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州资讯 » 福州市有哪些当地节日

福州市有哪些当地节日

发布时间: 2022-05-02 14:23:43

‘壹’ 福州习俗作九什么意思

拗九节是福建省福州市十邑地区的传统民俗节日,日期是农历正月廿九。

拗九节那天,家家煮糖粥粥中加红枣、花生仁、龙眼肉等过九。岁数逢九的称“明九”,岁数为九的倍数叫“暗九”,由亲戚朋友请去吃蛋或线面“过九”。福州后九节还有一个“过九”的习俗。

一是年龄逢九的人,如9岁、19岁、29岁……二是年龄是九倍数的人,如18岁、27岁、36岁……这两种人这一天都要吃“太平面”过九。因为古人认为“九”对年龄来说是个“关”,过了这个关就可以进一,然后不断递增。这个习俗之所以能延续下来,其中同样蕴涵着对生命的关怀。

榕城拗九粥飘香 敬老情洋溢

福州市鼓楼区军门社区省市相关部门领导与800多名社区老人共庆佳节,浓浓粥香弥漫开来;在网络上,福州微文明等微信公众号推出网络煮粥送粥小游戏,送出的拗九祝福已突破十万。

闽侯旗山诗社,诗歌爱好者举办拗九专场诗会,让敬老之情得到诗意表达。万侯社区、铺前社区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去长寿面和太平蛋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福建省、福州市举办“我们的节日·拗九节”活动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组图:福州拗九节开展敬老活动 文明新风在流淌

‘贰’ 拗九节是中国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区的本土节日,直至现在这个节日也依然存在着吗

直到现在拗九节在福州依然存在。

拗九节是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区的传统民俗节日,日期是农历正月廿九。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给亲朋好友;已经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福建省,简称“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福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南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福建省陆地总面积12.14万平方千米。 福建地势呈“依山傍海”态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90%;地跨闽江、晋江、九龙江、汀江四大水系,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叁’ 福州市有哪些特殊的节日

福州主要有以下几个节日:·春节
·春节
·元 宵 节
·拗九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乞巧节
·中元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冬至
·祭灶
·除夕
下面对“拗九节”和“乞巧节”做一下说明:
拗九节: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ōu〕九节”又称“后九节”、“孝顺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岁数逢九的人,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拗九节”来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据传,古时候有一个叫目连的人,其母生前悍恶,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这是什么?”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粥。”(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以后以粥的颜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不管是正月廿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日子,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乞巧节:
农月七月七夕,福州叫乞巧节,又称结缘节。七月七夕,是神话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间。

七夕,妇女以七字为巧的象征,向天上银河织女乞巧时,陈列瓜果七盘,茶杯七口,焚香七柱,备针七根,丝线七色,先向织女星行七拜大礼,然后盘膝而坐,借着朦胧月色,赛穿针、比引线,谁穿引得又快又多,谁就得巧最多。宋梁克家《三山志》载:“彩楼乞巧知多少?直至更阑漏欲终。”这种习俗多是官府、富豪之家的小姐为之。民间则搞分豆结缘活动。家家户户煮蚕豆互相馈赠,啃豆谈天,消除前愆,促使家人和顺、亲友情深、邻里和睦。孩童学着分豆结缘,交指和好,童趣盎然。

民以食为天,接下来说说福州的风味小吃吧:
福州风味小吃丰富多样。一年四季常食的点心有“鼎边糊”、兴化粉、卤面、煎饼、芋粿、蛎饼、虾酥、鱼丸等。鼎边糊方言称铁锅为鼎。鼎里先煮好可口清汤,把大米磨成的米浆倾于鼎沿,将鼎盖盖上,一二分钟后,把烤熟的米糊铲下,再将米浆倾于鼎沿,如此三五次,鼎边糊便熟了。兴化粉有煮食和炒食两种。如炒食,拌入蒜头酱,别有滋味。卤面,先调以可口的清汤,拌以成浆的薯粉,变成一定浓度的汤,加以肉米、笋片、虾和蛋花,再把面放下锅里煮熟。这种卤面的风味和其他煮法的面食不大相同。咸粥,用糯米煮成稀饭,投入

‘肆’ 拗九节风俗是什么

拗九节风俗是:福建省福州市十邑地区的传统民俗节日。是福州与霞浦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顺节”。日期是农历正月廿九。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给亲朋好友;已经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拗九节的由来

