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广东遂溪旅游十大景点
摘要 1、遂溪孔子文化城 AAA
‘贰’ 荔枝的由来和历史背景
荔枝的确原产于中国,英文是用荔枝的广东话谐音变成的,
荔枝原名离枝,因其摘后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得名。意思是果实离开枝头后会很快变质。
虽然离枝这种叫法生动形象,但在中国的文化意识里,离枝和别离相似,不吉利,后来人们就改叫荔枝了。
‘叁’ 我想问问湛江有什么好吃的地方
湛江有什么好吃的地方,湛江有什么好吃的餐厅?
硇洲灯塔
▲
“罗斗沙灯塔虽渐渐离我们远去,但是硇洲岛上还有世界三大着名灯塔之一的硇洲灯塔。”
硇洲灯塔位于湛江市硇洲镇孟岗村东南海边的高坡上,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它是世界仅有的二座水晶磨镜灯塔之一!与伦敦灯塔和好望角灯塔并称世界着名的三大灯塔。
古樟林
▲
“湛江麻章的云脚村有一片罕见的古樟林,那里有石月亮和石船的故事传说。”
麻章的云脚村中有成片全国罕见、广东仅有的古樟树林,该林被村民尊为神林。古樟林距湛江市区23公里,是云脚村的天然祖林,成林时间千年以上。
林带与田园、湖泊相间,一片宁静的田园风光。进入林中,古樟参天,古藤攀悬,清风从林中飘过,带来阵阵樟香,令人舒心怡神。古樟树属我国二级保护林木,樟香有驱虫作用,樟林极少蚊蝇等小虫。
新寮岛
▲
“只逛过那些名声赫赫的大岛屿,也该去看看徐闻新寮岛,岛上的梦幻风车仿若置身童话世界。”
新寮岛位于徐闻县东北部,东临南海,是雷州半岛东侧的一个堆积岛,是湛江市除了东海岛、南三岛、硇洲岛之后的第四大岛。得天独厚的新寮岛成为全国风电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
南三岛
南三岛
▲
“湛江港湾有很多绝美小岛,比如南三岛,人不多、交通方便。”
南三岛与东海岛、硇洲岛等许多岛屿组成湛江港的外围防护栏。拥有阳光、沙滩、大海、森林、名胜的东海岸以迷人的天然魅力,是嵌在富丽的南海上的一颗明珠。冰心大师曾在《湛江十日》中赞叹过南三联岛堤围。
赤坎
▲
“赤坎老街是湛江最市井、最有生活味道的古街,去扫街有你想不到的惊喜。”
赤坎老城是广东省湛江市历史最悠久的地域,也曾经是湛江商贸最发达的地域之一。
赤坎区原是只是个海边的古商小端口,早在宋代就已成雏形。这里曾经是法国的殖民地,建筑受到法国影响较大。
这一带还有较多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式殖民地风格建筑与岭南骑楼建筑混合的南洋风格建筑,是欧亚混合的南洋文化的产物,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景观欣赏和经济开发价值。
除了西式的建筑外,老城区也有弯弯曲曲的小巷和规模弯岭南大屋。骑楼建筑群曾经是广州湾时代辉煌一时的商业街,显示出海港城市的商业传统。旧的风情老街、民居旧宅,对研究赤坎区历史进程、商贸发展、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极具史料价值,也是城市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
寸金路
▲
“寸金路,美就在于它的异木棉,无论是汽车还是步行,都想让人止步观望,却又不想打破它的宁静。”
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寸金路,因始于寸金桥而得名。寸金桥是赤坎一座着名的纪念桥,为纪念1898-1899年遂溪人民反抗法国侵占广州湾的斗争,1925年建成后命名为寸金桥,赋予祖国河山寸土寸金之寓意。
海滨公园
▲
“海滨公园,除了你知道的摩天轮,晴天的堤岸边,蓝天、白云、海浪融为一色~真的美不胜收。”
湛江海滨公园位于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东北角海滨,这里有细白的沙滩、湛蓝的海水、挺拔的椰树,如茵的芳草,鲜艳的花卉。富有亚热带海洋风光,被称为湛江的城市客厅。
法国驻广州湾办事公署
▲
“法国驻广州湾办事公署值得去看看,这里讲诉了这座城市的过往,清政府的无奈与湛江人民的英勇抗争精神。”
法国驻广州湾办事公署旧址,历经百年沧桑。它位于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海滨路,旧称公使堂,始建于1903年。法国驻广州湾办事公署具有鲜明的近代西式建筑风格,是湛江市百年历史的见证物。曾是法国广州湾租借地最高统治机关。
现在该旧址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免费对外开放。
角尾乡
▲
“角尾乡是中国大陆的南极村,有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标志物灯楼角,这里有绝美的珊瑚礁,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海岸。”
角尾乡位于广东省徐闻县县境西南部,东、南面临琼州海峡。美丽的徐闻县角尾乡,如今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南极村。
从地理位置上解释,这里拥有极南、近南的称谓,与漠河的北极村遥相呼应。
这里独特的并不仅仅是地理位置,还有壮美的滨海景观:珊瑚礁保护区、灯楼角、风电群塔、渔家风情、特色民宿等,一定会有另一番趣味无穷的收获。
特呈岛
▲
“特呈岛,可以说是湛江最有情调的小岛,八分钟的世外桃源,远离都市的喧嚣,可以看夕阳西落,游游泳,踏踏浪,泡泡温泉......”
