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州讯息 » 广州大沙坦服务物流公司在哪里
扩展阅读
天津纺织厂哪个区最多 2025-05-14 10:54:44
厦门返安溪隔离要多久 2025-05-14 10:54:43

广州大沙坦服务物流公司在哪里

发布时间: 2022-10-29 21:35:46

⑴ 广州花语水岸售楼处在哪,配套怎么样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花语水岸小区相关问题。
广州花语水岸的售楼处在广州荔湾区大坦沙坦尾西海南路。花语水岸的楼盘地址位于荔湾广州荔湾区大坦沙坦尾西海南路。
花语水岸配套很好。第一,花语水岸位于荔湾广州荔湾区大坦沙坦尾西海南路,交通便利。第二,花语水岸是由广州市方圆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提供物业服务,服务优质有保障。第三,花语水岸车位数花语水岸车位配比为11共1900个车位,最大限度满足业主需求。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有更好的答案,欢迎填写。如有其它疑问,可以在商办网问答板块提出或联系经纪人解答。希望能帮到您,祝您购房愉快!

⑵ 大坦沙的多次转变

● 1995年,珠岛花园入市,形成轰动一时的“珠岛效应”,几年后,沦为“老人区”。
● 2006年荔湾区政府曾提出要将大坦沙打造为“广佛创意岛”。
● 2007年,大坦沙被纳入“白鹅潭经济圈”,规划建成集旅游、度假、商务一体的高级商务区,打造综合性滨江景观休闲商务带,并打算在3~5年在桥中工业区建成一处占地面积达千亩的光电科技园区,并号称定位为“广东光电岛”,当时未提出以居住为主的设想。
● 2008年底,大坦沙再次变身“光电岛”。
● 2009年,又传出大坦沙可能改名为“大沙岛”的消息,并有意打造成以商住休闲为核心,以水资源环境为特色的世界一流岛屿,细分为5处规划分区,其中“Office Park”区域主要是服务于中小企业总部的花园式高档办公室,而站点商贸中心将服务于广佛两地居民。
● 2011年7月,大坦沙将打造成“国际化花园岛屿”。
● 2012年10月25日,广州大坦沙“城市岛”改造正式启动 面积共355公顷,备受关注的广州荔湾区大坦沙岛连片改造项目正式启动。此次改造范围为全岛,面积共355.42公顷,包括坦尾、河沙、西郊三个经济联社集体。

⑶ 上门灭白蚁多少钱哪里有灭白蚁药卖自己能不能杀白蚁

一般有包年的,三四百一年吧,一次性的好像每次收费20到50不等,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⑷ 广州花语水岸为什么贵,位置在哪里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花语水岸小区相关问题。
花语水岸为什么贵,花语水岸是由实力开发商广州市辉兆商务服务有限公司开发建筑的楼盘,楼盘位于荔湾广州荔湾区大坦沙坦尾西海南路,交通便利。物业公司广州市方圆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服务好。楼盘绿化率高达33.0%,绿色环保,环境优雅。
花语水岸的位置在荔湾广州荔湾区大坦沙坦尾西海南路。花语水岸是一个园林品牌社区,管理严格,配套设施齐全,交通购物便利,小区环境优美。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有更好的答案,欢迎填写。如有其它疑问,可以在商办网问答板块提出或联系经纪人解答。希望能帮到您,祝您购房愉快!

⑸ 广州荔湾区主要产业是什么

一、广州荔湾区的主要产业是: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时尚创意、检验检测、大宗商品交易、现代物流、科技服务。
二、产业分布:

1、白鹅潭生产性服务业总部集聚区: 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时尚创意为主要业态
白鹅潭位于荔湾区中部,处于广佛都市圈核心区,是花地生态城的白鹅潭现代商贸功能核心区。这里三江交汇,面积约3平方公里。该区域载体资源丰富,将着力打造成以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时尚创意为主要业态的生产性服务业总部集聚区。
2、东沙大宗商品交易总部集聚区:推进战略性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协同发展
东沙处于荔湾区东南部,三面环水,是广州市“西联”和“南拓”战略的重要枢纽。东沙新型工业产业基地集聚了广州卷烟厂、广船国际、广州国际医药港、广东塑料交易所等重点企业和项目,并建立了全市首个3D打印产业园——广州市服务型制造业集聚区·3D打印产业园,成为推进战略性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区域。
3、大坦沙科技文化健康总部集聚区: 集聚科技服务和文化健康总部企业
大坦沙岛面积3.55平方公里,将由新加坡凯德置地通过“三旧”改造打造成国际化的花园岛屿——小新加坡岛。改造后,将结合新加坡凯德置地规划建设的商业载体,着力集聚一批科技服务、文化健康总部企业。
(参考资料:南方日报http://gz.southcn.com/content/2015-03/26/content_120868543.htm)

