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擂茶是哪里的特产
擂茶是一枝独秀的奇葩。这一习俗一般只在客家人中存在。作擂茶时,擂者坐下,双腿夹住一个陶制的擂钵,抓一把绿茶放入钵内,握一根半米长的擂棍,频频舂捣、旋转。边擂边不断地给擂钵内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药(香草、黄花、香树叶、牵藤草等)。待钵中的东西便捣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后,用一把捞瓢筛滤擂过的茶,投入铜壶,加水煮沸,一时满堂飘香。品擂茶,其味格外浓郁、绵长……据说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药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饥。又一说,擂茶源于中原,盛于长江中下游,至今仍流传于闽、粤、赣客家居住区。
⑵ 擂茶三宝是哪三宝
“擂茶三宝”:擂钵、擂棍和捞子。
擂钵就是盛擂茶原料的容器,直径一尺见方的陶制敞口罐,沟壑呈辐射状爬满了陶罐内壁,客家人管这些沟纹叫“小牙”,有了这些小牙,才能把各种原料“咬”得碎碎的。
擂棍的一根一米长左右的木杖,一端系上绳子,在闲置的时候挂起,一端有一个圆疙瘩,使擂棍与擂钵契合得更紧密,把原料擂得更细,更均匀。被选用做擂棍的木材必须是可食用木,因为擂的过程中,擂棍的末端不断磨损,不知不觉就变短了,都融入了每一道擂茶当中。
正宗的捞子应该是竹蔑制成的,但是考虑到耐用和空眼均匀细密,金属丝网也用得比较多,捞子是最好冲泡好擂茶后,把其中的渣滓捞出,用做过滤之用。
⑶ 客家擂茶在哪里
揭西.客家擂茶
擂茶是客家人的特制饮料,其制作与风味别具特色。“擂”茶的用具是擂持和擂钵。前者取一握粗的樟、楠、枫、茶等可食杂木,长短2-4尺不拘,上端刻环沟系绳悬挂,下端刨圆便于擂转;后者乃内壁布满辐射状沟纹而形成细牙的特制陶盆,有大有小,呈倒圆台状。
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叶、米、芝麻、黄豆、花生、盐及桔皮,有时也加些青草药。茶叶其实不全是茶叶,可充当茶叶的品种很多,除采用老茶树叶外,更多的是采摘许多野生植物的嫩叶,如山梨叶、大青叶、中药称淮山的雪薯叶等等,不下十余种。经洗净、焖煮、发酵、晒干等工序而大量制备,常年取用。加用药草则随季节气候不同而有所变换,如春夏温热,常用艾叶、薄荷、细叶金钱、斑笋菜等鲜草;秋季风燥,多选金盏菊或白菊花;冬天寒冷,可用竹叶椒或肉桂。原料备好,同置钵中。一般是坐姿操作,左手协助或仅用双腿夹住擂钵,右手或双手紧握擂持,以其圆端沿擂钵内壁成圆周频频擂转,直到原料擂成酱状茶泥,冲入滚水,撒些碎葱,便成为日常的饮料。
相传擂茶起源于中原人将青草药擂烂冲服的“药饮”,客家先民在流迁过程中,艰辛劳作,容易“上火”,为防止“六淫”致病,经常采集清热解毒的青草药制药饮,江南可供采用的药草很多,“茶”就是其中的一味。茶,古称贾,《本草经集注》谓主好眠,兼有清热、解暑、止渴、生津等多种功效,所以成了药饮必不可少的用料。后又有人在药饮中添加一些食物,便改良成了乡土味极浓的家常食饮。劳动归来,美美地享用一碗,甘醇的清流沁人心脾。如果用来淘饭,一股馨香,格外爽口。逢有普通客到,一勺笊饭,一把炒豆,搅入茶中,便可以招待。
令人称绝的是擂茶不排斥任何“飨料”,几乎所有的食物都可加入,可荤可素,可粗可精。农家取材,极为方便。豆米花生、粉条干果之类应先煮熟,连水冲入;菇笋香料和肉类应另行炒熟再加;芝麻米花则可直接撒入茶中。用勺搅匀,即成佳品。既可解渴,又可充饥,用以待客,经济实惠。客家人热情好客,吃擂茶往往见者有份,越吃人越多,客人吃了一碗又一碗,主人添满这碗舀那碗,欢声笑语,彼此间感情得以充分交流.
