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州资讯 » 福州多少寺院
扩展阅读
厦门村庄拆迁怎么查询 2025-05-17 14:23:09
福州市轮胎市场在哪里 2025-05-17 13:58:26

福州多少寺院

发布时间: 2022-05-28 17:33:41

‘壹’ 福州市内都有些什么寺庙啊

华林寺,位于鼓楼区北隅、屏山南麓金山寺,位于福州市洪塘上境村江边西禅寺,位于福州市西郊怡山之麓福州象峰崇福寺,位于新店镇崇福寺福州清凉寺,位于观海路文藻巷31号福州升山寺福州张圣真君西河分殿,位于西河坡下新村在车库旁福州三界寺,位于福州市新平巷8号福州地藏寺,位于福州市琯尾街195号福州龙峰泰山庙,位于华林路的屏山东麓

‘贰’ 福州市有哪些寺庙

西禅寺:
西禅寺名列福州五大禅林之一,为全国重点寺庙,位于西郊怡山之麓,工业路西边南侧,巍峨而壮观。古刹大门坊柱上镌刻一副楹联:“荔树四朝传宋代,钟声千古响唐音。”这是清代周莲撰写的联句,点明"西禅寺"是唐朝的古寺。
以荔枝闻名。
西禅寺有白龟吐泉的遗址、唐代开山祖师懒安禅师塔内真心铭碑、五代慧棱法师塔、唐代七星井,还有弘一法师放生池碑......都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见证。

华林寺 :
被誉为国宝的华林寺,位于福州屏山南麓。它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附近的罗汉院、越山庵等并入,华林寺规模更大了,后又增建御书阁、环峰亭、绝学楼、胜会亭诸胜。清嘉道年间(1789-1850年),重建大殿、天王殿、山门、廊庑、客堂、僧舍等。
华林寺大殿是中国南方古木构建筑的代表,其建造方法在全国唐宋木构建筑中独具一格,华林寺大殿是我国南方遗存的、屈指可数的宋代木构建筑之一。它是极其珍贵的古建筑,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有着不可替代的文物价值。

涌泉寺:
福州市鼓山涌泉寺为“闽刹之冠”,又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寺建在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前为香炉峰,后倚白云峰,有“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奇特建筑格局。相传它的旧址为“华严寺”。
鼓山涌泉寺的名人题句甚多,在鼓山摩崖题刻最集中的灵源洞至听水斋沿途,布满宋元明清题咏300多处,有相传朱熹所书的“寿”字,高达4米,是福建省最大的古代石刻。这些题刻,荟集篆、隶、草等书法精华,是研究鼓山历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还有崇福寺雪峰寺等等。。

‘叁’ 福建有哪些寺庙

福建境内现有全国重点佛教寺院142座,位居全国前列。着名的有福州涌泉寺、西禅寺、崇福寺,厦门南普陀寺,泉州开元寺、龙山寺,莆田广化寺、漳州南山寺等。

‘肆’ 福州市里的所有寺庙都有哪些

建五大禅林之首鼓山:涌泉寺,
市区内有:西禅寺
福州五大禅林(鼓山涌泉寺、西门西禅寺、雪峰崇圣寺、北峰石牌林阳寺、象峰山崇福寺)
重点佛教寺院有6座(涌泉寺、西禅寺、林阳寺、地藏寺、万福寺、雪峰寺),

‘伍’ 福州有哪些寺庙

1、华林寺,位于鼓楼区2、金山寺,位于福州市洪塘上境村江边3、西禅寺,位于福州市西郊怡山4、崇福寺,位于新店镇5、清凉寺,位于观海路文藻巷31号6、升山寺福州张圣真君西河分殿,位于西河坡下新村在车库旁7、福州三界寺,位于福州市新平巷8号8、福州地藏寺,位于福州市琯尾街195号9、福州龙峰泰山庙,位于华林路的屏山东麓

