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宋代的海船和内河船的主要分布地区
宋代的海船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内海船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
宋朝对船只的需求很大.北宋政府为了把大量粮食,从江南经运河运往开封,于是大量建造漕船(粮船);南宋政府则不断建造战船,守卫长江.凡在水路便利和盛产木材的地方,政府都会设置管方造船工场.
官方造船数目十分可观.如在至道三年(公元997年),管方造船便达三千多艘;即使在动荡的南宋早期(1128),江淮四路仍然造船二千多艘.部分管方造船业场,规模庞大,如南宋洪洲(治今江西南昌)、吉州(治今江西吉安)和赣州(治今江西赣州)三个造船场,各有兵卒二百人,每天能造船一艘.
宋朝的私人造船业也很发达,抗金名臣李纲就认为官方造船"决不如民间私家打造之精致".由此可见,私人造船工场也应有相当规模.
发展到一千年前的宋代,我国古代造船业在技术与制造量上又登上一个新的高峰,造船工艺有了巨大进步,出现了很多造船业中心,反映了当时经济的巨大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特别是海船的质量已达到领先于世界的高水平,为推动当时的经济发展和商品贸易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南宋时的大海船可载重几万石(一石约合现在的110斤,2万石就达千吨级以上),深阔各几十丈。周去非《岭外代答》说,渡南海航行的海船,舵长数丈,一船载几百人,积一年粮食,还能在船上养猪和酿酒。这种巨型的海舶在当时世界上是罕见的。而且南宋时出现的具有优良水密舱结构的商船,即使从现代船舶的设计理论角度来评价,它的性能及工艺水平都是无可挑剔的。
正由于宋代造船业的发展和航海技术领先于世界,所以中外商人所乘用的海船很多是“宋朝制造”。“中国船”运载量大、稳定性强、安全可靠、航速也很快,阿拉伯人、波斯人等都愿乘坐中国大海舶。而在唐朝时中外商人僧侣还多乘外国“蕃舶”。
北宋建都开封,每年需要大量漕船载运东南的粮食等货物。所以宋代在很多地方设立了造船场,特别是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明州、温州以及杭州等地都形成了制造海船的重要基地,不但有官方的造船场,也有很多民间的造船场。宋太宗至道末(997),各州岁造船三千三百三十七只。
官营作坊打造战船、漕船等,民营作坊打造商船、游船。两浙的明(今浙江宁波)、温、台(今浙江临海)、婺(今浙江金华)等州,江西的虔(今江西赣州)、吉州(今江西吉安),荆湖的潭(今湖南长沙)、鼎(今湖南常德)等州,陕西的凤翔府斜谷(今陕西眉县西南)等地,都已成为造船业的中心。福建沿海四个州军都生产海船,海船质量居全国首位。长江两岸交通要冲还设有专门修船的场所。
官营船场的产品有纲船(漕运船)、座船(官员客船)、战船、马船(运兵船)等类,供官府自用。北宋以纲船为主,到了南宋,运河漕运额锐减,纲船产量随之下降,同时因江防海防的任务突出,战船的产量与质量都有提高。宋朝官营船场分布很广,北宋真宗末年纲船年产量为2916艘,其中江西路虔州(后改名赣州)、吉州计1130艘,比例最大。
宋代对各地造船数量也有规定。如宋哲宗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就曾规定温州、明州等地每年定额建造船舶600艘。因此各地造船数量很多。南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福建安抚使张浚曾上书宋高宗说已在福州造了千艘大海舶,准备航海至山东以从侧翼攻击金兵。
❷ 明代福州已有番船浦,为何说所谓五口通商后名不副实
明代的时候,从事海上贸易的福州人很多,到海外的从商也很多。据书籍记载:当时福州人到海外的有阮、芮、朴、郝等姓氏,他们常年居住在外国,娶番妇生子。回国时,使用较轻便的番船(福州人把外国船只称为“番船”),这是可以停入闽江,停泊在码头。按照当时的规定,番船入境,必须要经过地方官员允许,并验证,至于停泊在哪个码头,也要经过官府的指定才可以。
1931年的时候,因万寿桥(现在的解放大桥)桥身损坏,需要部分修建,不能通行,行人过江需要小汽轮的运载。渡口北边建有台江汛,南边在番船浦有舍人庙,故日夜等待的人络绎不绝。小商小贩也趁机来此经营,一时间又成闹市。到大桥重建竣工恢复通行之后,这个重新归来又变成荒凉凄清。
这也是当年番船浦冷寂的真实写照。
❸ 唐朝沿海的造船基地主要有哪三个地方
南方沿海的福州、泉州、广州。
这些造船基地设有造船工厂,能造各种大小船只、海船、战舰等。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太宗以高丽不听勿攻新罗谕告,决意兴兵击高丽。命洪、饶(今江西波阳)、江三州造船400艘以运军粮。
张亮率兵四万,战舰500艘自莱州泛海取平壤。唐代肃宗、代宗时,理财家刘晏为诸道盐铁转运使时,在扬子(江苏仪征)设10个造船工场,置专知官督办造千石大船,说明唐时有极强的造船能力。每年建造的船只越来越多,仅明州(今浙江宁波市南)、温州两地就每年可造各类船只600艘,不但造船数量日益增多,而且造船的工艺水平日益先进。
工艺:
