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雨落到地面大约要多久
对流雨
大气对流运动引起的降水现象,习惯上也称为对流雨。近地面层空气受热或高层空气强烈降温,促使低层空气上升,水汽冷却凝结,就会形成对流雨。对流雨来临前常有大风,大风可拔起直径50厘米的大树,并伴有闪电和雷声,有时还下冰雹。
对流雨主要产生在积雨云中,积雨云内冰晶和水滴共存,云的垂直厚度和水汽含量特别大,气流升降都十分强烈,可达20~30米/秒,云中带有电荷,所以积雨云常发展成强对流天气,产生大暴雨,雷击事件,大风拔木,暴雨成灾常发生在这种雷暴雨中。
淡积云云层薄,含水量少,一般有雨落到地面。浓积云在中高纬度地区很少降水,但是在低纬度地区,因为含水量丰富,对流强烈,有时可以产生降水。
对流雨以低纬度最多,降水时间一般在午后,特别是在赤道地区,降水时间非常准确。早晨天空晴朗,随着太阳升起,天空积云逐渐形成并很快发展,越积越厚,到了午后,积雨云汹涌澎湃,天气闷热难熬,大风掠过,雷电交加,暴雨倾盆而下,降水延续到黄昏时停止,雨后天晴,天气稍觉凉爽,但是第二天,又重复有雷阵雨出现。在中高纬度,对流雨主要出现在夏季半年,冬半年极为少见。
地形雨
气流沿山坡被迫抬升引起的降水现象,称地形雨。地形雨常发生在迎风坡。在暖湿气流过山时,如果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也可以产生对流,形成积状云;如果气流过山时的上升运动,同山坡前的热力对流结合在一起,积云就会发展成积雨云,形成对流性降水。,降水强度增强,降水时间延长,形成连阴雨天气,持续可在10~15天以上。
在世界上,最多雨的地方,常常发生在山地的迎风坡,称为雨坡;背风坡降水量很少,成为干坡或称为"雨影"地区。如挪威斯堪的那维亚山地西坡迎风,降水量达1000~2000毫米,背风坡只有300毫米。又如,我国台湾山脉的北、东、南都迎风,降水都比较多,年降雨量2000毫米以上,台北火烧寮达8408毫米,成为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一到西侧就成为雨影地区,降水量减少到1000毫米左右,夏威夷群岛的考爱岛迎风坡年降水量12040毫米,成为世界年降雨量最多的地方。印度的乞拉朋齐年降水量11418毫米,也是因为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缘故。
锋面雨
锋面活动时,暖湿空气中上升冷却凝结而引起的降水现象,称锋面雨。锋面常与气旋相伴而生,所以又把锋面雨称为气旋雨。锋面有系统性的云系,但是并不是每一种云都能产生降水的。
锋面雨主要产生在雨层云中,在锋面云系中雨层云最厚,又是一种冷暖空气交接而成的混合云,其上部为冰晶,下部为水滴,中部常常冰水共存,能很快引起冲并作用,因为云的厚度大,云滴在冲并过程中经过的路程长,有利于云滴增大,雨层云的底部离地面近,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易被蒸发,很有利于形成降水。雨层越厚,云底距离地面越近,降水就越强。
高层云也可以产生降水,但卷层云一般是不降水的。因为卷层云云体较薄,云底距离地面远,含水量又少,即使有雨滴下落,也不易达到地面。
锋面降水的特点是:水平范围大,常常形成沿锋而产生大范围的呈带状分布的降水区域,称为降水带。随着锋面平均位置的季节移动,降水带的位置也移动。例如,我国从冬季到夏季,降水带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5月份在华南,6月上旬到南岭-武夷山一线,6月下旬到长江一线,7月到淮河,8月到华北,从夏季到冬季,则向南移动,在8月下旬从东北华北开始向南撤,9月即可到华南沿海,所以南撤比北进快得多。
锋面降水的另一个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因为层状云上升速度小,含水量和降水强度都比较小,有些纯粹的水云很少发生降水,有降水发生也是毛毛雨。但是,锋面降水持续时间长,短则几天,长则10天半个月以上,有时长达1个月以上,"清明时节雨纷纷",就是我国江南春季的锋面降水现象的准确而恰当的描述。
台风雨
台风活动带来的降水现象,称为台风雨。台风不但带来大风,而且相伴发生降水。台风云系有一定规律,台风中的降水分布在海洋上也很有规律,但是在台风登陆后,由于地形摩擦作用,就不那么有规律了。例如风中有上升气流的整个涡旋区,都有降水存在,但是以上升运动最强的云墙区降水量最大,螺旋云带中降水量已经减少,有时也形成暴雨,台风眼区气流下沉,一般没有降水。
台风区内水汽充足,上升运动强烈,降水量常常很大,台风到来,日降水量平均在800毫米以上,强度很大,多属阵性,台风登陆常常产生暴雨,少则200~300毫米,多则在1000以上。我国台湾新寮在1967年11月17日,由于6721号台风影响,一天降水量达1672毫米,两天总降水量达2259毫米,台风登陆后,若维持时间较长,或由于地形作用,或与冷空气结合,都能产生大暴雨。我国东南沿海,是台风登陆的主要地区,台风雨所占比重相当大。
‘贰’ 广州雨季一般从什么时候开始 要持续到什么时候
广州雨季从三月底开始,一直持续到九月,时有大雨、台风。
拓展资料:
一、广州地处亚热带季风区,夏季长冬季短,降水量大,雨季明显。暴雨是广州市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容易导致城市内涝等灾害,对交通、经济、人民财产安全有重大的威胁!
