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福建客家土楼建造特点及原因
1、建造特点: 客家土楼客家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客家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在我们参观的土楼中最普通的圆楼,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从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
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风乎无秘密可言。
2、原因: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带汉民,因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被迫南迁,至南宋时历近千年,辗转万里,在闽粤赣三省边区形成客家民系。在他们被迫离乡背井,流离他乡的过程中,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都有深切的体会,不论是长途跋涉的流离失所,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许多困难都得依靠自己人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去解决,共度难关。因此,他们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 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
3、热湿环境、光环境、文化内涵。
充分的经济性
客家土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黄土和杉土。在客家人聚居的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这2种材料取之不尽。特别是黄土,它取自山坡,因而不存在破坏耕地问题。旧楼若须拆除重建则墙土可以重复使用,或用于农作物肥料,不会产生象现代转石或混凝土房屋那大量的建筑垃极。一般来说,由于屋架通风较畅,木构件受白蚁侵袭或潮湿润糟朽的情形并不严重,旧料可以2次使用,土楼的施工技术较易掌握,可以完全人力操作,无须物殊设备。通常建楼时间安排在干燥少雨的冬季,此时正当农闲,族人可以大量参与工程,大大降低建军筑费用。
良好的坚固性
客家土楼,特别是圆寨的坚固性最好。圆筒状结构能极均匀地传递各类荷载,同时外墙底部最厚,往上渐薄并略微内倾,形成极佳的预应力向心状态,在一般的地震作用或地基不均匀下陷还必须况下,土楼整体不会发生破坏性变形。而由于土墙内部埋有竹片木条等水平拉结性筋骨,即便因暂时受力过大而产生裂缝,整体结构并无危险。
土楼最大的危险之一是水袭,但绝大多数做法是用大块卵石筑基,其高度设计在最大洪水线以上。土墙在石基以上夯筑,墙顶则设出挑达3米左右的大屋檐,以确保雨水甩出墙外。
奇妙的物理性
