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福州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打卡攻略
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福州最繁华的商贸中心东街口,占地面积也是达到了16公顷,在唐代的时候形成,送到的时候得名,距离至今已经有着千多年的历史了,可谓是历史气息浓厚,是历史学者必须打卡的地方之一,下面小编就整理了一份朱紫坊打卡攻略,详情请见下文。
1、拍照打卡
朱紫坊街区游客中心
地址:朱紫坊8号
选址于朱紫坊西入口地块,总面积约400_,整体装修风格简洁明快,重视时代感,舒适感、现代化和科技感,纯白色调打造的空间多功能化,两边的古厝浮雕展示了传统街区的特色元素,又与整体风格浑然一体,让人眼前焕然一新,内部的旋转楼梯造型感十足,十分适合拍照。
游客中心是展示景区形象的窗口,具有引导服务、游憩集散、解说咨询等传统游客中心的基础功能,在此之上还增加了文创展示区(常态化展示销售具有朱紫坊特色的文创产品)、展览沙龙区(引入优质商户、大师工作室、青年艺术家等机构或个人开展小型艺文活动和互动沙龙)、商业休闲区(引入水吧、书吧、轻食等休闲功能业态,满足游客多元化旅游需求)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空间。
2、沉浸看展
芙蓉园(沈绍安漆艺博物馆)
详细地址:朱紫坊34号
开放时间:周二-周日10:00-12:00,14:00-16:00
蓉园始建于宋代,占地面积约3660平方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福州着名的古典园林,旧时称为三山南馆,是文人雅士经常宴乐会集的地方。其主座原是宋朝参知政事陈_的芙蓉别馆,因在园中遍植芙蓉而得名芙蓉园。
2020年,沈绍安漆艺博物馆入驻芙蓉园。馆内展示了晚清以及民国时期和建国后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国内外漆艺作品。市民游客可前往参观,近距离感受和体验大漆艺术的文化魅力。
陈兆锵故居(福建省工艺美术馆)
详细地址:法海路8号
开放时间:9:30-17:00
位于朱紫坊法海路8号的陈兆锵故居现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代干隆年间,1912年前后被陈兆锵购买并重建,占地面积为3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四面围墙,是当年法海路上最大的宅院。
2019年,由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协会、福建省艺术收藏协会共同创办的福建省工艺美术博览园择址于陈兆锵故居,现馆内展示着漆器、瓷器、木雕等多种类的福建工艺精品。
_园(景德镇陶瓷艺术展)
地址:朱紫坊26号
_园以展示德化陶瓷为主。园内长期展示复刻故宫文物、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陶瓷作品,同时不定期展示其他非遗类展品,是瓷器与传统文化交流的空间,逛吃的同时提升艺术修养。
寿山石雕刻艺术馆
地址:花园弄25号
此馆为非遗传承馆,致力于打造寿山石中、高端品牌,优质的玉石雕艺术品交流平台,馆内有多件精美寿山石雕刻艺术品。
榕隐山居(国礼大师瓷器艺术展)
地址:花园弄48号
以国礼大师曾映雪的艺术瓷为媒,打造一个恬静淡雅、曲径通幽的院落。
3、吃喝玩乐购
_喜咖啡厅
地址:花园弄17号
藏匿在小巷子内的欢喜咖啡厅,在繁华的街道里闹中取静,给人一种曲径通幽处的小惊喜。
古朴的双层大院,木质的纹路遇上Tiffany蓝,添加了许多浪漫复古元素,季节限定的蛋糕好吃又好看,很适合在闲暇之余打发时光。
拎咖啡
地址:津门路36号
是以第三波咖啡概念,孕育而生的自家烘焙咖啡馆。店面有两层,招牌比较小,门口有一棵大树。由于老房子是木质结构,店内部分也采用了木结构的装修,整体布置精美文艺,加之二楼窗户视角独特,吸引了许多人去打卡拍照。
_食汇
地址:府学弄31号
_食汇,是一家以传统汉风为主题的餐厅,里边还可以进行汉服妆造体验。内部环境清雅,适合商务洽谈、家庭聚会、朋友聚餐、生日派对等用餐需求。
