是不能讨的,否责自讨“晦气”,于已不吉利。因此对躲帐、躲债者来说,除夕是最后一关,如逃过此关,明年又当别论。于是他们一直与讨帐、讨债者周旋,千方百计度过这除夕之关:“百孔千疮债主来,毫无打算又难回。我今只好登台避,躲过今晓就甩开。”

不过除了上述那样的贫困者之外,从总体来说,新年来临,大家不免都异常的喜气洋洋、兴高采烈。在经过前述的种种准备以后,天天盼望的除夕终于来到眼前,新年的庆祝也就进入了高潮。

除夕之美在日落。是晚,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即使是远出在外者,也要尽量在此前归家与家人一起过年。大家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边吃边喝,说说笑笑,这顿饭时间延续较长。这是一年辛苦到头的尽享天伦之乐,故名曰“合家欢”。

此夜紧接新年,所以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炉守岁。也是边说边笑,边吃杂食。大家不会觉此夜夜深更长。到子夜时,有一些人还会往城内庙中争烧“头香”。

守至鸡初鸣、天微明,各户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这是小孩们念叨已久的盼望,至此总算欢天喜地地到手入袋。接着开门放爆炸迎新,邻里相见互道新禧。

自初一以后各日,便是亲戚朋友往还拜年之期。客来多携礼品,待客必请喝“元宝茶”,是为茶内放上青果或茶盖顶置青果一枚。还用金漆盘装果品献客,口中则说“恭喜多如意”。又必请吃酒饭。其时长辈凡见幼辈皆要送压岁钱,这对经济拮据者来说,不免是不小的负担。不过此类拜年之风,至清末上海已见简化。交往多者出外拜年,往往不进门内,仅投一名刺,权作已来贺年,这样便可省却应酬和开销:“换得桃符样色新,衣袍短套到门前。何人最怕腰频折,投刺匆忙当贺年。”

新年中除相互走动各表贺年外,其余时间就是以各种各样的行游、娱乐活动来“欢度”了。有外出游逛的,最多去的地方是城隍庙以及相连的西园(即豫园):“新年无事快逍遥,行过园中九曲桥。忽听儿童齐拍手,谁家鹞子半天摇。”不过自近代租界辟设后,五光十色的十里洋场魅力无限,也成了新年的一个游乐好去处,特别是对住在洋场外面的人:“城中人爱洋场去,城外人争入庙园。同时一般看乐意,大家相喻在无言”;又有出外看戏、听书、喝茶的。开端口后上海洋场内外淫风很盛,还有一些人便借此期作艳游,于是忙坏了各处的烟花场:“新年气象镜新磨,掷得金钱疾似梭。楚馆秦楼千百所,果盘开处笑声多”;当然,更多的人常逗留家中,室内之乐自可寻得,如邀亲招友大筑“方城”,击鼓弹琴、自拉自唱等:“美食鲜衣乐岁更,倩人投刺藉通名。各家闭户停三日(指商家),不是牌声即鼓声。”

到正月初五日,为财神(俗称“路头神”)诞辰,各地都有“接财神”、接“五路财神(取东西南北中五路之意)”、“接路头神”之举。财神统“财”,人人有关,尤商家开业为财,故他们的庆祝最为起劲。上海早就是东南繁华的大商邑,商肆随处可见,初五庆祝之特别闹猛也就可想而知的了。商家接财神多供三牲:生猪头、鲤鱼、雄鸡。鲤鱼者,谐音“利余”,特别受到欢迎。早在日前,街巷中来自农村的乡人,向各家兜卖新鲜鲤鱼,鲤鱼又被称为“元宝鱼”,故被称为“送元宝。”

初五子时,商家堂上正中挂起赵公元帅的新像,除三牲外,其余供品极为丰盛。香烛燃起,光耀满堂。接着在户内外大放爆竹,此起彼伏,阖城轰响,声震百里。且连续不断,其声、势之烈竟过于初一正日的天明:“爆竹相连不住声,财神忙煞共争迎。只求生意今年好,接送何妨到五更。”