特呈岛北邻南三岛,东临太平洋,西靠湛江港,是湛江港的天然屏障,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岛内空气清新,风光秀丽,气候四季如春,有红树林、400多年历史的冼太庙和抗日革命旧址。白沙滩、火山石、大海、海鸥、渔船和采海人相互映衬,象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让人流连忘返。
菠萝的海
▲
“徐闻菠萝的海是一个特别的地方,找时间一定要去吃看看,吃吃菠萝,摘摘果。”
中国最大的菠萝生产基地,既不在海南也不在台湾,而是在广东徐闻县。这个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小县城,生产中国近一半菠萝的同时,也形成了中国最为壮美的菠萝种植景观带。有趣的是,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见到如此美景之后叹为观止,脱口而出了一个雅致的名字——菠萝的海…
有人说,去过徐闻菠萝的海的人,一定会恋上那里遍地的金黄。越过红土地及田洋,一大片绿浪、黄金果在眼前盛开。这20多万亩的菠萝地,足以吞下5个澳门,更有北海道花田的美誉。
小tips:徐闻每年都会举办菠萝文化旅游节,小伙伴不妨趁着举办期间到徐闻体验一下被菠萝拥抱的感觉哟~
讲述东坡先生的故事
雷州西湖
苏二村
▲
“雷州西湖、苏二村,都有一段与大文豪东坡先生相关的故事。”
雷州西湖原名罗湖,始建于北宋,自从大文豪苏轼兄弟在此醉游之后,罗湖更名为西湖。后来雷州人为了纪念苏公,于明嘉靖年间在南湖公园内专门修建了苏公亭。
宋绍圣七年苏轼从惠州贬移儋州,千里跋涉途经雷州,有幸与其贬雷的胞弟苏辙邂逅,悲喜交加。兄弟择日游南湖泛舟,被南湖秀丽的风光吸引,恋不思归,游罢到湖滨天宁禅寺憩休,苏城游趣尚浓,万山第一四字就是此时此地写就的。
__
苏二村原名荔枝村,荔枝树很多。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很喜欢吃荔枝,留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句。他当年从惠州被贬海南,途经遂溪南北要塞三十里官路时,便慕名走进荔枝村,可惜荔枝成熟的季节已过。
后来,苏东坡先生遇赦北归,他再次踏进荔枝村,他终于如愿以偿吃到荔枝。村民为了纪念苏东坡两次踏进荔枝村,便把荔枝村改名为苏二村,意即苏东坡二进荔枝村。苏二村是遂溪县特色文化村,现申报湛江市特色文化村。
大汉三墩
▲
“徐闻藏着个大汉三墩,这里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
大汉三墩旅游区位于广东省徐闻县南山镇,即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遗址所在地,紧靠粤海铁路北港码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2001年,汉代徐闻港被确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之一。
海湾上的这三个小墩是怎么来的呢?
据当地村民说,这里有一个非常凄美的传说故事:在很久以前,中原地区有三姐妹长得如花似玉,当时为了逃避朝廷招她们进皇宫为宫女,被迫无奈,历尽千辛万苦南下来到讨网港,隐姓埋名潜居下来。但最后还是摆脱不了朝廷官兵的搜查,只好跳进海里。几天之后,就在三姐妹分别跳下海的地方突然有三个小墩露出海面,即现称的三墩。
鹤地水库
▲
“去鹤地水库玩玩,看看广东省内最大的人造海长什么样。”
鹤地水库地处雷州半岛北部的河唇镇,库区跨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陆川、博白二县,处于九洲江中游。鹤地水库跨广东、广西两省(区),有人造海之称,库区容积约12亿立方米,库区景点众多。
鹤地银湖景区被正式列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曾为它写有三十万人齐努力,亿千方土起平川,移山造海千秋业,战地戡天亘古传的诗句。
维多尔天主教堂
夜晚的教堂也超美der
▲
“维多尔天主教堂很美很宏观,它代表了湛江那段被沦为殖民地的历史。”
维多尔天主教堂位于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绿荫路,又称霞山天主教堂,巍峨高耸,庄严肃穆,四周花木环绕,是湛江唯一的哥特式教堂,也是全国重点教堂之一。
