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州讯息 » 广州市南武中学老师怎么样
扩展阅读
广州话好波是什么意思 2025-05-19 22:00:58

广州市南武中学老师怎么样

发布时间: 2022-06-13 22:47:05

❶ 广州市南武中学的相关信息

⒈第一个清华学子是62届高中毕业生施祖荫同学。自此,该校常有优秀学生考上北大清华、中国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上海复旦大学等全国名校。
⒉第一个广东省理科状元是黄晓明。该校学生首次登上全省全市高考理科类第一、第二的是1979届高中毕业生黄晓明和张远超同学,他们当年参加全国高考,分别取得省市理科类应届生总分成绩第一名和第二名,双双为中国科技大学优先录取,原副省长王屏山当时曾称赞市五十八中“飞出两只金凤凰”。
⒊第一位国际体育冠军也是中国在国际体育田径赛首次金牌获得者:陈彦。陈彦、丘纪祥、许民辉“南武三杰”在老南武时期名扬国内外。
⒋该校第一位世界冠军:苏健翔。继苏健翔后黄兆林、黎振军、周智勇、梁艳华、张洁雯、谢杏芳共有7人8次荣获世界冠军。
⒌校友梁焯辉为中国乒乓球第一掌门人(任总教练)。
⒍破世界纪录第一位的是苏健翔,而破世界纪录最多的是黄兆林,他在国内外航海模型比赛中先后三次破世界纪录。
⒎第一位奥运冠军:张洁雯。
该校第一次被评为高中毕业班一等奖是1992届。当年,在高中毕业班工作表彰会上,市委、市政府领导特与该校校级干部和全体毕业班教师合影留念。 ⒈南武首任校长是谢英伯先生,他也是南武创办人之一。
⒉出任南武校长次数最多的是何剑吴先生,他先后六次出任该校校长。
⒊解放后南武改为公办学校的首任校长是陈国勋校长。
⒋获得荣誉最高的是罗文运校长、陈忠恕副校长,1960年他们两人都被评选为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先进代表。
⒌担任南武校长时间最长的是林辉煌校长,从1978年6月至1995年11月近18年之长,同时,也是受到各种奖励和荣誉最多,从参加工作以来至今计约有28次。
⒍从开始参加工作直到退休都在南武工作的校级干部是林柏民校长,从1964年大学毕业分配到该校任教,直到2001年退休,共37年。 ⒈在南武中学任职最长的教师是陈尚正老师,从18岁分配到南武中学任教,直至60岁退休,在南武中学服务42年。
⒉获得最高荣誉称号的是甘亦趣老师。1996年,甘亦趣被评为国家教委、全国妇联等授予园丁奖。
⒊培养最多世界冠军的是邓国坚老师。黄兆林、周智勇、黎振军都是他的子弟。

❷ 南武中学,秀全中学,玉岩中学哪个师资比较好

你说这么多的学校,我觉得这三所学校在当地都是非常优秀的学校。他们的师资队伍都是非常强大的,老师们都兢兢业业的工作,学生们都在勤奋的学习。

❸ 广州市41中与南武中学哪间学校的校风好

南武中学校风会好一点,真心推荐南武,你的成绩会好一点
41的老师。。。说真的= =这普通话真不是一般的差
其实江南也不错,现在抓得很紧!!!

41的普通班和重点班就是班里同学的区别,老师倒是没什么区别,江南的每个班都抓的很紧,南武的话也是抓得很紧,呵呵呵~~~

❹ 广州市南武中学高中副科老师工资怎么样啊不解决房子怎么办啊租房子的话学校给补贴不

重庆的部分地区都开始罢课了~~
一起行动撒~

❺ 广州市南武中学怎样

我曾是南武的实习老师。实话实说,南武的老师多是广州本地的老师,对学生的感情是很深的。我曾到华附见习,那里的老师我能感受到的是过于严肃,只觉得把学生当作是取分的工具。简而言之,南武选择师资时,比较符合“市情”,外省的名牌大学如北师大、华中师大等等的优秀毕业大学生,他们的确很厉害,不过只是他们IQ好高,EQ好低,不完全懂得广州学生的脾性。我估,你都唔愿意看到一个老师死咕咕咁样教书。
当然,每间学校其实都要两面看,有好也有不好的,但是无论是哪所学校,初中好,高中好,读再多的书,最紧要都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好好把握年轻的时间,打好基础。使自己未来踏入社会之前,起点能够更高,这样就已经足够了。
个人见解,希望队友有帮助,谢谢。

