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福州主要的桥的资料
桥是工程的实体,也是文化与科学的物质体现。它融生活实用性、观赏艺术性、人文纪念性为一体。桥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它渊源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福州地区自古以来水网稠密,河道纵横,沟壑如织,悬崖壁立,桥梁记载,不绝于书。清朝以前,福州地区有古桥797座。由于历史变迁,到1994年底仅存398座,其中名古桥39座。①仪态万千的福州古代桥梁,显示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巨大的文化创造力,也体现出闽中文化独特的地域特征。
一、闽中桥梁,可甲天下
我国现存最古的桥梁是河北的赵州桥。它约于隋朝大业初年(605年后)建成。②福州地区的桥梁建筑在唐代也已崭露头角,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当是闽侯县鸿尾乡龙泉桥,它建于唐景云元年(710年),石拱桥,桥长3.3米,为整块巨石凿成。还有建于唐大历六年(771年)的福州“连坂桥”,它位于南郊城门镇连坂村前,甘泉山北麓。石构平梁建筑,单孔,全长15米,面宽1.41米。两岸边的桥台呈长方形,均用条石叠砌在木桩上,木桩直径约40厘米。两桥台之间架两条大石梁,石梁上阴刻:“当境连满与妻林十六娘为所生父母造桥一所,愿家国平安,同沾利禄。上元辛亥八月三日造”。上元辛亥即唐大历六年。③位于闽江口下游闽安镇邢港出口处的“迥龙桥”,又名“飞盖桥”、“沈公桥”,也始建于唐代,宋郑性之重修;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和1922年曾修缮过。系石构多跨伸臂平梁建筑,南北走向,全长65.65米,宽4.46米。5墩6孔,桥墩呈船形,每两墩之间均铺3根巨大石梁。桥面两边设石栏杆,栏柱截面为方形,柱子雕饰狮子、莲花、圆球等。桥南有玄帝亭,亭为木构4角,边竖2通石碑,一为郑性之书刻“飞盖桥”,一为康熙年间士民题刻“沈公桥”。桥北有圣王庙,庙为土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庙前有跨街亭,亭把庙、桥连成一体。亭内有3通石碑,记载“迥龙桥”的历史沿革。④
福州古桥造型多样,仪态万千,主要有浮桥、石磴桥、石构平桥、石拱桥、木构桥、亭桥(屋桥)等。小桥玲珑,大桥壮观,深涧之桥,险峻恢宏。如位于仓山区盖山镇阳岐村的“午桥”,俗称“五门桥”,宋元佑四年(1089年)造,南北走向,石构平梁建筑,4墩5孔,桥墩为船形,桥墩上部采用悬臂墩办法,层层重叠,出挑5层,桥墩之间架以巨大石梁,全长34米,面宽3.25米。桥面两旁设栏杆,栏柱有“黄州八娘”等楷书题刻。民国《福建通志》记载:阳岐午桥“每石俱有刻字,笔势似蔡君谟”,今字已磨损。⑤又如“多亭桥”亦名“店板桥”,位于晋安区日溪与罗源县霍口乡交界处,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建于飞水溪上,相传为清朝雷姓书生朝思所建,是福州市保存较完好的大型单孔瓦廊木撑式风雨桥,桥亭屋脊上装饰有别致的双龙戏珠。再如“护国桥”,位于罗源县起步镇护国村。建于宋元丰二年(1079年),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毁于水灾,次年乡人募捐重建。据建桥石碑记载“清光绪九年(1883年)九月桥折,十月经监生郑元朗独立修造。民国5年(1916年)董大宇、郑梦珍重修。桥、塔、庙、路均告成功”。该桥为石梁平板桥,4墩5孔。
建于闽侯县白沙镇联坑村南山涧上的“远济桥”,又名“石陌桥”,为古时福州通往京都必经之路。桥为东西走向,全长23米,宽5米。廊屋单檐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高4.5米。两旁有木栏杆,桥梁构架采用斜撑式,头尾分落在两岸岩石上。桥身离涧底水面约20米,悬空而立,若似琼楼玉宇,蔚然壮观。桥亭上悬挂一全块酸丝板木匾,长193厘米,宽63厘米,匾上镌刻“远济桥”三个隶书大字,并阴刻方寸行书跋文,其中曰:“任天下事者,苟皆以建桥之心为心,则天下何远而不济哉,然则远济又岂独为建桥言哉”的命名含义。该匾为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进士、邑人陈景韶所撰书,书法笔墨酣畅,丰姿潇洒。
