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州讯息 » 广州大学有多少国家重点实验室
扩展阅读
广州保利天瑞园在哪个区 2025-07-12 20:57:03

广州大学有多少国家重点实验室

发布时间: 2023-01-10 02:22:56

㈠ 广州大学有哪些国家重点专业

实验室名称 级别 实验室带头人
工程抗震减震与结构安全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周福霖 院士
珠江三角洲水质安全与保护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陈永亨 教授
此外,学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具有国家建筑设计和古建筑设计甲级资质,学校被批准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和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

㈡ 关于广州大学

这是好的。

广州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00年由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原广州大学和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高校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大学,实行广东省与广州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原广州师专创建于1953年。原广州师范学院创建于1958年,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第二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原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创建于1986年。并校以来,学校教育资源得以优化,学科建设不断增强,办学效益显着提高。目前已成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之一。

学校现有19个学院,62个本科专业,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八大门类,在校本科生17938人。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在校研究生337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20人。其中,教授185人,副教授54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60人,具有硕士学位者631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及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各1人,博士生导师29人(依托中国科学院和其它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近20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0人,省、市级优秀中青年专家14人。

学校目前拥有一批科学研究基础扎实、学术水平较高的科研团队,其中尤以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应用数学、凝聚态物理、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中国古代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原理以及人权法学等学科最具优势和特色。现有省市级重点(扶持)学科12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课程26门,市级重点课程35门。近5年来,学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33项,发表学术论文6555 篇,被SCI、EI、ISTP收录218篇,出版专着238部,统编教材260部。学校目前正在承担国家级课题38项,省部级课题156项,市局级和其他社会服务课题652项;2004年科研经费达7770万元。

学校目前设有广园、桂花岗、麓湖、起义路、龙洞五个校区,占地总面积73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43.6万平方米。校园运动场地6.6万平方米。图书馆总面积3.225万平方米,藏书196万册,电子图书30万种,拥有《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文摘数据库》、《外文科技期刊文摘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超星数字图书馆》等大型数据库和由200多台终端组成的多媒体专用查询系统,长期订购中外文报刊3200多种。学校将于2005年整体迁入广州大学城新校园,新校园占地总面积为1975亩,建筑总面积71万平方米,运动场地近14万平方米,总投入20.6亿元。

学校实行多元化办学,已办成纺织服装学院、科技贸易技术学院、城建学院、华软软件学院、市政技术学院等5个校外二级学院和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独立学院)。学校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英国、德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瑞典、瑞典、台湾、香港、澳门等5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大学和文化学术团体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我校在发展战略规划中提出了“立足广州,面向广东,辐射海内外,服务社会;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与留学生教育;构建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培养知识面宽,基础厚实,创新意识和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人才;经过不懈努力,把我校逐步建设成为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若干学科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总体奋斗目标。

㈢ 广州大学现在怎么样

广州大学座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华南经济文化中心和改革开放前沿广州市,位于国内一流大学园区--广州大学城的西南端。学校濒临珠江,三面环水,绿草如茵,环境优美,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好地方。

广州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00年由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广州教育学院、原广州大学和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高校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大学。原广州大学(私立)创办于1927年,复办于1983年,原广州教育学院创办于1953年,原广州师范学院创办于1958年,原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创办于1984年,原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85年。广州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于1958年开始招收普通本科生,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近年来,广州大学以合并组建和搬迁大学城为契机,弘扬优良传统,锐意开拓创新,秉持“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服务荣校”的办学理念,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以“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学校办学规模较大,学科门类较全。全校现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0063人,各类博、硕士研究生2097人。学校现设有商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地理科学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旅游学院(中法旅游学院)、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社科部、计算机科学与教育软件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纺织服装学院等25个学院(部)。学校设有69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九大学科门类。学校现有2个博士点,42个硕士点及教育硕士、工程硕士、体育硕士、艺术硕士4个专业硕士学位点。