客家土楼的墙体厚达1.5米左右,从而热天可以防止酷暑进入,冷天可以隔绝洌风侵袭,楼内形成一个夏凉冬暖的小气候。十分奇妙的是,厚实土墙具有其他任何墙体无法相匹的含蓄作用。在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年降雨量多达1800毫米,并且往往骤晴骤雨,室外干湿度变化太大。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厚土保持着适宜人体的湿度,环境太干时,它能够自然释放水份;环境太湿时,吸收水份,这种调节作用显然十分益于居民健康。 今天的建筑师们经常谈到室内噪音的控制。的确,由于强烈的内向性,客家土楼,特别是圆寨容易产生噪音聚焦效应,对于大多数厌恶喧闹的现代人来说,这是一大弊端,但我们应当理解,在昔日荒山寂野的客家人生存环境中,建筑内部的迥响正是令人心慰的生命气息。
突出的防御性
客家土楼的厚墙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中国传统住宅内向性的极端表现。以常见的4层土楼为例,底层和二层均不辟外窗,三层开一条窄缝,四层大窗,有时四层加设挑台。土墙的薄弱点是入口,加强措施是在硬木厚门上包贴铁皮,门后用横杠抵固,门上置防火水柜。这些全部出于防御要求。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早先是一片莽荒,迟至20年代初,仍存留有多处原始森林,虫蛇出没,野兽甚多。在历史上很长时间内,这里不但是“天高皇帝远”,朝迁鞭长莫及,就连福州、广州、南昌这3省都城,也因相处极端、隘坚路险而奈何不得。客家人除了常常遭遇民风强悍的土着袭击外,先后迁移姓氏不同的家族之间也不断发生殊死的械斗。 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家客家人极其重视防御,他们将住宅建造成一座易守难攻的设防城市,聚族而居。土楼内水井、粮仓、畜圈等生活初级火器时代,土楼使客家人获得了足够的安全保障。在客家人中间,流传着很多在敌人久攻不下,“大楼安然无羔”的故事。
独特的艺术性
客家土楼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整体造型上。在这方面,3种典型均有其特点。 五凤楼一般选址于山脚向阳处,其立面中轴线上,下堂、中堂、上堂高度递增,作为主体的上堂居于支配地位。轴线两翼横屋与之呼应地渐次升高,其重叠的三角形山面对峙左右,形成极工整的秩序构图。虽不着力于细部刻绘,但那错落有致的九脊歇山,饱含雄浑古拙的韵味。 方楼的造型特征与五凤楼近似,唯其下堂和横屋的外墙另厚升高,形成更为壮观的整体。 圆寨是3种典型中造型艺术最富魅力的一种,崇山峻岭之间,它以浑然一体的纯粹形态出现,正如茫茫大漠中的埃及金字塔那样,极具纪念性。圆的外形与天穹呼应,本色的黄土墙与大地密接。随时光流近,土墙出现无数不规则裂缝,更显得苍劲有力。圆寨是那样地苦心经营,却宛自天然,震撼人心,在当今方兴未艾的土楼旅游热中,圆寨具有最强的吸引力。 形走马楼系由方形楼演变而成。这种楼以2层楼为多数,一层为卧室、仓库。其有一个共同特点:在二楼的外部以木料架设一条外伸悬空的走廊。这种土楼是永定客家人在南迁过程吸收了南方土着“干栏”式民居的优点、创造性地运用中原先进的夯土技术构筑而成的,它能适应山区的复杂地形和多雨潮湿的气候,且简单易建、省工省料。还不一种是依山建造的一字形土楼,在楼正面及左右两侧筑起转墙,大门设于围墙一侧,全楼形似锁头,因而被称为“锁头楼”。
② 福建的福州有什么特色
福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山青水秀、风光绮丽,名山、名寺、名园、名居繁多,独具滨江滨海和山水园林旅游城市风貌。
③ 福建福州那边有什么特色,当地习俗什么的
