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清朝时期广州十三行是什么,详细描述一下
广州十三行创立于康熙盛世,是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别名“洋货行”、“洋行”。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1757年,随着干隆皇帝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上谕的颁布,清朝的对外贸易便锁定在广州十三行。位于珠江边上的中外交易场所,十三行口岸洋船聚集,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
这里拥有通往欧洲、拉美、南亚、东洋和大洋洲的环球贸易航线,是清政府闭关政策下唯一幸存的海上丝绸之路。直至鸦片战争为止,十三行独揽中国外贸长达85年,中国对欧洲的贸易维持了100年的贸易顺差地位,使全球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
广州对外贸易源远流长,被誉为“千年商都”。事实上,南海县自隋朝建县千余年来,长期管辖广州城西,在200多年前设立的十三行,当时正是南海县管辖。在清朝初年,随着到广州的外商不断增多,许多国家在广州设立商馆。而外商来华贸易或办理其他事务,都必须经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来进行,这些“公行”通称“十三行”。
清干隆年间,全国仅留广州“一口通商”,广州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市场一派繁荣。通过十三行,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源源不断漂洋出海,而从外国进口的钟表、玻璃镜、珐琅器等“洋货”让人大开眼界。
在目前留下的记载中,常常把十三行商馆描绘成为“金山银海,堆满银钱”的景象。从历史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年十三行的辉煌,画面上十三行商馆区各国商贾穿梭,江面上万舸竞舤的场面让人叹为观止。
(1)什么时候广州一口通商扩展阅读:
起始时间
自唐代以来,广州一向是我国最重要的商港之一,而广州十三行,在十七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中叶这一段期间,又是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十三行商馆集中在广州城郊西南角,紧靠珠江,那里是一个繁忙的水码头。
1684年,广东政府招募了13家较有实力的行商,指定他们与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缴关税。1757年,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而十三行则是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渠道。
运行机制
广州十三行受粤海关管辖,它的运行机制诸如承商制、保商制、总商制、揽商制、公行等在本质上是清政府确保实现以商制夷、确保税收的方式。
承商制是指十三行商"承揽夷货"制度;保商制规定行商首先要负责外商在华所有行为;总商一般是一到三名,由行商中资本最雄厚的行商担任,负责率领众商与夷人交易;揽商制是指行商包揽一笔交易的所有环节;公行的设立是为了规范对外贸易市场,把握议价权,实现行商利益最大化。
㈡ 清朝实行一口通商的港口是哪一个
清朝自康熙中期到干隆中期开放四口通商,其后由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
因此,清朝实行一口通商的港口是广州
其他三个是闽海关、浙海关和江海关
㈢ “一口通商”反映清朝推行什么政策
“一口通商”反映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干隆二十二年(1757年),英国商人多次违反清政府禁例,并有“移市入浙”的趋势,企图直接打开中国丝茶产区的市场,使宁波有成为另一个澳门的可能。这种形势引起了清政府的不安,认为江浙是华夏文物礼教之乡,而且物产富庶,如果让外国势力打进去,会对其统治不利。加之粤海关海防也比浙海关坚固,有利于防范外商和保证税收。因此,干隆皇帝首先下令增加浙海关税收,以抵制外船北上,使其无利可图而返回广东。但虽然增税,仍然没有效果。于是,清政府宣布封闭闽、浙、江三海关,仅保留粤海关对外通商。从始偌大的清帝国只剩下广州一处口岸延续对外贸易来往 。
清朝对外实行闭关政策,是封建经济的产物。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人们彼此隔绝,在政治上自然产生闭关自守。干隆帝在其《敕谕英吉利国王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自然没有交往贸易的必要,清统治者反而以此骄人,夜郎自大。英国人也觉察到这一点,他们说:“在必需品上——虽然不是奢侈品上——可以自给,因此中国政府绝对不重视对外贸易,认为可以随意限制对外贸易。”
此外,满族统治者对汉族人民防范甚严,他们惧怕外国人支持汉人反抗清朝的活动。干隆帝曾说:“民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所以清政府一再严申“华夷之别甚严”,“从不许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掺杂”。清政府制订各种“防范夷人章程”,目的是要隔绝中国人与外国人的任何交往。同时,清政府对出洋贸易的中国人也有种种严格限制,无论船只的大小,来往日期,贸易货物及其数量种类,均规定甚严。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构筑了隔绝中外的一道堤墙,对中国社会的前进起了阻碍作用。由于对出海贸易横加限制,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中国人民与世界潮流隔绝,不明世界大势,而清统治者更是闭目塞听,其结果正如魏源所说:“以通事二百年之国,竟莫知其方位,莫悉其离合。”
1840年,英国侵略者终于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㈣ 干隆二十二年至道光二十年“一口通商”。一口是指
广州,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设广州一处为通商口岸。
㈤ 广州称为一口通商是什么意思,不懂得别复制
就是广州只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当时是东南亚和欧洲)进行通商。所谓的一口通商并不是只有广州开放,宁波也是一口通商,目标是日本。就是指只针对一国或地区进行通商。
㈥ 一口通商为什么选择的是广州
广州是当时的鸦片走私中心,而且位置临海,水上交通便利,与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一样都是沿海地区,交通方便,便于英国(帝国主义者)倾销商品。
㈦ 一口通商
什么意思?
""是指经中国政府特许在广州一个口岸经营对外贸易。明嘉靖二年(1523),因"争贡之役",严申海
禁,废罢泉州、宁波二市舶司,止存广东司,广州便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惟一口岸。至1566年共43年
。清初为防范台湾郑氏反清势力,在东南沿海"围海迁界",实行海禁,广州又成为惟一的外贸口岸,时断时续直至1842年。"一口通商"的特殊地位,促进了广州的繁荣。
㈧ 为什么康熙年间还有四个通商口岸,到干隆年间就只留下广州口岸了
干隆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
干隆以后,清朝开始实行全面的闭关锁国政策,一开始是四口通商,到后来只开放广州一口对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垄断其进出贸易,对出口货物的种类也多有限制。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构筑了隔绝中外的一道堤墙,对中国社会的前进起了阻碍作用。由于对出海贸易横加限制,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中国人民与世界潮流隔绝,不明世界大势,而清统治者更是闭目塞听,其结果正如魏源所说:“以通事二百年之国,竟莫知其方位,莫悉其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