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森的人物生平
林森为福建闽侯县尚干镇人。林森幼居福州,1877年入学读书。1881年进鹤岭英华书院。1883年考入台湾中西学堂电科。
1884年在台北电信局工作。
1891年与邻村郑氏女结婚。
1893年郑氏病故,誓不再娶(无子嗣)。
1895年台湾被割让日本,参加抗日军,失败后回闽侯入母校英华书院任教。
1898年再度赴台湾,加入兴中会。考取台南地区法院嘉义支部通译,联络岛上爱国志士,进行反清抗日活动。
1899年因日本侦捕返回闽侯。
1902年考入上海海关任职,组织旅沪福建学生会。
1905年创办福州阅报社。
1909年由上海调往江西省九江海关工作,设立当阳书报社宣传革命。创办商团,举办军事训练班,联络新军,为武装反清作准备。
1911年10 月武昌起义后,23日九江响应起义,任九江军政府民政长。 1912年1月任南京国民临时政府参议院议长。
1913年4月出席北京第一届国会,被选为参议院议长。二次革命爆发,国民党议员离京南下。二次革命失败后于12月赴日本。
1914年离日本赴美洲,开展筹饷和党务活动,在此期间策划谋杀民国三大名记者之一的黄远生(后证明是误杀)。
1916年6月袁世凯死,7月离美回国,8月任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外交部部长。
1918年10月被选举为参议院院长兼宪法会议议长。
1921年1月任非常国会议长。1922年出任福建省省长。
1923年2月被召回任大本营建设部部长兼治河督办。10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改组会议,负责国民党改组事宜。 1924 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任命为国民党海外部部长。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为西山会议派领袖之一。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被选为常委,多次被选为西山会议派中央常委兼海外部部长。
1926年元旦国民党“二中”全会召开,通过《弹劾西山会议决议案》,受警告处分,会后不久赴南京主持中山陵建设。 1927年9月宁、汉、沪三方合流,被推为南京国民政府常务委员。1928年9月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10月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
1929年1月任国民政府任务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
1931年1月21日任国民政府主席,2月赴菲、澳、美、英、德、法诸国慰问侨胞并视察党务。3月还在国外,国民党中央常委会选其为立法院院长。4月国民党中央4名监委通电弹劾蒋介石,时虽在国外,也列名其中。6月蒋介石复任国民政府主席, 12月蒋介石下野,被推为国民政府代理主席,并确定主席为国家元首,不负实际政治责任。
1932年元旦就职。此后国民政府虽多次改组,都一直担任国民政府主席。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后,主持召开国难会议,强烈抗议日本承认“伪满洲国”。
1935年11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常务监察委员。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时,代理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明确表示 “讨伐令不可下”,力主和平解决,认为“张学良部队是爱国的”,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7年1月4日、2月18日以主席名义连下赦免令、复权令,但蒋介石拒不执行,反而长期幽禁张学良。 1937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七·七” 卢沟桥事变,全面发动侵华战争。遂号召“全民奋起,全力抵抗”。10月国民政府西迁重庆,随只身入蜀。不久北平、南京相继成立伪政权,便发表严正声明,并发布明令通缉汉奸头目。
1938年3月赴武汉主持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抗战救国纲领》。7月召开国民参政会致词,手书“抗战必胜”来激励全国军民。12月汪精卫叛逃投敌,以国民党中央监察常委身份力主开除汪精卫党籍,并明令通缉。
1941年12月9日以国家元首名义,向德、意、日三国宣战。此后致力于废除美、英等不平等条约。
1943年1月中美、中、英新约签署,不胜欣喜,特邀宋庆龄、于右任等国民党元老合影。
1943年8月1日因车祸在重庆逝世,终年75岁。国民政府为他举行隆重国葬。葬于重庆市歌乐山南麓“林园”内。同年8月15日下午2时,延安各界数千人在边区大礼堂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大会。到会的有,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第三届国民参政员林伯渠、吴玉章、高岗、晋西北行署主任续范亭、国民政府军事会员联络参谋徐佛观、郭仲容,以及边区各机关、学校、部队、团体的代表。9月7日上午,公祭林森的典礼分别在重庆的山洞双河桥、市内的新运服务所以及夫子池忠义堂举行。典礼开始后,每隔30秒,即鸣放礼炮一发,直至101响。官方及民间人士络绎不绝地前往吊唁。同时,在重庆以及全国各地都设置灵堂进行了吊唁活动。
林森临终之时,嘱咐蒋介石等人:务必要光复台湾!
中共中央致唁电说:“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慈闻溘世,痛悼同深。”《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为元首逝世致哀》,内容为"这是抗战中全国人民最哀痛的事情,是国父逝世以后我国最大的损失……(他)继承国父的遗志,毕生尽瘁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不仅全国敬仰,友邦亦莫不钦佩。林主席逝世,这是抗战中全国人民最哀痛的事情,是国父逝世后我国最大的损失。林主席承继国父的遗志,毕生尽瘁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12年来,更亲自领导了抗战建国的伟大而艰苦的事业,不仅全国敬仰,友邦也莫不钦佩。"
1979年,中共中央认为林森“是着名的老一辈民主革命家”。
2. 林森个人简介
林森,1868年1月18日出生于福建闽侯县尚干镇,是中国国民党右派(西山会议派)的成员。他曾在国民政府担任主席、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代理主席、国民政府临时参议院院长、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议长等职。
原名林天波,字长仁,号子超,自号青芝老人,别署百洞山人、虎洞老樵、啸余庐主人。1877年入学读书,1881年进入鹤岭英华书院,1883年考入台湾中西学堂电科。1902年去上海海关工作。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先后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耶鲁大学文科研究院学习。1914年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
林森幼居福州,入英华学堂,因反清被开除,后来参加反割让台湾斗争,并加入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成立时率会加盟。辛亥革命中,他领导九江起义,并促成海军反正,派遣军队支援湖北、安徽,稳定革命大局,被推举为民国开国参议院议长。参与二次革命,加入中华革命党,受孙中山委托主持美洲党务;又创办飞行学校,被孙中山誉为"领袖支部"。
1916年回国继续主持参议院,随后率众南下护法,在南方军政府担任外交部长,努力维护孙中山的领袖地位。1922年底任福建省长,三个月后返回广东,担任建设部长等职,后来当选为国民党一大中央执行委员。1925年7月国民政府成立,他担任常务委员、海外部部长,因参与"西山会议"受到警告处分,接着主持中山陵的建设。
1927年起,他担任特别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常委、立法院副院长等职。1931年,他改任立法院长、代理国府主席。次年元旦,出任国民政府主席兼主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张团结抗日。1943年5月接见外国使节时发生车祸,中风不治,同年8月1日去世于重庆。
(2)福建福州林森在哪里扩展阅读
林森(1868年-1943年8月1日),字子超,号长仁。福建林森县(闽侯县)人。1914年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林森幼居福州,入英华学堂,因反清被开除,后参加反割让台湾斗争,并加入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成立时率会加盟。辛亥革命中,领导九江起义,并促海军反正,派兵援鄂、皖,稳定革命大局,被举为民国开国参议院议长。1932年起接替蒋中正担任国民政府主席一职。1943年8月1日因车祸在重庆逝世,葬于重庆歌乐山林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