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州资讯 » 福州市横屿路与新屿路在哪里
扩展阅读
杭州斗殴依法拘留多久 2025-09-21 01:29:48
上海火车站哪里坐高铁 2025-09-21 01:29:06

福州市横屿路与新屿路在哪里

发布时间: 2025-09-20 23:51:02

Ⅰ 福州市有什么名胜古迹

1、永泰青云山风景名胜

永泰青云山风景名胜区是集峡谷、森林、瀑布、古火山口、高山牧场和鸟类自然保护区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旅游景点有九天瀑布、青龙瀑布、云天石廊、桫椤神谷景区及单独管理的天池草甸景区(中国云顶)。2003年7月31日,永泰青云山风景名胜区获得4A级风景名胜区荣誉。

2、福州华林寺

福州华林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鼓楼区北隅、屏山南麓,福建省人民政府东侧。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吴越国王钱氏割据时,福州郡守为祈求国境安宁而建,初名“越山吉祥禅院”。

宋高宗赵构赐御书“越名“越山吉祥禅院”。宋高宗赵构赐御书“越山、环峰”,明正统九年(1444年)赐额“华林寺”。名臣李纲、张浚等均曾寓游于此。

3、林则徐墓

林则徐墓在福州市省军区内,交马鞍村金狮山麓,坐北向南偏东南,面对五凤山。平面呈如意形,其墓为三合土夯筑,五层墓埕,面宽14.6米,纵深37米。

封土隆起,形如覆釜。封土后护坡正中饰一圆形的“寿”字,直径0.82米。封土前竖立一块高1.08米、宽2.55米、厚0.16为的墓碑,一是御赐祭文,一是御赐碑文。

4、昙石山文化遗址

昙石山文化遗址位于福建省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发现于1954年1月,先后进行8次发掘,发掘面积达2000平方米,共发现墓葬89座、陶窑9座、壕沟2条,出土大批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

以昙石山遗址命名的昙石山文化,分布于闽江下游,直达沿海地区,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是先秦时期闽台两岸海洋文化的源头。

5、乌塔

塔位于福州市内乌石山东麓,与于山白塔遥遥相对,原名 “崇妙保圣坚牢塔”。因塔身为花岗岩青石所砌呈乌黑色,故称乌塔。它的前身系唐贞元十五年(799年)所建“净光塔”。

唐乾符六年(879年)被毁。闽永隆三年(公元941年),闽王王审知第七子王延曦准备在旧址上重建九层宝塔,方到七层,王延曦被臣属所杀,工程遂告结束。

Ⅱ 福州有哪几个比较大的菜市场

福州的菜市早市还有很多,把你知道的也说出来让大家共同分享吧! 鼓楼区 灵响市场:地点位于通湖路段福2中斜对面(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杨桥市场:地点位于杨桥路永辉超市旁(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七星井市场:地点位于开元寺附近(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省府市场:地点位于省府路内(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北后街市场:地点位于北后街福3中附近(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西营里市场:地点位于西营里新村南门兜车站旁(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小柳市场:地点位于福州党校附近(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洪山桥市场:地点位于洪山桥附近(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大圆里早市:地点位于凤凰池新村永辉超市旁(时间段为早5点至早8点) 红墙早市:地点位于屏东中学对面(时间段为早5点至早8点) 体育中心早市:地点位于体育中心对面(时间段为早5点至早8点) 温泉早市:地点位于温泉公园附近(时间段为早5点至早8点) 晋安区 南湖市场:地点位于连潘永辉超市对面(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王庄市场:地点位于王庄街(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东浦市场:地点位于火车站附近商贸城背后(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铁路市场:地点位于火车站旁(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西园市场:地点位于火车站西园新村附近(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竹屿市场:地点位于化工路前段(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横屿市场:地点位于化工路后段(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后屿市场:地点位于鼓山附近(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浦下新村市场:地点位于和平医院前段(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三木市场:地点位于市电视台下段步行约10分钟(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农大市场:地点位于农林大学附近(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淮安早市:地点位于洪山桥下(时间段为早5点至早8点) 新店早市:地点位于旧货市场旁(时间段为早5点至早8点) 二化早市:地点位于二化社区内(时间段为早5点至早10点) 洋下早市:地点位于晋安河旁(时间段为早5点至早8点) 台江区 六建市场:地点位于省六建附近(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三保市场:地点位于三保新村楼下(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和平市场:地点位于台江广场对面(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义州市场:地点位于华侨中学附近(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福机市场:地点位于旧灯泡厂附近(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农贸学军路市场:地点位于旧小刀厂附近(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南县市场:地点位于文化宫后门(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河口市场:地点位于台江区委斜对面(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南公园市场:地点位于南公园附近(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五一新村早市:地点位于大利嘉城附近(时间段为早5点至早8点) 13中早市:地点位于13中附近(时间段为早5点至早8点) 仓山区 金山市场:地点位于金山总站旁边(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梅亭市场:地点位于金山展览城附近(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浦上市场:地点位于浦上横路,金山展览城路中段(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岳峰市场:地点位于福10中旁(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上渡市场:地点位于上渡建材场附近(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首山路市场:地点位于首山路十字路口(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洪塘市场:地点位于空军医院附近(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郑坂市场:地点位于洪山桥永辉超市旁(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马榕市场:地点位于洪山桥路段(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仓山步行街早市:地点位于市2医院斜对面(时间段为早5点至早8点) 马尾区 马尾市场:地点位于马尾造船厂附近(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罗星塔市场:地点位于罗星塔附近(时间段为全日5点至20点)

Ⅲ 福州地理怎么划分

福州建城有两千多年了,在有人类活动的大约五千年里,福州先民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地理风水遗产,本着“温故而知新”的心态,从福州的城市建设历史中,可以管窥福州往昔的地理风水,对我们今日选择居住之地,也许有点帮助。

