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明朝着名书院有哪些
明代书院发展到一千两百多所,但其中有些是官办书院。一些私立书院自由讲学,抨击时弊,成为思想舆论和政治活动场所。最着名的有江苏无锡东林书院。明朝统制阶级曾先后4次毁禁书院,然而书院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多次毁而不绝,在严酷的政治压迫下,书院师生宁死不屈。东林书院的对联写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⑵ 明代新建的书院有哪些
明代新建的书院不少,以南方为例,江西在崇仁县建小陂书院,在南昌府建正学书院,在建昌县建马融书院,在吉安府永丰县建一峰书院,此外还有复古书院、龙冈书院、白鹭州书院等;广东的书院在明代也新建不少,计有正德年间建书院8所,嘉靖年间建78所,隆庆年间建4所,万历年间建43所,天启年间建1所,崇祯年间建16所;福建的福州府17所,漳州府11所等。
⑶ 元朝有哪些着名的书院
太极书院:位于北京城内。元太宗七年(1235)行中书省事杨惟中所建。
鲁斋书院:鲁斋书院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元延祐中为许衡讲学建。
明经书院:位于江西婺源。元皇庆元年(1312)胡淀建。
景星书院:位于江西九江。唐长庆元年(821)江州刺史李渤建。据方志记载,李渤出仕前,韩愈于元和二年(807)曾写信给他,劝他放弃隐居生涯,出山从政。信中有“朝廷士类,引领东望,若景星凤凰,先睹为快……”等语。以景星名书院,是当时命名,抑或后世为怀念李渤而命名,无从查考。但景星书院一直维持到元代。元大德年间(1297-1307),黄泽曾任景星书院山长。元末毁于战乱。
道一书院:位于江西鹰潭。宋程绍开建。绍开又名绍魁,字及甫,号月岩,信州贵溪百丈岭人(明正德间划归新置之万年县)。宋德祐元年(1275)召集军民抗元卫乡,兵败归里隐居。取《孟子》“道一而已”之义,于乡里筑书院以会合朱、陆两家之说。内设朱、陆二人像以供祀。元吴澄传绍开之学。延祐间(1314-1320)嶶州婺源胡炳文曾任山长。
勉斋书院: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在山之西,本宋儒黄榦详《人物》。修三礼处,后即其地祀之,中有榦手书“修三礼处”见《石刻》。石刻。元至正时,勉斋书院在太平公辅里。
文靖书院:位于湖南浏阳。宋绍圣初杨时(号龟山)知浏阳,曾与士人讲学于城南,后人因建书院于向阳门内西街,以其谥号为名,并建龟山祠祀之。宋末废。元至元三十年(1293)部使者修复,聘隐居17年之久的欧阳龙生为山长,招诸生讲学其中。时欧阳氏升堂辨《孟子·承三圣》章,“言龟山传周程学,而及豫章延平、紫阳朱子,实承道统,其功可配孟子。山林老儒闻讲筵之复,至为出涕”。明成化间,改为龟山祠,书院遂废。
稼轩书院:大德二年(1298)春,元政府重视朱子理学的教育。重新将《广信书院》门额改回《稼轩书院》,修复栋宇开业。
大德年间,《稼轩书院》的书院长是新安赵然明,他经营打理书院尽然有序,深得学子们的爱戴和称赞。当时书院已经扩展房舍二百楹,浮瓦铺缀,风雨不侵,迄成坚厦,讲庐斋庖,储仓膳房。把过去所有的规格都修复起来了。整个书院建设规模空前,井然有序。
江东书院:于宋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由秀峰进士、会稽太守毛基创建,是在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秀水村灵山之侧的对寨山书房、书房山书房、鳌山石窟寺书房的基础上扩展、充实而成,它比建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梧州绿漪书院早建250多年。宋嘉定之前,秀峰得古道之便利,科第连绵,进士辈出,开禧乙丑元年(1205年)毛自知还高中状元,开创了富川任荣登龙虎榜的先例。毛基任会稽太守时便倡教育,重人才,他为了振兴家乡的教育事业,出资费力,创立书院于故园江东,荟萃名师,培养了不少进士,举人和贡生。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的进士毛商芝、明万历乙末年(1585年)的进士毛燕章皆先后就读于此。
高节书院:位于浒山横河以西客星山,为纪念东汉隐士严子陵,庆元知府刘黻始建书院,以范仲淹记严子陵祠堂语,名之为高节。元朝统治者对研究、传播理学的书院采取了保护政策,战争对院舍没有形成危害。在历任山长的主持下,高节书院一直相沿办学。无论是山阴的张澍,金华的王药,还是邑人岑翔龙,都为高节书院的发展付出了心血,清源人卓弥高还撰有《思贤堂记》,以激励生徒思慕前贤、勤学务实。大德三年(1299),知州张德珪重修书院,新建大成殿,殿后为夫子祠,供奉严子陵塑像,东西夹室奉祀乡贤。书院规制进一步扩展,生徒日众,弦歌不辍。
甫里书院:建于元代至顺年间(1130—1333年)。创建人为总管前光弼。院址在长洲县东。“因唐陆龟蒙故居,奏建书院于甫里”。
文正书院:建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院址在吴县东北,禅兴寺桥西。原为南宋咸淳十年(1247年),知县潜说友奏建的范公祠。元代至正年间,廉访事赵承禧、总管吴秉彝改祠为书院。
师山书院:元末郑玉,字子美,郑村人,博览六经,尤精《春秋》。既长应举不第,室师山着述、讲学,人称师山先生。因学者日多,至其室不能容,门人鲍元康等就地扩建为书院,中书省命名为师山书院,又说是明祖于洪武十二年(1397)诏建,并赐“人文师表”匾。师山书院规模齐整,“殿堂门庑,庖湢咸具,讲肄有室,登眺有亭”。郑玉取孟子之语,名其堂曰“三乐”。
鹤山书院:建于元至顺元年(1330年)创建人魏起。院址在苏州南宫坊。
采石书院:原址位于安徽省当涂县境内。创建于南宋景炎二年(1277),地址在采石翠螺山下。明天启间置采石兵营,易院为江防行署,后又改为“振采书院”。明崇祯、清康熙年间都有重修,后废。
鄮山书院:位于鄞县,创建于元大德年间
⑷ 明朝时期的书院有哪些
东林书院和东林党 东林书院是明代晚期一个蜚声士林的讲学中心,东林党是这个时期地主阶级中的一个影响颇大的政治集团。后者因前者而得名,前者亦因后者而益显,它们在明代后期的文化史和政治史上写下了有声有色的篇章。 说起东林书院的历史,首先要提到北宋一位学者杨时。 杨时(1053—1135),字中立,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省)人。他在学术思想上以程颐、程颢为师,是二程学说的积极传播者,号称“龟山先生”。南宋初年,他被东南学者推为“程氏正宗”。杨时晚年,优游林泉,以着书讲学为事。因为杨时非常喜爱庐山“东林”景色,所以把他讲学的地方取名为东林书院。这就是东林书院的由来。又因杨时号“龟山”,故时人亦称东林书院为龟山书院。元时,东林书院废为僧舍。 东林书院的复兴,则已是明朝晚年的事情了。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当时任吏部文选司郎中的无锡人顾宪成,因在“廷推阁臣”的问题上“忤帝意,削籍归”(《明史·顾宪成传》)。里居后的顾宪成,一面着书,一面讲学。但是,他并没有一个满意的讲学场所。他经常不无焦虑地对他的好友、无锡人高攀龙说:“日月逝矣!百工居肆以成事,吾曹可无讲习之所乎?!”(《顾端文公年谱》)可见他不愿虚掷岁月,还希望在讲学方面做一番事业。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九月,顾宪成怀着崇敬的心情偕伴来到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旧墟,凭吊四百多年前的宋朝学人,一时心有所感,慨然说道:吾曹讲习之所,其在斯乎!于是他“商诸同志”,筹划修复东林书院。在常州知府欧阳东凤和无锡知县林宰的支持下,修复工作在第二年夏季开始,入秋即告竣工。 东林书院修复后,顾宪成邀请江、浙“同人”,在此聚会“相与讲德论学,雍容一堂”,“一时相传为吴中自古以来未有之盛”(《年谱》)。在首次东林大会上,顾宪成宣布了他所草拟的《东林会约》。《会约》阐明东林书院讲学的宗旨,如“饬四要”、“破二惑”、“崇九益”、“屏九损”,强调“务在躬修实践”(《顾端文公遗书·东林会约》)。 这是东林书院复兴的序幕。此后,顾宪成和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等人讲学其中,顾被人们称为泾阳先生或东林先生。废弃了四百多年的东林书院,这时又变得生气勃勃、书声琅琅了。于是,东林书院逐渐闻名于当世,而从这里传出的讲学声、读书声,竟在晚明的地主阶级政治生活中掀起了一阵阵轩然大波。