和·怀石料理
地址:朱紫坊29号
这是一家可以满足你所有对日料憧憬的餐厅,不经意间的味蕾绽放让你感受到莫名的幸福。纯包间的餐食区,私密性好,又是情意与美景兼得的位置,若不提醒是在福州,也许真的错当这里是京都了。
集贤宾
地址:芙蓉弄4号
集贤宾,一个经过深度美学改造的复合新空间,以音乐戏曲为主,结合举办各种手工刺绣、旗袍定制、香道、茶道、花道等雅集活动。
林_小院
地址:芙蓉弄3号
专注于手工皮具的工坊,可以制作包包、钥匙扣、挂饰、钱包、卡包等各种特色皮具。生日或者特别的节日,可以到这里为自己或家人朋友做一款有温度的礼物送给他们。
小海狸手工铺
地址:花园弄56号
小海狸手工铺,是一家以儿童手工艺术为主的,集手工制作、课程、营队活动的艺术创作交流机构。从手作激发孩子们思考,以思考造就独立。家里有小朋友的,可以带去体验一番。
后六手鼓工坊
地址:朱紫坊38-1号
这是福建省目前唯一一家以手鼓跟吉他作为主要教学的琴行,店内装修具有民族特色,目前经营乐器销售,音乐培训,零基础年会节目编排,店内音乐培训中心设有各专业成人班、少儿普及班、考级班,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音乐爱好者,中心学员曾多次在国家及地区各级别的音乐比赛中获奖。
鹿森文化
地址:朱紫坊37号
高端文化客厅,以学术圈内高端讲堂为主,不定期举行小型的读书会、观影会、艺文活动等。这家店超越了图书销售,提供大量珍稀版本的人文社科类图书。游客市民在街区驻足歇脚的时间,可以到书店里逛逛,喝杯咖啡,听听讲座,体验下老手艺,感受朱紫坊街区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小编点评
想必这一套下来可以把行程排得满满的,能够彻底的感受到朱紫坊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Ⅱ 榕城的文化
福州文化作为闽文化的一个分支,具有强烈的族群和地域特征,在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大体框架之下,也发展出了自身独特的语言、习俗、节日、建筑、艺术、群体文化性格等。晋代以降、尤其是晚唐以来的大量中原汉人移民将上古和中古的汉族文化带到福州,而被边缘化的土着闽越文化也部分融入其中,二者相互结合,在相对隔绝的自然地理和历史地理条件下发展出了族群特性鲜明的福州文化,它既和闽民系的其他分支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交融,同时又具备自身特有的地域文化系统。
福州的传统民居建筑自成体系,具有极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它属于闽海系建筑区中的闽东民居,这种建筑形式的分布基本与闽东语的使用区域一致。典型的福州传统民居材料以木构为主,辅以砖石,其平面布局多采用“三合内庭型”,即纵轴上一次安排“门厅—内庭—厅堂—内庭—厅堂—……”,以主厅堂为核心,主厅堂有三开间、五开间或七开间的,天井两侧是廊庑。大型的民居往往采用在轴线两侧重复模式单元来横向扩展成多横多进的院落,而有时则是在两侧配以护屋或花厅,花厅是休闲会客之处,多以假山、楼阁、凉亭、水榭装点成小型的私家园林,是体现主人审美情趣的空间。福州民居结构上多用穿斗式和抬梁式,由柱承重,挑檐则是扁作直梁式的插栱挑檐。
福州民居外观上最显着的特征是马鞍形封火墙、大门等结构,它们也是福州和闽东地区所特有的。福州的封火山墙采用马鞍曲线型,墙体高大、随着梁架起伏,两端翘起,动势强烈,也被称为马鞍墙或马头墙,这种墙体形式在中国除闽东外的其他地区几乎是不存在的,墙体用牡蛎壳灰或石灰涂抹成白色,而墙头和翘角都施有彩绘雕塑,有些雕塑包含了大量与海洋有关的元素。波浪般连绵的马鞍墙曲线在20世纪中叶之前构成了福州城市天际线的轮廓。福州民居的大门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插拱支撑单坡屋顶形成似为门罩的雨罩,另一种是采用三间六扇门或明三暗五六扇门,门廊宽敞,施双坡顶、两侧由封火墙延伸出牌堵,大门后用一扇插屏门隔挡第一进院落,第二种大门的中间正门仅在重大仪式时打开,平时进出都走两侧小门。建筑中的门窗、斗拱、梁架等部位常常修饰以精致的木雕。福州的寺庙、祠堂等宗教建筑和公共建筑也采用和福州民居相似的建筑模式,而殿宇中常有藻井,连重建于明代的福州清真寺也采用了福州传统建筑的布局和封火墙等元素。在维持福州民居基本形貌的基础上,福州各地的民居建筑在细节上又有所差别。一些处在山区的福州民居(如闽清一带的一些民居)常在建筑平面两侧或对角线处加盖炮楼、城堡、吊脚楼,这是历史上为了防御匪徒而建造的。而福清一带的民居受到莆仙民居的影响,常常用红砖砌墙,飞檐翘脊,大门装修考究。福州的一些当代建筑为了体现本土特色,在外观上也采用了马鞍形封火墙这个典型的福州传统建筑元素。