婚嫁——旧时婚嫁礼俗繁琐。先是提亲,由男家提出,经女方父母同意后,取女方生辰八字请星相或算命的合婚。合婚成后议聘,聘金必以“三”字,因“三”与“生”谐音。男方择日定聘,俗称“下大帖”,将议定聘礼的一半送往女方家(俗称上半礼),并给女方长辈送见面礼。女方回送埘蜾,并将男方送来的礼饼、鸡、肉等分送亲戚。受礼者要于姑娘出嫁前送贺,称“添箱”。婚前一个月,男方送迎娶日期“红帖”,并送下礼,迎亲前一日,男方送礼书帖“过门担”;女家回礼鸡一对,用红绳扎鸡脚。结婚之日,男家备京鼓花轿,有媒人带领到女家迎亲。进门先“拜堂”后入洞房,新郎新娘并坐床沿,称坐床。新郎掀开新娘头上红缎,伴娘领唱揭盖喝彩:“揭盖揭得起呀,家产猛猛起呀;揭盖揭正中呀,四代两公孙呀。。。。。。”。饮合欢酒,称“合卺”。挑选一男孩在马桶小便,称“开桶”,取早生贵子之意。下午伴娘扶新娘新郎出厅叩拜父母、亲人长辈,受拜者要给新娘“见面礼”,多赠以金戒指、项链、手镯等,谓“见厅”。当晚宴席,上“太平燕”称“大菜”,新婚夫妇到各桌敬酒,对未曾叩拜的亲族要补行拜礼。客人饮宴要把全瓜(鱼)留给东家,表示对新人的祝愿:有头有尾、富足有余。婚后2日,由新娘之弟到姐夫家请“回门”。回门礼节与新婚典礼大体雷同。新婚夫妇多在酒席结束前赶回男家,新娘要下厨“试鼎”。
寿诞——男女登50岁谓“上寿”方可举行寿庆。未达此年龄的叫过生日。福州俗例,男庆九,女庆十,即男的提前一年寿庆。正寿前一天先做“暖寿”,用三碗寿面供奉祖先,做寿老人坐在案前让晚辈叩拜。正寿,张灯披红,由子女办寿诞请亲友。赴宴客人送红包、送寿烛炮、寿幛等。宴后有的还讲评话热闹。
建房——旧时建房,重在环境选择,讲究作北朝南,山脉来龙,左右“砂手”,明堂、横案、“布袋聚财”。破土、奠基、上梁,都要择取黄道吉日。上梁时,主人和全体匠人腰束红带,梁上贴“福星高照”或“万年宝盖”横批,屋架上挂彩旗。在涨潮或潮满时举行上梁仪式,谓“涨财水”。师父领唱上梁喝彩:“建万年宝盖,好呀!发百子千孙,是呀!喜招财进宝,发呀!迎福寿康宁,利呀!”上梁日,主人举办上梁酒宴请匠人师傅和亲友、帮工,并给师傅送红包,表示酬谢。亲友送烛炮,蛋面,镜框祝贺。
生育——“添丁发甲”乃一家之喜。女人怀孕谓“临盆喜”。第一胎生男生女都要向近亲和邻里报喜,分送太平面或染红的蛋。婴儿三日要沐浴,叫“洗三旦”或“汤宴之喜”,娘家要置办婴儿用的围兜、衣帽、摇篮、被帐、玩具和产妇坐月子用的鸡、面、酒等,以示祝贺。满月办酒谓“弥月之喜”,赴宴的人要送红包,外婆家送包、糕、蛋,取三者谐音“包哥太平”。小孩取名,多以族间辈序命名,有的则视婴儿出生“定时”的五行齐缺情况,选用“五行”所缺的字或偏旁弥补。
④ 福建农村的房子,到底有多豪华
福建是我国的沿海地区,其经济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其中最出名的莫属于福建的农村 。
其实大多数还是和其他省份没有太大的区别的,外观豪华主要福州莆田泉州这三地级市的农村。
福建的城乡差距普遍较大,省城镇人均收入是农村的2倍以上,发达的地区才会好一点,既然农村都是处处豪华洋房了,那是不是说,福建已经率先实现共同富裕、迈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了。其实这就好比印度的经济量比英国大,那么印度就比英国富有了?显然不是,富有的因素有很多种,经济总量并不是唯一指标。
拿人均收入来说,9个地级市,只有3个超过省人均线和全国人均线,精确到县级行政区,更惨不忍睹。知道人均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净收入和转移性净收入么,除非你用现金交易或地下钱庄交易、境外银行交易。另外,移民外省的不算一个纯正福建人了,户口转移出去的已经不是福建人了,改国籍的完全不是福建人了,人均收入数据的除数一向是常住人口。其实福建的人均收入比浙江、江苏还要低一点。但究竟为何能修建这么多豪宅,可能与他们的风土人情有关。
