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各个朝代的宫殿都在什么地方
1、秦朝
咸阳宫,秦帝国皇宫,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咸阳市东区
2、隋朝和唐朝
太极宫,是隋、唐两代的皇宫。位于长安城中轴线北部,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隋称大兴宫,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改称太极宫。因其为唐帝国的正宫,故又称“京大内”,唐高宗时期修大明宫后改称太极宫为“西内”。
3、宋朝
北宋定都以后,仍沿用五代宫苑旧址,但对五代时期的宫殿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建,扩建后的东京宫殿称为大内、宫城。
4、元朝
大安阁建于元至元三年,是忽必烈攻陷南宋汴京后,“取故宋熙春阁材于汴,稍损益之,以为此阁,名曰大安。”元朝皇帝在这里举行重大的朝政典礼,如皇帝登基、接见外国使者等。
5、明朝和清朝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
B. 元代有个“绝”世建筑大安阁,现在为什么不复建
《马克·波罗游记》中说:“和烈汗在都城,建造了一座宏大的宫殿,大厅和层间涂上了黄金,然后用各种各样的鸟兽和花卉图案加以装饰,精美绝伦,巧夺天工,让人叹为观止。”里面所描述的让世界为之震惊的建筑物,正是大安阁。大安阁虽然制作精妙,但是因为年代久远,饱经风雨后,早已经毁掉了,不过现代并没有将大安阁复建。
虽说大安阁的木质结构所蕴含的技术高超,这是我们的骄傲,但是随着现在科技的发展,现如今的技术,还不能够破解木质结构的秘密,自然不能对这些建筑物破损的地方进行修缮,这也是一种悲哀吧。希望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安阁一定能够复现,这对于未来的考古界和建筑界来说,都是一件重大利好的事。
C. 元上都遗址的主要景点
景点名介绍图片忽必烈铜雕像铸造于2007年的铜雕像群,高约7.5米、长34米、厚度6米总重量达80吨,分别象征着元上都遗址的750年历史、忽必烈在位的34年、在元上都登基的6位皇帝和忽必烈汗的寿终80岁。这座雕像造型优美、内容丰富,是元世祖一生征战戎马生涯、统治世界、治理天下的宏伟大业的浓缩图。位居中央的便是忽必烈汗。忽必烈(1215-1294),元朝的创建者。忽必烈雕像的右侧是蒙古骑兵的场景,左侧是元朝大臣 ,主要有刘秉忠、马可·波罗、郭守敬、姚枢、八思巴以及波斯的使者。 金莲川草原 “金莲川”,原名曷里浒东川,每到夏季,川中开满金莲花,远望如同金色的海洋,绵延分布于滦河上游的上都河两岸,东西长60公里,以元上都遗址所在为最宽处,约5-6公里。 金大定八年(1168年)五月,金世宗以“莲者连也,取其金枝玉叶相连之意”,将曷里浒东川命名为金莲川。元宪宗元年(1251年),忽必烈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南下驻帐于此,广征天下名士,建立了着名的“金莲川幕府”。金莲川草原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既是水清草美的天然优良牧场,又是骑马射猎,避暑清凉的游乐场所,曾经是中国辽、金、元三代帝王的避暑胜地。 皇城·明德门 是从御道进入元上都的第一座城门,属皇城正南门,位置皇城与宫城的南北中轴线上。门道总长24米,宽4.7~5.7米,两侧墙体用青砖垒砌,券顶坍塌,券门处留有高约7米的城门坍塌后的建筑残迹。门外设瓮城,呈长方形,东西宽63米,南北长51米,墙体由块石包砌;瓮城门道长12米,宽3.5-3.8米、正中立有石柱、即将军石,门道两侧现存石质排叉柱和木门柱基石等遗址。 宫城·御天门属宫城南门,居于皇城和宫城的南北中轴线上。门道为砖石砌筑,门外设瓮城,东西宽60米,南北长27米。