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型热电偶的补偿导线都是什么材质什么颜色有没有高温补偿导线为什么颜色和普通的不一样
我见过扩散炉里的高温热偶补偿导线,进口的,外皮是用石棉编制的布包裹的,外面是绿色的,里面一根红色,一根黑色,都是石棉布外皮,能耐200~300度。是老美的进口扩散炉里。好像是Thermoco公司的。
B. 补偿导线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
补偿导线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由热电偶的测温原理可知,热电偶产生的热电势与热端(又称测量端)、参比端(又称冷端)的热电势有关,只有参比端温度t1 为零或恒定不变,热电势才是热端温度的单值函数(见图1)。如果不补偿的话,则热电偶的参比端温度与仪表接线端温度t2间的温差t1-t2越大,测量误差也越大。由于大多数热电偶的热电势与温度的关系近似线性,所以造成的测量误差大致等于上述温差。以K 分度号的镍铬-镍硅热电偶为例,当t1=50℃,t2=20℃时,如热端温度为1000℃,则显示温度仅969℃,误差达31℃...
C. K型热电偶的补偿导线正极和负极是什么材料
一般的补偿导线要求正极和负极要和热电偶的正负极材料一样
K型热电偶是镍镉(正)、镍硅(负)的
所以按标准来应该选用镍镉镍硅补偿导线
但是一般由于造价的问题~在精度允许的情况下
K型热电偶都是采用铜和康铜的补偿导线~~便宜!
D. 热电偶补偿导线原理
一般来说,热电偶离测温表可能距离几十米,热电偶冷端(出线端)温度与测温表环境温度不同(甚至可达几十度)。
如果用普通铜导线,根据热电偶原理,接线处又会产生温差电势,就会产生测量误差。
如果采用补偿导线(必须和热电偶分度号匹配),它选用的金属材料,可以在接线处产生尽可能小的温差电势,尽可能减小测温误差。也就是说,将热电偶冷端移到测温表处。
远距离传输导线的压降问题,因为测温表输入阻抗较高,热电偶产生的温差电势(毫伏级)传输电流(微A级)很小,导线上压降损失很小,在一般情况下,在误差范围内。所以有热电偶变送器,输入热电偶信号,输出4-20ma,这样可以不要补偿导线,也可以远距离传输了。
E. 测温用的补偿导线为什么用的是铜铝导线
建议您认证阅读一下下面的内容,可能对您有帮助!
在使用热电偶进行温度测量中,热电偶补偿导线的使用比较普遍。但经调查发现,很多地方由于没有正确使用补偿导线而出现很多问题。本文介绍了补偿导线的原理,对常见错误使用的形式进行归纳,同时从理论上分析所产生的偏差,指出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热电偶补偿导线已经广泛用于热电偶温度测量中。如果了解了热电偶补偿导线的原理、功能、作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就能充分发挥热电偶补偿导线的作用,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某钢管生产企业新引进的一套球化炉装置,装置的二十多个测温点由于设备安装人员将热电偶正负极接反,且补偿导线还存在多接头现象,再加上设备使用人员对此知识的贫乏,在工作中因炉温不正确导致炉内产品报废,直接经济损失达一百多万元,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实际上在众多热电偶测温现场,笔者发现用普通铜导线作连线的占40%,而使用补偿导线作连接线的仅占60%。究其原因有二:
一是由于热电偶设备使用操作人员不了解补偿导线功能,认为既然只要起到连接作用,普通导线即可。
二是设备制造商在安装热电偶时,用的连接线即为普通导线,而在使用者角度总认为设备安装人员都是专业人员,做法总是正确的,没能引起应有的怀疑。
在工业生产中,虽然热电偶作为温度传感器,已经广泛使用于温度测量和控制,人们对此也比较熟悉,但如果在使用中不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就会给测温和控温造成很大的偏离,严重时会直接造成经济损失,所以应该引起重视。
