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近代作曲家冼星海生平简介
冼星海,曾用名黄训、孔宇,中国近代着名作曲家、 钢琴 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师从着名 提琴 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着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作曲家冼星海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冼星海生平简介
冼星海1905年出生于澳门,祖籍为广东番禹,是中国近现代非常有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因为所作的音乐作品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被称作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这个名字逐渐在被遗忘,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会问冼星海是什么人,但大家绝对不会忘记的就是他的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的出生并不好,他是生在澳门一个非常穷苦的家庭。6岁的时候冼星海就跟随母亲去到了新加坡,就在养正学校读书,当时养正学校有一个叫做区健夫的老师就看到了冼星海在音乐上的天赋,就将他选进学校的军乐团,这使得冼星海正式的接触 乐器 与音乐的系统训练。后来冼星海的母亲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 教育 就将他送回了广州,13岁的冼星海就开始在岭南大学就是现在的中山大学开始学习小提琴。为了补贴家用在学习之余冼星海还售卖一些学习用品以及加入岭南音乐银行。
1926年冼星海考入背景大学音乐传习所,1929年去巴黎 留学 ,1934年考入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学习作曲兼学指挥,他是当时第一个考进这个班的中国人。后来冼星海就开始了救亡创作,大家所熟悉的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生产运动大合唱都是出自于冼星海之手。
后来由于长期的创作劳累以及 营养 不良,冼星海的肺病越来越严重,于1945年10月31日病逝于克里姆林宫医院,年仅40岁。
冼星海的代表作品
冼星海一生为了国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给了当时中国人民很多的激励与前进的动力。像生产运动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民族解放等等都符合当时国家的现状,冼星海总是能从现实出发创作出贴合人民的作品。
但说到冼星海的代表作品就不得不说黄河大合唱,这应该算是冼星海影响最深的一首作品,在现在很多小学初中的教科书上还是可以看见这首作品。这首交响乐作品创作于1939年3月,但是在1941年的时候又重新整理过了。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的作词人事诗人光未然,是以黄河为背景,歌颂中华儿女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与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同时又痛斥着侵略者的残忍与可恶,以及中华儿女以及中国大地所遭受的种种残忍的对待。描绘出了全中国人民一起抗日的壮丽景象,也是鼓励所有受压迫受的中华儿女全部都站起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战争,站起来用我们自己的双手捍卫自己的祖国,捍卫我们自身的权力,保护我们的家人,让大好山河免于践踏。
黄河大合唱之时,武汉沦陷,诗人光未然带领着抗日演剧对在黄河边界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大 自然 的狂风恶浪作斗争的情景,听到了船夫们高亢的号子声,一种抗争到底的情怀油然而生,随即创作了黄河吟,话剧社表演了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回国后听见了这首诗大受感动,热血澎湃就为其谱了曲,成就了今天的黄河大合唱,这也是冼星海最经典的代表作。
冼星海死在哪里
冼星海一生创作了很多极其优秀的作品,尤其是在抗日时冼星海的作品激励了很多中华儿女站起来斗争,很多人从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力量,这也是冼星海最 成功 的地方,将自己的一腔爱国情怀全部都体现在作品中,使得人们从他的作品中获得了很多同感与勇气,为了国家个人的生死算得了什么,那么冼星海死在哪里呢?
