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广东省雷州市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雷州市的糖蔗产量居全国第二位,雷州市的珍珠产量居全国第一位。雷剧是雷州半岛独有的地方剧种,已有300多年历史,雷州市西湖在雷城镇之北,内有纪念苏东坡的苏公亭,及纪念宋代被贬雷州或海南的十名贤人的十贤祠等古迹,建于明代的雷州三元塔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Ⅱ 雷州半岛为什么叫雷州半岛雷州半岛怎么样
雷州半岛,以打雷出了名。春夏之际,雷鸣不断,即便在秋天,偶而也会听到雷鸣,以中午至傍晚时分居多。雷州半岛的雷电千变万化,没有定律,连长期居住在这里的居民都捉摸不透。
海南岛和雷州半岛是我国雷雨最多的地方 我国的海南岛和雷州半岛,是我国雷雨最多的地方,平均每年有 100 个 雷雨天。雷期为每年 3—10 月,其中 5—7 月为低空雷期,这段时间往往出现 雷电伤害人、畜现象。7—10 月为中、高空雷期,这段时间多伴随暴风雨或 大暴雨。海南岛每年 5—6 月为降雨高峰期(主要为夏季风雨),8—10 月为 台风雨降雨高峰期。两个降雨高峰期的雨量占全年总雨量的 70%以上,平均 降雨量 2000 毫米左右,其中琼中县东部和万宁县西部山区年降雨量高达3000 毫米左右,琼中县降雨量最高年份达 5525.5 毫米,为全岛降雨量之冠。据记 录,海南岛的俗县一年平均有 130 个雷雨日,最多的时候一个月竟有 27 天为 雷雨天。 广东省西部雷州半岛一带,在唐朝贞观八年(634 年)称雷州。天宝初 改雷州为海康郡,乾元初复称雷州。元称雷州路,属湖广省。明称雷州府, 属广东布政使司。清仍为雷州府,属广东省。雷州的得名,乃因该地多雷而 得名(见《太平寰宇记》转引《投荒录》)。 雷州半岛是名闻遐迩的世界第二雷区,闪电打雷,频繁而厉害。
Ⅲ 雷州半岛有什么好玩
雷州半岛好玩的有雷州西湖、雷祖祠、苏公亭、十贤祠、三元塔。
1、雷州西湖
雷州西湖原名罗湖,始建于北宋。苏轼被贬海南途经雷州时,与谪居当地的胞弟苏辙邂逅。为消除谪居悲苦,他们常到罗湖游玩,徜徉于绿水翠荷之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篇章。从20世纪80年代起,地方政府特拨专款,大事修葺。一年之后,馆榭亭台,焕然一新,公园面积达百亩。
4、十贤祠
“十贤祠”位于广东雷州西湖北侧,始建于宋咸淳十年(1274年),是为纪念宋代丞相寇准、学士苏轼、侍郎苏辙、正字秦观、枢密王岩叟、正言任伯雨、丞相李纲、赵鼎以及参政李光、编修胡诠等十大名相贤臣修建的。
5、三元塔
三元塔坐落在德城镇东3公里风景秀丽的白沙山上。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为州人祈求在各级科举考试上头名,榜中“三元”得名。塔平面八角、高53米。为外九层内分十七层的阁式砖室塔, 腔壁厚3米,壁庵几何图形均称美观。
Ⅳ 广东什么岛屿的珍珠最好
广东省的湛江地区所产南珠最好,尤以海康,徐闻,遂溪最多。
南珠
湛江产珠,历史古远。《湛江市志》中记载:湛江本地出产享誉为“东珠西珠南珠”之最的“南珠”(珍珠)首次被我国古代封建皇朝定为“国宝”贡品。
综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珍珠贯穿着雷州半岛的整个发展历史,珍珠产业历史上曾经是当地的重要产业,一度单独与农业、渔业、贸易、糖业、盐业共同构筑了雷州半岛的主要产业。
经过长年的科学培育养殖,现在湛江珍珠已经有多种特色珍珠,主要以纯海水培育珍珠以及淡水海水混合杂交培育珍珠为主。
自汉迄明,采珠不绝于史籍志书中,所产珠为天然珍珠,全部进贡皇帝。另据《广东省志》·《水产志》中记载:历史上广东省出产的珍珠属南珠,而且从宋代开始肇庆“端砚”、三雷“珍珠”(三雷是雷州府的古称,特指雷州府三县中的北雷遂溪、中雷海康和南雷徐闻)及台山“玉石”就堪称为专门定期上贡朝廷的广东本地三大名产。
Ⅳ 珍珠是怎么来的,它的来历是什么!
