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广宁说什么话
广宁话,,(有点像白话)
⑵ 肇庆市管辖的县、区、市有那些
截至2016年,肇庆市管辖3个区、4个县、1个县级市,分别为:
1、3个区: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
2、4个县:广宁县、怀集县、封开县、德庆县。
3、1个县级市:四会市
肇庆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的中游。土地总面积1.49万平方公里。肇庆市全境处于北纬22°47′~24°24′和东经111°21′~112°52′之间。全市土地总面积1.49万平方公里,中低山丘陵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1%,平原和河川水域占总面积的19%。
(2)肇庆市广宁县为什么说广州话扩展阅读
肇庆的历史文化
肇庆市主要流行粤方言和客家方言。粤方言,又称广州方言、广府话(俗称白话),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广府片,分布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市;第二部分是罗广片(又称勾漏片),分布四会市、广宁县、德庆县、封开县、怀集县和肇庆高新区。
全市总人口90%以上使用粤方言,但各地又有地方色彩,在语意、词汇等方面存在差异,如怀集县就有“上坊话”与“下坊话”之分。客家方言,全市约35万多人使用,以四会市最多,约有15万多人。怀集、封开2县部分人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壮语及标语
饮食
肇庆的的餐饮主要以粤菜为主,兼有糅合南北风味,中西风格,集菜肴、点心,小食于一身的地方风味。主要的地方特色有:西江河鲜、广宁笋宴、高要市大湾镇麦溪鲤(鲩)、文庆鲤、鼎湖上素、肇庆裹蒸、封开杏花鸡、四会仙螺、四会茶油鸡、德庆竹篙粉等。
⑶ 广宁县的经济
1978年,广宁县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对外经济交往甚少,还没有直接的外贸出口。是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为1.51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6750万元、农业总产值为8323万元,分别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4.78%和55.22%;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8055万元。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要解决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问题,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从此,全县国民经济进入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新时期。
1979~1980年是“五五”计划最后两年。从1979年开始,全县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改革开放方针、政策,排除“左”的干扰,发展生产力,结合广宁实际,制订具体的改革和发展计划和措施,全县经济步入健康、协调发展的轨道。1980年秋,农村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精神,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工业贯彻中共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开始对部分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探索。商业、服务业也随之开展一系列改革。是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63亿元(按80年不变价),其中农业产值8428万元、工业总产值786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1.39亿元(按当年价,下同),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为47.68︰25.52︰26.7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8735万元。外贸出口总额279万美元。 1981~1985年“六五”计划时期。全县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198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3亿元(按80年价计2.19亿元),比1980年增长74%;工农业总产值2.21亿元(80年价),比1980年增长35.58%;第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60.60︰19.21︰20.19;外贸出口总额为14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2万美元。
1982年,农村落实中共中央1月1日批转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即1982年1号文件),全县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198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27亿元(80年价),比1980年增长50.79%。
