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广东人所说的云吞是什么它和馄饨一样吗
馄饨传入广东广西之后,才被改名叫云吞的,至于为什么这么叫,坊间有很多说法,广东人咬字不清,都是有目共睹的,馄饨发音困难,所以改名叫云吞,顾名思义,一口气吞下,再加上馄饨两字不太好写云吞,多是广东,香港,澳门,台湾,这些南方城市的叫法。他们都是与“面”相搭配。并且他们的面多为碱水面,我并不爱吃。云吞内包的料大多会有虾仁,这于普通抄手,馄饨就有不同。
云吞和馄饨是一样的,只是地域不同,所叫的名称也不同。例如:抄手、清汤、云吞、包面、扁肉等。馄饨源于中国华北地区,古语云“馄饨之饼”,即馄饨是饼的一种,古人视之为一种密封的包子,称为“混沌”,后来按照中国的造字规则才更名为“馄饨”。
B. 馄饨、云吞、抄手、包面都怎么包四者有什么不同
在我的认知中,水饺归属于饺子里的一种,相对性差别于水饺,用冷水和面,擀面皮劲道,相对性水比小些,自来水煮开。而水饺是开水和面,擀面皮相对性软些,并且块头也许可大点。是用蒸汽煮熟的。水饺相对性饺子是小定义。饺子依据做法有水饺,水饺等各种类别。云吞,抄手,馄饨全是有皮裹皮的一种代汤正餐,只不过是原产地和包馅汤味略有不同。首先是馄饨皮和饺子皮的差别:制做馄饨皮的小麦面粉大多数挑选高筋粉,蛋白质的含量高,小麦粉的筋度强。
水饺和馄饨、抄手、云吞尽管全是稀面的水煮面食,但水饺和他们在包法,样子和味道上面各有不同。水饺是用饺子包包的,馅大;而馄饨、抄手、云吞其实是同一类种类,只不过是称呼不一样。他们是用馄饨包包的,馅小。沪苏浙皖地域叫馄饨;西部地区叫抄手;用自来水和面做皮,馅以饺子馅占多数,皮较薄,煮开后有光泽感,重汤底;云吞:又被称为扁食,是粤特色菜,比较小,以一口能吞掉一个为规范,与蛋面一起煮的云吞面是正宗的广东省小吃之一,相近馄饨。
C. 为什么馄饨也叫云吞,还叫抄手!是一样的吗
你好!
对于馄饨的叫法有很多种。
北方人自然就是叫“馄饨”啦、广州人叫“云吞”,四川叫“抄手”,湖北叫“包面”,新疆叫“曲曲”,江西叫“清汤”,皖南叫“包褓”,叫法真的是很多啦!
同一种食物,有如此多的加法,这说明它分布非常广泛,其次也说明人们都喜欢吃它。
我们日常接触的比较多的叫法就是“馄饨”、“云吞”和“抄手”三种叫法
下面就分别把这三种叫法的由来说说:
一: 馄饨:
首先是“馄饨”,这是它最常用,也应该是它最古老的名字。
馄饨这个名字,最早见诸文字者,是汉扬雄的《方言》:“饼谓之饨。”据明代高承《事物纪原》考,饼始于七国时代,馄饨乃饼的一种。早时的饼中有馅入汤煮之,所以也称“煮饼”与“汤饼”。后来馄饨店把馄饨作为面点,成为一种食品。
古人有“冬至日食馄饨”之俗。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意谓“开天辟地”。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
换句话说,“馄饨”是“混沌”的谐音,民间曾将吃馄饨这一日常小事引申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的伟大意义。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作是节令饮食而已。
二: 云吞:
“云吞”则是广东人对馄饨的俗称。据说,此食品在唐宋时已传入广东。据宋代高怿《群居解颐》一书记载:“岭南地暖……入冬好食馄饨,往往稍喧,食须用扇。”
至于何时用“云吞”二字取代馄饨之称,有人说始于清代同治年间。一位湖南人在广州开了家“三楚面馆”,专营面食,由于馄饨两字笔画太多,所以改写为“云吞”。
也有人从二者发音来追溯它们的渊源。“馄”、“云”二字的粤语发音完全相同,将“馄”简写作“云”,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同理,“饨”字也简写成音近的“吞”字,“云吞”就这样诞生了。是不是这样,当然广东人最有发言权。如果我们想象力丰富的话,也可以从意义上来推断:你们北方人把这食物想象成天地“混沌”,我又为什么不可以把它想象为天地间的白“云”?云吞,当然也就是把这“云”“吞”吃在嘴里的意思了。
三: 抄手:
最奇特的也许就是四川的这个叫法“抄手”。
很多人北方人第一次听南方人叫这个名字的时候,很难想象这是食物的名字,也许会以为是股票基金中的“操手”———操盘手呢。
那么这个“抄手”是怎么个来历呢?说法有二种:
一是指因为它皮薄易熟,抄手之间,就已煮熟上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在成都街上闲逛至一小吃店,问老板为什么“馄饨”到这里变成了“抄手”。老板也不说话,只将手中馄饨往汤锅里一扔,而后双手在胸前一抄,身体望门框上一靠,然后双目炯炯地瞪着汤里的那玩意。一分钟后,那玩意好了,盛在碗里,端给食客,口中大叫“抄手二两”。
另一说法是说它的样子像一个人抄起两只手:制作馄饨的最后程序是将面皮两头抄到中间粘紧,这个样子颇似人们在冬季为避寒将两手抄在怀中的形象,所以叫“抄手”。
单从馄饨各种名字的溯源中,我们就可以获取很多民俗学、文化学和音韵学方面的启示啦, 算是获益匪浅啦,,呵呵。
四川的抄手有很多种做法,有普通抄手,红油抄手,老麻抄手等。
附图:
一: 馄饨:
http://pic.59120.com/UploadFiles_6723/200610/20061021085122722.jpg
二:普通抄手:
http://photo1.hexun.com/p/2006/0404/15340/b_2D2D18089D2AAC46.jpg
三: 红油抄手:
http://www.love4me.cn/love/UploadFiles_8887/200709/20070909204955676.jpg
四: 老麻抄手:
http://www.gogook.com/Upfile/Pic/2007-4/29/20060405160645398_8.jpg
谢谢!!