该天主教堂属哥特式,坐西向东,砖石钢筋湎土混合结构,墙面仿石,酷似石室教堂。它是一座双尖塔式建筑物,前面有空地61平方米,有方柱铁枝作围栏。后面是园圃,建筑正面是一对巍峨高耸双尖石塔,高指云霄。教堂内是尖形肋骨交叉的拱形穹隆,正门大门上面和四周拱璧分布的花岗棂,都是合掌式,门窗均为以颜色较深的红、黄、蓝、绿等色的七彩玻璃镶嵌,光彩夺目。
1991年,天主教堂被列为湛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更多关于湛江有什么好吃的地方,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42aa5c1615731893.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肆’ 荔枝盛产与哪里
主要产地
国家林业局正式命名的“中国荔枝之乡”落户广东省惠来县且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中国南方盛产荔枝,很多南方城市,不管荔枝产量多少,都自称“中国荔枝之乡”,一般描述当地荔枝仅仅用“被誉为”、“素有”等以偏概全的字眼,扰乱视听,严重影响了荔枝市场的秩序。
为此,国家林业局正式命名广东省惠来县(隶属揭阳市)为中国荔枝之乡
惠来县是粤东最大的荔枝生产区,种植荔枝历史悠久,相传在唐朝时代就已有荔枝落户,如今在葵潭镇千秋镇村还保留着上千年树龄的荔枝,依然叶繁枝茂。现在,全县荔枝种植面积已增至21万亩,占全县经济林总面积52.1%,品种主要有三月红、水东、妃子笑、桂味、糯米糍、淮枝等,良种率达87%。
如今,全县荔枝种植面积已达21万亩,占全县经济林总面积52.1%;主要品种有三月红、妃子笑、桂味、糯米糍、淮枝等,良种率达87%。近年来,该县发挥资源优势,按照基地化、产业化和专业化的要求,突出品牌发展战略,迈向规模化、集约化,形成了“一带二系三基地”10万亩优质荔枝生产基地,创办了荔枝种植专业村120个、果园350个、100亩以上基地1500个,建立了“农户+公司”的经营模式,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紧密相连的产业体系不断完善,荔枝生产成为全县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去年,惠来荔枝实现了当天采摘当天直销香港,还远渡重洋出口美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真正世界意义上的中国荔枝之乡。
对于其他地方自称的所谓荔枝之乡,惠来县人民一直抱有宽容的态度,认为只要能让人们吃上好吃的荔枝,产地在哪里都无关紧要。这与潮汕地区人民一贯拥有的大度相辅相成。
-------------------------------
其他荔枝产地: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镇隆镇有“荔枝之乡”之称。出产的桂味和糯米糍特别美味鲜甜。
广东省茂名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世界最大的荔枝生产基地,全市水果种植面积达430多万亩,其中荔枝面积176.57万亩,是世界第二大荔枝生产国印度的荔枝面积(84.3万亩)的两倍多,约等于中国以外世界各国荔枝面积的总和,荔枝年总产量占全国25%,占全球20%。
高州全市水果种植面积达11.5万公顷,总产量80万吨,产值25亿多元。1994年,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评价中心评定高州为“中国100个水果总产量最高县(市)”排行第一位。全国首批特产之乡命名小组也同年评定高州为“中国龙眼、荔枝、香蕉特产之乡”,享有“全国水果第一县(市)”的声誉。
高州种植荔枝的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唐朝,高州荔枝已成为朝廷贡品,高州根子镇柏桥村有一个老荔枝园叫贡园,唐朝进贡给杨贵妃的荔枝就出自该园。
除了高州贡园外,茂名地区还有不少上百年的荔枝林,而且不少的村庄自古以来就以“荔枝”命名,如化州合江的荔枝垌村,化州中垌的荔枝根村和荔枝塘村,化州林尘的荔枝埒村,信宜镇隆的荔枝村和新堡的荔枝垌村,高州分界的荔枝山村和长坡的荔枝坡村,电白林头的荔枝山村等。