唐朝的造船技术在当时可称得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最突出的是在造船工艺上已广泛使用了榫接钉合(又称钉接榫合)的木工艺和水密隔舱等先进技术。
榫接钉合的木工艺比不用铁钉的造船法要优越、坚固得多。1960年3月,在江苏省扬州市施桥镇出土了一条唐代木船。1973年在江苏省如皋县又出土了一条唐代木船,这两条唐代木船都采用了榫接钉合技术,而扬州出土的船更采用了斜穿铁钉的平接技术,比如皋出土的木船采用的垂穿铁钉的搭接技术更先进。
唐代大海船还建有水密隔舱,如皋出土的唐代木船就有九个水密隔舱。这就增强了船的抗沉力。水密隔舱是由底部和两舷肋骨以及甲板下的横梁环围而构成的水密舱壁。船中部以前的舱壁都安装在肋骨之前,中部以后的舱壁就装在肋骨之后,这种安排方法可防止舱壁移动,使船舷与舱壁板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牢固地支撑着两舷,这就加固了船体的横向强度。
❹ 福州有海吗
有海。福州地处中国华东地区、福建东部、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中国东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都市。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开放城市、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以及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组成部分;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地理位置:
福州位于欧亚大陆东南边缘,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中东部的闽江口,与台湾省隔海相望。位于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1′,西邻南平、三明,北接宁德,南接莆田,东濒东海,居于亚太经济圈中国东南的黄金海岸。
全市陆地总面积11968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1786平方千米。2018年,福州市海域面积10573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137千米。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福州
❺ 福建省福州市有多少个造船厂
盖山造船厂
地址:福州市仓山区
东南造船厂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建设路7号
电话:(0591)83985071
琯头造船厂
地址:福州市连江县
闽侯造船厂
地址:福州市闽侯县
雄鹰船厂公司
地址:福州市平潭县
❻ 福州的海水通过那里,流入什么地名
闽江在福州的琅岐镇注入东海,闽江是福建省的大河,发源于江西。
❼ 福船的发展史
福建拥有3324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和1404个沿海岛屿,与台湾隔海相对,生活在闽地的古越人很早就驰骋于广阔的海洋。福建的丘陵地形和环绕省界的山脉并未阻隔了闽人与外省和海外的社会经济交往,海上航路让福建很方便地与外界连接起来,甚至因此走得比其他省份更远。加上福建境内多山,物产丰富,盛产造船所需的木材和铁、桐油、蛎灰、藤、棕、麻、生漆等物料,民间就地取材,随处造船,沿江沿海各地造船业十分繁荣,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福建帆船成为中国古代海船的主要船型。
三国时期,吴国的航海活动十分活跃,先后遣使南洋、登陆台湾和联合高丽。于公元269年,吴国在建安郡所属侯官县设置典船校尉,这是有记载的福建官办造船厂之开始。吴国还在闽江口至浙江瓯江一带的沿海地区,建立更大规模的造船基地,称温麻船屯,所造之船称温麻五会,在数十年期间,建造了大量的海船,为福建的航海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西晋灭吴,置晋安郡,设温麻县,保存了吴国遗下的造船工匠和屯兵。东晋末年,浙江孙恩、卢循带领农民起事,曾在东南沿海建造“八槽舰”,自江苏沿海路南下广州,后又曾顺长江而下。事败之后卢循余部种类尚繁,常居船上,所乘之船头尖尾高、当中平阔、冲波送浪,称作“了鸟船”,直到唐武德八年(625年)才被,泉州(今福州)刺史兼都督王义童遣使招抚。
唐代的福州和泉州是南方的主要造船基地,造船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旧唐书》记载当时来往于福建与广东沿海之间的商船,最大的载重可达千石,即50至60吨。唐代中后期,由于中央集权逐渐失去对地方的控制,福建凭借舟楫之利,或从浙江买进粮米,或向登、莱运出海外奇货,唐末五代泉州刺史王延彬更借助海外贸易所得以资公用。
