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福州语系所流行的特有节日有哪些
福州语系所流行的特有节日:
1、过尾牙
尾牙节流行于闽台之间,是土生土长的华夏传统节日,与东南沿海的土地神崇拜有关。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福州人的年,往往就是从腊月十六日过尾牙这天开始的。
2、办春酒
办春酒,少不了福州特色的食肴春饼。春饼的做法是,在用面粉做的薄皮上铺油酥的苔菜,卷上炒熟的豆芽、韭菜、香干、肉丝、虾干等馅料,讲究的人家用油炸,叫炸春,酥香可口,有“春到财到”“春卷包财”之寓意,历来为上下杭商家津津乐道。
3、拗九粥
农历正月二十九日为拗九节,这是福州语系独有的传统节日,其习俗是吃拗九粥,来源于孝子“目连救母”的故事。这天清晨,民间各户以糯米煮粥,佐以花生、桂圆、红枣、荸荠、芝麻、红糖等,烹制成拗九粥,先献荐祖先,再孝敬父母,然后合家当早餐。以前,福州人还会在煮好的拗九粥中加上一个削好的荸荠,这个荸荠的头要留着,意思是多子多孙。
4、半旦节
福州近郊及闽侯各村庄多是先祖从中原地区迁来定居一地繁衍而来,因而常是一个村庄一个姓氏。同姓的人把迁到本地的第一个先祖奉为神。每年在这个先祖的生日这一天,全村人共同祭祀“神诞”,以保平安。
Ⅱ 福州传统节日 拗九节
拗九节是福州十邑地区的传统节日,日期是农历正月廿九。福州民间称正月初九为上九,十九为中九,廿九为后九,故此节又称“后九节”。
福州方言中“后”与“拗”谐音。福州人认为,逢“九”不顺利,因此每年这天,岁数逢九或九的倍数的人都要过“九”。家里要为其煮“拗九粥”与太平面,以祈其逢凶化吉,除去晦气,羁上好运,平安地跨过“九”的门槛。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给亲朋好友;已经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Ⅲ 福州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福州风俗习惯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那你知道福州有哪些风俗习惯吗?正月初一这一天,福州有一个传统观念,就是初一这天不出门而且忌动刀忌扫地,福州还有独特的"拗九节”,节日当天家家户户都会做“拗九粥”,已经嫁人的女儿送上“拗九粥"孝敬父母。
正月初一,这是中国农历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在福州人的传统观念中,这一天的运气会影响着一年的运气。一般,特别以往,福州人在这一天不出门,蜗在家里。这一天,忌动刀(包括菜刀、剪刀),忌扫地,更不要将垃圾扫到屋外(垃圾扫到屋外意味着会将家里的钱财扫到屋外),最好是不要做家务。
福州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外,还有许多独有的节日。比如农历正月二十九,福州要过“拗九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和红糖,再加上配米煮成"拗九粥”,用来祭祖和馈赠乡亲。已嫁的女儿要送上一碗"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福州俗语"逢九必穷”,认为人年龄上的“九"或“九"的倍数要交穷运,必须设法送穷。
福州美食众多,在福州你可以品尝到鱼丸、肉燕、光饼、荔枝肉这些风味小吃,也可以品尝生猛海鲜、佛跳墙这样的“大菜”,肯定会让您一饱口福,要是恰好赶上过生日,那你还可以品尝一道福州特色的面食一一太平面。作为福州民间代代相传的习俗,在生日的时候吃"太平面"已经流传很久了,至今仍然传而不衰。
Ⅳ 福州有什么生活习俗 有哪些特别的节日
在福州传统时令节俗中,迎春、迎年等生动体现了古越遗风的履痕;而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以及婚丧寿庆传统风俗中的合婚、定聘等和信仰民风中的关公诞、迎城隍、魁星诞、土地诞、鲁班诞等则明显来自中原文化的影响,是古代中原文化的活化石。
福州民间对海上女神林默娘(即马祖,俗呼马祖)和对陆上女神陈靖姑(即临水太后陈夫人,俗呼临水奶)的崇拜和信仰,说明道教对福州民俗影响之深,尤其是数百年来在民间被尊为妇女、儿童保护神的临水奶,几乎深入到民间的家家户户。