雷岭镇素有“荔枝之乡”的美誉,种植荔枝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年平均气温21.8。C,冬季绝对低温在5。C左右,平均霜日少于5天,年均日照2000—2200小时,年降雨量1800—2100毫米,雨量充沛,水质优良,没有污染厂矿,无水质和土壤污染;土壤属花岗发育砂壤土,含多种矿物质,有机质3%以上。所产荔枝果实色泽鲜红。糖分含量高,肉脆香味浓,品质极佳,是汕头市内最有名荔枝产区,深受上海、北京、天津等各地客商的青睐,香港、澳门等海外侨胞也推崇备至。
雷岭镇在发展荔枝产业中,主要是依靠科技进步,注重科学管理,加大对荔枝生产技术、资金、科研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1998年成立雷岭镇荔枝技术协会,设立潮南区荔园农业技术服务公司。协会聘请省荔枝技术协会,设立潮南区荔园农业技术服务公司。协会聘请省荔枝研究会会长、华南农业大学倪耀源教授为技术顾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标准,《无公害食品》荔枝NY5104—2002标准要求,制订了《荔枝栽培技术标准》。2003年经广东省农业厅评价核准,雷岭镇2.3万亩荔枝产品质量符合《无公害食品》国家农业行业标准,颁发广东省《无公害农产品》证书。
‘伍’ 急求关于荔枝的历史故事
湛江市遂溪县苏二村原名荔枝村,荔枝树很多。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很喜欢吃荔枝,留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句。他当年从惠州被贬海南,途经遂溪南北要塞“三十里官路”时,便慕名走进荔枝村,可惜荔枝成熟的季节已过。村里的长老告诉他,“要尝荔枝佳果味,待到来年五月时”。 后来,苏东坡先生遇赦北归,经过遂溪时正逢五月,他再次踏进荔枝村,这时村里的长老便捧出味道最美的荔枝王——“双袋子”来招待他,他终于如愿以偿。村民为了纪念苏东坡两次踏进荔枝村,便把荔枝村改名为苏二村,意即“苏东坡二进荔枝村”。 另有一说,说苏东坡当年从惠州被贬海南,途经遂溪南北要塞“三十里官路”时,进荔枝村问路,荔枝村村姑不为苏东坡指路,还出题目为难苏东坡。后来村姑知道此人便是苏东坡,为了纪念苏东坡曾来过此地,故以苏东坡排行老二作村名,即“苏二村”。
宋苏东坡被贬惠州安置,吃到岭南荔枝时,感慨地赋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让罗浮山的荔枝名扬天下。据惠州市博物馆考证,这位大文豪不单中意罗浮山的荔枝,还经常光顾惠城区的荔枝园,在那里吃荔枝咏诗。当年苏东坡谪惠,居住在嘉寺时,曾偕友人游白水山,回归时曾“晚休于荔蒲之上”(孔凡点校本《苏轼文集》)。乡亲父老邀请东坡“携酒复来”,东坡“欣然许之”。此处自此就称“荔蒲”至今,附近王氐宗祠门联也有“荔蒲春浓”之语。
荔枝中最名贵又古老的品种算是增城挂绿,它最古老的一株母树,是长在增城市的西园,此树历史已有400多年。相传在明朝年间,有个曾任兵部尚书的湛甘泉(增城新塘人),从福建仙游县枫亭镇取得一棵优质荔枝苗,带回到增城,叫僧尼栽植于西园,而变为现今的挂绿荔枝。这棵树结的果与众不同,它的每一颗荔枝都有一道明显的绿线从柄部绕身而过,把果身平分两半。近柄的地方两旁还有两个耸起的“肩膀”。它的肉比其它荔枝晶莹,表面光洁如玉,如果用簿纸把它裹住,那纸却隔夜不湿。尝一口,除了特别的甜爽,还兼有一种清香的美味,过去作为朝廷的贡品。清代文学家朱彝尊说:“闽粤荔枝,向无定论。以予论之,增城挂绿,斯其最矣!”
在从化市太平镇木棉村有一棵高大浓荫的“荔枝皇”,于2004年曾荣登“基尼斯世界纪录”最大荔枝树的宝座。去年我们来到这里调查时,正值七月流火,天气很热,室外气温已达摄氏35度,而树荫下清凉湿润。古荔虽然已有460多岁,但生长很健壮。据村民介绍,此树一般年产果一吨多,丰年可达2500公斤,可算是广东省内最高产的一棵“荔枝王”。这棵树的种植者是从化一位名叫黎民表的才子。据记载,明嘉靖壬寅年间,他上京会试,因权贵挤压落榜。众学子纷纷上书鸣不平,轰动朝野。皇帝召见,以抚民心。帝见黎后,对其才学颇为赏识,特赐荔枝百颗。黎请带回,以孝双亲。帝感其孝,故多赐荔枝苗一株。黎携回木棉村龟咀岭种植,遂被称为“荔枝皇”。
桂味荔枝的来历:增城仙村有条基岗村。很久以前,村里有一户穷苦农家,主人叫陈大圆,妻子叫刘惠珍,小儿叫陈桂美。一家三口,过着贫苦的日子。陈大圆经常出村替人打杂赚钱,惠珍在家除了做些家务之外,有时到地里种些蔬菜。一日,惠珍带了六岁的桂美到地里锄草。桂美年幼,在树荫下追捉蝴蝶。追呀,追呀,不觉追到村霸陈贵显的荔树下,蝴蝶高飞,竟飞在荔枝树上。桂美抬头一望,望见树上鲜红的荔枝,便忘记追蝴蝶而伸手在低垂的树桠上摘了两颗荔枝。刚好陈贵显巡园路过,便大喝:“大胆,何方小盗,竟敢在光天化白日偷我荔枝!”