1、气温高:年平均气温21.9℃。年内以7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为28.4℃,1月份虽然气温较低,但月平均气温仍在13℃以上。
气温的年较差15℃。多年来,极端的最高气温为39.1℃。极端的最低气温为0℃。
2、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1695.9mm。一日最大降水量的记录为284.9mm,一小时的极端降水量达83.9mm。
二、广州雨季分析:
霜日少:广州虽然位于亚热带沿海,冬季气温不太低,但是仍然可以见到霜象。
从市区的观测记录来看,约有65%年份有霜出现,即3年二遇。
当然,郊区出现霜的机会,还会比市区多些。然而,霜期并不长,据统计,平均霜期为期半个月左右。全年的霜日绝大部分出现在12月和1月份,平均每年各有1天。结冰现象的出现机会要较霜日少些,其出现机会为28%,约四年一遇。
‘叁’ 5 月 10 日晚广东迎来特大暴雨,广州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停课,目前当地情况如何
5 月 10 日晚广东迎来特大暴雨,广州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停课,目前当地情况:根据市三防总指挥部最新消息本轮暴雨过程已经开启,昨天白天至今天早晨,广州已经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降水分布不均匀,强降水中心集中地区为从化、花都北部以及增城的北部。
据广东气象台预计,从10日到—13日,广东将有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到特大暴雨,可以用“三最”来概括,可能是今年以来广东强度最强、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强降水过程。
为了应对多变天气,白云区24个社工站,有21个变为临时庇护场所,安排专人值守,加强生活物品以及医药物资保障,照顾安置人员的生活起居,充分发挥临时庇护场所的应急庇护作用,为有需要的困难群众保驾护航。
‘肆’ 雨从天上掉下来要多久
雨从天上掉下来没有固定的时间长短,有快有慢。
雨是地球水循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几乎所有的远离河流的陆生植物补给淡水的唯一方法。从天上掉下雨滴,有大有小,有快有慢。地球表面水蒸发上升遇冷形成了雨。雨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淡水资源。
雨从云中降落的水滴,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冷变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组成了云,它们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
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形成了雨。雨水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淡水资源,植物也要靠雨露的滋润而茁壮成长。但暴雨造成的洪水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4)广州正在落雨落多久扩展阅读:
气象上这样规定的,24小时内降雨量小于10.0毫米,或小时内降雨量小于2.5毫米,称为小雨。24小时内降雨量小于10.0~24.9毫米之间的,或小时内降雨量小于2.6~8.0毫米之间的,称为中雨。
24小时内降雨量小于25.0~49.9毫米之间的,或小时内降雨量小于8.1~15.9毫米之间的,称为大雨。24小时内降雨量小于50.0~99.9毫米之间的,或小时内降雨量超过16.0毫米的,称为暴雨。
24小时内降雨量小于100.0~199.9毫米之间的,达到或超过200.0毫米的,称为特大暴雨。当降水量不足0.05毫米或观测前确有降水,因蒸发过快,观测时没有了,则降水量应记为0.0毫米,不可漏记,因为这是一次降雨过程。
‘伍’ 广州夏天日落时间
2020年日落最迟时间为7月3日19时16分52秒。
夏至日只是全年昼长最长、夜长最短的一天,而不是全年日出最早的一天,也并非日落最晚的一天。
‘陆’ 天上的雨从天上落到地面要多少时间呢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首先要看云多高,云越高,雨下落的时间越长。其次要看风多大,风大到一定程度,雨滴小到一定程度,可能就不会下落。再次还要看温度,不知道你有没有见过太阳雨,有的雨滴在还没有落地之前就已经被阳光蒸发了。最后,要看那一个雨滴,有的雨滴落在了楼顶上,而有的却落在了沟里,用时也是不一样的。提议:最好找个秒表,你自己用一滴水从一定高度的楼上往下雨层云云底高度大约在600-3000米,云层厚度可达4000-5000米,假定雨滴在6000米高空,不考虑空气阻力的话,根据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h=1/2*gt^2 ,计算了一下,大约35秒,如果考虑空气阻力的话那就很复杂了,要知道雨滴大小,雨滴迎风面积之类很多数据,我想大概50秒左右能到达滴,计时,然后再推算出云层的高度,最后计算出从云上落下的时间。