元人有“明德城南万骑过,御天门下百官多”,“御天门前闻诏书,驿马如飞到大都”的诗句。此处当是百官聚集、奉旨听宣之处。考古发现瓮城外东、西两侧有两排建筑基址,推测为百官上朝或候旨时的歇息之所。 宫城·大安阁 本建筑基址位于宫城中心,上层为明清时期的喇嘛庙遗址,下层经考古推测为元代大安阁的建筑基址。基址平面呈“凸”字形,东西长36.5米,南北宽30米,基址底部转角处的外缘用规整的条形砂岩围筑。基址西南角处出土完整的汉白玉龙纹柱础,高2.1米,宽0.53米,厚0.52米,雕有精美的腾龙。 大安阁建于至元三年(1266年),是忽必烈攻陷南宋汴京后,“取故宋熙春阁材于汴,稍损益之,以为此阁,名曰大安。”全阁“飞翔突起,干青霄而矗上”,令观者有“神营鬼构、洞心骇目”之叹,元人有“大安御阁势苕亭,华阙中天壮上京”的赞叹,可见其曾经的雄伟与瑰丽景象。大安阁在元上都用作宫城的“正殿”,元朝皇帝经常在这里举行重大的朝政典礼,如皇帝登基、接见外国使者等。此外,包括皇帝临朝、议政、修佛事、与大臣聚会等日常活动也在此举行。这里曾经发生了许多具有世界性或地区性影响的重大事件,包括元世祖忽必烈之后元成宗、武宗、天顺帝、文宗、顺帝等五位皇帝登基,忽必烈接见马可波罗,以及南宋灭亡后忽必烈受南宋君主的朝降等重大历史事件。 宫城·穆清阁 该建筑基址位于皇城与宫城中轴线北端的宫城北墙中部,是宫城内体量最大的建筑,据考古研究推测为穆清阁遗址。 穆清阁始建年代不详,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曾重修。有元一代,是皇帝宴乐、议事与居住的大内宫殿,元人诗中称其为“北阙”。穆清阁遗址现存台基高约8米,东西宽137米,南北长67米,总面积9180平方米。台基平面呈“凹”字形,其上建有大殿与东、西两翼的配殿,呈“阙式建筑”形式。经对东翼顶部的考古发掘,探明基址顶部曾有大型木结构建筑。 皇城·东城墙 该城墙总长1410米,中间为黄土夯筑,夯层厚约12-14厘米,内外两侧均用自然石块包砌,石墙厚约0.5-0.6米。大部分墙体保存较好,残高约2.0-5.5米。2002年,曾对皇城东墙的北段368米的外侧墙体及两个马面进行了清理修复。 遗址博物馆现有元上都博物馆馆舍建筑始建于2007年4月,于2008年4月竣工,2008年7月对外开放。馆舍建筑功能分为展厅、文物库、业务工作室、办公用房等,基本具备文物收藏、展览、研究、教育、交流及行政办公等综合服务功能,目前有5个展厅。 该博物馆于2011年4月开始对展厅进行重新改造、布展,并完善了安防系统、游客服务设施等,于2011年7月面向公众开放。目前,新的元上都遗址博物馆正在建设当中。
D. 暑假日记--元上都遗址博物馆
元朝,一个很短但却又对中国发展史比较意义深远的朝代,它的都市建筑艺术精美绝伦。
大家都知道元朝,但是你了解元上都吗?快来一起看看吧!
从远处看,元上都遗址博物馆就是一座山,他的设计师就是鸟巢的设计师,是把山凿空搭建的。
这个沙盘绿色的区域是外城(百姓住所),黄色是皇城(大臣居所),红色是宫城(皇帝住所)。
大安阁是上都城第二高的建筑(仅次于穆清阁),你看着它是五层高,实际上是七层高。
蒙古人信奉萨满教,喜欢青天白云,所以上都城遗址挖掘过程中出土了上面的这些青兰颜色的琉璃瓦。
这件石柱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上面雕刻了龙与牡丹。最关键的是,这个龙有五个爪(元朝分为三个等级,第一个是三抓,第二个是四爪,第三个就是五爪,在这些等级里只有皇帝才能用五爪龙。)所以也可以看出来,这个柱子肯定是皇帝使用的。
这个石人坐在“马扎”座椅上,但它却没有头,而且在挖掘周围也没有发现头颅,这是为什么呢?有两种说法。第一种猜测,它的头颅是被盗墓贼打掉,卖了。第二种猜测,在红巾军起义的时候被破坏掉了。
因为元朝的疆域辽阔,想要通过微信、电话来传达消息,在当时可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将皇帝的旨意传达给百官,只有通过书信和圣旨牌等方式。圣旨牌上写着八思巴文(元朝的官方文字,八思巴创造的)的旨意。
开始介绍君主啰!
