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国民党时期“绥靖公署”到底是什么机构
“绥靖”一词中国自古有之,绥本意是古代登车时手挽的绳索,因为有了绳索,人才会安定下来。故以后衍生出安抚的含义。靖的意思是安定、稳定、和平。所以“绥靖”就是让一个地区安定、稳定的意思。我们再来看看绥靖公署,很明显这是一个安抚地方、保持地方稳定的机构。
‘贰’ 绥靖公署是什么机构为什么国民党将各地方划分为绥靖公署
蒋介石和国民党自北伐胜利,掌握中央大权以来,国民政府的的组织机构及军队设置,就从来没有真正的统一过,始终处于变化之中。而为了对付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国民党蒋介石的敌人,蒋介石也喜欢取一些颇有古意的名词,例如戡乱、剿总、行辕或者行营等等,这其中也包括绥靖公署。
胡宗南
‘叁’ 民国时的绥靖城在哪
“楚乎楚”城建成后,干隆皇帝亲赐名为“绥靖城”(即现在的塔城市),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下辖县级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塔城盆地,总面积4356.6平方公里。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东与额敏县毗连,南与裕民县相邻。东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530公里,西距国家一类口岸——巴克图口岸直线距离仅12公里,是中国距离边境最近的开放城市之一。
‘肆’ 民国绥靖公署,行营,行辕都是什么机构
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个问题,特别选择了一个全部担任过如题职务的三栖模特:桂系老大李宗仁,他先后出任过广西绥靖公署主任、汉中行营主任、北平行营主任和北平行辕主任,基本上也是唯一一个挂满全职的民国高级将领,包括期间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是比较好的特例。
(西安、赣州行营主任顾祝同)比如胡宗南第一战区改编为“西安绥靖公署”、阎锡山第二战区改编为“太原绥靖公署”(名字没变,级别升格了)、顾祝同第三战区改编为“徐州绥靖公署”、刘峙第五战区改编为“郑州绥靖公署”、余汉谋第七战区改编为“衢州绥靖公署”、傅作义第十二战区改编为“张垣绥靖公署”等等,但是职权与抗战之前没有区别,仍然是军政一把抓的机构。
‘伍’ 民国时期的绥靖公暑是什么机构
绥靖公署是民国时期国民革命军的指挥机构。绥靖公署是由抗战时的各战区改编而来,全面内战爆发时仅剩第1、第2、第11和第12战区,后来也分别改编为西安绥靖公署、太原绥靖公署、保定绥靖公署、张垣绥靖公署。
‘陆’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总共设有多少绥靖区各绥靖区长官各是谁最后各是什么下场
绥靖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时,蒋介石划分全国为若干绥靖区,在区中心城市设“绥靖公署”,负责指挥国民党军队进攻人民军队。 国民党统治时期,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区域,派军队去驻防,镇压革命活动,防止老百姓闹事,或者剿灭土匪滋事。这样的区域叫“绥靖区”,设置“绥靖公署”,其军事长官称“绥靖区司令”。 第一绥靖区司令官:周磊 副司令官:顾锡九、李天霞 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 副司令官:牟中衍 第三绥靖区司令官:冯治安 副司令官:李文田、何基沣、张克侠 第四绥靖区司令官:刘汝明 副司令官:曹福林、米文和、田镇南 第五绥靖区司令官:张轸 副司令官:赵子立、朱其平 第九绥靖区司令官:李延年 副司令官:汤位东 第十一绥靖区司令官:刘安琪 副司令官:施中诚 第十二绥靖区司令官:陈鼎勋 第十三绥靖区司令官:王凌云 副司令官:万式炯 第十六绥靖区司令官:霍珂章 副司令官:刘雨卿、李奇中、丁德隆 另有太原绥靖公署 主任:阎锡山 副主任:杨爱源、孙楚 参谋长:赵世玲 除太原绥靖公署外 其他绥靖区都分别隶属于 东北“剿匪” 总司令:卫立煌 副总司令:郑洞国、范汉杰、孙渡、马占山、万福麟、梁华盛、陈铁、张作相 参谋长:赵家骧 华北“剿匪” 总司令:傅作义 副总司令:陈继承、刘多荃、宋肯堂、上官云湘、邓宝珊、吴奇伟、冯钦哉、郭纵汾 参谋长:李世杰 徐州“剿匪” 总司令:刘峙 副总司令:杜聿明、李延年、冯治安、刘汝明、韩德勤、孙震 参谋长:李树正 华中“剿匪” 总司令:白崇禧 副总司令:张轸、宋希濂、夏威、潘文华、徐祖贻、李品仙 参谋长:李品仙