拗九节是福州特有的传统节日,日期是农历正月廿九,福州民间称正月初九为“上九”,十九为“中九”、廿九为“后九”,故此节又称“后九节”。

关于拗九节的由来主要有两个版本,一是源自“目连救母”的故事,二是“送穷”的民间说法。

‘伍’ 福州人都过腊八节吗

福州人过腊八节。

福州的传统腊八粥有个有趣的特色:在粥上放个由几种果子做成的小狮子,取避邪之义。

福州市民间艺术家说,腊八节的来源有不少传说,有的是佛教故事,有的是民间故事,还有一个说法是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传说朱元璋小时给地主放牛,饥饿难当,发现一个老鼠洞,从中挖掘出豆类和谷物,煮粥食用。后来他当了皇帝,想起那顿粥,就命人用各种粮食熬了一锅糖粥,宴请群臣。后百官争相效仿,传入民间。因朱元璋当天吃糖粥的日子是腊月初八,这种粥便被命名为“腊八粥”。各地腊八粥的花样繁多,但主要食材离不开各类谷物和果子,有庆祝丰年之意。过去福州人一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制作腊八粥,细细炖上一夜,次日清晨,腊八粥就熬成了。

‘陆’ 福州有什么节日民俗顺便告诉我庆祝的程序及特点

福州民俗

传统艺术——闽剧、评话、十番:
闽剧又称“福州戏”。明代,昆山腔、弋阳腔等传入福州,福州方言戏曲逐渐兴起。清光绪初到辛亥革命前后,称“闽班”。1924年,郑振铎先生出版传统剧目《紫玉钗》等,正式以“闽剧”取代了“闽班”的称号。评话是福州地区主要曲艺品种,讲究唱、说、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誉。十番原名“协欢”,意为声协和而成欢,是福州主要地方乐曲之一,由民间龙灯舞演变发展而来,曲调悠扬动听。
福州民间习俗可分为节俗、婚丧寿事俗、乡俗、食俗、穿戴俗五大类别,主要有闹花灯、踩高跷、舞龙灯、舞狮子、赛龙舟、登高等民俗活动。
千百年来流行于民间的风尚、习俗,基本反映出福州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传统习惯、道德规范和精神风貌,是闽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鲜明标志。从历史沿革的脉络看,福州风俗继承古越文化的遗风,大量接受古代中原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宗教特别是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到了近现代吸收融汇海外文化习俗。
在福州传统时令节俗中,迎春、迎年等生动体现了古越遗风的履痕;而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以及婚丧寿庆传统风俗中的合婚、定聘等和信仰民风中的关公诞、迎城隍、魁星诞、土地诞、鲁班诞等则明显来自中原文化的影响,是古代中原文化的活化石。
福州民间对海上女神林默娘(即马祖,俗呼马祖)和对陆上女神陈靖姑(即临水太后陈夫人,俗呼临水奶)的崇拜和信仰,说明道教对福州民俗影响之深,尤其是数百年来在民间被尊为妇女、儿童保护神的临水奶,几乎深入到民间的家家户户。
信仰民风中的观音诞、地藏王诞等等则充分展示了佛教的渗透。佛、道两教在福州民俗中间付受到信徒们的崇奉,往往一案同供佛、道两神位。相对而言,伊斯兰教对福州的习俗影响较小。
近代以来,在福州的生活习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响。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则生动地反映了福州人又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习尚的传统。
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做后人传”(福州俗语),我们一方面继承了先人的民俗文化遗产,一方面 又为下一代人创造新的民俗文化。加上当今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 各种文化空前活跃,新旧民俗交替也不断产生。我们福州也不例外。比如:太平蛋越吃越小。因鸭蛋与 “压乱” 谐音,故福州人 称它为 “太平蛋” 。遇喜宴、生日、饯行、过九(虚龄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胃口越来越小,面对宴席中的 庞然大物 太平蛋,感到 爱莫能吞 。为此,厨师们绞尽脑汁,最终以鹌鹑蛋、鸽蛋代之,这样既细雅, 又有原意,逐渐成为一种新俗。况且鹌鹑与安全谐音,颇有意义,很快被群众接受。
泊来节入侵传统节。近年来,母亲节、情人节、圣诞节 等进口节 大有成为都市新潮之势。福州传统有个“拗九节”,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在正月廿九煮 “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县仍保持此俗,但城区的“ 拗九节” 却渐渐被“ 母亲节”所代替,一到这个节,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楼里也 可以看到为父母亲而设的宴席。此外,情人节、圣诞节也在入侵之中。最近福州大饭店拟在今年“七月七夕” 搞中国传统情人节活动,不知是否能逮住情人们的心。
“长一位”要转正 。在传统的宴会上,最长辈者要坐“长一位”。以旧民居厅中(前厅)摆八仙(桌)宴为例,靠左边的为一桌,一桌左边靠里的为一桌一位,即“长一位”,只有年最长、辈份最大者才有资格坐。但现在“长一位” 转正了。不论什么样的居所,也不论八仙桌还是圆桌,凡居中一桌面对门口的当中一位为最大位 。坐最大位者,一为主人,二为职务最高者,三为贵宾中的“头人” ;按年龄、辈份坐“最大位” 的,只有家宴和乡俗活动才有。从左边一桌一位转到当中的“ 中” 一位 ,让年轻人容易理解,当然就要一转到底了。
回扣取代酒包。福州传统宴会有“ 挟酒包” 的习俗,即设宴者除让宾客吃得又饱又醉(福州俗)外,还让你带一大包酒包回去,让父母或妻儿共享,这在食品匮乏的年代是很有意义的。 但在 有钱日日节(福州俗语)的今天,酒包成了赴宴的累赘,带回去也没人吃,只好倒掉。为此人们想出许多改革的办法,先以铝桶、保温瓶等代替酒包,弄得常赴宴者家里此类酒包成灾。但酒包之俗又不可废,无奈之下,只好以现金回扣代之。现在赴婚庆喜宴,你送了大红包,东家回你小红包,内有10元、30 元不等,客人免了旧酒包的拖累,又有了可装入口袋的“ 酒包”,何乐而不为? 凡此种种,许多新民俗正在代替旧民俗,出现了新旧民俗互相交替、同时存在的局面,其中不乏带有革新意义的内容。