说到冼星海死在哪里,其实这确实挺戏剧性也挺悲哀的。1940年的时候,正是 抗日战争 的艰苦时期,为了能够激励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全部站出来加入抗日的大军之中,着名 摄影 家吴印咸拍摄了一部纪实影片《延安与八路军》,导演就想邀请冼星海为这部电影配乐。在当时苏联在这一方面的器材和制作水平都是远高于国内的,导演以及冼星海一众人就在1940年5月秘密去往苏联。在苏联时期,冼星海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像神圣之战、阿曼盖尔达等,在苏联时期冼星海的创作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但是就在这时,冼星海的悲苦生活也就开始了。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冼星海一群人准备回国为国效力,但是他们无法通过新疆返回延安。于是他们准备绕道从蒙古共和国回到国内,但是仍然无法通过国境线,于是就流浪在乌兰巴托。长期创作的劳累以及营养不良终于打垮了这个音乐才子,1945年10月30日,一代杰出的音乐家病逝于克里姆林宫医院,年仅40岁。
猜你喜欢:
1. 129运动爱国名人名言
2. 冼星海简介及故事
3. 音乐德育教育论文
4. 关于音乐名言格言
5. 青春五四晚会主持词
⑵ 冼星海是哪里人
洗星海1905-1945)原 籍广东番禺,生干澳门一个贫 苦船工的家庭。1918年人岭南 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人 北大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 乐系学习。1928年进上海国立 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 了着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 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 从师于着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着名作曲家 保罗·杜卡。1931年考八巴黎音乐院在肖拉·康托鲁 姆作曲班学习。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 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 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 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 《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 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 咏运动。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 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 利亚》、《莫提起》、《黄河之恋》、《热血》、《夜半歌声》、 《顶硬上》、《拉犁歌》、《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 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任 延安鲁艺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 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 品。1940年丢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病逝于莫斯 科。此间,写有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 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 《郭治尔—比戴》等,现已收集到他的作品近三百件。 此外还写了《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 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乐论文,已发表的有 三十五篇。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 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⑶ 冼星海的历史
冼星海,广东番禺人,生于澳门。少年时代,他就非常喜爱音乐,在广州岭南大学时,参加业余乐队。1926年入北平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主修小提琴和作曲理论。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1930年赴法国,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并且,在学习期间创作“风”一曲,受到巴黎音乐界的赞誉。1935年回到上海,先后创作了影片《壮志凌云》中的“救亡进行曲”、《时势英雄》中的“运动会歌”、《青年进行曲》中的主题歌“青年进行曲”等,这些作品中他娴熟的运用了节奏技巧,表现出坚决果断,慷慨激昂的情绪,歌曲随影片响彻大河上下。之后,又写出影片《夜半歌声》(1937)中的“热血”、“夜半歌声”、“黄河之恋”,这几首抒情插曲,显示了他独具一格的作曲风格。抗战爆发后,写出抗战戏剧《保卫芦沟桥》的主题曲,并且随演出剧团,赴各地进行巡回演出,走到哪里写到哪里,创作了近四百多首歌曲,每到一处都响彻着他创作的救亡歌曲。