这声音似晴天霹雳,吓得桂美惊魂失措,转身便逃。陈贵显疯也似的追上前去,一手抓住桂美的衣领,一手去夺回荔枝。谁知桂美死死捏住荔枝不放,并且拼命哭叫:“我要荔枝!我要荔枝!”陈贵显火了,张开手掌,连向桂美打了几个耳光,然后抓住桂美的胸膛向地一推,桂美跌了个仰面朝天,随着贵显又起脚踢去。正在这时,桂美妈妈闻声赶到,见此光景,急急扑上去,一手抱住孩子,哭着向贵显求饶道歉:“大老爷,恕我管教孩子不严,偷摘你的荔枝,我回家一定重责他,请你息怒”桂美见到母亲,紧抱母怀,又惊又怕,拼命哭叫:“我要吃荔枝,我要吃荔枝!”母亲见孩子满身泥汗,又心疼又怜惜,闷闷不乐地抱他回家。
第二天,桂美因受了一场惊吓,便发高烧,终日昏迷不醒,茶饭不思,还时常叫吃荔枝。夫妇十分忧虑,一连煎了几服汤药给他吃,但病情有增无减,日见严重。惠珍见此,心如刀割,含泪对丈夫说:“唉,孩子的病因,都是为了吃荔枝而引起的,不如你去仙村,买些荔枝回来,以息他终日思忆的心愿,病情或会好转。”大园依了妻子,到仙村买了几颗荔枝回来,拿到儿子面前说:“美儿,你看,妈给你几颗又大又红的荔枝。”桂美听了荔枝两个字,微微睁开双眼,见到了几颗鲜红的荔枝,笑了笑,便颤抖着手,接过了荔枝,轻轻放在胸前。突然两眼一黑,小手一垂,头一歪,凄惨地离开了人世。大园夫妇忍着悲痛,将孩子埋葬在后山的一个土丘里,并将那几颗荔枝也放在坟里。第二年的清明节,孩子的墓前长出几珠荔枝苗。大园很爱惜,小心地把荔枝苗挖起,栽种在孩子的坟墓前左右,并给浇水施肥。十年后,荔枝长大了,此地竟成了一个翠绿茂盛的小荔园。荔树开花,结出了红红的荔枝果。这荔枝不但特别清甜,且又爽口,为了纪念儿子,大园把小荔园改名为桂美园。自此有桂美荔枝问世。至于后来人们把桂美写成了桂味,可能是广州方言的“美”与“味”的读音相近演变而成。
‘陆’ 卓姓的卓氏分布
卓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人口约四十四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7%左右。秦汉时除此支卓姓播迁外,卓滑之后亦有北迁于河南南阳与山西离石一带,后来昌盛为卓姓南阳郡望与西河郡望。东汉时南阳卓姓家世显赫,风光无比,极大的壮大了卓姓南阳郡望的声名,汉光武封卓茂为褒德侯,卓茂长子卓戎为太中大夫,次子卓崇徙封为泛乡侯,崇子□,□子诉,诉子隆世袭,后因卓隆无子而国除,但卓姓繁盛于南阳之情景不言而喻。三国时有吴人卓恕见诸史册,表明卓姓已繁衍于长江以南的江苏境,后逐渐播及今安徽、浙江、湖北等南方省份。卓姓南迁至广东时间较早,大约发生在东晋时期,《崇正同人族谱》载有:“晋五胡之乱,中原望族相率南奔。粤有卓炜者,为建安刺史,后因家焉。”是为卓姓南迁广东之极好凭证。隋唐两代,卓姓广布北方的陕西、河北、山东诸省,唐末五代时,卓姓再次大规模南迁,今江西、福建、湖南等地均有卓姓人家。宋代时卓姓已变成了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他们分布于今浙江瑞安、临海,福建长乐,莆田、怀安、福州、永春、建瓯、南安,四川邛崃,成都,江苏苏州,广东南海等地。元时广东一支卓姓播迁于广西藤县。明初,山西卓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等地。河南一支乃始迁祖卓隗之后,迁至古澶州(今濮阳市)王助乡后漳肖村。濮阳县、长垣、民权、内黄等地卓姓均由此迁出。明末满清军队屠川后,有两湖之卓姓入填今四川、重庆。历明清两代,卓姓逐渐播迁到了西南之云贵,东南之台湾,西北之甘宁以及东北三省等地,并有卓姓远播越南及其它东南亚国家。如今,卓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福建、广东、陕西等省多此姓。卓姓人口列全国第二百五十六位。 炎陵洋岐卓氏明末自江西樟树镇迁霞阳乡红南洋岐村。
平江东乡徐家洞卓氏始迁祖自乾公,清干隆元年(1736)自广东平远迁此。至1994年,全族人口730人。
慈利卓氏始迁祖汝周公,讳太岳,字承宗,原籍江西丰城,任湖广岳州营游击,宋靖康元年,金人南侵,不克归里,遂寄籍慈利天门山,生休述、休福,述公世居慈利,六传至子成公,生文德、文庠。福公子字虎回原籍,五传至永熙,明太祖时奉命南征,亦居慈利。三支各述有谱,文庠支谱修于清光绪32年(1906),永熙支谱修于咸丰9年(1859),文德支十传衍为隆、江、海三房,谱分别修于1931年、1930年、1929年,1997年文德、文庠、文熙三支合修。至1948年,全族人口12000余人,总祠位于东岳观,于城门皇家台、杉木桥、赵家铺等处建有支祠。本族名人卓康宁,曾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卓炯,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着名经济学家。宗派:汝休字本重。永熙公支谱宗派(旧号军家):联美绍同启,光达显呈名。文庠公支谱宗派:子文福添甫,单一及自登,尔朝之先启,光达显成名。文德公五代下思敬公支谱宗派:子文权景江,思贞两荣大,廷单之自启,光达显成名。文德公五代下四贞公支谱宗派:子文权景海,思单及荣大,世双之自启,光达显成名。思恭公支谱宗派:子文权景海(隆),思宽两荣大,廷单学自启,光达显成名。雍正各房合派:崇仁尚志德,儒林家国珍,膺祚茂昌远,永吉万年春。合派后增派:乾元开绪运天长,坤道敬宗传益芳,书典超群诗易礼,克修宏业锦秀香。1928年新增派:亚夏环球为首祖,楚熊衍庆广绵延,汲湘饮茹恢鸿绩,强胤端资孙象贤。 潮汕卓氏——晋翁晋华兄弟元代落籍峡山