在福州地区造型多样的古桥中也有不少古为今用,被改造成现代桥梁,兼具文物桥和交通桥作用。如位于福清市新厝镇桥尾村的“桥尾桥”,又名“上洋桥”、“兴化江口桥”,是福清市与莆田市的分界桥,建于宋元佑五年(1090年)。现在在石桥原墩上改建为公路桥,长97米,宽4.8米,9墩10孔。又如位于连江县蓼沿乡朱公村的“朱公桥”,始建于宋嘉佑三年(1058年),系知县朱定所建,故名“朱公桥”。桥北有小塔,为清干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1977年原桥拆除,在原桥址上改建成双孔石拱桥,原“朱公桥”古迹留下的仅有桥栏柱上石狮两头。古石桥改造为现代桥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福州地区古代桥工技艺的高超。
二、傍山临水,奇巧险竣
为了适应福州地区山水沟壑多如网织的特殊地理环境,古代桥工遁道自然,精心巧思,所建人工之桥融于自然环境之中,为自然山水又添美色。如“合浦桥”又称“下浦桥”,位于闽侯县南屿镇合浦村,始建于宋代,桥长20米,宽2.5米,南北走向,石砌4墩5孔,石板桥梁,全桥植有3株古榕,枝壮叶茂。尤其中桥墩上长着盘根错节的古榕一株,树龄300多年,树根粗壮,蜿蜒20多米,活似地龙,贯通全桥,与桥面石板和石墩紧紧合抱,融为一体,坚固异常,世为罕见。另两株古榕经历数百年风霜,苍翠葱郁,枝干纵横交错,似结连理。桥旁松、竹、梅“三友”一丛,岁岁枯荣,于今依然茂盛。树下建一座小庙宇,中祀闾山狮公仙师。庙亦有数百年历史,传说明代尚书黄镐当年晋京考试,路经此桥,受神明点化而高中进士。观此桥,人在树下,树在桥上,桥在水中,人、桥、树、水浑然一体,如入天人合一之境界。
位于闽侯县南通镇苏坂村的“榕荫桥”,始建于宋隆兴二年(1164年),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里人邮传部尚书陈璧重建,全长27米,宽3.5米,石构梁桥,船形墩,酾水三道,桥两端数株千年古榕,枝叶繁茂,参天蔽日,桥两旁有石块栏杆,桥栏板上镌刻陈璧书“榕荫桥”。书法苍劲圆润,古朴简远。精美的建桥工艺与清沏的碧水、参天的古榕、绿色的田园,天然融合,掩映生姿,秀色迷人。
在两岸悬崖峭壁建桥,是福州桥梁一大特色。位于罗源县鉴江石笏里的“坦桥”,又名“险桥”。明嘉靖丙午年(1546年)建造,清干隆三十三年(1768年)知县马淮倡修,为单跨石板桥,两端以悬崖峭壁为基,砌有桥档,桥面跨峡谷6米,用2条各宽1米、厚0.5米、长8米的巨大花岗岩条石架成。现仅存1条,桥高13米,无桥栏。又如“鼓响桥”,位于闽侯县荆溪镇关中村鼓响自然村。据桥头附近的三峰寺石碑所刻“时大元延佑七年”(1320年)考证,该桥与三峰寺应是同时建造。现桥为清干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建,为石构单孔石拱桥,长约21米,宽3.2米,高20余米,跨度9米,桥顶面厚0.35米,桥从两岸悬崖峭壁向中间砌半圆形石拱,从溪而望,高崖峭壁,溪流直泻而下,与高高的拱桥相交融,气势磅薄,雄伟壮观。溪流经桥而下,两岸悬崖峭壁,溪潭深邃,溪水形成高30余米的落差,急流把石潭冲击成直径各1米多的3个石洞,急流冲泻洞中,发出“轰咚咚”的鼓响声,桥上行人闻此鼓声,心中陡增激情,故石拱桥亦名“鼓响桥”,被称为福州地区最为壮观的古代石拱桥。
在福州地区的各种古桥中,屋桥(也称亭桥、风雨桥)别具一格,即在桥上建有桥屋、桥廊。正如清代周亮工《闽小纪》所载:“桥上架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闽地多雨,欲便于憩足者,两檐下类覆以木板,深辄数尺,俯栏有致,游目无余,似畏人见好山色故障之者。”⑥如“三溪亭桥”,位于闽侯县大湖乡六锦村,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为单跨石墩木梁廊屋古桥,全长32米,宽3.8米,桥亭高4.5米,横跨雪溪东、西两岸半山悬崖峭壁间,似飞虹悬空,奇峻非常。建桥者在两岸距涧10米高处劈削悬岩为桥台,斜支圆木呈“八”字形,向跨孔中间伸出,以顶托大梁。桥面横铺木板,上建廊屋4柱3间,纵深12间,让行人休憩或避风躲雨。又如“西塘桥”,位于永泰县东洋乡西塘村。始建年代待考,清干隆十九年(1784年)重建,石拱单孔跨径20.3米,全长29米,宽4.2米,高11米。桥上加盖木亭,两边双排木柱40根,坐倚栏杆,两端石砌石阶连接古道。再如“合拢桥”,位于闽清县省璜乡省璜村,始建于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重建。桥长53米,宽3.2米,砌石为墩,架木为桥。桥面铺设红色地砖,两旁用46根立柱分里外两行,构成11个亭架。亭顶有5个亭翼,盖以青瓦。两旁红漆扶栏和木板坐椅,造型古朴,典雅大方。行人歇息于廊桥,掩映在青山碧水之中。“合拢桥”是福州地区现有亭桥中最长的一座。