元大都位于现在的北京,上都在正蓝旗草原。那中都在哪里,又是谁建立的呢?
下面这个画像就是元中都的建立者--元武宗海山(孛儿只斤 海山),海山主要的贡献就是他在1299年平定了海都之乱。
元中都位于河北省张北市,起初元武宗在那里建了元中都,后来被元仁宗降了一级变成了行宫。在皇帝从上都回大都时都会在中都停留。
元惠宗的名字叫做孛儿只斤 妥欢贴睦尔,是元朝最后一个皇帝。逃亡的元朝贵族又建立了一个王朝也叫元,后人称其为北元。
在巴图蒙克达延的统治时期,北元开始中兴,但是他去世以后,他的儿孙们花天酒地,最终北元开始走下坡路。
林丹是北元的最后一个大汗(从皇帝变成大汗),他在查干浩特继位,但在他之后元朝就灭亡了。
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所有都是关于元朝的博物馆,也是最小的一个博物馆。
还学到了海,湖泊,海子,淖的区别,看看这个淖。
虽然今天很累,但是一看到马就想象成吉思汗一样骑着马奔驰在草原之上。看看我酷不酷!
另副一个照片,元上都总结。
谢谢大家观赏!
E. 闲读《随园诗话》(481)(下)
栾城,原河北省栾城县,今石家庄市栾城区。位于石家庄市东南,总面积345平方千米。春秋时晋中军元帅、正卿栾书封于此,置栾城之肇始。西汉置关县,东汉改置栾城县。几经变迁,唐改栾城为栾氏县。五代时又改称栾城县。之后一直未变,1958年并入藁城,旋即恢复栾城建制。2014年,撤销栾城县,设立石家庄市栾城区,以原栾城县行政区域为栾城区行政区域。栾城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600余年,名士才俊代有人出,晋国正卿栾书、汉初大将柴武、唐代宰相苏味道、元代数学家李冶等,还是“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祖籍地。俗语有“南京到北京,小城数栾城”,意思是栾城是南京到北京陆路交通上的一个最小而又富庶的小城。从南京到北京有东西两条线路,东线沧州、德州是必经之地,西线的定州、正定是唯一的官道,而将这东西两线连结起来的就是正定南的栾城至德州间的秦皇驰道,当地人称“古道”。推测,孙士毅作此诗时,或许南征恰好路过栾城。
思文,音sī wén,本义是《诗经.周颂》的篇名。共一章。根据诗序:“思文,后稷配天也。”或亦指祭后稷之诗。首章二句为:“思文后稷,克配彼天。”思,语词。文,文德也。我觉得此处的“思文”意思应该借用怀念之义,引申为是考察、思量、忧虑。
寅雾,音yínwù,指强雾,大雾。寅,顾野王《玉篇·寅部》:寅,强也。《淮南子·说林训》:寅邱无壑,泉原不溥。
蛟涎,音jiāo xián,意思是蛟龙的口液。在部分诗歌中,蛟涎是水蛭的代称。
揜,音yǎn,捕取;袭取的意思。《说文》:揜,自关以东,取曰揜,一曰覆也。通“掩”,指遮蔽、遮盖,也有关、闭之意,或指乘人不备而袭击或捉拿。揜日,指遮蔽太阳。“寅雾蛟涎工揜日”意思指大雾如同蛟龙喷出的口水一样善于遮蔽太阳。
丁男,音dīng nán,指已及服役年龄的成年男子。《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秦始皇)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师十有余年。”
鸦嘴,音yā zuǐ,指鸦嘴锄,又称“鸦觜(多音字,此处读zuǐ)”,形似鸦嘴的轻便小锄头。宋·陆游《赠林使君二首其二》:“鱼肠宝剑余蛟血,鸦嘴金锄带药香。”
耕霜,指耕种带霜的农田,这里指起早赶路。
坂洞,坂,山坡,斜坡。洞,山洞。着名的羊肠坂,南起河南焦作沁阳市常平村,北抵山西晋城市泽州县碗城村,全长约4公里。这里是太行陉的最险要路段,辖古京洛要道之咽喉,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山顶有传说的曹操藏兵洞。本条诗话中《南征》中“入云坂洞盘千折”,坂洞一词未必实指某地,或是泛指。另,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有“板洞”地名,亦在高山之上,结合下句“夹道翁茶网四张”之中的少数民族语言,不知是否指该处。