潮汕卓氏大都来自福建莆田。莆田人卓晋翁、卓晋华兄弟于元代(1279-1368)由莆田迁徙入潮,落籍潮阳县大宅(今峡山镇)。传至他的孙子卓西河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分创惠来都东安(今惠来县惠城镇)。卓西河长子卓良朋、次子卓良友后来又迁居陆丰曲清、华美另创基业。峡山大宅第10代裔孙卓登凤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分居上家村(今峡山镇)。至清朝中叶,大宅卓氏裔孙再分居竹山都华阳、华东(今河溪镇)。潮汕卓氏人口约1.86万多人。其中汕头金平、龙湖、濠江区约1000多人;潮阳区1700多人,分布,铜盂、河溪、海门、棉城等镇;潮南区5000多人,聚居峡山、两英等镇;澄海约500人,分布新溪等镇;南澳约100人。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约400人。揭阳市区1000多人;揭东约100人;揭西常住人口约2000人,分布东园镇月湄村;普宁1000多人,分布流沙、洪阳、大坝等镇;惠来3000多人,聚居惠城、神泉等镇。潮州湘桥区约800多人;潮安2000多人,分布东凤、庵端口镇;饶平2000多人,分布汫洲,黄岗等镇。
海陆丰卓氏--南山公祭祖 ,海丰县可塘镇联金,等 卓姓为宋初迁入莆田,居兴化县。南宋诗人刘克庄撰《卓推官墓志铭》曰:“卓氏讳先,字进之,共先自扶风,徙闽居于莆。”
莆田卓姓首登科第者为卓厚,宋熙宁九年(1076)进士及第,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转承议郎尚书,吏部员外郎。李俊甫《莆阳比事》载:“卓厚,字德载,兴化(今游详)人,擢熙宁第,崇宁间历官台省转承议郎而卒,朝廷官其一子。”卓厚与莆邑名流徐铎、徐锐、方会、林豫、陈觉民等同科,登宋熙宁九年徐铎榜进士第,官授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转承议郎,尚书吏部员外郎。卓氏家族到卓成童时迁入莆田城关梅峰居住。卓厚从侄卓先,宋光宗绍兴四年特奏名进士,官龙溪主簿、永庆军节度推官、广州增城县丞、新会县令、建宁军节度推官等。卓厚玄孙卓得庆,字善夫,号乐山,宋宁宗开熙生,理宗绍定五年登徐元杰榜进士第,官历道州教授、德兴知县、漳州知州、户部尚书兼福建制置司参谋官、大理少卿致仕,归莆。南宋景炎二年,元兵攻兴化城,卓得庆与子卓规、卓权协助陈文龙、陈瓒守城,城陷被执,被杀。入元后,卓姓家族四处逃难,隐匿他乡。明代,有卓晚春,东峤渚林人,先引导林龙江放弃功名倡建“三一教”,后成为“三一教”的积极推动者。卓迈,明万历三十一年乡试考取举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及第;官太仆少卿;卓天赐,明景泰五年进士及第,官贵州按察使,为一时能吏;卓斯义,清雍正七年乡试考取举人,干隆元年进士及第;官桂阳知县;兴化县南广业里萍湖古代建有一座“萍湖祖庙”,祀卓氏仙人,宋朝廷封为“忠顺圣侯”。《游洋志》记载:“旧传萍湖卓氏习巫术而得秘法”。说明古兴化县早在宋代已有卓姓家族居住。
有明一代,福建卓氏族人迁徙至台湾者,现多居住在台湾的台中县(梧栖、清水、大甲)、桃园县(观音)、彰化县(田中)、台北县及台北市等地区。卓姓人口数全台湾地区排序第64位。莆田市近1万4千人,排序第39位。
宁德市屏南县屏城乡坑头村,全村人口一千余人,卓氏有几百人,该村还有辈份诗,“清连立正堂”,每个男性出生大体取名依辈份诗来取,女性则不用遵此规则。 古澶州县城(今濮阳)西北十二里后漳肖村卓氏始迁祖卓隗永乐二年(1404)自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西南二十五里屯里村迁徙至澶州西北十五里卓家井居住,因其地沙化严重迁后漳肖定居,距今六百余年。祖茔十八亩青沙地有卧碑为证(毁于一九五八年)。濮阳县、长垣、灵宝、内黄等地的卓氏族人均由此迁出。族众8000余人。
河南卓姓卓广威,清末位居四品大员。卓得山,杨得志将军的警卫员,活动区域冀鲁豫三省。解放初期任内黄县长,后死于文革。
今河南省范县现存洪洞县迁移卓楼村,在濮阳西北范县,距濮阳约60公里,人数约2000人,全村除几户外来人全部卓姓。
现存最长辈分:仁义开先祖、瑞德(得)继续增。 藤县卓氏----藤县和平镇屯江荔枝村
荔枝村卓氏元朝由一名太祖卓宸彦公自广东平远县迁移到此。西河堂。十世祖仲六郎的儿子英公的儿子维公的后人。 安徽安庆市
安徽地区卓氏人口分布比较集中,分布在安徽省太湖县南部地区。
安徽萧县