三、内涵深厚,形式巨丽
福州古桥作为人文景观,体现出中国古桥所具有的深厚的中国传统美学理念和福州地域文化艺术意境,也展示出中国古桥建筑上的高超技艺和具有福州地域特征的古桥建筑风格。可以说,古桥既是一座通行的物质载体,又是一件耐人观赏的艺术品,古桥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福州地区古代桥工善于总结运用先进的桥梁技术,并把它和传统艺术巧妙融合在一起。如桥的附属建筑和石雕工艺,形式丰富,艺术精湛,桥上往往用石雕、碑记、亭、塔、扶拦等艺术品来装饰,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所以,清代周亮工在《闽小纪》中说:闽中桥梁“最为巨丽”⑦。福州“万寿桥”,是闽江最早的跨江大石桥,据明代王应山《闽都记》载:“万寿桥,横跨台江,旧为浮桥,屡修屡坏。宋元佑间,郡守王祖道置田一十一顷七十二亩备修桥费。元时田入头陀万岁寺。大德七年(1303年),头陀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桥,酾水为二十九道,上翼以石栏,长一百七十丈有奇,南北构亭二。至治二年(1322年)落成。学士马祖常为记,刻‘万寿桥’三字于右”。⑧“万寿桥”前身是浮桥,始建于宋元佑八年(1093年),时为知州的王祖道征集工匠以楞严洲为中心,南北各造浮桥1座。北桥江面宽154米,用船20只,南桥江面宽约785米,用船100只,以粗大藤缆紧固于江中所植的18根石柱上;船上铺盖木板,作为桥面,高与沙洲平,宽3.4米,两旁设有栏杆。两座桥总长为1000米。为方便江中行船,在江心的浮桥口还留有两个高门。整个建桥工程于宋绍圣元年(1094年)完成。宋崇宁二年(1103年),楞严洲与仓前山之间又出现一个沙洲,即中洲,江面被割为3条水道,因之浮桥也相应改建为北、中、南3座。北桥(今小桥桥位)用船16只,中桥(万寿桥位)用船73只,南桥(江南桥位)用桥13只,共用船102只。⑨陆游《渡浮桥至南台》诗云:“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⑩由于江阔水急,浮桥无力抵御风浪的袭击,时多损坏,两岸交通经常为之中断,元代时改建为石桥,即“万寿桥”。{11}“万寿桥”于元大德七年始建,元至治二年落成,是元代福建最大的建设工程,它与后建的江南桥合称为大桥。全长570多米,29孔立28个舟状石墩,承托石梁。桥上铺石板,砌以石栏。桥栏石柱雕有形状各异的石狮。桥南北各建有风雨亭。“万寿桥”在桥梁技术上的一个创新,就是对桥梁基础采用“睡木沉基”法,即:用木笼填石为基。先在桥墩处下木笼,然后,在笼内密填石块为基。“万寿桥”建成后,历代都曾对大桥进行修葺。1930年为适应汽车行驰,由日本大和工业合资会社承包改建成水泥路面。1971年对“万寿桥”进行全面增高拓宽,改称“解放大桥”。{12}1995年至1996年拆除重建为现代化大桥。
始建于唐,重建于宋的台江区新港街道河口尾的“路通桥”,桥为西南至东北走向,花岗岩石砌建,2墩3孔石拱桥,形如玉带。全长30.7米,宽3.6米,两端为台阶踏步。两侧护栏的望柱、寻杖、阑版均按宋《营造法式》规制建造,是福州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拱桥。{13}民谣云:“南台沙合,河口路通。先出状元,后出相公”。{14}
位于闽侯县上街镇榕桥村的“十四门桥”,又称“榕桥”,是闽侯现存最长的宋桥。宋元丰二年(1079年)始建,东西走向,石构,平梁式,全长102米,有13个舟形石墩,两墩相距4~6米不等,各用两条石板平架成桥面,面宽1.8米,拱跨溪源溪之上。桥多次损坏,历经重修。桥面石板上刻有造桥、修桥者的姓名及年代。其中,第一孔北向桥面石板条上,铭刻“元丰二年十一月庚申造,至八年十一月廿三日壬辰毕,石匠张保”。{15}“十四门桥”是建筑技术别具一格的石墩石板桥,古代桥工根据淤泥沙质松软的地质特点,采取了“睡木沉基”法建筑工艺,用数层纵横交错编排而成的木筏,固定在建桥墩位置的水面上作为桥基,然后在水面上垒石砌墩,随之木筏沉到水底,基础与石墩受力均衡牢固。“十四门桥”融于山水树荫之间,一幅水乡美丽画卷。明代郑元韶写有“十四门桥”诗:“西望旗山数里遥,寻常春涨阻耕樵。而今游客过多少,忆渡溪源十四桥”。{16}
处于台江区八一七南路小桥头的“沙合桥”,因“万寿桥”俗称“大桥”与之相对应,“沙合桥”俗称“小桥”,建于元代,明成化六年(1407年)由知府周纯重建。跨径7.2米,拱圈厚度仅0.2米,比现代桥梁设计理论的计算值还要小得多,拱顶离路面极近。已历600多年,现在每天经过桥上的车辆超过千辆,有的还是载重汽车,石桥仍然完好如故。“沙合桥”被现代桥梁专家视为奇迹的“薄拱桥”。{17}