‘柒’ 广东冬天一般下多久的雨
广东有句俗语叫做“春无三日晴,冬无三日落”。意思是春天时节很少连续三天晴天的,冬天很少连续三天下雨的,当然这只是以前的事了,现在的气候变化无常,自然灾害不断发生,不过这一次肯定下不了三天的。
‘捌’ 雨从天上落下来要多久
你说的一滴雨有多大? 先说说掉下来的雨点怎么行成哦, 首先地球上的水受到太阳光的照射后,就变成水蒸气被蒸发到空气中去了。水汽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便凝聚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都很小,直径只有0.01~0.02毫米,最大也只有0.2毫米。它们又小又轻,被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托在空中。就是这些小水滴在空中聚成了云。这些小水滴要变成雨滴降到地面,它的体积大约要增大100多万倍. 一般的低云层都二千五百米以下,算它最高从二千五百米上掉下. 经过大气的摩擦,让它在下落过程中分散成为许多的小雨滴. 快到地面时,那雨的大小才算一"滴"吧? 那就是一两秒的事咯... 雨点直径为0.15毫米的毛毛雨,落地速度是0.5米/秒;雨点直径为1毫米的小雨,落地速度是4米/秒;雨点直径为2毫米的大雨,落地速度是6米/秒;雨点直径为3毫米的暴雨,落地速度为8米/秒. 还有大雨点的重量比小雨点重,所以在上空的时候比在低空的时候要快. 把上面的因素都算好了,就大概得到雨点落地的时间啦. 所以暴雨的从天上掉下的时间要小于2分钟. 一般小雨的落地速度仅是暴雨的一半,也就4,5分钟吧.
‘玖’ 中雨一般下多长时间
一般两三个小时,有时是一两天都有,春天的时候
‘拾’ 广州的梅雨要持续多长如题 谢谢了
每年6-7月份我国江淮地区梅子黄熟时期,常常阴雨连绵,有时多半月连续不见太阳,人们习惯把它称之为梅雨天气;又因这段时期潮湿多雨,衣物及器具容易发生霉变,所以也叫“霉雨”。从大气角度来看,梅雨是初夏时期,从我国长江中下游及黄海直到韩国、日本南部雨期较长的连阴雨,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色之一,也是东亚特有的一种气候现象。 在我国,梅雨的主要区域位于北至淮河一线,南至28°N附近即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到浙江北部一线,西至宜昌地区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范围。从形成因素来看,梅雨一般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梅雨锋面中,它是冷暖空气连续相持在长江流域所造成的。梅雨锋面从长江中下游延伸到日本南部,形成多云、多雨、多雾、多雷暴天气,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和特大暴雨相间出现。在东海、黄海至日本南部的梅雨带上,海面能见度极低,常常出现锋面气旋,加大海面风力。梅雨锋能维持稳定多长时间,梅雨就能持续多久。当副热带高压再次北抬,脊线移到北纬25度附近时,暖湿空气越过江淮一带,北方冷空气也开始北退,梅雨期结束,北方雨季开始。 每年梅雨的开始日期称为“入梅”或“主梅”,结束日期叫做“出梅”或“断梅”。气候统计表明,梅雨大约在6月上中旬开始,7月上旬结束。有时梅雨期间连阴雨过程中断几天,会出现两段或以上阴雨天气,有两段梅雨的,俗称“二度梅”。平均而言,每年6月17日入梅,7月10日梅雨结束,梅雨期24天。但具体到每一年,入梅、出梅的时间稍有不同,梅雨期的长短不完全一样。 在梅雨季节,长江中下游常维持着一条稳定持久的雨带,但雨带上降雨并不均匀,常有一个或几个暴雨中心。据统计,长江中下游的大到暴雨有40%集中出现在梅雨期内,梅雨期的暴雨在整个梅雨期乃至全年的降水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年梅雨期的平均总降水量约为200一300毫米,具有北部较少、南部较多的分布特征。我国气候学家根据每年梅雨期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多少,将梅雨强度分为3个等级。阴雨日数多、降水量大的年份称为 “丰梅”,丰梅年梅雨期间降水量有时可达400毫米以上,约占全年降水总数的1/ 3到1/2;降水日期和降水量比较少的年份称为“枯梅”或“旱梅”。少数年份,雨带从华南迅速跃过长江、淮河,进入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一带不出现梅雨,或者只有很少几天降水,降水量也寥寥无几,这种年份叫做“空梅”。 研究发现,入梅时间的早晚与梅雨持续时间、梅雨量有着一定对应关系,即入梅偏早的年份,梅雨持续时间长,梅雨量大;反之,入梅偏晚的年份,梅雨持续时间短,梅雨量小。因此过早入梅或过迟入梅的年份往往是降水异常的年份,非涝即旱。在平均入梅日附近入梅的很多年份,其梅雨量在平均值附近,基本出现了较为正常的年景,呈现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现象。 