D. 馄饨还叫什么
馄饨还叫云吞、扁肉、抄手、包面
传说汉朝时期,北方匈奴部落经常骚扰边疆,烧杀抢掠,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于是百姓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
放到锅中蒸煮,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常见的馄饨有:
肉馄饨:将肉和葱剁碎并搅拌后,以馄饨皮包裹后煮食,是最基本的作法。
鲜虾馄饨:沿海地区盛产海鲜,常以虾肉及猪肉为料。很多店面以“海鲜”作卖点,馄饨内有大只鲜虾肉。
菜肉馄饨:以猪肉搭配切丝的青江菜,通常体积较大,亦称“菜肉大馄饨”。
红油抄手:通常将鲜肉馄饨搭配以辣油为主的酱料食用,是四川特有的料理。
炸馄饨:以油炸的方式烹调。
(4)馄饨广州称什么扩展阅读:
馄饨的做法与吃法非常简单易学,因为地域、口音的原因,造成了馄饨的不同叫法。
广东:“云吞”(粤语),英语“wonton”即源自广东话。
福建:“扁食”,肉馅一般是用槌敲打而成,皮是面皮。
贵州:“馄饨”读KúEN TUEN,白开水煮熟之后,沾辣椒水(辣椒,酱油,蒜,醋,香油,黄豆等)
北京:“馄饨”中国北方等地通常以此称呼。
四川:“抄手”,川人嗜辣,有道名菜叫做“红油抄手”。
湖北:“包面”(湖北其他地区称呼),武汉还有称呼为“水饺”的。
安徽:“包袱”皖南地区多有此称呼,因包制形式很像包衣服。
E. 看港剧把馄饨叫大蓉,为什么呢
大蓉指的是馄饨分量,一两叫细蓉,有四颗馄饨,中蓉是六颗馄饨,大蓉是八颗馄饨。
馄饨是一个汉语词汇,汉语拼音是hún tún 或者hún tun 轻声;粤语:wɐn3 tɐn1,音同“云吞”;山东话:hún dùn;英文名:Wonton、Huntun )是起源于中国北方的一道民间传统面食,用薄面皮包肉馅儿,下锅后煮熟,食用时一般带汤。
古代中国人认为这是一种密封的包子,没有七窍,所以称为“浑沌”,依据中国造字的规则,后来才称为“馄饨”。在这时候,馄饨与水饺并无区别。
(5)馄饨广州称什么扩展阅读:
馅料
猪肉、虾肉、蔬菜、葱、姜构成最基本的馅料之选。菜肉大馄饨与鲜肉小馄饨曾是上海小吃店的基本选项。
起源于无锡东亭的无锡三鲜馄饨以鲜猪肉、开洋、榨菜为馅料。常州三鲜馄饨则以鲜猪肉、虾仁与青鱼肉为馅。猪肉、水产、干货和酱菜的搭配组合也启发了日后的馅料创新。广东以肥、瘦猪肉、鲜虾仁,加入大地鱼碎及蛋黄、调味混成。
F. 馄饨在各地的别称
各地的称呼
北京、上海:中国北方等地通常称为馄饨。
广东:因口音不同而沿“馄饨”之音称为云吞。英称“wonton”即原自广东话。
福建:俗称扁食,也有少数人称扁肉,肉馅一般是用槌敲打而成
四川:俗称抄手,川人嗜辣,有道名菜叫做“红油抄手”。
湖北:俗称馄饨,有人也称为水饺。
江西:俗称清汤。
日本:传自中国北方,沿其音称“ワンタン”(wantan);写作“云呑”或“馄饨”。
台湾:闽南语称扁食。1949年前后,来自中国各地的移民把家乡的叫法带到台湾,因此在台湾馄饨、云吞、扁食、或是抄手的说法都很常见。
G. 广东人将传统小吃馄饨称为什么
广东人将传统的小吃馄饨称为“云吞”,因为读音、发音的南北差异,但是食物大体上还是没有什么大的不同的。“云吞”实际上也相当于北方的“馄饨”。
云吞,我国北方以及其他有些地区会把它叫做馄饨,馄饨外形上来看很像是一个金元宝。
云吞在广东也出现了多种吃法,除了传统的汤云吞之外,还有干捞云吞、香炸云吞,酱拌云吞等等吃法,更多的吃法也使得云吞更加成为家喻户晓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