终于到了十五元宵。十五月满,正好合团团圆圆之意,是为大吉大利。此日每家必吃“元宵”,即汤圆,也是取团圆、吉利之义。但元宵之盛还在于“灯”,所以又名“灯节”。是日家家户户、各店各铺悬灯门前,寺庙、园林、广场等公共处所,更是大张灯彩。日落后万灯齐放,连片连城,红光耀天。灯彩造型五花八门,有各色花灯,各种植物灯、动物灯、人物灯、故事灯等,沪地最常见的有兔子灯、元宝灯、走马灯,最大、最精彩者为“龙灯”:龙身有首有尾,鳞片闪烁,共长9节,下承以长柄,由舞龙者操持。又由专人持大珠般的“滚灯”,与龙身周旋、追逐,甚至打斗,它们共舞行于沪城的大街小巷中。

届时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出外观灯。城隍庙及西园又是一个活动的中心点。是处亭台楼阁遍饰灯彩,内外通明。园中大假山高岩处,还燃放花筒烟火,最为吸引人。来此的观众摩肩接踵,个个笑逐颜开。这灯节除看灯外,领略的还是一种特别的“人气”:所谓“十里珠帘都不卷,看灯人看看灯人”,便是那种独特的意境。元宵夜之闹猛一直要延至夜深,待灯阑兴尽,众人始慢慢步回家。一种说法,这天正好还是灶神归来之日,那么回家正好将这位灶老爷接住。

在即将到来的黎明晨曦中,这一年的春节之庆到此落下帷幕。(文/郑祖安)

崇明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民间传统的重大节日,它是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节日,故特别被人们看重。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本县的独特地域,因此各地的春节习俗略有不同。现采集一些过去岁月春节前后的场景、镜头与读者诸君一起融身于浓浓的乡情中同醉。

廿四夜

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农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统称为"廿四夜"。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百姓在这一夜用"卷银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烧熟后作馅,再用百叶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饭作祭食,点上香烛,祭供灶君,并备纸钱,扎彩桥,磕头礼拜,然后鸣放鞭炮,在将灶君像与前帘(俗称"喜串")烧化前,户主对着君像自言自语地说些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话祈祷。此俗现已除,但吃赤豆饭、卷银包的古风犹存。过了廿四夜后,家家户户越发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扫除,俗称掸檐尘,各家忙于洗涤被褥帐子,酿酒、炒花生和蚕豆,并采购吃的用的东西。海岛城乡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因"糕"和"高"是谐音,人们图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本县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上沙以蒸松糕为主,中部地区蒸的是粘糕,下沙主要蒸蒲鞋底糕;而穷苦人家则用高梁粉、白玉米作为蒸糕的主要原料。此外人们还要备些锡箔、纸钱、香烛、元宝、茶食果品之类的东西作祭品以此敬神。除夕前几天,人们还要贴上新春联,挂尊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的墙上,摆好祭品,待大年夜一到,点上香烛,让后辈瞻仰。除夕前人们还进行打囤子,即把石灰装在麻袋里,往地上打印,企盼来年粮谷满仓。这些活动现已不见。有的农户还将市内的垃圾及无用的杂务和杂草堆放到外场,点火焚烧,以求来年吉祥,平安无事。