‘柒’ 民国绥靖公署,行营,行辕都究竟是什么机构
民国绥靖公署是一个由抗战各战区改编组成一个国民革命军指挥机构,绥靖是很早以前就有,意思是安抚,保护地方平安。
抗战时期,国民革命军指挥部分为七个级别,分别是总部,战区,集团军,军师,旅部,团。
后来把旅部直接拿掉,成为六个级别,国民党后来又把这个六个级别改成八个级别,总部,行营,绥靖公署,绥靖区,整编军,军,师。
行营代表着军师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而行辕是代表中央政府特派机构,就是行辕会比行营稍微低一级。
在国民党内部行营都是蒋介石自己亲自亲临指挥,而行辕就是蒋介石自己指派一个信任人去担任主任,负责管理整个行辕。
‘捌’ 合浦县的历史沿革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置南海、桂林、象郡。今合浦县境属象郡辖地。
汉初,今合浦县境属南越国辖地。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划出南海、象郡交界地方置合浦郡,郡治徐闻(今广东省海康县地域),同时设合浦县。合浦县辖地为今合浦、浦北、北海、灵山、钦州、博白、廉江、容县、北流以及邕宁、横县的一部分,统属交州。高凉县、临允县隶合浦郡;统属交州。在今新兴县地域设置临允县(县治在今新兴县城,因县治临近允水即今回龙河而得名),属合浦郡(郡治在今徐闻县),此为新兴县置县之始 。
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设州(或部)以统郡,临允县属交趾部合浦郡 。
东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交趾部改称交州,治广信(今封开县)。赤壁大战后,建安十五年(210年)交州迁到南海郡番禺县(今广州市),临允县属交州合浦郡 。
汉末,今广东省境包括交州辖下的整个南海郡(粤中、粤东),还包括苍梧郡、和浦郡、荆州贵阳郡和扬州豫章郡的一部 。
三国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孙权派步骘任交州刺史,合浦属孙吴辖地。吴黄武五年(226年),分合浦以北归广州管辖,黄武七年(228年),合浦郡改称珠官郡,同年划分出合浦县南境设置珠官县,与合浦县同属珠官郡。
吴太元二年至太平三年(252年一258年)复称合浦郡。吴永安三年(260年),划出合浦县西北部设置昌平县(今横县),隶属合浦郡。西晋太康元年(281年),撤珠崖郡并入合浦郡,同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设荡昌县(今容县),建武元年(317年)以后,又析合浦县地置新安县。合浦郡隶属交州,郡址在合浦县城(今浦北县旧州)。
南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合浦郡属交州。元嘉九年至大明八年(432年--464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置临漳郡,属广州。泰始七年(471年),划出广州临漳郡和交州的合浦、宋寿二郡,同时增设百梁、龙苏、安昌、南流、永宁、富昌六郡,统称越州。越州和临漳郡驻地在今浦北县泉水乡境内。合浦郡管辖合浦、徐闻、荡昌、朱官、朱卢、晋始、新安6县。郡治在合浦县城。初属交州后改属属广州。
齐建元元年(479年),合浦郡治迁徐闻县。合浦郡辖徐闻、合浦、朱卢、新安、晋始、荡昌、朱丰、宋丰、宋广等9县。永明六年(488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置北流郡,属越州。合浦郡驻地由徐闻迁合浦县城。此时,越州管辖的郡增至20个。梁、陈,梁天监元年(502年)后,撤销临漳郡及其属县,并归合浦县。越州治所迁合浦县城。
隋开皇九年(589年),将合浦郡并入越州。大业元年(605年),越州改称禄州。大业三年(607年),禄州与合州(今雷州半岛)合并,称合州。同年合州改称合浦郡,隶属扬州,辖11县,其中,合浦、龙苏、封山3县在今合浦、浦北县境内。郡址在合浦县,隶属扬州。
唐合浦郡属岭南道,唐武德五年(622年),合浦郡改称越州。同年析合浦县部份辖地设置安昌、高城、大廉、大都4县,与合浦县同属越州。贞观六年(632年),在今营盘乡境内设珠池县。划出大都县隶属白州(今博白县)。唐贞观八年(634年),越州改称廉州。贞观十二年(638年),撤销安昌、珠池二县并归合浦县。天宝元年(742年),廉州改称合浦郡。乾元元年(758年)复称廉州,辖合浦、封山、蔡龙、大廉4县。驻地在合浦县城。