一、热电偶的测温原理简介
由2种不同均质材料A、B组成的回路(见图1)称为热电偶。A、B材料2端连接的接点分别用J1、J2表示,如果J1、J2的接点温度T1和T2不一样,在回路中就会产生电势,通常称为热电势。当A、B的材料一定时,热电势的大小取决于T1、T2之间的温度差,用公式表示为
EAB(T1,T2)=eAB(T1)+eBA(T2)=eAB(T1)-eAB(T2) (1)
式中:EAB(T1,T2)———材料为A、B的热电偶,接点温度T1、T2之间的温差电势。
eAB(T1)———A、B接点温度为T1时的电势。
eAB(T2)、eBA(T1)———A、B接点温度为T2时的电势,这2项大小相等,符号相反。
为了统一热电偶材料并进行规范,国家有关标准规定了组成热电偶材料A、B的成分、纯度,并且给出了A、B材料的组合形式,统一用一个字母命名型号,如K型、S型等。为了使用方便,将各种型号的热电偶温度值与电势关系,统一为相对于0℃时的电势值,这里用T0表示,制成各种型号的热电偶分度表,便于查阅和计算。
这样相对于图1中的形式,公式(1)转化为
EAB(T1,T2)=EAB(T1,T0)-EAB(T2,T0) (2)
公式(2)就是我们目前使用的实用公式,只要知道T1、T2,可以从分度表中查出EAB(T1,T0)和EAB(T2,T0)。
图1中左图为原理图,该图中对于热电势无法测量;右图为目前实际使用的测量电路,在热电偶的2极用测量导线连接,根据热电偶中间导体定律,只要右图中接点J2、J3的温度相同,均为T2,并且连接导线均为同种均质材料,图1中的右图与左图是等效的。
二 热电偶补偿导线
1. 连接导体定律和中间温度定律
首先我们来分析热电偶的连接导体定律和中间温度定律,如图2。
实际应用中,测量和控制仪表与热电偶总是有一段距离,如图2所示。C、D也是2种均质材料,根据热电偶的中间导体定律,可以导出测量的总电势EZ的表达式为:
EZ=EAB(T1,T3)+ECD(T3,T2) (3)
式(3)就是热电偶连接导体定律。如果连接的不是一段,总电势EZ同样为各个部分之和。在图2的测量中,我们希望测量端的总电势为热电偶EAB(T1,T2),便于控制仪表测量中不至于中间连接产生附加电势,表达式为:
EAB(T1,T2)=EZ=EAB(T1,T3)+EAB(T3,T2) (4)
式(4)中T3称为中间温度,所以也称为中间温度定律。这样就要求我们找到某种材料C、D,他的特性为:
ECD(T3,T2)=EAB(T3,T2)(5)
满足式(5)的材料我们称为热电偶的补偿导线。因为热电偶的种类较多,所以热电偶补偿导线的种类也较多。
2. 在工业温度测量和温度控制中正确使用补偿导线
工业温度测量、控制中,热电偶使用的位置总是距测量、控制表(下面简称仪表)有一定的距离,因而从热电偶的输出端到测量、控制表的输入端,需使用补偿导线连接。由于热电偶和补偿导线均有正负极,故接线时应该正极与正极连接,负极与负极连接。见图3所示。
图3中由于T3和T2的温度差会给测量带来误差,补偿导线的作用就是补偿T3和T2,不同种类的热电偶,要使用相应型号的补偿导线,不同型号的补偿导线不能混用。
三、 常见补偿导线使用中的错误和产生的误差
1. 热电偶补偿导线正负极与热电偶接反
如果将热电偶补偿导线的正负极与热电偶正负极接反,而热电偶的正负极与仪表的正极连接是正确的,以K型偶为例见图4所示。这种错误在应用中比较普遍,因为连接后,被控制对象的温度变化趋势与显示仪表是一致的。加之目前热电偶补偿导线产品很多标注不规范,难以辨认;有些甚至是生产厂家将颜色标错。下面分析由于这种情况所产生的误差。
如果正确连接,仪表所接收的总热电势为
EZ=EK(T1,T3)+EKX(T3,T2)=EK(T1,T3)+EK(T3,T2)
=EK(T1,T2)(6)
因为连接的错误,根据中间导体定律,仪表所接收的总热电势为
E′Z=EK(T1,T3)+EKX(T3,T2)(7)
对于KX延伸型补偿导线,有
E′KX(T3,T2)=-EKX(T3,T2)=-EK(T3,T2)(8)
计算,仪表测量值由此产生误差为
EZ′-EZ=EK(T1,T3)-EK(T3,T2)-EK(T1,T3)-EK(T3,T2)
=2EK(T3,T2)(9)