学校教学科研成果突出,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学校坚持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2001年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6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果突出,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和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屡创佳绩。2004年以来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共566项,参加省级以上体育竞赛获奖124项;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98%以上。2006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绩评定为优秀。学校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学校拥有国家特色专业3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市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7个,省体育产业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具有国家建筑设计和古建筑设计甲级资质的建筑设计研究院1个,省市名牌专业14个,省市精品课程26门;学校被批准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和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4年至今,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353项,其中国家级89项,省部级268项,到位科研经费达4.26亿元以上。获省部市以上科研奖励9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307篇,被SCI、EI、ISTP收录538篇,出版学术着作269部。学校获专利授权73项,其中发明专利29项。

学校师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全校现有在编教职工2375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369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者920人,具有博、硕士学位者925人,教学科研人员平均年龄为40岁。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国家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各1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市优秀专家28人,珠江学者1人,省“千百十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级人选9人,省、市“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38人,博、硕士生导师359人,优秀留学归国人员67人。

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各类基础设施完善。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127亩,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校本部大学城新校园建有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教学楼、实验楼、演艺中心、体育馆、图书馆、网络中心和学生公寓。图书馆拥有藏书246.4万册,数字资源量达6859.5GB,订购中外文报刊3723种。校园网络系统完善,拥有41381个网络信息点,全面覆盖了教学区、办公区和生活区,数字校园建设初具规模。学校拥有各类实验室40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4.156亿元。

学校注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对外交流成果丰硕。学校先后与17个国家或地区的50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教育与科技合作关系。2002年,中法两国教育部和广州市政府积极扶持,在我校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中法旅游学院,开创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新模式。2008年,学校与台湾淡江大学合作成立“工程结构灾害与控制联合研究中心”;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合作建立了“广州大学意大利研究中心”,并合作创建了孔子学院。学校在境内外还开办了中澳国际会计硕士研究生项目、机电维修工程与管理本科专业、普通话教师培训等合作项目。近3年来,有近百位外籍专家来我校讲学或授课,学校接待国外专家学者千余人次,选派286名教师或行政管理干部出国学习和深造,近500人次出国进行学术交流与考察,执行各类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学校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的资格,培养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400余人。

白云山清孕天使,珠江水秀育英才。广州大学是一所以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命名的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高等学府,背依广东省和广州市两级坚强后盾,是广州市政府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承托着广州人民的殷切期望。在新的发展征程中,广州大学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服务荣校”的办学理念和“立足广州、面向广东、辐射海内外、服务社会”的服务面向定位,以积极探索学校科学发展模式为主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为重点,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地方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㈣ 广州好的大学有哪几所

广州好的大学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等。

广东工业大学(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广工”,位于广州市,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术相结合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

科研平台

截至2021年6月,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发改委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1个、粤港澳联合实验室2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70余个;省部级“创新团队”14个。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广东工业大学

㈤ 广州大学怎么样

广州大学很不错的。
在广州大学城。
是在郊区。虽然离市中心远了一点。
可是空气质量没那么糟糕。
毕竟广州的空气质量在全国都是差得有名。呵呵。
如果在大学城是公寓的话是四人间。
热水是统一供应的,插卡(大学城一卡通其中一个功能),然后旋开水龙头,花洒喷出的就是热水了。按照用量在卡里扣费。每间大学一样,不是像家里那样装热水器的。
一般每间学校都设有公共的洗衣房,投币可以用洗衣机。如果自己宿舍也需要的话,就只能自己带了。
每个房间都有网络端口,网线自备
空调不是每间学校都有的,如华师只有吊扇
学校现有25个学院,66个本科专业,42个硕士点,2个博士点,拥有教育硕士和工程硕士两个专业学位点。涵盖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九大学科门类。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9682人,研究生1008人。学校拥有国家特色专业2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市名牌专业11个;省市精品课程11门;具有国家建筑设计和古建筑设计甲级资质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学校被批准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和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
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2394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310人,教授225人,副教授581人,高级职称人员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8.6%;具有博士学位者284人、硕士学位者61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占教学科研人员总数的68.7%;教学科研人员的平均年龄为40岁。学校现有两院院士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首届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各1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294人,省、市优秀专家28人,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级人选11人、校级人选95人,省、市“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43人,优秀留学归国人员67人等。
2004年至今,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353项,其中国家级89项,省部级268项,到位科研经费达3.3亿元以上。获省部市以上科研奖励9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307篇,被SCI、EI、ISTP收录538篇,出版学术着作269部。学校获专利授权64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
长期以来,学校先后与17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教育与科技合作关系。例如,2002年,在中法两国教育部和广州市政府的积极扶持下,在我校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中法旅游学院,开创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在境内外还开办了中澳国际会计硕士研究生项目、机电维修工程与管理本科专业、普通话教师培训等合作项目。近3年来,聘请或邀请了近百位外籍专家来我校讲学或授课,接待国外专家学者千余人次;派出286名教师或行政管理干部出国学习和深造,近500人次出国进行学术交流与考察,执行各类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