⑸ 福州西湖的景点有哪些呢比如西湖书院的谢谢。
杭州西湖十大景点介绍——苏堤春晓
苏堤全长三公里,是北宋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空出的泥构筑而成的。故名之以“苏堤”。
早春四月,迎着熹微晨光,沿修长的湖堤漫步,但觉轻风徐来,十里垂柳飘忽。在轻烟薄雾中,灼灼红桃含露开放,宛若喷霞,景色着实娇媚迷人,而当春雨霏霏,透过袅娜柳丝眺望西湖,但见薄霭弥漫,渐远渐淡,景色更是奇幻诱人,被人称为“六桥烟柳”。苏堤连接了南山和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且花木一年四季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如诗若画的迷人风光,成了人们长年游玩的好地方。
杭州西湖十大景点介绍--柳浪闻莺
柳浪闻莺前身是南宋的皇家花园--聚景园。解放后经整修,已扩建成为占地三百多亩的大型公园。这里以柳叶葱葱,莺声婉转而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春天的花园柳树荫荫,枝枝翠柳婀娜多姿,有些随风摇曳,更有临湖而植者,枝叶俯垂水面,远望如少女浣纱的“浣纱柳”。步履其间,浓荫深处的柳树给人以阵阵思绪,悦耳的莺啼声更是撩人遐想。柳浪闻莺现共分三组园景,即闻莺馆、友谊园和聚景园。这里引进了一批日本樱花、草坪,使园内景色越具诱人之处,以景寓意,情景交融,别有一番情趣。
杭州西湖十大景点介绍--花港观鱼
“卢园”是南宋内侍卢允升的私人花园,因其处有清溪自花家山流下,故名“花港”,花港观鱼,与苏堤前接,西山在北为其护屏,还有碧波粼粼的小南湖和西里湖,像两面镶着翡翠框架的镜子分嵌左右,全园分为鱼池古迹、红鱼池、牡丹园、花港、大草坪、丛林区、芍药圃等七个景区。公园中部的南端是最吸引人的地方-红鱼池。池中满蓄金鳞红鲤,池畔花木扶疏。游人投饵,群鱼争食,有声有色,赏心悦目。现公园的主景区为牡丹园,用牡丹、湖石等组成,小径迂回,布置紧凑有致。仲春时节,站在耸峙高处的牡丹亭向下俯视,但见大大小小的花坛间红夹绿,那灿若云锦的牡丹花千姿百态,斗奇竞妍,令人流连忘返。不久将再辟芍药圃,与牡丹亭相媲美。
杭州西湖十大景点介绍--曲院风荷
曲院风荷在灵隐路洪春桥畔,据说南宋时有一处官家酿酒作坊,坊内与金沙涧相通的池塘种满了荷花,每逢夏日熏风吹拂,荷香与酒香四溢,令人陶醉,人们称之为“曲院荷风”。旧时的曲院风荷,仅一碑一亭半亩地,局促于西里湖一隅,颇有些名不副实。清康熙年间,在苏堤跨虹桥畔的岳湖种荷花,并建亭立碑,题为“曲院风荷”,此景遂复。今天的“曲院风荷”仍以荷花为主景,建有五个荷花池,分别栽植红莲、粉莲、白莲以及重瓣的“重台”等多种品种。全园又分为岳湖、竹素园、风荷、曲院、滨湖密林等5个景区。每当夏日,荷花开放,满眼翠盖红妆,香飘数里,池和池之间筑小桥相连,便于游人流连观赏,可以领略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迷人景色。
杭州西湖十大景点介绍--双峰插云
在洪春桥畔。双峰即南高峰、北高峰,分别位于西湖之西南、西北。南高峰海拔256.9米,北高峰海拔355米。两峰遥相对峙,绵延相距十余里。旧时人们游湖多在春秋两季,每当欲雨未雨时,从湖上眺望南、北两高峰,但见云雾袅绕,双峰时隐时现,时露双尖,宛如峰插云霄,自然风光异常优美,峰势高峻磅礴,晴雨晨昏不同,尤在雨后或阴翳多云天气,彩云、白云或浓或淡,忽缠忽遮,是云是山,一片朦胧。如一幅壮观的水墨淋漓而浓淡有致的山水画卷展现在面前,气象万千,景观十分吸引人,便定为“西湖十景”之一,名两峰插云。后“两峰”改为“双峰”,从此这湖中之景便成为陆上之景。南高峰“揽长江若带,俯平湖如杯”北高峰称“钱塘之柱”,山间林木苍翠,有石磴数百级,曲折盘上山顶。张岱《西湖十景两(双)峰插云》:一峰一高人,两人相与语。此地有西湖,勾留不肯去。
杭州西湖十大景点介绍--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位于西湖中部偏南,与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称“湖中三岛”,它是由三座葫芦形石塔和“小瀛洲”两个部分组成。岛是明万历年间用疏浚的湖泥堆积而成,岛外又筑有环表堤埂,堤岛之间由九转三回、三十个弯的曲桥相连,构成了一个湖中岛、岛中湖的胜似仙境的着名旅游胜地,其湖岸垂柳拂波,水面亭榭倒影;园林富于空间层次变化,造成“湖中湖”、“岛中岛”、“园中园”的境界。是我国水上景园的典范,古代园林艺术的精品,中秋之时,在塔中置灯烛,洞口蒙以薄纸,灯光外透,月光、灯光、湖光,月影、塔影、云影溶成一片,恍惚迷离,说不尽的诗情画意。登上小瀛洲,一路更有九曲桥、九狮石、开网亭、亭亭亭、“竹径通幽”、木香榭、迎翠轩、花鸟厅等,最后是我心相印这亭。这些建筑错落布置,极尽巧思,一路游赏,意趣无穷。
杭州西湖十大景点介绍--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位于白堤西端,濒临外西湖,此地商阁凌波,绮窗俯水,平台宽方,视野开阔,中秋之夜,月白风清,湖水盈盈,坐在平台茶座上,仰看天上月轮当空,俯视湖中月影倒映,天上、湖中两圆月,交相辉映,有使人如入方寒宫之感。所以前人题有“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的楹联。而且假山叠起,四季花木,构成一处诗趣盎然的游览胜景。更令人寻访和体味的是其丰富的历史古迹和文化底蕴,令人想到南宋的望月亭,明代的龙王祠,和清初的御书楼。
杭州西湖十大景点介绍--雷峰夕照
位于西湖南岸夕照山上的雷峰塔,相传为吴越王为庆黄妃得子而建的,故初名“黄妃塔”。但民间因塔在雷峰,均呼之为雷峰塔。塔共七层,重檐飞栋,窗户洞达,十分壮观。旧时雷峰塔与保叔塔,一南一北,隔湖相对,有“雷峰如老纳,保叔如美人”之誉。每当夕阳西下,塔影横空,别有一番景色,故被称为“雷峰夕照”。至明嘉靖年间,塔外部楼廊被倭寇烧毁。塔基砖被迷信者盗窃,致使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五倾圮。今政府批准复建。清人许承祖曾作诗云:“黄妃古塔势穹窿,苍翠藤萝兀倚空。奇景那知缘劫火,弧峰斜映夕阳红。”将重现雷峰塔与保叔塔隔湖对峙的景观。
杭州西湖十大景点介绍--南屏晚钟
南屏山横亘于西湖南岸,山上林木苍翠,秀石玲珑。山上有一净慈寺,位于西湖南岸南屏山慧日峰下,吴越始建,称“永明禅院”,饱经沧桑。寺内有宗镜堂、慧日阁、济祖殿、运木井等古迹,山门前有放生池。寺院原有铜钟一口,每天傍晚,深沉、浑厚的钟声在苍烟暮霭中回响,山回谷鸣,发人悠远的沉思,“南屏晚钟”因此得名。南屏山麓另一座着名的佛刹兴教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五年,它曾是佛教天台宗山家派的大本营,晨钟暮鼓,香烟烛光,南屏山从此添了“佛国山”的别称