一般工业炉附近的温度,至少比控制间的温度高8℃。那么由此产生误差正好是补偿导线补偿值的2倍。对于K型偶,微分电势值基本在40℃/(μV)左右,测量温度大约比实际温度低16℃。如果控制温度设定在600℃,实际温度应该在616℃左右。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当热电偶补偿导线正负极接反,不仅没有起到补偿作用,误差比不接补偿导线还增加一倍,因此补偿导线在连接时一定要注意极性。
如果不能确定热电偶补偿导线极性时,可以取一段补偿导线,将一端绝缘去掉后拧在一起,放在热水杯中,用普通万用表直流电压量程最低档测量另一端的2根线,万用表上会显示测量电压的正负,信号的正极为补偿导线的正极。
2. 使用的补偿导线型号不对
同种补偿导线配同种热电偶,如果所选的补偿导线种类不对,一样产生误差。假设使用S型热电偶,选择了K型偶的补偿导线KX,如图5所示。
根据中间导体定律,仪表所接收的总热电势为
E′Z(T1,T2)=ES(T1,T3)+EKX(T3,T2)(10)
如果正确使用S型偶补偿导线SC,不考虑补偿导线自身误差,仪表测量的总电势为EZ(T1,T2)=ES(T1,T3)=ES(T3,T2)(11)
由于选错了补偿导线仪表测量值由此产生误差为式(10)-式(11)
EZ′-EZ=EK(T3,T2)-ES(T3,T2)-EK(T3,T2)-ES(T3,T2)(12)
如果S型热电偶工作温度为900℃,控制间环境温度为25℃,仍按照T3-T2=8℃,分别查S偶和K偶分度表,得出电势差为
EK(T3,T2)-ES(T3,T2)=0.278mV
仪表测量温度比实际温度高。如果仪表控制在900℃时,实际值只有875.1℃,误差24.9℃。
如果上述情况又将极性接反,仪表测量值偏高,仪表显示900℃时,实际温度为933.2℃,误差33.2℃。
3. 补偿导线与导线混用
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发现由于补偿导线不够长用普通导线连接,或补偿导线断后接上一段普通导线,见图6所示。
图6中给出了2种补偿导线和普通导线混用的情况。对于图6(B)的情况,用中间导体定律来分析,假定热电偶的型号为Y(Y表示热电偶分度号中的任一种),补偿导线为YX,仪表测量端的总热电势为
E′Z=EY(T1,T3)+EYX(T3,Tn)+EC(Tn,T2)(13)
如果Tn与T2温度基本相等,EC(Tn,T2)=0,用导线连接没有影响。
如果Tn与T2温度不相等,因为有一段补偿导线,接点Tn也是远离热工设备周围,Tn总是小于T3,在室温下与T2差别不大时,EC(Tn,T2)电势较小,用导线连接影响不大。
对于图6(A)的情况,用中间导体定律来分析,为
E′Z=EY(T1,T3)+eYX1C(Tn1)+eCY1X(Tn2)+ETX(T3,T2)(14)
对于式(14)中,eYX1C(Tn1)、eCY1X(Tn2)、为补偿导线中的任1个电极与连接导线的电势。
如果Tn1=Tn2,eYX1C(Tn1)+eCY1X(Tn2)=0,中间连接导线没有影响。
如果Tn1≠Tn2,eYX1C(Tn1)+eCY1X(Tn2)≠0,中间连接导线影响取决于补偿导线的材料YX1与连接导线材料C的电势以及Tn1、Tn2差值。eYX1C(Tn1)+eCY1X(Tn2)有可能是正,也有可能是负。折合成温度值与采用的何种热电偶有关。通常廉金属热电偶的微分电势要大于贵金属热电偶。因此上述影响折合成温度,贵金属热电偶影响要大些。
四、 补偿导线使用中注意事项
1. 补偿导线的选择
补偿导线一定要根据所使用的热电偶种类和所使用的场合进行正确选择。例如,K型偶应该选择K型偶的补偿导线,根据使用场合,选择工作温度范围。通常KX工作温度为-20~100℃,宽范围的为-25~200℃。普通级误差为±2.5℃,精密级为±1.5℃。
2. 接点连接
与热电偶接线端2个接点尽可能近一点,尽量保持2个接点温度一致。与仪表接线端连接处尽可能温度一致,仪表柜有风扇的地方,接点处要保护不要使得风扇直吹到接点。
3. 使用长度
因为热电偶的信号很低,为微伏级,如果使用的距离过长,信号的衰减和环境中强电的干扰偶合,足可以使热电偶的信号失真,造成测量和控制温度不准确,在控制中严重时会产生温度波动。