福州地处太平洋西岸,晚更新世以来海平面的变化,对福州的影响较大,所以在谈地理风水前,要专门聊一下福州的海平面。在距今35000年前,古海平面在-50米处;距今29000~28000年间,古海面在-110~-100米深处;距今28000~25000年间,海面回升到-90米;距今25000~23500年间,海面又下降至-100米处;距今23000~20500年间,古海面位于-130~-140米处;自18000年前开始,海平面又急剧下降,至15000年前达到最低点,为-150~-160米。中国东海大陆架大部分脱水露出海面,大陆向东延伸数百公里,台湾和本省岛屿均与大陆连成一片;从15000年以来,海面开始回升,在回升过程中曾有几次停顿,形成数级水下阶地;距今14440年,海面回升到-115米;14000年前回升到-100米;12000年前回升到-50~-60米;11300年左右,上升到-18米以上。海水已影响到闽江口地区,当时闽江河谷较现在低15~20米。

8000年前,海面为-5米左右;7000~6000年间,海面达到现在高度;6000~5000年间,海面升到最大高度,比现在海面高3~4米,福州盆地成为海湾;距今约2600年起海平面逐渐下降,直至今日的位置。这次海侵,称为“长乐海侵”,盆地内沉积几米至十几米厚的淤泥层,福州盆地内许多以“屿”命名的地名,如前屿、后屿、台屿、横屿、南屿、盘屿、国屿等,以及甘蔗昙石山的贝丘遗址也都证明这一史实。

而据考古学家的论证,商周至汉初时期,现在的福州市区还是一片内海和沼泽地,屏山、乌山、于山等还是岛屿,所谓于山,就是当初越国的一个分支于越移居在此而得名。如果时光可以倒流,那时的福州大概可以用“福州湾”来形容,就像今日的湄洲湾、罗源湾一样。西周晚期(约前770年间),闽族人已在福州中部丘陵壑地之间(今台江区吉祥山一带)活动。可惜那时的吉祥山不过是福州湾内的一座小岛,地方狭小,甚至可能常常被闽江的洪峰淹没,所以成不了先民们的定居地。

倒是“福州湾”的北部、现新店一带是平坦的高台地,这里的地形就成了先民们落脚的第一站,也奠定了福州城的第一块基石。据查,闽越先民所建的古城遗址位于新店莲花峰下古城山南侧至池边村北侧,由八一水库畔的岩溪和半顶水库畔的半顶溪夹峙,今天,比较靠近那里的别墅有翠湖山庄及其水库对岸的古城山庄。古城遗址东距福飞路150米,以今天的观点,至多是山寨一类的规模,当然,不生产时下流行的“山寨机”。

位于福州市郊区新店乡的古城村距福州市区约5公里,城址呈长方形,南向偏东10度,南北长而东西狭窄。东、西、北三面城墙残存,南墙已荡平。城宽310米,长约600多米,可辨认的城墙残段合计275米,残墙厚10.5米,高1米左右。城墙为夯土建筑,褐色粘质,质坚硬。50年代初,部分城墙还有一人多高,后逐渐毁于建房和平整土地。70年代在平整土地时,当地群众还出土了一批布纹饰瓦片。当地人把城墙以内称为“古城里”,把西城址外称为“古城外”,把城东南侧一块平地称为“校场”。城址北侧200多米有座高128.9米的山丘,名曰“古城山”。1988年1月,在古城山南麓靠古城一侧的山坡上,出土一件汉代方格纹硬陶罐。该遗址于1986年列为福州市郊区文物保护单位。

新店遗址自1996年10月至今历经多次考古发掘,发掘出的众多文物都能证明该古城还是福建省迄今已发现的最早城池。这一带可以看成是福州发展的龙头。东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 越王(勾践六世孙)无疆为楚威王所败,越国瓦解,其后裔臣民散居东南一带,部分入闽,逐渐与土着闽族人融成闽越族。这次的人口迁移,对于福州古城的发展无疑是有推动作用的,比如冶炼技术,对农业发展自然利好多多。

沧海桑田,随着地壳的变化、四周山体泥石与山洪的冲淤和闽江带来沙土的沉积,现在市区的陆地渐渐形成。而越王无疆也七传至无诸,无诸先是自立为闽越王,秦时被废为君长,高祖五年(前202年),因反秦有功,无诸被汉高祖复封为闽越王。据推测,当时的古城旧址的发展极其缓慢,可能是因为肃杀的北风或是四周山体泥石与山洪的威胁。所谓“树移死,人移活”,无诸也不例外,他在今屏山东南麓冶山一带筑城建都,称冶城,为福州城垣之始。

冶城北有森林茂密的越王山,因它像屏风一样挡住北面寒气,又称屏山。其东麓为冶山,又名泉山,是一座小山。该地山环水绕,百泉汇集于池,传说欧冶子在此铸剑,故称欧冶池。池面十几里,四周林木繁盛,土地肥沃,既可防洪涝,又可灌溉周围田地。冶城具体方位大致南至今鼓屏路湖东路口,北至屏山,以欧冶池为中心,四面环山,东面今七星井一带较平,土地肥沃,可以耕种。冶城建立后,闽越国即禁止在屏山樵采,保持树木水源,使屏山成为冶城风水宝地。以今天的观点看,冶城大概与"水泊梁山"类似,无诸也算是“占山为王”,同时也接受了汉高祖刘邦的“招安”,后来宋江给“盗版”了。

据《闽都记》载:“汉高祖五年,封无诸为闽越王,都冶。”。因地处冶山附近,故名冶城。由于西周以后封建诸侯王都的面积有所限制:“大者不过三百雉”(即周围不过九百丈)。清郭柏苍《葭桁草堂集》:“相传汉时海航椗于还珠门外”,冶城之南是水漫地区,因而城池是座狭小的土城,城里主要居聚王族官吏和士兵。这座古城,据《三山志》记载:“闽越故城,今府治北二百五步。”正德《福州府志》:“在今府治东北二百五步。”《闽都记》:“将军山一名冶山,在贡院西南,闽越古城。”《榕城考古略》:“今合诸说考之,其地当在今诸古岭以南,城隍庙以北等地也”,即今鼓屏路省财政厅、钱塘巷一带。1989年在鼓楼区城直街21号、22号居民住宅厨房边发现有“冶山古迹”摩崖石刻。1990年在鼓屏路发现有汉代的瓦当、瓦筒等物,在七星井一带发现汉代遗址、遗物。综上述,证实《榕城考古略》所记。