杭州西湖十大景点介绍--断桥残雪
西湖雪景,历来受人称颂。“断桥残雪”的意境尤为脍炙人口。断桥残雪景观内涵说法不一,一般指冬日雪后,桥的阳面冰雪消融,但阴面仍有残雪似银,从高处眺望,桥似断非断。每当大雪之后,红日初照,桥阳面的积雪开始消融,而阴面还是铺玉砌玉,远处观桥,晶莹如玉带。伫立桥头,放眼四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给人以生机勃勃的强烈属深刻的印象,是欣赏西湖雪景之佳地,中国着名的民间传说《白蛇传》,为断桥景物增添了浪漫的色彩。洪丞《断桥闲望》诗云:“闲作步上断桥头,到眼无穷胜景收。细柳织烟丝易,青屏拂鸟影难留。斜拖一道裙腰绕,横着千寻境面浮。投者近来忘俗累,眷怀逋客旧风流 信息来源:三峡旅游线路 http://www.dasanxiaw.com 宜昌旅游 http://www.sanxiaship.com
⑹ 鹤山书院的鹤山学院的历史
鹤山学院的建立不得不说魏了翁这个人。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庆元五年(1199)进士,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开禧元年(1205),以武学博士对策,谏开边事,被劾狂妄,改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出知嘉定府,以养亲归里,筑室白鹤山下,授徒讲学。
嘉定初,知汉州。历知眉州、泸州、潼川府。入朝权工部侍郎,被劾欺世盗名,谪居靖州,湖湘江浙之士多从之学。绍定四年(1231)复职。五年,进宝章阁待制,为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史弥远卒,召为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端平二年(1235),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兼江淮督府。官终知福州、福建安抚使。嘉熙元年卒,年六十,谥文靖。
南宋时,成都蒲江县有个着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名字叫魏了翁。他学识渊博,21岁便考上进士,得到皇帝赏识,做了大官。他为官清廉,不吹牛拍马,提出了一整套治国良策,但遭权臣嫉妒排挤,几次降官。后来,他回到家乡蒲江,在白鹤山上创办了鹤山书院。他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治学准则,采用个人精读、互相答问、集众析疑的教学方法。他亲自执教,孜孜不倦地解答学生的问题。 一、创建书院
1210年,魏了翁回乡于城北白鹤山下创办鹤山书院。了翁在鹤山书院讲学十余年,“士争负笈从之”。
蒲江鹤山书院的创建,始于嘉定二年,完成于嘉定三年。嘉定二年三月,魏了翁的生父卒于蒲江。为葬其父,了翁在蒲江长宁阡卜得墓地,并于此年冬葬其父。在为其父卜墓地的同时,又卜得鹤山书院的地址,即与长宁阡“属连”的白鹤冈。于是,“即其地成室,是为今白鹤书院”(《鹤山集》卷九十二,《赠王彦直》)。
二、第一次讲学
鹤山书院于第二年即嘉定三年(1210)春建成,正值准备参加秋试的邛州学子没有讲习之所,于是魏了翁把他们作为书院的第一批学生,召来鹤山书院授业。由春至秋,经书院学习半年后,这批学生参加类省试,考中者“自首选而下拔,十而得八,书室俄空焉,人竞传为美谈”,(同上卷四十一,《书鹤山书院始末》)。其中包括考取第一即“类元”的王万里。尽管鹤山书院开办的第一年就取得了考中“十而得八”的好成绩,被人们称赞,但魏了翁却认为“是不过务记览为文词,以规取利禄云尔,学云学云,记览文词云乎哉?”(同上)并不以记览文词以通过科举而获取利禄为然。可见魏了翁办书院的目的不在于考取率的高低,也不是为科举服务的。
秋试以后,魏了翁又招四方学者与之共学。各地学者慕名而来,“负笈而至者,襁属不绝”(同上)。为了满足书院教学发展的需要,魏了翁在原来书院的基础上,扩大前后,各增一堂。堂内屋檐下的过道、侧屋、门、墙等以次毕具。书院内侧有一小室,取名“立斋”,由永嘉叶适为之题铭。二堂为书房,房的左右为南北窗。堂的后面为阁楼。魏了翁家中过去就有藏书,后入京担任秘书省正字时,又将禁中书籍抄录了一些带回,并收集寻访公家、私人所刊行之书,共得十万卷,附在一起而珍藏在书院的阁楼上。取《六经阁记》中的文字,称藏书楼为“尊经阁”,由阳安刘光祖为之作《记》。尊经阁下面又有一堂,堂内有榜,取邵雍之语为“事心”。阁楼的背阴处辟有一块小园子,凿池筑室,种草植树,为书院师生的游息之地。站在园子的后面,凭高望远,一川秀丽风光,尽收眼底。又在园后筑一间亭子,可以在此仰观俯察日月星辰风霜雨露之变化、鸟兽草木之宜人,如此使人荡开襟怀,心旷神怡。
魏了翁在记述扩建书院的经过时,称自己是“穷乡晚进”之人,虽然通过了科举,涉入官场,但过去所学未能尽信。请免官回乡,退而聚友在书院藏修息游,与诸学者诵读经典之遗言以及朱熹的着作,随事省察,以求不失善良之本性和人的初心,“尚不虚筑室、贮书之意也”(同上)。这就是魏了翁筑室藏书建书院讲学的目的。
魏了翁于嘉定三年春建成蒲江鹤山书院,并执教于其中。到嘉定四年(1211)冬知汉州离去,此次讲学于鹤山书院大约有一年半的时间。
三、第二次讲学
魏了翁自嘉定四年冬离开书院后,先后任知汉州、知眉州、潼州府路提点刑狱兼权转运判官、权知遂宁府、直秘阁知泸州主管潼川路安抚司公事等职。到嘉定十一年(1218)春知泸州后不久,其生母病亡,于是请解官回乡,一面为其母守制,一面在鹤山书院教学授徒。
此次主教蒲江鹤山书院,从嘉定十一年起,到嘉定十四年(1221)知潼川府止,大约三年时间。其间嘉定十二年(1219),了翁堂弟魏文翁也“固辞辟命,请待班见,凡家食二年”(《鹤山集》卷八十一,《朝议大夫知叙州魏公墓志铭》),魏文翁于此时回到蒲江,居家两年。其时魏了翁读《三礼》,招李坤臣共读,文翁也参加进来。了翁门人高斯得等书院诸生“执经坐下”,士无远近,负笈来学,师生各有相长之益。嘉定十三年(1220)春,魏了翁有短时间去简州,作许奕《神道碑》,之后仍回蒲江鹤山书院。此年六月为李从周《字通》作《序》,落款为“白鹤山人魏了翁”,说明此时他在鹤山书院任教。
魏了翁此时主教蒲江鹤山书院,正值朝廷在他本人的一再要求下,宁宗于嘉定十三年下诏赐周敦颐谥号曰“元”,赐程颢谥号曰“纯”,赐程颐谥号曰“正”。为此,魏了翁作《周元公程纯公正公谥告序》,将此事广为宣传,并要求学者以理学思想为指导,端正求学态度。
嘉定十四年,魏了翁收到叶适寄至蒲江鹤山书院的诗。在此之前,魏了翁曾写信给叶适。这说明叶魏两人在魏了翁第二次执教蒲江鹤山书院期间,曾通过书信往来从事学术交流。
如上所述,魏了翁于嘉定三年在蒲江创办第一个鹤山书院后,除去居官在外的时间,前后两次主教书院,共约四年半的时间。主要是教授包括《三礼》在内的儒家经典和朱熹之书,并力图端正学者的求学态度。
四、书院沿革
后来,蒲江鹤山书院历久倾废。明成化十年(1471)知县邵有良重修。正德十二年(1517))御史卢雍重修。明末毁。清雍正四年(1126),知县陈昆秀重建。嘉庆时知县黄郁章,魏宁诚等相继增置薄田850余亩以作院亭,供师生来修膏火。清末民初,书院改为蒲江县高等小学堂,抗日名将革命烈士李家钰、着名化工专家杜长明博士、医学专家徐国熙博士等都先后在这里求学。1941年,改办为“蒲江县县立初级中学校”;1950年更名“四川省蒲江县初级中学校”,政府拔款9.3万元在山麓今址建设新校舍,1953年竣工使用,学校扩大到12个班。1958年秋开始招收高中新生,逐步办成完全中学;1960年,更名为“四川省蒲江中学校”,1962年高考上线率为温江专区第一名。1966年“停课闹革命”,1969年成立“蒲江中学教育革命委员会”,1971年才逐步恢复招生,1978年恢复“四川省蒲江中学校”校名,学校各项工作走上正轨。当年恢复高考,教育质量获温江专区一等奖,被列为温江地区重点中学。1982年,学校被省教厅列为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学校更名为“四川省蒲江县蒲江中学”,1996年元月,学校顺利通过省重点中学复查验收。2002年7月,学校更上新的台阶,被省教厅确认为首批“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 一、创建书院