㈥ 广州大学是几本

1.2015年已是全面一本了,今年刚升了
2.广州大学是于2000年由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广州教育学院、原广州大学和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高校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大学,学校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1927年。学校于1958年开始招收普通本科生,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3.截至2015年4月,广州大学由大学城和桂花岗2个主体校区组成,占地面积1880.23亩,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图书馆拥有藏书293.31万册,数字资源容量达30450GB,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5.58亿元。全校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8142人,各类博、硕士研究生3332人。有在编教职工2340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475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者1038人,具有博、硕士学位者1575人。

㈦ 广州大学是什么等级的学校呢

广州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00年由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原广州大学和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高校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大学,实行广东省与广州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于1958年开始招收普通本科生,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广州师范学院创办于1958年;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创办于1984年;广州教育学院创办于1953年;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85年;原广州大学成立于1983年。

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127亩(大学城1975亩,桂花岗152亩),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大学城新校园建设总投入20.6亿元,建有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教学楼、实验楼、演艺中心、体育馆、图书馆、网络中心、学生公寓等。

学校图书馆拥有藏书221万册,电子图书50万种,订购中外文报刊3655种。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园网络系统,拥有41381个网络信息点,全面覆盖了教学区、办公区和生活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初具规模。学校拥有各类实验室41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2.5亿元。

学校现有25个学院,66个本科专业,42个硕士点,2个博士点,拥有教育硕士和工程硕士两个专业学位点。涵盖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九大学科门类。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9682人,研究生1008人。学校拥有国家特色专业2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市名牌专业11个;省市精品课程11门;具有国家建筑设计和古建筑设计甲级资质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学校被批准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和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

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2394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310人,教授225人,副教授581人,高级职称人员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8.6%;具有博士学位者284人、硕士学位者61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占教学科研人员总数的68.7%;教学科研人员的平均年龄为40岁。学校现有两院院士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首届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各1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294人,省、市优秀专家28人,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级人选11人、校级人选95人,省、市“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43人,优秀留学归国人员67人等。

2004年至今,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353项,其中国家级89项,省部级268项,到位科研经费达3.3亿元以上。获省部市以上科研奖励9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307篇,被SCI、EI、ISTP收录538篇,出版学术着作269部。学校获专利授权64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

长期以来,学校先后与17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教育与科技合作关系。例如,2002年,在中法两国教育部和广州市政府的积极扶持下,在我校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中法旅游学院,开创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在境内外还开办了中澳国际会计硕士研究生项目、机电维修工程与管理本科专业、普通话教师培训等合作项目。近3年来,聘请或邀请了近百位外籍专家来我校讲学或授课,接待国外专家学者千余人次;派出286名教师或行政管理干部出国学习和深造,近500人次出国进行学术交流与考察,执行各类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

2004年以来,我校大学英语四级一次通过率均超过全国一般普通高等院校平均通过率20个百分点左右。2003-2005年,学校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566项。在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共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其中在第九届全国“挑战杯”竞赛中,我校成绩名列广东第一,全国高校第12。学生参加省级以上体育竞赛获奖124项,其中毽球队多次代表国家参加世界锦标赛,获得世界冠军1项,世界亚军4项。广州大学“名盛学生艺术团”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歌曲演唱比赛一等奖。音乐舞蹈学院学生杨静、杨黎获53届国际青少年国际舞蹈锦标赛拉丁舞冠军;土木工程学院2003级学生陈卓获批准的专利有3项;化学教育专业2001级学生冯桂明获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03级身残志坚的潘树华同学获省数模竞赛一、二等奖各1项、全国数模竞赛二等奖1项,为2006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100名候选人之一,2007年度10名广州市先进青年典型之一,等等,这些都充分展示了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风采。