所以对于福建农村富不富有一说,得亲自去观察才知道。
⑤ 福建土楼有什么特点
福建土楼的特点:造型独特,规模宏大,具备抗震功能,结构布局奇巧
1、造型独特
福建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
2、规模宏大
福建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
3、具备抗震功能
福建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竟达1.5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
4、结构布局奇巧
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照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几乎无秘密可言。
(5)福建福州房子有什么特色扩展阅读福建土楼的文化内涵
1、家族的凝聚力
土楼的建造,一般是在家族最高大的楼体和坚固的墙基稳重存在和发挥作用。同宗聚居的土楼里,一楼之内乃一公之孙。楼内数十、数百人中,多代同堂,拥有共同的祖辈,最高长辈具有绝对权威。
2、道家哲学思想
在客家土楼建造中,道家哲学的运用可谓精彩绝伦,不仅土楼完全以其精髓为建楼指南,而且其他类型的土楼建造亦多用道家思想进行择地定位。
3、浓厚的文化性
客家人重视文化教育,在中国山区农村中早已形成一种特别的风气。尊师重教的传统,使许多土楼内专设学堂或以祠堂祖堂兼作学堂,供本楼及邻近子弟学习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 福建土楼
⑥ 福建的建房有哪些特色
我国福建各地的动土仪式略有不同,但一般要行"报土"祭拜之礼。"报土"也就是由建房工匠向"土地公"报告动工时间。因为建房挖地基,恐打扰土地公,因此要先向土地公打招呼,以求吉利。
报土时须要上摆"三牲",和一些水果、糕糖。福建南靖人用茶、茶点、纸钱祭拜。福州一带摆猪头、螃蟹敬天帝;莆田人办素茶祭土地、天帝、宅神,早晚还要插香;龙海人"报土"后,请工匠用瓦刀到房基的四角敲敲,并将12张涂有"寿面""的纸箔埋到地下,称为"报之"。拜完土地公还要烧约200张"寿纸",燃放鞭炮。
厦门、同安等地除了拜土地公外,还要请"当境佛",也就是本村人信奉的佛,如"三忠公"等到家,并在家中贴"凤凰到此"、"麒麟到此"之类的符令。
报土时,有些地方还要祭"鲁班先师"、"杨公先师"。闽西人择吉日动工时,要安奉"杨公先师"牌位,开墙基时要宰大公鸡,滴鸡血以驱邪。福建上杭习俗是在宅基地上打一小木桩,上端扎红布、木桩上有"土地公"的神号牌位,俗称"起谱"。开工时邀齐木匠、泥匠在"谱"前烧香。
福建永定的礼仪是在破土前祭拜杨公先师,将"杨公符"贴在约1米长的竹片上,竖立于纵轴线末端,并适当离开施工位置,使之起到指定纵轴线的作用。
与此同时,木匠师父拜"鲁班先师",泥水师父拜"荷叶仙师"。祭拜时,主人家须用三牲、香纸、红烛虔诚恭敬祭拜各祖师,然后请人用罗盘标定方位,待方位再次标定后,立下桩标,开始鸣炮动土。
破土时,应择吉日。晋江人以丑、寅时为佳,以为天降小雨更妙。为示开工吉利,莆田、惠安等地在破土时还须穿上象征喜庆的红衣;尤溪人要将挖出的头几筐土向上堆放,取兴隆之意。各地均忌在破土时讲不吉利的话或发生口角。
动土仪式比较简单,一般是在择定的时辰及选定的地址先放鞭炮,再由主家或工匠挖几锹土就算完成。福州、南平一带多由工匠执锄,挖3下土表示"破土",闽南、闽西一带挖一两下即可。