1226年,魏了翁贬谪靖州(湖南怀化)时,创办了怀化市境内最早的书院——鹤山书院,其院址就在州治北最高的山坡上。史载:“了翁以起居舍人论事,忤史弥远,谪靖州,筑鹤山书院,杜门六载,着《五经要略》。”他以山上绿树花草为伴,住院讲学长达五年,吸引众多学子“不远千里,负笈从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二、讲学着书
靖州鹤山书院是魏了翁亲手创办的第二所鹤山书院,魏了翁官场失意后,更加把精力放在学术研究和教育上。在靖州鹤山书院期间,他把儒家诸经义疏,重新编校,在治经学上下夫,从而提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经学思想。
魏了翁在靖州办鹤山书院,除教授当地的学者外,湖湘、江之士也不远千里,负书从学。其中包括陆九渊之子陆持之的门人元老,绥宁的戴立本,全州的滕处厚、蒋公顺,以及四川的学者高得、程掌、虞兢等人,通过向他们讲学,传播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魏了翁执教靖州鹤山书院期间,不仅教学授徒,而且勤于述。《九经要义》、《周易集义》、《古今考》等重要着作,都是在此间成的。他还撰写了不少如记、序、跋等各种体裁的文章,这些文章被收入《鹤山集》之中。此外,魏了翁在靖州写给各地学者的书信计六十九篇,也被收入《鹤山集》。可以说,魏了翁在靖州鹤山书院时的着述,占了他一生着述的大部分。
魏了翁执教于靖州鹤山书院的时间比较集中,由于他谪居靖州时没有外出,所以没有间断过教学。从他自宝庆二年(1226)创办书院起,到绍定四年(1231)秋复职离开靖州止,共五年时间,这是他从事教育比较重要又比较集中的一段时间。后来宋理宗为表彰魏了翁的教学活动,特御书“鹤山书院”四大字为赠。这表明魏了翁的教育活动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引起了最高的统治者的重视。
当时靖州地处偏僻,是建郡仅一百二十多年的少数民族聚区。魏了翁在靖州创办鹤山书院,把比较先进的内地文化带到了乡侗寨,对培养当地人才,促进靖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其意义不限于当时,对历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书院沿革
明代,曾经三次重修。清代,也曾多次重修。清末光三十二年(1906),改名为高等小学堂。民国三年(1914),改为鹤山高等小学校。现为靖州鹤山小学。 鹤山书院,位于四川泸州市,原名穆清书院。南宋绍定五年(1232)知州魏了翁建于城南,附祀乡贤尹吉甫,后废为穆清祠。
明弘治十七年(1504)兵备道尹嘉言建尊经阁,书院规模未能全面恢复。清雍正十年(1732)知州马世藻改建于学宫前,祀魏了翁。干隆十四年(1749)知州刘辰骏正名“鹤山”。次年知州安洪德增建并置学田2处。乾、嘉间,历任知州杨超、夏诏新等相继置学田18处、铺房36间,以其收入供一应经赞开支。山长由知州延聘。生徒名额无定,“视山长学术为之转移”。由诸生中选内、外庠斋长各1人,“责以敬业乐群,收发课卷,支给膏火等事”。设首事2人,“经管学款”。咸、同间,历聘李惺、江国霖等“名宿”主讲,督课颇严。其教法约有四端:“一为读书,穷源于‘四书’、‘五经’,竟委于百家诸子”;“二为学文,诗赋词章上规汉魏,下法宋明”;“三为训育,日坐讲堂,谕诸生以子臣之道、孝友之谊、礼义之节、廉耻之防,有益于身心性命可以修己治人者”;“四为考课,生徒文字有不善者,力加郢斲”,“亲临讲堂与生徒指明”。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为校士馆。
清代张棠本题鹤山书院:
鸣鹤在阴,回思春梦一场,捧檄昔曾骑鹤去;
高山仰止,笑说清风两袖,授书今又入山来。
钱栻题鹤山书院
魏了翁讲学之区,鹤鸣子和;
尹伯奇抚琴于此,山高水长。 明正德十三年(1518)巡抚卢雍,知州吴祥建魏了翁祠于城西善政街,题额“鹤山书院”。杨廷仪为此作《鹤山书院碑记》。讲堂东名“崇政”,西名“企贤”。嘉靖九年(1530)重修,安磐为之作《重修鹤山书院碑记》。后为巡司行馆,书院移至城西土司寓。万历三十三 年(1604)知州牛大纬重修,将书院行馆合而为一,扩大规模,可容500余人。提学官署和试院均设于此,牛大纬亲自作《重建魏鹤山书院并增置校士馆记》。
清康熙三十年(1691)知州戚延裔重建。干隆二十二年,知州段以清建府治南,将书院与试院分而为二。四十二年(1777)知州叶体仁重修并拨学田以增膏火。光绪二十九年(19 03)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 鹤山市鹤山书院是清代藏书与讲学场所。建于清干隆十一年(1746),是知县阮懋业把鹤城镇大官田同知旧廨舍改为书院(鹤山县正式建立前,清政府派同知一员,率兵驻守大官田,以备匪盗)。计有头门一座3间,仪门、大堂、后堂各一座1间,还有东西书房数间,三堂一座3间。阮懋业拨民田收租作书院师徒的教学费用。后有知县张福清为书院购进经史子集各类书50多种,使书院初具规模。清道光四年(1824),鹤山县令徐香祖捐俸修葺并将陶黄二公书院并入鹤山书院。陶黄二公书院原在县衙门之西,邑人为纪念当年创建鹤山县有功的粮驿道陶正中、首任鹤山县令黄大鹏2人而建。合并后两书院的藏书、师资及房舍得以充分利用。
鹤山书院属官办,先后拨田40公顷作为学田。清代书院,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产物,也为鹤山培养了人材,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清朝灭亡,书院废弃,至1927年,邑人及旅外侨胞合力创办昆山中学,书院乃选作永久校址。书院部分建筑物保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现为鹤山第二中学校址。
⑺ 四大书院是哪四个都在什么地方
中国四大书院
目录·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河南登封嵩阳书院
·河南商丘应天书院