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我校在发展战略规划中提出了“立足广州,面向广东,辐射海内外,服务社会;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与留学生教育;构建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培养知识面宽,基础厚实,创新意识和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经过不懈努力,把我校逐步建设成为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若干学科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总体奋斗目标。

㈧ 求介绍广州大学

广州大学坐落在中国第三大城市广州市,位于国内一流大学园区--广州大学城的西南端。广大利用地处广州以及这一地理环境优势,努力抓住发展机遇,成为目前中国发展势头最好的重点高校之一,多项指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广州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具有相当规模,基础较为雄厚,办学效益显着,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综合性大学。

学校主页:http://www.gzhu.e.cn/
学校名称: 广州大学
外文名称: Guangzhou University
简称: 广大
校训: 博学笃行,与时俱进
创办时间: 1927年
类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综合
主管部门: 广东省教育厅
现任校长: 庾建设
所属地区: 中国广东
主要院系: 土木工程学院,教育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等
硕士点: 177 个
博士点: 75 个
院士: 3 人
主要奖项: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
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
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
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
国家级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
“国培计划”实施单位
办学目标: 国内一流、世界知名高等学府
博士后流动站: 6个
教育部实验室: 2个
海外孔子学院: 2个

目录

历史沿革私立广州大学
新广州大学(普通类)
现学校概况
广大校训与校歌校训
校歌
发展历程
师资力量
办学实力
科研成果概述
国家973计划
学科建设特色专业
重点研究基地
院士简介周福霖院士
张景中院士
学校架构党政部门、群团组织
院系设置
教辅部门
科研机构
国际交流
实习基地
学校领导历任领导
现任领导
学校地址现有主体校区
校外二级学院
民办独立学院
大专院校
广州大学原各校区现状
近年广州大学录取分数线
展开历史沿革 私立广州大学
新广州大学(普通类)
现学校概况
广大校训与校歌 校训
校歌
发展历程
师资力量
办学实力
科研成果 概述
国家973计划
学科建设 特色专业
重点研究基地
院士简介 周福霖院士
张景中院士
学校架构 党政部门、群团组织
院系设置
教辅部门
科研机构
国际交流
实习基地
学校领导 历任领导
现任领导
学校地址 现有主体校区
校外二级学院
民办独立学院
大专院校
广州大学原各校区现状
近年广州大学录取分数线
展开编辑本段历史沿革私立广州大学
私立广州大学成立于1927年3月3日,由陈炳权、金曾澄等人创办。私立广州大学成立初期,设文学院、法学院和预科。不设校长,采用委员制,由陈炳权任主任委员兼教务主任;王志远任委员兼训导主任;陈友琴任委员兼总务主任;马洪焕、陈嘉霭任委员,主持校务。后改校长制,金曾澄任校长,陈炳权任副校长。
1928年,在天香街增设附属中学。
1930年8月,购买东横街旧警署,改建为大学部校舍。
1931年陈炳权改任校长。随后,谭维汉任教务长,黄毅芸任训导长,陈梦周任总务长。
1937年,奉教育部批准附设计政训练班,聘该大学教授黄文衮硕士为班主任,为华南各大学开展“职业教育”之最。抗战期间,广州大学先后迁设于开平、台山、香港、曲江、罗定、连平、兴宁等地,实行战时教育,学生人数仍达5000多人。
1941年,陈炳权兼任财政部曲江区银行监理官,并接受财政部委托广州大学开办税务训练班,聘梁式文教授为主任,为财政部训练大批税务人才,加强财政建设。
1942年,在广西桂林设广州大学桂林计政班,先后聘刘兴序、曹美成、袁功甫为班主任,这又是广州大学跨地区开展“职业教育”之最。
1943年8月,陈炳权赴美国考察战时经济,并为广州大学募捐基金,乃由王志远代理校长。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广州大学复员广州,在东横街原址复课。
1948年,呈奉教育部批准设立经济研究所,招收研究生,毕业成绩及格,报教育部授予硕士学位。这是私立大学之佼佼者。根据《广州大学校刊》有关统计资料:1949年上半年,全校以大学部为主,设立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商学院、经济研究所及附设会议专修科、计政训练班,附属中学及小学,并在香港、澳门、台山设立“广大中学”。又推行生产教育,将沙河白云山麓60多亩校地辟为农场。总计当时教职员工800多人,学生共有1.4万多人。
1945年,陈炳权在美国结束战时经济考察工作后,走遍美国48个州,为广州大学募捐基金,获得美国波士顿、纽约、罗斯福等30多所大学赠给广州大学免费学额数十名,捐赠图书8万多册,仪器一大批。又向美洲华侨募得122328美元,作为兴建校舍之用。兴建崭新建筑物如:华侨堂、文化堂、全美至孝笃亲纪念堂、理工实验场、图书馆等,并进一步增加设备,开拓业务。 广州大学永汉路东横街校址
1948年8月,陈炳权由美归来,重掌广州大学,先后选派梁国材、劳洁灵等30多人赴美免费留学。
1949年10月,陈炳权与谭维汉赴香港,筹设分校。同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全市欢腾,广州大学立即进行复课和开展庆祝解放活动。同年12月,陈炳权偕同谭维汉等人,携带账册和款项由港返穗。陈抵校以后,先将带回来的数万元港币清发全校教职员工工资,随即公布华侨捐款和广州大学历年收支账目,又派人将广州解放前夕疏散往香港广大中学的10万册图书和教学仪器、乐器等全部物资,满载一个火车车卡悉数运回广州。当时主持香港分校的黄毅芸拒绝交出物资,后经陈一再亲笔函请在港校董协助,终于把上述的图书等物运回广州。