福建打地基礼仪较为繁复。打地基又叫"奠基"、"下基石"。俗话说"地打牢,万年兴"。民间向来看重打地基。罗源一带,开基时,掘地数尺,填上泥石。为防触犯土地公,事成后还要制作一个牌子,上用红纸书上户主名,供上香、烛、果,用一破伞遮住,祭祀谢罪。莆仙一带正式砌墙基时要举行"动合"仪式,即以三牲斋果祭祀土地公,奠基完毕行"放合"礼,墙基用红布披合,将扁筐、锤子等装入红袋,禁忌乱扔乱丢工具。
福建永定人开基挖石脚坑,砌石时先在纵轴线一端安放"五星石",即以5块小石象征星辰,按一定方位排定,以呈"天地合一"的吉象。闽南华安等地在奠基的时候要垒"奠台石",依房屋规模而定,3间屋的奠3台石,5间屋的奠5台石,即将3个尖头朝上成锥形的石子置于大厅中央,石头高低不一,中间最高,两旁依次降低,呈"山"形。
地基整好后,当地人还通行用长条形大理石为底面。但条石不可覆于台石上,因3台石或5台石表示人丁兴旺,如果被条石所盖,是为"盖丁",这就犯了农家大忌。除砌石脚、挖墙脚基外,整个房宅的地基均要夯实。
地基挖好后,民间通常还要再次选择吉日吉时正式开工建房,以祈求房主平安吉利。开工后,主人除了请少数有技术的木、泥、瓦匠外,多请邻里乡亲合力相帮。福建民间建房,常由亲友"帮工"。开工日除给工匠红包外,还要宴请亲戚和工匠。建筑过程中,每逢初二和十六也要宴请工匠和帮工,以图大吉大利。
⑦ 福州的特色(什么东西都行)比如榕树等等……
福州地方特色
三餐
大人们说的过去,福州居民一日三餐,以大米(稻米)为主食,早晚两餐食粥,午餐食飰(干饭)。农村人多田少,生活贫困,日常多以大米番薯掺杂而食,甚至以番薯为主食。把番薯刨切成长约一寸的丝(条状),晒干叫番薯米;刨切成片(圆形),晒干叫番薯钱。福清、平潭两县多食番薯钱,其他县份多食番薯米。炊飰和煮粥是过去福州传统习惯。早餐和午餐合在一起做饭。把一定饭量的晚米,放在锅中用水煮沸,待颗粒开花、呈半熟状态时,舀入笊篱中,再用冷水淋过,倒入甑中。锅中剩下三分之一左右的米和“泔”(米汤)再煮一些时间,使其粘质,这就是早餐的粥。米的精华都集中在粥里,营养成份较高。等到做午餐时,把原来放在甑中滤过的米,隔水蒸熟,这就是饭,也叫“炊饭”。蒸熟的饭很香,比较浓缩。
过去一般家庭要食一顿粥,晚餐的稀饭则要用早米来煮。早米较有粘质,易熟。有时把午餐剩余的干饭,加水再煮,称为“飰汤”,作为晚餐。
农忙季节,为了节省粮食,争取时间,除吃番薯米饭外,就是煮粥。但所煮的粥,浓而不稀,熟而不烂,叫做“飰粥”,也叫“饭连粥”。清早煮了可供一家人两餐以上食用的饭粥,饱食出工,剩下的用棉絮或稻草编的草桶保留,上午10点左右(名曰“小斋”),送到田间做点心,这里保留古代“饷田”的遗俗。农民和其他劳动者都认为“饭粥”是“内囊”(坚实之意)的。
干饭,还有两种独特的煮法。一叫生炊,就是把米浸在水里约半小时,洗净放在甑中,用猛火来蒸,气味最香,但较费时。一叫隔煮,把定量的米,放在咸草(海滨所生长的可编草席的草)编制的小袋子里,叫做隔煮包,又叫为飰包,放在锅里用水煮熟,一包约一二两的米,多食少食,各从其便。过去饭店多用此小草包盛米煮饭,供应顾客。所用的米叫“三夹米”,即把稻米、粳米、糯米各三分之一掺杂来煮,食时软润清香。
福州居家平常菜肴的口味,咸淡中和,不太酸,不太辣,没什么刺激性。葱、蒜、生姜、辣椒不生食,在佐料中也不大量使用。但其口味有偏甜和偏腥的特点。烧煮蔬菜或鸡、鸭、鱼、肉都要用些糖,其味偏甜。煮菜用�油(又叫虾油),故其味腥。此外,有些菜肴因使用地方特色的调味品,可烹调出具有地方独特风味的菜肴。如从糯米红粬酿造的红酒中榨出的红糟,作为调味品,便能烹调出别有风味的灴糟鸡、灴糟鳗、灴糟羊。有些鱼类如莲鱼、草鱼、鳗鱼、鲨鱼等切块作羹,叫做“灴鱼”,投入些许福州特制的笋丝,便有不似醋酸的酸味,又略有清新的笋香,以清淡隽永见称于人.