信仰民风中的观音诞、地藏王诞等等则充分展示了佛教的渗透。佛、道两教在福州民俗中间付受到信徒们的崇奉,往往一案同供佛、道两神位。相对而言,伊斯兰教对福州的习俗影响较小。
近代以来,在福州的生活习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响。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则生动地反映了福州人又善于汲收外来文化习尚的传统。
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做后人传”(福州俗语),我们一方面继承了先人的民俗文化遗产,一方面 又为下一代人创造新的民俗文化。加上当今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 各种文化空前活跃,新旧民俗交替也不断产生。我们福州也不例外。比如:太平蛋越吃越小。因鸭蛋与 “压乱” 谐音,故福州人 称它为 “太平蛋” 。遇喜宴、生日、饯行、过九(虚龄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胃口越来越小,面对宴席中的 庞然大物 太平蛋,感到 爱莫能吞 。为此,厨师们绞尽脑汁,最终以鹌鹑蛋、鸽蛋代之,这样既细雅, 又有原意,逐渐成为一种新俗。况且鹌鹑与安全谐音,颇有意义,很快被群众接受。
泊来节入侵传统节。近年来,母亲节、情人节、圣诞节 等进口节 大有成为都市新潮之势。福州传统有个“拗九节”,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在正月廿九煮 “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县仍保持此俗,但城区的“ 拗九节” 却渐渐被“ 母亲节”所代替,一到这个节,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楼里也 可以看到为父母亲而设的宴席。此外,情人节、圣诞节也在入侵之中。最近福州大饭店拟在今年“七月七夕” 搞中国传统情人节活动,不知是否能逮住情人们的心。
“长一位” 要转正 。在传统的宴会上,最长辈者要坐“长一位”。以旧民居厅中(前厅)摆八仙(桌)宴为例,靠左边的为一桌,一桌左边靠里的为一桌一位,即“长一位”,只有年最长、辈份最大者才有资格坐。但现在“ 长一位” 转正了。 不论什么样的居所,也不论八仙桌还是圆桌,凡居中一桌面对门口的当中一位为最大位 。坐最大位者,一为主人,二为职务最高者,三为贵宾中的 “头人” ;按年龄、辈份坐 “最大位” 的,只有家宴和乡俗活动才有。从左边一桌一位转到当中的“ 中” 一位 ,让年轻人容易理解,当然就要一转到底了。
回扣取代酒包。福州传统宴会有“ 挟酒包” 的习俗,即设宴者除让宾客吃得又饱又醉(福州俗)外,还让你带一大包酒包回去,让父母或妻儿共享,这在食品匮乏的年代是很有意义的。 但在 有钱日日节(福州俗语)的今天,酒包成了赴宴的累赘,带回去也没人吃,只好倒掉。为此人们想出许多改革的办法,先以铝桶、保温瓶等代替酒包,弄得常赴宴者家里此类酒包成灾。但酒包之俗又不可废,无奈之下,只好以现金回扣代之。现在赴婚庆喜宴,你送了大红包,东家回你小红包,内有10元、30 元不等,客人免了旧酒包的拖累,又有了可装入口袋的“ 酒包”,何乐而不为? 凡此种种,许多新民俗正在代替旧民俗,出现了新旧民俗互相交替、同时存在的局面,其中不乏带有革新意义的内容。
http://www.fzclub.net/oubb/180450.html
http://www.xunlong.cn/city/fjfz/ListMagazine.asp?id=71
Ⅳ 福州有哪些传统节日
拗九节是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区的传统民俗节日。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武夷山柴头会、蜡烛会、妈祖节。
Ⅵ 福州市有哪些特殊的节日
福州主要有以下几个节日:·春节
·春节
·元 宵 节
·拗九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乞巧节
·中元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冬至
·祭灶
·除夕