❻ 广州海珠实验中学怎么样和南武中学哪个好

广州海珠实验中学还是不错的,南武中学也不错,但比较起来还是海珠实验中学更好。

❼ 请问广州市南武中学 广州市第十三中学 和广州市第109中学 这三所学校怎么样!介绍一下学校的学习氛围!

南武中学:
广州市南武中学位于秀丽的珠江南岸、同福中路海幢公园旁。1901年春,在河南龙溪首约成立"群学书社",后转迁于海幢寺园照堂,易名为"南武公学会"。"公学会"在园照堂附殿开一课堂,招收"公学会"同仁子女共12人就读,取校名为"南武两等小学堂"(这也是广州历史上第一间男女同校学习的学堂),这便是南武中学的前身。1905年3月3日"小学堂"开学,并向广东省学务处呈请备案,1906年10月28日正式批准,首任校长为谢国华先生。 广州市南武中学北校区正门鸟瞰解放后于1952年学校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接办,先后改办 "广州市财经技术学校"、"广州市财政学校"。1954年复办完全中学,定名为"广州市第十九中学"。1960年经市政府批准,与"市33中学"、"龙溪南小学"两校合并,定名为"广州市实验学校"(当时全国十间实验学校之一)。"文革"期间学校易名为"广州市第58中学"。1984年11月复名为"广州市南武中学"。1996年2月学校被批准为"广州市一级学校"。2002年12月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 学校以"南武"命名,其理由有:①"南武城"是周代文章典制,代表古代文明;②"南武"是广东省城最古的名称,是广东人亲手建立的名城;③"南武"二字最能代表粤人英爽、文明、勤劳、勇敢、坚忍等优良性格。
基本情况:
栉风沐雨,沧海桑田。经过历代南武人的艰苦创业,如今的南武中学,已成为镶嵌在珠江南岸一颗璀璨的明珠。学校分南北两个校区,占地共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在校学生3000余人。校园环境幽雅,古树参天,绿树成荫。学校有一流的教学设施设备:千兆校园网络系统、100个电教平台、初显“智能校园”雏形;历史室、音乐室、心理辅导室……的设计、装潢、配置,领广州学校之先;藏书15万多册的图书馆完全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师资队伍:
学校有一支优良的干部教师队伍:领导班子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181名专任教师中,30人具有硕士学位或取得研究生课程班进修获结业证书,有50广州市南武中学北校区校园人分别被聘任为市、区级教育学会专业委员会会长、副会长、理事和学科教研员等,成为学校学科或教育科研的带头人。
办学特色:
学校秉承百年校训“坚忍、奉公、力学、爱国” ,在长期的教改和科研实践,提炼出了“育人为本,拓展潜能”的教育理念,创造了“拓潜教育”的办学特色。南武中学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革命传统。上世纪早期发生在广东的许多着名的历史事件,都留有南武学生的英名,如“省港大罢工”中的温健公、“黄花岗起义”中的潘达微、“南京汤山狙击战”的李冠那、中国运动员在国际竞赛中获得第一块金牌的是该校早期学生陈彦、校友谭天度是中国共产党党龄最长的党员之一、被国家领导人誉为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的世纪松、校友梁焯辉是我国乒乓球第一代掌门人。 早年的教育部部长黄炎培曾称誉当时的南武“体育固驰名于南国,文化亦推重于中原”,并将广州的南武和天津的南开并称谓“北有南开,南有南武”。目前,学校有 78人承担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上世纪六十年代,学校进行了“十年一贯制”的学制改革试验;七十年代,学校进行了以“拨乱反正,规范办学行为”为主题的教改试验;八十年代进行了以“注重双基,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的教改试题;九十年代初期,学校进行了“初中整体改革试验研究” ;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探索“拓潜教育”模式的专题研究,十年的研究积累,已形成了“一个目的,二个支柱、三个阶段、四个操作要素”完备、科学的“拓潜教育”理论体系。一个“人人搞科研、层层有课题、年年有成果”的科研格局在学校已基本形成。学校还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成功地创办了国有民办学校——南武实验学校(我的毕业学校),为海珠区教育局进行办学体制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学校成果
学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育质量高。近年高中毕业班8次评为广州市一等奖;初中中考成绩连续多年稳居全市前茅,多次获初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高中升大率为99%,重点大学升学率超过30%。学生黄晓明、张远超曾获广东省高考理科状元。2006年高考中梁兆豪同学以900分成绩夺得省地理状元。高考超800分就有郭仲杰等13人次之多。赵之能、黄佳敏、张卫华、梁颖琦、陆伟斌、李翠莹、谭丽娜、谭天慧、吴宇罡、余茗、何锦璋、曾浩、李彪等同学高考单科成绩进入全省前70名,其中陆伟斌同学化学单科成绩名列全省第17名。每年都有学生参加全国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竞赛获得奖励。 体育的传统项目有游泳、篮球、乒乓球、射击、羽毛球等,有多位同学分别获得国际国家省市区的奖项。苏健翔、黄兆林、黎振军、周智勇在国际航海模型竞赛中先后夺得世界冠军;梁艳华在1991年荣获首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女子南拳冠军;张洁雯在2004年的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勇夺羽毛球双打金牌,谢杏芳也在多次国际羽毛球比赛中荣获冠军。学校先后获得多项的荣誉称号: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广东省中学生先进业余团校、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学校、广东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东省特级档案综合管理单位、广州市文明单位、广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广州市教育工会优秀教工之家、广州市三八红旗集体、广州市大中学校先进学生会、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学校、广州市安全文明校园、广州市城市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广州市教育科研示范学校、广州市卫生模范单位、广州市健康促进铜牌学校、广州市军训工作先进单位、海珠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海珠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海珠区“十·五”科研先进单位、海珠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单位、海珠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海珠区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等。 如今走进"南武"校园,人们感觉到不仅是校园,更是乐园、花园!