珍珠来源于软体动物,在几种软体动物中,由于在套膜里面或下面层层真珠质围绕不附着于外壳的外来粒子聚合而形成的稠密凝结物,具有各种形状,但最典型的是圆形和梨形呈现各种颜色,但通常是白色或浅色,且有不同程度的光泽,可做装饰或入药。
常见产珠贝类如下:
1、马氏珍珠贝/软体动物
马氏珍珠贝一种动物可入药,贝壳呈斜方形,壳质薄而脆。栖息于风浪较为平静的内湾;分布于中国南海。
贝壳呈斜方形,壳质薄而脆。壳顶位于前方,两侧有耳,前耳小,后耳大。背缘平直,腹缘圆。壳面同心生长线细密,呈片状,薄而脆,极易脱落,边缘的排列极密,延伸成小舌状,末端翘起。
2、三角帆蚌
三角帆蚌俗称河蚌、珍珠蚌、淡水珍珠蚌、三角蚌,学名Hyriopsis cumingii。淡水双壳类软体动物,属双壳纲、蚌科、帆蚌属。广泛分布于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省,尤以我国洞庭湖以及中型湖泊分布较多。
壳大而扁平,壳面黑色或棕褐色,厚而坚硬。
(5)广州省雷州半岛珍珠怎么样扩展阅读
根据地质学和考古学的研究证明,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就已经有了珍珠,在国际宝石界还将珍珠列为六月生辰的幸运石,结婚十三周年和三十周年的纪念石。具有瑰丽色彩和高雅气质的珍珠,象征着健康、纯洁、富有和幸福。
中国南海海水养殖珍珠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是20世纪80年代,产量已接近日本海水珍珠的水平。中国海水养殖珍珠主要来自广西的合浦和北海、广东的雷州半岛以及海南的三亚等地。
Ⅵ 中国什么地方产珍珠
“淡水珍珠之乡”江西省万年县是中国最大的淡水珍珠养殖基地,万年珍珠以其“淡雅似明月、瑰丽如云霞、粒大形圆、光泽照人、品质优良”而享誉世界。栉风沐雨,掌握珍珠技术的三千“珍珠女”已成为万年县的“地方名片”。
湛江市三面临海,海岸线1556公里,滩涂面积9908公顷,大多数港湾盐度适中,风浪小,饵料生物丰富,适宜珍珠养殖。
主要养殖珍珠的地区是雷州半岛的雷州和徐闻、遂溪三县(市)。海水珍珠以“南珠”质量最优,品位最高。雷州半岛是南珠的主要产地,早在秦时就有珠民采捕珍珠,后汉已盛产珍珠,历代帝皇均派内监到珠池监守,采珠进贡朝廷。
(6)广州省雷州半岛珍珠怎么样扩展阅读:
珍珠形状:
1、圆珠
指形态为圆形的珍珠,按圆度分为三种,即正圆珠、圆珠和近圆珠。
正圆珠是指圆度最好的,商业上也俗称为走盘珠,最大直径和最小直径之差与平均直 径之比小于百分之一;圆珠是指形态很圆的珍珠,其直径差的百分比在百分之一和百分之五之间;近圆珠是指形态上比较接近圆珠的珍珠,其直径差的百分比在百分之五和百分之十之间。
2、椭圆珠
指形态为椭圆形状的珍珠,长短直径比大于百分之十。可进一步按长短直径差百分比为短椭圆和长椭圆,短椭圆长短直径差的百分比为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长椭圆直径差的百分比大于百分之二十。
3、扁形珠
指形态为扁平面形,有一面或两面的近似平面状,如扁圆形、扁椭圆形、饼形、菱形、方形等。此类珍珠最适用于做珍珠串珠相连.