根据我们的经验,通常使用热电偶补偿导线的长度控制在15米内比较好,如果超过15米,建议使用温度变送器进行传送信号。温度变送器是将温度对应的电势值转换成直流电流传送,抗干扰强。
4. 布线
补偿导线布线一定要远离动力线和干扰源。在避免不了穿越的地方,也尽可能采用交叉方式,不要平行。
5. 屏蔽补偿导线
为了提高热电偶连接线的抗干扰性,可以采用屏蔽补偿导线。对于现场干扰源较多的场合,效果较好。但是一定要将屏蔽层严格接地,否则屏蔽层不仅没有起到屏蔽的作用,反而增强干扰。
这个网站
http://yibiaoxianlan.cn.toocle.com
有补偿导线相关的一些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F. 补偿导线工作原理是什么
由热电偶的测温原理可知,热电偶产生的热电势与热端(又称测量端)、参比端(又称冷端)的热电势有关,只有参比端温度t1 为零或恒定不变,热电势才是热端温度的单值函数(见图1)。如果不补偿的话,则热电偶的参比端温度与仪表接线端温度t2间的温差t1-t2越大,测量误差也越大。由于大多数热电偶的热电势与温度的关系近似线性,所以造成的测量误差大致等于上述温差。以K 分度号的镍铬-镍硅热电偶为例,当t1=50℃,t2=20℃时,如热端温度为1000℃,则显示温度仅969℃,误差达31℃。
实际应用时,由于热电偶参比端的接线盒通常暴露在大气中,温度变化较大,如不采取措施,接线盒内温度既不可能为零,也不可能保持某个温度恒定不变,由此引起测量误差。由于与热电偶相连的二次仪表(如显示器、记录仪)、I/O插卡等均带环境温度补偿,可对这些装置与热电偶的接线点(即仪表接线端)温度t2进行补偿。由此可见,关键是如何对热电偶的参比端温度t1 进行补偿。目前有多种参比端补偿方法,如恒温法、补偿电桥法、补偿热电偶法、补偿导线法等,但最常用的就是补偿导线法。
本文首先叙述补偿导线的原理和分类,然后介绍补偿导线应用中通常需要了解的几个问题。
二、补偿导线的工作原理及分类
1、补偿导线的工作原理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热电性能与热电偶热电性能很相近的导线称为热电偶的补偿导线。
按热电偶中间温度定则,热电偶测温回路的总电势值只与热端和参比端的温度有关,而不受中间温度变化的影响,所以可用与热电偶材料相匹配的补偿导线来代替需要延伸的贵重热电偶材料,将参比端由热电偶接线盒延伸到仪表接线端,由补偿导线对原参比端温度进行补偿。
补偿导线除了可减少测量误差外,还有以下优点:可改善热电偶测温线路的物理性能和机械性能,如采用多股线芯或小直径补偿导线可提高线路的柔韧性,使连接方便,也易于屏蔽外界干扰;可降低测量线路成本。
2、补偿导线的分类
从原理上分延长型和补偿型,延长型其合金丝的名义化学成分与配用的热电偶相同,因而热电势也相同,在型号中以"X"表示,补偿型其合金丝名义化学成分与配用的热电偶不同,但在其工作温度范围内,热电势与所配用热电偶的热电势标称值相近,在型号中以"C"表示。
从补偿精度分普通级和精密级,精密级补偿后的误差大体上只有普通级的一半,通常用在测量精度要求较高的地方。如S、R分度号的补偿导线,精密级的允差为±2.5℃,普通级的允差为±5.0℃;K 、N分度号的补偿导线,精密级的允差为±1.5℃,普通级的允差为±2.5℃。在型号中普通级的不标,精密级的加"S"表示。
从工作温度分一般用和耐热用,一般用工作温度为0 ~ 100℃(少数为0 ~ 70℃);耐热用工作温度为0 ~ 200℃。
此外,可以线芯多少分为单股和多芯(软线)补偿导线,以是否带屏蔽层分为普通型和屏蔽型补偿导线,还有专用于防爆场合的本质安全电路用的补偿导线。
三、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1、补偿导线与热电偶的匹配
各种分度号的补偿导线只能与相同分度号的热电偶配用,否则可能欠补偿或过补偿,常用热电偶在100℃和200℃时需补偿的热电势值见表1:
表1 常用热电偶在100℃和200℃时的热电势值
热电偶名称 热电偶分度号 参考端为 0℃时的热电势 mV
100℃ 200℃