元代萨天锡有《越王山》诗为证:”越王故国四围山,云气犹屯虎豹关。铜兽暗随秋露泣,海鸦多背夕阳还。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日暮鹧鸪啼更急,荒苔野竹雨斑斑。”诗中虽然充满怀古悲凉之情,却客观上记述了前人重视城市风水,使城市居民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当然,此时的福州盆地也还没形成,以现在眼光来看,福州只是一个渔村吧,这个“渔村”就是今天福州的雏形,正如当初的深圳渔村,只是深圳的建设速度使其少了一份历史的沉淀与厚重。

从此以后,福州的城垣,自汉冶城起历经五次移扩兴废,即汉冶城、晋子城、唐罗城、五代夹城和宋元外城。我们的先人在城市建设中自古就很重视规划和风水。从汉无诸开始就把冶城建在屏山南麓,坐北朝南,食南方风水;背靠屏山,左倚鼓山,右傍旗山,有依有靠;面对三道横案(吉祥山、高盖山、五虎山),主理万民生机。我们有理由说这就是历代领导者、建设者精心设计的一条城市中轴线,也就是今天的八一七路,由此也可以看到福州的“来龙去脉”。

这条中轴线从屏山开始,经鼓屏路、东街口、南街、南门兜、茶亭街、洋头口、中亭街,其实贯穿了整个福州城市发展的轨迹。这种形胜历经2200多年不变,即使近代增辟了许多新线路,也离不开这样的态势
无诸在此风水宝地建城后,闽越国发展很快,到汉武帝时,闽越王郢仗着国力强盛举兵围东瓯、攻南海,向东北、西南扩张,严重威胁汉朝的集权统治。20年后,东越王余善举兵反汉。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派兵平叛,灭闽越国,拆除冶城,把居民迁往中原,福州古城一度荒废。

沉寂了400年后,晋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在吴建置的建安郡地,增设晋安郡,辖地相当于现在福建的东南沿海地区。太康三年,任命严高为晋安郡守。严高到任后见旧城狭小,不足以聚众,即着手选择新址。他原计划将新城建在白田渡,又嫌不是坐北朝南,于是以地形图向着名地理风水学家郭璞求教。郭璞指着旧城南面的小山阜说:“是宜城,后五百年大盛。”

据宋梁克家《三山志》载:“晋太康三年(282年),既诏治郡,命严高治故城,招抚昔民子孙。高顾视险隘,不足以聚众,将移白田渡,嫌非南向,乃图咨以郭璞。蹼指其小山阜,曰:‘是宜城,后五百年大盛。’于是迁焉。”又明王应山《闽都记》载:“闽自无诸开国,都冶为城,所从来久远,晋太康三年,治郡树牧,狭视冶城,太守严高询于郭璞,乃经始于越王山之南。”再清林枫《榕城考古略》载:“晋武帝太康三年,始治郡。太守严高狭视冶城规制,将移白田渡嫌为南向(疑系”非南向“之误)。乃为图咨于着作郎郭璞。璞指一小山阜,使迁之,乃经始于越王山之南,是为子城,自晋迄六朝皆仍之。”以上都是说晋严高迁建子城时,都曾请教郭璞。

郭璞确有其人,且是历史名人。在诸多有关郭璞的资料中,1989年版《辞海》所载较为扼要简明,且具权威性。《辞海》载:“郭璞(276-324)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博学,好古文奇字,又喜阴阳卜筮之术。东晋初为着作佐郎,后王敦任为记室参军。敦欲谋反,命其卜筮,璞谓其必败,为敦所杀。王敦平,追赠弘农太守。擅长诗赋。今传《郭弘农集》系明人所辑。”根据这些记载,郭璞还是一条硬汉,人品可嘉。他直言王敦谋反必败,引起王敦不满。王敦问他:“卿寿几何?”答曰:“命尽今日日中。”(这里为福州话说白天为“日中”找到了依据)他明知王敦立即要杀他,还是不改口,年仅48岁的生命。

高啸云的《八闽新记》中《严高与郭蹼》篇说得更具体:“郭璞好经术,博学有奇才,只是有‘口吃’的毛病,说话期期艾艾,可是下笔千言,词赋为东晋中兴之冠,以江赋与南郊赋为最有名,在赋中极言江南风景之美……”由此可见郭璞很可能来过福建,对包括福州在内的八闽大地的山水颇为了解。因此他有资格为福州城看风水。

上文讲到的白田渡究竟在哪里呢?《长乐六里志》释及,白田山在闽县钦仁里,即晋郡守严高欲徙郡治处。地产蕉草,可以为布。坑曰蕉坑,溪曰蕉溪。另据《闽都记》载,白田渡在白田山下,有马江之左次港,称上桐江,潮通龙门、坑田、琅尾、东渡、白田,接蕉溪、大溪二水。白田山和白田渡之间,村庄鳞次栉比,为白田村。白田村俗称“白田”,至今仍在口头流布,而书面写的是“玉田”,显然属地名的雅称。《长乐六里志》有“玉田即白田”记载,便为佐证。玉田村,又是今长乐玉田镇所在地,为大福州平原的中心地带。可惜虽然有山可靠,却是朝北,冬天却是挡不住北风的。

言归正传,据《福州府志·卷四·城池》记载,郭璞在《迁城记》中写道:“桑田为海,人事更改……鸟出木空,千载不昧。前有双眉,重施粉黛。溪涧水来,尽归于海。主揖其客,客住主在。稳首东日,高山镇寨……”。

在这里,郭璞对福州建城的选址作了风水理论的阐释,大意是说:沧海变为桑田,能聚集更多的人居住,可变荒芜为繁荣。有树才有鸟,有树鸟才有优美的居住环境,这是千年不变的道理,绝对不能毁坏林木花鸟。城前面有乌石山和于山两座山,就像是双眉,必须很好保护山上树木。林木郁郁葱葱,就像重施粉黛一般,才能使溪涧里的水保持清澈,流归大海。人类与环境,就像主人与客人一样,主人善待客人,客人住得安稳,主人就很自在。太阳从东方升起,照耀着高山下的城镇,这里是一片繁荣景象。