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是除夕,俗称大年夜。在这一天,把过年的一切陈设都布置定当,如写春联、贴门神等。晚上全家老少围在一起吃年夜饭,菜肴远比平时丰盛,主要的一道菜用菜心、豆腐等烧成后用百叶卷裹,被称之为卷钱捆,以示来年财源滚滚而来。这一夜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日子,因为父母、长辈送上压岁钱。在旧社会,没钱的人在这一天是难熬的,按旧规,当年债务要当年清,年底讨不到债,到年初一就不能强讨了,直到二月初落灯后才能讨债,所以债主在大年夜差人四处讨债,还不起债的人只好四处躲避,有家不能归,到年初一才能回家。所以往日有"年关粮户好过,没钱难过"的俗语。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年处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称"开门炮",其原意是驱邪,后来就含有开门大吉、高升发财的意思。过年了,大人小孩换上新衣帽,穿戴整洁,全家围桌而坐,共进丰盛的早餐,以素食为主,再加上汤圆(圆子)、糖年糕、以示全家团圆,年年高,并将去年廿四夜的一碗赤豆饭拌入早饭内,俗称"陈年饭",意为隔年有余的好口采。早饭后,孩子们向邻居、亲友长辈们一一尊称问好。正月初一这一天忌讳颇多,不能动刀具,不能泼水,不能去水桥淘米,不能扫地,不能开后门,不能搬动柴禾,不能出口污言,不能动手打人,不能睡得太晚等等。连煮饭烧菜的柴草要用芝麻杆,黄豆杆等放在炉堂里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火越旺,越吉利,预告今年万事兴旺,节节高.另外,年初三和年初五早晨家家都要烧早饭,饭前要点燃香烛,企求全家兴旺平安.

旧时,一到春节乞丐就多起来了.有一种乞丐,他们不是因为家中贫困而去行乞,而是为行孝道.据传,老年人活到九九八十一岁有一道鬼门关,只有吃了"百家饭"才可安然无恙度过这一关.于是家有老人的孝男孝女们在新春初一日走出家门去讨饭给自己的父母吃.还有一种乞丐俗称"叫化子",他们乞讨的方式令人好笑.有的乞丐用红纸裹着菜头挂在竹杆上,每到一家门前就说菜头到,生意好,恳求施舍,这叫"送菜头".有的用纸和竹丝做成牛状,到家家门前说尽好话,吉利话,以求施舍,这叫"送春牛";有的手持一根冬青或柏树的树枝,在树枝上挂些小铃后古钱,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家人会象摇钱树一样,财源滚滚而来,这叫"摇钱树";有的企丐身穿佛衫,头戴神像面具,化装成财神菩萨的模样到各家的宅院内狂奔乱跳,以示财神菩萨来了,这叫"跳财神".崇明人在旧社会里虽生活贫困,但遇到这些企丐还是乐善施好,给一些干粮和其他食品.解放后这些行企方式早已绝迹了.

在海南人看来,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为地做出来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为前面均加上一个“做”字,如做清明、做亲家(即结婚),而北方人“过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需要说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旧年”即过春节。而北方所说的过元旦,海南叫“做新年”。不过在海南乡下,“新年”是不当年来“做”的。

海南俗话“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过中秋,乡下就筹备着“做年”:阉公鸡、填肥鸭、圈家猪、备做年钱。一进入阴历十二月下旬,“做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烈了!

首先是十二月二十四送“灶公”。传说中,“灶公”是玉帝派来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的这一天都要上天向玉帝汇报。为此,家家户户都用竹把或竹枝将屋前屋后、屋内屋外、屋上屋下全面打扫干净,香炉也要打扫干净并换上新炉灰,夜间则备酒果设祭,为“灶公”送行。

一送完“灶公”,一家之长就忙于“发市”。在过去,各乡镇的“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唯有年前几天“市”,才“发”一“发”!卖三鸟的、卖金银香烛的、卖京果糖糕的、卖“公仔幅”(年画)的、卖“王乐膏药”的(即走江湖)、卖碗筷陶盆的、卖“祭年桔子”的、卖各种衣服的……有卖就有买,买猪肉的、买干菜的、买湿菜(即时令蔬菜)的、买“拜公”祭品的、买过年穿的衣服的、买年画对联的……整个上午,每个“市”上,挑担子的、提篮子的、推车子的、抱小孩的、年老的、年少的、男的、女的……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农民们用担子挑年货、用车子推年货。他们把辛苦一年的积蓄都掏了出来!把一年的消费能量在这几天内都迸发了出来!