五代南汉乾亨元年(917年),在今常乐圩附近设置常乐州,并划出合浦县部份辖地,新设博电、零绿、盐场3县为其辖地。是时,廉州辖合浦、封山、蔡龙、大廉4县,廉州驻地在合浦县城。南汉大宝五年(962年),后主刘在海门镇(今廉州镇)设置媚川都,专管采珠。
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撤销媚川都。开宝五年(972年)将封山、蔡龙、大廉3县并入合浦县。同年撤销常乐州,将其所属博电、零绿、盐场3县合并置石康县(县城在今石康镇境内),隶属廉州。同年廉州驻地迁长沙场(今石康镇顺塔村)。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撤销廉州,改设太平军,驻地海门镇。同年撤销合浦县,并入石康县。太平军仅辖石康县。咸平元年(998年),撤销太平军,复设廉州,称廉州合浦郡。同时复设合浦县。廉州合浦郡和合浦县驻地均在海门镇。廉州合浦郡辖合浦、石康二县。
元十四年(1277年),廉州合浦郡改为廉州路安抚司。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为廉州总管府,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廉州路辖合浦、石康2县,驻地在合浦县城。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廉州路为廉州府,辖合浦、石康2县,属广东布政司。洪武七年(1374年)廉州府降为州,撤销合浦县,廉州辖石康一县。洪武十四年(1381年),廉州升为府,复置合浦县,钦县复为州。合浦县城为廉州府驻地。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石康3县。明成化七年(1471年),将石康县并入合浦县。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3县。
清顺治元年(1644年),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2县,驻地合浦县城,隶属广东行省。光绪十四年(1888年),钦州升为直隶州。廉州府辖合浦、灵山2县。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后,划出遂溪县的涸洲岛隶属合浦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廉州府隶属廉钦道。宣统三年(1911年)八月,将廉钦道改称钦廉军政府。廉州府属钦廉军政府,仍辖合浦、灵山2县,驻地合浦县城。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撤销廉州府。合浦县直属钦廉军政府辖。同年钦廉军政府改称钦廉绥靖处(驻地今钦州市)。合浦县隶属钦廉绥靖处。3年撤销钦廉绥靖处,改设钦廉道。合浦县隶属钦廉道。9年撤销钦廉道,合浦县直属广东省。19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南区绥靖公署(驻地在今茂名市)。25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在合浦县。
解放后,1949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南路专区。1950年合浦县改属广东省钦廉专区。1951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钦州专区。同年5月10日将合浦县辖的北海东镇、西镇、高德乡、涠洲乡设北海市。1952年合浦县隶属广西省钦州专区。同年5月31日将合浦县北部析置浦北县。1953年钦州专署迁合浦县廉州镇。1955年钦州专区划归广东省,改称合浦专区,合浦县属合浦专区。1958年撤合浦专区,将所属县市并入广东省湛江专区。合浦县属湛江专区。同时将北海市和浦北县并归合浦县。1959年6月份设北海镇(县级),1965年复设浦北县,同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专区。1970年钦州专区改称钦州地区,合浦县属钦州地区。1987年7月合浦县划归北海市管辖。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开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