十三中学:
学校简介
广州市第十三学前身为私立教忠中学,创办于1902年,着名民主志士朱执信先生为教忠中学的第一届学校园风景生。1953年学校正式改名为“广州市第十三中学”,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学校位于着名的广州市文化教育中心区域文德路,环境幽雅,翰墨飘香,底蕴丰厚;是一所完全中学。学校两个校区,高、初中共教学班43个,学生2068人。教职员168人,专任教师125人,其中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3人,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1人,广州市模范教师1人,高级教师34人,硕士研究生和研究生课程30人。
学校改革
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校对校园全面规划,重新设计并建造了形态优美,寓意丰富校园风景的学校大门,改建了实验室,对体艺综合楼进行功能的改造。2007年底将兴建100米直线跑道以塑胶运动球场。在争创省一级学校过程中,对各教学功能室进行全面的设计与装修,以满足新课程对教育教学的要求,学校在各间课室和教学专用室都建有多媒体教学操作平台,极大地优化了课堂教学条件。整个校园环境幽雅,整洁美观,绿树参天,鲜花常开。 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学校在坚持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实践“激励教育、自主发展”模式,在推行素质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所获荣誉
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级各类学科竞赛累计获得过600多项次奖励,其中1999年以来,我校连续三年组队参加广东省 “头脑奥林匹克”竞赛获一等奖,参加第十二届中国上海“头脑奥林匹克竞赛”获特别奖。2006、2007年学生们参加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全国“华罗庚杯”少年数学决赛获全国二等奖等奖项,初中学生美术作品还在《广州日报》教育专栏中展示。 1988年全省完全中学分类检查中,受省教育厅表彰的全市唯一一间市属普通中学 1994年10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市教育委员会正式批准为首批的“广州市一级学校” 1997年和1998年分别被评为广州市、广东省首批 “绿色学校” 2001年获高中毕业班工作评估一等奖; 2004年高中、初中毕业班工作评估双一等奖,高考升学率逐年提高,重点、本科比率均超市下达的指标数,实现100%升学。 2006年 荣获广东省一级学校称号
学校历史
清朝光绪时期
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清廷鉴于内忧外患日益严重,下令废科举兴学堂,把兴学育才作为当务之急。1902年,在籍翰林丁仁长、吴道镕,举人汪兆铨等绅士,筹建一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面向广府各县招生的新式学堂。办学经费以广府学宫明伦堂管辖的惠济义仓每年捐拨白银9600两为主,辅以各县明伦堂或册金局等绅民社团的集捐,采用捐款与学额挂钩的办法,共筹得开办费19297两。1902年,在广府学宫孝弟祠(今广州市第十三中学)创办了中学规制的教忠学堂,翰墨池(今莲塘)南边的明伦堂也可随时借作讲堂。与康有为创办的、至今仍受到高度评价的万木草堂旧址--仰高祠相距很近。(万木草堂1893年冬由卫边街迁此,1898年停办,约在今文德路华师大接待站一带。)光绪二十八年二月,“教忠”在贡院(今省博物馆)招考,一时官绅毕集,总督陶模、巡抚德寿、学政(后改称提学使)文治等“会同招考”以表重视,由学政亲定甲乙以示公正。第一期考取54名,“皆一时之选”,朱执信(大符)榜上有名。