风味小吃
福州风味小吃丰富多样。一年四季常食的点心有“鼎边糊”、兴化粉、卤面、煎饼、芋粿、蛎饼、虾酥、鱼丸等。鼎边糊方言称铁锅为鼎。鼎里先煮好可口清汤,把大米磨成的米浆倾于鼎沿,将鼎盖盖上,一二分钟后,把烤熟的米糊铲下,再将米浆倾于鼎沿,如此三五次,鼎边糊便熟了。这是我最喜欢的食物之一....兴化粉有煮食和炒食两种。如炒食,拌入蒜头酱,别有滋味。卤面,先调以可口的清汤,拌以成浆的薯粉,变成一定浓度的汤,加以肉米、笋片、虾和蛋花,再把面放下锅里煮熟。这种卤面的风味和其他煮法的面食不大相同。咸粥,用糯米煮成稀饭,投入�油、葱珠、肉丝、虾干等佐料,食时再加些老酒。煎饼,以米浆调豆芽菜、韭菜、鸭蛋,倾入平底的小铁釜中,用小炉炽炭,煎成薄饼。芋粿,把芋头刨成线丝状,调以米浆蒸粿,切为方块,再经油炸。蛎饼,把大米、黄豆混合磨成浆,以海蛎、芹菜为馅,经油炸为蛎饼。鱼丸,以精鱼拌以薯粉制成丸子,瘦肉为馅,形如乒乓球略小些。优质鱼丸富有弹性,香脆可口。连江城关、福清龙田一带的鱼丸,远销香港等地,为国家创汇。
夏令常食的点心有:汤丸、油扁、白丸、米粿、碗糕、饛糕、盏糕、绿豆粿、尾梨糕等。汤丸、油扁皆是八果甜馅,只是形状不同。白丸以糯米磨浆,压干,搓为径寸方形,晒干待用。煮时清水入锅,煮沸即熟,调入白糖,食之解渴。尾梨糕,以荸荠的淀粉调浆加白糖蒸成,切成块,色白,半透明,这些都是夏令的清凉食品。节日食用的小吃有红糖粿、白糖粿、元宵丸、糖粥、清明粿、九重粿等。红糖粿即年糕,正月初一煮年糕吃,寓年年高升之意。“拗九节”吃甜粥,清明节吃“菠菠粿”,重阳节是九重粿。节日小吃也成为福州人日常点心。
居住
福州居住屋式,城乡、贫富差异很大。城内的三坊七巷,南台的上、下杭等街巷,旧时多是官宦豪绅巨商士大夫聚居的地方。住宅多是“明朝厝”、“火墙厝”,即四周土筑风火墙,墙内木结构,单层或双层楼房。有四扇三开间、六扇五开间,个别有十扇九开间。不管几开间,结构基本类同。中间前面为前厅,后面为后厅,前后厅左右两侧各有前后厢房。厅前有天井,天井左右为披榭。后天井多有井,井水可饮用。富豪之家几进相连,旁有花厅、书房、园亭等建筑。一般居民的住房多是木结构,有三柱的,也有五柱的,前后一直透,俗称“火卷厝”。这些木屋都是毗邻相连,每间的木板壁也是左右隔壁间的木板壁,形成木屋毗连区,既怕火又怕水。一家失火,千家遭殃。福州因火患频仍,故有“纸褙福州城”之称。春夏之交雨季期间,闽江上游山洪暴发,与大潮顶托,水漫大半个福州城。居民把木板拆下,以减轻洪水冲力。有些低矮地方,十几间木屋之中竖一石档,石上面凿一洞孔,各家用一粗绳把屋柱系在石档中,以防洪水把房屋冲垮。台江的下道街、中选路、皮厂里、老鸦洲、鸭姆洲等地,盖有连排的棚屋。这种房屋低矮、简陋、破烂,住的多是搬运工人和人力车夫,食睡一室,三代同堂。
闽江两岸的水上居民,长期以来浮舟泛居于连家船中。民国前后,有的水上居民在洪糖、淮安、西河、湾边、龙江、鳌峰洲等地的岸边,搭盖高脚而又矮小的木棚,或把破漏不堪的木船,固定在江滨,作为栖居之所。
郊、县农家房屋,多是旧式四扇三房,一般中为厅,两侧为房,两边相向为耳坠房,厅前有小庭院。多为土、砖木结构。房屋四周为结实的土墙,青石为基,屋顶瓦片。僻壤山区有的房屋叫做寨。这类房子大多以宗族为主体,数房、数十户合建,是住宅的城堡化。四周围墙厚达一二米,用以防御盗寇。寨内有水井以及加工稻谷的设备,以备在不能与外界联系的情况下,长期生活之用。