翁茶,少数民族语言中“官员”的发音。是否为瑶族?不晓。
槟榔,学名:Areca catechu L,是单子叶植物纲、初生目、棕榈科、槟榔属常绿乔木,茎直立,乔木状,高10多米,最高可达30米,有明显的环状叶痕,雌雄同株,花序多分枝,子房长圆形,果实长圆形或卵球形,种子卵形,花果期3-4月。原产于马来西亚,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海南及台湾等热带地区。亚洲热带地区广泛栽培。槟榔是重要的中药材,在南方一些少数民族还有将果实作为一种咀嚼嗜好品。
槟榔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致癌物清单1类致癌物,在土耳其、新加坡、阿联酋、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被认定为毒品,并被众多欧美国家禁售。从本诗提及以槟榔待客的风俗,应该是在云南、海南或者台湾。因为湖南人嚼食槟榔的风俗是从清朝时刚刚开始,并且是经过二次加工的槟榔,湖南人爱吃槟榔的名声是因为湖南湘潭成为是最大的槟榔加工地所致,其嗜好程度与原产地海南还是有相当差距的,食用方法上也有所区别。
榼,音kē,古代盛酒或贮水的器具。《左传·成公十六年》:使行人执榼承饮。
裘带,音qiú dài,意思是轻裘博带,古代达官贵人的服饰。出自《元史·宦者传·李邦宁》:“帝尝奉皇太后燕大安阁,阁中有故箧,问邦宁曰:‘此何箧也?’对曰:‘此世祖贮裘带者。’”
百蛮,音bǎi mán,意思是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后也泛称其他少数民族。《诗·大雅·韩奕》:“以先祖受命,因时百蛮。”毛传:“因时百蛮,长是蛮服之百国也。”《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方外内乡,百蛮宾服,殊俗慕义,八州怀德。”
洱河,指云南西洱河,古湖泊名。即今云南洱海。隋开皇十七年(597),史万岁率兵入南中,渡西洱河,击南宁州夷帅爨翫。唐天宝十载(751),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进攻南诏,为南诏王阁罗凤战败于此。
刀环,本义是环首刀的刀柄首端扁圆的铁环。环首刀是汉代发明的直刃长刀,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杀伤力最强的近身冷兵器。刀环还是“还归”的隐语。《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列传·李广·(孙)李陵〉:“昭帝立,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素与陵善,遣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至匈奴招陵。立政等至,单于置酒赐汉使者,李陵、卫律皆侍坐。立政等见陵,未得私语,即目视陵,而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 环、还同音,后因以“刀环”为“还归”的隐语。“洱河恩许唱刀环”,指朝廷下旨在云南的孙士毅回京。