‘陆’ 福州的寺庙

心诚自灵
福州开元寺
福州现存最古老寺院,始建于梁太清三年,距今近1500年历史。
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着名道场。
曾为皇家寺院、宗庙。
福建省与福州市两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日本真言宗祖师空海大师、日本天台宗祖师圆珍大师、印度密宗高僧般若怛罗大师于唐代入华修学之地。
闽王王审知、王�父子极力护持之古刹。
宋代刊刻佛教经典大工程——《毗卢大藏经》全藏
近代创办全国第一家规模较大的佛教医院。
供奉有泰国佛教界捐赠的福建省首尊四面佛。
现存文物:唐或宋铸千年特大型铁佛——阿弥陀佛,佛身高5.92米、宽4米、重10万斤以上;宋代七层石塔;宋代石槽;明式阁楼;清代殿堂。
现有建筑:山门、药师殿、灵源阁、铁佛殿、毗卢藏经阁、观音阁、四面佛阁、宝松和尚纪念楼、提润和尚纪念楼、明旸法师图书馆、观音苑、禅悦斋、僧寮。
办有佛教老年安养院,免费安置赡养贫困老人50位。
以秘方配制的佛教中草药救死扶伤。
现任方丈为中国大陆首位洋硕士方丈。
涌泉寺 门票比较贵40
西禅寺 门票10元
华林寺 .....
知道的就这几个了

‘柒’ 福州市有多少大寺庙

福州寺庙很多,比较知名的有:鼓山的涌泉寺、工业路的西禅寺、华林路的华林寺、鼓东路的开元寺、乌龙江的金山寺、金鸡山的地藏寺、闽侯的雪峰寺、北峰的林阳寺、福清渔溪的万福寺、福清的瑞岩寺、旗山的万佛寺、高盖山的妙峰寺……附上市区90年代寺庙情况表供您参考:

‘捌’ 福建有多少寺庙

法海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罗山。
法海寺创建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初名“兴福院”,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始改今名。一千多年来,该寺历经沧桑,代有兴废。宋政和七年(1117)曾改作道观,称“神霄宫”。此后不久,又恢复为佛寺。明代,寺院一度被豪强占为私人别墅。至万历年间,才复旧观。此后又久为俗家所侵占。直至1928年,圆瑛法师主持雪峰崇圣寺时,才将法海寺收回加以重修,作为雪峰下院。1948年,忠心和尚曾创办“法海中学”,招收贫寒失学青少年,为社会培育了一批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福州市佛教协会均设在寺内。“文革”中,除殿堂建筑外,佛像等一切陈设悉遭破坏,房屋被工厂、机关等占用。1976年后落实宗教政策,寺院交还佛教界,并重加整修。
法海寺的主要建筑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阁、弘化楼、客房等。

涌泉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东郊鼓山。
据清代黄任《鼓山志》记载,涌泉寺“其先为潭”。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填潭建寺。当建寺时,寺前一壑泉水如涌,故名涌泉寺。宋咸平二年(999),真宗赐额“鼓山白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成祖赐名“涌泉寺”。永乐六年(1408)及嘉靖二十一年(1542)两次毁于火,寺内建筑所剩无几。万历四十七年(1619)至天启七年(1627)间重建。清顺治、康熙年间又经修缮扩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敕赐御书“涌泉寺”匾额。
涌泉寺现存殿宇大多系清代建筑,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千佛陶塔、藏经楼、印经楼、香积厨等。

西禅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西门外的怡山。
西禅寺建于隋以前,原名清禅寺。后唐长兴年间(930—933)改名长庆寺,后以福州四城各有一大寺(东禅、南禅、北禅、西禅),将长庆寺称为西禅寺。宋代两次重修。元至正九年(1349)再修。明正统二年(1437)、崇祯十年(1637)又两次重修。清代几度重修。光绪二年(1876)至十七年(1891),按唐宋时格局重建,并在法堂后新建一藏经阁。1928年又重建明远阁一座,辟寄园和放生池。1941年9月,西禅寺部分殿堂被日本侵略军炸毁。后修复。1956年又进行重修。“文革”中遭受破坏,后由爱国侨僧、居士和华侨等捐款修复。1983年,西禅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西禅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铁塔天灯”、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禅堂、方丈室、念佛堂、明远阁、钟楼、鼓楼、玉佛楼、报恩塔等。