⑹ 荔湾区在哪里

荔湾区地处广州西部,是广州市独具岭南特色的中心城区和广佛都市圈的核心区,历来以繁荣兴旺之商都“西关”和风景优美之“荔枝湾”、“水秀花香”着称,有着“体味岭南文化到广州,不到荔湾就不算到过广州”的美誉。东部与越秀区相连,北部、西北部与白云区水陆相通,西部与佛山市南海区接壤。总面积5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3万。下辖22条行政街,193个社区居委会。

荔湾自古以来就是风物荟萃、名胜云集的地方,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广州市“四地”的窗口和缩影。即:一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举世闻名的广州十三行是清朝我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1700多年前的达摩,就是沿海上丝绸之路的线路来到荔湾的“西来初地”登岸,开始在中国的禅宗传教。二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我区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有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如陈家祠、西关大屋、骑楼街、麻石巷等;有禅宗文化的典型代表,如达摩登陆的古迹华林寺等;有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如老字号广州酒家、莲香楼、陶陶居、泮溪酒家等,素有“食在广州,味在荔湾,源在泮塘”之说;有粤剧文化的典型代表,如八和会馆,是“中国曲艺之乡”。三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位于珠江边现存完好的塔影楼,是当年孙中山先生策划发起辛亥革命的历史原址,见证着广州百年来的沧桑巨变。四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广州的第一个个体户出现在我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级酒店——白天鹅宾馆座落在我区,目前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科技创新不断进步,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区”称号。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荔湾区按照广州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结合区情实际,确立了“商旅带动、产业升级、科教强区、环境优化”四大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工业,着力打造“两大商圈”、“三大产业区”、“四大高新科技产业园”、“五大新型工业聚集区”、“八大文化旅游区”、“十大类专业市场和专业街”的发展格局,“两大商圈”即:白鹅潭经济圈和十三行商圈,“三大产业区”即:龙溪物流园区、东沙经济区、创意产业园区,“四大高新科技产业园”即:荔湾留学生科技园、广州数控装备高科技产业园、广州中小企业创新科技园、坑口电子数码基地,“五大新型工业聚集区”即:金沙、海南、五眼桥、大坦沙、海北,“八大文化旅游区”即:西关民居民俗风情区、陈家祠文化旅游区、沙面欧陆风情旅游区、十三行商端口文化区、华林禅宗文化旅游区、花博园观光休闲区、黄大仙祠综合旅游区、花地新城体育休闲区,“十大类专业市场和专业街”即:医药及医疗器械、水产、古玩水晶玉器、服装鞋业、文化精品、家俬建材、通讯电子、茶叶、汽车、花卉及观赏鱼专业市场,以此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实力荔湾、创新荔湾、魅力荔湾、和谐荔湾。

⑺ 广州市商贸职业学校好么

不错

广州市商贸职业学校创办于1964年,是广州市教育局直属公办学校,坐落在美丽的珠江河畔,东望上下九、北京路商圈,南临火车站外贸批发中心,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学校以“立足广州、面向全国,立足商贸、面向市场,立足当前、面向未来”为办学定位,以“特色与质量”、“人才与创新”为着力点,建校以来为社会培养了4万多名优秀人才。

曾先后被评为全国商业服务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优秀院校、广东省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广州市教育先进单位、广州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享有广东地区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黄埔军校”的美誉。

学校占地面积84.46亩,校舍建筑总面积6.91万平方米,学校有两个校区,分别为南校区和北校区,南校位于荔湾区东海北路21号,北校位于白云区机场路新市街。目前有在校学生3600多人,专任教师174人,其中,专业教师125人,占专任教师比例的71.8%,硕士以上学历(学位)55人,高级职称49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比例的31.6%和28.2%。2018年9月27日,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⑻ 关于广州新城建设地质条件分析

广州市200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了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及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广东省200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粤国土资发〔2006〕76号)精神,结合《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20,报批稿)调查研究成果,制定本防治方案。全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分工负责、统一指挥、及时协调,深入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救结合的方针,按照全面部署、保证重点、严格督查的要求,做好本防治方案的组织实施工作。