七月开学,连同其他学额约有百余名学生。由丁仁长为监督(相当于校长),经督、抚等向朝廷奏请立案。这是广东较早兴办的学堂之一。�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广东兴学热潮日趋高涨,但欠缺师资,经学政同意改办初级师范,称教忠师范学堂。以孝弟祠为校务处,在翰圃的空地上建讲堂和宿舍。分四种学额:一是通额,由惠济义仓每年捐款项下招考60名,免收学费,全省士子均可投考。二是公额,各县明伦堂、册金局等每捐银100两可占该县学额两名,免收学费,多者类推。三是义额,凡士绅捐银500两以上者,永给学额一名,免费入学。四是附额,因额满未录取,每年缴费24两可作“附学”生。当时风气初开,各县多未设学堂,都乐于捐助。� 课程有经学、史学、外语、算学、理化、体操等科目。教学仪器向日本购买,图书则靠捐赠与购买。丁仁长能“事必躬亲,诱掖后进,视学生如弟子,规模宏远”,甚获好评。1901~1904年是科举考试与学堂并存时期,许多“教忠”学生参加了科举考试,考取秀才的为数不少,其中梁鸣皋、梁鸣治兄弟同时考中举人。这无疑是新旧交替时期的怪现象,在“教忠”尤为突出,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教忠”学生旧学根底深厚,文笔优长。宣统年间,学部规定“毕业考试复试法”,各府、县学堂毕业生要由省的学使复试;因“教忠”直辖于提学使,毕业考试时,派员监考,可免复试。例如,1909年,教忠师范生毕业考试,被梁启超誉为晚清“诗界革命之巨子”的丘逢甲,当时就以广东学务公所议绅的身分“会同考试”。据仁长记载,从1902~1911年,共有五期毕业生,共2000人,其中师范生1200人,中小学生各400人。那时“教忠”的师范毕业生,各县学堂争相延聘。�
辛亥时期
辛亥(1911)革命后,丁仁长自动离职,由汪兆铨继任。学堂改称学校,曾一度被改称“广东公立师范学校”,后经汪兆铨等上书省民政厅长并转呈教育部,认为一向是“民捐民办”,属私立性质,最后同意复称教忠师范学校。但“教忠”两字并没有因帝制的推翻而更改,学堂的创办者的确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忠君卫道”,但“忠”的含义较广泛,如《孟子·滕文公》“教人以善者谓之忠”,《说文解字》“忠,敬也”,所以“教忠”沿用了50年。�
民国时期
民国建立的头10年,时局不稳,“校款样舍,屡感飘摇”(金曾澄语),学校没有什么发展。据官方的史料记载,1913年,在校生只有134名,教师9名;1921年6月,在校生是185名,教师20名,毕业生则有341名。1923年改办初级中学,1928年8月,增办高中师范科。1931年分为高初中男子部和女子部及附属小学,继续办高中师范科。1932年12月,教育部颁《师范学校法》,规定私人或团体不得办师范学校,“教忠”在次年改为“私立教忠中学”的可能性较大。据1934年统计,学校的建筑面积约40000方尺(旧制,下同),其中有教室、办公室、实验室30多间,还有学生宿舍(当时有寄宿生140人)、礼堂(约3000方尺)、图书馆(约1000方尺,图书8000册);空地面积约28080方尺,其中有操场(约20000方尺)、园艺实习场(约1000方尺)。仪器标本约值2500元。1935年办高初中完全中学,是“教忠”全盛时期。高初中和附小共有67个班,学生达3000余人。� 民国年代对学校影响较大的事情是1919年广州的马路建设。市政公所要把府学东街开辟成文德路,要把“教忠”紧靠府学东街的教室、宿舍、操场拆建成马路。幸好在市政公所当“坐办”、主管广州拆城筑路的曹汝英,曾在教忠学堂当过数学教师,经汪兆铨校长多方斡旋,市政公所给“教忠”开创了“赔偿补建”的先例,在原广府学宫的贯道门(今学校的西北部)补建教室、宿舍,在番山(又称龟岗)右旁补建操场。原设在名宦祠(介于翰墨池与仰高祠之间)的附属小学也因拆平筑路,亦在贯道门附近的“深柳书室”旧址补建附小教室。学校师生原由崇圣殿(今中山图书馆南边)后、番山旁进出,不太方便,于1926年在文德路增辟侧门。�
日本侵华时期