1950年初,陈因病离穗赴港就医,旋侨居美国。解放后,广州大学董事会进行改组,推举吴奇伟为董事长,陈炳权、许崇清为副董事长,司徒美堂、肖隽英、蚁美厚、卢燡为董事,并推许崇清兼任校长。在人民政府和文教厅的领导下,广州大学积极进行校务和教学改革。
1951年初,广州大学与市内的国民大学、文化大学、珠海大学、岭南大学、广州法学院、南方商业专科学校合并改组为华南联合大学。
新广州大学(普通类)
1983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建新的广州大学。
1993年1月,广州市教育委员会批复同意新旧广州大学衔接关系,为广州大学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
1996年11月,新旧广州大学衔接大会在广州市政府的牵引下举行。
2000年,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原广州大学(职业类)、广州教育学院、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广州市城建职工大学、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纺织学院、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电信学院、广州市建筑总公司职工大学等九所高校合并组建新广州大学。广州市政府曾一度建议广州医学院参与合并,但遭到钟南山反对。
2004年,新广州大学整体迁入大学城。
2005年,广州芭蕾舞团、广州市歌舞团、广州市艺术学校并入广州大学。
编辑本段现学校概况 广州大学图书馆
广州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华南经济文化中心和改革开放前沿的中国第三大城市—广州市,位于国内一流大学园区--广州大学城的西南端。学校濒临珠江,三面环水,绿草如茵,环境优美,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好地方。
广州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00年由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广州教育学院、原广州大学和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高校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历史可追溯到民国的私立广州大学(创办于1927年)。其中,原广州教育学院创办于1953年,原广州师范学院创办于1958年,原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创办于1984年,原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85年。广州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于1958年开始招收普通本科生,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2010年8月,广州大学被教育部确定为新增开展硕士推免生工作高校。
近年来,广州大学以合并组建和搬迁大学城为契机,弘扬优良传统,锐意开拓创新,秉持“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服务荣校”的办学理念,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以“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学校办学规模较大,学科门类较全。全校现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2900人,各类博、硕士研究生2750人。学校现有70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十大学科门类,设有26个学院。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有近20个可设置的二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7个,有150多个可设置的二级学科硕士点;另有教育硕士、工程硕士、体育硕士、艺术硕士、汉语国际教育5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共27个领域(方向)。
学校大力推进“服务荣校”战略,专门设立服务经济社会工作处,致力于为政府提供高层次服务,承担了许多地方决策咨询,科技开发与服务、教育培训、信息服务、文化普及、城市建设、文物修复等方面的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充分发挥周福霖院士的团队优势,积极参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抗震技术研发成果在汶川得到推广应用,受到汪洋、黄华华等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近年来,学校共承担服务社会项目3800多项,到校经费达55700万元,项目涵盖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内21个地级以上市。在第十六届亚运会筹备及举办期间,学校师生发扬主人翁精神和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服务广州、服务亚运的有关工作,取得突出成绩并受到广州市委市政府表彰。
办学目标
国内一流、世界知名高等学府
办学层次
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
办学概况(至2013年2月)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绩:优秀
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
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1个
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1个
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 1个
“国培计划 ” 实施单位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 5个
国家级精品课程 3门
国家建筑设计和古建筑设计甲级资质的建筑设计研究院 1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个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6个