严高得郭璞指点后,即着手建晋安郡城。北起今鼓屏路小山阜,南至八一七北路虎节路口;东起湖东路丽文坊口,西至鼓西路渡鸡口。设五座城门,城外均有护城河,规模较冶城为大,后代因城扩大,故称为子城。

同时,严高疏导西北面山上的水流。他利用因筑城取土而被掏深的城郊东北和西北的洼地,开凿成东湖和西湖,绕湖一周各二十里。西湖东临城墙,西南有大梦山、象山,西北有五凤山环绕,农田间杂其中,既防涝又防旱。西北山上溪水汇集湖中,灌溉农田。东湖集东北山上流下之水,旱季灌溉,雨季储水以防涝东湖在城东北,今新店、琴亭、斗门一带,浮村山是东湖的中心,湖前、湖塍村是东湖留下地名,湖今已无存。两湖以五凤山的续脉龙腰山为界,如两颗绿色明珠,调节气候,绿化环境,生产食物。这是当时最大的水利工程,既使福州城西北面山峰成为风水宝地,龙脉所在,又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福州城从此成为山清水秀、物产丰饶的安居福地。有鉴于此,福州目前计划在琴亭一带重新挖掘一个东湖,就不足为奇了,风水上应该有益(所以万科金域榕郡也“不失时机”地加以利用了东湖)。

其实,真正使福州兴旺的是筑城后的永平至永嘉年间(291~313年) 为争夺中央政权而持续16年的“八王之乱”,导致政权覆灭,战祸连绵,驱使中原士族和民众南逃避难,其中一部分辗转入闽。这是北方汉人首次大批入闽,史载“自永嘉不竟,中原板荡,江左衣冠右族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迁入闽中。”这就是史上着名的“衣冠南渡”。北方汉人同时带来了蚕丝业,从此,福建也有了彩缎生产。

此后,随着城市的繁荣,福州城不断扩大。特别是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出现“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的惨状,大批北方人经由浙江、江西进入福建。仅贞元十四年(788年)“奔闽之僧尼士庶”一次便达5000人。第二次的北方人南迁,给福州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到唐中和年间(约882年)经济繁荣,人口大增,福建观察使郑镒再在东南隅进行拓修,北至今鼓屏路小阜,南至今八一七北路上的虎节路口,东至今湖东路丽文坊口,西至今鼓西路渡鸡口。设6个城门,城门外均有护城河,南名虎节门,门外有大航桥,俗称大桥,桥在今八一七北路虎节路口。东南名安定门,门外有仁爱桥,桥在今开元路南端与妙巷东端之间,即今卫前街。东名康泰门,上建有东山楼,门外有东康桥,桥在湖东路中山路口之间,即今丽文坊。西丰乐门,门内宜兴门,门外有宜兴桥,在今鼓西路渡鸡口。西南名清泰门,上有清泰楼,门外有雅俗桥,俗称杨桥,桥在今达明路雅亮里与葛厝弄附近。拓建后的子城,面积比旧城扩展,城内官衙鼎立,郡衙在北居中,北靠城边,南设仪门,门在今鼓屏路湖东路口。同时,在乌石山西麓凿南湖,后引西湖水流入南湖,灌溉城西南田地。

子城扩建期间,唐光启元年(885年),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随王绪农民军入闽,有众3万余人,此后陆续有中原人士南下归属,并就地娶闽越族遗民女子为妻,人口迅速繁衍,又一次实现大规模的民族融合。据《闽县乡土志》载:“及唐季王氏来闽,随之者有36姓”。第三次的北方人南迁,更加开拓了福州的城建。

唐天复元年(约901年),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筑罗城,故罗城又名“威武军城”,把子城围成内城。城呈不规则圆弧形,方圆约40里,城高20尺,厚17尺,把晋安郡城包在城内。北面将冶山围入,成为全城制高点。南面以安泰河为限。罗城以大航桥河为分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经济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北中轴大道两侧辟为衙署;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筑高墙,这些居民区成为坊、巷之始,以后逐步形成“三坊七巷”的布局雏形。罗城城墙全部用砖砌筑,城砖都印有“威武军式样制造”的字样。砖的大小“以开元尺为准,长一尺八寸,厚三寸”。设8个城门,南利涉门,即今安泰桥北岸;东海晏门,即今东大路五一路口澳桥西端;东南通津门,即今津门路的高节路口;东北延远门,即今中山路北端贡院前附近,俗呼北院后;北永安门,即今北门钱塘巷永安境;西善化门,即今西门兜善化坊口;西南清远门,即今光禄坊澳门路澳门桥北;西北安善门。

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闽录》云:二年,后诸郡志相沿),王审知把椭圆形的南北端加以扩大,把罗城夹在里面,故称“夹城” ,名南北月城,方圆26里。南北夹城建成后,包括罗城略呈圆形,南端由利涉门扩展到今南门兜的宁越门,北端由永安门扩展到越王山(屏山)东麓的严胜门、遗爱门。夹城又叫做南月城、北月城,周围二十六里四千八百丈。南月城大门2个:宁越门(今南门兜)、美化门(原阔埕街),并开浚护城濠和江湖相通。北月城也有2个大门:严胜门(今华林寺东段)和遗爱门(今北门兜)。当时城南还有1座内城门,名叫水步门,在原水部菜头桥。北城还有2城门,一名井楼门,在今井大路七星井附近;一名迎仙门,在今西门兜。夹城建成后和罗城连成一起,把屏山、乌山、于山3个制高点都围在城中,提高福州的防御能力。当时还建筑7座佛塔(现仅存定光塔和坚牢塔,即俗称白塔和乌塔)和鼓山白云峰涌泉院(明永乐年间改名涌泉寺)。