包括: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河南登封嵩阳书院 河南商丘应天书院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西有左翼山,南有卓尔山,三山环台,一水(贯道溪)中流,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 全院山地面积为3000亩,建筑面积为3800平方米。山环水合,幽静清邃 ,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初为唐代贞元元年(785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隐居读书之处。李渤养一白鹿,出入跟随,人称之白鹿先生。后李渤为江州刺史,于隐居旧址建台,引流植花,号为白鹿洞,其实并没有洞,只因四周青山怀抱,貌如洞状而已,白鹿洞四山环合,俯视似洞,因此而名。 唐末兵乱,高雅之士来此读书。南唐开元年间、李善道,朱弼等人在此置田聚徒讲学,称为“庐山园学”。宋初扩建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并称四大书院。南宋时着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受命知南康军,到白鹿洞书院察看遗址,请孝宗批准,筹款建屋,征集图书,聘请名师、广集生徒,亲任洞主,亲自讲学,并制定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五条教规,即有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白鹿洞书院教条》不但体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至此,白鹿洞书院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誉为“海内书院第一”,“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济焉,彬彬焉”它与岳麓书院一样,成为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基地。元代末年,白鹿洞书院被毁于战火。明代最早的一次维修为正统元年(1436),以后还有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年间的维修。进入清代,白鹿洞书院仍有多次维修,办学不断。19世纪末,我国政治、经济发生急剧的变化,出现了教育改革的热潮。光绪24年(1898年)清帝下令变法,改书院为学堂。白鹿洞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停办,洞田归南康府(今星子)中学堂管理。宣统二年(1910),白鹿洞书院改为江西高等林业学堂。自宋至清的700年间,白鹿洞书院一直是我国宋、明理学的中心学府,陆象山、王阳明等都曾在此讲学,书院殿阁巍峨,亭榭错落,师生云集,俨如学城。 国民党时期,蒋介石准备要南昌中正大学接管白鹿洞书院,但未实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白鹿洞书院进行保护和维修。1959年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成立庐山白鹿洞文物管理所;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二级自然保护区,同年设置作为学术研究机构的白鹿洞书院建置;1990年成立庐山白鹿洞书院管理委员会。现在,白鹿洞书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学、学术研究、旅游接待、林园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制。 1928年,胡适来到白鹿洞书院,并对其赞不绝口。胡适盛赞白鹿洞有两个原因,一是“白鹿洞书院是最早的书院,是我国书院的‘四大祀宗’之一”;二是朱熹亲定的《白鹿洞规》“简要明白,遂成为后世七百年的教育宗旨。” 在他的《庐山游记》中,他有一段着名的论断:“庐山有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一)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二)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代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三)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白鹿洞书院的自然风光极为毓秀,四山环台,古木苍穹,溪水古桥,别有洞天,现已成为文化旅游的佳镜。院内松柏交翠,花草争芳,环境幽静秀丽。馆内藏品反映了庐山历史文化的辉煌,有当地出土和及从外地搜集的古代青铜器和历代陶瓷,有唐宋着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米芾、黄庭坚等在庐山的手书碑拓,有明清着名书画家唐寅、郑板桥、朱耷的字画卷轴,最珍贵的则是《五百罗汉罗图》,血书《华严经》和水晶佛珠,皆属国家一级文物珍品。 白鹿洞书院,在儒家理学思想的指导下,凭借庐山这块风水宝地,并依靠历代文人学者和热心教育者们的精心耕耘,获得了一种精深文博的厚实,区别于庙堂式的州、府、县学,令人向往、探索和追求,这正是它一千余年来生命力的所在,精魂所在,魅力所在的缘由。 白鹿油书院现存在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由书院门楼、紫阳书院、白鹿书院、延宾馆等建筑群落组成。建筑体均坐北朝南,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脚,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初期。北宋开宝六年(973),朱洞以尚书出任潭州太守,鉴于长沙岳麓山抱黄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静环境,接受了刘鳌的建议,在原有僧人兴办的学校基础上创建了岳麓书院。初创的书院分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其中“讲堂”是老师讲学道的场所,“斋堂”则是学生平时读书学习兼有住宿的场所。岳麓书院的这种中开讲堂、东西序列斋舍的格局一直流传至今。初设讲堂5间,斋室52间。 宋太宗咸平二年(999),李允则任潭州太守,他一方面继续扩建书院的规模,增设了藏书楼、“礼殿”(又称“孔子堂”),并“塑先师十哲之像,画七十二贤”;一方面积极取得了朝廷对岳麓兴学的支持,以促进书院的更大发展。咸平四年(1001)朝廷首次赐书岳麓书院,其中有《释文》、《义疏》、《史记》、《玉篇》、《唐韵》等经书。当时书院学生正式定额六十余人,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局。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经学家周式担任山长主持岳麓书院后,书院得到迅速的发展,学生定额愈百人,周式本人还得到宋真宗的召见和鼓励。,赐“岳麓书院”题额,于是“书院称闻天下,鼓简登堂者不绝”, 到南宋的乾道年间,岳麓书院达到鼎盛时期。着名理学家张木式主持岳麓书院,他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面,提出“循序渐进”、“博约相须”、“学思并进”、“知行互发”、“慎思审择”等原则;在学术研究方面,强调“传道”、“求仁”、“率性立命”。从而培养出一批如吴猎、赵方、游九言、陈琦等经世之才的优秀学生,湖湘学派多数学者也在岳麓书院学习过。一时间,大批游学的士子前来书院研习理学问难论辩,有的还“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当时的岳麓书院成为全国闻名的传习理学的基地。南宋淳熙七年(1180),张木式去世后,朱熹、真德秀等人对岳麓书院的办学和传播理学,也表现出极大的热忱。朱熹还将《白鹿洞书院教条》人微言轻正式的学规,颁于岳麓书院。,朱熹曾两次来此讲学,当时学生达千人,从而使岳麓书院有“潇湘洙泗”之誉,几与孔子在家乡讲学的地方并称。 从元、明至清初,由于战乱,岳麓书院曾两度遭到焚毁,后来虽然得以重建和恢复,已不复旧观。清初。