此外,福州的海边或海岛上的民居为抵御台风,大部分采用石砌,并以石块压瓦。过去福州社会底层小家庭的居民住宅有着其他的形制,许多下层小户人家居住在连片的联排木屋中,水边的小户居民则常住干栏式的提脚房(高脚楼),而福州疍民则以船为家,这些居住形式都是纯木构的。福州畲族的民居大多规模很小、形制简单,中间常为厅堂,有木屏隔为前后庭,左右是厢房,家族聚居的大厝很少见。
福州传统民居建筑分布在福州各地,其中一些非常具有代表性。比如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历史上一直是福州豪门望族的居住区,其占地40.2公顷,现存268座明清古民居,是中国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三坊七巷的整体被列为中国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闽清县的宏琳厝是中国最大的单体古民居,它占地17832平方米,共有35间厅堂、30个天井、36扇风火墙、13座大门,666间房间,从1795年到1823年历时28年才建造完毕,居住着黄氏家族100多户900多人,建筑内拥有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等。 由于儒家思想的长期熏陶,福州的宗族观念较深,祠堂众多,有统计数据认为福州的祠堂有2000多座,而祭祖在福州的社会生活中也相当重要。祭祖一般在宗族祠堂进行,各家族的仪式细节有所差别,每年祭祖的次数和日期也不尽相同,较为常见的是在农历的元宵、中元节和冬至祭祖,中元节之后做半段时往往伴随着祭祖和宴会。宗族观念也反映在福州传统民居中的空间分配上,在民居院落中主厅堂的正房是由长辈来居住的。
福州婚俗要求男方先下聘礼,女方则准备妆奁,马桶、梳妆箱和大脚盆是必备妆奁,定亲和迎娶前男方都需先送礼至女方家庭,女方则要有特定的回礼。婚礼当日,男方还要找一些家庭背景良好的男孩在洞房的马桶中撒尿,以求早生男孩,称为“开桶”;新妇被接到到男方家中后要叩见男方家族长辈,长辈则会送新妇见面礼,早年新娘出嫁常有伴房妈相伴,而过去伴房妈很多都是福州疍民妇女。家里诞生头胎孩子时,会向亲戚近邻分送太平面或红蛋,新生儿的外祖父母家则负责置办婴儿用品和礼品,孩子满月和周岁时家中常常会办宴席,有的家庭还会让满周岁的幼儿抓周。福州族群生日时要吃太平面,而从虚岁五十岁生日起开始做寿。福州地区的葬礼往往要求子孙披麻戴孝,男性子孙穿戴麻衣、草帽,女性子孙身着粗麻布衣裳,其余亲人则腰缠白布。传统葬礼还讲究“做七”,即葬礼要办七七四十九日,佛教徒或道教徒常在家中办道场或请僧侣念经。
福州的民间信仰有着久远的历史,它和道教紧密结合,对福州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并渗透到了民间习俗中去。福州的各种民间神灵数量庞大,许多社区和村庄还有自己的地方神,每年福州各地都会举行规模盛大的迎神和游神活动。福州迎神、游神活动是农历正月的重要习俗活动,常常在正月初十到十五这段时间内举行,活动多以村或社区为单位,有时几个社区也会联合迎神,具体仪式是将神祇塑像接入大轿中,并由人抬着在社区街道上巡游,而当地百姓往往会夹道迎接或观看,信徒则会烧香放炮,并在家门口摆设供品,希望迎神队伍能够在家门多停留一些时刻。迎神往往是社区一年中最热闹的活动之一。除了正月之外,特定的神祇还会有其独特的纪念日来进行迎神,此外有的神祇的迎神还会中元节前进行。