“发年市”的熟人见面互问的话语便是:“哥二!‘鸡阉’(即已阉了的公鸡)肥了不?”“三嫂!有‘鸡阉’做年不?”“三婆!您屋(即您家)做工作么仔(在外面做工作的孩子)要回来做年不?”“二公!你屋南洋有‘年批’(指南洋亲人寄回来的过年信)寄回不?”

人们满怀“做年”的喜悦,把买来的年画贴在客厅里,把对联贴在门楣上,有的人家在家具、果树上还贴上“利市”红纸。年前几天,家家户户都在忙浸糯米、磨米浆、做年糕,文昌等地方则是忙于做米花糖、花生糖(这些年糕果做的量都很大,既是自家吃,也当礼品送,一般都是吃到整个正月底)。

每到这个时候,在大、中、小城市里工作的达官贵人也好、文人雅士也好,贩夫走卒也好,引车卖浆也好,光宗耀祖也好,口袋干涩也罢,都大车小车、大包小包携妻带儿女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

海南有句歇后语“三十晚上-刀砧不得闲”。因为在海南,无论多拮据的人家,腊月三十,借钱借米也要杀鸡杀鸭,红烧肉、猪蹄子、荤菜、素菜七大盘八大碗的摆满香炉前的八仙桌子上,候祭祖先仪式完毕后,便放鞭炮,候饭菜已凉透后才拿下来全家围着火炉吃年饭(俗称“围炉”)。除夕晚上,男女老少洗澡后,个个换上新衣服,也即是送旧迎新之意。即使是在票证时代,平常攒也要攒下煤油,从三十晚上开始,室室点灯,家室有灯,夜以继日,一连数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罢。俗称“发灯”,取“添丁发财”之意。三十夜,不少人“守岁”,彻夜不眠,直至初一降临,这时,按照时辰,家家户户争相燃放过年喜炮,意为“迎春接福”,接着各晚辈给长辈人叩头、行礼、祝贺“添福添寿”,长辈则给晚辈--发“压岁钱”。

初一凌晨,无论老少都得起床吃“斋饭”(即为清净洁白以怀念祖先)。“斋饭”不但类似于伊斯兰教的清真食品,而且正如北方人过年必吃鱼(年年有余)一样,吃的东西还须有吉祥寓意,其中必有清炒茄子(茄子,海南话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菜(“芹”与“勤”谐音,祈望全家在新的一年勤勤劳劳)、长粉丝(寓意过日子细水长流)、黄黄的像金元宝状的豆腐干(寓意招财进宝)……

大年初一,禁忌特多:不能挑水(除夕那天得把水缸挑满)、不能扫地(即使爆竹纸、果壳纸屑洒遍地,也不能扫,说是把“财神”给扫掉了)、不能相骂、不能打架、不能打碎器皿(意为“和和气气”),见面须说贺年吉利话……

海南各地拜年的习俗不一样,有的地方是初一二来拜年,初三四来无味,有的地方却是初一不能上人家里拜年。拜年的礼品,一般有柑桔或礼品中夹桔子叶,以表示“今年将大吉大利”的祝福。

初二是出嫁的女儿带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如是新婚第一年回娘家拜年,则自备鞭炮,进门前放一串鞭炮以表告知。女儿女婿给老丈人、丈母娘拜年是最隆重的拜年,这一天,家中其他人(特别是长辈)都得在家,接受拜贺。岳父岳母得准备丰盛的筵席宴之,下午女儿女婿走时,还得给用红纸包的糖果、年糕等给女儿做“迎路”。

初三,海南的一些地方叫“炒考”,即将大年三十特地多煮的干饭、吃的鸡、鸭头脚用油爆锅炒一炒再吃,以表示去年有东西余到今年,也表示年已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