北宋开宝七年(974年),福州刺史钱昱出于加强防御又增筑的东南夹城。南自光顺门(合沙门)而西,城329丈,门楼6间,敌楼30间;东自东武门(行春门,今称东门)而北,有安道、临江2门,楼3门,敌楼皆5间;便门2个(汤井门、船场门),敌楼9间,城274丈,开沿城河2900尺;自东武门而南,门楼3间,敌楼24间,城310丈,开沿城河3600尺,城高1.6丈,厚8尺,下用坚石为墙基,上垒以砖壁,复为屋盖。在福州历代城垣建设中第一次出现建敌楼。从当时外城的几座城门的旧址,可以看出其扩展范围。南面扩至合沙门,名远南,后改光顺,今洗马桥北边;东南扩到通仙门,今通仙境;东至春门(亦名东武门),今晋安桥西侧;东北扩至汤井门,今汤井兜和船场门;西南扩至怡山门,在迎仙门外,今西门兜。

宋太平兴国三年(987年) 宋太宗统一福建,宋王朝顾虑有反,下令废毁城垣,仅余残墙高数尺。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程师孟知福州,于次年动工修建福州城,在子城旧址加以修复。程师孟修复子城时,将西门扩展到今鼓西路元帅庙河沿,取名丰乐门,门外为定远桥,并将都仓(今称旧米仓),围在城内,又在城上建楼阁9座,即:蕃宣楼、西湖楼、五云楼、三山楼、清徽楼、泰山楼、堆玉楼、缓带楼、坐云楼。同时疏浚护城濠,架桥12座:虎节门大桥、清泰门雅俗桥、发苗桥、义和桥、宜秋桥、长利桥、仁爱桥、乐游桥、群乐桥、开通桥、便民桥、宜兴门桥。元朝再次下令废毁福州城墙。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北方人口纷纷南迁,形成福州历史上第四次移民高潮。据宋《三山志》记载,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福州户数已从太平兴国年间的94475户,增加到321284户,200年内增加226809户,增加2~3倍多,其中主户211500户,客户109692户,客户也占主户的半数。人口增长压力之下,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又于外城加以增筑。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命驸马都尉王恭修建福州旧城。王恭详细考察福州风水(又一位风水先生),认为要使城内生态完好,必须把屏山、乌山、于山三山环于城内,于是以石砌墙,北跨屏山主峰,外城绕乌山、于山二山建城墙,广袤方十里,基本上呈圆形,风水奇佳。重建时,先在屏山巅修建一座作为各城门楼样本的谯楼,故名“样楼”。从楼中可望大海,又名镇海楼。城墙的东、西、南三面则按宋代的外城遗址修复。南面的城垣围绕于山、乌石山麓,方圆10里,四周边长3340丈。城墙高2.1丈多,厚1.7丈,城上有敌楼62座,警铺98座,堞楼2164个,女墙4085个。

洪武六年(1373年)福州中卫指挥李惠等又加修建,在城中增建城橹,环城俱加屋盖。为防御倭患,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城上增设敌台36个,环城3面,挖濠深7.5尺,宽10丈,长3300余丈。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寇又侵犯,因有城垣保护,曾歼灭倭寇于城下。市郊“八十一堆”,相传就是当年倭寇葬身之地。万历十年(1582年)又重修,共有7大城门:南门(在九仙桥)、北门(即前夹城的严胜门,此门后塞,改仁爱门为北门)、东门(即前外城的行春门)、西门(即前夹城的迎仙门)、水部门(在东南面)、汤门(在东北面,即前汤井门)、井楼门(在汤门北面,即前船场门)。在石城之外的要冲地方,再加上一重半圆形的瓮城,亦有门,可关闭。还有水关4个,以沟通城内外的河道。

明代学者王世懋在《闽部疏》中写道:“天下形势,易辨者莫如福州府,诸山罗抱,龙从西稍衍处过行省,小山坐其中,乌石、九仙(于山)二山东西峙作双阙。其外托东山高大,蔽亏日月,大海在其外,是谓鼓山。西山迤逦稍卑,状若展旗,曰旗山,以配鼓。其前则印山若屏,似人巧凑泊而成者,然犹未睹水所经宿也。登道山(乌石山)以望,则大小二水,历历在目。大江从西南蛇行方山下,南台江稍近城而行。大江复从南稍折而东北,南台江水合之,汪洋弥漫,东下长乐入海,其山川明秀如此。”

明代学者王应山在《闽都记》中写道:”三峰峙于域中,三绝标于户外。甘果方几,莲花现瑞。襟江带湖,东南并海。二潮吞吐,百河灌溢。山川灵秀所都耶。逢兵不乱,逢饥不荒。沙合路通河口,海滨邹鲁,而自古记之。”至此,学者认为明代福州城的选址得天时、地利、人和,为最佳风水。其关键在于避风藏水,城内有树木茂盛的三山,可避风;城外有江河湖塘,可以藏水,福州成了天造地设的人间福地。

以后的清朝基本是照着明城府的布局加以完善,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总督李率泰因防火灾,拆换城屋,增筑垣墙,高2.4丈,厚1.9丈,计窝铺264座,炮台93座,垛口3000多个,马道5530丈。康熙三十年(1691年)总督郭世隆重建西南2城楼。雍正五年(1727年)、九年(1731年)相继重修,增筑女墙。干隆十六年(1751年)总督喀尔吉善、巡抚潘思榘又重修。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福建督抚重修城垣,竣工后将其山川形势以及坛庙、官署、坊乡、衢路、桥梁地位绘图注说。道光年间(1821~1850年)再次进行大修,但城的范围都没有拓展。
辛亥革命后,为了发展交通,城墙陆续拆毁。还珠门始建于五代龙德元年,初名镇闽台,又名归投门。清代经过改建,改名狮子楼,俗称双门楼,双门中置有石凿大狮3只,面朝南方,用以压五虎山,俗称“三狮掣五虎”。民国时改建公路时拆毁,三狮移置鼓楼前“海天鳌柱”匾下面,1952年拆鼓楼城墙建鼓屏路时,把石狮移置南门兜环岛,“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当然,从此以后,福州城的建设基本是限于停顿。