4、玛比珠
是一种半边珍珠,也称Mabe珠、馒头珠和半圆珠,也称玛贝珠。
5、异型珠
除圆珠、椭圆珠、玛比珠以外的其他形态各异的珍珠也为数不少,梨形、水滴形、米形、薯仔形、豆形及其他形状的珍珠商业上统称为异型珍珠。
Ⅶ 雷州半岛是哪里
中国大陆的最南端--雷州半岛
雷州半岛海岸线
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东临南海西靠北部湾,南与海南省隔海相望。有东海、南三和硇洲等岛屿,东海岛有海堤与大陆相连。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长约1180公里,连海岛海岸线总长达1450公里。
雷州半岛辖区
湛江市是雷州半岛主要的城市,其辖雷州市(原海康县)、廉江市、吴川市(三个县级市)和徐闻县、遂溪县(二县),以及赤坎区、霞山区、坡头区、麻章区(四区),主要岛屿有:东海岛,南三岛,硇洲岛,特呈岛,调顺岛等。
突出于南海之中。北依岭南丘陵,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西濒北部湾,包括湛江、遂溪、雷州、徐闻4市县,人口500多万.
位于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和渤海属于我国的内海。(政治上的内海)
位于广东省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西接北部湾,东连南海北部,呈东西向延伸,长约80公里,宽20~40公里,最窄处18公里,面积0.24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4米,最大深度114米。
海峡全部位于大陆架上,海底地形周高中低,为—北东—南西向狭长矩形盆地,中央水深80~100米,东、西两口地势平坦,水深较浅。海峡区海流较强,夏季西南季风盛行,海流自西向东流动,流速大,其他季节均由东向西流动,流速小。海峡是东南沿海进入北部湾的海上要冲。
在我国华南地区,海南岛与大陆上广东省的雷州半岛遥遥相望。它因海南岛又名琼州岛而得名。它是我国的三大海峡之一。琼州海峡最宽处直线距离为33.5公里。 雷州半岛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半岛地势平缓,西北高、东南低 , 海拔多在100米以下。南部为玄武岩台地,占半岛面积的43.3%,略呈龟背状,台地上多分布有孤立的火山锥,其中石峁岭最高,海拔259米。中西部和北部多为海成阶地, 占半岛面积的 26.7%,海拔在25米以下。中东部为冲积和海积平原,占半岛面积的17.4%,地形平缓。半岛地表水缺乏,河流短少,成放射状独流入海,其中南渡河最大,长65千米,流入雷州湾,青年运河纵贯半岛北部,长236千米。地下水资源较丰富。
半岛岸线曲折,港湾众多。东部为台地溺谷湾海岸,南部为火山台地海岸,西部为海成阶地和台地溺谷湾海岸。港湾主要有湛江港、雷州湾、流沙港、乌石港、安铺港。半岛之东近岸海域中有30多个岛屿,较大的岛屿有东海岛、南三岛、硇洲岛、新寮岛和东里岛。东海岛位于雷州湾与湛江港之间,面积247平方千米,人口约10万,地势平坦,东部有沙堤,东北蔚律港水深26~41米,西部沙滩宽阔,有长6820米的大堤与大陆相连。南三岛位于东海岛之北,由10个小岛进行围海造田连接而成,面积123平方千米。硇洲岛为火山岛,位于东海岛之东,面积53平方千米,岛上最高火山锥海拔81.6米,东部为陡崖。