萧县县城西关卓庄,共有卓姓人5000余,其有一分支于抗日战争时期迁至安徽淮北段园镇,现繁衍至300人。其现存最长辈分为“学”子辈,辈分摘录:“百万学为先 勤俭传家有”,属挽车堂。
江苏丰县
江苏丰县赵庄镇金刘寨村.约有卓姓人近1000人.在村里出土了一块(卓氏曾祖移丰的石碑).此石碑立与清嘉靖年间.其现存最长辈分为(玖)子辈.辈分摘录;宜玖效为先.忠厚传佳元。 滕州市西岗镇卓楼村,共有卓姓人2000余,(古滕卓氏)字辈下文“宗族字辈”记述,不在此重复。
另,东阿县卓庄村,亦为卓姓村庄。
甘肃卓姓主要分布在兰州市皋兰县,人数近1000人。
‘柒’ 遂溪哪里好玩
那里草莓园很多,又便宜,还有一个空军基地,可以去参观参观
‘捌’ 卓氏的起源,迁移路线及原因
卓姓源出有三:
1、据《战国策》、《姓氏考略》所载,战国时楚大夫卓滑之后,以名为氏。
2、据《史记·货殖列传》所载,蜀郡卓氏,原本赵人,秦时迁入蜀之临邛,以铁冶至富。
3、出自他族。土家族、满族、高山族、黎族、藏族、蒙古族、朝鲜族等民族均有卓姓。
满族卓氏:博勒卓克姓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博勒卓克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博勒卓克氏,满语为Borjik 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包括乌拉城、宜罕和林、金州、孙扎泰、俄漠、优哈尔、斐优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博氏、卓氏。
卓姓迁徙分布:
秦汉时除此支卓姓播迁外,卓滑之后亦有北迁于河南南阳与山西离石一带,后来昌盛为卓姓南阳郡望与西河郡望。东汉时南阳卓姓家世显赫,风光无比,极大的壮大了卓姓南阳郡望的声名,汉光武封卓茂为褒德侯,卓茂长子卓戎为太中大夫,次子卓崇徙封为泛乡侯,崇子□,□子诉,诉子隆世袭,后因卓隆无子而国除,但卓姓繁盛于南阳之情景不言而喻。三国时有吴人卓恕见诸史册,表明卓姓已繁衍于长江以南的江苏境,后逐渐播及今安徽、浙江、湖北等南方省份。
卓姓南迁至广东时间较早,大约发生在东晋时期,《崇正同人族谱》载有:“晋五胡之乱,中原望族相率南奔。粤有卓炜者,为建安刺史,后因家焉。”是为卓姓南迁广东之极好凭证。
隋唐两代,卓姓广布北方的陕西、河北、山东诸省,唐末五代时,卓姓再次大规模南迁,今江西、福建、湖南等地均有卓姓人家。
宋代时卓姓已变成了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他们分布于今浙江瑞安、临海,福建长乐,莆田、怀安、福州、永春、建瓯,四川邛崃,成都,江苏苏州,广东南海等地。元时广东一支卓姓播迁于广西藤县。
明初,山西卓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陕西、江苏等地。
明末满清军队屠川后,有两湖之卓姓入填今四川、重庆。
历明清两代,卓姓逐渐播迁到了西南之云贵,东南之台湾,西北之甘宁以及东北三省等地,并有卓姓远播越南及其它东南亚国家。
如今,卓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福建、广东等省多此姓。目前卓姓人口列全国第二百五十六位。
湖南卓氏
炎陵洋岐卓氏,明末自江西樟树镇迁霞阳乡红南洋岐村。
平江东乡徐家洞卓氏 始迁祖自乾公,清干隆元年(1736)自广东平远迁此。至1994年,全族人口730人。
慈利卓氏 始迁祖汝周公,讳太岳,字承宗,原籍江西丰城,任湖广岳州营游击,宋靖康元年,金人南侵,不克归里,遂寄籍慈利天门山,生休述、休福,述公世居慈利,六传至子成公,生文德、文庠。福公子字虎回原籍,五传至永熙,明太祖时奉命南征,亦居慈利。三支各述有谱,文庠支谱修于清光绪32年(1906),永熙支谱修于咸丰9年(1859),文德支十传衍为隆、江、海三房,谱分别修于1931年、1930年、1929年,1997年文德、文庠、文熙三支合修。至 1948年,全族人口12000余人,总祠位于东岳观,于城门皇家台、杉枝桥、赵家铺等处建有支祠。本族名人卓康宁,曾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卓炯,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着名经济学家。宗派:汝休字本重。永熙公支谱宗派(旧号军家):联美绍同启,光达显呈名。文庠公支谱宗派:子文福添甫,单一及自登,尔朝之先启,光达显成名。文德公五代下思敬公支谱宗派:子文权景江,思贞两荣大,廷单之自启,光达显成名。文德公五代下四贞公支谱宗派:子文权景海,思单及荣大,世双之自启,光达显成名。思恭公支谱宗派:子文权景海(隆),思宽两荣大,廷单学自启,光达显成名。雍正各房合派:崇仁尚志德,儒林家国珍,膺祚茂昌远,永吉万年春。合派后增派:乾元开绪运天长,坤道敬宗传益芳,书典超群诗易礼,克修宏业锦秀香。1928年新增派:亚夏环球为首祖,楚熊衍庆广绵延,汲湘饮茹恢鸿绩,强胤端资孙象贤。
广东卓氏
潮汕卓氏——晋翁晋华兄弟元代落籍峡山