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主任。在途中应贺孟斧之邀为影片《风雪太行山》谱曲。到达延安后,他一边教学,一边创作。写出《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歌剧《军民进行曲》,《黄河大合唱》以深刻的主题,独特的艺术特征,成为他的一部杰作,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39年又为纪录片《延安八路军》创作乐曲,以后赴苏联创作了《民族解放交响曲》、《神圣之战交响曲》。在苏联期间,因积劳成疾,于1945年逝世。 他的代表作有:大合唱《黄河》、《生产》、《九·一八》等,交响曲《民族解放》和《神圣之战》,交响组曲《满江红》等,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以及独唱曲、独奏曲等数十首。是继聂耳之后,以更广泛的题材和体裁,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对全国抗日军民起了巨大鼓舞作用。着作有:《论中国的民族音乐形式》、《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等。
冼星海 - 个人大事记
冼星海(1905---1945)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1918年考入岭南大学附中学习小提琴。在广州岭南大学附中半工半读时,就参加乐队并担任小提琴、单簧管演奏员,还担任指挥。
冼星海在上海时的照片1926年 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1928年入上海音乐专科音乐学校,学习小提琴、钢琴。此期间,发表有《普遍的音乐》等音乐评论。
1929年 因参加学潮被迫退学后赴巴黎勤工俭学,师从丹第(V.D'INDY)学提琴,从师杜卡斯(Paul Dukas)学作曲理论与作曲,
1931年考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留学期间,创作有 《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中国古诗》等十余件作品。
1935年 毕业回国,积极投入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创作大量群众歌曲,并为进步电影《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及话剧《复活》、《大雷雨》等作曲。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并赴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
1935年到1938年创作有《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莫提起》、《黄河之恋》、《热血》、《夜半歌声》、《拉犁歌》、《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大量各种题材、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1938年任延安鲁迅文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延安女子大学兼课。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时,为光未然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写下了这部名垂青史的音乐名作。并创作有《生产大合唱》等着名作品。
1940年12月,冼星海来到苏联,这是他生活的最后五年。在此期间,他得以有较集中的精力对几部大型作品进一步修饰并最终完成。
1941年6月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苏德战争”。连年的兵火战乱,颠沛流离,生活无着,再加上缺医少药,使本来体弱多病的冼星海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到了生命垂危的地步。
1945年初,苏联有关方面将他送到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医院接受治疗。刚住进医院,冼星海便开始创作管弦乐《中国狂想曲》。
1945年10月30日他病逝于克里姆林宫医院,年仅40岁。
1945年11月14日,延安隆重举行了“冼星海追悼会”,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冼星海 - 个人荣誉
冼星海代表作品目录
冼星海在短短的一生中,创作了数百首音乐作品和大量的音乐论文,主要作品有:交响乐《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等作品。存世的作品近三百件,含四部大合唱、两部歌剧音乐、两部交响乐、四部交响组曲、两百余首歌曲、十余首器乐曲等。先后发表有《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三十余首音乐论文。
《拓荒歌》
《牺盟大合唱》
《小孤女》
《心头恨》
《杨柳枝词》
《夜半歌声》
《赞美新中国》
《在太行山上》
《战时催眠曲》
《只怕不抵抗》
《祖国的孩子们》
《做棉衣》
《热血》
连环画:冼星海《青年进行曲》
《怒吼吧黄河》
《牧歌》
《民族解放》
《茫茫的西伯利亚》
《路是我们开》
《梁红玉》
《九一八大合唱》
《江南三月》
《黄河之恋》
《黄河》
《妇女进行曲》
《反攻》
《到敌人后方去》
《打倒汪精卫》
《别情》
《保卫黄河》
《“三八”妇女节》
《“满洲”囚徒进行曲》
《保卫卢沟桥墩》
《拉犁歌》
《二月里来》
《救国军歌》
《莫提起》
《赞美新中国》
《谁来跟我玩》
《游击军》
《生产大合唱》
《追悼歌》
《顶硬上》
冼星海 - 个人影响
冼星海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在这些群众歌曲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蕴的音调,体现革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在冼星海的歌曲创作中抒情性的独唱歌曲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中大多是为舞台剧和电影所作的插曲。这些作品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特定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或倾诉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或抒发投入斗争的热切情感。如:《夜半歌声》、《莫提起》,充满激情和幻想,唱出了横遭封建势力迫害和国土沦丧后的痛切感情与战斗呼号;《热血》和《黄河之恋》都是慷慨悲歌,表达了为自由而战的坚强意志和胜利信心;《做棉衣》、《江南三月》和《战时催眠曲》等,则以优美亲切、纯朴清新的民间音调,抒发了抗战妇女的爱国深情。