一、2005年地质灾害概况

2005年,广州市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19宗,其中崩塌5宗,占15%,滑坡2宗,占10%,地面塌陷12宗,占63%。造成3人死亡,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2969万元(见表1)。按灾害发生地统计,花都区2宗,直接经济损失28万元;增城市3宗,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1万元;从化市3宗,无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2500万元,其中特大地质灾害点1处,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番禺区3宗,直接经济损失320万元;白云区5宗,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5万元;海珠区1宗,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荔湾区1宗,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萝岗区1宗,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

与2004年相比,2005年全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宗数下降了42%,但由于6月中下旬我市普降大雨到大暴雨,强度大、面积广,引发群发性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造成了人员死亡,直接经济损失也上升了17.8%。2005年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特点是:(1)汛期是地质灾害频发期,发生于主汛期(4月-9月)的地质灾害有15宗,占总数的79%;(2)地质灾害与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据统计,属自然因素形成的灾害有3处,仅占16%,人为因素诱发造成的9处,占47%,自然及人为因素综合诱发造成的7处,占37%;(3)小型地质灾害频发率高,特大型地质灾害破坏性严重。特大型地质灾害点1处,占5%,中型地质灾害点3处,占16%,小型地质灾害点15处,占79%。

二、2006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汛期降雨趋势预测

市气象局预计,2006年我市汛期总雨量属正常偏多年景。前汛期降雨量明显偏多,特别是5月下旬至6月中旬雨量较常年偏多7成,后汛期降雨偏多1-2成。降水集中期内可能出现较严重的局部性洪涝灾害。年登陆或严重影响我市的热带气旋为2?3个。

(二)人类工程活动情况分析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我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快推进。根据市政府的部署,本年度城建重点工程有:1.城市道路建设方面:完善科韵路北段、新光快速路、华南快速干线三期、东晓南路放射线二期工程、滨江东路延长线二期工程、护林路二期工程、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周边道路等20项重点工程路网。建设五山路延长线、会展中心二期道路和广汕路延长线、南洲路工程、东?南路延长线、和平西路延长线、丰乐北路延长线、珠吉路延长线,文德东路延长线、黄石西路延长线、车陂路南延长线、芳村大道改造等20多项市政道路;2.轨道交通建设方面:全线推进地铁1至6号线的施工,继续推进城际广佛线建设,启动珠江新城集运系统土建工程施工;3.环境基础建设方面:完成猎德污水处理系统及大沙地、龙归、竹料和九佛5座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配套工程、兴丰生活垃圾填埋场及其配套项目,启动广州市第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BOT项目等,并开展大田山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

今年还将加快推进新机场二期、南沙港二期工程、广州新火车站及武广铁路专线等大型交通枢纽工程,并重点推进新广播电视观光塔、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和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开发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三)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气象预测和工程建设活动情况,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情况分析,2006年全市地质灾害发生范围、规模、危害将超过去年。由于汛期雨量较为集中和秋冬期干旱比较明显,地质灾害将呈现如下趋势:受连续降雨或强降雨影响,中低山丘陵地区特别是经过人工削坡的地段将发生更多的崩塌、滑坡灾害,部分崩塌、滑坡隐患点可能出现明显的异变情况;伏秋期干旱比较明显,在广花盆地、山间河谷平原等隐伏岩溶地区及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加上工程建设强度加大,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大量抽排地下水,将导致地下水位变化加剧,原有的地面塌陷隐患点可能加剧或诱发新的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因此,局部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范围、规模和危害可能大于往年。

三、2006年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2006年,我市地质灾害汛期防范时期为4月15日至10月15日,重点防范时期为5月1日至9月30日;汛期重点防治因台风暴雨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洪灾害,其它时段重点做好地面塌陷和人为工程活动引发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一)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地区

在分析总结以往地质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和灾害损失程度的基础上,确定以下六个地区为本年度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地区。

1.从化市东北部、增城市东北部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重点防治区。包括从化市吕田镇、良口镇及增城市派潭镇的中低山地区,区内主要交通干线有G105国道及S355省道。

2.花都区北部、从化市西部以滑坡、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包括花都区梯面镇和从化市温泉镇、鳌头镇的丘陵地区。

3.从化市中部、增城市东北部以地面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包括从化市吕田镇联丰村、新联村、九曲水村,良口镇石岭村,鳌头镇象新村、中塘村、新隅村,增城市派潭镇高滩和灵山等隐伏岩溶地区。

4.广花盆地以地面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包括花都区赤坭镇、炭步镇、花东镇、花山镇和雅瑶镇,白云区江高镇及人和镇等隐伏岩溶地区,区内重要建筑设施和交通干线有新白云机场及国际物流园区、新机场高速公路、广花公路、G106国道等。