正常的梅雨降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畜的正常生活。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量种植的水稻,需要适当的水分满足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需求。适当的降水给流域提供充足的水资源,弥补冬季降水不足的现状,适应人类、动物用水的需求;但若降水时间过长或出现暴雨,则容易造成积涝成灾,甚或造成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洪涝灾害。梅雨期间空气明湿度大、温度高,易造成霉菌大量繁殖,危害人畜健康。海面梅雨锋附近的海雾和大风,对海上航运和渔业生产也极为不利。 梅雨期间,阳光罕见,空气的湿度大,各种物品极易发霉,令人的心情郁闷。但是,梅雨期间是水稻等作物播种的好季节。如果这段时间缺雨或梅雨期太长,农作物的产量都会受到影响。另外,由于梅雨期,降雨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江河水位猛涨,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并引发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或国家经济带来巨大损失。或是没有出现明显梅雨,导致大范围的严重干旱现象,也同样给社会生产、国民经济带来重要影响。 总之,梅雨与江淮地区旱涝关系极为密切,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对梅雨的气候规律进行分析,对梅雨与社会经济的影响做进一步研究,正确评估梅雨的社会影响,也包括做好梅雨的短期气候预测工作,及时地给广大农民朋友提供梅雨信息,为各级防汛抗旱部门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 梅雨小资料: 正常梅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上中旬开始,7月上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梅雨期长约20一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据统计,这种正常梅雨,大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早梅雨:在气象上,通常把“芒种”以前(5月底6月初)开始的梅雨,统称为“早梅雨”。早梅雨开始之后,气温还比较低,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农民,把这一段温度比较低的黄梅雨又称为“冷水黄梅”。早梅雨的出现机会,大致上是十年一遇。这种早梅雨往往呈现两种情形。一种是开始早,结束迟,甚至拖到7月下旬才结束,雨期长达四、五十天,个别年份长达两个月。像1954年阴雨6月初就开始了,直到8月初才“出梅”,时间达到两个月之久,造成长江流域全流域性洪水的现象。另一种是开始早,结束也早,到6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就进入了盛夏,由于盛夏提前到来,常常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程度的伏旱。 迟梅雨:在气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称为迟梅雨。迟梅雨的出现机会比早梅雨多。迟梅雨常常多雷阵雨天气,人们把这种黄梅雨又称为“阵头黄梅”。迟梅雨的持续时间一般不长,平均只有半个月左右。不过,这种梅雨的降雨量有时却相当集中。 “短梅”和“空梅”:有些年份梅雨非常不明显,它像来去匆匆的过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留十来天以后,就急急忙忙地向北去了。而且这段时间里雨量也不大,难得有一、二次大雨。这种情况称为“短梅”。更有甚者,有些年份从初夏开始,长江流域一直没有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多数日子是白天晴朗暖和,早晚非常凉爽,出现了“黄梅时节燥松松”的天气。这样的年份称为“空梅”。“短悔”和“空梅”的出现机会,平均为十年中1-2次。“短梅”和“空梅”的年份,常常有伏旱发生,有些年份还可以造成大旱。1958年梅雨期只有两三天,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旱年。 倒黄梅:有些年份,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梅天似乎已经过去,天气转晴,温度升高,出现盛夏的特征。可是,几天以后,又重新出现闷热潮湿的雷雨、阵雨天气,并且维持相当一段时期。这种情况就好象黄梅天在走回头路,重返长江中下游,所以称为“倒黄梅”。一般说来,“倒黄梅”维持的时间不长,短则一周左右,长则十天半月。
记得采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