福州市中心就分布有温泉带,而福州人开发市区的温泉资源已有很长的历史,形成了被被称为“金汤文化”的福州温泉澡堂文化。在北宋嘉佑年间福州已建起了“官汤”、“民汤”40多处。福州市区的一些地名也来自于温泉,比如鼓楼区的古三座就得名于该地段始建于五代的三座温泉。澡堂被福州人称为“汤池店”(平话字:Tŏng-diè-dáing)。福州人利用温泉沐浴、养生、疗疾,同时也将温泉澡堂作为社交场所,因而澡堂成为福州人尤其是老一辈福州人生活中重要的休闲内容之一。但近年来,福州的澡堂文化渐渐衰落,以至于政府部门提出要抢救澡堂文化。 福州文学初兴于唐末五代,早期以诗词赋为主,在宋代出现了张元干、郑思肖这样的诗词名家,而明代的闽中十子中有九位都来自福州府,像张经、叶向高这样的着名官员也有佳作传世。南宋梁克家所编写的福州地方志《三山志》是福建存世最早的地方志,其文笔优雅,是早期地方志的典范之作。明代,小说开始在福州出现,闽县的徐熥创作了《十八娘外传》、《陈金凤外传》等文言历史小说,其中《陈金凤外传》是以历史上唯一表现五代时福州的闽国宫廷的小说。清道光年间,福州女诗人李桂玉创作了中国迄今为止篇幅最长的弹词小说《榴花梦》。从清末到现代,福州既产生了林纾这样使用文言的旧式作家,也出现了冰心、庐隐、胡也频这样的新式作家。
本土的福州语文学在清朝繁荣起来。18世纪的干隆年间,笔名为里人何求的作家完成了长篇小说《闽都别记》,该小说中大量使用福州话,记录了许多民间故事、福建野史、风俗习惯、俚谣俗谚等,是福州历史上最重要的本土文学作品之一。此后,随着基督教在福州的传播,又出现许多用汉字书写的福州语《圣经》和圣诗(如《榕腔圣诗》)。19世纪中后期平话字发明以后,也出现了用平话字写成的福州语圣经和其他的基督教相关作品。福州语文学的另外一种形式就是戏剧,比如闽剧剧本都是用福州语(汉字福州俗字)写成的。1949年之后,用汉字或平话字编写的福州语书籍的出版停止了,但闽剧剧本的编写仍然在延续。
已知最早的福州话韵书是明朝晚期的《戚参将八音字义便览》,后于清朝编入《戚林八音》,清末又出现了《加订美全八音》。平话字发明后,福州的基督教会编写了《Dictionary of the Foochow Dialect》、《A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the Foochow dialect》等榕-英或英-榕向的词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有李如龙主编的《福州方言词典》和冯爱珍主编的《福州方言词典——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等福州话-普通话向词典出版。 福州市的茶亭十番音乐、闽剧、福州评话、福州伬艺寿山石雕、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软木画、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马尾区的马尾-马祖元宵节俗、仓山区的陈靖姑信俗、罗源县的六神经络骨通药制作工艺和畲族服饰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Ⅲ 福州人过生日有很多习俗,你知道哪些
一:吃太平面一年一次的生日,是很多人最期待的节日吧,跟其他节日不同,这个节日是纪念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证明,也饱含着人们的祝福,祝福你又健康的成长了。不同地方过生日也有不同的习俗,有的吃蛋糕,有的吃鸡蛋,有的吃长寿面,像俄罗斯孩子过生日时不吃生日蛋糕,而是吃生日馅饼。像爱尔兰 小孩过生日有“生日撞头”的习俗。过生日的孩子被小心地头朝下拎起来,轻轻地一下一下撞地板,一岁撞一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福州人过生日的习俗。
福州太平面,是用福州本地产的手工线面为主料,再加入两颗白水煮的鸭蛋,浇上一勺热腾腾的番鸭汤(也有人浇的是鸡汤、排骨汤),一碗汤鲜味美的太平线面便可享用了。 面里加的两颗鸭蛋被福州人叫做"太平蛋"。这是因为福州东临大海,当地人们的生活与海息息相关。不管是出海捕捞,还是外出做生意,都离不开水运。而人们出海时,最担心遇见风浪。而鸭蛋在福州方言中的发音接近于"压浪",因此人们便取其"太平"之寓意,将其称为"太平蛋",并加入人们日常所食的线面中,取名为"太平面"。在生日的时候吃,也希望被祝福的人平平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