⑷ 擂茶的来源
客家擂茶的来源
土家族住在川.黔.湘、鄂四省交界处,一直有喝擂茶的习惯。擂茶又名“三生汤”,我们在前面介绍宋代的茶馆时提到它,当时汴京的茶肆在冬季兼卖擂茶。据传,它是东汉大将马援征五溪蛮时发明的。土家族则称擂茶伟“三生汤”,有两个出典。一是因为它是用生茶叶、生姜、生米加水研捣烹煮而成,主要原料是三种,所以叫“三生汤”。还有一种说法称“三生汤”的得名和三国时蜀国的张飞(而不是东汉的马援)有关,说张飞有次率士卒过武陵壶头山(今湖南省常德境内),因瘴气太盛,许多士卒都生了病。当地一位民间老医生献秘方擂茶给众人喝,很快大家病都好了。张飞说,真是三生有幸。擂茶因此叫“三生汤”。明代朱权着《瞿仙神隐》,具体记载了擂茶的制法:先将芽茶用汤浸软,加熟芝麻擂细,再加川椒末、盐酥油饼,入锅煎熟,再加栗子片、松子仁、胡桃仁,和水煮,即成擂茶,比现在的做法要复杂些。相传明代刘基写的《多能鄙事》一书,也有类似的记载都比现在的做法复杂。喝擂茶有清火明目、去湿发汗、合胃止热的多种好处,因此,它成为土家人世代相传的一种习俗。一天不喝,全身不爽。良宵佳日,擂茶是佳品;招待亲友,又是“点心”,兼有“以茶代酒”和“以茶代点”的双重含义。
--------摘自《中国古代生活丛书•中国古代的饮茶和茶馆•古代茶俗与茶艺之少数民族的茶俗》由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于1995年出版
我们的擂茶,到底是客家人自己的特产,还是源于土家族,抑或是二者的结合,看来是会是个不解之谜?
擂茶的由来
.
擂茶为客家人招待贵宾的一种茶点,擂既研磨之意,以陶制擂碗将茶叶.芝麻.花生.等多种原料研磨成粉,加入冷热开水冲泡调匀后饮用.擂茶能充饥解渴,也能当保健饮料饮用.
擂茶工具
一,擂钵:以陶土拉胚制成.
二,擂捧:以芭乐,油茶树干为主要取材,选大小适中,长约 40 cm 锯切后阴乾,再去皮即可使用
擂茶的材料
(一) 传统式材料:绿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炒熟)
(一) 传统式材料:绿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炒熟)
(二) 改良式材料:绿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生,熟皆可,亦可不用),松子仁 (生),葵花子仁 (生),南瓜子仁 (生) 以上材料比率:茶叶3,芝麻3,其余材料1
(三) 主原料米仔:米经过浸,蒸,晒,炒过程,变成易贮存,可速食的米仔. (二) 改良式材料:绿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生,熟皆可,亦可不用),松子仁 (生),葵花子仁 (生),南瓜子仁 (生) 以上材料比率:茶叶3,芝麻3,其余材料1
(三) 主原料米仔:米经过浸,蒸,晒,炒过程,变成易贮存,可速食的米仔.(一) 传统式材料:绿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炒熟)
(二) 改良式材料:绿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生,熟皆可,亦可不用),松子仁 (生),葵花子仁 (生),南瓜子仁 (生) 以上材料比率:茶叶3,芝麻3,其余材料1
(三) 主原料米仔:米经过浸,蒸,晒,炒过程,变成易贮存,可速食的米仔.
擂茶的制作
(一) 传统作法:将传统材料放入特制的擂钵中,用擂棍慢慢擂成末,中间过程并不断加开水,使材料娭成浆状,极为费工费时,有食用擂茶的家庭,连小孩都加入擂茶行列.
(二) 现代作法:1. 茶叶,芝麻以干果机打碎备用.
2. 其余材料可混合打碎,最后再加入松子仁一起打碎用.
3. 以上材料放进擂钵加入适当开水,用擂擂匀,并加入香菜或九层塔及适量的盐.
4. 冲入沸开水即可与米仔共同食用.
擂茶的吃法
(一) 茶点用:可配合米仔,米粿,糕饼一起食用,别有风味.
(二) 正餐用:传统是加‘米仔’共食,用米饭亦可.当正餐时可炒一些莴苣,椰菜等绿色蔬菜,豆干,花生,萝卜乾,四季豆至虾仁等都可当配菜.