下面对“拗九节”和“乞巧节”做一下说明:
拗九节: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ōu〕九节”又称“后九节”、“孝顺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岁数逢九的人,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拗九节”来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据传,古时候有一个叫目连的人,其母生前悍恶,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这是什么?”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粥。”(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以后以粥的颜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不管是正月廿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日子,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乞巧节:
农月七月七夕,福州叫乞巧节,又称结缘节。七月七夕,是神话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间。
七夕,妇女以七字为巧的象征,向天上银河织女乞巧时,陈列瓜果七盘,茶杯七口,焚香七柱,备针七根,丝线七色,先向织女星行七拜大礼,然后盘膝而坐,借着朦胧月色,赛穿针、比引线,谁穿引得又快又多,谁就得巧最多。宋梁克家《三山志》载:“彩楼乞巧知多少?直至更阑漏欲终。”这种习俗多是官府、富豪之家的小姐为之。民间则搞分豆结缘活动。家家户户煮蚕豆互相馈赠,啃豆谈天,消除前愆,促使家人和顺、亲友情深、邻里和睦。孩童学着分豆结缘,交指和好,童趣盎然。
民以食为天,接下来说说福州的风味小吃吧:
福州风味小吃丰富多样。一年四季常食的点心有“鼎边糊”、兴化粉、卤面、煎饼、芋粿、蛎饼、虾酥、鱼丸等。鼎边糊方言称铁锅为鼎。鼎里先煮好可口清汤,把大米磨成的米浆倾于鼎沿,将鼎盖盖上,一二分钟后,把烤熟的米糊铲下,再将米浆倾于鼎沿,如此三五次,鼎边糊便熟了。兴化粉有煮食和炒食两种。如炒食,拌入蒜头酱,别有滋味。卤面,先调以可口的清汤,拌以成浆的薯粉,变成一定浓度的汤,加以肉米、笋片、虾和蛋花,再把面放下锅里煮熟。这种卤面的风味和其他煮法的面食不大相同。咸粥,用糯米煮成稀饭,投入
Ⅶ 福州有名的“拗九节”是因何而来
一、福州有一个有名的传统节日叫做拗九节,在福州人的心目当中,觉得逢九不顺利,和你在年龄的时候碰到九或者九的倍数,都要过九,是可以平安的跨过门槛,交上好运。在福州方言中,“post”和“拗”谐音。
四、届时,家长会用自制的糯米粥还给孩子。如果父母或长辈的人数等于九或九,则会加上线和鸭蛋。在这个地方的人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摆脱不好的运气,说法并不是十分的准确,但是在当地人的心中,很高的威望,也说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一个向往。
以上介绍了福州拗九节的习俗,大家可以详细的了解一下这个地方的习俗。
Ⅷ 福州啥节是中午过的
端午节,一般福州家庭都是中午过节。
部分家庭清明节也是中午过,一般早上全家去扫墓,中午回家就祭祀过节。
Ⅸ 福州“拗九节”的来历是什么有哪些传统习俗和讲究
正月二十九是“拗九节”,也是福州特有的传统节日,拗九节也被成为后九节,在民间,福州人把正月初九称为“上九”,正月十九称之为“中九”,正月二十九正好是到了正月底,所以被称之为“后九”,也就是拗九节。
而这一天正好是正月二十九,因为粥上面有黑芝麻看起来黝黑,所以也叫拗九粥,目连孝敬母亲想到的办法所以又叫“孝九粥”。乡人们都赞叹目连对母亲的一片孝心,纷纷效仿,于是每年的正月二十九早上都会煮拗九粥用来孝敬父母以及长辈,这个民俗也一直流传至今。如今,福州拗九节已经融入了现代精神,散发着传统的文化魅力,这一天的拗九粥更有温度,这一天的拗九粥也更能滋养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