铂铑10—铂 S 0.646 1.441
铂铑13—铂 R 0.647 1.469
铂铑30—铂铑6 B 0.033 0.178
镍铬—镍硅 K 4.096 8.138
镍铬硅—镍硅 N 2.774 5.913
镍铬—铜镍 E 6.319 13.421
铁—铜镍 J 5.269 10.779
铜—铜镍 T 4.279 9.288
当我们用K分度号的补偿导线配用N分度号的热电偶,将造成过补偿,显示温度偏高;反之,用N分度号的补偿导线配用K分度号的热电偶,将造成欠补偿,显示温度偏低。
2、补偿导线分度号和极性的判断
有时可根据资料所列补偿导线的材料、绝缘层及护套颜色判断,但由于国内新旧标准、IEC标准的规定有差异,用这个方法对补偿导线的分度号和极性常常难以准确判断。
最可靠最常用的方法是测试法,就是将补偿导线的两端剥去绝缘层,把两根导线绞合在一起制成热电偶的热端,放到沸腾的水中,两根导线的另一端与直流电位差计相连(不应该与动圈式直读mV 表相连,因测量时取电流其读数偏低),将测得的热电势与表1比较,与之最接近的即为补偿导线的分度号,根据电位差计的正负极可确定补偿导线的极性。由于测试时由补偿导线构成的热电偶的参比端温度不一定是0℃,例如是20℃,则所测热电势低于参比端为0℃的热电势值。以某种不明分度号的补偿导线为例,如参比端温度约20℃,测量值如在3.928±0.150mV范围内,则可判断这种补偿导线的分度号是K。3.928是K分度号热电偶100℃和20℃时热电势的差值,0.150是K分度号普通级补偿导线的允差。
3、补偿导线仪表盘接线点的位置
我们知道,补偿导线只是把热电偶的参比端延长,起到移动参比端位置的作用,延伸后的参比端温度应当恒定或配用本身具有参比端温度自动补偿的装置,否则仍可能因新的参比端温度变化引起测量误差。
比如在仪表盘内接线时,由于常用盘装显示器、记录仪本身因通电而发热,使其接线端子处的温度高于仪表盘接线端子处的温度。当热电偶的补偿导线引进仪表盘后,如果将其接到仪表盘的接线端子上,而仪表盘的接线端子与仪表接线端子间用铜线连接,则因上述温差存在将造成测量误差。所以最好将补偿导线跨过仪表盘的接线端子直接与仪表的接线端子相连。
4、补偿导线的线路电阻
对早期配热电偶的动圈式仪表来说,有5Ω、15Ω两种线路电阻的要求,当热电偶安装地点离动圈表较远时,或采用分度号K、N、E、J、T等包含有铜镍材料的补偿导线时,其线路电阻较大,选用时要注意选较大截面的补偿导线。比如选用外接15 Ω线路电阻 E分度号的动圈式仪表时,其配用的补偿导线截面为1.0 mm2、2.5 mm2 ,而对应的单位长度线路电阻分别为 1.25Ω/m和 0.5Ω/m, 则补偿导线的最大允许长度仅为 12 m和 30 m。设计时如不留心,这个长度很容易超过,造成测量误差。
5、R、S分度号热电偶的补偿导线
同称为铂铑-铂的热电偶有R、S两种分度号,分别代表铂铑13-铂和铂铑10-铂热电偶,前者在国内应用较少, 但其热电势较大(1600℃时R、S分度热电偶的热电势分别为18.849mV和16.777 mV),而在低温段 100℃ 时两者基本一致(R、S 分度号的热电势分别为 0.647 mV和0.646 mV),200 ℃时稍有差别(R、S 分度号的热电势分别为 1.467 mV和1.441mV),所以目前国内市场上R、S分度号的补偿导线是通用的。如将市场上通常采购得到的S分度号的补偿导线用于R分度号的热电偶,在100℃以下无误差,即使到了耐热用补偿导线的极限温度200℃,当热电偶的热端温度分别为600℃、1000℃、1300℃时,所引起的误差仅为 2.5℃、2.2℃、2.0℃。
这一点可作为1节的一个特例。
在常用热电偶当中,R、S 分度号补偿导线的精度是最低的,但从温度使用范围来看,0~60℃范围内误差很小,100~150℃误差就比较大了。当测量误差要求高时,必须将参比端的温度保持在100 ℃以下。
6、补偿型与延伸型补偿导线的比较
K 分度号的补偿导线有补偿型KC补偿导线与延伸型KX补偿导线,以下性能对照表2可以供实际选用时参考。
表2 K分度号补偿型与延伸型补偿导线的性能比较
性 能 补 偿 型 KC 延 伸 型 KX
材质 与热电偶材质不同 与热电偶材质相同
热电势特性 一定温度范围内,与配用热电偶相近 与配用热电偶相同