在福清市海口镇龙江入口处的“龙江桥”,又称“海口桥”,宋政和三年(1113年),太平寺僧守思等倡建,宣和六年(1124年)竣工。初名“螺江桥”,后改名“永平桥”,绍兴三十年(1160年),又改名“龙江桥”。桥用花岗岩砌建。先以巨石填基,再砌桥墩。墩作舟形,两端出尖,以分水势。墩间架巨石为梁,上铺石桥。全长476米,宽4.2~5.2米,桥面两侧设扶拦。桥墩原有41座,现存39座,间距11米左右。桥南端建两座镇桥佛塔,各7层6面,实心,高6米,浮雕有佛像、侏儒、莲花、狮子等纹饰。明万历、清顺治、康熙、干隆及民国时期屡有修葺,并在桥头竖碑记事。{18}“龙江桥”是福清最长的一座古代石梁桥,至今仍保持完整的结构,也是福建省四大古桥之一,加上小桥总长700多米,横跨龙江下游,气势雄传壮观。
耸立于闽侯大湖乡六锦村的“三溪桥”,其廊屋系单檐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不仅结构科学,布局严谨,技艺精湛,而且桥廊24对梁柱,每对均撰书有楹联。有赞风物景致的,如:“鳌梁高架仿疑虹见空中,鸟路斜临却讶龙邻井上”。“潮朝朝朝朝朝朝朝朝升,目见见见见见见见见见退”。有借景咏史的,如:“此地疑文王避雨处,前溪忆子路问津时”。“慧眼逢人,斯能效圯桥进履;迮心下士,曾知道渭水推车。”有颂人文奇观的,如:“再行数武算庄村,处处家家极乎快极乎快;一望三山遮草木,高高下下如此奇如此奇”等,更增添了桥的诗情画意。
四、闽都沧桑,桥以载史
桥,它经历了人间沧桑,成为历史的见证;它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它有补天济世之材,有利物济人之德。古语说:“天下有道津梁道”。{19}
位于鼓楼区杨桥巷口的“双抛桥”,原名“合潮桥”,又称“会潮桥”,因桥下河水一头通元帅庙河,一头通白马河,两河在此汇流而得名。该桥始建于唐代天宝十二年(754年),石构单孔拱桥,有桥亭,桥边环植三株古榕树,树荫蔽天,是百姓乘凉的好去处。据民间传说,明末时桥边有刘、陈两家,刘家公子欲强娶陈家女为妾,陈女不从,与新婚夫夜逃,不幸被抓,双双被绑抛入河里溺死。有民谣云:“双抛河里不分离,夫妻结成连理枝。豪强刘家欠血债,世代合潮声凄凄”。从此,“合潮桥”改名为“双抛桥”。
建于唐代的鼓楼区八一七北路中段的“安泰桥”,为当时罗城南关的利涉门外护城河上的一座桥。“宋宣和中,郡守陆藻建亭其上,旧有《重修津渠记》,掌书记陶岳撰,在利涉门。《闽都记》:亭废,碑亦不存。《榕城景物考》:唐天复初(903年),为罗城南关,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阴榕叶中出。曾子固《出利涉门诗》:‘红纱笼竹过斜桥,复观翚飞入斗杓。人在画船犹未睡,满船明月一溪潮’”。{20}表现当时安泰桥日夜沉浸在歌舞升平之中,一派繁华景象,不禁使人将安泰桥下的安泰河比作金陵的秦淮河。
立于仓山区城门镇林浦村的“林桥”,单门石板桥,桥以巨石为梁,上铺石板,两旁设石柱石栏,柱顶雕有石狮等,建于宋咸平年间(999~1003年)。另有断桥,建于宋绍兴三年(1133年),原结构不详,残存的桥身长22米,宽2.8米,3个桥墩,5条石梁,靠岸1孔保存完好。桥面由4条长石梁构成,中门石梁长9米,临江1门已毁,只有桥墩沉在水中。顶部面积14平方米,盖有一座小庙宇。据《宋史》记载,宋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大元兵至皐亭山”,宋恭宗赵显“遣监察御史杨应奎上传国玺降”,二月“率百官拜表祥曦殿,诏谕郡县使降”。{21}元军占领临安(今杭州)都城,宋恭宗赵显被俘,其两个弟弟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在大臣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护卫下,领着仅余的30多万兵马乘船南下,在闽江口的林浦停泊。当年11岁的赵昰,被大臣们扶着在福州的大都督府(今省府路附近),于5月登基,“以为宋主,改元景炎”,是为宋端宗。{22}11月元军从陆路逼近福州时,宋端宗赵昰和他的大臣们从林浦绍岐码头离开,退往广东。南逃前,文武官员在“林桥”下马候旨,前往帝王行宫晋见。赵家王朝在林浦匆忙而悲怆地降下纬幕。出生于林浦,明朝曾任过吏、兵两部尚书的林瀚在《平山怀古》一诗中曾掬过一把感怀之泪:“王气销沉天地老,胡尘溟漠古今愁。伤心最是濂江水,还绕行宫山下流”。{23}林浦,历史上曾称为濂浦。闽江流出福州市区,到了濂江地段,江面一下子宽阔起来,在古帝王行宫右侧为濂江书院,因朱熹及其弟子黄干等在此讲学而声震四方。