福州地理与风水有很大关系 以及相关的匪夷的事也发生了很多

Ⅳ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属于哪个市哪个区

属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
邮编:350100代码:350123区号:0591拼音:Minhou Xian
闽侯县位于福建省东部,福州市西北部,闽江下游。东与长乐市、罗源县及福州市区的晋安、鼓楼、仓山区相连,西与闽清县接壤,南与福清市、永泰县毗邻,北与古田交界。地理坐标为北纬25°47′-26°37′,东经118°51′-119°25′。总面积2133平方千米。
2003年末,全县户籍人口60.7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41万人念迅。通行闽东方言福州话。
县人民0驻甘蔗街道,全县辖1个街道、8个镇、6个乡:甘蔗街道、白沙镇、南屿镇、尚干镇、祥谦镇、青口镇、南通镇、上街镇、荆溪镇、竹岐乡、鸿尾乡、洋里乡、大湖乡、廷坪乡、小箬乡;江洋农场
历史沿革
汉建安元年(196年)置侯官县,属会稽郡南部都尉。晋太康三年(282年)侯官析置原丰、温麻县,三县同属晋安郡。南朝梁天监中年间(502-519年)侯官、原丰合并为东侯官。隋开皇九年(589年)复名原丰。十二年(592年)改名闽县,属建安郡。唐武德六年(623年)闽县析置侯官、长溪、新宁(长乐)、温麻(连江)县。贞观五年(631年)侯官又并入闽县。武周长安二年(702年)复置侯官县。永泰二年(766年)划侯官西部地置永泰县。贞元元年(785年)划北部地置梅溪场(后为闽清县)。元和三年(808年)侯官并入福唐县,元和五年(810年)复置侯官县,闽县和侯官县同属福州。五代仔册此晋天福六年(941年)改闽县为长乐县,翌年又恢复原名,时属长乐府。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闽县析置怀安县,侯官、闽县、怀安三县同属福州。元属福州路。明万历八年(1580年)怀安县并入侯官县,自此闽县、侯官两县并立,同属福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府废,翌年两县合并,各取首字定名为闽侯县。1913年闽县、侯官县并为闽侯县,属东路道(闽海道)。民国31年(1942年),析县治部分区域设福州市政筹备处,从此县市分治。1944年改名林森县。
1949年8月16日解放,1950年复名闽侯县,属闽侯专区。1956年3月直属省辖,8月改属福州市(或说,1958年属福州市)。1959年复属闽侯专区。1971年划属莆田地区(闽侯专区改称莆田地区)。1973年归福州市。(链接:《福州市志》有更详细沿革资料)
县治先后设于福州西涧、义序、尚干、螺洲,1970年县人民0驻地由螺洲镇迁至甘蔗镇。
闽侯原闽县部分宋时分为12都,元、明两代分为凤池西、凤池东、晋安东、晋安西、高盖南、高盖北、崇善东、崇善西、开化东、开化西、赞贤、安仁12都,清代仍沿其旧;侯官县部分宋、元、明、清均为桂枝、东孝悌、西孝悌、胜业、修仁、永安、东太平、西太平、石门、五芝10乡;怀安县部分宋时分为感应、崇业、灵山、八座、承平、移风、积德、侯官、同乐东、同乐西10乡,元代仍沿其旧。民国24年并为鼓山、南港、凤山、大湖4区。民国34年区署撤销,辖27个乡(镇)。
1949年划为开闽、马江、闽亭、扈屿、尚干、南港、南屿、侯官8镇和松鼓、双岳、平远、西豹、净屏、金山、凤冈、小南、穆源、桐口、九凤、关源、甘蔗、白沙、洋箬、大湖、双大、双湖、义序、螺洲、四维、城门、永胪、嘉登、凤港、江滨、竹岐、东汶、大北、小北、江南、江北33乡。1955年4月,义序、吴山、盘屿、阳岐4乡划归福州市。1956年划为城门、马尾、南屿、白沙、尚干、雪峰、石牌7个区。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划为18个人民公社姿春。1960年,马尾公社划归福州市。1961年亭江、琅岐、北峰、建新4个公社划归福州市。1970年城门公社划归福州市。1983年划为14个人民公社1个镇。
1984年实行政社分开,各公社分别改为乡(镇),共设4个镇11个乡,后又增设小箬乡,并陆续将5个乡改镇。
2000年,闽江乡划出公婆、胜利、建星、闽亭、建亭5村归马尾区。闽侯县辖甘蔗、白沙、荆溪、上街、南屿、南通、祥谦、尚干、青口9个镇,廷坪、洋里、小箬、大湖、鸿尾、竹岐、闽江7个乡,设7个居委会、311个村委会。面积2136平方千米,人口61.95万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580048人,其中:甘蔗镇 47798人、白沙镇 32106人、南屿镇 50045人、尚干镇 17909人、祥谦镇 52834人、青口镇 68873人、南通镇 42319人、上街镇 62393人、荆溪镇 47494人、竹岐乡 27600人、鸿尾乡 31696人、洋里乡 25943人、大湖乡 29102人、廷坪乡 28661人、闽江乡 3893人、小箬乡 8560人、江洋农场虚拟乡 2822人
2001年,闽侯县行政区划一览表(资料截止日期: 2001年12月31日):
乡镇名称 0驻地 面积(平方千米) 户数(户) 人口(人) 居委会(个) 村委会(个)
甘蔗镇 五福村 38 11300 39764 2 14
白沙镇 白沙 175 6171 25827 1 21
荆溪镇 徐家村 147 10200 37521 17
上街镇 上街村 155 15542 57257 23
南屿镇 南旗村 170.5 13104 54284 1 23
南通镇 南通村 112 10568 40382 17
祥谦镇 泮洋村 86 11980 51864 18
尚干镇 洋中村 5 4108 14705 1 12
青口镇 青口村 127 21490 71622 39
廷坪乡 廷坪村 217 6687 33048 25
洋里乡 花桥村 152 5784 26683 23
小箬乡 小箬村 41 2201 9938 8
大湖乡 大湖村 327 7058 30826 23
鸿尾乡 石佛头村 157 6760 29585 20
竹岐乡 竹岐村 219 6033 26000 22
闽江乡 峡南村 缺数据 2418 9729 11
合计 2136 141404 559035 5 316