雷州半岛古火山分布图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3℃,1月平均气温16℃,7月平均气温28℃。年平均降水量1400~1700毫米,5~10月为雨季,9月为暴雨鼎盛期,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常年多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年平均风速3米每秒。夏秋季多台风,年平均登陆台风2~3个。半岛东侧沿海为不规则半日潮,西侧沿海为规则全日潮。
雷州半岛是中国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基地之一,盛产甘蔗、橡胶、剑麻、香茅、 花生等。海产品主要有鲍鱼、对虾、龙虾、鱿鱼、蚝、珍珠 等。工业有制糖、食品、制盐、家用电器、化工、机械、建材等主要门类。交通较方便。铁路有黎塘-湛江、广州-湛江线与衡阳-友谊关、贵阳-柳州、北京-广州线相连。公路成网,干线有徐闻-广州公路纵贯半岛。水运以湛江为中心,港口主要有湛江、海安等,可通往沿海各地。民航以湛江为中心,通广州、海口、香港等。半岛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旖旎迷人的热带风光,主要风景区有湖光岩、东海岛、粤西热带作物试验站等。
雷州半岛地处中国大陆南部边陲,西控北部湾,东瞰南海北部大片水域,南与海南岛共扼琼州海峡,又是海南岛的重要依托,地位重要。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部以半岛为基地,利用3、4月的北风季节,发起海南岛登陆战役,强渡琼州海峡,5月1日解放海南岛。 雷州得名辩源对于雷州得名的原由,一直以来总是有人好作这样诠释:雷州因多雷而得名。不久前雷州市一位作者也在文章中宣称:“雷州是仅次爪哇的世界第二大雷区”,象是为雷州作注。网络网《炎夏雷暴》词条亦云:“即使冬季,这一带(海南岛、雷州半岛)也能听到阵阵雷声,雷州因此而得名”。其实这些说法是缺乏依据的。
一、“因多雷得名”史无记载
我们常说的雷,其科学定义是:闪电出现时,闪道中因高温使水滴汽化,空气体积迅速膨胀而发生的强烈爆炸声。伴有雷声和闪电的天气现象,称雷暴。(见《辞海》)雷暴形成与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相关。专家认为,粤西北一粤中德庆、罗定—粤西南为广东的多雷暴地带。雷州半岛也属于多雷暴地带,而古雷州得名是否与多雷有关,还是不能妄加推测。
雷州始名于唐贞观八年(634年)。同时期,毗邻的儋州(今海南儋州市)、琼州(今海口市)、窦州(今信宜市)也分别于622、631、634年始名,可都不用“雷”字命名,莫非儋州、琼州、窦州的雷比雷州少?自唐贞观上溯至秦汉,儋州、琼州、窦州和雷州之地的雷,孰多孰少,史无记载。翻阅雷州的史籍,看到的是干旱的记载,世代祭雷祈雨的记载,却没有雷暴灾害的记载。《雷州府志》录有雷州古谚“雷打秋有作无收,秋打雷稻籽累累”,并作了诠注。说是雷州人祈盼多雷雨,每年立秋之日有听雷测天的习俗;“秋打雷稻籽累累”,意为“秋后多雷乃祯祥之兆”。此谚至今仍在雷州半岛的乡村中流传,究其原因是因为古今气候未有根本变化。雷州半岛今天绿畴万顷,代替了历史上的“赤地千里”,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广大人民树立人定胜天的思想,大力兴办水利的结果,并非多雷多雨使然。