林阳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北峰区。
林阳寺古称林洋院,又名瑞峰林洋寺、瑞峰院。该寺创建于后唐长兴二年(931)。明初寺废。万历四十年(1612)重建,后又废。现存寺院为清光绪年间重建。寺宇建筑大体仿效鼓山涌泉寺格局。1930年,圆瑛法师曾担任住持。
林阳寺主要建筑有钟鼓楼、天王殿、大雄殿、法堂、伽蓝殿、地藏殿、大悲殿、祖师殿、报恩堂、古月塔院、客堂、禅堂、斋堂及僧寮等。
1983年,林阳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地藏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东门外金鸡山下。
地藏寺建于武帝大通元年(527),名法林寺,是福建省最早的尼寺。唐乾宁元年(894)重修。五代时期称金鸡山报恩寺,寺内建有地藏殿。宋、元、明各代皆有修葺。后因遭火灾,寺毁。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在报恩寺地藏殿遗址建新寺,取名地藏寺。清末以来虽多次扩建,但基本上保持原貌。抗战前夕,重新整修,成为福建女众丛林,净土道场。
地藏寺现有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楼、客堂、五观堂、念佛堂、库房、方丈室、寮房等。
1983年,地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崇福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象峰山麓。
崇福寺原为“祝圣道场”,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后毁。明末清初重兴。后复废。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修并扩建,至此乃具丛林规模。该寺为曹洞宗法脉。新中国成立后,福州市佛教协会于1957年在寺内创办佛教安养院,并改为女众道场。1981年,福建省佛学院女众班设在寺内,首创当代中国尼众学府。1983年,崇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据文献记载,日本长崎县建有圣寿山崇福寺,俗称福州寺,为象峰崇福寺的分寺。改革开放后,日本佛教友人曾多次来此寻根认祖。
崇福寺主要建筑为钟鼓楼、天王殿、大殿、法堂、念佛堂、五观堂、观音阁、库房、香积厨、方丈室、校舍、僧舍等。

崇圣寺
位于福建省闽侯县雪峰。
崇圣寺简称雪峰寺,创建于唐咸通十一年(870),初称应天雪峰禅院。乾宁元年(894)移寺陈洋(即今址)。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改名雪峰崇圣寺,当时即有“南方丛林第一”之美称。明代,该寺列为中国禅院五山十刹之一。清末,雪峰寺与怡山长庆寺、鼓山涌泉寺、瑞峰林阳寺、象峰崇福寺并列为福州五大丛林。1928年圆瑛法师任住持。此外,该寺胜进法师于1938年到马来西亚弘法,在怡保建“东莲小筑”,作为雪峰下院,并时时拨款回寺修建。抗战期间,寺遭炮轰,天王殿也被台风吹毁。1980年后,陆续进行重建。
崇圣寺为佛教禅宗云门、法眼二宗派的发源地,在佛教史上颇有影响。
崇圣寺主要建筑有内外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禅堂、法堂、祖师纪念堂、枯木庵等。
1983年,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万福寺
位于福建省福清县黄檗山。
万福寺创建于唐贞元五年(789)。自唐以后,历代兴废不一,史乘乏载,难以稽考。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重修。嘉靖三十四年(1555)遇倭寇之乱,又遭焚毁。万历二十九年(1601)复兴。万历四十二年(1614)赐“万福禅寺”额。崇祯十年(1637),隐元禅师归任主持,万福寺成为明末清初福建一大名刹。1928年,寺被山洪冲毁。近年来,福建省佛教协会成立了修建委员会,有计划地对万福寺进行修复。
清顺治九年(1652),日本长崎华僧所建的兴福寺住持逸然及唐三寺诸护法,数度联名邀隐元东渡弘法。隐元遂于顺治十一年(1654)五月率领徒众三十人离黄蘖南行,七月五日安抵日本长崎。到日后,又得到后水尾天皇及德川幕府德川家纲将军的优遇,在京都宇治赐地建寺。新寺建成后,隐元不忘故山,仍命名为黄檗山万福寺,并创立一新宗派,与日本原有的临济、曹洞鼎立,称为黄檗宗。后来日本黄檗宗僧侣就称福建的祖寺为“古黄檗”,称京都的新寺为“新黄檗”。日本黄檗山的建筑规模、丛林制度和宗教仪式等,完全仿照福清黄檗山的形式,今犹保存三百年前隐元时代的规模。其最初十几代的住持,多由中国渡日的僧侣担任。清中叶后,中日黄檗山僧侣的往来濒于停滞。1979年,日本黄檗宗各寺以宗议会议长吉井鸠峰为团长,组成“古黄檗拜塔友好访华团”,来到福清黄檗山万福寺拜塔礼祖,恢复了中断已久的中日两国黄檗山佛教的友好联系。其后,“日中友好临黄(临济与黄檗)协会”又多次组团来访。1983年,他们在黄檗山建立了一座“日本黄檗山万福寺开山隐元禅师东渡振锡之地”碑,以为纪念。
1983年,万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玖’ 福建有哪些着名的寺庙建成年代和特色分别是什么