日本侵华战火扩大,广州的学校纷纷外迁,但“教忠”的负责人却没有外迁的打算,曾发出“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豪言壮语。但现实是残酷的,广州沦陷前几天被迫停课,使数十年来购置的图书仪器等教具在日伪统治时期损失殆尽。广州沦陷后,金曾澄等在澳门筹设分校,艰苦备尝,有条件的“教忠”学生都陆续到了澳门复课,又招收当地的学生,一年后中小学生已达1000余人。澳校校长由学校董事长金曾澄暂兼。1942年初,金曾澄回内地任新职,校董会举朱葆勤继任。教务主任沈芷芳也由澳门转入内地,在郁南连滩镇另设一分校以收集内地学生。抗战期间,两分校同时存在。�
建国后
日本投降后,校董会立即派员返广州筹备复校事宜。校舍大半被敌伪毁坏,图书仪器校具荡然无存。经过惨淡经营,于1946年春,教忠中学终于复校,仍由金曾澄兼任校长,复校三年才将校舍修复。1949年10月,“广州解放了,教忠中学和全国人民一样获得了新生”(朱葆勤语)。据1950年11月的官方史料记载,教忠中学有11个班,学生407名,教职员25名,其中教师17名。1952年9月与力行中学合并,1953年7月又与万川中学合并。10月,校董会与全体师生热烈请求改归公立,市政府接管“教忠”,并更名为广州市第十三中学。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老校从而迈进了一个新时代。 50年来,“教忠”是一所享有较佳声誉的学校。万千学子在此接受基础教育,他们“或升大学以期深造,或谋职业以展所长,士各有志,不必尽同”(金曾澄语)。校友朱执信是中国近代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能有这位举国知名的校友是“教忠”的莫大光荣。能有像丁仁长、金曾澄这两位广东近代最为资深、颇负时名的教育家当“教忠”一始一终的校长,也是很值得称道的。� 从人文地理而言,“教忠”这块“风水宝地”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秦置古县番禺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史料说,县有番禺二山,因以为名;有的认为番禺是一座山。持二山说的,普遍认为位于广州市第十三中学与孙中山文献馆之间的高地就是昔日番山的遗迹。1990年市第十三中学兴建新校舍时,挖地基挖出的全是红土层与红砂岩,说明学校是番山的主体部分。五代十国时,南汉皇帝刘�NF024�凿平番山,积石为朝元洞(后更名为清虚洞)。在番山,北宋绍圣三年(1096)官府就设学课士,南宗淳�四年(1244)已建有番山书院,元朝则改创为“庙学及东西斋”,到明清两代更扩建成规模宏大的广府学宫,清末康有为的万木草堂以及丁仁长的教忠学堂,现代的广州市第十三中学、文德路小学、孙中山文献馆,它们的面积、规模、功能,历代虽有大小不同之分,但作为文化教育的“圣域”却长达900年,历久不变,教泽绵长,人才荟萃,这在广东是独一无二的,在全国来看亦属罕见。
109中
教育界银河灿烂,群星争耀。改革开放二十五年,广东人以其超前的意识与大胆的开拓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众多的中学你追我赶,奋勇开拓,不断为广东基础教育增色。当中,有一颗新星的悄然崛起,更为这一片灿烂的银河增添一抹独特的光辉。 广州市第一○九中学,广州市教育局十六所直属中学之一、广州市一级学校,是全国首家实施“以美育人”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美育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品、学、艺兼优,向社会输送文化、艺术类并重的人才,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显着成效并深得海内外教育界肯定的公办特色完全中学。
快速发展