工业方面,立足当地资源,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促进国营工业发展。1981年起,利用瓷土资源,相继办起广宁陶瓷一、二厂,发展陶瓷工业。利用当地产“广东绿”玉石资源,办起广宁玉雕工艺厂等。1984年,全县国有企业进行扩大经营自主权和实行企业经济承包责任制、厂长负责制、计件工资等改革。1985年全县工业产值9425万元(80年价),比1980年增长19.86%。
35家国有商业批发、零售企业,陆续实行“承包经营,定额上缴,自负盈亏”;集体商业全面推行“分细核算,职工集体承包,自负盈亏”的经营承包形式。随着农村商品流通体制改革,个体私营商业迅速发展,个体商业由1980年50户发展到1985年4123户。1985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28亿元,比1980年增长45.99%。
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发展。全县电话用户数1985年为1645户,比1980年增加100户,年均增加20户。 1986~1990年“七五”计划时期。坚持改革开放,把“开发山区、建设山区、振兴山区”作为全县的战略重点,全县经济持续稳定发展。199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6.09亿元(按80年价计3.63亿元),比1985年增长150.62%;工农业总产值5.63亿元(80年不变价),比1985年增长154.75%;第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85年的60.60︰19.21︰20.19转变为57.77︰21.81︰20.42;外贸出口总额为37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58.30万美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1.48倍、28.15倍。
农业方面,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广良种良法,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促进全县农村商品经济发展。199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08亿元(80年不变价),比1985年增长63.34%。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0年,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到1.05万家,全年总产值1.53亿元,比1985年增长3.90倍。
工业走培育、引进、开发相结合发展路子,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开发山区资源,推动山区经济发展。5年间,先后建成利用木薯生产的县葡萄糖厂,利用松脂生产的彩色油墨生产线,利用枝丫材生产的微粒板生产线,利用瓷土资源的马赛克、无釉砖陶瓷生产线,利用竹子资源的铜版纸生产线等企业,把山区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发挥较好效益。1987年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4.18%,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3.56亿元(80年不变价),比1985年增长277.06%。
商业方面,改革行政管理,转换经营机制,开展流通领域改革。商贸系统实行“三多一少”,即允许多种经济成份,运用多种经营方式,拓宽多种流通渠道,减少货物流转环节,逐步形成多渠道、开放式、网络型的流通体系,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市场购销两旺。1990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3.14亿元,比1985年增长146.14%。
“七五”期间,完成石涧110千伏输电工程;动工建设花山水电站;春水至南街、春水至古水路段柏油路工程竣工;投资近300万元,铺设中华东、中华西、南东一路等混凝土路面;县城2000门自动电话和古水镇自动电话开通,全县电话用户3668户。 1991~1995年“八五”计划时期。1991年起,全县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经济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199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0.12亿元(按90年价计16.60亿元),比1991年增长188.67%;工农业总产值29.12亿元(90年价,下同),比1991年增长172.15%;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0年57.77︰21.81︰20.42转变为38.37︰35.30︰26.33;外贸出口总额306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3009万美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7.29倍和50.61倍。
农业方面,“三高”农业逐步向基地化、企业化、规模化发展,建立起竹子、水果、茶叶、药材、松脂、蔬菜、禽畜水产等十大农业基地,“三高”农林业面积达133.50万亩,1995年,农业总产值7.01亿元,比1991年增长35.85%。乡镇企业实现产值15.87亿元,比1990年增长4.83倍。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葡萄糖、机制纸、水泥、油墨、陶瓷等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初步建立起具有广宁特色的工业基础。采取股份制、注资经营、抵押承包、租赁、产权转让等各种形式,推进国企和镇级企业改革,1995年底,全县20家国有企业有12家实施转制,全县248家镇级企业有102家实施转制。1995年工业总产值22.12亿元,比1991年增长297.84%。