法海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罗山。
法海寺创建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初名“兴福院”,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始改今名。一千多年来,该寺历经沧桑,代有兴废。宋政和七年(1117)曾改作道观,称“神霄宫”。此后不久,又恢复为佛寺。明代,寺院一度被豪强占为私人别墅。至万历年间,才复旧观。此后又久为俗家所侵占。直至1928年,圆瑛法师主持雪峰崇圣寺时,才将法海寺收回加以重修,作为雪峰下院。1948年,忠心和尚曾创办“法海中学”,招收贫寒失学青少年,为社会培育了一批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福州市佛教协会均设在寺内。“文革”中,除殿堂建筑外,佛像等一切陈设悉遭破坏,房屋被工厂、机关等占用。1976年后落实宗教政策,寺院交还佛教界,并重加整修。
法海寺的主要建筑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阁、弘化楼、客房等。

涌泉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东郊鼓山。
据清代黄任《鼓山志》记载,涌泉寺“其先为潭”。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填潭建寺。当建寺时,寺前一壑泉水如涌,故名涌泉寺。宋咸平二年(999),真宗赐额“鼓山白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成祖赐名“涌泉寺”。永乐六年(1408)及嘉靖二十一年(1542)两次毁于火,寺内建筑所剩无几。万历四十七年(1619)至天启七年(1627)间重建。清顺治、康熙年间又经修缮扩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敕赐御书“涌泉寺”匾额。
涌泉寺现存殿宇大多系清代建筑,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千佛陶塔、藏经楼、印经楼、香积厨等。

西禅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西门外的怡山。
西禅寺建于隋以前,原名清禅寺。后唐长兴年间(930—933)改名长庆寺,后以福州四城各有一大寺(东禅、南禅、北禅、西禅),将长庆寺称为西禅寺。宋代两次重修。元至正九年(1349)再修。明正统二年(1437)、崇祯十年(1637)又两次重修。清代几度重修。光绪二年(1876)至十七年(1891),按唐宋时格局重建,并在法堂后新建一藏经阁。1928年又重建明远阁一座,辟寄园和放生池。1941年9月,西禅寺部分殿堂被日本侵略军炸毁。后修复。1956年又进行重修。“文革”中遭受破坏,后由爱国侨僧、居士和华侨等捐款修复。1983年,西禅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西禅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铁塔天灯”、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禅堂、方丈室、念佛堂、明远阁、钟楼、鼓楼、玉佛楼、报恩塔等。

林阳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北峰区。
林阳寺古称林洋院,又名瑞峰林洋寺、瑞峰院。该寺创建于后唐长兴二年(931)。明初寺废。万历四十年(1612)重建,后又废。现存寺院为清光绪年间重建。寺宇建筑大体仿效鼓山涌泉寺格局。1930年,圆瑛法师曾担任住持。
林阳寺主要建筑有钟鼓楼、天王殿、大雄殿、法堂、伽蓝殿、地藏殿、大悲殿、祖师殿、报恩堂、古月塔院、客堂、禅堂、斋堂及僧寮等。
1983年,林阳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地藏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东门外金鸡山下。
地藏寺建于武帝大通元年(527),名法林寺,是福建省最早的尼寺。唐乾宁元年(894)重修。五代时期称金鸡山报恩寺,寺内建有地藏殿。宋、元、明各代皆有修葺。后因遭火灾,寺毁。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在报恩寺地藏殿遗址建新寺,取名地藏寺。清末以来虽多次扩建,但基本上保持原貌。抗战前夕,重新整修,成为福建女众丛林,净土道场。
地藏寺现有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楼、客堂、五观堂、念佛堂、库房、方丈室、寮房等。
1983年,地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崇福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象峰山麓。
崇福寺原为“祝圣道场”,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后毁。明末清初重兴。后复废。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修并扩建,至此乃具丛林规模。该寺为曹洞宗法脉。新中国成立后,福州市佛教协会于1957年在寺内创办佛教安养院,并改为女众道场。1981年,福建省佛学院女众班设在寺内,首创当代中国尼众学府。1983年,崇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据文献记载,日本长崎县建有圣寿山崇福寺,俗称福州寺,为象峰崇福寺的分寺。改革开放后,日本佛教友人曾多次来此寻根认祖。
崇福寺主要建筑为钟鼓楼、天王殿、大殿、法堂、念佛堂、五观堂、观音阁、库房、香积厨、方丈室、校舍、僧舍等。