擂茶养生功效
客家擂茶由来以已久,据指导老师叶老师的母亲口述,( 叶彭效女士,民国三十七年自广东陆丰县来台 ) ,在大陆客家地区,擂茶是极为普遍的传统饮食,每天早午约十点,三点,客家人都会吃一次擂茶,尤其老人家最嗜此物,而一般家庭若有客人来访而没有请吃擂茶的,会被耻笑待客不周.而过去许多客家民来台都带着擂钵,擂棍,可见从前吃擂茶风气之盛.
吃擂茶成习的老人大多很长寿,活到八,九十岁以上,这是因为他们将绿茶研成末,富含维他命 C,又将花生,芝麻等高营养单位的干果研末并食,容易吸收,就现代观点而言是相当健康,有机的饮食. 北埔农会推广擂茶,用意在推广多食用绿茶,米食及客家传统饮食.
⑸ 马迹塘的马迹塘擂茶
马迹塘是桃江擂茶的发源地。相传,马迹塘擂茶起源于三国时期:孔明带领蜀军攻打曹操,路过马迹塘时,正值酷暑季节,有许多将士中暑了,村民闻之,纷纷给他们送来擂茶,使蜀军很快恢复了战斗力。从此,马迹塘擂茶便四处传播。
擂茶是用生芝麻、花生、绿豆和当地绿茶作原料,放在一个有内齿的陶制钵内,用一根长约七尺、直径有茶杯口粗的油茶木棒擂成粉状,再加入适量白糖,然后用开水调和而成,其色泽洁白如奶,味道清香可口,有清凉解暑、促进消化、提神醒脑的功能。
马迹塘擂茶味道好,但最具情趣的还是新婚夫妇闹抬茶。这一带的青年男女结婚,有新娘和新郎双抬擂茶招待客人的习俗,也是闹新房的主要内容之一。招待客人的新婚晚宴过后,夜幕降临,闹新婚抬茶的仪式也就开始了。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双双抬茶敬客!”站在新婚新郎旁边的司仪喊得颈脖上的青筋凸起,将新娘新郎推到堂屋中间。司仪的喊声一落,打扮一新的年轻少女们脚步轻盈地手托六边形红漆木盘,放在堂屋里的八仙桌上,红漆木盘里放着六只精细的花边瓷碟,瓷碟里分别堆满了香喷喷的熟花生、蹦脆的南瓜子、黄白色的盐姜、色红的辣椒萝卜条、香脆的油炸红薯条和酸辣味的刀豆。这时候,客人们就可以八人一桌,自动组合坐下,等待新婚夫妇抬擂茶。
新婚夫妇从热气腾腾的茶房里双双抬着一个长方形的红漆茶盘慢慢地来到了茶桌前,茶盘内放着八碗擂茶,依次送到每个客人面前。
“恭喜贺喜,粑粑砣起。”第一个客人从茶盘内端走了一碗擂茶。全场为这位客人风趣幽默的话语报以热烈的呵伙声。
“新郎木棒手中拿,新娘扶钵打擂茶。擂茶白,擂茶香,不生伢崽生姑娘。”第二个滑稽的小伙子一边数着快板,一边向新婚夫妇挤眉弄眼,逗得全场哈哈大笑。
“一男一女一枝花,利民利已利国家。”
“两山中间一眼塘,哥在塘里放鱼秧;鲤鱼长大跳龙门,来日金榜题大名。”
……
这是新婚夫妇抬茶时,每位客人都必须送的吉祥“赞花词”。按当地的习俗,客人没有“赞花词”,新婚夫妇就可以不给擂茶喝;相反,谁的“赞花词”多,谁就能多喝擂茶,有些会说“赞花词”的最多能喝十几碗昵。胆小的新婚夫妇往往在客人面前会羞得满面通红,而胆大的新婚夫妇则反过来刁难客人,闹抬茶的气氛非常热烈,不时高潮迭起,笑语满堂……
马迹塘人喝茶很讲究茶道,一般客人进屋,主人献上来的是一碗自己炒制的“家园茶”。这种绿茶条索紧直,白毫毕现,茶香汤青,品质可与君山毛尖媲美。被称为“稀客”的人上了门,待茶的规格要高一些,一般上两道茶,一道清茶,一道擂茶。清茶为客人洗尘接风,擂茶添了一碗又一碗,直到你无法喝下为止。
接待嘉宾贵客,热情好客的马迹塘人饮茶又提高了规格,那就是用清茶、蛋茶、擂茶、面茶、姜盐茶五道茶来招待。
贵客临门,主人最先献上一小杯清茶,它是用优质的沂溪水冲泡的绿茶,其意在请贵客漱口洗尘准备吃蛋茶。
蛋茶是用荔枝、桂圆煮土鸡蛋,这三样食品都是圆的,寓意客人“三元及第”、“连中三元”。鸡蛋一般是两个,荔枝桂圆一般是四或八粒,寓意“成双成对,好事成双”。