始建于明代的台江区三保的“彬德桥”,清光绪丙申年(1896年)重修,桥长33.1米,宽2.7米,2墩3孔,为平梁与拱形相结合的石构桥。1997年当地民众集资盖了桥亭,在桥的东端北侧重建有“十八将军”小神龛,神龛内供奉镇守该桥的“琉球国十八将军”塑像,表明福州该河港早年就与琉球等国有着密切的海上来往关系。
台江区南公村的“河口万寿桥”,俗称“小万寿桥”,以别于闽江上的“万寿桥”。清康熙七年(1668年)由鼓山成源和尚和里人柯应采募银二千余两建造,桥为东西走向,石构,2墩3孔梁架式。全长35米,宽3米,桥面由12块条石铺就,两侧有石栏杆,桥头望柱上端各盘踞一石狮。桥头两侧各植一株榕树。桥东有万寿堂,桥西有万寿庵,庵外墙嵌有清道霈和尚立的《万寿庵》碑。{24}庵前原立有康熙九年(1670年)鼓山方丈写的《河口万寿桥记》碑,今已移至于山碑廊,该碑为清初“三藩”的重要史料。“小万寿桥”所在地河口港,历史上曾经是琉球等诸蕃国贡船集中泊地,桥附近有许多相应的古建筑,如“河口天后宫”和着名的“柔远驿”(俗称琉球馆)等,是福州海外交通史的重要遗迹,从中可以看出数百年前河口万寿桥附近河面千帆竞发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繁华场面。
位于台江区义洲街道白马河上的“白马桥”,清代福州木帮商会集资建筑。石构平梁桥,3墩4孔,跨度不等,现留下3孔,全长71米,宽3.1米,东西引桥各12米。该桥见证了福州是中国三大木材集散地之一的历史。
在一千多年的岁月中,福州古桥见证历史,承载传说,展示出丰富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一座“沙合桥”竟与出将入相关联,《挥尘前录》曾记载,当初闽人流传一个民谣:“南台沙合出宰相”。据《榕城考古略》云:“章得象相时,沙涌可涉。政和六年,沙复涌,已而,余深复大拜;方务得帅福唐,南台沙忽再涌,已而朱汉章,叶子昂相继登庸”。{25}一座“十四门桥”楹联则饱含人生哲理,“榕荫坐可论古今,桥上行须让往来”,借景抒情,以物喻理,论古今,谈做人,富有哲理性。行人、河流、石桥、榕树、古镇、山川融为一体,相映成趣,一派水乡田园风光。
福州古桥文化是福州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展示出中华民族的聪明和智慧,又体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福州与泉州、漳州等地,建造了大量石桥梁,达到了建桥热潮的高峰,形成了明王世懋在《闽部疏》中所说:“闽中桥梁甲天下”的黄金时代。
‘贰’ 福州的离榕是什么意思
福州民风淳朴,文化昌盛,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早在三国两晋时期,严高、虞愿、江淹等名流已在福州推广中原文化。唐开元年间,福州就设立书院庙学。韩愈曾称赞:“闽越有长才、秀民通文书,与上国齿”,认为福州文化水准可与京都长安相媲美。宋代,福州的文化更为发达,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就开设在巢经楼,石鼓书院亦被称为海内四大书院之一
‘叁’ 福建的八闽是什么意思,只的是什么,又代表的什么。
闽是福建省的别称。
《辞海》的解释是:八闽是“福建省的别称。福建古为闽地,北宋时始分为八州、军,南宋分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因有八闽之称。”
《辞源》的说法是:“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 、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为八府,所以有八闽之称。”
关于八闽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福建古为闽地,北宋时始分为八州、军,南宋分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因有八闽之称;另一种是: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为八府,所以有八闽之称。”"建、延、邵、汀,为上四府":福、兴、漳、泉,为下四府。共八府,号称"八闽"。
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一六八四年)台湾列入版图后之翌年,改设台湾府,隶属福建布政使司,
逐称"九闽"。后升福宁州为福宁府。福建全省共有十府,故又称"十闽"