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1个
广东省体育产业重点研究基地 1个
广东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 4个
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个
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个
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1个
广东省工程教育中心 1个
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 13个(二级重点学科 54个)
广东省、市特色专业 21个
广东省、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3个
广东省、市精品课程 43门
广东省、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8个
广州市重点实验室 5个
广州市重点学科 14个
海外孔子学院 2个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孔子学院
美国卫斯理学院孔子学院
校园景色(20张)编辑本段广大校训与校歌校训
博学笃行,与时俱进
《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广州大学 校训
“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2]
校歌
云山珠水,羊城堂皇,广州大学,在此一方。传承五校薪火,崛起谷围岛上,崇德崇实崇真,自信自主自强。啊,百舸争流,我们奋楫直上!莘莘学子,走向五洲大洋。博学笃行,与时俱进,追求卓越,共创辉煌![3]
编辑本段发展历程广州大学(普通类)是2000年由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广州大学(职业类)、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广州教育学院等九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大学。2004年新广州大学整体迁入大学城。2005年广州芭蕾舞团、广州市歌舞团、广州市艺术学校并入广州大学。至此新广州大学合并方共为十校两团,其中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为本科院校。
1.原广州师范学院
1958年,为适应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急需师资的需要,广东于1958年8月正式成立广州师范学院,隶属广州市委领导。
1961年8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广州师范学院与广东师范学院合并,归由市委、市人委领导。
1961年9月1日前,两校初步完成合并工作,校名仍用广东师范学院,属全日制高等师范学校,省重点高校之一。 原广州师范学院图书馆(1958年)
1962年7月起,停止招生,规模逐渐缩小。 广州大学前身-广东师范学院
1964年7月,根据上级指示,调整停办下马。
1978年12月,教育部下文同意广州师范学院复办,1979年2月,市革委会正式发出通知,广州师院归属广州市文化教办公室,按局级单位管理。
1986年8月,广州师院按广州地区省属全日制本科高等院校同等规模和待遇,列为厅级单位。
复办后的广州师范学院,有一支学术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着名社会心理学家吴江霖,教育学家陈一百,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蒲富恪,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张景中以及博士生导师张人杰、单尊、杨路、裴定一,心理学家凌文辁、方俐洛,法学家李步云等一批全国知名学者先后在学校执教。
1998年,全院教员88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47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230人。
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以吴江霖教授为带头人的“社会心理学”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5年以后又有“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凝聚态物理”、“应用数学”、“专门史”、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7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
1999年,在校本科生达5000人。
至2000年6月,全院共4个省重点学科,10门省级重点课程,16门市级重点课程。
2.原华南建设学院(西院)
1986年5月,广州市政府决定,在广州市城建职工大学的基础上筹建广州城市建设学院。
1987年1月,国家教委批准筹建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由广州市建委负责投资 广州大学前身-华南建设学院西院
办学。
1991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广东省建筑工程专科学校与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筹)联合办学,成立华南建设学院。原广东省建设工程专科学校为华南建设学院东院,隶属广东省建委;原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筹)为华南建设学院西院,隶属广州市建委,广州市副市长戴治国兼任学院院长。同年9月,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开始对外招收本科生。
1995年4月,经广东省学位委员会评审通过,华南建设学院西院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95年,华南建设学院东院与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合并组建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建设学院西院继续独立办学,挂靠广东工业大学招生。