崇圣寺
位于福建省闽侯县雪峰。
崇圣寺简称雪峰寺,创建于唐咸通十一年(870),初称应天雪峰禅院。乾宁元年(894)移寺陈洋(即今址)。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改名雪峰崇圣寺,当时即有“南方丛林第一”之美称。明代,该寺列为中国禅院五山十刹之一。清末,雪峰寺与怡山长庆寺、鼓山涌泉寺、瑞峰林阳寺、象峰崇福寺并列为福州五大丛林。1928年圆瑛法师任住持。此外,该寺胜进法师于1938年到马来西亚弘法,在怡保建“东莲小筑”,作为雪峰下院,并时时拨款回寺修建。抗战期间,寺遭炮轰,天王殿也被台风吹毁。1980年后,陆续进行重建。
崇圣寺为佛教禅宗云门、法眼二宗派的发源地,在佛教史上颇有影响。
崇圣寺主要建筑有内外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禅堂、法堂、祖师纪念堂、枯木庵等。
1983年,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万福寺
位于福建省福清县黄檗山。
万福寺创建于唐贞元五年(789)。自唐以后,历代兴废不一,史乘乏载,难以稽考。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重修。嘉靖三十四年(1555)遇倭寇之乱,又遭焚毁。万历二十九年(1601)复兴。万历四十二年(1614)赐“万福禅寺”额。崇祯十年(1637),隐元禅师归任主持,万福寺成为明末清初福建一大名刹。1928年,寺被山洪冲毁。近年来,福建省佛教协会成立了修建委员会,有计划地对万福寺进行修复。
清顺治九年(1652),日本长崎华僧所建的兴福寺住持逸然及唐三寺诸护法,数度联名邀隐元东渡弘法。隐元遂于顺治十一年(1654)五月率领徒众三十人离黄蘖南行,七月五日安抵日本长崎。到日后,又得到后水尾天皇及德川幕府德川家纲将军的优遇,在京都宇治赐地建寺。新寺建成后,隐元不忘故山,仍命名为黄檗山万福寺,并创立一新宗派,与日本原有的临济、曹洞鼎立,称为黄檗宗。后来日本黄檗宗僧侣就称福建的祖寺为“古黄檗”,称京都的新寺为“新黄檗”。日本黄檗山的建筑规模、丛林制度和宗教仪式等,完全仿照福清黄檗山的形式,今犹保存三百年前隐元时代的规模。其最初十几代的住持,多由中国渡日的僧侣担任。清中叶后,中日黄檗山僧侣的往来濒于停滞。1979年,日本黄檗宗各寺以宗议会议长吉井鸠峰为团长,组成“古黄檗拜塔友好访华团”,来到福清黄檗山万福寺拜塔礼祖,恢复了中断已久的中日两国黄檗山佛教的友好联系。其后,“日中友好临黄(临济与黄檗)协会”又多次组团来访。1983年,他们在黄檗山建立了一座“日本黄檗山万福寺开山隐元禅师东渡振锡之地”碑,以为纪念。
1983年,万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广化寺
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凤凰山。凤凰山一名南山,故广化寺又称南山寺。
广化寺创建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取名“金仙禅院”。唐景云二年(711),睿宗赐额“灵岩”,并命书法家柳公权题写,改为“灵岩寺”。唐大中元年(847)重建。宋太平兴国元年(976)改名为“广化寺”。其后代有兴废。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进行了全面修建,并将小南山和法海寺并入该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曾拨款重修。1980年海外信众捐资重加修建。
广化寺建筑规模宏伟,总面积三万二千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照壁、牌坊、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上是藏经楼)、祖堂(上是卧佛殿)、罗汉堂、戒堂、方丈室、斋堂、客堂、念佛堂、看山楼、溪声阁等。
广化寺有史以来,道风素着,国内外缁素莫不称誉。寺内现设有福建省佛学院。
1983年,广化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慈寿寺
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江口镇囊山村,俗称囊山寺。
慈寿寺创建于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光启二年(886)扩建,赐额“慈寿禅寺”。宋代进行了全面扩修。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毁于火灾。后重修。元末又毁于战火。明代重建。嘉靖年间(1522—1566)遭到三次破坏。清代一直衰败。清末民初,陆续重建。新中国成立后,多次进行修建。1981年后,进行了全面修复。
寺内主要建筑为山门、钟鼓楼、伽蓝殿、祖师殿、大雄宝殿、禅堂、藏经阁、功德堂、斋堂、客室等。
1983年,慈寿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开元寺