七闽增一闽:唐初增设漳州,正所谓“七闽宜增为八”,这才是八闽由来,其后宋、元的州、军、府、路的变迁,只是因其数恰好为八,正符合此前已有的八闽称谓,后人套用而已,绝不能误以为八闽由此始。
另外,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闽地置经略使,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为名,此为福建得名之始。宋置福建路;元设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此福建设省之始。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沿用至今。
‘肆’ 为什么榕指的是福州在榕省直单位、省属院校、中央驻闽单位,这边的榕是什么意思
1、原因是:榕树多,榕城是福州的别称之一,福州在东晋前叫冶城,东晋福州太守张伯玉号召福州居民遍植榕树,从此,福州街头就出现“暑不张盖,绿荫满城”的景观,福州就有了“榕城”的雅号。此外,福州还有“闽都”“三山”“左海” 等别称。
2、在榕省直单位、省属院校、中央驻闽单位,这边的榕是指福州。
(4)福州意境是什么时候建立的扩展阅读:
福州历史以来的13个别称:
历代以来它有十三个别称:分别是闽中、晋安、凤城、三山、长乐、榕城、福安、闽海、闽州、泉州、左海、闽都等。
1、闽中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个郡。七年后又增设四个郡,其中福建叫闽中,治所在福州,所以古人广义上称福建为闽中,而狭义上则称福州为闽中。
2、晋安
魏晋南北朝时,晋人纷纷避战乱从中原入闽,始称八姓人闽,不少望族定居于福州今东门晋安河两岸,故此时福州别称晋安。
3、凤城
晋代地理学家郭璞为福州勘察新城,并作《迁城记》,文中对福州的地形作了这样的描述:“其城形状,如鸾如凤,气势盘肇,遇兵不乱,遇荒不掠,逢灾不染,其甲子满。”其言下之意,把福州比作“凤城”,而凤鸟则是吉祥之象征,因此说福州是个福祥之城。
4、三山
唐末五代,福州城范围进一步扩大,把屏山、乌山、于山圈人城内,故此后福州便有“三山”之别称。
5、长乐
公元933年,开闽始祖王审知死后,他的儿子王延钧在福州称帝,国号“闽”,改福州为“长乐”,所以这一历史时期的“长乐”不是指今天的长乐市,而是指福州。
6、榕城
宋代治平年间,福州太守张伯玉发动居民编户植榕,于是绿荫满城,暑不张盖。从此福州开始有“榕城”的别称。
7、福安
南宋末年,元兵挥戈南下,民族英雄文天祥护送益王赵昰入闽,在福州建立临时国都,将福州改为“福安”。
8、天兴府
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645年),明朝国都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潭九世孙朱聿键从杭州入闽,在福州称帝,改年号为“隆武”,称福建为“福京”,福州为“天兴府”。
9、左海
清代福州又有“左海”之别称,因为我国古代地名以东西方位而定,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福州位于东海之滨,故称“左海”。
10、泉州
唐代初年福州曾叫过“泉州”,但时间很短。
11、闽州
唐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泉州为“闽州”,把泉州这个名称移给了现在闽南的泉州,直到唐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改闽州为福州 。
12、闽海
辛亥革命后,废除旧府建置,改福州为“闽海道”,于是出现了闽海之别称,它包括福州话流行的长乐、福清、闽清、永泰、连江、古田、屏南、罗源、闽侯、平潭等十个县市,故在海外有“闽海十邑”之称。
13、闽都
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时期,王审知随兄王潮从王绪起兵南下入闽,于公元893年攻下福州城,后于梁太祖三年(909年)受封为闽王,建立闽国。因首都定于福州,从此福州便有“闽都”之称。
网络——福州
‘伍’ 福州较有意境的路有哪些
江滨路,江景好。 下杭路和工业路,路边种满貌似是紫荆花的树,开花时満树繁花。
‘陆’ 福州是什么意思
福州,别称榕城,简称“榕”,福建省省会,位于福建东部、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建城于公元前202年,历史上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