对于雷暴的成因及我国雷区的分布,哪里多雷,我国着名的气象学家林之光在其专着《中国气候及其极值》中,有全面的阐述。林之光先生的论断是,“中国的雷暴的分布是南方比北方多,山区比平原多,陆地比水面多。”他以建国后五十年各地气象台站提供的资料为依据,进行科学分析,认定我国的多雷地区首推云南、海南,次为青藏高原东部和横断山区北部,第三是两广地区。专家认为,雷州半岛虽属两广雷区的范围,但由于三面环海,平均海拔才25-70米,无高山,由热力条件引发的雷暴,相对于海南、粤中、粤北及粤西山区,是少而不是多。权威的气象资料显示,云南勐腊年均雷暴日数达123.7天(最多148天),海南儋县122.5天(最多139天),云南景洪120.8天(最多149天),海口市112.7天,信宜市108.9天。而湛江市(总面积的70%为古雷州辖地)年均雷暴日数为94.6天,古雷州的腹地今雷州市年均雷暴日数是96天,均不及印尼爪哇物茂的年均雷暴日数322天的三分之一。至于以“冬雷阵阵”说雷州多雷,也不科学。林之光指出,我国长江、巴山以南地区冬天都有雷,终雷最晚的地区是云南勐定、镇源。少与多是相对而言的,如能察今知古,那就很难推论出古雷州最多雷。也许古时雷州之雷也就是南不及儋州、琼州,北不及窦州。问题还在于,自唐武德、贞观年间(儋州、琼州、雷州、窦州始名时期)至建国之初,中国各地都没有完整的气象资料,关于雷暴的记录更是凤毛麟角。不论谁说古雷州是因多雷得名,都是没有证据的。
二、“雷州多雷”的不经之说
说雷州以多雷而名者,虽然缺乏科学依据,但也并非空穴来风,很可能源自一些远久的传说。这些传说见于史籍,世代流传,穿凿附会,自圆其说,可概括为“雷州多雷说”,其说有三。
其一,“猪雷说”。说是雷州这个地方很多雷,到了冬天都变成猪蛰伏到地下。人们把这些猪雷挖出来煎煮,给它温暖,让它立春后回到天上行云化雨。然而,古时有识之士就认为这种传说是荒诞的。明《雷州府志》指出,“雷自贞观始名,说者谓其多雷,至冬蛰而为彘,郡人掘而煮之,其说近诞。”
其二,“风雷说”。说雷州有座擎雷山,山上经常生出雷来。这山有洞窍与琼州的息风山相通,琼州那边一刮风,雷州这边就打雷。琼州风多,所以雷州雷多。清《雷州府志》指出,“此为不经之说”。
其三,“阴雷说”。说雷州不但有阳雷,而且有阴雷。阳雷有声音,主生,行云化雨,造福人世。阴雷无声,也看不见,主杀,专事惩办恶人。那些连得什么病都来不及知道而突然死去的人,就是被阴雷击死的,其原因是他本人作恶或是他祖上有人作恶。至今这种“阴雷说”在雷州半岛的一些乡村中仍有流传,也有人相信。清《雷州府志》照录此说,并不否定。
“雷州多雷说”告诉人们,雷州之地天上有阳雷,人间有阴雷,山上有风雷,地下有猪雷,真可谓雷州无处不有雷。“雷州多雷说”是科学不昌明时代的产物,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自古以来就有人跟从、附会。因此,雷州就“多雷”了。
三、“多雷说”与雷文化
“雷州多雷说”,以现代科学观点看,固然荒诞不经,不可置信,它却是古雷州的雷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以讹传讹,世代不绝。
雷祖祠据史家考证,雷州半岛上的先民是西瓯、骆越人,唐时称俚人,即今天黎族、壮族的祖先。骆越人图腾崇拜雷电,制造青铜鼓以象征雷,铜鼓既是神器又是乐器,供奉铜鼓为神,又击鼓作乐,相娱为乐。俚人传承,供鼓祭雷,相沿成习。唐贞观五年(631年)陈文玉任东合州刺史,三年后奏准朝廷将州名改为雷州。陈文玉在任八年,雷州大治,死后被谥封为“雷震王”,朝廷派礼臣到雷州建祠以祀之。后人尊陈文玉为雷祖,其祠称雷祖祠,人们又把陈文玉神化,有许许多多故事说他是雷种、雷神。雷州境内的人民,不论是俚人还是北来移民汉人,都一致尊崇雷祖陈文玉。俚人信仰天雷,汉人信仰道教中的雷神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在祭祀雷祖活动中,俚汉文化观念合二而一。俚人依祖先传统上供铜鼓,汉人从道教上供猪牛羊牺牲品。汉人念念有词,顶礼膜拜;俚人呼天唤地,击鼓铿铿。最初的祭祀理念是既祭雷祖,又祭雷神,也祭天雷,而随着陈文玉的神化,以及各种各样的雷传说,雷祖、雷神与天雷已浑然一体,后来祭祀活动就简称为“祭雷”了。