书院被禁。后康熙为了表彰理学,放宽书院政策。康熙二十六的(1687)御书“学达性天”匾额,并以十三经、二十一史、经书讲义等遣送至岳麓山,干隆九年(1744)又御书“道南正脉”匾额送至岳麓山,岳麓书院又得以复兴。复兴后的麓书院,除了对斋舍屡加扩建外,其书院性质也由民办而逐渐演化为官办。随着乾嘉考据学的兴起,岳麓书院往往由从事诂经考史的着名汉学家主持,学习的内容也由理学转向经史考证,特别是在王文清主院期间,更以“群经教授诸子”。此后罗典任山长,“唯以治经论文,启诱后进”。道光年间巡抚吴荣光在岳麓书院增设“湘水校经堂”,专以研习汉学为主。岳麓书院的最后一任山长是王先谦,他是清末湖南着名的经学家。 清代的岳麓书院,集聚了一代常识博洽、德高望重的大师,培养出诸如王夫之、陶树、魏源、左宗棠、胡林翼、曾国藩、郭嵩涛、李元度、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等着名的湖湘学者。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新政之议的呼声中,延续了近千年的岳麓书院正式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自创立伊始,即以其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 书院大门横匾“岳麓书院”四个大字,两边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讲堂正中悬清干隆御书“道南正脉”匾,左右壁有石刻“忠、孝、廉、节”四个高1.6米、宽1.2米大字。左右两廊有清欧阳正焕所书“整齐严肃”石刻。讲堂屏风正向刊张村撰《岳麓书院记》。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连接,合为整体,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河南登封嵩阳书院
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历九朝,为都会,包伊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时,时称嵩阳寺,至唐代改为嵩阳观,到五代时周代改建为太室书院。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此后,嵩阳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明末书院毁于兵燹,清代康熙时重建。嵩阳书院经历代多次增建修补,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整。书院的建制,古朴雅致,大方不俗。 嵩阳书院学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于唐朝,兴盛于北宋,一直到了清朝末年,兴学堂以后书院制才被废除。教学特点: 嵩阳书院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经过近千年的衡读发展,积累了丰厚的教学经验,其特点主要是:1、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的机关,又是学术研究的机关,实行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2、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派,不同观点进行讲会,开展争辩。3、书院的教学,实行“门户开放”,有教无类,不受地域限制。4、书院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采用问难论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5、书院内的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书院的名师,不仅以渊博的知训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高尚品德气节感染学生。 嵩阳书院,是中州教育史上的一颗明珠,我国古代的高等学府。 宋初,国内太平,文风四起,儒生经五代久乱之后,都喜欢在山林中找个安静的地方聚众讲学。登封是尧、舜、禹、周公等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据记载,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二十四人,司马光的巨着《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号称“二程”的程,程颢在嵩阳书院讲学10余年,对学生一团和气,平易近人,讲学鲜感,通俗易懂,宣道劝仪,循循善诱。学生虚来实归,皆都获益,有“如沐春风”之感。康熙辛卯年,全省在开封选拔举人,录取 名额一县不足一人,仅登封就中了五个。名儒景冬,就这于嵩阳书院,中进士后,曾九任御史。嵩阳书院正是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师资条件,声名 大振,四方生徒摩肩接踵,成为北宋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 院内的汉封将军柏人称“稀世珍宝”。 嵩阳书院内原有古柏三株,西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见柏树高大茂盛,遂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 大将军柏树高12米,围粗5.4米,树身斜卧,树冠浓密宽厚,犹如一柄大伞遮掩晴空。二将军柏树高18.2米,围粗12.54米,虽然树皮斑驳,老态龙钟,却生机旺盛,虬枝挺拔。树干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好似门庭过道,树洞中可容五、六人。两根弯曲如翼的庞然大枝,左右伸张,形若雄鹰展翅,金鸡欲飞。每当山风吹起,枝叶摇动,如响环佩,犹闻丝竹之音。三将军柏毁于明末。 关于将军柏树龄一直是个神秘的话题。该树从受封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赵朴初老先生留有“嵩阳有周柏,阅世三千岁”的赞美诗句。经林学专家鉴定,将军柏为原始柏,树龄有4500年,是我国现存最古最大的柏树。 细心的游人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二将军柏比大将军柏大得多,为什么被封为“第二”呢?这里有个“先入为主”的传说,动人的传说,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的墨客泼墨挥毫,赋诗赞颂,更留给人们以启示。 巍巍将军柏,给嵩阳书院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和浓郁的感染力。 门外的大唐碑素有“嵩山碑王”之称。全称为《大唐嵩阳观纪圣德盛应以颂碑》,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刻立,碑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碑制宏大,雕刻精美,通篇碑文1078字,内容主要叙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的八分隶书。