福州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政治、经济、文化、科研中心以及现代金融服务业中心,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以及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三片区之一;福州也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福州马尾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曾获“综合实力五十强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宜居城市”、“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百强城市”等称号。
‘柒’ 福州比较出名的有哪几个街道
福州比较出名的街道有鼓山枫林大道,白马北路,江滨大道等。其中,鼓山枫林大道是最意境的街道。福州鼓山上私藏着一处浪漫的枫叶林,用“枫香晚花静,锦水南山影”来形容它再合适不过了。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季节,漫步在鼓山枫林大道,定会邂逅最美的时光。白马北路可以说是福州最文艺的道路之一了。每到三月,黄灿灿的落叶铺满步道,美得像童话。附近还有陈靖姑庙、白马桥等古迹,还可以到勺园一号过把“文艺瘾”。江滨大道沿闽江北港两岸修建,全长约25公里,是福州最休闲的观景道之一。沿途经过江滨公园、江心公园、三县洲大桥、鳌峰大桥等众多景点。很多市民都喜欢到此散步、慢跑、休憩,尤其到了夜晚,还可观赏到福州最美的夜景。
‘捌’ 福建001集团是什么意思
指福建零零壹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零零壹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02-22,法定代表人为刘国伟,注册资本为9999万元人民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91350103MA8RG0935K,企业地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鳌峰街道鳌峰路2号鳌峰广场B座1302室,所属行业为资本市场服务。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创业投资(限投资未上市企业);体育场地设施工程施工;建筑工程用机械销售;工程技术服务(规划管理、勘察、设计、监理除外);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工程管理服务;土石方工程施工;建筑工程机械与设备租赁。
许可项目:消防设施工程施工;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建设工程监理;建设工程设计;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文物保护工程施工;建设工程勘察;工程造价咨询业务;公路工程监理;水运工程监理;各类工程建设活动;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
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
‘玖’ 请问谢泌《福州即景》全诗是什么意思
福州即景
【宋】谢泌
一别无诸岁月长,遥闻此景画难能。
湖田播种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常年六月东山里,地涌寒泉漱齿冰。
注释:
(1)无诸:指无诸城,即福州城,汉初,闽越王无诸在这里筑冶城,是福州建城历史的开端。
(2)三山:指福州城内的三座山,即于山、屏山和乌石山。
(3)七塔:指福州的定慧塔、神光报恩塔、崇庆塔、开元寺塔(又称寿山塔)、育王塔、定光多宝塔(白塔)和坚牢塔(乌塔),前五塔先后被毁,后两塔至今犹存。
(4)东山:在福州东门外。
(5)漱:漱口。
白话译文:
自从离开福州城,已经很多年岁了,一别经年,当初曾听闻那里的美景漂亮非常,真是连图画也难以描摹,后来一见,传言果然不虚。
辛勤的人们在湖田里勤奋播种,并再次收割下一年的稻谷,漫步在步道上,迎面相逢的也多半都是僧人。
福州城内的三座高山簇拥着千座寺庙,夜间的福州城内的七座宝塔见证着万家灯火。
六月份的福州东门外的东山中,常常是一派大雪纷飞的美丽而清寒的景象,地上喷涌着寒冷的冰泉,如若冰霜,倘若拿这冰水来漱口的话,连牙齿也会冷冻掉吧!