一名紫云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西街。
据传开元寺建于唐代,初建大悲阁及正殿,名“白莲道场”,后易名莲花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玄宗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纪年,始名开元寺。历五代两宋,开元寺发展支院一百余所。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将支院合成大寺,赐额“大开元万寿弹寺”。元末被焚毁。明洪武、永乐年间次第重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几次拨款修葺。
开元寺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拜亭、石经幢、镇国塔、仁寿塔、大雄宝殿、藏经阁、五观堂、功德堂、“弘一法师纪念馆”(原为尊胜院)等。
开元寺历代高僧辈出,蜚誉梵林。如唐代匡护、袒膊、合言、文展、法起、道英,五代真觉、朝悟、清豁,宋代了悟、守静,元代大圭等。民国以来有转道、圆瑛、转物、转逢等。高僧弘一法师曾住锡弘法,寺内建有“弘一法师纪念馆”。
1983年,开元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龙山寺
位于福建省晋江安海镇北的龙山之麓。
龙山寺始建于隋皇泰年间(618—619),初名普现殿,又名天竺寺。明天启三年(1623)重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又修建部分殿堂。清同治十二年(1873)至光绪五年又重建。千百年来,几经兴废,屡次修葺,现存殿宇,大抵是清代建筑。
龙山寺主要建筑有放生池外山门、华表、照墙、钟鼓楼、金刚殿、天坛、圆通宝殿、大雄宝殿等。
唐宋以来,“海上丝路”的兴旺。龙山寺的香火也随着商贾的足迹远涉重洋,传布海外,故寺宇分支繁多。其着名的有:新加坡黎士高斯律龙山寺、菲律宾龙山寺等。在台湾省,据传就有龙山寺四百多座。
1983年,龙山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南普陀寺
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东南五老峰下。
据记载南普陀寺建于唐代,五代时再建,初名泗洲院。宋治平年间(1064—1067)重建,改名为普照寺。元至正年间(1341—1367)寺废。明洪武年间(1368—1398)重修、扩建。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年间重建。因寺地处浙江定海普陀山之南,故改称南普陀寺。道光十三年(1833)重修。光绪二十一年(1895)又次第兴建恢复七堂。1924年改为十方丛林。其后,相继重建、增建了许多殿堂。1924年在寺内创办了闽南佛学院,1 937年停办。1934年,弘一和瑞今法师又于该寺创办了佛教养正院。
南普陀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亭式大悲殿、藏经阁、禅堂、钟鼓楼、禅堂、客堂、库房、普通塔、海会楼、普照楼、方丈楼、教学楼、师生宿舍等。还设有闽南佛学院和养正院。此外,在后山还新建了转逢、会泉两法师纪念塔。1983年,南普陀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华藏寺
华藏寺又名支提寺,位于福建省宁德县支提山西面。
该寺始建于北宋开宝四年(971),赐额华严重寺。雍熙二年(985)敕为雍熙寺。元至元二十年(1283)毁,次年修复。明永乐五年(1407)赐额华藏寺。明万历元年(1573)敕令中兴,赐额华藏万寿禅寺。近代重修。
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阁等。大寺以外在山中还有那罗岩、甘露寺诸岩洞小寺二十多处。
1983年,华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南山寺
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部丹霞山。
南山寺始建于唐开元初年(713—714),初名延寿寺。明天启年间(1621—1627)改称南山寺。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年间重修。近年来又进行了全面维修。
南山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石佛阁、法乘和尚舍利塔等。1983年,南山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拾’ 福州有哪些寺庙,它们位置在哪

西禅寺,在福州大学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