广州市第一○九中学本为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小校,八十年代末,因教育界出现“瓶颈”而被迫带上了“薄弱学校”的身份,更为暗淡的银河所湮没。历经嘉和、江村、榨粉街到二沙岛的校址更迭,三十五载的变迁,从创办伊始的激越至“薄弱”时代的沉寂,一○九中人矢志不渝地忠诚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向社会输送着一批又一批的栋梁之才。为了摆脱生源、场地等软、硬件上的困境,一九九○年开始,学校大胆进行办学模式改革的试验,从摸索艺术教育特色为突破口到确立“以美育人”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近十五年的艰辛探索,通过几代人承前启后的不懈努力,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丰富、深入模式的内涵,加大教学设施建设的投入与教师队伍特色培养的力度,务实求真,科学定位,相继脱掉“薄弱”的帽子、成为市一级学校并朝着“高质量,有特色”的上等级特色完中方向继续迈进。
教学理念
广州市第一○九中学以“求真、立善、创美”为校训,优化学校美育及家庭美育并将两者有机整合,注重“大美育”与“小美育”的紧密结合。让学生参加各种艺术教育活动,从中体现美、感受美,养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在具备校本课程与教材的条件下加强学生艺术(管乐、弦乐、民乐、声乐、美术、语言)培养的同时,结合美育原理,按照普通完全中学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强调美育原理在德育、教学、科研各子模式中的渗透,将美育渗透在校园的文化建设、课堂教学、亲情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团队精神、爱心行动与文体活动中,提倡从学校学习环境与师生心灵环境上“做优”,打造“爱与和谐”的美育氛围;用内化而不是强硬的方式使学生在思想、情感、德性、气质受到良好的影响和熏陶;探索家庭美育与学校教育的整合,确立“学校——家庭——社会”和谐统一的美育氛围。
教学成果
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高尚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与高品位的气质风度,在教育中追求品德、学习、艺术皆优,人文文化与科学素养和谐统一,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和谐统一以及文化知识与综合能力和谐统一。十五年来,学校的声誉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二○○四年中考,学校84位应届初中毕业生当中,共有34人达600分以上,比率为40%,多人被省、市重点高中录取;161位应届高中毕业生,被各类院校本科录取为76人(其中提前批为24人,第一批6人,第二批46人),本科率达47.2%,高考总录取率为98.14%,艺术类本科保持优势的同时,普通类本科不断增长。
国内外交流
广州市第一九中学坐落于极具艺术氛围的广州市二沙岛小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场地与设施,以及较高学历、特色教育相应的教学理论实践水平、有爱心的教师队伍;学校长年聘请艺术界、教育界知名人士、专家、教授组成客座艺术指导教师,依照校本课程着力全体学生的艺术熏陶与艺术本科生的培养。学校作为唯一的“广州市国际学生交流基地”,每年均与德国的法兰克福市、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中学以及澳大利亚进行师生教育互访交流,接待马来西亚、香港、澳门及内地教育考察团、中学演出团体与本校学生进行艺术演出交流。目前,学校已挂牌成为广州市素质的示范学校、教育科研的实验学校以及对外开放的窗口学校;二○○四年五月,学校被广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窗口单位”的光荣称号。 与时俱进,前途无量。一O九中人正以良好的政治素质、师德修养、人格感染力以及爱岗乐业的精神激励着学生,稳步推进学校特色教育事业的发展!
虽然介绍都不错,但是南武是这三间中最好的,加上我又在南武的兄弟学校毕业,我觉得南武也是很不错的一所中学