史料显示,雷州祭雷的宗旨,就是祈求雷神庇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明清二代,汉人从福建等地大量移入雷州,俚人的后裔黎族、壮族被逼走海南、广西,雷州渐渐成了汉人的一统天下。雷州祭雷习俗在传承中嬗变,至明末清初演绎出“雷州换鼓”的雷文化高峰。
所谓雷州换鼓,就是“每年定期供鼓以祭雷”,祭雷时供上新鼓换下旧鼓。换鼓是祭雷的俗称。雷州人称铜鼓为雷鼓,称天雷为天鼓,击铜鼓象征天鼓,祈祷雷声常作,雨水充沛。换鼓之日,州内官民齐集雷祖祠前,还有高廉琼的州县官员应邀前来助兴。新供的100多面大雷鼓,以铜锣、铜钹伴配,进行击乐大演奏。鼓声如雷,天崩地裂。在击乐声中,巫师、道士千般作态,亦咒亦歌,离奇怪异;又有善男信女组成的祈祷仪仗队,载歌载舞,酬雷谢天,惟妙惟肖。因而雷州换鼓以其规模天下无双,祭雷演技天下叫绝,与广德埋藏、钱塘江潮、登州海市并称为天下四绝。
《广东新语》云:“雷人辄击鼓享神,亦号雷鼓,云雷天鼓也,霹雳万物者也。以鼓象其声,以金发其气,故以铜鼓为雷鼓也。”可见,雷州祭雷,以雷鼓象征天鼓,创造的是雷鼓作声,天鼓相应,天人合一,人神共乐的精神境界。这就是雷州换鼓的精神实质,也是雷文化的精髓。
雷图腾——雷传说——雷州——雷震王·雷祖——雷神——雷州换鼓(祭雷),这就是古雷州的雷文化发展脉络。雷文化延续了上千年,“雷州多雷说”也延续上千年。如果今天有人以“雷州多雷说”为依据,作出“雷州以多雷而得名”的结论,那也是不足为奇的。
四、州以雷名的历史记载
历史记载,唐贞观五年(631年),陈文玉出任东合州刺史,唐贞观八年(634年)表奏朝廷要求将州名改为“雷州”,其理由是东合州与该州古时的名称合州、南合州容易混淆。至于陈文玉为什么用“雷”字为州名,没有史料可资查考,但我们可以进行猜想。
猜想一,陈文玉以雷为州命名,其目的是促进民族团结,凝聚俚人的民心,以利管治。陈文玉是汉人,他的前任是俚人首领。俚人敬仰崇拜雷,又有祭雷的习俗。以雷为州命名,是对俚人的尊重,表明陈文玉要当俚人的父母官,这样俚人就会拥戴他,辖区之内政通人和可以期望。如果这个猜想成立,雷州得名是出于崇雷敬雷,并非因为多雷。
猜想二,陈文玉以雷为州命名,既是为了迎合民俗,也是对上天的祈祷,愿州内雷声常作,风调雨顺。陈文玉所处的时代,是雷州半岛从狩猎过渡到农耕的时代,陈文玉出生于海康县一个猎户人家,对狩猎与农耕的艰难看得清楚。农耕仰赖天泽,要年丰岁稔,只得祈求雷神庇护,及时行云化雨,润泽州境。以雷为州命名,意在敬示州托雷管,望多加眷顾。如果这个猜想成立,那雷州得名是因为敬雷、盼雷,也并非因为多雷。
也许还可以作很多的猜想,但猜想毕竟是猜想,猜想不能代替史实。总而言之,州以雷命名也许与雷有关,但究竟是因雷多而得名,还是因雷少而得名,均无可考。据现存最早的《雷州府志》记载:雷州“郡南有擎雷山,其得名以此。”这证实,是因为州府南面有擎雷山,州才以 “雷”命名。权威的辞书《辞海》、《辞源》、《中国大网络全书》尊重了历史记载,对雷州或雷州半岛都没有作出“因多雷而得名”的诠释。我们也应尊重史实和科学,不要轻言“雷州因多雷而得名”。
Ⅷ 请问有关雷州半岛……
中国三大半岛之一。因多雷暴而得名。地处广东省西南部,位于北纬21°15′~21°20′,东经109°22′~110°27′。介于南海和北部湾之间。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南北长约140公里,东西宽约60~70公里,面积0.78万余平方公里。为祖国大陆的最南端.