潮汕卓氏大都来自福建莆田。莆田人卓晋翁、卓晋华兄弟于元代(1279-1368)由莆田迁徙入潮,落籍潮阳县大宅(今峡山镇)。传至他的孙子卓西河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分创惠来都东安(今惠来县惠城镇)。卓西河长子卓良朋、次子卓良友后来又迁居陆丰曲清、华美另创基业。峡山大宅第10代裔孙卓登凤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分居上家村(今峡山镇)。至清朝中叶,大宅卓氏裔孙再分居竹山都华阳、华东(今河溪镇)。 潮汕卓氏人口约1.86万多人。其中汕头金平、龙湖、濠江区约1000多人;潮阳区1700多人,分布,铜盂、河溪、海门、棉城等镇;潮南区5000多人,聚居峡山、两英等镇;澄海约500人,分布新溪等镇;南澳约100人。揭阳市区1000多人;揭东约100人;揭西2000多人,分布棉湖、五经富等镇;普宁1000多人,分布流沙、洪阳、大坝等镇;惠来3000多人,聚居惠城、神泉等镇。潮州湘桥区约800多人;潮安2000多人,分布东凤、庵端口镇;饶平2000多人,分布汫洲,黄岗等镇。
莆台卓氏
卓姓为宋初迁入莆田,居兴化县。南宋诗人刘克庄撰《卓推官墓志铭》曰:“卓氏讳先,字进之,共先自扶风,徙闽居于莆。”
莆田卓姓首登科第者为卓厚,宋熙宁九年(1076)进士及第,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转承议郎尚书,吏部员外郎。李俊甫《莆阳比事》载:“卓厚,字德载,兴化(今游详)人,擢熙宁第,崇宁间历官台省转承议郎而卒,朝廷官其一子。”卓厚与莆邑名流徐铎、徐锐、方会、林豫、陈觉民等同科,登宋熙宁九年徐铎榜进士第,官授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转承议郎,尚书吏部员外郎。卓氏家族到卓成童时迁入莆田城关梅峰居住。卓厚从侄卓先,宋光宗绍兴四年特奏名进士,官龙溪主簿、永庆军节度推官、广州增城县丞、新会县令、建宁军节度推官等。卓厚玄孙卓得庆,字善夫,号乐山,宋宁宗开熙生,理宗绍定五年登徐元杰榜进士第,官历道州教授、德兴知县、漳州知州、户部尚书兼福建制置司参谋官、大理少卿致仕,归莆。南宋景炎二年,元兵攻兴化城,卓得庆与子卓规、卓权协助陈文龙、陈瓒守城,城陷被执,被杀。入元后,卓姓家族四处逃难,隐匿他乡。明代,有卓晚春,东峤渚林人,先引导林龙江放弃功名倡建“三一教”,后成为“三一教”的积极推动者。卓迈,明万历三十一年乡试考取举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及第;官太仆少卿;卓天赐,明景泰五年进士及第,官贵州按察使,为一时能吏;卓斯义,清雍正七年乡试考取举人,干隆元年进士及第;官桂阳知县;兴化县南广业里萍湖古代建有一座“萍湖祖庙”,祀卓氏仙人,宋朝廷封为“忠顺圣侯”。《游洋志》记载:“旧传萍湖卓氏习巫术而得秘法”。说明古兴化县早在宋代已有卓姓家族居住。
有明一代,福建卓氏族人迁徙至台湾者,现多居住在台湾的台中县(梧栖、清水、大甲)、桃园县(观音)、彰化县(田中)、台北县及台北市等地区。卓姓人口数全台湾地区排序第64位。莆田市近1万4千人,排序第39位。
广西卓氏
藤县卓氏----藤县和平镇屯江荔枝村
荔枝村卓氏元朝由一名太祖卓宸彦公自广东平远县迁移到此。西河堂。 十世祖仲六郎的儿子英公的儿子维公的后人 。
‘玖’ 哪里的荔枝出名
1,灵山县荔枝
截至2008年,全县荔枝种植面积60.5万亩,正常年份产量达5万吨,品种有灵山香荔、妃子笑、黑叶等35种,其中以三月红、妃子笑、黑叶的面积和产量最大。2012年1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灵山荔枝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增城荔枝
增城荔枝,广东省增城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增城是全国着名的荔枝之乡,是“中国荔枝邮票”原发地。增城荔枝以品种多、品质优、口感佳和历史悠久而驰名中外,尤以“增城挂绿”最为珍贵。
3,从化荔枝
从化荔枝是广东省广州市下辖从化区的荔枝品种。从化是着名荔乡。辖区内地处北回归线,气候温和,黄土壤居多,特别适合荔枝生长。
4,永兴荔枝
永兴荔枝,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2017年1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永兴荔枝”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5,莆田荔枝
莆田荔枝,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4年05月1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莆田荔枝”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