华南建设学院西院以本科教育为主,构建以建筑与土木工程为主干的学科专业体系,培养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至1999年学院共有9个本科专业,7门国家建设部优秀课程、 4门省级重点课程,9门市级重点课程。至今1999年,全院专职教师200余名,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96人。
华建西产生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由周福霖教授(今中国工程院院士)主持的联合国合作项目“多层建筑隔震减震技术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由叶国锋教授主持的“复合式振碾砼路面研究”、由张传镁教授主持研制的MOC建材系列产品等,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原广州大学
1983年4月,广东成立广州职业大学,学校属短期、职业性大学专科,学制文科2年、工科3年,不包分配。是年10月,定名为“广州大学”,广州市市长叶选平兼任校长。 原广州大学(1983年)
1987年6月,广州大学定为副厅级建制。
1993年1月,广州市教育委员会发文(穗高教【1993】1号文《关于广州大学与私立广州大学衔接问题的批复》),同意“广州大学可与原私立广州大学的关系衔接,以利于加强海内外校友的联系,并为广州大学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1996年11月,在广州市政府的牵引下,广州大学与原私立广州大学隆重举行衔接大会。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邬梦兆出席大会并代表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向新老广大顺利衔接表示祝贺。
至1998年学校共开设30多个专业,全校专职教师313人,其中正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达107人,另外还有10多名外籍教师。学校有中文、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外语、建筑工程、电子工程、轻化、艺术设计等9个系,并有模糊系统与和识工程研究所、建筑设计研究所、艺术设计研究所等10个应用型研究机构和1个维修工程技术学部。
4.原广州教育学院
1953年,广州市教师业余进修学院创办,是年定名为广州教育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在职中学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为主的高等院校。1994年,学院开始实施“以本科为主、专科为辅,培养与培训协调发展”的七年计划。同年9月,开始招收全日制本科生。至2000年6月,学院已有关10个本科系,26个普高专业,6个省级重点课程,5个市级重点课程,教职工达462个,其中教授、副教授80人。
原广州教育学院(1953年)
5.原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1985年,为适应广州市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需要,广州市政府决定依托广州教育学院创办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办学,融培养与培训与一体。
6.原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纺织学院(现为广州大学服装纺织学院前身,专科办学)
1975年,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纺织学院的前身广州纺织机械厂职工大学创建。
1985年由广州市纺织工业总公司正式接管,并由国家教委批准校名为广州纺织工业职工大学。
1991年,为适应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经国家教委及广州市政府批准再次更名为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纺织学院(以下简称纺院)。同年广州市批准纺院为"广州市纺织服装继续工程教育基地"。
7.原广州城市建设学院(即华南建设学院前身)
前身为广州市建设局“七.二一”工人大学。1984年3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委备案,广州市建设局职工大学与市规划中专、市园林中专合并,改为广州市城建职工大学,由广州市建委主办,广州市委副书记石安海(时任广州市副市长)兼任校长,开始面向全省招生。
1986年5月,广州市政府决定在城建职大的基础上筹建广州城市建设学院。
1991年7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筹)与广东省建设工程专科学校联合成立华南建设学院,原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筹)部分称为华南建设学院西院。
8.原广州市建筑总公司职工大学(现为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前身,专科办学)
广州市建筑总公司职工大学是一所由广州市建筑总公司主办的成人高等学校,创办于1960年,原名为广州市建筑工程局业余工程学院,196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备案,1966年停办。
1973年,复办改名"七.二一工人大学"。
1980年,更名为广州市建筑工程局职工大学。
1985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广州市建筑总公司职工大学。该校同时又是国家建设部、省、市建委建筑企业专业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学校、广州市建筑施工专业继续教育基地。
9.原广州市艺术学校(现归于广州大学校本部)
广州艺术学校建于1973年,是广州市唯一一所综合性艺术中等专业学校。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副高级以上教师10名,讲师13名。学校开设的专业有:舞蹈表演、国际舞、声乐、美术设计、杂技与魔术表演、群众文化艺术、戏曲表演、曲艺与相声表演、影视技术专业等,在肇庆设有分教点。
10.广州芭蕾舞团(现归于广州大学校本部)
广州芭蕾舞团于1994年1月正式成立,是广州市政府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全团实行团长责任制下的全员聘任制。
11.广州歌舞团(现归于广州大学校本部)
广州歌舞团成立于1965年,已制成广州歌舞剧院有限公司,现为广州大学歌舞团。[