误差曲线 非线性,随温度而变 线性
使用温度范围 受限制(如一般用补偿导线为100℃) 不受限制(仅取决于绝缘材料)
线路电阻 低(约0.8Ω/m,mm2) 高(1.5Ω/m,mm2)
补偿接点干扰 因两种不同材料构成补偿接点,可能产生干扰 无
补偿精度 低 高
价格 低 高(约高1~2倍)
7、双铂铑热电偶不用补偿导线
前面讲了这么多,都是说要用补偿导线去补偿热电偶参比端温度,但在常用热电偶中,分度号B的双铂铑(铂铑30-铂铑6)热电偶是一个例外,它没有专用的补偿导线,或者换一句话说,在实际应用中,它一般没有必要使用补偿导线。
双铂铑热电偶常用于1300~1600 ℃温度段的测温(≤1300℃ 通常采用铂铑-铂热电偶),其低温段的热电势出奇地低,如100℃时的热电势仅 0.033mV, 200℃时的热电势为0.178mV,与整个测温范围内(0~1800 ℃)每100℃的平均热电势为0 .700mV 比较,相差悬殊,所以即使不补偿,造成的误差也很小。例如当热端温度为1300℃和1600℃时,如参比端温度t1=100℃ 时,造成的误差为±3.0℃,如t1=120℃ 时,造成的误差为±5,.0℃ ,均达到使用普通级补偿导线 ±5℃的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如t1=200℃ 时,则可能造成±16.3℃的误差,因此对双铂铑热电偶来说,虽然在通常情况下可不使用补偿导线,但限制条件是参比端温度t1≤120℃,否则将造成较大的误差。
在不常用的热电偶中,镍钴-镍铝热电偶200℃以下热电势几乎为零,可不用补偿导线,而镍铁-镍铜热电偶在50℃以下的热电势微乎其微,在这个温度范围内也不用补偿导线。
G. 补偿导线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
补偿导线
工作
原理
及其应用
由
热电偶
的测温原理可知,热电偶产生的热
电势
与热端(又称测量端)、参比端(又称冷端)的热电势有关,只有参比端温度t1
为零或恒定不变,热电势才是热端温度的
单值函数
(见图1)。如果不补偿的话,则热电偶的参比端温度与
仪表
接线端温度t2间的温差t1-t2越大,
测量误差
也越大。由于大多数热电偶的热电势与温度的
关系
近似
线性
,所以造成的测量误差大致等于上述温差。以K
分度号的
镍铬
-
镍硅
热电偶为例,当t1=50℃,t2=20℃时,如热端温度为1000℃,则显示温度仅969℃,
误差
达31℃...
H. 什么情况下用补偿型热电偶补偿导线,什么时候用延长型热电偶补偿导线。
延长导线与热电偶材料相同。用字母“X"表示。例如K型热电偶用“KX"表示。可在-40~200度中使用。导线材料是镍铬-镍硅,与热电偶材料相同。
补偿导线与热电偶材料不同。用字母“C"表示。例如K型热电偶用“KC"表示。可在-20~100度中使用。导线材料是铜-康铜。
延长导线价格比补偿导线价格要高。
不管你用那一种补偿导线,你要考虑的是否穿在管子内,耐热和防潮等问题。
如K型我建议你用KX-HA-FBP为好(表示K型延长导线-耐热精密级-四氟乙稀绝缘玻璃丝护层-带屏蔽)或KX-HA-FFP。但价格较贵。
如你考虑穿在管子内,你可用KC补偿补偿导线。要求不高的话可用KC-GB-PVC的。
如你要我帮你也可和我联系[email protected]我搞热电偶有三十多年了.
希望你能采纳我的建议。
I. 热电偶为什么要用专用的补偿导线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包括常温)具有与所匹配的热电偶的热电动势的标称值相同的一对带有绝缘层的导线,用他们连接热电偶与测量装置,以补偿他们与热电偶连接处的温度变化所产生的误差。
热电偶的校验:依据测量标准追溯制度(ISO/IEC 17025要求),一般生产单位的标准仪器或计量、计测仪器的准确度必须与国家标准相关。这样才能有助于国家度量系统的统一。
热电偶补偿导线的作用:是来延伸热电极即移动热电偶的冷端,与显示仪表联接构成测温系统。产品主要应用于各种测温装置,已被广泛用核电、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