字态端正,刚柔适度,毛法遒雅,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作品,大唐碑重80多吨,仅碑帽就有10多吨重,古时,人们是怎样将这么重的碑帽主上去的呢?千百年来,凡到嵩阳书院的游人都要提及这个问题。在民间,“智立唐碑”这个充满智慧的传说故事,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们,成为品赏大唐碑的重要内容之一。嵩阳书院在我国历史上以理学着称于世,以文化瞻富,景观奇特名扬古今。山峦环拱、溪水长流、松柏参天、环境幽雅、景最清、石幢莠纪故宫铭而文明。书院主要文物有西汉的“将军柏”和唐朝的“大唐碑”。 嵩阳书院在历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场所,但时间最长,最有名气的是作为儒教以圣地之后,嵩阳书院初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名为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僧待多达数百人。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更名为嵩阳观,为道教活动场所。宋仁宗景祜二年(1035年),名为嵩阳书院,以后一直是历代名人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明末书院毁于兵火,历经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时期,学田1750多亩,生徒达数百人,藏书达2000多册。清代末年,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经历千余年的书院教育走完了这的历程。但是,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载入史册。 嵩阳书院在古代并不是单纯的指一个院落而言,而是由一个主体院落和周围多个单体建筑群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较广阔。大至而言,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除我们看到的嵩阳书院建筑外,属于书院的建筑物,比较有名的还有位于嵩阳书院东北逍遥谷叠石溪中的天光云影亭、观澜亭、川上亭和位于太室山虎头峰西麓的嵩阳书院别墅-君子亭;书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岭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筑。
河南商丘应天书院
应天府书院,又名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因为商丘在唐供称为睢阳,北宋景德三年(1006)升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又升格为南京,为当时四京之一。商丘濒临汴水,交通方便,商旅辐辏,隋唐以来,已发展成为一方都会。宋代的应天府书院就设立在商丘的繁华闹市中。 应天书院位于商丘旧城州之东。其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后经其学生戚同文的努力,得以发展,学子们“不远千里”而至,“远近学者皆归之”。北宋政权开科取士,应天书院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多达五六十人。 宋真宗时,因追念太祖自立为帝,应天顺时,将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之处宋州(今商丘)于1006年改为应天府,1014年又升为南京,处陪都地位。l009年,宋真宗将该书院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宋仁宗时,又于l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相当于现在的社会科学院。 后该书院在曹诚等人尤其是应天知府、着名文学家晏殊的支持下,得以大的扩展。宋仁宗初年,着名文学家晏殊出任应天知府,聘请着名学者王洙为书院“说书”,王洙博学多才,应天府书院在他主持下“其名声着天下”。仁宗景佑二年(1035),应天府书院改为府学,晏殊又聘请因服丧而退居睢阳的范仲淹执教,任教期间,范仲淹撰写《南京书院提名记》。当时的应天府书院,是中州的一大学府,据《宋史》记载:“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晏殊)始。”从大中祥符以后的二十余年间,应天府书院的学生“相继登科,而魁甲英雄,仪羽台阁,盖翩翩焉,未见其止”。明正德六年迁城,应天书院也迁往今地——城内中山东二街路北。现存有大成殿、明伦堂、月芽池等建筑。原大成殿内立有孔子和其弟子的牌位,明伦堂为学堂。这两座建筑均为歇山式建筑。大成殿为祭孔之地,明伦堂为应试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正在重建中。
⑻ 明代书院有哪些
德化
龙浔书院(文昌阁)位于“驾云亭公园”,龙浔山上。龙浔山海拔549米,为瓷都城区主山。历来是城区市民休养生息的主要场所。龙浔书院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清干隆二十四年建文昌阁,清末民国初俱废。重建的龙浔书院(文昌阁)建筑面积约495平方米,另有226平方米钢筋砼架空平台;总造价约200多万元,本工程布局结合地形地貌布置,为组合式建筑,有单廊式、单层悬山式、二层悬山式及单层重檐歇山式,按德化传统木结构风格做法,主要功能建筑龙浔书院及文昌阁主体采用钢筋砼框架结构(仿木),结合传统木结构装饰,大门及连廊采用传统砖木结构。
晚明惠州书院、社学建复情况简表
序号 书院名称 创(倡)建人 年份 地点 附注
1 濂溪书院 提学副使魏校 嘉靖元年(1522) 西湖崇道山 废东岳庙改建
2 豫章书院 同上 嘉靖四年(1522) 博罗县治西北 废华光庙改建
3 兴贤社学 同上 博罗县城东 据《博罗县志》
4 南隅社学 同上 博罗礼村 同上
5 北隅社学 同上 博罗礼村 同上
6 文山书院 同上 海丰县城 光绪《府志》
7 桂林书院 同上 海丰碣石
8 清平书院 同上 海丰碣石
9 西峰书院 同上 海丰甲子
10 涵江书院 博罗翟宗鲁 嘉靖10年(1554) 博罗罗仙都。 光绪《府志》
11 罗仙社学 同上
12 甘泉精舍 增城湛若水 嘉靖16年(1537) 罗浮朱明洞
13 青霞洞 同上 罗浮青霞谷 屈大均《广东新语》
14 天华 同上
15 少汾书堂 南海洗桂奇 嘉靖中 罗浮青霞谷 民国《博罗县志》
16 弼唐精舍 南海庞嵩 嘉靖21年(1542) 罗浮黄龙洞 李学一《文轩公集》
17 韶台精舍 南海庞一夔 嘉靖年间 同上 民国《博罗县志》
18 永福寺 潮人薛侃 嘉靖21年(1542) 西湖丰山 同上
19 崇正社学 通判吴晋 嘉靖35年 银峰铺 干隆《归善县志》
20 静观书院 知县吴日强 隆庆末年 罗浮豫章祠侧 同上
21 石洞书院 归善叶春及 万历3年(1775) 罗浮石洞
22 崇美社学 知县张守为 万历八年(1780) 博罗县 新《博罗县志》
23 敦仁精舍 归善杨起元 万历年间 归善县城 光绪《府志》
24 天泉书院 参议周应治 万历25年(1597) 西湖元妙观左 干隆《归善县志》
25 鹤峰书舍 知府朱芹修复 万历39年(1611) 归善县白鹤峰 光绪《府志》
26 倡南书院 县令郑敬道