2003年,闽侯县辖9个镇、7个乡:甘蔗镇、白沙镇、南屿镇、尚干镇、祥谦镇、青口镇、南通镇、上街镇、荆溪镇、竹岐乡、鸿尾乡、洋里乡、大湖乡、廷坪乡、闽江乡、小箬乡。
2004年,全县辖9镇7乡,323个村(居),总人口61.5万。
2005年2月5日,福建省人民0(闽政文[2005]36号)批复同意:闽侯县撤销闽江乡,现有闽江乡并入祥谦镇。合并后的祥谦镇辖泮洋、兰圃、枕峰、凤港、_前、双龙、洋下、岐尾、澜澄、山后、辅翼、卜洲、三溪口、门口、萧家道、禄家、中院、江中、峡南、新建20个村委会,镇人民0驻地不变
2005年9月27日,福建省人民0《关于撤销闽侯县甘蔗镇建制设立甘蔗街道办事处的批复》(闽政文[2005]456号):同意撤销闽侯县甘蔗镇建制,设立甘蔗街道办事处,原甘蔗镇的行政区域为甘蔗街道办事处的行政区域,甘蔗街道办事处驻原甘蔗镇0所在地五福村。
2005年,闽侯县辖1个街道、8个镇、6个乡:甘蔗街道、白沙镇、南屿镇、尚干镇、祥谦镇、青口镇、南通镇、上街镇、荆溪镇、竹岐乡、鸿尾乡、洋里乡、大湖乡、廷坪乡、小箬乡。
甘蔗街道面积46.8平方千米人口3.8万人
地处福州西郊,是闽侯县城所在地,距省会福州市中心仅20千米。面积46.8平方千米,人口3.8万。辖14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
2005年,撤销甘蔗镇,设立甘蔗街道,原甘蔗镇的行政区域为甘蔗街道的行政区域,办事处驻原甘蔗镇0所在地五福村。
附:原甘蔗镇面积46.8平方千米,人口3.8万人(2004年)。代码350121100。辖2个居委会、14个行政村:~001_福龙居委会、~002_三福居委会、~201_青岐村、~202_十字村、~203_长江村、~204_大元村、~205_双池村、~206_五福村、~207_化龙村、~208_三英村、~209_山前村、~210_横屿村、~211_昙石村、~212_洽浦村、~213_南山村、~214_流洋村。
白沙镇面积176平方千米人口3.67万人(2004年,其中农业人口2.6万人)代码350121101
位于闽侯县西北部,,距福州和县城分别为26和10千米。因闽江冲积的大量白色黄砂而得名。辖1个居委会、21个行政村:~001_白沙居委会、~201_白沙村、~202_大漱村、~203_马坑村、~204_汶溪村、~205_溪头村、~206_楼格村、~207_孔元村、~208_井下村、~209_新坡村、~210_上寨村、~211_林柄村、~212_大目溪村、~213_院埕村、~214_梧桐下村、~215_汤院村、~216_大目埕村、~217_洋石村、~218_唐举村、~219_上岐村、~220_联坑村、~221_坑头村。
南屿镇面积170平方千米人口5.6万人(2004年)代码350121102
位于闽侯县南部,旗山东麓,大樟溪西岸。辖1个社区、23个行政村:~001_南屿社区、~201_龙泉村、~202_九都村、~203_桐南村、~204_村下村、~205_芝田村、~206_玉田村、~207_茂田村、~208_新联村、~209_五都村、~210_中溪村、~211_尧沙村、~212_江口村、~213_柳浪村、~214_六十份村、~215_后山村、~216_流州村、~217_元峰村、~218_高岐村、~219_甲岐村、~220_晓岐村、~221_南井村、~222_南前村、~223_南旗村。
尚干镇面积5平方千米人口1.8万人(2004年)代码350121103
辖1个居委会、12个行政村:~001_尚干居委会、~201_东升村、~202_过浦村、~203_洋中村、~204_后村村、~205_乌门村、~206_亭上村、~207_红新村、~208_龙醒村、~209_后福村、~210_后浦村、~211_后厝村、~212_浦里村。
祥谦镇面积86平方千米人口5.38万人(2004年)代码350121104
与福州南台岛隔江相望;东邻长乐营前镇;南连青口镇;西毗南通镇。镇0驻泮洋村。辖泮洋、兰圃、枕峰、凤港、_前、双龙、洋下、岐尾、澜澄、山后、辅翼、卜洲、三溪口、门口、萧家道、禄家、中院、江中、峡南、新建20个村委会。
2004年辖18个行政村:~201_兰圃村、~202_枕峰村、~203_泮洋村、~204_凤港村、~205_洋下村、~206_双龙村、~207__前村、~208_岐尾村、~209_澜澄村、~210_山后村、~211_卜洲村、~212_辅翼村、~213_三溪口村、~214_中院村、~215_门口村、~216_肖家道村、~217_禄家村、~218_江中村。2005年,撤销闽江乡,现有闽江乡并入祥谦镇,合并后的祥谦镇辖20个村委会。
附:原闽江乡人口4485人(2004年)。代码350121205。辖2个行政村:~201_峡南村、~202_新建村。2005年撤销闽江乡并入祥谦镇。
青口镇面积127平方千米人口8万人(2004年)代码350121105
辖1个社区、39个行政村:~001_青新社区、~201_东台村、~202_西台村、~203_联丰村、~204_坊口村、~205_溪东村、~206_前街村、~207_后街村、~208_大埕村、~209_长楼村、~210_船尾村、~211_宏一村、~212_宏二村、~213_宏三村、~214_宏四村、~215_吉山村、~216_后福村、~217_青林村、~218_联光村、~219_梅岭村、~220_莲峰村、~221_傅竹村、~222_梅溪村、~223_沪屿村、~224_村里村、~225_壶山村、~226_农光村、~227_庄头村、~228_杨厝村、~229_镜上村、~230_青口村、~231_团结村、~232_文华村、~233_青秀村、~234_升旗村、~235_红旗村、~236_幸福村、~237_青布里村、~238_青布岭村、~239_前洋村。
曾与尚干、祥谦镇和闽江乡合称闽县七里。1983年4月设乡,1992年11月改为建制镇。
南通镇面积112.2平方千米人口4.05万人(2004年)代码350121106
位于闽侯县东南部,乌龙江南岸,直距省会福州28千米。辖17个行政村:~201_南通村、~202_银安村、~203_洲头村、~204_上洲村、~205_泽苗村、~206_廷宅村、~207_泽洋村、~208_桥街村、~209_陈厝村、~210_罗州村、~211_瓜山村、~212_建南村、~213_古城村、~214_文山村、~215_马腾村、~216_新岐村、~217_方庄村。
上街镇面积157平方千米人口6.06万人(农业人口,2004年)代码350121107