让我们相聚在祖国大陆的最南端---广东省湛江市!!! 湛江市简介:
湛江(Zhànjìāng)是广东省省辖市,旧称“广州湾”、别称“港城”、英文旧译:Tsankiang 。
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国家一类大市,全国综合实力50强城市。粤西和北部湾经济圈的经济中心。大西南出海通道的物流中心。广东省西部和北部湾地区的交通中心。湛江市全图
湛江东临南海,西靠北部湾,南出太平洋,处于亚太经济圈中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赋有极大的经济功能,有关专家在考察湛江后认为,以深水良港为依托的湛江市,具有成为北部湾经济圈龙头的巨大优势,有条件成为中国大陆桥与环太平洋桥的又一个转换枢纽,成为亚太经济圈中新的经济生长点和增长极,与新加坡、香港成鼎足之势。
湛江市辖区
辖雷州市、廉江市、吴川市(三个县级市)和徐闻县、遂溪县(二县),以及赤坎区、霞山区、坡头区、麻章区(四区),主要岛屿有:东海岛,南三岛,硇洲岛,特呈岛,调顺岛等。
编辑本段雷州半岛地质与地貌
雷州半岛属于华夏台背斜、雷州台凸的一部分。由于喜马拉雅运动,形成规模巨大的构造盆地——琼雷凹陷。在盆地的第四纪更新世沉积地层中间或夹有玄武岩。当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上升为陆地后,火山继续活动,玄武岩又覆盖于第四纪地层之上。中更新世末,上更新世初,琼州海峡相对断裂下陷,致使雷州半岛与海南岛分离。
半岛地形单一,起伏和缓,以台地为主,次为海积平原。地面坡度一般仅3~5度。半岛北部为和缓的坡塘地形,海拔25~50米,多湛江系滨海相。惟遂溪、城月、湖光岩一带为玄武岩台地,海拔45~55米,台地上有螺岗岭、交椅岭和湖光岩等 7座火山丘。其中湖光岩为具有火山口湖的盾形火山,海拔60米左右,湖东西长2公里,南北宽1.8公里,面积约3.6平方公里,蓄水7万立方米。湖面海拔23米,水深20米以上,最深处35米,已低于海平面。半岛南部玄武岩台地更平坦,分布有10座火山丘,一般海拔25~80米,高者达200米以上,如石卯岭高259米,石板岭高245米。沿海有海蚀和海积阶地。
半岛三面环海,岸线长约1180公里,连海岛岸线总长达1450公里。东海岸沿海有海成平原,外缘多沙泥滩,位于半岛东北部的湛江市并有东海岛、南三岛和硇洲岛,特呈岛等岛屿。湛江市东海岛,硇洲岛,南三岛卫星照
湛江市东海岛有海堤与大陆相连。湛江市东海岛旅游度假区位于全国第五大岛——湛江东海岛东部,是“湛江新八景”之一。西海岸具高岸特征,多砂堤、□湖分布。半岛南部海岸港湾众多,有红树林和珊瑚滩。雷州湾、英罗湾、流沙湾等滩涂广阔。
编辑本段河流与气候
雷州半岛河川短小,呈放射状,由中部向东、南、西三面分流入海。东流有遂溪河、城月河、南渡河(擎雷水),南流有流沙河等,西流有海康河等。年均径流系数仅1~2%。地下水资源丰富。钻孔到达承压水层时,自流喷水,水质好,量多,但埋藏较深。