5.市域南部以地面沉降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包括番禺区东涌镇、榄核镇、大岗镇,南沙区万顷沙镇、黄阁镇、横沥镇等软土分布地区。

6.市域中部以地面沉降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包括白云区棠溪至金沙街、荔湾区如意坊至增?一带、黄埔区南岗街、番禺区钟村镇等软土分布地区。

7.大型人类工程活动场地及周边地区,特别是地下隧道工程所经过的地区。

(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段)的预防

本防治方案所指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段)是指规模较大、危害中等以上,可能造成社会影响大、经济损失严重,危险性大的地质灾害。根据市地质调查院(市地质环境监测站)2005年度地质灾害巡查报告,全市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71处,威胁到1262户约7149人的安全(见表2),其中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有50处(见表3),在台风暴雨、连续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易引发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所在区(县级市)政府、国土资源、建设、交通、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各负其责,重点加强防范。汛期前按照各自分工对隐患点(段)进行全面检查,发放防灾明白卡;汛期开展经常性巡查、监测和24小时值班,做好防灾、避灾、救灾的各项工作。

四、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目标

我市各级人民政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切实加强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作为执政为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部署和落实,保证领导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应急指挥人员要落实责任制,明确具体负责人,务必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认真履行职责,切实组织好监测、预防、预报预警、群测群防、灾害现场应急调查。对地质灾害危险点及时提出具体措施,制定人员紧急避险和财产转移的应急方案,并按照地质灾害速报制度的要求,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地质灾害灾情和防治情况。各区、县级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并在次年的1月15日前报送当地人民政府和市国土房管局。

(二)制定防治方案,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

各区、县级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总结上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上,会同建设、水利、交通等行政主管部门,结合辖区内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类型、规模、危害性等实际情况,认真组织编制和落实本地区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提出本地区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的具体防灾措施,落实监测、报警单位和主要责任人,协助镇一级政府确定避灾方案和紧急疏散路线。各地编制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应及时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后公布,并报市国土房管局备案。防治方案应作为地方政府指导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依据。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要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粤府办〔2004〕73号)要求,切实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处理工作。各区、县级市要完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机制,建立预报预警应急指挥系统,做到地质灾害隐患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对违反规定或不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造成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有关规定,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三)落实经费,建立地质灾害防治投入保障制度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安排地质灾害调查、预防和治理经费,纳入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并根据当地财力状况和防灾工作需要,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对危害大、影响严重、急需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进行彻底治理或搬迁避让,有效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四)完善制度,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落实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向社会公布地质灾害报警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做到汛期前组织技术力量对地质灾害危险区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检查,汛期中开展巡查和应急调查,汛期后进行复查与总结。各级应急指挥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省、市地质勘查队伍在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与善后处置工作中的作用;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或指定一支抢险救灾应急队伍,以备担任突发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任务。

(五)控制源头,依法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以及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粤国土资发〔2004〕237号)要求,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和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从源头上控制或减少人为因素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在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禁止审批新建住宅以及爆破、削坡和从事其它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

(六)加强协作,保障信息畅通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有关防汛救灾部门的协调、沟通与合作,互通情报,确保市、区(县级市)、镇三级之间信息畅通,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迅速准确,保障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信息畅通。

(七)加强合作,推进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

市国土房管局与市气象局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和国家、省的工作部署,已在着手进行广州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前期准备工作。现阶段,市国土房管局需加强市地质环境监测站的信息化建设,使其搭建起基础网络平台和办公自动化平台,初步建立全市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进行广州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规划设计,制定分期实施计划;市气象局需进一步完善本局信息化建设,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强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的要求,通过市数据中心实现与其他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交换。两个部门应加强合作,加快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的建设工作。台风、暴雨是造成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主要诱因,当气象部门发布台风橙色、红色以及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时,要特别警惕地质灾害的发生。

(八)加大宣传,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通过张贴宣传画、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或者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普及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特别是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3.19”《矿产资源法》颁布纪念日、“4.22”世界地球日及“6.25”土地日开展宣传咨询活动,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预防地质灾害的意识,提高防灾水平,避免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群死群伤事件,确保一方平安。

五、地质灾害监测、预防责任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防工作要在市、区(县级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国土、建设、交通和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认真履行对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段)的监测和预防工作。对于威胁居民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当地区(县级市)、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监测,检查群测群防网络落实与运行情况;对威胁公路、矿山、水利等设施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设施所在地有关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监测预防。汛期前,各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对隐患点(段)进行全面检查,并做好汛期经常性监测预防和值班安排,落实防灾、避灾、救灾的组织机构、资金和物资储备,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