㈨ 广州大学怎么样

广东二本四大名校横向比较(2008年7月)

2008年全国高校排名(武书连《中国大学评价》)
深圳大学 第129名
广东商学院 未进前二百强
广州大学 第157名
广东工业大学 第125名

教学科研人员
深圳大学 1221人
广东商学院 近1000人
广州大学 1310人
广东工业大学 2198人

副高以上职称教师 占总教研人员的比例
深圳大学 692人 56.67%
广东商学院 470人 47%
广州大学 800多人 61.07%以上
广东工业大学 879人 39.99%

硕士博士学位教师 占总教研人员的比例
深圳大学 974人 79.77%
广东商学院 760多人 76%以上
广州大学 900多人 68.70%以上
广东工业大学 ?

两院院士
深圳大学 科学院院士1人,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6人
广东商学院 0 人
广州大学 科学院院士1人,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4人
广东工业大学 0人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深圳大学 26人
广东商学院 12人
广州大学 26人
广东工业大学 54人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深圳大学 4人
广东商学院 0人
广州大学 3人
广东工业大学 0人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深圳大学 2人
广东商学院 0人
广州大学 2人
广东工业大学 1人

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
深圳大学 省级人选12人
广东商学院 67人
广州大学 国家级人选1人、省级人选11人
广东工业大学 175人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深圳大学 6人
广东商学院 5人
广州大学 13人
广东工业大学 9人

本科专业
深圳大学 52个
广东商学院 45个
广州大学 66个
广东工业大学 57个

硕士点
深圳大学 66个硕士点,3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
广东商学院 17个
广州大学 42个硕士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点
广东工业大学 60个硕士点,14个工程硕士授予领域

博士点
深圳大学 3个
广东商学院 0个
广州大学 2个
广东工业大学 11个 +2个博士后流动站

省名牌专业
深圳大学 9个
广东商学院 7个
广州大学 11个省市名牌专业+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广东工业大学 13个

精品课程
深圳大学 省级精品课程2门
广东商学院 省级精品课程5门
广州大学 省市精品课程11门
广东工业大学 省级精品课程11门

重点学科
深圳大学 省级重点学科12个
广东商学院 省级重点(扶持)学科5个
广州大学 省级重点学科11个
广东工业大学 省级重点学科15个

重点实验室
深圳大学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4个
广东商学院 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 省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
广州大学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4个
广东工业大学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10个

科研项目
深圳大学 2003-2006年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433项,其中国家级112项,部级25项
广东商学院 2004-2007年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17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部级86项
广州大学 2004-2007年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353项,其中国家级89项,省部级268项
广东工业大学 ?

近5年学术论文发表
深圳大学 论文5787篇,被SCI、EI、ISTP收录1019篇,出版专着224部、译着30部
广东商学院 论文4124篇,被SCI、EI、ISTP收录39篇,出版专着109部
广州大学 论文6307篇,被SCI、EI、ISTP收录538篇,出版专着269部
广东工业大学 ?

园区面积
深圳大学 2160亩,建筑面积59.62万平方米
广东商学院 2383亩,建筑面积38.75万平方米
广州大学 2127亩,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
广东工业大学 3500亩,建筑面积161.5894万平方米

教学仪器设备总值
深圳大学 39999.88万元
广东商学院 9140万元
广州大学 2.5亿元
广东工业大学 3.67亿元

图书馆藏书
深圳大学 藏书250万册,电子图书126万册
广东商学院 藏书260万册
广州大学 藏书221万册,电子图书50万册
广东工业大学 藏书284.30万册,电子图书148.77万册

㈩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科研成果

土木工程学院的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为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土木工程学院近3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到位科研经费逾4000余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出版专着、教材6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主编、参编国家规范、行业标准、地方规程10余部。
土木工程学院现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训基地(减震控制与结构安全实验室)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广州市重点实验室3个。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建立了包括广州市建筑集团、广州市机电安装有限公司、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等设施完善、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实习基地2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