位于福州西郊,东临闽江。辖23个行政村:~201_侯官村、~202_厚美村、~203_上街村、~204_新峰村、~205_红峰村、~206_沙堤村、~207_联心村、~208_榕桥村、~209_庄南村、~210_溪源宫村、~211_美岐村、~212_青州村、~213_岐安村、~214_岐头村、~215_中美村、~216_金屿村、~217_浦口村、~218_建平村、~219_蔗洲村、~220_厚庭村、~221_马保村、~222_新洲村、~223_马排村。
荆溪镇人口4.5万人(2004年)代码350121108
位于福州西郊,距福州市中心16千米,距闽侯县城6千米,辖17个行政村:~201_荷洋村、~202_仁洲村、~203_六_村、~204_关中村、~205_关西村、~206_埔前村、~207_关东村、~208_关口村、~209_荆溪村、~210_溪下村、~211_港头村、~212_光明村、~213_桐口村、~214_厚屿村、~215_古山洲村、~216_桃田村、~217_永丰村。
竹岐乡面积224平方千米人口2.91万人(2004年)代码350121200
位于闽江南岸,与县城仅一江之隔。乡0驻竹岐村。辖22个行政村,210个自然村:~201_苏洋村、~202_白龙村、~203_春风村、~204_榕东村、~205_榕中村、~206_榕西村、~207_汶州村、~208_山洋村、~209_竹岐村、~210_竹西村、~211_元格村、~212_火炬村、~213_半岭村、~214_南洋村、~215_罗洋村、~216_叶洋村、~217_前山村、~218_蒲洋村、~219_溪南村、~220_里洋村、~221_天台村、~222_春光村。
鸿尾乡面积157平方千米人口3.42万人(2004年)代码350121201
位于闽侯县西部,东与竹岐乡接壤;西与闽清县毗邻;南与永泰、闽清交界;北临闽江。辖20个行政村:~201_里头村、~202_岩石村、~203_安樟村、~204_南元村、~205_大罕村、~206_溪元村、~207_桥头村、~208_南坑村、~209_大坑村、~210_鸿尾村、~211_大模村、~212_官路村、~213_超_村、~214_汉头村、~215_奎石村、~216_元口村、~217_南下村、~218_埕头村、~219_青马村、~220_古洋村。
洋里乡面积151平方千米人口3.15万人(2004年)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人(2004年)代码350121202
位于闽侯县西北部山区,距福州市70千米,距县城50千米,平均海拨700米以上。辖23个行政村,146个自然村:~201_洋里村、~202_安仁村、~203_锡地村、~204_茶苑村、~205_绅带村、~206_新见村、~207_花桥村、~208_仙门村、~209_岭兜村、~210_仙洋村、~211_后坑村、~212_张际村、~213_长基村、~214_林洋村、~215_刘洋村、~216_刘地村、~217_田_村、~218_金田村、~219_廷洋村、~220_洋头村、~221_梧溪村、~222_友泉村、~223_梧洋村。
大湖乡面积282平方千米人口3.23万人(2004年)代码350121203
位于闽侯县北部山区,南接白沙镇,西邻洋里乡;北连廷坪乡,东和罗源县霍口乡、福州市晋安区日溪乡以及市农垦局管辖的江洋农场交界,平均海拨660米。乡所在地距福州67千米。辖23个行政村:~201_新塘村、~202_箬洋村、~203_马_村、~204_洋山村、~205_后井村、~206_仙山村、~207_大坪村、~208_珍山村、~209_后洋村、~210_双溪村、~211_上苑村、~212_大池村、~213_兰田村、~214_碾坑村、~215_岭头村、~216_东姚村、~217_墙坪村、~218_东_村、~219_坂头村、~220_茶坪村、~221_六锦村、~222_大湖村、~223_雪峰村。
廷坪乡面积217平方千米人口3.5万人(2004年)代码350121204
位于闽侯县北部,东与罗源县接壤;西与闽清县相连;北与古田县交界;南与大湖乡接连。辖25个行政村:~201_廷坪村、~202_溪坪村、~203_西坑村、~204_下洋村、~205_文山岗村、~206_黄埔村、~207_洪山村、~208_岩头村、~209_西山村、~210_马厝村、~211_盘岭村、~212_赤坑村、~213_罗桥村、~214_蕉溪村、~215_曹地村、~216_汶合村、~217_广坪村、~218_石洋村、~219_石井村、~220_流源村、~221_尾桥村、~222_塘里村、~223_石坑村、~224_后溪村、~225_池坑村。
小箬乡面积41平方千米人口1.05万人(2004年)代码350121206
位于闽侯县西部山区,闽侯下游北岸,距闽侯县城46千米。辖8个行政村:~201_小箬村、~202_湖柄村、~203_西村村、~204_大坂村、~205_中平村、~206_福田村、~207_尚格村、~208_尚锦村。
*江洋农场代码350121400
辖4个行政村:~201_江洋村、~202_角洋村、~203_武竹村、~204_彭湖村。
2021年3月,闽侯县上榜2021中国县域网络购买力百强榜第63名。
2021年1月,中央文明办确定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闽侯县上榜。
2020年12月,2020年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名单发布,闽侯县名列第9。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发布《2020年淘宝村百强县》,闽侯县上榜,排名第58位。
2020年7月,2019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出炉,闽侯县位列第69名。
2020年5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闽侯县榜上有名。
2017年12月,闽侯县上榜2017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魅力示范县。
2016年9月,环境保护部授予闽侯县“国家生态市、县、区”称号。
2016年2月,闽侯县上榜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