宋代,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海外贸易也随之步入高峰,福建与广州成为海船建造中心,福州、兴化、泉州、漳州设有官船厂,宋元佑二年(1087年)在泉州设置市舶司,从南宋开始,远离战火的泉州逐渐超过明州和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有关福建帆船特性的记载逐渐多了起来,“南方木性与水相宜,故海舟以福建为上,广东西船次之,温明州船又次之。”历任北、南两朝的宋代全国漕运总管吕颐浩(1071—1139年)下过这样的结论。宣和五年(1123年),福建瓯宁人徐兢作为宋使路允迪的从官,随行奉使高丽,将其所见闻撰成四十卷地方志书《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对当时福建的大型远航帆船“客舟”的形体结构叙述甚为详细。南宋首次建立第一支常备水军,其建制不断扩展,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福建路水军建造6艘尖底龙骨海船,载重两千料。
1974年8月在泉州后渚出土一艘南宋末年海船,残长24.2米,残宽9.15米,残深1.98米,船内有12道隔舱板,将船分成13舱。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沉船遗存,经考证为泉州建造往来于东南亚的三桅福建帆船。泉州宋船遗存的尖底造型与龙骨结构、水密隔舱结构、多重船底板、用于操纵尾舵升降的绞车等,代表了当时中国造船技术的水平。
元代蒙古大军先后对高丽、日本、占城和爪哇发动大规模的海上远征,其间福建领造了大量的战船。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福建平章政事史弼受令率亦黑迷失、高兴等以五千军士从泉州后渚启航,远征爪哇。另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元代还曾在去泉州组建一支14艘4桅海船组成的船队,护送阔阔真公主远嫁波斯。泉州后渚港的繁荣则达到顶峰,成为东方最大的海外贸易中心。元代先后来到福建的外国旅行家家马克波罗、伊本拔图塔在其各自的游记中分别对在印度看到的泉州造远洋海船皆有记述,这一时期前来中国的印度商船和阿拉伯商船,主要采用椰绳缝合船体,同福建商船相比,这种船体结构所能承载的重量要小许多。
明代福建造船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官召商营三种形式。福州府城东南河口是官营造船厂的主要聚集地,郑和船队出使西洋诸国的部分海船就是由福建建造。福州又是明朝与琉球国交往的唯一口岸,历次出使琉球所用的册封舟,大部分在福州建造和启航,其中嘉靖年之后的5次册封琉球,留下比较详细的造船与航行过程记载。
目前所见最早出现“福船”称谓也是出自明代嘉靖至隆庆年的《筹海图编》、《洗海近事》、《纪效新书》等一系列专论沿海防务的兵书,用于对福建沿海及浙南、粤东等地一系列战船的统称,其按大小不同,依次分大福船、二号福船、草撇船(哨船)、海沧船(冬船)、开浪船(鸟船)、快船共六号。俞大猷在东南沿海一带领兵与倭寇及海盗作战期间,写下近一百八十篇,约十万言的书信、揭帖、手本和专论,辑成《洗海近事》上下两卷,其中对福船的类别、型号、尺度、应造数量、选用材料、所需银两、配备兵员、委派何人监造等细节皆有涉及。
明代朝廷实行海禁政策,为禁绝民间海外贸易,严厉控制民船的大小,福建帆船退出了已经驰骋了5个多世纪的印度洋,仅余下零星走私商船在东南亚和东亚海域艰难营生,福建造船业及造船技术处于停滞状态。官方的战船也退回近岸巡防,船型趋向小型化,身长都未超过十丈。当十六世纪初葡萄牙远征商船先后在马六甲、广州、闽浙沿海与中国帆船相遇时,其船只性能已经超过了后者。
清初郑氏政权与清廷在福建沿海相持四十年,双方水师的斗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造船材料的争夺和建造外海战船的竞赛。清廷平定台湾后,曾在战事中使用的福建赶缯船、双篷船被额定为清朝水师的主力战船,分布沿海各省,其后又陆续在福州、漳州、台湾、泉州、厦门设立军工船厂,制造外海内河大小战船。第一次鸦片战争,闽、粤、江、浙水师草率修造的战船不敌外夷船坚炮利,战事失败。遂自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起,闽、粤地方开始仿英、美舰之式改造外海战船,福州船政局第一艘木壳轮船万年青号炮舰于1869年建成试航,中式帆船则渐遭淘汰出清朝水师。
清代中后期由于西方殖民者东侵和朝廷的限制,航行东洋和南洋的福建帆船为数已经不多,值得一提的是干隆年间福建漳州、厦门商人兴起到暹罗造船买米,两、三个月时间就能造成一艘载重200吨的大船,其后当地华侨乃至暹罗国王都投资建造并拥有相同式样的中国帆船。
福建帆船在退出海外航线之后,主要航行于台湾对渡和中国沿海南北航线。民国时期木帆船有所增加,据1938年的统计,福建全省有28个主要船种共5487艘。到了1989年,全省沿海运输木帆船剩下233艘,6122吨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福建帆船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在大海上完全失去踪迹,留下来的只有一行行破碎的挽歌。
❽ 温州到福州水路有多少海里
温州到福州的水路一共一,一共是1552海里。水路按直线的话是可以实现走的话,这样的话会比较近一点,如果说按照原路到的话会比较远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