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县587间国合商业门店,有528间实施以风险抵押承包为主要形式的改革,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1995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25亿元,比1990年增长162.84%。
“八五”时期,广宁县以高投入、高起点大力发展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70亿元建成四连线县城至四会交界路段二级水泥公路;投资450万元新建和改造地方公路180公里,实现全县范围内区区通公路;投入1.30亿元,开通国内、国际程控电话,发展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业务,实现区区通电话;投资3.50亿元先后建成花山水电站、古水河梯级电站及其他河流水电站共14座。 1996~2000年“九五”计划时期。这时期头两年经济保持健康稳步增长,后三年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市场持续疲软,经济发展遇到困难,连续三年处于经济发展低迷徘徊状态。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30.69亿元,比1995年增长52.69%;工农业总产值45.98亿元,比1995年增长57.90%;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从1995年的30.37︰35.30︰26.33转变为35.94︰35.71︰28.35;外贸出口总额155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3300万美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0.49倍和0.09倍。
以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中心,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县初步形成“三带”、“两廊”(特优稀蔬菜发展带、蚕桑发展带、中药材发展带、水果发展走廊、竹子发展走廊)的农业发展格局。2000年,全县新发展种植业、渔业、畜牧业等“三高”农业4.50万亩。农业总产值9.71亿元,比1995年增长38.52%。
1997年,省“八五”计划重点项目广宁纸浆厂建成投产,为广宁发展造纸工业奠定坚实基础。“九五”时期工业改革以国有企业为重点、产权改革为核心,实施抓大放小和各项配套改革同步推进,深化企业改革。至2000年底止,实行产权改革的国有企业有73家,占全县国企的70%。广宁纸浆厂、广宁制药厂、牛岐电站等企业成功转让;县陶瓷一、二、三厂等17家企业依法破产;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全县有338家国有及部门工业企业分别实施各种不同形式改革。2000年,工业总产值36.27亿元,比1995年增长63.97%。
“九五”期间,国有商业和集体商业全方位实施以产权改革为核心、转换经营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全县52家国有和供销商业实施产权改革。扶持发展个体商业,2000年底,全县有个体商业户9000户。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5.80亿元,比1995年增长91.51%。
“九五”期间,交通条件大为改善。累计投资1.35亿元,完善省道四连线广宁路段二级水泥路建设59.50公里,完成县城通乡镇公路改造92公里,新建和改造村级公路190公里;投资1100万元建成石涧绥江大桥。电信事业日益发展, 2000年底,全县电话用户3.8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50万户,无线寻呼用户1.56万户,分别是1995年的2.34倍、14.12倍、1.55倍。
1979~2000年,广宁县国民经济保持稳步增长,经济总量和质量逐步提高。然而也存在经济总量增长不快,质量不高;个体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比例偏低;国企负债率高,企业改革困难重重;农村产业化调整实质性突破不明显等问题。 武术是广宁人民十分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素有“武术之乡”之称,在全省享有较高的荣誉,在全国也有一定的位置。广宁武术的历史在文字史料上极少记载,就算有些记载,也是非常零散的。但是,广宁武术历史悠久,乃是客观上存在的事实。从一九七七年七月在绥江河畔的新楼区铜鼓岗挖掘的出土文物来看,广宁的武术在战国时期便已开始萌芽。这次清理出来的古墓坑二十二个,发现了大批随葬器物,以青铜器为最多,计有二百九十五件,这些青铜器中属剑、矛、戟之类的兵器就有六十五件之多。据省考古专家鉴定,这批出土文物是战国时期的,墓葬者生前是武士,以持矛佩剑。由此可见,战国时期广宁这个地方已经有了剑戟之类的武器,有了这类武器,就要训练一批人员来使用,训练的过程也就是练习武术的过程。
到了明、清朝时期,广宁练习武术的人就更多了。据旧县志记载,考取武举人的竟达十人,考取武秀才的更是不可胜数,这些武举人、武秀才遍及全县各区乡,可见当时练习武术的风气是相当普遍的。在民间也涌现了一批武术高手,他们的高超武艺,至今尚为人们所传诵。 广宁话,即粤语-罗广片-广宁话,为广宁当地居民使用的地方语言。该方言语言系统与标准粤语相近,属于粤语语言系统的一个分支。除了在广宁范围内使用外,在四会市的多数地区也使用并通用广宁话。广宁话只是一种语,却并不存在相对应的文字,即“有语无文”。故而,除了在口头上表达使用、口述传播外,还要涉及到书面使用情况。为此,新兴的一些年轻群体,就运用谐音以及音近的方式,用国语文字来书写方言书面语。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交流群体,在选择谐音字句、近音词语的时候,难免有着一定的出入,但是大同小异,它们都是相通的。