50年代后,人民政府采取措施,分期分批改造低矮的棚屋。陆续在台江区建海、排尾、洋中、五一、安庆等建设三至五层的居民新村,逐渐改变危房、紧房居民的居住条件。80年代后,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建设与旧城改造相结合,既保留名胜古迹,又建设现代化城市。市区内的高楼大厦,如春笋般拔地而起。居民新村和花园式的、别墅式的楼房一幢幢地矗立起来,形成一片片新的居民区。广大居民告别祖祖辈辈居住的低矮、简陋、破漏的“柴埕厝”式的木头房子,一户搬进一单元,住上有卧房、客厅、厨房、卫生间的楼房。
⑧ 福州的房子值得买吗
投资房子一直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有些房子买到就是赚到,随便一转手都能赚个本,这相比于其他项目来说可能是最为有回报率的投资了!以下四种类型的房子,升值相对快快,自住也方便,可以考虑: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是哪四种房子吧!
学区房
“再穷不能穷教育”,如果要列举几个全国人民最关心的问题,教育一定排在靠前的位置。看看一路飙升的学区房价格,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家长对于教育重视。无论何时买,学区房都是最值得投资的房子!
商圈房
买房其实买的是未来的升值空间,而商圈的打造会为周边楼盘带去升值的空间!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提高,商圈房不失为自主投资的好选择!
绿化房
虽然高楼大厦是城市的标配,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实际上未来房地产楼盘中最稀缺的资源将会是绿化。绿化程度很高的房子,往往是有钱人买房置业的首选!
只要满足以上其一,房子必定升值快,如果满足其二,增值速度更是翻倍,特别是一线江景资源,对望金融圈,东部办公区、首席文教区、江滨休闲区、烟台山文化区等优势资源聚集,且与主城相接驳,扼守跨江面海发展的桥头堡,区域价值不言而喻。
⑨ 福州特色有哪些
1、佛跳墙
这个是福州特色菜中当之无愧的帝王!佛跳墙起源于福州,其原料很多,有十几种,里面含有鲍鱼、海参、鱼唇、牦牛皮胶、杏鲍菇、蹄筋、花菇、墨鱼、瑶柱、鹌鹑蛋等。
⑩ 我们在福建会看到它们的传统民俗土楼,为什么福建人民要建造这样的房子
它是地方传统宗法伦理和民间文化的物质载体,土楼史就是一部农村家庭史土楼民居以种姓聚居、群居为特征,其建筑特点与客家历史密切相关。
福建有三大方言群,16个地方方言,28个地方音。自然环境和历史迁徙带来的文化交流鸿沟,构成了福建传统建筑类型和风格的基础福建传统村落的布局顺应地形,适应气候条件,或依山傍水,或结合、或分散,呈现出多种景观效果。福建的传统建筑,从总体规划布局,到墙面处理和装修细节,都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继承和发扬建筑文化,在建筑材料中植入传统优秀文化,使建筑从源头上具有文化性,将中国文化精髓与现代科技古今结合,中西文化融为一体,将其应用于现代建筑业,倡导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大众的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