‘柒’ 孝顺节是哪个地区的节日

孝顺节应该来说是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区的传统的节日。日期应该是农历正月二十九,又称为后九节。

‘捌’ 福州有名的“拗九节”是因何而来

根据当地的传统文化而来的,因为当地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地方,而且他们的民族舞也是有很多的。也是少数民族的一个节日。

‘玖’ 福州的风俗

福州风俗主要为节俗、婚俗、食俗、传统技艺,具体如下:

1、节俗

游神、迎神是福州乡村正月里举行的一种习俗活动。农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时间。以村为单位,有时数村联合,用敞篷大轿抬着当地供奉的神祗塑像,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百姓夹道观看、迎接,场面热烈。

福州传统有个“拗九节”,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在正月廿九煮“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县仍保持此俗,但城区的“拗九节”却渐渐被“母亲节”所代替,一到这个节,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楼里也可以看到为父母亲而设的宴席。

2、食俗

福州菜是闽菜的代表,闽菜有“福州菜香飘四海,食文化千古流传”之称。选料精致,刀工严密谨慎;讲究火候,注重调汤;喜用佐料,口味多变。着名汤品如历史悠久的佛跳墙,有“坛起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的美誉。

福州五大代表菜是佛跳墙、鸡汤氽海蚌、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鸡。五碗代表是太极芋泥、锅边糊、肉丸、鱼丸、肉燕。福州的素菜也很有名,以面筋、豆腐皮、豆腐筋、香菇、木耳等植物食物为原料。名素菜有“南海金莲”、“半月沉江”、“石鼓三鲜”、“涌泉三丝”等30多种。

3、婚俗

福州结婚习俗分为订婚仪式、男方下聘礼、女方回礼、女方置办嫁妆、接亲、吃太平面、铺床、见长辈、酒店设酒宴、回门。“过礼”之后,男女双方即可商定日期,到当地政府办理结婚证,正式确定婚姻关系。

4、传统技艺

闽剧,又称“福州戏”。明代,昆山腔、弋阳腔等传入福州,福州方言戏曲逐渐兴起。清光绪初到辛亥革命前后,称“闽班”。民国十三年(1924年),郑振铎出版传统剧目《紫玉钗》等,正式以“闽剧”取代了“闽班”的称号。

评话是福州地区主要曲艺品种,讲究唱、说、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誉。

十番原名“协欢”,意为声协和而成欢,是福州主要地方乐曲之一,由民间龙灯舞演变发展而来,曲调悠扬动听。

(9)福州市有哪些当地节日扩展阅读:

福州城市标志

1、市标——三山一水

福州城内于山、乌山、屏山“三山”鼎峙,闽江宛如绿带穿城而过。史载,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山、屏山圈入城内,形成了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内”的独特风貌。“三山一水”成为榕城主要标志,故福州亦称“三山”。

2、市树——榕树

福州植榕,古已成风。榕树四季常青、枝荣叶茂、雄伟挺拔、生机盎然,象征着福州城市精神风貌。福州城区有古榕树近千株,其中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内的一株千年古榕被誉为福州第一大榕,相传是北宋冶平年间三位武官在此练武时植下的,树高20米,树冠地面投影面积达1330多平方米。

3、市花——茉莉花

福州特产,产量和质量都居中国之首。宋时福州已普遍栽培茉莉。福州城郊有许多成片栽培的茉莉园。它象征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芬香四播。以茉莉花薰制的福建茉莉花茶亦久负盛名,远销海内外。1985年2月8日福州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决定命名茉莉花为市花。

‘拾’ 福州除夕有什么习俗

摘要 福建在除夕这天往往有着过火群、吃甘蔗、祭先祖、开正、吃年夜饭等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