半岛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在23℃以上,最冷月均温超过15℃,极端最低温一般大于4℃,全年无霜。0℃左右低温仅见于个别年份。年降水量1300~1700毫米,由东向西渐减。降水集中夏、秋两季,多暴雨。12月~翌年3月的降水量不及年总量的10%,且年变率大。一般10年有6年春旱。半岛上海陆风明显,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年均风速3.5~4米/秒。夏秋间多台风暴雨。影响半岛的台风年均约5.1次。
编辑本段土壤与动植物
半岛土壤以砖红壤为主,水土流失严重。谷地为冲积土,海滨为盐土。
天然植被为热带季雨林,以热带性常绿树种为主。但天然森林多已无存。小片次生林仅见于村边和南部台地。林地多为人工栽种的桉树林。滨海有红树林和沙荒草地。由于森林殆尽,着名的徐闻虎亦已少见。
编辑本段开发与利用
半岛开发较早,汉代海康已为中国对外通商口岸。但嗣后发展缓慢。1949年以后,半岛成为中国剑麻主产区和重要的热带作物基地,新的蔗糖生产基地之一和广东省珍珠养殖的重点地区之一。半岛工业有甘蔗制糖、晒盐、剑麻加工、罐头、纺织、造船、化学、家用电器等。
主要城市位于雷州半岛东北缘,为南方天然深水良港---湛江港,可泊5万吨级货轮,亦为中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绿岛港城"-美丽的热带海滨城市-湛江市'
Ⅸ 1. 中国什么地方出产珍珠分别出产什么珍珠所占比例各为多少
湛江近海盛产珍珠,是全国着名的“南珠”之乡,“流沙珍珠”被列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从市珍珠协会了解到,2005年全市珍珠养殖面积近5万亩,年产量约占全国海养珍珠的70%,年珍珠加工和出口量约占全国的90%.湛江市珍珠生产主要分布在雷州和徐闻沿海地区的10多个乡镇,从事珍珠产业人员达5万多人。湛江市海养珍珠年加工出口量占全国九成.
<<渔业致富指南>>, 2006年 07期
Ⅹ 为什么说广州是个海洋大省
更正一下,广州不是一个海洋大省,广东是一个海洋大省!
广东海洋资源十分丰富。远洋和近海捕捞以及海洋网箱养鱼和沿海养殖的牡蛎、虾类等海洋水产品年产量达374万吨;海水养殖可养面积77.57万公顷,实际海水养殖面积20.82万公顷;雷州半岛的养殖海水珍珠产量居全国首位。
海洋资源 广东海岸线长,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生物包括海洋动物和植物, 广东沿海的游艇码头
共有浮游植物406种、浮游动物416种、底栖生物828种、游泳生物1297种。远洋和近海捕捞,以及海洋网箱养鱼和沿海养殖的牡蛎、虾类等海洋水产品年产量约400万吨;可供海水养殖面积77.57万公顷,实际海水养殖面积20.82万公顷,是全国着名的海洋水产大省。雷州半岛的养殖海水珍珠产量居全国首位。沿海还拥有众多的优良港口资源。广州港、深圳港、汕头港和湛江港己成为国内对外交通和贸易的重要通道;大亚湾、大鹏湾、碣石湾、博贺湾及南澳岛等地还有可建大型深水良港的港址。珠江口外海域和北部湾的油气田己打出多口出油井。沿海的风能、潮汐能和波浪能都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广东沿海沙滩众多,气候温暖,红树林分布广、面积大,在祖国大陆的最南端灯楼角又有全国惟一的大陆缘型珊瑚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