27 九松书院 邑人李焘 万历40年前后 河源县泷下 同上
28 韩氏义塾 邑人韩日瓒 崇祯年间(约1630)博罗韩家祠 新《博罗县志》
29 黄公书堂 乡贤黄鼎臣 明建 永安(紫金)黄花境 同上
30 官山书院 天顺年间 永安璜坑 新《紫金县志》
31 南隅社学 明建 府城万石坊 干隆《归善县志》
32 北隅社学 明建 府城城隍庙 同上
33 西隅社学 明建 受纳仓侧 同上
34 东隅社学 分巡吴彦 明建 东新桥东 同上
35 东关社学 知县陈镇 明建 申明亭改建 同上
36 上堡社学 明建 永平 同上
37 中堡社学 明建 永平 同上
注释:
①据清光绪《惠州府志》卷十四《政经·赋役》载:明嘉靖元年(十年同)惠州府缴纳赋税的在册人口为123270。其中归善县为27920;博罗县27555;海丰县17578;三县共73053。
②碣石卫旧属海丰辖
http://hi..com/%C2%BD%B7%E1%C2%F3%D7%D3/blog/item/ec82421eec129900304e15e7.html
⑼ 着名的四大书院及什么书院白鹿洞书院
我国宋代着名的四大书院指的是: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
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有别于官学的重要教育制度。它始于晚唐,盛于宋,历经元、明,延至清末。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创建的大小书院,有7000余所。
1、岳麓书院:
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的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这块令湖南人骄傲了几百年的金底文化招牌,外人未免会觉得太过洋洋自得,可如果查看史料,你会默然承认,这座静静的庭院实在是有这样的资本。单就清季以来,书院便培养出17000余名学生,其中如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程潜等杰出人物。
岳麓书院系高层次的书院,其讲学者中多有全国名流大师;入院生徒对经史有一定了解,赋诗作文已有一定基础,甚至还要通过一定的考试或推荐,才能选拨入学。“潭州三学”就反映了岳麓书院录取生徒的情况。据明代《岳麓志》载:“宋潭士目居学读书为重,岳麓书院外,于湘江西岸复建湘西书院,州学生月积分高等,升湘西书院;又积分高等,升岳麓书院。潭人号称‘三学生’”(明《岳麓志》卷三)。岳麓书院由于师生水平较高,加之多代着名山长的努力,建院有章,治学有方,故此,在历史上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经世济民之才,成为湘楚人才脱颖而出的摇篮。人才之盛带来学术研讨之盛。
2、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山谷中。此处原为唐朝人李渤、李涉兄弟的隐居处,李渤曾养一白 鹿自随,人称白鹿先生。以后李渤为江州刺史,在隐居旧址创建台榭,号为白鹿洞。至南唐时这里建为“庐山国学”,北宋初扩为书院。1179年,朱熹为知南康军等事,曾在此主持教务和讲学,并奏请赐额及御书,书院于是声名大振。以后,陆象山、王阳明等人都曾在此讲学。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古代传播文化、交流学术、培养士子的地方。自唐迄清,江西设立的书院极多,居全国首位。而“海内书院第一”的白鹿洞书院,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完备的书院。
3、嵩阳书院: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着名高等学府,在历史上以理学着称于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晦等也曾在此讲学。嵩阳书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
嵩阳书院在古代并不是单纯的指一个院落而言,而是由一个主体院落和周围多个单体建筑群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较广阔。除今天我们看到的嵩阳书院建筑外,属于书院的建筑物,比较有名的还有位于嵩阳书院东北逍遥谷叠石溪中的天光云影亭、观澜亭、川上亭和位于太室山虎头峰西麓的嵩阳书院别墅-君子亭;书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岭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筑。
4、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的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北宋政权开科取士,应天书院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多达五六十人。l009年,宋真宗正式将该书院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宋仁宗时,又于l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后该书院在应天知府、着名文学家晏殊等人的支持下,得到很大扩展。着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显盛一时,公元1043年,宋仁宗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相当于现在的社会科学院。
应天书院在历经了辉煌后,在宋钦宗时毁于战乱。直至明朝嘉靖时,御史蔡瑷又在商丘城西北隅以社学改建,沿用旧名。但不久,宰相张居正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下令拆毁天下所有书院,应天书院没能逃过此劫。清干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知府陈锡格重修应天书院,但短暂的辉煌后又被废止。
⑽ 明朝万历年间“禁革书院",许多民间书院被查封,怎么回事
明代多次禁革书院。其中,万历年间的这次是张居正搞的。
主要原因是,张居正对书院之自由讲学,一贯持反对态度。他认为讲学者“摇撼朝廷,乱名实,匿蔽魄秽,趋利逃名”。他认为只要着力整顿好各级官学,“圣贤以经术垂训,国家以经术作人。若能体认经书,便是讲求学问。何必又别标门户,聚党空谭。”因而他要求“今后各提学官,督率教官生儒,务将平日所习经书义理,着实讲求,躬行实践,以需他日之用。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及号召他方游食无行之徒,空谈废业,因而启奔竞之门,开请托之路。”至万历七年,张居正以常州知府施观民科敛民财私创书院为由,遂将天下64所书院,概行禁革。“
《明神宗实录》卷八三:“万历七年(1579)正月戊辰,命毁天下书院,原任常州知府施观 (民)以科敛民财,私创书院,坐罪着革职闲住。并其所创书院及各省私建者,俱改为公廨衙门,粮田查归里甲。不许聚集游食,扰害地方。仍敕各地巡御史提学官查访奏闻。”
《明史》卷二○曰:万历“七年春正月戊辰,诏毁天下书院。”
《明纪》卷四○曰:万历“七年春正月戊辰,诏毁天下书院。自应府以下,凡六十四处,尽改以为公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