❽ 广州市海珠区的九十七中、南武中学、江南外国语、晓园中学、九十八中、蓝天中学的排名是什么哪间比较好

广州市海珠区的九十七中、南武中学、江南外国语、晓园中学、九十八中、蓝天中学之间的具体排名不得而知,但是名声较大、口碑较好的学校为南武中学。南武中学的相关优势介绍如下:

1、南武中学的办学特色:

南武中学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成功地创办了国有民办学校——南武实验学校,为海珠区教育局进行办学体制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学校有 78人承担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教育科研重点课题。

2、南武中学的教学设施较为完善:

南武中学国家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设施的高标准配置,为发展学生特长、拓展学生潜能提供了多彩的舞台:千兆校园网络系统、600多台电脑,校讯通、用电控制系统、播音视频系统,初显数字智能校园雏形;历史室、音乐室、生物探究室、微格教室等专用场室的设计、装潢、配置,领广州学校之先。

3、南武中学的师资:

南武中学有一支精良的干部教师队伍:领导班子结构合理,年富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现任校长陈祥春为兼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兼职研究员、广东省人民政府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专家、广州市首批优秀中小学校长培养对象、广州市教育系统首批创新学术团队负责人、海珠区首批名校长。

(8)广州市南武中学老师怎么样扩展阅读:

南武中学的有关介绍:

南武中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育质量高。高中毕业班8次评为广州市一等奖;初中中考成绩连续多年稳居全市前茅,多次获初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高中升大率为99%,重点大学升学率超过30%。

南武中学体育的传统项目有游泳、篮球、乒乓球、射击、羽毛球等,有多位同学分别获得国际国家省市区的奖项。苏健翔、黄兆林、黎振军、周智勇在国际航海模型竞赛中先后夺得世界冠军;

南武中学的学生梁艳华在1991年荣获首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女子南拳冠军;张洁雯在2004年的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勇夺羽毛球双打金牌,谢杏芳也在多次国际羽毛球比赛中荣获冠军。

❾ 广州市南武中学的师资队伍

学校有一支精良的干部教师队伍:领导班子结构合理,年富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现任校长陈祥春为兼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兼职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客席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专家、广州市首批优秀中小学校长培养对象、广州市教育系统首批创新学术团队负责人、海珠区首批名校长;吴仉蓉是中学物理特级教师、第二批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在197名专任教师中,中高级教师共有155人,占78.7%,其中高级教师65人,占33%,有研究生学历的33人。有39位(49人次)教师分别被吸纳到市、区不同学科中心组和学科学会中,成为学科或教育科研的带头人。其中,有10人(14人次)分别担任副组长、副会长以上职务。三年来,我校教科研取得多项成果,我校科研室被授予广州市“学习型教研组”的称号,教师共有471人次的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比武获得区以上奖励;有254人次获市级奖;有34人次获省级奖;有83人次获国家级奖。

❿ 广州市第五中学与广州市南武中学相比各方面(例如:师资.校风.考入大学率与大学本科率)哪一间学校更好

我初中是南武学生高中也打算直升南武
五中的校风应该好些可是附近有间26中学....各班平均升本A率应该也比南武高 可是我认为能进入南武重点班比较保险 南武高中的前三十名实施导师制 由另外老师跟踪成绩 毕竟南武的录取分数线平均都比五中低 我们老师说过南武最好的重点班中考成绩平均也有720 而且南武分有两等重点班是创新班和英才班 创新班是重重点实行小班教学每班不超40人
至于校内环境当然五中比较好 可是南武的四周交通相较下便利些与餐饮选择比较多 而五中周围只有芬芳吃了
希望能帮助你 看看我们有没机会在南武做校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