广宁境内流行的方言有广宁白话和广宁客家话,但主要是广宁白话。1989年在本县487177人中,说广宁白话的43868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0.05%;说广宁客家话的46038人,占9.45%;说其他话的(含广州话、普通话等)2450人,占0.5%。
说广宁白话的人绝大部分居住在靠近圩镇及县城周围的广大地区,这些人多是最早到广宁境内定居者的后代。他们的祖先多居住在境内中部及绥江沿岸一带地方,其原来方音如何,现已无法考究;这些地方土地肥沃,交通方便,早在明末清初便有外地人到本地经商做工。据清道光四年(1824)《广宁县志》云:“商多南海、顺德、三水、高要人。”又云:“木匠、泥水诸工,多来自外县,烧砖则江西客,织布三水居多。”可见,他们多来自珠江三角洲。这些说广州话的外地人多活动于县城及绥江沿岸一带,当地人与之交往,久而久之,潜移默化,本地土话与广州话互相融合,演变成与广州话十分相似的广宁白话。广宁白话属于粤方言中的一种次方言,其语音体系与广州话几乎完全一样,同样有9个声调,词汇与广州话绝大部分相同,语法则完全一致,故两种语言十分近似。
广宁客家话在声、韵、调诸方面都与梅州的兴宁、梅州市梅县区客家话相仿,但在词汇的用法方面则略有差异。说广宁客家话的人则多居住在较边远、偏僻的山区。广东的客家人多源于中国中原一带,广宁客家人大部分直接或间接由兴梅、粤东一带迁来,说的自然是客家话。他们来到时,地理环境优越,生产条件较好的地方已为别人所有,只好到边远山区安家落户,开荒垦殖,经过世代繁衍,长期与白话区的接触交往,逐渐形成今天的广宁客家话。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广宁方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其最明显的特点是:说广宁客家话的人在不断减少,说广宁白话的人在不断增多。建国后至今的40余年,全县就有500多个原来说客家话的自然村逐步改为说广宁白话。另一特点是:由于广宁白话与广州话十分近似,广州话又一向是境内的“官方”语言,结果许多广州话里的音、词还不断“入侵”广宁白话,形成一种广宁白话与广州话混同而用的语言,本地人称之为“宁省话”。这种说法在年轻一代流传较盛。
由于广宁白话是广宁境内流行的主要语言,我们在研究广宁方言的时候,采用国际音标的记音法,仅就广宁白话加以论述说明。
⑷ 广宁人算是客家人吗
广宁话是粤方言(旧称广府话)的一个分支,又叫次方言,广州话也是粤方言的一个分支(只不过后来成了官方语言),主发源地都是西江流域集中在封开一带。西江上溯至梧州、贺州、玉林、贵港,下游至肇庆、云浮、三水、佛山、广州、中山、珠海的本地语言都出自同一语系。之后经过迁移变动互相影响,又自成一系,现在统一以广州话为上述地区通用语言。顾名思义,客家人多数是千多年前由中原避战乱大举南迁到岭南和江西等地的,在当地“反客为主”后语言上融合侵杂才逐渐形成今天富有特色的客家话。我不认为说广州话或是广宁话或是其他粤语分支方言的当时就是“土着”,相当大量的族群还是从北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迁移过来的,所以说黄河是母亲河就是这个道理。只是在语言的融合侵集上与客家话不同,为什么出现样的情况,我就没有这个能力去探究了。
⑸ 广宁人在四会人的眼里是怎样的
广宁人诚信,务实
广宁是属于肇庆市,狭义上的肇庆就是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这几个地方。就像狭义上的广州就是天河,海珠那几个地方。广宁县里广府人还是占绝对多数的。其实珠三角及其附近的广府客家没必要分的那么清,互相间通婚都两百年了,除了母语差异和某些习俗差异两者并没有什么不同。
广宁人比较顾家,负责任,但没有出去闯的想法,认为在广东是最好的。
⑹ 肇庆市属于哪个市管辖 它的上级城市是
隶属高要。
⑺ 粤语是哪些地方的语言都有哪些地方说粤语
粤语(粤语拼音:jyut6 jyu5;Cantonese),又作广东话、广府话,俗称白话,海外称唐话, 是一种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中国七大方言之一,也是汉族广府民系的母语。
分布
粤语流通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广东西部、广西中南部及东南部地区、海南省西部地区(说儋州话、迈话的村落)、香港、澳门等地区和东南亚的新加坡、印尼北苏门答腊省棉兰市、圣诞岛、马来西亚、越南东北部(山由族聚居地)、以及北美、英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
粤语在两广地区分布上的突出特点是沿江分布:以广州、香港为中心,分四条渠道向东、西、南扩展。第一条渠道是西江——珠江,即沿西江向东至番禺(广州)一带即包括广西梧州、贺州和广东肇庆、封开、德庆、佛山、广州、中山、珠海、东莞、深圳、江门等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第二条渠道是西江——郁江,即溯西江、浔江、郁江直抵交趾郡。包括广西南宁、崇左、贵港、梧州四市及其所属大部分县。第三条渠道是北流江——南流江。包括广西玉林、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市及其所属各县。第四条渠道是南江——鉴江,即溯南江而上,越过云开山脉到鉴江流域。包括广东云浮、茂名两市及其所属郁南、罗定、信宜、高州、化州,湛江市及其所属吴川、廉江。
广东省境内纯粤语或以粤语为主的副省级市或地级市包括广州、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茂名、阳江、云浮和清远;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包括:
广州市辖区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番禺区、南沙区、萝岗区、花都区及增城区、从化区;
广东省