献给贵客的第三道茶是擂茶,而且喝这种擂茶还要配9个小圆碟,碟中盛有红薯片、山枣糕、黄瓜条等别有风味的民间食品,其乡情乡味令人顿生醉意。
喝过擂茶便是面茶,面条配上美味的农家风味菜,每个客人都忍不住一尝为快。
面茶之后,主人最后献上来一道姜盐茶,姜盐茶是在清茶中加泡盐渍的干姜丝,喝了可解面茶的油腻,又可除腥爽口。
清茶、蛋茶、擂茶、面茶、姜盐茶,一道茶汤一个韵味,一道茶水一个文化内涵。
⑹ 擂茶有哪些种类种类,各自的做法又是什么
擂茶流行于南方客家人聚居地,是客家的传统的饮茶习俗。依据所处地域不同,主要有桃江擂茶、桃花源擂茶、安化擂茶、临川擂茶、将乐擂茶等几个比较有特色和代表性的种类。擂茶又名“三生汤”,即主要以茶叶、生姜、生米仁为主要原料,依不同地域习俗和不同时令辅以其他作料,也可根据自身口味酌情增补。擂茶主要用具有:擂钵、擂棍、捞子,样式叫法不同地区有差异。擂茶功效依配料而定,主要包括:提神去腻、清心明目、健胃养脾、滋补益寿等~~
⑺ 广州哪里有擂茶吃
我也好想知道哦!可是找不到啊!只能自己动手了。最好是从家里带擂茶钵、擂茶棍,没有就用豆浆机。配菜就容易啦。想起那嫩绿的擂茶汤就流口水了。怪不得揭西的女孩子皮肤好呢!唉!本人6年没吃过擂茶啦!
⑻ 擂茶是哪里的特产
擂茶主要流传于广东汕尾市、益阳安化、桃江、常德等地。起于汉、盛于明清。擂茶一般都用大米、花生、芝麻、绿豆、食盐、茶叶、山苍子、生姜等为原料,用擂钵捣烂成糊状,冲开水和匀,加上炒米,清香可口。
作擂茶时,擂者坐下,双腿夹住一个陶制的擂钵,抓一把绿茶放入钵内,握一根半米长的擂棍,频频舂捣、旋转。边擂边不断地给擂钵内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药(香草、黄花、香树叶、牵藤草等)。
待钵中的东西捣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后,用一把捞瓢筛滤擂过的茶,投入铜壶,加水煮沸,一时满堂飘香。品擂茶,其味格外浓郁、绵长……据说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药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饥。又一说,擂茶源于中原,盛于长江中下游。
(8)广州哪里擂茶钵的扩展阅读
各地擂茶制作方法各有不同,尤其是配料的选择差别较大。按地域和族群可以分为客家擂茶和湖南(非客家)擂茶两大类。比如福建西北部民间的擂茶是用茶叶和适量的芝麻置于陶制的擂罐中,用茶木棍研成细末后加滚开水而成。
广东的清远、英德、汕尾市、揭西、普宁等地聚居的客家人所喝的客家擂茶,是把茶叶放进牙钵(内壁有纹路的擂茶陶盆)擂成粉末后,依次加上熟花生、芝麻后旋转研捣,再加上一点盐和香菜,用滚烫的开水冲泡而成。
湖南的桃花源一带有喝芝麻擂茶的特殊习俗。是把茶叶、生姜、生米放到山楂木做的碾钵里擂碎,然后冲上沸水饮用。若能再放点芝麻、细盐进去则滋味更为清香可口。喝秦人擂茶一要趁热,二要慢咽,只有这样才会有“九曲回肠,心旷神怡”之感。
湖南的桃江擂茶是芝麻和花生为主,放入碾钵里擂碎,后用白开水冲泡,再放点白糖。擂茶制成后稠粘如糊,色呈淡咖啡色,香气扑鼻,入口滑溜柔润、甜爽。
制法大致和桃源相同,只是在吃法上各有不同。桃江擂茶一般放糖,成为“甜饮”。而桃源擂茶则放盐,大多为“咸食”。桃江的妇女怀孕后,有特别要喝擂茶的习俗,说喝擂茶越多,养出的婴儿越白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