文渊,指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省兴平市)人,汉族。中国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将领,东汉开国功臣,汉明帝明德皇后之父。新朝末年,马援投靠陇右军阀隗嚣,甚得器重。后来归顺光武帝刘秀,为东汉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东汉建立后,马援仍领兵征战,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累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受到后人的崇敬。建武二十五年(49年),马援在讨伐五溪蛮时病逝,享年六十四岁。死后受人构陷,被刘秀收回新息侯印绶。汉章帝时平反,追谥“忠成”。唐德宗时成为“武庙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时加封至“忠显佑顺王”,位列“武庙七十二将”。清圣祖时从祀历代帝王庙。
文渊,指文渊阁大学士,古代官职名。大学士皆以殿阁名入衔,明有中极、建极、文华、武英等殿和文渊阁、东阁大学士,无定员,明朝时实为宰相。清干隆十年(公元1745年)以后,大学士专以三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三阁(文渊阁、体仁阁、东阁)入衔,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均为文臣最高官位,汉人一般非翰林出身不授此官。清代设立军机处,大学士职权为军机大臣所代替,其称仅为荣衔,授予军机大臣及内外各官资望特高者,为正一品。孙士毅于干隆五十七年(1792年)授文渊阁大学士。
铜柱,典故,马援铜柱。马援在公元42年平定“二征起义”(指公元40年,交趾的征侧、征贰两姐妹举兵反汉)后,立铜柱以为汉南边疆界的标志,其柱铭文为:“铜柱折,交趾灭”。越人每过其下,以瓦石掷之,遂成丘。孙士毅“文渊迹已埋铜柱”句,用的是双关语,自诩自己如同马援。
玉关,指玉门关。建武十一年(35年),刘秀任命马援为陇西太守。建武十七年(41年),马援被征入朝任虎贲中郎将。在任期间,巩固了边防。据考,东汉时的玉门关在此。而孙士毅于干隆五十六年(1791年),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时值廓尔喀侵略西藏,清廷命孙士毅署理四川总督,负责监督征讨大军的饷银。孙士毅自打箭炉而出,驻扎在察木多。清军进入后藏,他又亲自到达前藏(今拉萨地区),监督饷银的运输状况。孙、马事迹颇有一比。
黄木,地名。在广州东南海中。有时借指南海边远地区。唐·韩愈《南海神庙碑》:“因其故庙,易而新之,在今广州治之东南海道八十里, 扶胥之口,黄木之湾。”宋·唐庚《杂兴》诗之十二:“浪迹苍梧外,放怀黄木东。” 清·钱谦益《送人之广东》诗:“兵依黄木占烽戍,吏映红蕉望海船。”
紫宸,音zǐ chén,释义:1、宫殿名,天子所居。唐宋时为接见群臣及外国使者朝见庆贺的内朝正殿,在大明宫内。唐·杜甫《冬至》诗:“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2、泛指宫廷。清·孙枝蔚 《北山》诗:“战士从来苦,谁曾达紫宸。”3、借指帝王、帝位。《晋书·后妃传序》:“若乃作配皇极,齐体紫宸,象玉牀之连后星,喻金波之合羲璧。”《梁书·元帝纪》:“紫宸旷位,赤县无主,百灵耸动,万国回皇。”
罗平,用典故“罗平妖鸟”。《新唐书·逆臣传·董昌传》:“客倪德儒曰:‘咸通末,《越中秘记》言:有罗平鸟,主越祸福。中和时,鸟见吴、越,四目而三足,其鸣曰:罗平天册。民祀以攘难。今大王署名,文与鸟类。’即图以示昌,昌大喜。”《新五代史·吴越世家》:“(景福)二年,越州董昌反。昌素愚,不能决事,临民讼,以骰子掷之,而胜者为直。妖人应智王温,巫韩媪等,以妖言惑昌,献鸟兽为符瑞。牙将倪德儒谓昌曰:‘曩时谣言有罗平鸟主越人祸福,民间多图其形祷祠之,视王书名与图类。’因出图以示昌,昌大悦,乃自称皇帝,国号罗平。”意思是,唐末五代时有人煽惑越将董昌,说越地有罗平鸟,主人之祸福,董昌的署名与其图相像,蛊惑他反叛称王。后以此典借指叛臣作乱或妖人犯上。孙士毅用此典表示安南之乱还未彻底平息,他的心思总是牵挂在那里。
(待)