佛山市辖区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高明区、三水区;
深圳市辖区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宝安区、盐田区、龙岗区;
汕尾市辖区深汕区
东莞市;
惠州市的龙门县;
中山市;
珠海市辖区香洲区、斗门区、金湾区;
江门市辖区江海区、蓬江区、新会区及县级市台山市、开平市、鹤山市、恩平市;
肇庆市辖区端州区、鼎湖区、大旺区和县级市高要市、四会市以及广宁县、怀集县、封开县、德庆县;
阳江市辖区江城区和县级市阳春市以及阳东县、阳西县;
云浮市辖区云城区和县级市罗定市以及新兴县、郁南县、云安县;
清远市辖区清城区、清新区和县级市连州市以及佛冈县、阳山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韶关市辖区浈江区;
茂名市辖区茂南区和县级市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
湛江市辖区赤坎区(老城区)、霞山区(老城区)、坡头区和县级市吴川市。
懂得粤语的优势
此外,广东省以下地区的部分区域也通行粤语:
韶关市辖区武江区、曲江区以及县级市乐昌市、南雄市;
清远市代管的县级市英德市;
惠州市的博罗县、惠城区;
深圳市辖区宝安区、龙岗区、盐田区;
汕尾市;
湛江市辖区麻章区(少数)和廉江市、雷州市(零星分布)以及遂溪县(小部分)、徐闻县(零星分布);
茂名市的电白区;
港澳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全境使用粤语。
广西:广西通行的粤语县市有30多个,即南宁、邕宁、横县、贵港、桂平、平南、藤县、梧州、玉林、北流
广西区
、容县、博白、陆川、防城港、东兴、钦州、合浦、浦北、灵山、北海、苍梧、岑溪、昭平、蒙山、贺州、钟山、百色、崇左、扶绥、宁明、凭祥及龙州。
此外,广西其它不通行粤语的城市中也有粤语人口分布,通常是沿河的街道。桂中由于民国时期的新桂系移民开发,因提升农业技术需要,向桂中平原移入桂东南地区人口,有为数不少的粤语村庄。
海南省:儋州、东方、乐东、琼中、三亚、昌江及文昌市铺前镇浦渔村。
海外:海外华人中以粤语为主的也很多,在唐人街及华人社区等,不少华人华侨社群均使用粤语作为共同语言。他们主要分布在英、美、加、澳、新西兰、东南亚等多个国家或地区。北美洲、中美洲、大洋洲、英国、北欧等往日绝大部份华人使用粤语沟通,不过由于中国大陆移民稍有增多,粤语使用者比例稍微下降,但粤语仍然是大部分海外华人华侨日常用语。
因美国旧金山一带广东移民人口众多,或其他粤语地区(即两广地区人士,如:广西不少人会粤语),旧金山的旧金山城市铁路在巴士也提供粤语广播,是少数美国公交系统中,提供中文广播的美国政府机构。
⑻ 广宁县的介绍
广宁县(Guangning County),广东省肇庆市下辖县,位于广东省中西部,北江支流绥江中游,东北与清远市清新区交界,东南与四会市相连,西南与德庆县、高要区接壤,西北毗邻怀集县,北面与阳山县相交。距离广州市约122.7公里,境内二广高速、贵广高铁贯穿而过,前往广州市区仅48分钟。处于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内,是广东省离珠三角核心区域最近的山区县以及广西、湖南等省陆路来往珠三角地区的主要通道之一。1广宁县现辖15镇,其中政府驻地位于南街镇1,最大城镇为江屯镇(全国重点镇2)。
⑼ 广宁话是白话吗
楼猪真系猪脑 问咁嘅问题 有边个省讲同一种话的? 广宁当然有自己的文化 不是完全的白话(粤语 广东话广州话) 所谓广东话 唔系全省人都讲的话 系指广东人能沟通的话 真正以白话为母语的占广东四成几 全球大概8千万人 客家三成几 潮汕二成几 但全省人大都能讲粤语 粤语在中国除普通话排第二 粤语很伟大 所以广东人要保卫粤语!
⑽ 关于广宁的风俗习惯!!
1、舞狮。
舞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舞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舞狮活动也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有华人之处,必有舞狮,这成为了扬民族之威、立中国之魂的重要仪式,以及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其文化价值和影响十分深远。
2、饮食习俗。
广宁县以大米饭为主。上世纪80年代前因水稻产量不高,大多数杂以木薯、蕃薯、芋头。1981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量提高,正餐不用主杂混食。早餐有吃饭、粥、粉、面、蕃薯、芋头。到90年代以后,全县外出务工人多,粮食有馀。
3、衣着习惯。
布料是“四蓝三乌”(蓝斜、蓝士林、北京蓝、大成蓝、乌钭布、乌士林、北口乌)和花布等。农村上了年纪的男女穿唐装,布料是北口乌、大成蓝;男青年穿军干装(四个挖袋)、青年装、文装、布料是蓝斜、灰斜、乌斜布。
年青妇女多是唐装衫裤或唐装衫衬西装裤、布料多是蓝士林布、乌士林布、乌斜布、格仔布、花布。干部、职工穿中山装、军干装、青年装、文装、工作服、热天长短袖恤衫,布料是蓝斜布、灰斜布、白布、坚固尼。
广宁
位于肇庆市中西部,地处北江支流绥江中游,东邻四会市、清远市清新区,南与高要区、德庆县接壤,西与怀集县交界,北靠清远市阳山县,是重点老区县,也是西江地区建立最早、时间最长的革命老区,是全国“竹子之乡” “武术之乡”、全国最佳绿色生态县。
绿化模范县、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文化先进县、新农村建设示范县、林浆纸产业示范县,是广东省重点林区、首批林业生态县和珠三角现代林业发展示范县,拥有省级造纸产业基地和一个国家级竹海森林公园。
全县行政区域面积2455平方公里,辖15个镇178个村(居)委会4379个村民小组。2019年,全县户籍人口58.740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7.8751万人、乡村人口40.865万人)。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 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