为了表现广阔的现实生活和使歌曲更具有民族特色,冼星海还探索创造了一些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歌曲样式。其中有将抒情性与战斗性两者不同的表现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歌曲,如《在太行山上》、《三八妇女节歌》;有颂扬性的歌曲《赞美新中国》;还有将民间说唱音乐与战斗性的群众歌曲音调相结合的叙事性歌曲,如《梁红玉》和《打倒汪精卫》等。他很善于发掘歌词语言的韵律美,在表现主题形象的前提下予以音乐性的发挥。他也很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歌曲演唱形式,如独唱、齐唱、领唱、合唱和有说有唱等,特别是在群众歌曲中广泛运用轮唱和二部合唱的形式,在当时的抗战歌咏中具有创新的意义,并具有广泛的影响。此外,他在去苏联期间,主
冼星海与妻子要采用中国古典诗词谱写的艺术歌曲,在探索新的体裁和民族风格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冼星海在音乐创作上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开创了表现我国人民革命斗争并具有民族特点的大合唱创作。所作4部大合唱,在题材、内容的现实性和表现形式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是相同的,但又根据不同的题材、内容,以不同的艺术手法进行处理,而使各个作品具有不同特色。作于1939年3月的《生产大合唱》,以载歌载舞和戏剧表演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春耕”、“播种与参战”、“秋收突击”和“丰收”4个场面,表现解放区人民的生产劳动和抗战生活,音乐具有民间风味,合唱粗犷质朴,其中的《二月里来》和《酸枣刺》两个段落,常被作为独唱和童声合唱曲目,流传至今。为纪念“九一八”事变8周年而作的《九一八大合唱》,是一部叙事性的大合唱,采用交响性和回旋曲的形式结构,全曲以具有舞蹈特点的音乐主题和悠长深沉的副主题对比贯串和反复出现,其间插入许多不同性格的段落,表现人民群众在欢庆胜利时回顾抗战历程,激发起抗战到底的决心;其中的女声独唱与合唱段落《九一八子夜歌》,运用了戏曲、说唱音乐中的板式变化手法,具有戏剧性效果。《九一八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的乐队伴奏,在对民族打击乐器和中国音乐风格的节奏的运用上很有特色。作于1940年3月的《牺盟大合唱》,是为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的抗日决死队写作的一部群众歌曲联唱形式的大合唱,包括齐唱、独唱、轮唱、合唱等6个段落,音乐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⑷ 冼星海简介
冼星海,原籍广东番禺,1905年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家庭,出生前父亲已去世。1929年,冼星海赴巴黎勤工俭学,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留法期间,冼星海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10余首作品。
1935年回国后,冼星海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具有战斗性和感染力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
1938年冼星海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10月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最后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
(4)洗星海是广州的什么人扩展阅读
冼星海病逝前不忘创作:
1940年5月,冼星海赴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临行前,毛泽东在家中请他吃饭并饯行。1941年6月22日随着苏德战争爆发,该片制作停顿。他想经新疆回延安,却因当地军阀盛世才反共、交通中断而未成,被迫羁留于哈萨克的阿拉木图。
冼星海因劳累和营养不良,肺病日益严重。1945年初,苏联有关方面将他送到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医院接受治疗。刚住进医院,冼星海便开始创作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但病魔无情,由于患严重血癌,沉疴积疾,医生回天无力,于1945年10月30日病逝,年仅40岁。
冼星海被安葬在莫斯科近郊公墓,骨灰盛放于一灰色大理石小匣,匣子正中镶着音乐家的一张椭圆形照片,周围环绕缎制花束,下刻金色俄文:中国作曲家、爱国主义者和共产党员:黄训(赴苏联后用母姓)。
⑸ 冼星海在巴黎一文中冼星海是怎样的一个人
有着远大抱负和志向的人,想写出伟大的作品。冼星海,男,曾用名黄训、孔宇,1905年6月13日出生于澳门,祖籍广东番禺(现属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毕业于巴黎国立音乐学院,中国近代着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冼星海在巴黎一文中冼星海是有着远大抱负和志向的人,想写出伟大的作品的一个人。929年,24岁的冼星海背着行囊,带上行李,坐上了前往巴黎的邮轮,他此行的目的是去当时的艺术之都巴黎,学习作曲。
⑹ 冼星海是什么人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作曲家、钢琴家,于1939年所作的《黄河大合唱》是最广为人知的作品。
具体的自己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