‘拾’ 八闽是什么意思
七闽·八闽·九闽
福建简称“闽”,在历史上先后有“七闽”、“八闽”、“九闽”的别称。
据古籍《周礼·夏官·职方氏》记载:“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这里的“七闽”,是福建见于史籍之始,也是福建简称“闽”的出处。东汉郑玄注: “闽,蛮之别也……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国数也。”唐贾公彦疏:“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 “七闽”概指周朝时散居于今福建和浙江南部以蛇为图腾的七支部族。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有云:“闽,东南越,蛇种。”从远古开始,福建即有崇蛇的风俗,现在一些地方仍有遗风,如长汀有蛇山庙,漳州南门外有古老的蛇王庙,平和县三平村尊称蛇为“侍者公”,南平樟湖坂一带则流行正月蛇王节祭典与游蛇灯活动。而在清朝嘉庆年间蔡永蒹(福建晋江人)的《西山杂志》中则有关于“七闽”的另一种解释: “古丹篆释义皇使盘瓠掌闽为七族:泉郡之畲家,三山之户,剑川之高山,邵武之武夷,漳岩之龙门潭,漳郡之兰太武,汀赣之客家,此即七闽也。”此说则出于后人附会,最为明显的是在远古时还无“客家”人。从周朝至今,福建称“闽”的历史已有近三千年了。古代在福建的行政建置常带有“闽”字,如秦时置闽中郡,汉封闽越国,南朝陈设闽州,五代王审知立闽国。
“七闽”曾被用来泛指福建一带地区。如,北宋年间,福州人蔡伯唏四岁能诗,举神童,宋真宗赵恒赠其《赐蔡伯唏》诗大加赞扬,首句云“七闽山水多灵秀”,高度概括了福建山清水秀,地灵人杰,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大文豪苏东坡在《送张职方吉甫赴闽漕六和寺中作》一诗中说:“空使吴儿怨不留,青山漫漫七闽路。”另外苏东坡还在《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一文中说,江西赣州的地理位置是“东望七闽,南望五岭”。
到了北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置福建路,辖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南宋时,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计辖一府五州二军。元代,福建行政建制几经变动,至治年间(公元1321—1323年),福建境内设八个路,均归江浙行中书省管辖;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正式设立福建行中书省,下领八路。明朝改路为府,福建全省八路先后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清承明制,福建依然保持八府建制。从宋至清的九百年间,福建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八府建制,故有“八闽”之称。福州崇奉王审知的闽王庙悬有称扬王审知的“八闽人祖”匾额,据说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亲笔御题,但这种说法值得怀疑,因为赵匡胤于976年去世,十年后才出现福建辖八州(军)的局面。北宋时期还大多习惯以“七闽”来称福建,南宋起“八闽”之名始盛。闽清白岩山,相传有一百零八处天然岩景,俗称百景岩,有南宋朱熹题赞的“八闽岳祖”崖刻。南宋泉州知府王十朋,在州署衙门题联曰:“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元代,吴海《游鼓山记》云:“福(州)为八闽都会。”明代,邓应奎《君山歌》有句曰:“八闽丘壑称奇绝。”至今福建人民还十分自豪地用“八闽大地”来称呼自己可爱的家乡。
台湾与福建一衣带水,血脉相连,自古以来关系十分密切。元代在澎湖设立巡检司,隶于泉州路同安县。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一代名将施琅率清军统一台湾,之后他针对当时清朝内部“迁人弃地”的错误意见,上疏清廷,详陈台湾的重要性,力主保留台湾,屯兵守卫,设官管理。清廷最终采纳施琅的意见,于翌年(1684年)增设台湾府,管理台湾、澎湖,仍归福建省管辖。这样福建为九府建制,史称“九闽”。直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才正式设省。故福建为“九闽”的历史有201年。清初曾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被誉称为“天下第一清官”的张伯行,着有《周子全书》,前有其作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序文,曰: “丁亥(1707年)春,恭膺简命,叨抚九闽。”所谓“叨抚九闽”就是指他在这一年担任福建巡抚。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永春县重修文庙落成,廖腾火奎作《重建永春县学宫碑记》,其中提到:“今日者,公之兄方伯公开藩我九闽,公回避在迩。意思指永春知县石如金的兄长任福建地方长官,石如金只好避嫌他调。更值得一提的是,建于明末清初的福州市龙峰泰山庙内保存有一幅古壁画,描绘了包括台湾在内的福建九府官员觐见皇上的情景,有力地鉴证了福建被称为“九闽”的史实,生动地反映了海峡两岸难割难分的地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